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对五十—八十年代了解比较多的人可以讲讲那时候的人和事
从有记忆的六十年到七年代,让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那就是饥饿,改革开放前饥饿从没离开过我。
我讲这个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那时生产队在农忙时,为了早上下田干活,早上生产队供一顿饭,要饭票,一天早上一大盆玉米糊糊刚做好掏在瓦盆里,准备给社员凭饭票打饭,往起一端,瓦盆耍圈了,玉米糊糊全洒地上了,那时全是土地,不象现在瓷砖地面,负责打饭的生产队会计说:今天洒地下的糊糊不要饭票了,社员们听了,争抢着用手把洒在地上的糊糊收到自己碗里,吃了,个个都很高兴,因为节省了饭票。
真正经历过饥饿的人,特别明白,吃饱了是多么的幸福。
当人处在饥饿困境时,啥卫生了,脸面了,在饥饿面前,一分不值。
因为只有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
参考:
本人出生在1964年,对70年代的农村生活有很多挥之不去的记忆。
今天讲一讲曾经的一个邻居的故事吧。
小时候,我家西边村头住着一个多年寡居的五十多的老妇人,领着俩个儿子了一一个姑娘过日子,那时她大儿子已成人,但不务正业,不怎么在家,听说在外面有偷窃行为。
姑娘也十六七岁,在生产队务工,小儿子腿有毛病,可能是胎带的毛病,从小就瘸,但不是十分严重的那种。
大儿子二叫王景跃,小儿子叫王景生。
小儿子比我小一岁,虽然算是邻居吧,没有和他有过交集。
寡妇妈领着几个孩子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惨淡度日,大儿子经常在外,很少回家,有一次回来了,在野外练习长跑,这在一天到晚都干活累得腰酸背痛的农民那里算是稀奇之景色了。
在一年正月快尽的时侯,寡妇家突然从江西来了一辆军用吉普车,传说寡妇的小叔子在外当兵打仗,当大官回家乡看望家人,顺便说要安排哥哥家的后人。
一时间,有不少媒人就要给大儿子介绍对象,听说大儿子看了几个不错的姑娘,反正人家都没瞧上眼。
人家在市里摸爬滚打惯了,看不上农村妇女。
人家又要一步登天,做正式职工,成为市里人,就更瞧不上农村人了。
后来,大儿子去了江西,后来,又听说犯了错误,蹲了监狱,后来死在了监狱里。
因为大儿子不争气,小儿子又有残疾,做叔叔的就没有为她家再努力,小儿子就又困在农村,一辈子也没什么出息。
曾经为有一个靠山的亲戚,充满希望充满幻想的家,也就在岁月中静静度过了一个一个平静的流年。
参考:
很穷,很饿
参考:
六七十年代,姐姐衣服改了后弟弟穿。
上学的练习本是香烟盒拿线缝的,人是纯朴的,蔬菜水果,鸡鸭鱼肉和现在的味道是不一样的。
涤确良衣服是时髦。
喝罐啤酒是奢侈
参考:
讲一些事可以,要想讲全面斗胆说一句,沒有这
76年从部队复员,重新回到原单位上班,在机加车间当钳工,二级工,每月工资38元6角1分,白天工作,每天和工时,工分打交道,挣够足够的工时,才能拿到每月的工资标准。
晚上到夜校学文化,主要以数学为主,识
安装,检修等方面的知识。
每年都会有,单位组织的钳工比武大赛。
分出名次,发证书,发奖金。
业余生活,老人们会在住家的门前,拉岀照明,打朴克,下相棋。
青少年会下军棋,我有时也下军棋,习惯把军,师长炸弹都摆一边,直捣黄龙。
胜的快,败的也快。
那时候篮球,乒乓球也是大热,每天球场上都人满为患。
早早的就岀去占场子。
十天半月的就会在球场放露天电影,一听放电影了,孩子们就会拿几个櫈子去占地方。
换片子挺烦人的,灯打开,倒片子,倒好了再放。
就那也是人多的很。
最盼望的还是过年了,年味十足,踩高跷,划龙舟,排节目,各单位都在组织,那是一个欢乐的海洋。
那时人活的简单,没有过高的奢求。
知足者常乐,是那时的口头禅。
参考:
想听那个年代的事,我来说一点,我们那时候不相现在,自由恋爱,都是相亲而认识,结婚以后也不相现在说离就离,性格不合也得生活,去离婚跑了一年三年还没有离,时间一长兴趣没有啦,就是再苦再累再生气也不去离啦,任命由天吧,还有出轨门都没有,男的女的想出轨都嫌丢人就算有的出轨啦,也很秘密,一但被发现那就丑死了,不相现在出轨啦还理直气壮,说我不爱你了,想咋地咋地吧,男人和女人就是为各人的利益而结合的,一但利益谋不到一块感情就破裂,各顾各的,有一句名言叫,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己。
参考:
問身邊的肆零後就找到答案!
参考:
看老电影,看老书吧!
参考:
公社电影队每年都要到各个大队去放几场露天电影。
一台小型柴油发电机,一台放映机,几盘胶卷,一张幕布,就是电影队的全部家当,一板车就拖过来了。
农村看电影是一桩盛事,如果大队有电影,完全不用通知,幕布一挂,不到半小时,大队男女老少都会知道。
放电影的地点一般在学校操场、生产队的禾场、堤坡等处。
晚饭前,放映员忙着挂幕布,试机器,就会有一些好事的人围观,凑过去看热闹,也有人顺手帮帮忙。
晚饭后,小伢子早早就到了现场,追逐打闹。
大人们收拾好家里,陆陆续续也出了门,不少人还扶着家里的老人,朝幕布前集中。
隔壁大队的不少人也匆匆赶来。
堤坡边放电影最为理想,观众全坐在堤坡上,一直坐到堤顶,连板凳也无须带,一个大斜坡,人在草上坐,不要踮脚也不要爬树。
银幕正面坐不下也不要紧,坐反面就是。
有的小孩还喜欢坐银幕反面,看反电影,看演员用左手吃饭,左手打枪,全是左撇子,对小孩子而言,看反电影是一种蛮过瘾的刺激。
电影也就那么几部,除了八台样板戏以外,就是《地道战》、《地雷战》、《奇袭》、《小兵张嘎》等。
这些电影人们常常已经看过,甚至看过好几遍,但大家依旧兴趣盎然,只要听说有电影,不管片名,也不管是否看过,总是要赶去的,而且仍看得津津有味。
样板戏看得多了,有的人可以整段整段地背台词。
每当样板戏《沙家浜》出现土匪刁小三抢妇女包袱的场景,那妇女说:“你干吗要抢我的包袱?
”时,台下观众就会异口同声地念出刁小三的台词:“老子还要抢人呢。
”此时,台下就会笑成一团,剧作者可能做梦也想不到样板戏还会有如此幽默的效果。
那时电影是没有爱情和表现夫妻关系镜头的,《龙江颂》、《杜鹃山》、《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中有年龄相近的男女主角,农民就说他们是一对夫妻,其实都是单身汉。
放过一次电影后,好长时间也看不到电影了。
隔壁大队放电影,村里的年轻人也赶过去看。
年轻人好斗,喜欢惹事生非,往往一到别人的地盘就寻衅闹事,打起架来。
打输的一方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会在下次放电影时多邀人手,寻隙报复。
事情闹大了,两边大队的干部和亲戚就会出面调停,时不时还会弄出些不打不相识,惺惺相惜,“英雄”结义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