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历史上马莉莉与丁是娥有过哪些接触

马莉莉老师,有名沪剧演员、有名沪剧表演艺术家、有“英雄花旦”的称号、沪剧名家、沪剧五朵金花之一、当代沪剧艺术的重要代表,被称为新时期沪剧舞台的“五朵金花”为陈瑜、马莉莉、茅善玉、陈甦萍和华雯。
丁老师的所谓“三步(部)曲”,《雷雨》、《罗汉钱》、《芦荡火种》,她都演过了,特别是说到《罗汉钱》,1994年,他们浦东分院要到香港去演出,对方提出要演《罗汉钱》,所以他们当时复排了《罗汉钱》,这个戏到香港去、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香港他们这一次浦东分院去演出的时候,它的宣传海报,就是她演的小飞蛾拿了一个罗汉钱。
她在想,丁老师的“三部曲”假使作为沪剧界的一个女演员,如果有幸、就是讲有这个机会能够将这“三部曲”继承、传承下来,用四个字、叫夫复何求。
虽然在艺术上马莉莉对丁是娥无比敬仰,但在生活中马莉莉却很少和丁是娥接触,以前和丁老师的关系呢,看的时候她是仰头看她的,而且自己觉得丁老师给(马莉莉)自己的感觉,因为她是一个大师,她是他们的领导,她不可能私底下和你怎么卿卿我我的,她是这样一种感觉,因此就造成了和她之间私底下感情不是很黏糊的那种感觉。
两人的距离直到丁是娥晚年与马莉莉一同拍摄电视连续剧《屋檐下的白玉兰》时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1987年,他们拍电视剧,拍电视剧的时候丁老师来参加了,在那时候她和丁老师走得比较近,因为他们团里只有一部车,早上先来接马莉莉她,随后再到华亭路去接丁老师的时候她一直跟着,因为早上比较早,都是五六点钟、七八点钟、很早,丁老师居然对她说了句什么话,莉莉、你早饭不要吃,你过来的时候就到我这里来吃,所以她只要一到那里,车上一下来,解洪元老师他们都已经都坐着了,豆浆、大饼油条、生煎馒头反正都摆着了。
一段时间的近距离接触,让马莉莉感受到了丁是娥如同母亲般的关怀,而在拍戏过程中,丁是娥对于艺术一丝不苟的态度,更是给马莉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丁老师当时说了一句笑话,她说、
她1987年拍好以后,1988年就过世了,最辛苦一场是拍“雨中追母”,那天是拍一个通宵,因为借黄浦江码头,因为要在雨中的场景没有办法,借了两辆消防车、水龙头浇了一晚上,那时候已经十月了,快要十一月了、天有点冷了,她记得她和丁老师两
1991年,马莉莉演出专场在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场拉开帷幕,马莉莉说办专场是为了对自己以往走过的艺术道路有一个总结。
从开始学戏到1990年一共30年,30年她觉得一
除了那些令观众难以忘怀的经典角色外,在专场上马莉莉还别出心裁地反串了一把京剧。
当时大家演唱会都比较多的,人家有种反串比如我戏里反串个什么角色,她想这次反串要反得厉害一点,她就想反串一段《打虎上山》。
与新中国同龄的马莉莉是幸运的,在沪剧舞台上她获得了与众多老艺术家合作的机会,而这种合作,不仅限于沪剧的经典剧目,同时还有为数众多与时代贴近的新创作品。
《寻娘记》是反映敬老的题材,她演梅莘,韩玉敏老师演她的娘,她一饰两角,保姆和奶娘、一饰两角。
陆敬业演儿子、计善琪,当时这部戏上演之后,他们一下子就演了三百多场,她觉得非常不容易,她和韩玉敏老师,韩玉敏老师毕竟年长她好几岁,但是她们不论到什么地方去,不管天冷天热,她穿的还是天热的衣服、单薄的衣服,一到地方就吃几口饭马上上台,她看韩玉敏老师有时候就在车上吃饭,到地方快点抢装化妆,弄好了上台,我们这个年龄脱衣服都吃不消,自己心里真的感觉老演员们他们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啼笑因缘》创作于1985年,这一年36岁的马莉莉经历了一次重要的人生转折,在演员之外,她又获得了一个新的社会角色。
她就担任了另外一个角色,那时宣布她为上海沪剧院一团,没有正团长,就是第一副团长,就是用现在通俗的话说,你走上剧团管理工作的岗位上去了,所以从1985年以后,她就慢慢懂得了就是讲当一个演员参与了领导工作以后,你应该不单单是个演员了,这只是模模糊糊的一种感觉,那天宣布完以后她记得很清楚,她走到外面办公室的时候,正好丁是娥老师在,丁是娥老师那时刚退休,她就笑嘻嘻对她说,莉莉、当团长了,马莉莉说是,她说你以后 就做了这样一个动作,话没说,从外形动作看得懂,以后你的胸襟不是单单是演员了。
当了那么多年演员的马莉莉深知,剧目建设对于一个剧团的重要性,因此,走上领导岗位后,她始终不曾停止对于题材的寻觅,这时、一个在当时还略显敏感的故事闯入了马莉莉的视线。
那时他们上海沪剧院院长叫陈剑云,他提供了他们一个题材,宋之华编剧手中有个题材是描写志愿军、就是抗美援朝战俘的题材,被他这么一说,她和陆敬业两
1989年她演了《雾中人》,那时上海组建了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他们什么时候看的这出戏她也不知道,反正等到1990年他们拍《雾中人》电视剧的时候,那天她在电视台化妆、正好拍室内棚的时候,当时有一张《上海文化艺术报》头版,说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榜首尚长荣、马莉莉,她还问别人、这是什么,他们说这就是新组建的,北方是梅花奖,上海是白玉兰奖,一白一红,他们是这么介绍的。
她才知道,白玉兰奖是这么有分量的,我还是榜首,什么叫榜首,榜首就是你们两人全票通过,只有你们两人是全票通过,你们两人是并列的,自己知道了。
当时领奖不像现在范围这么大,电视台都不出席,他们是借在一家厂里,发了奖大家拍张照就结束了,奖金也很少的,但是她觉得这个分量相当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