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
安禄山造反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他的实力强大,手握十八万大军,约占唐朝总兵力的三分之一,这是他敢造反的基础;
二是唐廷内部的宦官、文官、武将各种不和,犹如一盘散沙,安禄山看得很清楚的;
三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合,导致安禄山产生了唐玄宗会干掉自己的认知。
于是,安禄山就在这种自以为很强,自以为对方很弱,自以为一定会害死自己的背景下,他选择了先下手为强。
安禄山自认为很强安禄山起兵之前,唐军总兵力约六十万,其中安禄山的关东军十八万;
哥舒翰、郭子仪等人的河西军二十二万;
中央军九万;
封常清、高仙芝的西域兵四万。
剩下的就是一些散布在各地的藩镇部队了。
当时,安禄山的部队虽然只占唐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兵力不占绝对优势,但他的实际统领兵力是最多的。
比如河西军,总兵力二十二万人,比安禄山多,但这些部队分别交给三个节度使统领。
单个来看,没有一个节度使是安禄山的对手。
由此也可以看出,唐玄宗确实老糊涂了,他居然给了安禄山那么大的权力。
如果说,玄宗只让安禄山管一个藩镇,其它两个藩镇,分别交给另外两
就是借十个豹子胆,安禄山也不敢谋反。
因为就算安禄山敢造反,他手下的将领也不敢跟着他造反。
毕竟道理摆在那里:安禄山只管一个藩镇,当安禄山想造反时,周围另外两个藩镇必然要出兵揍他。
等中央军赶到时,安禄山就只有吃瘪的分了。
可惜的是,唐玄宗给了安禄山一个足以造反的资本:三镇节度使,就相当于河北、辽东、山西的兵马都掌握在了安禄山一
当年光武帝刘秀建立霸业时,他能掌控的地盘也就这么大。
既然有光武帝占据山西、河北、辽东成就帝王霸业的先例,那么我安禄山为什么就不能试一试呢?
安禄山认为唐军很弱安禄山造反之前,狂妄得不得了。
当时唐军能入得了他法眼的将领,一个都没有。
比如说郭子仪,他在安史之乱前,还没当上节度使。
安禄山身为三镇节度使,压根就瞧不上郭子仪这种低阶人物。
还比如李光弼,他是郭子仪当上节度使,并且坐稳了之后,经郭子仪的推荐,才当上的节度使。
这种比郭子仪更低阶人物,安禄山更是一万个瞧不上眼。
至于其他后来在安史之乱中,通过爆揍安史叛军,一步步提拔上来的唐军将领,安禄山就更瞧不起他们了。
因此,安禄山起兵之前,郭子仪、李光弼这一票人,都还没什么名将光环,根本不在“自认名将的安禄山”眼中。
可能有人会问,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都是当时的名将,难道安禄山也瞧不上?
答案是:是的,安禄山瞧不上他们。
首先是封常清,他比安禄山大十三岁,但是晋升的很慢,他是在安史之乱事发前两年才做上节度使的位置。
在安禄山看来,封常清就是个碌碌无为之辈。
并且,安禄山也不认为封常清在西域能碰上什么很强的敌人,都是在虐菜罢了。
再就是哥舒翰和高仙芝两位,他们两位都不是汉人,在朝中没有根基,如果老皇帝唐玄宗一旦不信任他们,那么他们就很有可能被玄宗所猜忌,甚至是弄死。
后来玄宗果然就弄死了高仙芝,不信任哥舒翰。
并且,高仙芝和封常清都是西域节度使,他们两人的兵马加起来还不到五万人。
别说他们回援不带自己的部队,就算他们带了,区区五万人而已,安禄山也不怕。
而哥舒翰虽然是河西军的老大,可惜呀,他因为中风,导致半身不遂,已经无法指挥大兵团作战了。
后来灵宝之战,哥舒翰的临场指挥确实是很烂。
因此,在安禄山的眼中,自己兵强马壮、猛将如云。
而唐朝方面的将领都是渣渣,能用的将帅要么是无根基的藩人,要么是老迈之身的残疾人,都入不了他的法眼。
安禄山认为自己肯定会杀他其实安禄山的造反,就是唐玄宗一辈子搞政治平衡,让大臣斗来斗去的报应。
唐玄宗是靠政变上台,他一辈子都怕别人也篡他的权。
因此他十分热终于平衡政治,一辈子都在让大臣内斗。
李林甫没死之前,他的政治平衡非常得奏效(安禄山被李林甫压制得死死的)。
可是当李林甫死后,新上台的宰相杨国忠完全就是个只会敛财的废柴玩意。
他无法有效的控制安禄山,就只能靠简单粗暴的打压和排挤对付安禄山。
玄宗认为这会破坏平衡(既要压制武将,又不能让宰相坐大),就拉拢安禄山,甚至还让他认了杨贵妃当干儿子,借以拉拢。
结果杨国忠还是不依不饶。
他为了能让安禄山作实造反的罪名,不惜主动给安禄山的叛变创造种种条件。
因为只有安禄山真的造反了,才能证明他是对的,玄宗才会继续信任他,重用他。
这是不是很搞笑?
