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瓦尔特”有着怎样的艺术人生

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拍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该片在我国放映后,有数亿人观看,受到了观众们的广泛好评。
男主人公“瓦尔特”更是受到广大影迷的喜爱和追捧。
那个年代,中国进口的电影还很少,看到南斯拉夫游击队员所用的武器、以及游击队员被敌人打中后,伤口中枪的真实感和伤口的处理,令中国观众觉得新鲜和震憾,这是我们过去所看的国内电影中是没有的。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男主演“瓦尔特”原名叫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是南斯拉夫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功勋演员。
巴塔1933年出生在前南斯拉夫塞尔维亚一个普通人家,家境并不富裕,为了生计,他小时曾放过羊,打过杂工,也没有受到良好系统式的教育。
因此,在他对电影艺术发生浓厚兴趣后,便参加了许多相关专业的学校进行学习。
可能是文化底子较差,或是其艺术天赋没有被伯乐发现,居然十余年没有拿到电影学校的毕业证。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巴塔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毕业于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戏剧学院,成为话剧演员。
上世纪五十年代,巴塔在影片《库姆巴拉山上的歌声》中扮演角色并一炮打响,成为南斯拉夫人非常喜爱的明星。
巴塔一生共拍摄数百余部电影,其精湛的演技,受到南斯拉夫的好评和赞誉。
中国观众所熟悉他主演的影片有《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夜袭机场》《游击飞行中队》《苏捷什卡战役》等多部影片。
巴塔因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扮演瓦尔特的出色表演,羸得了南斯拉夫当年全国电影节最佳男主角金舞台奖。
中国观众熟悉的巴塔都是扮演游击队长的形象,高大、粗犷、勇敢、睿智、健硕、眼神深邃、身手不凡是他给中国观众留下的印象。
巴塔戏路较宽,扮演过各种不同的角色,如扮演过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政府官员及各式各样的游击队员形象,甚至还反串过女主角。
正因为巴塔在多部片子中成功饰演游击队长、部队军官或游击队员,在南斯拉夫享有“传奇式游击队员”和“南斯拉夫银幕虎将”的称号。
并在贝尔格莱德国际电影节上被授予“终身成就奖”的光荣称号。
巴塔为人忠厚、善良、社会责任感强,1990年从政,是加入塞尔维亚社会党的首批成员,后来成为该党的副主席(主席是鼎鼎大名的米络舍维奇,米络舍维奇后被国际海牙法院以“战争罪”判刑入狱)。
二十一世纪初的2002年,巴塔曾代表社会党参选塞尔维亚国家总统,失败后他曾调侃自己:塞尔维亚人喜欢的是演员巴塔,而不是塞尔维亚总统的巴塔,若是允许中国观众来投票的话,自己就有机会当选总统了。
巴塔曾十余次访问中国,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他到中国时,人们为了一睹其尊容,人山人海,可谓万人空巷。
巴塔曾在多个场合说中国是他的第二故乡,他愿与中国同行进行广泛的电影艺术交流,愿为塞中友谊发挥积极的作用。
2016年,巴塔在塞尔维亚共和国首都贝尔格莱德病逝,享年83岁。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大街上安静了,宾馆门前又被挤得水泄不通,热情的人们高声叫嚷着“瓦尔特!瓦尔特!瓦尔特!”几乎踏破了门槛。
