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有一些人会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蜀汉国小地狭民少,军力不足,曹魏能保持四十多万的兵力,东吴能保持二十多万兵力力,蜀汉最多只能有十多万的兵力。
既要保证国家农业生产,社会稳定,又要保证国家战争需要,蜀汉真的是捉襟见肘,拿不出太多的人来充实军力。
蜀汉军力有限,这是最基本的国情,因此诸葛亮在治国理政、整军备战等方面,都要首先考虑这一实际情况,都要围绕这一实情去精打细算。
说诸葛亮用兵作战不敢冒险,不敢用奇兵,很谨慎小心,为什么他谨慎小心?
还不是蜀汉兵力有限,去一个少一个?
兵源已极,军力已至,如果再随意浪费兵力,冒险出奇,那可真成了“有了一顿充,无了敲米桶”了,克复北伐还怎么进行?
诸葛亮其实也是很想冒险出奇的,攻打陈仓他就强攻了一个月,结果最后还是不得已撤军了,因为他耗不起,每个兵丁都是他的宝贝,他不敢随便葬送他们,他葬送不起。
为了克服北伐中兵力人力不足的问题,诸葛亮想了很多办法,如严格治军,严明军纪,安营扎寨,进退有据;
为了克服士兵不足,他创新了八阵
但是终因蜀汉弱小,以一州抗九州,力量悬殊,又加曹魏人才辈出,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最终大星陨落五丈原,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诸葛亮既入蜀汉,只能围绕蜀汉的实情,去奋斗去尽力,兴兵作战,也只能按蜀汉的实际情况来,因此诸葛一生唯谨慎,也不是他与生俱来的,也是在蜀汉这样的国度中练成的。
诸葛亮能以小敌大,以弱攻强,六出祁山打得曹魏只有防御之势,没有还手之力,已是难能可贵。
作为后人,不顾当时的实际情况去随意质疑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是很不应该的。
参考:
或是陈寿的《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来了一句“将略非所长”,或是诸葛亮一直未曾独领一军,或是诸葛亮未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或是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又皆以失败而告终等因素,也许一些世人便以此为由,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堪大用。
事实真是如此吗?
当然不是。
一、陈寿对诸葛亮的评语,我们是否解读有误,从而怀疑其军事才能陈寿在《三国志》中曾这样评价诸葛亮:“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大意就是:诸葛亮在统军上,善于管理军队,但在作战时却不善于使用奇谋;
在管理国家上,善于内政治理,但在打仗上却不是其所长。
如果对手是个大才,且兵力占优,其便没有可胜之法。
因此,诸葛亮统兵一来,并没有取得什么好成绩,兴复汉室也就更加困难了。
从表面看,确实令人感到诸葛亮长于治理内政,并不善于领兵打仗。
实事真是如此吗?
其实不然。
因为,或许很多人在解读这个问题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那就是,什么是其所长,什么是其所短,又是拿什么样人物来进行参照比对的。
非常明显,皆以诸葛亮自身来做比对。
以此来看,陈寿对于诸葛亮的评价应当非常中肯与客观。
以诸葛亮自身来说,其政略成果,确实要比军略所取成果更加出色。
但是,就算如此,也并不能证明其治军之能就弱于当时曹魏军事人杰司马懿、东吴军事人杰陆逊。
后来,作为历史记录者的陈寿,所记载之事,均是以当时所发生的事件(也许是表面现象)为依据,进行记录,很少参杂推策、臆测这样的观点。
之所以,陈寿认为诸葛亮不善奇谋,应该是因为诸葛亮未曾采纳魏延“子午谷奇谋”所断吧。
然而,纵观历史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在诸多的历史事件背后,依然隐藏着诸多难以破解的真相之迷。
所以,当历史上发生了诸葛亮否定魏延“子午谷奇谋”之后,蜀国也确实丧失了一次攻取曹魏的大好良机(成败难料,国运豪赌的良机)。
若以次为依据,陈寿评价诸葛亮不善奇谋,也是非常符合历史真相。
然而,通过诸葛亮接手蜀国军政大权以来的所作所为来看,其当时否定魏延“子午谷奇谋”,并不似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也并不能证明诸葛亮就不善奇谋。
正所谓: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阴谋诡计都是纸老虎。
当魏吴蜀三国鼎足之势已成时,处于国力绝对弱势的蜀国,面对国力、军力强势的魏、吴两,可有施展奇谋大战之机。
此外,如果怀疑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那就证明其与同时期的军事人杰司马懿、陆逊相比,是有一定差距的。
那么,一直以来,为何诸葛亮敢于北伐,而司马懿、陆逊却不敢率兵侵犯蜀国之境呢。
同时,从陈寿《三国志》将诸葛亮和军事奇才陆逊同列一传,就不难看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应该不会弱于陆逊才是。
