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唐朝与明朝的宦官专政有什么区别和不同吗
从自称\"欺压皇上的老奴\"李辅国开始,继而有逼宫弑帝的俱文珍与王守澄、经历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称皇帝之\"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时的权阉杨复恭、刘季述等人。
这些宦官权力极大,他们根本就不用依附皇权来存在,大到可以随意废立皇帝,因此对皇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这也是唐朝后期迅速走向末路的根本原因所在。
而明朝的宦官专政就不一样了,他们必须依附于皇权而存在,简单点说,明朝的宦官只是皇帝统治的一种工具,他们更大的作用还是皇帝用来制衡阁权坐大,遇到稍微强势一点的皇帝,比如朱元璋、朱棣、嘉靖等,宦官根本就没有多大的权力,这也导致了这几朝没出现过知名的宦官,只有在皇帝软弱或者不管事时候,宦官专政才得以实现,像英宗软弱,出现了王振,武宗贪玩,出现了刘瑾,神宗不上朝、熹宗沉迷于木工,出现了魏忠贤。
但即便是宦官权力再大,依然威胁不到皇权,武宗要灭刘瑾,一个命令就搞定,思宗要灭魏忠贤,几天就逼得魏忠贤上吊自杀。
综上所述,唐朝宦官专权是足以威胁皇权的独立存在,而明朝宦官专权,是一种依附于皇权的存在。
参考:
这个问题不成立,因为明朝的宦官应该还没有达到专政的地步。
专政即专权,形容
明朝宦官依附于皇权,就算是权势滔天的魏忠贤,明熹宗一死旋即就被新上台的崇祯帝给清算了。
由此可见明朝的宦官更多的算是一种狐假虎威。
而唐朝宦官则完全不同凌驾于皇权之上,将皇帝操控于鼓掌之中,已经到了随意废立皇帝的地步,此才可以称为专政。
参考:
老陈认为:唐朝与明朝宦官乱政的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唐代的宦官是一手遮天,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他们拥有军权,敢废立皇帝,亲自下场,参与到皇室的家事与皇权的争夺之中。
而明朝的宦官,虽然也有权力在手,但对于皇室,更多的是一种依附关系,宦官视所依附的主子不同而为之效力,是皇权的寄生虫,当宦官所依附的势力倒台,宦官的身家性命就受到威胁。
下面,老陈将从有关的唐明二朝的制度入手,对唐朝与明朝的宦官专政进行比较。
1、唐朝宦官制度唐朝的宦官制度是比较成熟的,他设计了专门管理宦官的机构内侍省,内侍省下设设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内坊六局,全面负责管理皇族们的生活起居。
内侍不得干政、不得拥有兵权。
但这种制度因为唐玄宗被打破,唐玄宗因为喜欢高力士而任命其为右监门卫将军。
并往地方上派遣宦官做为监军,以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唐玄宗的这一政策事实上为宦官专政打开了大门,宦官们在朝廷及地方、军队都拥有了势力之后,欲望开始膨胀。
李辅国曾经在安史之乱中辅佐唐肃宗有功,被唐肃宗任命总领禁军。
在唐肃宗死后,李辅国用军队扶持唐代宗即位。
这是唐代史书记载中第一位被宦官拥立即位的皇帝。
在唐朝,有一支非常有名的部队,叫神策军。
这支部队长期由宦官领导,到了唐德宗时期更是形成一种制度。
究其原因,是因为皇权需要宦官手中的力量与藩镇形成平衡,但手上有权的宦官们更加在意的是自身现实的利益。
唐朝自唐玄宗后,宦官的力量一直尾大不掉,成为唐朝中后期的一大社会毒瘤,加速了唐朝的内耗以及灭亡。
自李辅国废立皇帝起,有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这些人都是被宦官拥立。
唐敬宗是被宦官杀死的,唐昭宗一度被宦官废为太上皇。
2、明朝的宦官制度明朝所处的时间段较唐朝靠后,经过了宋元时期的完善,明朝的宦官制度较唐朝而言更加的完善,共设十二监、四司、八局,各司职能。
