在清代因为贫穷长时间没剃头会有什么后果

清朝时侯,除僧道等特殊群体外,男人一般都要留辫子。
因为朝廷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辫子被视为”忠”与”孝”的象征。
我想,一
再说那时剃头也很简单,只是用剃刀把脑袋周边清理一下,因为中间一块要留着扎辫子。
据传,清人活着的时候,辫子是下垂的,而人死后在入殓时还要把辩子编起来,置于头部上方,末端竖起。
所以,”翘辫子”到后来也就成了死亡的代称。
清末曾有人作过一首辫子诗,表明了那时辫子的重要性:当其未生时,本来无辫子。
及其呱呱时,有发无辫子。
迄夫免襁褓,忽然有辫子。
忠君与爱国,全视此辫子。
国粹宜传承,保存此辫子。
若问尔祖父,也曾有辫子。
只怕尔利子,渐渐无辫子。
辫子复辫子,终归翘辫子。
作诗以告哀,吾亦有辫子。

参考:
没什么后果,除了虱子多点之外,只要那条尾巴一样的辫子留着,前面头发多少并没有想象中的这么严重。
现在留存的那些清末时期的照片,贫民百姓头发乱糟糟的有的是,也没见怎么着。
老舍的经典之作《茶馆》中,就有鲜活的人物写照,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一个个都是油光瓦亮的大辫儿,前面刮得瓜皮亮;
可是卖姑娘的穷人,前面的头发耷拉到额头下面都擀了毡了。
但是当年强迫剃发的时候跟清末时期肯定是有所不同的,那个时候是金钱鼠尾头,会有官府派人挑着挑子免费给你剃头,你不想剃也可以,但是这颗脑袋就别想要了。
到了晚中期,也就没这么严苛了,到了清晚期,就更没人管了,你没钱理发就没钱理发呗,谁也不会管你。
虽然没人管,但这条辫子却留在了老百姓心里,就如阿Q说的,没了辫子还算
1644年清军进入到北京后,发布了“雉发令”(剃发令),命令在国内所有民族的人都必须剃发梳辫,改为满俗。
但这项规定遭到了汉族人强烈抵制,顺治帝以人心不服,暂缓执行。
1655年清军下江南,认为胜利局势已经大定,重新提出剃发令,规定“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雉完。
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一律严惩”。
凡清军所到之处,限十日内,尽弃明朝衣冠,皆依满族习俗剃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违者处死。
当时的县官命令剃头匠担着剃头挑子,在街上转,见蓄发者就强行剃了,遇到刺儿头,“规避惜发,巧辞争辩” ,便杀掉,悬其头在剃头担上以示众。
满族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以仿照满族发式的方式,使汉族和其他族的人真心归顺清朝。
所以,在这种强制下,汉族及其他民族中逐渐把剃发梳辫子养成了习惯,接受了这种习俗。
刘铬传在经略台湾时,为了让生番剃发,还采取了恩惠和制约措施。
勒令在一月内一律剃发,剃发者官府发给粗布上、下衣各一件;
官府负责置办剃头刀子,分给各社头目领回,每月剃头一次;
并随时访查,以防其日久仍行蓄发。
对已经剃发归化之番,除军火严禁外,准与平民交易。
对不剃发之番,盐、米等均不准接济。
当然,也有宁可被杀头而拒不剃发者,有自缢的、投河的。
而题目所说的因为贫穷长时间没剃头的,只要是不想被杀,则会有人给你剃发。
上面说了拒不剃发会被杀头的情况,清朝还要因为剃发被杀头的情况。
清朝祖制规定:国丧期间,文武官员百日之内不得剃头。
乾隆时期,乾隆的皇后富察氏死了,这就属于国丧时期,许多人对清朝的这一规定并不清楚,乾隆在皇后去世三个月后重申这一禁令,有点官员傻眼了,因为在皇后去世27日后就把头剃了,如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乾隆下令将其逮捕、抄家,审查他留下的一切字迹。
发现他有收纳贿赂,荐举庸劣之员的行为,赐令他自尽。
湖广总督塞楞额、湖南巡抚杨锡绂、湖北巡抚彭树葵也是在孝贤皇后去世27日后剃发,塞楞额被下令自尽,杨锡绂、彭树葵被革职。
乾隆帝还将这一制度载入《大清会典》、《大清律例》。
清王朝被倒台后,规定男子必须剪辫,许多汉族人认为破坏了祖宗的传统,拒绝剪辫,也说明满族的习俗被汉族吸收后,同样被汉化了。