虽然当时玄宗并没有表示不信任安禄山,但站在安禄山的立场来看,杨国忠这么不依不饶的整他,他最后肯定是必死无疑的。
首先,当年掌管四镇兵马的王忠嗣跟玄宗的关系非常好,玄宗也表示非常信任他。
然而李林甫在玄宗耳边反复说王忠嗣会造反。
结果玄宗就信了,将王忠嗣贬官,导致其抑郁而死。
因此,玄宗的表态在安禄山看来,完全没有任何信用保证。
或者说,唐玄宗在安禄山看来,根本就没有信用可言。
第二,玩命整自己的是杨国忠,自己的干妈杨贵妃可能会救自己一次两次,但是肯定不会为了自己,跟杨国忠撕破脸皮。
第三,当初为了求宠于唐玄宗,安禄山已经和太子李亨闹翻了。
就算玄宗不杀自己,太子一旦继位,他也肯定会杀自己。
既然宰相一心一意的要弄死自己,皇帝又靠不住、干妈也靠不住,太子还直接就是自己的死敌。
那么安禄山想造反,也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了。
总是一死,还不如搏一把。
总结:安史之乱爆发前,唐玄宗过分高估了安禄山的理智,低估了他的智商,给了他太大的节度权力。
而安禄山对唐朝的局势判断也存在误差,他过分高估了自己起兵造反的胜算,全然无视唐军的实力。
并且,唐玄宗和安禄山君臣之间又缺乏默契,导致安禄山一直惶惶不可终日,于是最终也就酿成了安史之乱的巨大悲剧。
参考:
我们先简单捋一下安禄山的发迹史,早年的安禄山是根本没有造反的野心的。
从奴隶到幽州节度张守珪的义子和手下,他畏惧的连饭都不敢吃饱(因为他的义父张守珪嫌他太胖)。
到开元二十八年,他出任平卢兵马使,开始进入高级将领的行列。
也是从此时起,史书中对安禄山的记载不是军功多少,而是对他如何讨好上级和朝中要员颇多记录。
由此可见,安禄山已经意识到要往上爬必须讨好这些他得罪不起的权贵们,尤其是那个圣明的皇帝!从此以后,安禄山的仕途进入快车道。
天宝元年(两年后),安出任平卢节度使,正式进入十镇节度行列,获得面见皇帝的资格。
天宝三年,兼任范阳节度使。
天宝十年,兼任河东节度使。
短短十年,大唐十镇节度他一人兼任三个。
整个唐朝东北方面的军队都归其一人节制。
这还只是军队方面,这三镇下辖的今天辽宁西部,河北、山西的大部分州县的官吏考核任用,财税调拨都是他的权力管辖范围。
综上,安禄山的野心就是在这短短十数年的不断晋升中慢慢滋长。
自身权力的不断膨胀再加上其他的因素综合作用下,安禄山有造反的勇气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
他敢于造反有
第一,安禄山军事实力雄厚。
前面我们分析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十五万。
请注意,当时大唐的常备军估计在六十万左右,安禄山占据其中四分之一。
而且这十五万军队是精锐中精锐,常年在边境对东北的契丹,奚胡等番族作战。
可以说除了西北的几个节度使手下的军队,没有谁能抵抗安禄山手下的精锐。
所以安禄山的实力不能简单的以数量来分析。
应该综合数量和质量分析,其实东北三镇和西北三镇的军力差不多。
其他部队西域两镇路途遥远,且刚从怛逻斯之战后恢复不久,战力成疑。
剑南节度、岭南五府经略使(岭南的叫经略使,实际上叫九节度一经略比较准确,这里为了行文方便,统称十节度)和中央的禁军都久疏战阵,不堪一击。
所以安禄山的军事实力应该说是略弱,而不是简单数字上的一比三的比较。
第二,大唐的外强中干。
正如题目中所说,唐玄宗的统治被称为大唐盛世,但是这只是指开元年间,天宝年间的大唐朝廷的外强中干,或许外人不一定清楚,但是安禄山是肯定能看出来的。
毕竟他的身份和地位摆在那里。
他对大唐帝国的中枢里的哪些权贵到底有几斤几两是肯定能了解的。
老皇帝的怠政放任,杨国忠等权贵的政治和军事能力,安禄山了如指掌。
帝国内部州县的防御力量,包括拱卫帝都的禁军战力如何,安禄山也肯定都探查的很清楚。
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安禄山的野心越来越无法遏制。
事实证明,无论是洛阳防御战,还是潼关防御战,大唐中央尤其是唐玄宗都做了“猪队友”,统兵的封常清(安西、北庭两镇节度),高仙芝(入京为郡公,曾任安西节度),哥舒翰(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都是名将,三人均不同意出关速战,但是前两者被军前斩首(直接导致军心打乱),后者被强逼出关寻求安禄山主力决战,中伏兵败。
第三,安禄山任职过久,准备充分。