朱元璋更是明确规定凡是宦官不得兼任外臣,不得兼任武将,不得御外臣冠服,官衔不能高于四品,每月的俸禄不得超过一石。
明朝的宫门上,贴着朱元璋授意制作的牌子“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明朝前期的宦官并不得势,只能依靠皇权。
但到了明熹宗时期,魏忠贤因为与明熹宗乳母客氏的关系较好,而被任命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之后又陆续掌管了东厂事物,利用权势打压东林党,权势一时无二。
但魏忠贤的权利基础却是来源于皇权,他们的权势滔天的表面现象之下是皇权的纵容与默许,根本无法凌驾于皇权之上。
所以明熹宗一死,崇祯皇帝一道圣旨就结果了魏忠贤。
总结:唐朝的宦官因为拥有军权,所以行事毫无忌惮,他们基于自身的利益废立皇帝,操纵朝廷。
而明朝的宦官专政则是皇权默许下的权利制衡,这些宦官们只是皇权之下被操控的可怜虫而已。
老陈谈趣事,
期待您的
唐朝的宦官多数只作为皇帝的家奴,管理皇帝及家属的起居饮食等生活方面。
而明朝的宦官不仅管理皇帝及其亲属的生活方面的事务,同时还参与政事,明朝宦官管理二十四监,宦官头子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东厂的厂督,对奏折有直接批示之权,且东厂有稽查,刑讯,监察百官的权力,所以唐朝和明朝的宦官职责不同。
二、宦官专政权力大小不同。
唐朝的宦官专政始于高力士,但是高力士算的上是个忠心耿耿的宦官,从高力士以后的唐肃宗时代的宦官就真的算是祸国殃民了,直接对皇帝有废立的权力,唐朝后期,有七八个皇帝都是宦官废立的,宦官权势滔天,权力凌驾于皇权之上。
而明朝的宦官虽然有参与政事的权力,但是权力都是皇帝给的,虽然权力相对于百官较大,但是始终在皇权之下,依据皇帝的喜好而h权力大小不同。
三、宦官专政时间不同。
唐朝的宦官专政从唐朝中后期才出现,时间较短,而明朝宦官专政自明成祖朱棣之后就开始了,先后有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宦官专政历时整个大明朝。
宦官专政不在乎是没有平衡好皇亲国戚、朝中大臣、宦官三者之间的权力制约,但是各朝宦官专政的情况又有不同,但是,宦官始终是宦官,即使权力再大,也并不能改朝换代,只能靠着权力享受人间富贵而已。
参考:
唐朝与明朝的宦官专政有什么不同和区别吗?
这是个大问题,宦官作为和皇帝有密切关系的一种特殊职业,每
唐朝和明朝的宦官都有专政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呢?
简单来说,就是两朝的大宦权宦都很恣(小宦官可以无视),相当自由,但如果二者要跨越时空来对比的话,唐朝的宦官完胜,唐朝的宦官把皇帝当成狗,而明朝的宦官被皇帝当成狗——这么说似乎有点粗俗了,对不住某些人了。
宦官专权,几乎贯穿唐朝的中后期,一批又一批的皇帝们前仆后继,宦官们起了什么作用呢?
除了侍候皇帝之外,他们或逼宫,或下毒,或劫持,或杀死,或被逼着做宦官的儿子,只要是宦官们不满意,皇帝们别说宝座,就是性命都保不住,唐顺宗,唐宪宗,唐敬宗,唐文宗,唐僖宗……个个活得极憋屈,死得不甘心啊。
唐朝的著名宦官有不少,自号欺压皇上的老奴李辅国,经历六代皇帝的仇士良,皇帝之父田令孜,从高力士开始(高还算忠心),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窦文场,霍仙鸣,王守澄,陈鸿志,刘克明,仇士良,田令孜,刘季述,闪亮登场,一生显赫…… 为什么他们能这么嚣张?
他们不应该是皇帝的奴仆吗?
因为他们手里有兵。
比如说李辅国,他是大唐判元帅府司马,“侍直帷幄,宣传诏命,四方文奏,宝印符契,晨夕军号,一以委之。
”一切政令,由他掌握,长安光复以后,李辅国专掌禁兵,节制百官,所有政务都由他掌握,封王拜相,比皇帝风光!此后历任皇帝身边的权宦,都有军权,皇帝不听话,换一个就好了,敢反抗?