参考:
我真的不明白,直到今天还有人在纠结剃发的问题,看来明吹皇汉们私下里没少在网上给人洗脑,以至于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以为那就是历史。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除了某些极端分子,不会有人耿直到连梳什么头都要做如此严格的规定,以至于因贫穷而导致长时间没剃头,都要承担掉脑袋的严重后果。
清初的确颁布了剃发令,而且执行起来非常严格,对拒不执行者也会严惩。
满洲人作为少数民族,刚刚试
进入康熙年间,天下承平,剃发令开始被束之高阁。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一般来说只须剃光前额和鬓角即可。
但事实上,由于不可能做到经常剃头,大多数人并没有真的剃光前额和鬓角,总会留一点点头发。
而且辫子的长度也没有严格限制,为了干农活方便,一般的做法是把头发往后一梳,梳成一个髻扎起来,仅此而已。
某些明吹皇汉说,在清朝,只要辫子不够长、前额没剃净,就会被砍头,这显然是胡说八道。
到清中期以后,对发型几乎就没有任何限制了。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晚清的老照片,那里面的男人经常是蓬头垢面的,也没剃前额,也没蓄辫子,乱糟糟一片,发型如鸡窝一般,清廷似乎也没把他怎么样。
有些人受到西方的影响,自己已把辫子偷偷剪掉了。
清廷并非不知,但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事实上,有清一代,对发型管控比较严格的群体主要是旗人、官吏和士子。
旗人是清朝维系统治的基本盘,官吏是清廷的门面,士子是潜在和未来的官僚。
这三类人用今天的话讲,都是体制内人员,都是既得利益者,自然要剃发蓄辫。
其余人等并不做非常严格的要求,只要你不像长毛那样过于张扬即可。

参考:
不管在哪个朝代,也不管是不是因为贫穷,不剃头发就会一点点长长啊!说到后果,那必然是很严重的咯!笔者百度了一下,在清代,满洲贵族为了统治其他各族人民,官方规定留发应为"金钱鼠尾"样式,即头顶只留面积相当一枚铜钱大小的头发,其余全部剃光,更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说法。
这种发式必然要求至少每月得理一次发。
如果因为贫穷,长时间没剃头,那就等着被砍头吧。
如果不想被砍头,剃度出家应该也是个好办法!
参考:
这个也得看时间,看地方的,如果正是清初加强统治,“留发不留头”的那段时间跑出来,结果就是以后也不用剃头了,反正头也不是你的了。
如果在平时,没被官府看见你就留着,被官府看见可能被打一顿,可能也没啥,毕竟你都穷到剃头也剃不起了,他还能把你咋地。
再从地方上来说,剃不起头,大概率不是乞丐就是村里的懒汉。
如果在村子里的话,那么你都懒成这样,穷成这样了,剃不剃头有啥意义,村民们估计也懒得搭理你。
而如果是在京城,或者是总是在官府门口晃的话,大概两个结果,第一被打一顿,责令你去剃头,或者直接给你剃了。
第二被打一顿,然后给你剃头之后把你赶去别的县或者干脆流放,总之大老爷的门前是不会让你呆的。
注:在这两种结局中,剃头都得看官老爷心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打一顿。