节度使的这一设置虽然有其高效性但本身有其较高的风险性。
节度使的权力太大,在管辖范围内可以说就是名义上没有称王,但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军事,政治,经济大权都集于一身对中央政权来说就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一般节度使任职不会太久(离任的节度使一般也会召回京城任职便于控制),而安禄山到反叛时已任职平卢节度使接近十五年,范阳节度使接近十二年,河东节度使接近五年,这在其他十镇节度中是非常罕见的。
当然对此要负最大责任的应该是唐玄宗和李林甫。
一个是老皇帝怠政昏聩无节制的宠信,一个权相怕人争权争宠改变过去边镇节度使入朝为相的惯例,导致节度使久任专权。
同时府兵制的全面瓦解,导致节度使麾下的军队和节度使形成了极强的依附关系,使安禄山牢牢控制了帝国最精锐的军队。
再加上河北本身是北方产粮基地,安禄山囤积了大量的粮草,山西的盐,陇西牧场的马,这些都归安禄山管辖,你看看,反叛的后勤准备都齐活了。
第四,民族矛盾可以利用。
这里指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唐玄宗酷喜边功,所以对周边地区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张性进攻。
导致周边关系一度紧张。
安禄山也是赌反叛之后,中央政府不敢或来不及抽调过多的边军。
第二点也是更关键的一点是,安禄山在平卢和范阳盘踞多年,河北等地胡人众多,同时安禄山在胡人中形成了一股效忠于他的实力。
在他的麾下本身就有非常多的胡人将领,再加上网罗了一批失意的汉族文人组成了智囊团。
就在叛乱前夕,安禄山还一次性在军中提拔数千名胡人军官,替换了许多汉族将领,这使安禄山军中的胡人势力进一步稳固,其本人也更能牢固的掌握这支精锐。
还有就是我们不要以为安禄山就一定是反面的残暴的不得人心的。
其实在河北的军事割据势力中,安禄山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他死后,他的旧部从将领到士卒甚至称他为圣人。
为他和史思明等人立祠,可以想象当时安禄山在军中和胡人中的威望。
综上所诉,可以看出安禄山的野心是随着
在反叛是,他
长期盘踞在范阳等三镇使其在军民之中都有较高的威信,这一切都促使了安禄山渐渐有了不臣之心。
最后,安禄山较为惧怕的李林甫死后,唐玄宗的日益老迈,杨国忠上台后对安禄山的打压,和太子李亨的关系也不佳,再加上安禄山本人非常胖身体已经出现问题(叛乱不久就几乎已经失明),这些因素最终导致其在天宝十四年发动“安史之乱”,开启了连绵数百年的乱世。
参考:
当然是大唐外强中干的现实给了他勇气。
自张九龄韩休等人退位后,奸相李林甫执政,妒贤嫉能,专权腐败,唐玄宗也开始不理朝政,造成民怨沸腾,同时也引起了朝中正直大臣们的不满,后来杨贵妃得宠,杨国忠执政,杨氏家族骄横跋扈欺压民众,于李林甫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使得上自文臣武将下自黎民百姓都对杨氏家族痛恨至极,讲所有的矛盾根源归结于杨氏专权,给了安禄山造反的口实。
这次战争既暴露了唐朝中央统治的外强中干,同时也削弱了唐王朝仅有的那点实力,给了安禄山可乘之机。
俗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正是唐王朝的腐败殆政和无能安逸,为安禄山造反创造了所需的一切条件。
参考:
安禄山敢有勇气在大唐盛世起兵,是各种因素汇集一起的结果。
窃以为,是主客观条件皆具备造成的,主观方面,是他自身独具的“五个过硬条件”;
客观方面,是唐玄宗等人做的“四件荒唐事”,促成了安禄山大胆起兵造反。
主观上,安禄山独具的“五个过硬条件”使他异于常人安禄山能够“飞黄腾达”,从主观方面来分析,他从小受过各种“特殊”熏陶,为他具备了条件,而
其一,他母亲是突厥巫师。
巫师作法,两眼往上一翻,她的“灵魂”马上能“通天”,把死的说成活的,黑的说成白的,使他浑身上下充满了说鬼话骗人的遗传基因。
其二,他继父家有突厥将军的家族背景,使他从小滋长了出人头地的想法。
凡是朝廷来的人,不问官职大小,他都不惜血本,百般奉承、讨好,重重地贿赂。
这些人回到朝廷,人人都为他说好话。
其三,他长大后通晓六种蕃语,干过“互市牙郎”,长期接触投机钻营之术。