那架势简直是“空气在颤抖,天空在燃烧”。
这个惹祸的小男孩不是别人,正是“瓦尔特”十二岁的儿子米利科(Miljko)。
当时小米利科正跟妈妈在宾馆门前拍皮球,眼尖的人们一下子认出了他。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已在国内放映了一年,英雄形象深入人心,这个洋娃娃肯定是瓦尔特的儿子,没跑,于是顺藤摸瓜寻上门来,“南斯拉夫李向阳”务必一睹为快!中国人民的热情令他感动,同时巴塔也骄傲地说道——“那是,我儿子跟我长得一模一样,帅气高大!”1973年巴塔和妻子同游黄浦江今天给大家聊聊童年偶像“瓦尔特”巴塔的艺术生涯和鲜为人知的情感生活,说点你不知道的。
一、火车上出生的“不靠谱儿童”,与妻子青梅竹马1933年6月5日,一位身怀六甲、名叫娜娜的年轻姑娘从“雅戈丁那”娘家乘坐火车赶回贝尔格莱德,中途,剧烈的阵痛向她袭来。
“雅戈丁那”意为“草莓”,距离贝尔格莱德仅一百三十六公里,然而肚子里的小家伙性急得很,左踢右踹练起拳脚,迫不及待来到这个新奇的世界。
未等到达目的地,娜娜就把孩子生在了火车上。
小宝宝长大之后拍了许多火车戏,健步如飞如履平地,不知是否与此有关。
家人为这个孩子取名为韦利米尔·巴塔·日诺伊沃维奇,“韦利米尔”意为“伟大”与“和平”。
巴塔的父亲是一名警察,母亲是个家庭主妇,后因经济压力在家附近铸币厂上班,他的祖父则是市政文员(农业部顾问)。
巴塔有两个姐姐,娜达和斯坦科,“巴塔”是姐妹俩对弟弟的昵称。
童年时代,战火和杀戮是小巴塔的主题曲,在贝尔格莱德郊区姆拉德诺瓦茨这个穷乡僻壤,刀光剑影更是家常便饭。
某次,鬼子将全体村民强行带到村中一块空地,“欣赏”他们是如何处决一个小男孩儿的。
后来巴塔的祖父在男孩儿死去的地方栽种了一棵樱桃树,那棵树年年夏季硕果累累,然而当地没有一
小巴塔书读得不怎么样,长大之后他回忆道:“一年级我好像读了两次……”童年时代他最大的乐趣是放羊,或者跟邻居家的小姑娘朱莉亚娜·卢拉畅想未来,她两岁时他就认识她了。
卢拉的志向是长大之后成为一名舞蹈演员,最后她实现了理想,并且成为巴塔的妻子。
1943年,巴塔的放羊事业遭到重创,起因是进村的鬼子不停强迫他的父亲将羊烤熟送到据点。
羊一天天见少,老爸厌倦无比。
终于有一天,郁闷已久的老爸在山上捡到一只死去的山羊,大喜过望,将死羊烤熟了送去,结果半夜一个好心眼的村民慌慌张张敲开他家的门,说“鬼子们统统食物中毒,你们全家还是赶紧逃到城里去吧,不要等到天亮。
”命中注定,这只毒山羊成了巴塔日后走向影坛的契机和转折点。
进城后,十岁的巴塔才知道世界上居然有电影这种好玩的东西。
他成天不思学业,泡在电影院里,尤其是战后他接触到大量好莱坞电影,金刚还有美国的西部牛仔,令他沉醉不知归路。
恰在此时,芳邻卢拉进城学习舞蹈,二人重聚。
她鼓动他,为何不去试试当演员?
二、被演艺学院开除的“不靠谱青年”前段时间本人看了一部有关南斯拉夫电影历史的纪录片,内心弥漫着甜蜜和忧伤。
片中,我看到了希区柯克、奥逊·威尔斯、理查德·伯顿、柯克·道格拉斯、索菲娅·罗兰、尤·伯连纳等等巨星曾到访过这块热土。
当时南斯拉夫电影事业之蓬勃兴旺、与国际影人往来之密切频繁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
片尾,老年巴塔一
韶光已逝,雄风犹在。
大概那一刻他在对自己说——“成为一名伟大的演员,我做到了!”这曾是他对自己立下的誓言。
以往各路资料含混地介绍“他平生拍过两百多部影视剧”,事实上这个具体数字是304部!有人说巴塔是世界上拍片最多的巨星。
然而大家可能没想到,巨星少年时代被三所学校踢皮球一样推来搡去,没人相信他能成腕儿。
高一时,他被尼斯演艺学校开除,理由是“没什么天份”。
随后他又就读另一所演艺学校,好不容易读到高二,又被退货,重新回到尼斯。
毕业演出时巴塔还是大主角,这部话剧在尼斯国家大剧院上演,帷幕拉起时,面对台下黑压压的观众,他居然一句台词都讲不上来。
“天呐,观众是深渊!”当时他对自己说道。
他的教授当即将四肢麻木的巴塔扯回后台,不停地给他按摩,巴塔哆哆嗦嗦说道:“台……台下有人。
”教授立起眉,“人?
哪儿有人?
我怎么没看见?