参考:
还没有长长自己就剃了,古人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头发长了都去理发店请人专门理发,在古代大多数人都是自己理发,一般都比较简单,用剪刀、镰刀等刀具自己或者请人帮忙刮下就是了,在清代只要把前面的刮短就行了,又不一定要像光头那样!
参考:
这个问题在现今谈论起来是挺轻松,但是在清朝的时候,真实后果是很严重的。
所谓是留发不留头,留发会被砍头的,在严格时期长时间不剃头被查到就会被砍头。
清朝的剃发令剃发令,是指明末清初时期清政府在“君犹父也,民犹子也”,要求“父子一体”,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的政策。
刚入关的少数民族政权在统治的最初阶段极不稳定,与其让不满的情绪持续蔓延以致尾大不掉,不如让这种抵抗集中爆发,再用士气正盛的武装力量予以剪除、扫荡。
“削发令”作为一种催化手段,应运而生。
与之同时,“削发”成了汉族百姓绝对臣服的标志,“贯彻削发”也成了衡量汉族大臣忠贞程度的试金石。
不过剃头不像是我们看到的那个样子,比如清朝宫廷剧中除了需要扎辩子都是增光发亮的,而是类似现在我们的寸头那样。
并不是完全剃光的。
清军于西元1644年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
1645年6月15日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清朝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之一,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不剃发会怎么办呢?
看前文也知道,不剃头就是死,但是这是清朝统治的初期,是比较严格的。
不剃发就是死,刚开始也因此发生过许多惨案,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因此死了的人是成千上万。
在清朝初期,剃发令规定头顶只有金钱大小一片头发,大约手指粗细的小辫子,能穿过清铜钱的方孔才算合格。
大于一钱就要处死。
之后过了200多年逐渐演化为剃半个头。
清朝时期男子的发式经历了数次演变,顺治以前为金钱鼠尾。
顺治初年进入中期,开始流行猪尾。
清末演变为半光头。
满族女人童年时期也是需要剃发的,在成年婚嫁后才可留发。
清完成统一之后,剃发的重要性开始下降。
从康熙朝开始,剃发的管束开始降低,尤其是圣祖康熙帝向来以“宽仁”的形象示人。
朕以为俗不能骤变,当潜移而默导之。
从此之后,因剃发不和规定的被处死的惨案就开始减少了。
但是头发还是需要剃,只是各地剃发没有统一的标准。
对民间要求则随着统一战争的结束和官僚体制的腐化日渐松弛。
不过,清代对官员要求依然始终很严,包括新疆地区的伯克也要剃发易服以示归顺。
但是万一没钱理发怎么办?
清朝剃发也是要收费的,虽然有规定说不要钱,但是不给钱谁给你剃发呢!那会的剃头匠名为“待诏”,国家每天给发二十文工资,其余需要自己想办法。
最早开始剃发一般是十几文钱,最多二十文钱,之后慢慢涨到了四十文钱。
要是不想花钱剃发就让自己的亲人给剃发。
要是亲人也没有就互相给剃发,这样就变相的省钱了,头发也剃了。
如果在不剃发就是要强制剃发了。
那会专门有一种职业就是“待诏剃发”的匠人,百姓称称作“逮着”。
就是国家给他们发钱,他们抓人强制剃发,领着发的钱就要干抓人剃发的事。
如果抓住了还不剃发的话就只能死了。
中有一人,臣默窥其蓄发。
及至公署,亲自去帽验看。
本生吕可兴,果然全发未剃。
一位朝廷的官员下去视差,所有人在道路两旁迎接,但是其中一
立刻枭首,以彰国法。
最后的结果就是被砍头了,看看以后谁在不剃头,说国法严明。
之后有一位百姓没有剃头发,这位百姓姓郭,但是当地的章县令知道后,没有杀他而是给这位姓郭的百姓剃了头。
并且放了,之后被湖广总督上报要求严惩。
郭农夫予以斩首,章文登予以革职。
最终结果就是这位姓郭的百姓被斩首,而这位姓章的县令也被革职了。
可见对于剃发在一定的时期内是很严格的,地方官员也挺积极,因为不管的话,官职不保。
“留发不留头”真不是一句玩笑话。
文/历史紫陌阁