同时,陈寿作为一名旁观者,又无从军经历,更无朝廷高层任职经历,就事论事(表相)看待诸葛亮所经历之事,就非常的正常了。
所以,李安溪曾持反对意见:“武侯实仁义节制王者之师, 寿以为短于奇谋,此其识见之差,非有所怼憾。
”因此,后世的唐太宗和李靖也对诸葛亮的治军之能,给予极高评价,并将其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史兵家并列,入选“武庙十哲”。
二、刘备在时,诸葛亮未有独领一军之机,是否存在军事才能不足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诸葛亮跟随刘备出隆中,当时刘备仅有新野一地暂为屯军栖身之所,麾下已有关羽、张飞、赵云、陈到、糜芳、关平、刘封等能征善战之将,且并无四方征战之机。
也就是说,已有那么多的大将闲在那里,等待立功的机会,又怎么可能轮到刚刚加入的“新兵”诸葛亮独领一军呢。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后,刘备麾下诸将终于等到了立功的机会,关羽、张飞、赵云等将分别取得荆州长沙、零陵、南郡(有一半是暂借东吴的)等五郡之地。
这一过程,诸葛亮也不可能有机会独领一军。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至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夺取西川之时,根本就是亲自带队,诸葛亮自然也无独自领军的机会。
这时,刘备新得西川,最需要的不是征战领军之人,而是治理内政的大能。
毫无疑问,这样的重担便压到了诸葛亮的身上。
因此,诸葛亮同样无独自领军之机。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至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汉中之战暴发,又是刘备亲自带队,最终夺取汉中。
随着刘备地盘的迅速扩张,内政事务自然也随之猛增,诸葛亮则更加的分身乏术,那来的独自领军机会。
后来的夷陵之战,同样是刘备亲自带队,诸葛亮坐镇成都中枢,主持全局,再失统军之机。
最重要的是,诸葛亮跟随刘备期间,不可能不进行工作分工。
结果,当然是刘备负责征战,诸葛亮负责大后方的稳定以及钱粮所需。
这一局面,同当初张昭跟随孙策时的情形十分相似。
所以,并非诸葛亮没有过独领一军的机会,就说明其军事才能弱。
也正如韩信跟随项羽之时,虽然没有独自领军的机会,难道就证明其没有军事才能吗。
三、诸葛亮五次北伐失利,是其军事才能不足之过吗公元228年(建兴六年)春至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2月的6年中,诸葛亮率领蜀汉军队,向曹魏政权发动了五次北伐战争,结果却并无建树。
就因为这些,难道就要怀疑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吗?
虽然发生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事件,但是答案依旧是否定的。
只要细细分析一番当初的北伐经历,就不难看出诸葛亮的军事之能到底如何。
先说说诸葛亮是否具有军事奇谋之能。
其首次北伐,便运用虚实的“声东击西”之计,扬言进军眉城,实则兵出祁山。
沙场老将曹真便为其计所惑,被其一举全据祁山地利。
之后,诸葛亮又运用奇计,射杀曹魏开国元勋、沙场大将张郃以及猛将王双。
因此,当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原本司马懿打算趁机追击,当有人提到张郃、王双之死时,司马懿果断停止追击。
可见,司马懿对诸葛亮有多么的忌惮。
事后,当司马懿观察诸葛亮的扎营之所时,也不由大为感叹 “天下奇才也”。
同时,作为诸葛亮人生的老对手司马懿,为何被后世冠以 “忍者神龟”的称号。
还不是因为在诸葛亮的北伐战争中,司马懿死活坚守不出的结局吗。
想想,以当时曹魏军力之盛,又占有以逸待劳的防御优势,竟然还被诸葛亮围困大营不敢应战。
无奈之下,才使用离奸之计,致使幼主刘禅不明真相将其招回成都,方才得以脱困。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应该胜过司马懿才对吧。
同时,诸葛亮所著的《诸葛亮·治军第九》记载有:“故军以奇计为谋,以绝智为主。
”由此可知,诸葛亮对于奇谋的地位非常看重,又怎么可能不懂奇谋呢。
综上所述,我们不但没有理由怀疑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还要对其军事才能大加肯定才是。
首先,是徐庶对刘备的一番隆重推荐,加上诸葛亮的一个《隆中对》,这就是神话诸葛亮的开始。
当时的诸葛亮,别人不是太知道这
但是管仲、乐毅,别人是知道的。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的本事和管仲、乐毅一样大。
这样一说,别人比较容易懂:他是个大政治家和大军事家。
《隆中对》更是被人传颂了一千多年,后人对《隆中对》的三分天下更是津津乐道,认为是神预测。
诸葛亮告诉刘备: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孙权不可
让刘备夺取巴蜀,三分天下取其一,这个是做对了。
但是其中: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个就是不对的了,为什么?