灭杀,再立一个,反正李唐王室不缺人。
明代宦官也有专权。
早在洪武时代,是没有敢祸祸皇帝的太监,只是明成祖后,宦官们地位就提高了,所设的东厂也由宦官主持,后来宦官们也有了出使专征分镇的权力,从英宗时的王振开始太监就不得了。
但是,咱们也不能忘记,他们再怎么能蹦达,也全都是皇帝用来打压朝臣的棋子,他们手里没禁军,皇帝提拔宦官,不过是为和朝臣们斗法,宦官们的权力,都来自于皇帝。
虽说太监有批红的时候,但是内阁可以挡,六科廊封驳,朝臣可能不执行。
皇帝再怎么无能,宦官再怎么牛,只要一道旨意,厉害如冯保魏忠贤也得乖乖地去死,死无葬身之地的,多的很。
随便巴几句,期待
在唐代,宦官正式从宫闱之中走入庙堂之上,甚至执掌兵权左右皇权。
在明代,刘瑾被称为“立皇帝”,魏忠贤被称为“九千九百岁”,直接威胁皇帝的权力。
但是两者之间还有所差异,其区别大致如下:唐代宦官的正式官位非常高而且不限于内官和前朝事务官,甚至涉及军队。
唐代高力士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
虽然这三个官职都并无实权,但是却开始了宦官从幕后走向台前的大门。
之后的鱼朝恩历任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主管内侍省,统率神策军。
永泰年间,封为郑国公,权倾朝野。
李辅国先任拜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后来唐代宗尊李辅国为尚父,并加封其为司空兼中书令,封博陆郡王。
这几个官职都是拥有实际政权、军权的,李辅国也是第一位封王拜将的宦官。
德宗时期,宦官刘贞亮联合一些反对革新的大臣和其他宦官。
逼皇帝“内禅”于太子李纯,是为宪宗。
宪宗时,刘贞亮官至右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事。
宦官仇士良在唐宪宗李纯即位后,迁内给事,出任藩镇监军使,入为内外五坊使,加冠军大将军。
长庆初年,拜凤翔监军使,封南安县公,宝历二年,迁鄂岳监军使,晋封郡公。
唐文宗太和年间,拜右领军卫将军、知内侍省事,迁左军中尉兼左街功德使。
甘露之变后,加特进、左骁卫上将军。
开成五年,拜开府仪同三司、左卫上将军,封楚国公拥戴唐武宗继位,拜观军容使、兼统左右三军。
可以说仇士良达到了唐代宦官专权的一个高峰,掌握了朝廷内外的真实大权。
明代无论是王振、刘瑾还是魏忠贤,他们的职务都不过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司礼监秉笔太监而已。
他们所假借的是皇帝的威权和信任,借由这种威权交接朋党,聚敛爪牙,形成一股势力。
二者至今的区别也就显而易见了,唐代宦官都有实职,可以正常参与到国家事务之中,直到唐朝灭亡也没有根除宦官之祸。
可是明朝太监实际上是外强中干,一旦失去了皇帝的荫蔽与信任会立刻垮台,得势时间不过数年就可以被轻易剪除。
文:经典守望者
唐朝的宦官,可以废皇帝、立皇帝;
但明朝的宦官再怎么厉害,都只是皇帝的一条狗而已,宦官的权力大小甚至生死,都掌握在皇帝手里。
唐朝的宦官专政,与明朝的宦官专政,形成的路径是不一样的。
唐朝前期,君主相对英明勤政,贤的大臣能比较多,所以政治清明,各种国家制度得到比较好的贯彻,宦官作用不能突出。
唐玄宗怠政,开启了宦官干政的先河,高力士是这一阶段的代表者。
“玄宗在位既久,崇重宫禁,中官稍称旨者,即授三品、左右监门将军,得门施棨戟(《旧唐书.宦官》)”。
可以看到,这个时候宦官已经可以封将军,掌握宫禁启闭和一些保卫方面权力。