其四,他从小好斗,以骁勇闻于乡里,使他从军后很容易受到一些人青睐。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不仅收他为养子,还使他平步青云,很快被提拔为平卢兵马使擢特进、幽州节度副使。
其五,他“性巧黠”,既聪明又狡猾,拍马屁功夫天下第一,这就是一种非同寻常的“本事”。
后来唐玄宗、杨贵妃被他拍得魂不附体。
以安禄山独具的这些条件,绝非一般人可比,他也自然能够脱颖而出,“鹤”立鸡群。
客观上,唐玄宗等人做的“四件荒唐事”让安禄山握住命门荒唐事之一:荒唐君王唐玄宗,强占儿媳妇。
这件事对安禄山篡权谋反的全过程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封建帝王都荒淫,但唐玄宗荒淫到了把儿媳妇杨玉环弄来做妃子的地步。
促成这件荒唐事的荒唐人物,是宦官高力士,高力士是武则天时期的小太监,“以强悟给事左右”。
他原姓冯,有位老宦官高延福收他为养子,改姓高。
高力士倾心巴结唐玄宗,处事“阴巧可意”,因帮助唐玄宗诛杀太平公主有功,被授予右监门卫将军。
四方奏请,都要通过他才能递进去,小事都由他“专决”。
唐玄宗常说,由高力士挡着,“我寝乃安”。
宰相李林甫、杨国忠,边将安禄山、安思顺等人,都是通过“厚结高力士”爬上了高位。
尤其是把杨贵妃搞到唐玄宗身边,更是高力士一手策划的。
唐玄宗原来宠爱杨皇后和武惠妃,自从杨皇后和武惠妃相继去世后,一直郁郁寡欢。
高力士虽然是位阉人,却一点也不影响他捉摸唐玄宗的生理、心理需求。
他打听到唐玄宗第十八子李瑁之妃杨玉环美艳绝伦,通晓音律,善解人意。
他就给唐玄宗出了个荒唐主意:先把杨玉环弄去当了几天“道士”,拐一个弯,再弄到唐玄宗身边来。
杨玉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唐玄宗一见杨玉环,魂不守舍,已经没有心思理政,“芙蓉帐暖度春宵”,“从此君王不早朝”,把一切都交给奸相李林甫去处理。
荒唐事之二:安禄山认杨贵妃为“干妈”。
安禄山深知杨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他想着各各法子巴结她。
查一下他们两人的出生年月:安禄山出生于武周长安三年(公元703年),杨贵妃出生于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
安禄山比杨贵妃年长十六岁,按照唐朝的结婚年龄,安禄山完全可以当杨贵妃她爸。
安禄山野心大、脸皮厚,双腿一跪,亲亲热热叫了杨贵妃一声“妈”,杨贵妃当时脸红不脸红,史书中查不到。
唐玄宗却在一旁开心地笑了,怎么知道的?史书中有记载:安禄山每次进宫,先拜杨贵妃,后拜唐玄宗。
唐玄宗“怪而问之”,安禄山回答说:“
” 唐玄宗一听,非但不再生气,反而“大悦”。
什么叫“大悦”?
“大悦”就是开心得不得了,这种心情,不笑怎么表达?
安禄山心里完全明白,只要捧乐了杨贵妃,也就撂倒了唐玄宗。
杨贵妃本来就是个风骚女人,否则不会把唐玄宗弄得神魂颠倒。
她自从有了安禄山这个“干儿子”,怎能不在深宫中弄出一些风骚事来?
有一年安禄山过生日,“上及贵妃赐衣服、宝器、酒馔甚厚”,这就可以了吧?
没呢,接着看,《资治通鉴·唐纪》载:“后三日,贵妃召禄山入禁中,做了一个锦绣大襁褓,裹禄山”。
唐玄宗听到后宫嘻嘻哈哈,问什么事?
左右回答说,贵妃在“三日洗禄儿”(小孩生下来第三天要洗澡)。
唐玄宗“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复厚赐禄山,尽欢而罢”。
从此以后,“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上亦不疑也”。
荒唐事之三:唐玄宗“遂命杨铦
安禄山认杨贵妃为“干妈”,唐玄宗却命安禄山与杨贵妃的六位堂兄弟姊妹“并约为兄弟姊妹”。
杨铦、杨锜、杨国忠都是杨贵妃的堂兄,虢国夫人、韩国夫人、秦国夫人是杨国忠的三位妹妹。
唐玄宗荒唐到了人伦颠倒的地步,昏聩到何种地步!荒唐事之四:李林甫为了安禄山“舍国保相位”。
安禄山究竟有多大能耐,品行如何,居心何在,奸相李林甫看得一清二楚。
安禄山谁都不怕,就怕李林甫。
安禄山每次入朝奏事,与李林甫交谈,他想说的事还没有说出口,李林甫就能先替他把话说出来,“禄山以为神明,每见林甫,虽盛冬亦汗洽” 。
李林甫对他却每每“接以温言,中书厅引坐”,有时还把自己的披袍披到安禄山肩上,缓解他的紧张情绪。
李林甫为何要这样做?
