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风烛残年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为何仰天长叹

自从西方列强用尖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清王朝内部分化成保守派和洋务派,以李鸿章等人为首的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大量引进和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很大程度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
学科学,学技术,学文化在士大夫阶层蔚然成风。
然后,强大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强烈的刺激七十多岁李鸿章的神经,这是他手中王牌,以前无往不胜的铁军。
从铁血首相一统德国,原本四分五裂的德国迅速发展起来,他看到的处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德国,短短几十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积弱积贫的中国倍受西方列强欺辱,弱国无外交,他此次欧洲之行,谨言慎行,处处被动,中国何时像德国一样发展壮大起来,李鸿章仰天长叹,悲凉孤愤之情涌上心头。

参考:
甲午战争结束后,李鸿章就在思考自己倾心创建的北洋海军为何在一夜之间就遭遇惨败。
后来,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命令下出国考察,沿途去了好几个国家,考察西方的风土人情和制度创新等。
经过考察,李鸿章发现了差距。
虽然,经过洋务运动清朝已经有了一部分现代化的军队和装备;
但与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欧美列强相比相差不少。
经过考察,尤其是在德国,李鸿章自叹不如。
此时德国经过了俾斯麦首相的努力已经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并且,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厚积薄发,甚至工业实力超过了英国和法国,位居世界第二位。
大清与德国差距很大,李鸿章不禁深受触动。
当然,由于其阶级地位决定的历史局限性,决定了李鸿章看不到也不可能看到的是,德国的强大,根源在于社会制度的优越而不是武器的先进。
这是李鸿章不可能看到的,他也不敢也不会建议清朝变更社会制度。

参考:
时过境迁,李鸿章屈辱的外交,是百年前腐败的清政府在世界的真实存在;
现在的美欧西方势力妄想如当年一样凌霸中国,结果是碰到硬茬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他们的黄梁美梦一去不复返了,李鸿章悲壮的屈膝外交再也休想再见,美国想用实力说话,只会被杨洁篪和王毅怼回去!李鸿章所处的清朝末期,世界正风雷激荡,资本主义正完成资本疯狂聚集阶段,英葡西班牙等殖民者正通过炮舰政策侵占世界,许多地方成为他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日本也完成了明治维新,走上天皇制下的资本主义道路,为了扩张,中国成为它侵略的主要目标;
甲午海战北洋海军覆灭之后,这条疯狗更为疯狂,一直紧咬中国不放,至到现在仍是野心勃勃,是中国家门口最穷凶极恶的敌人。
那时的李鸿章,名为清朝宰相,贵为对外第一重臣,实则是慈禧太后及皇帝、满清贵族大臣的提线木偶,是前面站台的人物,决定权都在幕后操纵者;