玄宗是个厉害皇帝,高力士相对为人也比较温和,所以相安无事。
到肃宗的时候,“(李)辅国从幸灵武,程元振翼卫代宗,怙宠邀君,乃至守三公,封王爵,干预国政,亦未全握兵权《旧唐书.宦官》”,然而,李辅国、程元振等人,实力已经相当可怕,渐渐对皇帝也不怎么放在眼里了。
唐德宗在这方面,开个最可怕的封口,“贼平之后,不欲武臣典重兵,其左右神策、天威等军,欲委宦者主之。
乃置护军中尉两员、中护军两员,分掌禁兵,以文场、仙鸣为两中尉,自是神策亲军之权,全归于宦者矣《旧唐书.宦官》”。
后来掌握军权的宦官,逼得唐顺宗退位,杀害唐敬宗,甘露寺之变宦官一次性杀害重要大臣及家属数千人,导致朝堂一空。
所以唐朝的宦官专政,情况可怕多了。
相比之下,明朝宦官始终未掌握军权,甚至都未掌握政权。
按照明朝法制,“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明史.宦官》)”。
宦官专政更多体现为皇帝借助宦官势力,来跟掌握政权的内阁搞磨擦。
明朝宦官最厉害的一项权力,是替皇帝“批红”。
本来皇帝批红与内阁票拟,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
但明朝后期内阁权力坐大,皇帝或慵懒怠政,或骄奢淫佚,使得皇权与内阁的矛盾越来越激烈。
双方争斗大多数时候,都是围绕一项决策,究竟该怎么做来展开的,皇帝对内阁的票拟不同意,退还内阁审;
而内阁对皇帝想做的一些事情,可以行使封驳权。
这样一来,往往一件并不大的事情,便会在皇帝、内阁和其他部门之间,来来回回好几个回合。
在导致皇帝批红工作压力大增的同时,也让皇帝想做的许多事情,不能如愿。
刚开始,明朝的皇帝主要是借助宦官的劳动力,来减轻批红的工作压力。
这从明成祖朱棣就开始了,“及燕师逼江北,内臣多逃入其军,漏朝廷虚实。
文皇以为忠于己,而狗儿辈复以军功得幸,即位后遂多所委任”。
但朱棣时宦官干政现象还不严重,主要是一些采买、监军、情报刺探权力。
明宣宗时期,开了一个不好的口子,让太监识字,并且大规模借助太监的劳力,帮皇帝批红,“太祖制,内臣不许读书识字。
后宣宗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
用是多通文墨,晓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奸(《明史.宦官》)”。
明朝到后来,从王振,到汪直到刘瑾,再到魏忠贤,虽然从事迹上来看,似乎一个比一个坏,但通过史书也可以看得到这样几点认识:第一,这几个宦官折腾得再厉害,从来也没有,而且也威胁不到皇权。
皇帝要用他们,他们就得势,皇帝不用他们,要除掉宦官也就是一句话的事。
当然,到魏忠贤的时候,崇祯皇帝受到了一定的威胁,可是整体威胁不大。
第二,宦官制约了内阁,但从来没有夺掉内阁的实质性权力。
明朝的内阁大学士们,除了极个别人巴结攀附宦官,绝大多数大学士既不怕宦官,而且在处理政务的时候,对宦官的干预也采取了比较强有力的反制措施。
即使魏忠贤当政时期,许多大学士仍然强有力地抵制了魏忠贤的许多霸道行径。
第三,明朝的军权从来没有被宦官染指。
五军都督府、兵部、卫所各施其职又互相监督。
统军权与调军权分离和将不专军、军不私将的制度,确保了明朝的军队很难被某
虽然太监也监军,但那是真正的“监督”,而不是替几个军事部门指挥、调动并进行日常管理。
(我国许多寺庙叫甘露寺,唐朝“甘露寺之变”,发生在凤翔,也就是现在陕西宝鸡市)总结起来说:唐朝宦官专政,是心腹大患,是致唐朝于死地的重要原因。