因为按照唐朝的规矩,朝廷任用高官走的是“出将入相”的路子,一般都由资深功高的戍边将军前来接替宰相职务。
可简称为“一忠、三不、四入相”原则,“自唐兴以来,边帅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
李林甫生怕汉族大将军挤掉他的相位,有意促成蕃将担任重要军职。
“胡人不知书”,这些人勉强能说几句汉话,但对汉文都不精通,入朝后要处理大量诏书文牍宗卷之类,无法胜任,不可能让他们来当宰相。
这样,李林甫就能长期占住自己的宰相宝座。
李林甫作为老奸巨猾的宰相,一味重用安禄山可能会产生哪些严重后果,不可能一点没有想到。
可是,他为了一己私利,一味怂恿唐玄宗信任安禄山、重用安禄山。
另外,朝中许多大臣、边使、宦官,凡是接触过安禄山的人,都接受过他的贿赂,都在唐玄宗面前拼命说他的好话。
安禄山讨得了杨贵妃的欢心,又有宰相李林甫为他撑腰,又有那么多人为他说好话,他还有什么得不到?
此外,由于唐玄宗一再提拔安禄山,使他竟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又兼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御史大夫、左仆射,封东平郡王,手中握有全国三分之一兵力、管辖全国五分之一国土面积。
这样的安禄山该有多大的勇气,他早已通过唐玄宗等人做的“荒唐事”,掌握了李隆基等人的命门,他若不造反,大唐就盛不下他了。
参考:
从理论上看,安禄山应该是没有造反的实力。
因为,当时大唐帝国共有十大军区,总兵力约60万。
安禄山虽然负责关东三大军区,但总兵力加起来也只有18万左右,相当于帝国总兵力的三分一。
并且,当时大唐帝国在西北的三大军区(朔方、河西、陇右)总兵力就已达21万,这还不包括禁军的兵力。
如果加上禁军的兵力,西北地区的兵力可达到25万。
换句话说,仅西北军区的军事力量就足以压制安禄山。
更主要的是,大唐中央政府实际控制着二十多个省,而安禄山实际控制的范围不会超过四个省。
一旦战争开始,双方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完全不可以同日而语。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安禄山造反,等同于以卵击石。
但问题是,安禄山却不这样认为。
因为,虽然从军事上来说,不官是军队人数,还是军事素养,西北三大军区的实力都要远远高于关东三大军区。
所以,只要安禄山敢造反,大唐皇帝就可以大举将西北军调往关东,直接就可以把安禄山打残。
但问题是,对于大唐帝国而言,大规模将西北军调往关东平叛,却存在着一个天大的隐患,那就是回纥、土蕃有可能趁大唐西北边防薄弱,大举率军南下趁火打劫,到时帝国的都城长安,可能都会受到回纥和土蕃的威胁。
再者,即便大唐皇帝能够通过一些政治受手段安抚回纥和土蕃,但问题是,如果西北三大军区在平叛的过程中选择出工不出力,或者也趁机闹独立,那大唐帝国的优势,自然也就荡然无存。
第三,大唐皇帝拥有绝对优势的前提,是江南和西南会坚决的站在大唐中央政府一边,如果安禄山叛乱后,西南和江南也跟着遍布叛乱,大唐帝国恐怕就只能是风雨飘摇。
所以,处于安禄山的角度,如果乐观的分析,显然会觉得,只要他敢造反,回纥、土蕃就有可能趁火打劫,而帝国的西北、西南、江南也会趁机跟着一块作乱,这样一来,大唐帝国当时就砖崩瓦解。
在这种背景下,安禄山只要行动够迅速、执行力够强大,就可以取代大唐帝国的。
本来,对于造反这种事,人们通常容易把它想得非常乐观。
而且安禄山的手下也都会极力劝说他,夸大他们的优势,总而言之,只要您造反,就能如何如何。
这种情况下,安禄山终于忍不住选择了造反。
但遗憾的是,安禄山造反之后,开局虽然近于完美,但他希望出现的事,一件也没有出现,所以最后只能在绝望中垂死挣扎。
参考:
安禄山河北营州人氏,自幼丧父,陏母改嫁杂胡而改姓安,其人自幼蛮勇有力,身材伟岸而号博杀呈勇。
时边关大帅张守珪招兵买马,禄山被召入帐下,因边关凶险多鲜卑族,杂胡满蒙各族势力,多有纷争战事,几年拼杀下来,禄山由一个萌头悍夫,厉练成了校级军官,战功卓越,风头正盛,因一次战役失利,损兵拆将,张大帅不忍诛杀乃压禄山于大理寺,时丞相为李林甫和张九龄,禄山之罪当斩,李林甫上报玄宗,玄宗以为将才难得,想赦免,张九龄观禄山其人,大肚翩翩,贼眉鼠眼,必为宗室大患。
乃力主严刑俊法。
无乃圣上天恩而释之,从此一步登天,在李林甫护佐下,飞煌腾达,当上了将军节度使,由于安禄山情商极高,以杨贵妃为母,其肚大似??,身强力壮,确舞步轻盈,飞旋似燕。
获的玄宗贵妃宠信,为其建府立制,权倾天下,欲望也逐步呑天,自贵妃为他洗澡后,更是春心荡漾,似飞火扑娥,为贵妃的美色而倾倒,一次仅强拥贵妃入怀,抓烂了乳房,由于玄宗偷欢于二小姨间,仅使禄山与贵妃有了几月欢情,美似夫妻,更加不可一世,昏庸无道的玄宗不顾群臣反对,任用他为三镇节度使,有二十多万大军听命于贼,禄山深知大唐军力布防,也进一步提拨任用了千余名将校,在权欲齐天的色诱下,安禄山终发动叛乱,横扫千里,大唐军于潼关建立防线,但玄宗不听忠言,令哥大帅出击,而导致大败,安史之乱历时约八年,安庆绪不耻其父与其妻司混淫荡,杀禄山与肚皮上,史司明怒怨安庆绪有杀之,史朝义有
参考:
安禄山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是谁给他的勇气?