”那之后巴塔再没怯场过。
1954年,他于贝尔格莱德戏剧学院毕业,而拿到毕业证书却是十年之后的事情,因为调皮捣蛋。
早期,巴塔唯一一次精彩演出是扮演一个大胡子老头,台下不停发出爆笑,因为他的一撇胡子掉了下来,他在台上手忙脚乱粘了半天才粘好。
直到1960年,他的名字才出现在话剧海报上,刚刚有了一丝名气。
沮丧的巴塔发现全剧院都是老戏骨,年轻人没有上升空间,他早将目光投向了电影。
1955年的一天,巴塔得意洋洋带着同学去看自己的电影处女作《巴库拉之歌》(我们这边翻译成《攻城计》)。
散场后二人走出影院,同学对他说:“电影是不错,可是,你在哪呢?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59年,二十六岁的巴塔终于当上了主角,这部电影叫《没有时间表的列车》(还是跟火车有关),非常神奇的是这部电影入围了当年戛纳电影节。
国际同行开始
那之后他的演艺事业蒸蒸日上,直至后来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夜袭机场》、《苏捷什卡战役》、《被围困的城堡》……巴塔愈发眉目清晰地走到我们面前来。
巴塔是个有个性、自我意识极强的演员,假话套话是他不屑一顾的。
他曾这样说道——“我有很多实力和野心,但我没有选择——比如在电影《环游世界》中我甚至扮演了一个女性角色。
我每年在南斯拉夫和国外拍10-15部电影,但我总是准时到达任何地方,换好戏服守候在那里。
”许多年后,当他担任南斯拉夫电影协会主席时,他在办公大楼门口挂起了一个大大的条幅——“如果你不想成为一名伟大的演员,那么请你出去!”演艺生涯中巴塔获奖无数——1959年-1980年间他曾有七部作品入围戛纳电影节;
三度获得普拉电影节金舞台奖最佳男演员奖;
他在《瞬间》中的表演为他赢得了第十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他也曾是1981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许多年后的今天,每每谈起巴塔,人们会耸耸肩说道:“这还用说,当然是继铁托同志之后二战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三、曾与碧姬·芭铎传绯闻,后来怎么样了?
1960年,二十七岁的巴塔与二十岁的卢拉举行了婚礼。
1961年1月31日,他们的儿子米利科出世。
当时巴塔正在后备军官学校服兵役,兵种是炮兵。
当他得知自己得了个儿子时欣喜若狂,当场兴奋地撕碎了帽子。
过了很久他才冷静下来——咦,这个好像是军帽诶。
按照规定这是要受处分的,好在他的战友不晓得在哪里借了一顶帮他应付差使。
巴塔非常爱这个儿子,女儿出生之前的三年里,他只有这么一个孩子,每次拍片归来父子重逢他都将儿子如珍似宝搂在怀里。
米利科长大后回忆说,自己没上过幼儿园,母亲卢拉每天忙于家务,再么就是大声量地播放音乐,“呵呵,她是贝尔格莱德的摇滚大明星!”卢拉时有温柔、时有粗暴,她总是威胁儿子,“哼,看你爸爸回来怎么收拾你!”“不过爸爸从来没打过我,他是个温柔的好爸爸。
”成年之后的米利科如此说道。
巴塔一直想要栽培儿子当演员,米利科可是兴致缺缺,1964年妹妹耶莲娜降生,他对爸爸说,你去培养那个女演员吧。
米利科并未走上从艺之路,长大后他成为了一名律师。
巴塔是个洁身自好的男人,虽然由于职业性质他每天接触大量的美女明星,甚至伊丽莎白·泰勒、索菲娅·罗兰、碧姬·巴铎、罗密·施耐德也是抬头不见低头见,但他的私生活十分严谨。
尽管时有躺枪。
人们喜欢传播他的“绯闻”,只是想给心目中的大英雄再增添一丝传奇色彩。
流传最广的是他和碧姬·芭铎。
巴塔很不开心,他认为这对女演员来说也很不公平,碧姬只是做为国际动物保护协会成员二人有过官方接触,“她也是很善良的人啊,并不像电影里那样徒有其表。
”不得不说,婚姻方面,不论面子里子巴塔都做得十分到位。
他经常当众向妻子隔空示爱,给足对方面子,他对媒体说:“我的妻子为了我,放弃了所有的理想和抱负,没有她在家中带两个宝宝,我根本没有精力投入事业,我的成绩都是妻子给的!”巴塔确实言行如一,对婚姻忠贞不二,晚年不论他到哪里出差,夜里总要跟妻子视频。
虽然他压根不会电脑,需要向身边人求助,“哎,这一点上
”晚年巴塔住在祖父的庄园里,带着一个孙子和两个外孙女。
房子周围有一公顷的土地,三十五亩的葡萄园、果园,大门口有一座古老的喷泉,以他母亲的名字“娜娜”命名。
晚年巴塔经常感叹,年轻时没有时间陪伴儿女是多么地愚蠢,现在有小孩在身边是多么美好,如今我感觉除了三个孙子、孙女我别无长物。
四、与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我有中国国籍!”巴塔的中国情缘都传到好莱坞去了。
“中国有一种啤酒叫瓦尔特啤酒”这个还相对靠谱,还有一个传闻说得有鼻子有眼——“中国每次跨年夜都要播放《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天知道谁会在新年播放这种充满血泪的战争片?