李鸿章就是顶着卖国贼的罪名,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成为历史的罪人,永世不得翻身,但他身后起决定权的那些人,好象无大责任似的,卖国贼的锅就让李鸿章一人背负了,历史书、影视剧都是这样书写演义的,而且永远不得翻案!本篇也并非替李鸿章翻案,也无需在这方面写过多的文字辩护;
只回答题目所说,李鸿章为什么仰天长叹,这就需要谈谈这些清朝末年的中兴之臣的所作所为了。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及康有为、梁启超和六君子维新派就是其代表人物。
其他人不议,就谈一点李鸿章吧,他追随“曾剃头”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起家,创建了与湘军齐名的淮军,还建立了颇具现代意识的长枪队,在消灭太平军方面不亚于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俩的作用,因此也颇受慈禧重用;
他在安庆创办了洋务运动的机械所,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的一套引进来,又建立北洋水师,有了庞大的舰队,似乎对外力量有了明显的增强,也可以与小日本比拼了。
但腐败的清政府内斗是行家里手,杀革命党、维新派及义和团是毫不手软,六君子引颈北京莱市口,囚禁光绪,驱赶康梁坏事干尽。
但对外战却是草包一个,北洋水师的覆灭,并不是日寇的特别强大,而是自身的军力徒有虚名,不经一击,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将帅士兵都缺乏训练,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失败就不可避免了。
这样的状况,李鸿章怎不仰天长叹,外敌虎视眈眈,清朝内部腐朽不堪;
李鸿章忙于外交事务,大的方面他左右不了,只能在小的具体的条例据理力争,少赔一分钱都要争取。
因为慈禧的卖国理论在那摆着:宁输外帮,不给家奴,只要保留清帝小朝廷不倒,赔多少钱都无所谓,李鸿章就是在这个大原则下,与各西方列强周旋,只要慈禧点头,他就签约,中华民族的利益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出卖了,罪魁祸首是慈禧及皇帝朝廷,李鸿章也难逃干系,同样是卖国贼一个,怎么能跑得掉?
历史的耻辱柱上永远留有他的名字!
参考:
李文忠公这一叹,叹的是大清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叹的是德意志民族之强盛,工业之发达,市民之文明,武装之威武,舰船之敏锐。
1896年6月,李鸿章率团出访德国,德皇威廉二世率卫戍司令官亲自到车站迎接,而且德国铁血宰相脾斯麦一见如故,如同老友一般侃侃而谈。
李鸿章大人的待遇至高,令一同到达的日本特使羡慕不已。
而李鸿章也十分有风度,立即受到德国人的热捧和喜爱。
在德国期间,李鸿章参观了德国兵工厂,面对先进的科技和强大的工业以及雄厚的国力,李鸿章惊叹不已,连连叹息自己的国度为何如此羸弱不堪,一个华夏大国竟然不如一个西方小国,这不得不令人叹息。
而在造铁厂,李鸿章更是为之震撼,德国钢产量竟然在当时达到了400万吨之多,而大清国的钢产量还不如人家一个零头,李鸿章对随行人员说,我国虽大,但只知自吹自擂,况二十年不能赶上德国之水平。
期间李鸿章还看到了X光射线,并且拍摄了胶片,他不能相信世界上还有这种科技。
随后,李鸿章同脾斯麦和威廉二世检阅了德国部队,李鸿章深深感知,大清的失败是必然的,德军士兵一个个精气神十足,军容良好,装备精良。
反观大清军人,一个个面黄肌瘦,破衣烂衫,万国造的枪械又老又旧,这与德国军人相比,岂止是差的一星半点。
李鸿章回国后,积极改革,大量购买德国科技和武器,但是大清朝的腐败已经烂到根基,他这个有“东方脾斯麦”之称的一品大员,处处受到排挤,连要个军费都要看翁同龢的脸色,自己拖着大清国这辆破车吃力前行,却得不到任何帮助和称赞,你说他能不叹息吗?