明朝宦官专政,是癣疥之疾,给明朝带来了一些麻烦,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破坏明朝制度,以及军政系统的有效运作。
参考:
提起宦官专政,人们不由自主的就会想起两个朝代:唐朝和明朝。
唐朝有李辅国、程元振、田令孜等,明朝有王振、刘瑾、魏忠贤等。
这些都是臭名远昭、权倾朝野的代表性人物。
两个朝代因为制度的不同,所以宦官所掌握的权力也不同。
唐朝唐朝前期宦官只负责宫内事物,权力不大。
哪怕是在唐玄宗时期的高力士等人,权力也只是来自于皇帝的信任和自身的才干。
皇帝想要收回他们的权力也很简单,不会造成宦官专政。
唐朝的宦官专权始于安史之乱,这场战争彻底打破了唐朝的政治结构。
李辅国拥立有功、深得唐肃宗信任,掌控军权。
后来做官做到中书令,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宦官宰相。
自此宦官登上唐朝的历史舞台。
唐代宗时期,吐蕃攻陷长安,只有宦官鱼朝恩带神策军火速前来救驾,自此以后神策军成为禁军核心力量,由宦官开始掌控。
唐德宗时期,为了监视藩镇,设立了地方藩镇监军,由宦官担任。
后来,宦官不但担任监军使,还参与日常政务。
唐朝的日常政务、军队已经离不开宦官了。
明朝明太祖怕宦官专政,特意下令宦官禁止识字,并且立碑惊醒后代。
明成祖为了消灭政治上的反对势力,暗地里寻找建文帝,设立东厂。
东厂的职责与锦衣卫相同,但是可以制衡锦衣卫,是一个特务机构。
这个时期,东长负责打探消息,然后上报皇帝。
此时的东厂权势虽大,但还是不能干政。
由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导致皇帝的工作日益加重。
明宣宗给予了内阁大臣“票拟权”。
后来为了制衡文臣,明宣宗下令教导宦官读书并赋予司礼监“批红权”。
虽然朱瞻基对太监的权力控制的很好,但是后代却不敢恭维。
到了明朝后期,司礼监的权力一度超越了内阁。
唐朝和明朝的宦官权力的区别就在于:唐朝宦官权力来自兵权,明朝宦官权力来自皇帝赋予的“披红”权,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唐朝因为宦官掌兵,导致奴大欺主,很多皇帝对宦官敢怒而不敢言,甚至出现宦官杀死皇帝的现象。
明朝宦官的权力来自于皇帝,所以例如刘瑾、魏忠贤等著名的宦官,皇帝很轻松的就能解决掉。
参考:
宦官作为身体残缺之人,想想也是可怜之人,却能触底反弹,在历史上演义了重重一笔,实为奇葩。
唐朝和明朝宦官们干的那些事,真叫人叹为观止,弄得朝庭风生水起,全国上至官僚,下到民间人人惶恐,实为一种悖论。
本是皇帝的家奴,却能戏弄主子,当起特务总头目,这是唐、明时期宦官的主要特征。
虽各现神通,却区别明显。
唐朝宦官专政,专注朝庭皇帝换位之事,以捞起自身权益。
宦官内部派系林立,与宫讳勾结,各为其主,互相踩蹋,你刚唱吧我登台,唐宪宗、唐敬宗都死在宦官手中,其后十个皇帝就有七个是宦官立的,你说宦官的猖獗到了何等程度。
但是,宦官们虽乱了朝纲,换了皇帝老儿,却左右不了全国的局势。
唐朝政局,自唐玄宗后期起,藩镇割据日益严重,尾大不掉,各个藩王都能与中央分庭抗礼,宦官是各地选送的,又能将节度使们如何?
只能看着他们一天天坐大,各自为政,军、政、财大权集于一身,玄宗时禁军8万,藩王们49万,怕你个甚?
后来中央禁军15万,藩王们的兵力就更多了,面子上还听朝庭圣旨,实则国中之国,时刻准备取而代之。
只是相互提防,都有野心,互不服气,暂听朝庭以维持现状,至于朝庭翻云覆雨,宦官弄权,频换皇帝,藩王们才不大管呢。
时期成熟统统消灭,一个不留,这就是唐朝宦官们的结局,朱温不就是乘黄巢大起义灭了唐朝,而这样干的吗?