我觉得可能与当时的环境,他所拥有的权势,以及他与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之间的不和等因素,造成安禄山最终的造反!首先,安禄山是胡人,而朝廷中大部分为汉人,他担心被害安禄山是胡人,因为骁勇善战、屡建功勋,被朝廷任命为营州都督、平卢军使官衔。
后来,他用厚礼贿赂往来官员,要求在朝廷为他多说好话,得到唐玄宗的信任,身兼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被封为东平郡王,镇抚东北地区。
手上兵马将近20万,掌管着唐朝1/3的兵力。
而唐朝朝廷内大部分官员都为汉人,并且政治腐化,不断接受安禄山的贿赂,唐玄宗又宠爱杨贵妃,骄情荒政。
同时右丞相杨国忠,又多次对唐玄宗说安禄山一定会叛乱。
安禄山不断贿赂、上下打点,才打消了唐玄宗的疑心。
但是,作为拥兵20万的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可谓位高权重,但是杨国忠为杨贵妃的哥哥,同时还是右丞相,身兼40余职,所以安禄山还是有所担心。
终于在公元775年11月,安禄山打着“清君侧,讨伐杨国忠的名义”,从范阳起兵,开始造反,制造了改变唐朝命运的“安史之乱”。
重兵在握,有了反叛的底气在丞相李林甫的提携下,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统筹三镇的兵马、人口、钱粮财政等事务。
唐朝当时实行的是蕃镇制,军政一体化。
安禄山所辖三镇,兵力加起来共有183900人,而当时十个节度使总兵力,加起来为495000人。
安禄山一
这样一算,安禄山自己统兵占了大唐帝国的近三分之一,有了反叛的底气。
唐朝盛世,政治腐化,党同伐异,外强中干虽然是在唐朝盛世,但是政治体系却已经开始腐化,安禄山通过多次贿赂,买通上下官员为其说好话,不断得到唐玄宗的信任。
另外唐玄宗又宠爱杨玉环,荒废朝政。
前丞相李林甫因为太子一事,党同伐异。
后丞相杨国忠专权误国,败坏朝纲,又与安禄山有矛盾,最终导致安禄山、史思明以「诛国忠、清君侧」为名,发动安史之乱。
结语安禄山敢于在大唐盛世造反,是由于他自身重兵在握,又看出唐朝腐败,同时与丞相杨国忠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他冒险一试,发动了历史闻名的“安史之乱”。
您有什么看法?
安史之乱爆发在玄宗末年,此时的大唐依然延续着开元盛世的景象,为什么安禄山敢在这个时候起兵呢?
原因有
一安禄山拥有超强的实力玄宗时期,为了应对吐蕃、突厥、契丹等外族侵扰,于开元年间设立了九个节度使,即开元九节度,分别是范阳、平卢、朔方、河东、安西、北庭、河西、陇右、剑南节度使。
从地理位置上看,可以将这九镇大致分为东部(范阳、平卢)、中部(朔方、河东)、西部(安西、北庭、河西、陇右、剑南)三大部分。
而根据各镇之间的联系,西部节度使则又可细化为西北(安西、北庭)、西(河西、陇右)、西南(剑南)三大部分。
这九大节度使是唐王朝对抗外敌的第一道屏障,由于常年交战,部队的战斗力非常强悍,几乎全国的精锐都集中于此。
由于玄宗时期的边防形势和应对策略,逐渐形成了以范阳、平卢为核心的东部集团和以河西、陇右为核心的西部集团。
东部集团主要是应对契丹、奚族,西部集团则抵挡来自吐蕃的攻击。
在边境形势逐渐稳定下来之后,东西两大集团的对抗就成为了一大主题。
安禄山最早是投靠幽州节度使张守珪,被张守珪收为义子。
由于安禄山聪明伶俐,作战勇猛,很快便被提拔起来。
天宝元年(742年),玄宗任命安禄山为代理御史中丞、平卢节度使,掌管平卢兵马,并且可以出入朝堂。
天宝三载(744年),安禄山接替裴宽任范阳节度,兼任平卢节度使,从此,东部两镇尽在安禄山手中。
据《旧唐书?