参考:
甲午战争失败,签订了一些列不平等条约,1896年,李鸿章出访俄英美法德荷兰比利时,随身带着一口棺材。
心力交瘁的李鸿章那次跨越欧美的长途出访,是做好了客死异乡的准备的。
作为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和北洋水师的缔造者,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咱们不去讨论,但是他那次出访的见闻与经历,他别是与德国首相俾斯麦的一席谈话,至今仍发人深省。
1896年6月,李鸿章到了德国。
当时世界上给李鸿章一个绰号,叫“东方俾斯麦”,意思是两人都是“铁血宰相”。
但是明清两朝没有宰相,在慈禧的高压下,估计李鸿章也不敢有几分铁血。
但是德国人还是为李鸿章举办了盛大的
德国人这样做,当然不是对只剩下一个空壳子的腐朽大清有什么敬畏,而是希望能够在战争赔款上挥金如土、动辄花费数亿两白银的清政府能够多购买一些德国武器。
这在德国人眼里再正常不过了:你们大清有的是黄金白银,我们都是帝制,也不存在意识形态问题,只要你出钱,我们的新式武器你要多少有多少,你们买回去正好洗雪甲午战争之耻。
可是德国人不知道,那个叫慈禧的掌权者,对修园子和看京剧更感兴趣,满清王爷忙着提笼架鸟斗鸡走狗,甲午战争的胜负,对他们的奢侈生活一点影响都没有,什么耻辱不耻辱,早都忘了。
李鸿章看着德国的先进枪炮,眼红心热,恨不得全买回去,可是他说得不算,手里也没钱,只好咽着口水发表了一则声明:我得回去向皇帝(其实应该是太后)报告,然后有机会再来买……虽然德国人知道了自己眼中大款实际上只有“空空的行囊”,这次真是的“黄金雨不下,白玉雪不飞”了,但是德皇还是为李鸿章举办了阅兵式。
李鸿章看着装备着先进武器的德军,一个个精神焕发斗志昂扬,而且军阵变化缓急有序整齐划一,不仅悲从中来:“我如果能够有这样的十个营,甲午一战就不会败给日本!”李鸿章终于见到了久仰的俾斯麦,下面是他们的对话实录,为了保证真实,而且大家也能看懂,就不转换成现在的语言了。
李鸿章问:“何以
兵贵在精而不在多,五万足矣。
”李鸿章感叹:“挑选五万精兵绝非难事,然我国缺乏教授军事之人,三十年鸿章处心积虑建设国防,哪知甲午一战全军覆没,真好生惭愧!”李鸿章两手空空地离开德国来到了比利时,参观兵工厂的时候,看着人家的新式大炮,李鸿章如百爪挠心:这么好的大炮,咋就不是我们的呢?
!李鸿章围着大炮转悠,谁叫都不走——只有经历过战争惨败的人才能理解新式武器的重要。
比利时军火商看出了这位老人对新式大炮的狂热喜爱,就顺口说了一句:“您要是喜欢,就送给您一尊。
”李鸿章大喜过望:“那就劳烦您给我送到京城去!”李鸿章得到了新式大炮,但却只有一尊,而且运费也花不起,抬着棺材去,弄回了一尊免费的新式大炮,我们不知道是该为李鸿章悲哀,还是该为那个时代悲哀……
参考:
李鸿章访问欧洲列强的背景发生在清末1896年,两年前自己倾尽心血建造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被日军一战全废,随后到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自己又险些被日本人刺杀身亡,更是令这个已经70多岁的老人备受屈辱。
再加上中日交涉期间,俄国介入,逼迫日本退还辽东半岛,于是清政府便滋生了联俄的想法。
此时有恰逢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于1896年5月加冕,李鸿章应邀参加,一为恭贺,二为谈判周旋。
结果访俄消息一经传出,欧美国家不甘落后,纷纷相邀这个早就在西方声名赫赫的清末重臣,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1896年3月27日,已经风烛残年的李鸿章在上海登上法国游轮,开启了欧洲列国访问。
对于李鸿章访问欧洲,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差事,由于当时清政府懦落,所以李鸿章的欧洲之途无不小心翼翼,可即使如此,也不免欧洲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他,比如《巴黎回声报》在描述李鸿章的时候就用了:“我见到了这位满清中国人,并且好好地打量了他。
他的脸上带着一丝丑角的神情”“这个躲在大大的眼镜后面貌似轻歌剧丑角、鼓着鹦鹉般眼睛的古怪可笑的中国人让我害怕”等句子。
不过关于说李鸿章在欧洲到处叹息,到德国后更长叹不止,在真实历史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估计也是有心人在鼓吹当时西欧的军事实力,科技,几近近代化的军工厂,各种威力巨大的枪炮还有斗气高昂的士兵,这些确实和清末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也没必要不承认。
但是退一万步说,李鸿章即使背地里自己一
所以这种记载,多数就是编排的了。