对此巴特不置可否,他得意地说道:“我可是有中国国籍的,我就是半个中国人!”晚年巴塔除了带宝宝,还有一件事比较热衷,那就是用多种形式温顾他与中国人民深厚的情谊。
某次,他听说村子附近在修一座桥梁,投资方是中国人,他激动地大老远跑去参观,又被现场中国工人们认出,将他团团围住嘘寒问暖拍照留念。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有人在某展厅发现一个诺大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主题沙盘,制作得十分精美,再定睛一瞧,心心念的“瓦尔特”就坐在一旁,一位中年妇女冲上去拥抱他泪如泉涌——“万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偶像……”巴塔也是古巴人民的偶像,晚年他经常去那里求医问药,得到了一流国师的精心治疗。
2009年他在哈瓦纳治好了顽疾右脚坏疽。
2012年7月,风烛残年的巴塔不幸中风入院,住在贝尔格莱德一家高级医院的加护病房。
出院后他有语言障碍,且无法独立行走。
2016年5月6日,为了阻止坏疽扩散他的右腿被紧急截肢。
5月22日,巴塔因多器官衰竭不幸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对于巴塔的离世,中国媒体给予了广泛深入的报道。
巴尔干民众几乎发出一致的哀鸣——“巴塔怎么会死?
巴塔也是一个凡人?
天呐,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事。
”巴塔儿子米利科当时处境十分可怜,由于遭人构陷卷入一场官非没有行动自由,没能见老父最后一眼,甚至没能参加葬礼。
事后他对媒体说:“我可以等,我甚至可以用十年时间重返贝尔格莱德。
我有的是耐心,就像当年父亲化好妆、穿好戏服,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候导演喊一声‘开麦拉’。
等待,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文完)
参考:
“瓦尔特”的演员真名叫巴塔.日沃伊诺维奇,是个真正科班出身的演员,一生演过两百多部影片,主要表演的是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的内容,担纲主角的片子至少占六成
在我的印象里,他担任反面角色的片子,只有一部——《巧入敌后》。
而他演的所有正面角色,几乎都是该影片的卖点。
当然,最令我们中国影迷难以忘怀的首推“瓦尔特”、“老虎”。
而令大家思之激动不已的片子,首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
此外,还有《夜袭机场》、《游击飞行中队》、《,出租车》等,多少精典啊??!
参考:
一提起“瓦尔特”,大凡30岁
拍摄于1972年的一部南斯拉夫战争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被引进国内后,这个名字便响彻中国的大江南北。
虽然除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当年的南斯拉夫电影还有《桥》、《奈雷特瓦河之战》、《苏捷斯卡战役》和《夜袭机场》等诸多优秀作品,但真正让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还是只有一个名字———“瓦尔特”。
可以说,“瓦尔特”就是南斯拉夫电影在中国的代名词。
回想起自己当年在中国的知名度,老“瓦尔特”至今仍然很是自得。
他对记者说道:“我当年第一次访问中国的时候,去了上海,夸张地说,恨不能有上百万人走上街头,就为了看看我真人长什么样。
” 说“瓦尔特”在中国有名,这一点塞尔维亚人都知道。
记者2009年刚到贝尔格莱德赴任时去医院体检,排队时有个当地小伙子看
“巴塔·日沃伊诺维奇,认识吧?
”他问我。
看我没什么反应,他赶紧说:“瓦尔特!” “知道,知道,当然知道,”我连声说。
小伙子很是得意:“你肯定知道的,他在你们中国可是最知名的外国演员了!”的确是,在中国,“瓦尔特”太出名了,大家反而不记得这位演员的名字叫巴塔·日沃伊诺维奇,更不知道巴塔只是其艺名,他本名其实叫韦利米尔。
“大概90%的中国观众其实都不知道我的真名,他们只知道我叫瓦尔特,”巴塔在接受采访时也这么对记者说。
巴塔1933年6月出生在贝尔格莱德东南约50公里处的一个小镇科拉契察。
年轻时毕业于贝尔格莱德戏剧学院,毕业后从事话剧工作,此后逐步跨入影坛并成为红星。
在迄今为止的55年银幕生涯中,巴塔总共出演了300多部电影和电视剧,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南斯拉夫时代的作品。
这一数字在南斯拉夫无人能及,因而他也当之无愧地成为那个时代最著名的影视明星。
1965年、1967年和1972年,他三度荣获南斯拉夫最佳男演员奖。
即使是在南斯拉夫解体后,他的艺术成就仍然得到认可,并于1993年获得“终身成就奖”。
就在去年,巴塔的荣誉簿上又添上了一项“金印章”奖,获奖原因是其创纪录的扮演角色数目。

参考:
当年那样的好片子现在少之又少。
回顾也是一种享受,时常搜来回看。
老戏骨的经典演绎不会被遗忘。
老艺术家给予角色灵魂和丰富的骨感活灵活现。
怀念是因为忘不掉!英雄的南斯拉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