地理志》记载: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大凡镇兵四十九万人,戎马八万余。
其中:安西节度使,管戍兵二万四千人 ,马二千七百;
北庭节度使,管兵二万人 ,马五千;
河西节度使,管兵七万三千人 ,马万九千四百;
朔方节度使,管兵六万四千七百人 ,马四千三百;
河东节度使,管兵五万五千人,马万四千疋;
范阳节度使,管兵九万一千四百人 ,马六千五百;
平卢军节度使,管兵万七千五百人,马五千五百;
陇右节度使,管兵七万人,马六百;
剑南节度使,管兵三万九百人,马二千。
东部集团范阳、平卢两镇总共统兵十万八千九百人,战马一万两千匹;
西部集团河西、陇右两镇总共统兵十四万三千人,战马两万匹,东部集团实力稍弱与西部集团。
随着东西两两大集团的对抗越来越激烈,处于东西交界处出的朔方、河东二节度使就成了双方争取的对象。
起先河东、朔方最早加强的是西部地域集团,天宝五载,王忠嗣兼任河东、朔方、河西、陇右四镇节度使,“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皆归掌握,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西部地域集团的势力达到了巅峰。
但是树大招风,王忠嗣没过多久就被玄宗撸了。
接着玄宗指派哥舒翰接任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而安禄山在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后,又在天宝十载兼任了河东节度使,成为河东三镇的最高领导者,掌管兵马十五万,在实力上压过哥舒翰了。
更为要命的是,天宝十三载,玄宗以安禄山兼知陇右群牧总监事,这就使得安禄山控制了大唐最优质的战马资源,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军事力量,同时又削弱了对手。
二安禄山掌管河东镇之后的地理优势安禄山兼统河东军镇,这是其实力扩张极为重要的一步,除了获得河东的兵马之外,在地形上也占据了极大的优势。
河东节度使,掌管忻、代、岚三州,从地理角度来看,处于河北与关中之间,是两京(长安和洛阳)的枢纽,所谓河东“居两京之间,得河东则两京可
在控制河东以前,安禄山的控制的河北地区不论进攻长安还是洛阳,均有河东的阻碍,而在兼领河东之后,河北、河东就连成了一片,河东阻碍攻击的顾虑也就没有了,相反,占有河东还起到了阻隔关中的作用。
河东逼近关中京畿,为长安北边屏障,占有了它就等于解除了唐廷的大半武装,另外,河东起着联结西北各军镇的作用,凭此,安禄山就可以染指西北并在那里培植自己的势力。
事实也是如此,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后,以每天60里的速度行军,不到一个月就达到了距离长安1350里的陈留郡,而范阳离陈留郡足足有一千多里,可见安路上基本上是一路无阻。
这就时他兼领河东节度使的地理好处。
三府兵制崩坏唐朝建国时期,实行的是府兵制,即耕战一体。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府兵制的弊端也越来越大。
最大的问题就是成平日久,武备荒驰,战力低下。
玄宗时期开始募兵制后,前线作战部队都由募兵代替,而府兵只能在后方搞搞建设,打打杂了。
这也是安禄山有勇气发动叛变的原因。
安禄山起兵后,“所至郡县无兵御捍,兵起之后,列郡开甲仗库,器械朽坏,皆不可执,兵士皆持白棒”。
由此可见,府兵制已经崩坏到了不可附加的程度了。
面对安禄山的一路推进,负责固守洛阳的将领封常清竟然陷入了无兵可用的窘境,只得就地征募平民,可是零食征召起来的老百姓哪里是这些虎狼之兵的对手,只能一败再败了。
综述安禄山敢发动叛变,是因为他手中掌握了三镇共15万兵马,这些都是当时的精锐,在地理上也极为优越,可以一路畅通无阻,直抵潼关。
而这一切,归根结底原因还在于玄宗,正是玄宗晚年的老迈昏聩,懒政怠政,才一而再,再而三的放权给安禄山,最终酿成大祸。
安史之乱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这场浩劫不仅成为唐朝的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转折点。
参考:
大唐天宝年间,精锐部队的部署是,在西域的安西节度使有24000人,北庭节度使,2万人,甘肃的河西节度使7.3万人。
陇佑节度使有6.6万人,朔方节度使有,7.2万人。
河东节度使有,6.7万人,范阳节度使有9万人,平卢节度使有,3.8万人,剑南节度使有2.2万人,岭南节度使有1.4万人,唐朝在全国总共就大约50万精锐部队,安禄山一人就兼任官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了19.5万精兵强将。
选拔了一大批悍将作为自己的心腹,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对抗唐军的实力。
安禄山其实力之强,在王忠嗣免职之后,天下可谓再无抗手。
其次,禄山帐下兵马,防务之轻,练兵之勤,使得三镇兵马极为强悍。
安禄山的总兵力已经占了唐朝精兵的三分之一,还有半数的战马在他控制下,能与他抗衡的就是河西,陇右节度使的兵力,他们是对付吐蕃人的主力,但王忠嗣死后没有统一领导。
安禄山充分利用了唐军布局的弱点,利用自身的机动性打了个时间差,西域的唐军和剑南,岭南的唐军实际上由于距离因素也是很难回防的,关中由于府兵制度的衰亡实际上无兵可用,李唐当时给哥舒翰,高仙芝的部队都是临时组建的。
安禄山起兵以后乘铁舆,其属下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之声震地。
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几代人没有见过战争了,听说范阳兵起,远近都震惊。
河北都是安禄山统辖范围内的,叛军所经过的州县,都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者开门迎接叛军,或者弃城逃跑,或者被叛军擒杀,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
太原以及东受降城的人奏报安禄山造反,而唐玄宗仍然认为是厌恶安禄山的人编造的假话,没有相信。
参考:
在唐朝历史上,安禄山的名字是一道深深的疤痕,公元755年,他在盛世大唐发动了叛乱,是大唐盛极而衰的分水岭,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叛乱,又是什么给了他发动叛乱的底气呢?