因为如果你的实力够大,也是可以的。
但是,蜀汉的实力太弱,三国之中是最弱的,人口和粮草不足以支撑蜀汉两线作战。
这一点在战略上是错误的。
毛泽东评价刘备伐吴失败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
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再看,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全部失败。
最主要原因是:想赢,但实力不容许。
每一次都是铩羽而归。
不是粮食供应不上,就是这个原因或者那个问题,总之退回来了。
最后一次,在五丈原,不管诸葛亮如何挑衅,司马懿就是不出战。
诸葛亮出门之前,千算万算,就是没有算到司马懿死活不出战,诸葛亮无计可施,忧心忡忡。
派使节到司马懿军中,司马懿不问军事活动,只询问诸葛亮的日常生活,通过诸葛亮的生活细节就判断出:“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一个作战的主帅连能活多久都能让敌人预测到,这样的军事家,让人怎么评价呢?
五次失败的原因其实就一条:是实力不够。
所以在目前条件下,就算诸葛亮不死,如果继续北伐,一样胜利无望。
从政治家的角度来说,诸葛亮并不比别人优秀,他没有让蜀汉变得富强。
蜀汉三国中最弱的,一直到蜀汉灭亡的时候都是最弱的。
管仲让齐国变得强大,乐毅以弱胜强,连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威震天下!诸葛亮根本没法比!诸葛亮的智慧就是,每次都能平安地退回来。
包括最后,他在五丈原死了,都能让部队平安退回来。
这个让人佩服。
诸葛亮真正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取得上的胜利,就是七擒孟获了。
这个比较为人称道,赢得了人心,稳固了后防。
但是,诸葛亮没有继续深耕蜀汉,增厚国力,培养人才,训练军队,等待时机。
而是选择不停的北伐。
来不停的消耗蜀汉的国家实力。
管仲说过,内政不修,对外用兵不会成功的。
自古以来,弱国都是要隐忍的,去等待时机,乐毅在燕国是等了很多年的,机会来了才开始讨伐齐国的。
越王勾践也是隐忍多年,卧薪尝胆,等待时机,才灭了吴国的!如果诸葛亮能够像勾践一样隐忍多年,卧薪尝胆,等待时机,三国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
而正是司马懿的隐忍和等待才改变了三国的历史进程。
我认为诸葛亮被传颂和追捧这么多年,更多的是他的忠贞的品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而不是他的军事才能。
参考: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总有一些人不尊重、不敬重、不敬畏历史,仿佛脑袋出了问题遇事就盲目的反对、否定。
谁都不行,就他滔滔不绝的空谈胡论,这样的人可为不肖子孙,当臭骂之。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还需证明吗?
草船借箭、诸葛连弩、木牛流马,随便提几个和诸葛亮有关的事或发明,那个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睁眼看不见这些丰功伟绩而盲目否定者,他们的心灵、思想和精神都病了,病得不轻!
参考:
莫以成败论英雄,成与败,牵涉到方方面面因素,诸葛亮虽未统一天下,但也不能否认他的军事才能,不然的话,怎能当上蜀国丞相。
参考:
好些人对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区分不清,你跟他说国家战略,他一定要和你谈军事战争。
你和他讲战争吧,他又跟你讲经济、政治。
国家战略是一个国家整体的政策规划和行动,主体是国家,包含军事、经济、政治等。
军事战略是军队系统的规划和行动,主体是军队。
国家战略当然包含军事战略,但是,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以诸葛亮的一生为例,隆中对,显然是一种大的集团战略规划,应该属于一种国家战略。
后来诸葛亮五次北伐,指挥军队作占,显然是一种军事战略。
隆中对帮助刘备取得了益州这一大块立足之地,说明诸葛亮的大国家战略才能很强。
评估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要看他领兵作战的实际战例,最好不要把隆中对这种国家战略混杂进来。
参考:
说诸葛亮军事才能不行的,主要是来自于三国志当中的评价,但其实三国志是晋朝的人写的,而且其作者陈寿的父亲陈式是被诸葛亮处死的。
所以很有可能其中参杂了作者的
从相对中立的资料,比如说资治通鉴,来看诸葛亮的军事生涯,会发现诸葛亮其实很厉害。
诸葛亮的蜀国军队的主体是步兵,而其面对的魏国军队主体是骑兵。
在古代步兵对骑兵一直是胜算不大的,尤其在野战中,基本上就是被骑兵吊打。
更不用说当时人普遍认为蜀地的人比较文弱,不擅长作战。
但是在诸葛亮的训练和指挥之下,蜀国的军队居然以步兵在野战中打到魏国军队不敢出战。
这是一个在整个古代史上都非常罕见的现象。
魏军不是没有尝试过在野战中和蜀军争胜,但是被弄死了张郃、王双这两个军区司令级别的将领后,魏军终于放弃治疗,只敢和蜀军对峙,等待蜀军粮尽自退……而且诸葛亮在战略层面上,对打败魏国的谋划也是相当靠谱的。
第1次北伐的时候,声东击西,成功占领了魏国的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一下子让魏国的领土大幅缩水。
如果马谡在街亭能够听诸葛亮的话坚守一个月,则这三个郡就可能被蜀国消化完毕,魏国和蜀国的实力对比的天平就可能开始倾斜。
然后再找别的机会继续蚕食魏国的领土,直到双方的实力对比扭转,再彻底打败魏国,未必就不可能。
参考:
不以失败论英雄,孔明的对手都是历史长河中少有的杰出人物。
参考:
事后诸葛亮,是人的本性之一。
事前谁能料事如神?