参考:

清代不剃头的后果得分时代。
如果是在清朝刚入关的时候,后果很严重,不剃头就得杀头。
当时有句话叫做“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说白了,就是头发和脑袋二选一。
当然了,如果你是道士,那就可以不剃头。
如果是晚清时代。
不剃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虽然“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祖训还在,但是真正遵守的也没多少人了。
这个时候别说不剃头,剪辫子的都有。
你看那时候的留学生,都把辫子剪掉了。
回国后,有的还装个假辫子,有的干脆就是西装革履小分头。
还有军队里也是,不少士兵也把边子剪掉了,然后留个光头。
其实照法律来说,这也是不允许的,但是朝廷已经默认了。
在当时,剪辫子这个事情已经是可大可小了。
一般也没人追究,可要是朝廷故意找茬的话,那也确实不好过关。

参考:
我估计就是丢掉小命的后果,尤其是在清代前期,这项法令是非常严格的。
一、多尔衮颁下剃头令,留头不留发满族从入关以来,就不断颁发“剃发令”,并随着占领的地方日渐扩大,颁发这项禁令的区域也越来越广。
1645年,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因为剃发令与汉人的传统习俗是不相符的,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毁损”,满人要求剃发,实际上就是改变汉人的文化认同感,逐渐向满人习俗靠近,以此来强化满人的统治。
除了剃发,还有易服,两项制度合在一起,激起了许多汉人团体的反抗。
因此,清初时候,剃头令是非常严苛的,因为它而掉脑袋的事情,时有发生。
别说因为穷而不能剃头,你就是没钱去店里剃头,自己拿刀剃、拿石头割,也得把脑袋清理干净了,否则你的脑袋也许就不再属于你了。
二、清代有钱人养剃匠,普通人进理发店曾经有一副清代对联,说的是一位文人走在街上,看见一家门口贴着副对联:“问天下头颅几许,看老夫手段如何!”文人就很奇怪,谁这么大口气啊?
他进去一瞧,原来是一个剃头匠。
这也说明,剃头在清代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职业,养活了不少人。
我们看清装剧里,每一颗脑袋都是滑溜溜的,感觉特别好打理,但事实上,要保持这种光滑的程度,需要高频率的剃头。
据清代宫女回忆,皇帝们每月初一、十一、二十一都要剃头,这基本已经是清宫里固定的套路。
也就是说,清帝们剃头的频率保持在十天一次。
而一些有洁癖的人,则更加夸张,比如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在出使英法的时候,就曾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剃头的琐事,算下来他每个月要剃头5次,也就是保持6天一次的频率。
剃头这么频繁,曾纪泽身在国外,怎么做到打理
可见,高官配备专门的剃头匠,这是清代是常态。
三、当剃头成为一项制度,不剃头者反而成为异类在清代,剃头成为一项合法制度,不剃头的反而成为非法,当你顶着一头浓密的头发出现在街头,都不用别人举报你,巡街官差一眼就瞧见了,捉你没商量。
也有人为了躲过剃头,索性剃得更彻底,当和尚来逃避禁令的,但这实质上也是毁损了自己的身体发肤,与儒家文化不符。
一项制度,再不合理、再怪异,当它推行几十几百年之后,反而成为习惯。
清末辛亥革命一声枪响,清朝被推翻了,革命者们要求剪辫子,却有无数遗老遗少出来反对。
可见,骨子里的奴性,早已将这些人驯服。
如果不剃头的后果不是丢命那么严重,又哪里来的那么多勤快人?
能够坚持每月至少三次的剃头频率?

参考:
现代社会,除了精神病人,疯子之外,即使再穷的人,有不理发的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