明朝的宦官是皇帝手中加强中央专制主义行政体制的一张王牌,多数情况下,这些宦官只是皇帝的鹰犬,他们部分掌握了锦衣卫、东厂、西厂的领导权,为皇帝侦探大奸、大恶、谋反、妖言等,严密追查,全国上下哪里都是它的特务、它的综迹。
蕃王成庶民一个,内阁首辅也怕它三分,普通官吏乃至百姓更是惶惶不可终日,这是明朝朱元璋及其子孙皇儿们的高明之处,即使明后期的皇帝是一个比一个昏庸无赖,也无大碍,明朝也比唐朝那个尾大不掉的局面要好。
再加上明朝的地方监察制度亦很完善,明里暗里都来,双管齐下,有效的控制着全国,这也就是明朝自始至终大体稳定,而唐朝事故不断的根本原因。
说了这么多,宦官专政的出现,是与皇帝自身密不可分的,其兴衰皆来此皇帝。
皇帝大有作为,宦官只是家奴、鹰犬,为其衷心耿耿的服务;
皇帝孬种,就只好随宦官们任意摆布了,就象唐朝后期那样,走马灯似地、无奈的看着频换皇儿了。
参考:
前面有了不少回答,好像都涉及到一些唐朝和明朝宦官的区别问题。
但似乎并没有理解宦官和皇帝、皇权、军队几方面的实际关系,在古代王朝时代,古人们究竟如何在运作一个朝廷和官府。
实际上人们好像很清楚,当官的才是掌管朝廷事务的主导,那么,自然应该清楚,宦官不是当官的,他们是属于宫廷内的职务,照过去的一些说法,宦官其实本意是皇帝私人的奴仆。
首先,需要清楚宦官在古代王朝中的身份。
第二,一般人自然会理解,宦官是太监,这是明清时代以来相对的印象,事实上,唐朝的宦官不一定是后来我们理解阉人和太监,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区别。
正因为此,唐朝宦官除了有服务宫廷皇帝的高力士、李辅国这种皇帝仆人身份的,还有一些是经常外派地方,从监军到直接掌军的人,例如众所周知的掌管左右神策军的现象。
这就涉及一个问题,掌握军队的宦官自然成为人们理解有权有势的感觉,他们就一定可以专权乱政了吗?
宦官和军队实际在掌管朝廷政务,在处理天下各种运作流程吗?
显然并没有,为何会给人一种祸国乱政的印象?
宦官、军队、皇帝、朝廷和职官,这些概念是代表古代王朝各自不同的身份体系,从秦朝到唐朝再到明朝,宫廷、朝廷、官府是所谓宦、官、吏分别对应的三大体系,原本是各有职分。
秦汉时代的宫廷与朝廷还并没有完全区分,所以,当时大部分职官和服务皇帝的宫廷职务是混合的,例如当时九卿,还没有完全摆脱服务皇帝的仆人色彩。
但是,到唐朝就已经进一步把宫廷和朝廷有了区分,所以,当时三省六部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是寓意宰相职权对朝廷领导,而皇帝本身在宫廷事务尽量脱离出来,连隋炀帝都知道皇帝是一
所以这个问题,只有清楚了解皇帝、皇权与朝廷、官府的运作本质,才能搞清楚宦官究竟是如何祸乱朝政的。
问题显然在于唐朝后期为什么发生宦官凌驾皇帝之上的现象。
皇帝给人感觉失去权势,正是寓意皇帝在唐朝的制度化背景下,实际皇帝和宰相三省六部班底对朝政处理方式是分割清楚的,以唐朝的运作方式,皇帝与宰相团队的互相配合,基本可以把天下治理好,他们各有职责。
但是,军队从来不在传统朝廷、宫廷和官府的官、宦、吏体系之中,历来将军出征或驻守边疆都是随时、临时的指派,将军等头衔原则上除了带兵的作用,在朝廷官府方面没有丝毫实际作用,军队既不可能插手地方官府,也不可能在朝廷任职,将军头衔和各种封爵不是官员职务,没有实际职权。
这就是汉魏晋某某大将军需要加大司马或宰相才能理政的原因,最典型汉代有霍光、三国就是诸葛亮、晋朝如桓温。
那么唐朝的宦官既属于宫廷内侍,或是作为神策军统领,同样根本不具备处理政务的名分,实际做事的还是宰相班底和六部官员,神策军作为禁军系统,只是控制着京师和皇宫,实际上对朝廷是一种威胁,但并没有真的通过军队取代朝廷职官系统,所以,一些人认为唐朝宦官超越了皇权是一种错误的印象。
宦官掌军权势再大,本身并没有超越皇权。
否则甘露之变根本就不用留唐文宗活口了,还能让文宗对宰相发牢骚堪比建安时代的汉献帝?