只有事后评论方显自己有多高明。
诸葛亮如果没有军事才能,长达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的各朝各代的文官武将都如此仰慕他?
《三国志》是史书,可信度高,是肯定诸葛亮的,包括他的军事才能。
《三国演义》是小说,情节多以虚构为主,加上以汉刘为正统,对诸葛亮美化至极,近似”妖”(鲁迅语)。
以此否定或者吹捧诸葛亮都是不合适的。
俗话说,三个臭匹匠,抵得上一个诸葛亮。
说明诸葛亮还是智慧之人。
作为蜀国的丞相,实际的掌权人,苦心经营天府之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与曹操、孙权的立国才能有的一拼,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受世人敬仰。
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蜀国偏安一偶,于国家统一是不利的。
问题是谁来统一?
曹操首当其冲,他南下江南与吳蜀大战赤壁,为的就是统一中国,东吴的孙权倒是安于现状仅保江南即可。
而刘备、诸葛亮则胸怀大志,屡想北伐中原,恢复汉制,统一中国,只是力量太小,。
事业未竟身先死,留下遗憾成千古之恨。
在此争斗中,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周瑜等都展示了其过人的军事才能。
尤以诸葛亮为甚,”既生亮,何生瑜”就衬托出诸葛亮当时的超人军事能力,作为军事家的司马懿对诸葛亮也不敢正面交锋,而是一个字:”拖”,最后终于熬死了他,终于胜利了,应该属于惨胜吧?
现在的人们回过头来再论诸葛亮,虽也是事后诸葛亮,未必不可。
只要平心而论,存真除伪,不见得是坏事。
作为蜀相的诸葛亮,早在巜隆中对》中对天下大势作了精辟分析,蜀国建立后就认真实线宏愿,怎奈蜀国国力在三国之中属最弱小的,怎么办?
先站稳脚跟,再
诸葛亮就是这样做的。
首先联吴抗曹为首要方针,对抗曹操南侵是当务之急。
其次经营好蜀国经济才是根本,平叛、屯田、戍边成为实施的建国方略。
再其次,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现在攻击诸葛亮军师当得不咋地,否定他的军事才能,就是六伐中原,北上抗曹无功而返这件事了。
其实诸葛亮是何等聪明之人,他难道不知道仅凭十几万兵力的蜀军,能战胜超过50万大军的曹魏吗?
但他为什么还要三番五次的北伐呢?
这就是体现诸葛亮军事智慧的地方,司马懿自认为拖住了诸葛亮,其实正中了诸葛孔明之计,耗住曹魏,使北方大国采取守势才是保蜀国的首要任务。
想奇袭长安一举灭魏,只是魏延的一厢情愿,诸葛亮岂可听信此言?
他心中明镜似的,制止魏国进攻,最好的防守,就是我进攻你,司马懿果然中计,死守不出,以为拖住诸葛亮就万事大吉了。
其实正合诸葛亮之意,蜀国保住了。
但诸葛亮一死,局面就变了,蜀国不就灭亡了么?
所以现在论诸葛亮,怎么说都有理由,但基本的历史事实不能曲解,以《三国志》为基本线索,参考民间传说,加上《三国演义》,来议诸葛亮,应该八九不离十,即诸葛亮既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是古今中外著名的军事家,到成都的武侯祠参观一下,你就全面了解诸葛亮了,虽然里面有夸张的部分,但任何一位历史人物,有谁是百分百的准确,一点谬误都没有呢?