而这一切,不得不从安禄山的崛起说起。
公元703年,突厥部落的一个拜火教女巫生了个孩子,由于不知道父亲是谁,这孩子没有姓氏,母亲便用拜火教神灵的名字给他取名为“轧荦山”。
幼年的轧荦山岁母亲生活在突厥继父家中,继父姓安,后来家道中落,轧荦山离开突厥,投靠了在山西做唐朝地方官的安氏族人,改名为“安禄山”。
于是,这个盛世魔星开始走向盛唐,书写了一部草根逆袭枭雄的奋斗史。
在29岁之前,安禄山的人生主要靠在边境靠给商人做中介维持生活,由于经常跟少数民族打交道,他学会了好几门外语,因为中介这个职业,他为人处世也磨炼得机灵圆滑,跟他的身形一般圆滑。
到了他29岁这一年,手脚不干净的安禄山因为偷羊被抓,当地的边防长官张守珪本想直接处死他,但在关键时刻,安禄山竟说出了一番杀敌报国的豪言壮语,张守珪被其言语打动,将其纳入麾下,于是安禄山走上了他的发迹之路。
安禄山在张守珪麾下一面努力工作,一面小心讨好,张守珪嫌他胖,他就吓得长期不敢吃饭,一来二去,张觉得他比较听话,办事马丽,于是不断升他职,还收他为义子。
6年之后,张守珪去世,在东北边区,35岁的胖子安禄山成为了独当一面的人物,他处理边疆事务能力不错,行贿送礼和溜须拍马更有一手,官位升得飞快,在短短数年间,安禄山先后加平卢、范阳两地节度使,成为东北边区的头号人物。
当时天下十镇,安禄山独得两镇,可见其人厉害之处。
安禄山高超的行贿手段,很快就通过朝中官员传到了唐玄宗的耳中,于是从一个边将逐步走向了帝国的中枢。
胖子安禄山深知自己的权术伎俩只能应对一般官员,对于政界高层大人物没用,于是面对唐玄宗,他采取了另外一种手段––––卖萌。
安禄山肥胖臃肿,但为 讨得唐玄宗杨贵妃两口子的欢心,苦练舞艺,终于成为了一个灵活的胖子,他能讲笑话,扮小丑,成为皇帝跟前最受宠的谐星。
于是安禄山获得他第三个节度使,即河东节度使,自此,安禄山成为了武将之中第一人。
然而在其逐渐受宠的过程中,他遇到了老谋深算的超级大腹黑李林甫,两人几次交流,安禄山发现这个老家伙总能猜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于是越发忌惮李林甫,朝廷的局面,一相一将之间,李林甫把安禄山吃的死死的,似乎形成了一种“将相和”的局面。
然而这个局面,在李林甫死后,彻底被打破!新宰相,也就是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能力不行,威望不行,安禄山对他毫无敬意,杨国忠对这个不服管教的封疆大吏也很忌惮,于是经常在唐玄宗勉强打小报告,同时还把哥舒翰的军队安排在安禄山辖区周围。
将相失和,安禄山与杨国忠之间的斗争,最终强化了安禄山的造反念头,于是在755年,他打上了“清君侧”,消灭杨国忠的旗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叛乱。
纵观安禄山一生的奋斗,我们不难发现,安禄山是一个十分谨慎和小心的人,在没有把握的情形下他根本不会去做,他能周旋于张守珪、唐玄宗、李林甫之间,并且一直混得风生水起,暗中就能整合三镇的军事力量,可见其具有极强的政治军事能力。
这是其能够发动叛乱的主要因素。
他依靠自己影帝级别的演技,成功地麻痹了放飞自我的唐玄宗,在繁荣盛世的表象下,偷偷发展自己的势力,当所有人沉醉于歌舞升平之中时,他瞬间翻脸发动叛乱,时机掐得相当之准。
彼时唐廷中央并没有多少兵力,从河东、范阳、平卢发动叛变,只要准备充分,实力足够,可以一路毫无阻碍的平推到潼关,只要掌握住战争的节奏,在唐廷没有反应过来之际,迅速攻下潼关,就能攻破长安城。
他的战略其实极其正确,而同样也成功了,可他并没有预料到,唐朝还不到灭亡的时间,天下还有7镇,忠于大唐的人还有很多,他的敌人们,也并不是如唐中枢那般堕落腐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为原创文章,请勿转载,原创不易,若您喜欢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是对笔者最大的支持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