马元贽也不会让装疯卖傻的宣宗上位了,再次提醒,唐代宦官不一定都是阉人,至少有记载娶妻生子的,就是最嚣张的文宗、武宗时期的仇士良,不是什么有了孩子才当宦官,仇士良一直在宫廷服侍皇帝,是的确当了宦官发达了才娶妻生子。
唐代宦官控制皇帝的废立,好像比皇帝还大,但这种权势恰恰体现在册立皇帝,他们本身没有想到改朝换代,他们的威望就是通过皇权在体现,这是古代历史的核心本质。
同样,好比后来身材威猛、还有胡须领兵打仗的宋代宦官童贯,同样可能未必是阉人,所以,古代宦官虽然多数是阉人,但不绝对,不一定是今天我们想象的娘娘腔或东方不败那样的人。
而明代朝廷制度的一大特色都知道,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件之后取消了宰相,之后朱棣开始设立了内阁,如前所述,历来评价明代皇帝是进一步收缩集权,这是一种表面现象,好像把处理政务的压力都给了皇帝,所以,搞得明朝皇帝都厌倦处理奏疏,也不喜欢见大臣,看起来的确如此,假如责任心重的皇帝会做的很累,朱元璋就很操心,每天都在看奏疏,过去秦始皇、隋文帝杨坚这些所谓勤政的皇帝都很累,这一点不夸张,隋文帝连宫廷使用什么绸缎、用多少蜡烛都要管,非常疲劳。
所以唐朝皇帝才会改变宰相制度,帮忙分担皇帝的工作。
但正如随着朱棣的挑战,实际上内阁与六部同样还是分担皇帝的工作,具体办事的还是官员班底,明代所谓乱政的宦官就是秉笔司礼监,在皇帝跟前帮着书写盖印的,大太监同样身边有相当于军队的锦衣卫,明朝锦衣卫本身就是从军队改出来的,原本是皇帝亲军,只不过改变职责成为监察体系,是对付当时官僚系统的,不只是京师官员,实际可以对付全国官员。
另外加上东西厂,所以,实际明朝是更细化了皇权体系,宦官同样是利用这种强大的武装威胁,朝廷官员,他们还是利用这个控制宰相六部官员办事。
但是,明代的谏官很发达,尽管有的时候谏官在宦官胁迫下会屈服是,甚至帮着宦官说话。
但也有不同声音,好比著名的杨连左光斗被迫害致死。
但锦衣卫东厂真的颠倒是非黑白,随意株连他们全家老小吗?
肯定人人认为魏忠贤和阉党都这样干的,都知道左光斗的学生是谁?
史可法,他被株连了吗?
没有。
或者认为史可法只是学生而已,不是亲属。
左光斗的亲弟弟左光先还是活着,同样没有死,所以明代最黑暗的时期,有的事情也不一定如历来传说的那样。
不论唐代还是明代,宦官祸乱表面是依靠背后有武力系统,但不代表他们取代了朝廷,压过了皇帝,他们都依附皇权,但是利用的是当时的职官体制,都是需要拉拢一批官员才能控制朝局,成为他们的代理人,宦官本身是不能当正是官员的,而军队也没有充作职官的,明代的军人甚至是有专门户籍的,是世袭的,不统计在普通百姓人口之内。
参考:
最大的区别就是唐朝的宦官是有兵权的。
是唐德宗时期发生一次兵变被宦官平息后建立的神策军,之后甚至唐朝皇位传承,都是由宦官拥立【有7位】。
甚至有好几个皇帝都死的不明不白,被怀疑是宦官杀死。
而且唐朝科举制才刚刚起步,还不完善。
所以还没有那么多民间人才维护皇权。
明朝的宦官其实都是皇帝扶持对抗一家独大的文官集团。
因为明朝是前所未有的皇权高度集中,洪武到崇祯,哪个不是掌控实权?
明朝宦官的哪个不是皇帝一句话就废掉的?
就连大名鼎鼎的九千岁,也不是被一个还不到二十岁、突然从王爷变成皇帝不到一年的崇祯干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