参考:
三国演义的主导意识就是天命,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经言明,三分天下必走之路,三国归晋也在预料中,帮助刘备是感三顾之情,尽人事而已.火烧上方谷就作了证明,最后姜维兵围铁笼山更进一步证明了天要亡汉兴晋.只要仔细读了这两章便明白了,结尾诗有两句更有道理,纷纷事事说不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参考:
关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从陈寿开始,虽然有不少人肯定,但也一直有人怀疑,怀疑的依据大概就是人云亦云或者以成败论英雄,以及《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塑造成了一个神神道道的\"神棍”罢。
笔者并不想在此问题下讨论那些持有怀疑论的朋友怀疑的原因,以及他们所谓的根据,因为这并没有什么意义。
只要阐明诸葛亮到底具不具备军事才能,方能正本清源。
隆中对的战略构想看诸葛亮军事才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这样的一个乱世,四处奔波,蹉跎半生,换了好几个老板的刘备终于在荆州安定了下来,此刻他寻访得名士诸葛亮,于是诸葛亮在此期间,提出了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言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权之“可与为援而不可
没有杰出的政治尤其是军事才能是绝对不会看清这种形势的,起码当时刘备集团里就没谁看出来啊。
就当时的情形而言,可以说一流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除了诸葛亮以外,没有一
曹操集团只看到了刘备东奔西逃,而没有看到他将来占据荆、益二州而与曹操抗衡的一天,也没有看到孙权据有江东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孙权几天的多数人物只看到了曹操席卷北方锐不可挡,而没有看到吴国可与之一战,唯有周瑜鲁肃二人看清了抗曹比降曹更有利。
他们所有人中并没有谁看到将来天下会几分,更么有看到会三分。
因此,在这一点上,诸葛亮的战略高度就体现得淋漓精致了。
从历来被诟病的五次北伐看诸葛亮的用兵之道诸葛亮一生共进行了五次北伐,除第一次先胜后败外,其他四次都不是失败退军,而是粮尽退军的。
在这五次北伐中,虽然没有取得大的胜利,但也没有大的失败,其战绩还是有的。
如射杀魏国名将张郃,占领魏国武都、阴平二郡等。
最有意思的是,魏军统帅像郭淮、司马懿这样长于谋略的人领兵,并且兵力几倍于诸葛亮,都从来不向诸葛亮主动进攻。
据《汉晋春秋》记载,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见到诸葛亮便登山掘营,不肯战,以至于大将张郃说他“进前不敢逼,坐失民望。
”诸葛亮也擅用计,虽然史料中对诸葛亮北伐如何用兵缺乏记录,我们今天无从全知,但他在个别时候使用了计谋史书中还是有所记载的,比如第一次北伐时,他声称要取郿,派赵云、邓芝为疑兵,据箕谷,然后自己率主力攻祁山。
结果是魏军统帅曹真果然上当,亲自率兵抵挡赵云,以至于祁山空虚,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降蜀。
很多人认为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主要根据的就是其多次伐魏未能取功,因此才对其军事才能提出了质疑。
这其实是一种完全不顾客观实际而已成败论英雄的典型。
北伐不能取攻,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起其一,魏、蜀两国在国力和军事力量上对比过于悬殊,魏国人口是蜀国总人口的5倍,蜀国军队总人数不会超过10万。
如此,诸葛亮北伐的总兵力相当有限,毕竟10万人不可能全部发动,还需要驻守要地,防备东吴,以及南中少数民族的叛乱。
从总兵力上讲,只有第二次北伐兵力占据优势,其他四次都处于劣势,由于史料缺乏,这五次作战双方兵力对比无法全部知晓,只有第五次比较清楚。
据《中国馆历代战争年表》,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带兵十万,司马懿带兵三十万,后来又增派两万援军,共计三十二万。
双方兵力悬殊如此之大,想要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绝非易事,这是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诸葛亮的对手也不是善茬啊,名将张郃、曹真,司马懿,哪一个又是平庸之辈。
而且老狐狸司马懿每次用兵,其战略战术就是一个字“耗”,依靠绝对的兵力优势,从来不主动出击,耗到诸葛亮粮道断绝。
这种战术简直没毛病,诸葛亮即便再厉害,没粮食也打不了仗,说一千道一万,蜀汉国力太弱了,举国之力都无法供应不足10万人的大军长期与魏军对垒。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为原创文章,请勿转载,原创不易,若您喜欢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是对笔者最大的支持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