参考:
李鸿章到德国,受德皇
李鸿章被称为“东方俾斯麦”,到了德国,自然要去见识一下这名一直被拿来和自己比较的德国人。
俾斯麦大谈自己这些年的成就,李鸿章自然不甘落后,向俾斯麦谈自己是如何如何镇压太平起义、剿灭捻军的,谁知俾斯麦说了一句“自己向来不杀本国人民”,让李鸿章下不来台。
之后李鸿章问俾斯麦:为大臣者,欲为国家有所尽力。
而朝廷意见,与己不合,群掣其肘。
于此而欲行厥志,其道何由?
俾斯麦回应说:“首在其君。
得君既专,何事不可为?
”李鸿章本来想向俾斯麦寻求治国之道,奈何俾斯麦以德国为例,跟中国实际完全不符,这是李鸿章回国长叹的原因之二。
其三,估计德国一行,让李鸿章回忆起自己自年少开始为国贡献,结果到晚年却是一事无成,还惹来一身骂名,欲救国却无力,这也是李鸿章仰天长叹的一个原因。

参考:
李鸿章仰天长啸也许是不想泪留下来,也许是他在保持自己作为天朝的高傲头颅,也许是:第一个是出于庆幸,感叹德国人在礼节上太野蛮、落后,不可理喻,在德国当官居然不是高人一等,三妻四妾,府邸大大的,仆人成群,指手画脚,只手遮天。
幸好我李鸿章没在德国当官,不然寒窗苦读十年,好不容易考取功名,在德国却屁都不是,真成了公仆 。
第二个原因是惊讶,李鸿章觉得德国这些老百姓人居然不用跪迎,可以和任何人侃侃而谈,官员来了就来了,无动于衷,像对待一颗葱。
官员出行也没有前呼后拥,更没有官差在前面敲锣,街道上立刻闲人回避,分立两侧行注目礼或跪下。
官员毫无特权。
第三个原因是如刘姥姥进大观园。
这种感觉在丹东发生过。
那边人到中国做生意一踏入中国土地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那个膛目结舌,说你们原来跑得这么快,已经实现按需分配了。
仰天长啸完,接着这些人就是一泻千里,他们在国内那里吃过大鱼大肉,过来吃的是风卷残云、恶狼扑食,吃得那是个酣畅淋漓,结果因为肠胃长期习惯了素食,不适应过多油腻,当天迟些时候拉肚子拉的也是一个酣畅淋漓。
第四个原因是彻彻底底的挫败感和绝望。
1896年的德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枪支弹药、轮船汽车全部自给自足,整齐的街道和楼房,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力强盛,每
李鸿章看到的是制度的差异和国力的差距,绝望的是大清永远也达不到,还在那里坐井观天、夜郎自大。
李鸿章第一次感到无力、颓废和自卑,怀疑自己效忠了几十年的制度和人,怀疑自己的所学所知,怀疑自己还没有进化完成。
哀莫大于心死啊。

参考:
李鸿章访问欧洲列强的背景发生在清末1896年,两年前自己倾尽心血建造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被日军一战全废,随后到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自己又险些被日本人刺杀身亡,更是令这个已经70多岁的老人备受屈辱。
再加上中日交涉期间,俄国介入,逼迫日本退还辽东半岛,于是清政府便滋生了联俄的想法。
此时有恰逢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于1896年5月加冕,李鸿章应邀参加,一为恭贺,二为谈判周旋。
结果访俄消息一经传出,欧美国家不甘落后,纷纷相邀这个早就在西方声名赫赫的清末重臣,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1896年3月27日,已经风烛残年的李鸿章在上海登上法国游轮,开启了欧洲列国访问。
对于李鸿章访问欧洲,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差事,由于当时清政府懦落,所以李鸿章的欧洲之途无不小心翼翼,可即使如此,也不免欧洲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他,比如《巴黎回声报》在描述李鸿章的时候就用了:“我见到了这位满清中国人,并且好好地打量了他。
他的脸上带着一丝丑角的神情”“这个躲在大大的眼镜后面貌似轻歌剧丑角、鼓着鹦鹉般眼睛的古怪可笑的中国人让我害怕”等句子。
不过关于说李鸿章在欧洲到处叹息,到德国后更长叹不止,在真实历史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估计也是有心人在鼓吹当时西欧的军事实力,科技,几近近代化的军工厂,各种威力巨大的枪炮还有斗气高昂的士兵,这些确实和清末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也没必要不承认。
但是退一万步说,李鸿章即使背地里自己一
所以这种记载,多数就是编排的了。

参考:
李鸿章访问过很多国家,德国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德国和别的国家相比,对我国的侵略算是最少的,所以我们和德国的关系也比较融洽,所以李鸿章把德国当作他访问的最重要一个国家,他虚心向德国学习。
因为德国人和李鸿章打过交道,自然知道他的饮食喜好,很认真的安排李鸿章这次的访问之旅,德国人对李鸿章很尊重,对他的接待也是最好的。
后来李鸿章参加德国的阅兵仪式,他看到了德国整齐有序的部队,也看到了德国先进的军事设备,他看到德国的军队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水平都比他的军队强太多,所以他才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他心里这样想,如果自己也有几支这样训练有素的军队,自己的国家也不至于被人欺负到没有还击之力,任人鱼肉,德国这样做也是有自己的目的,他们让李鸿章看到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想让李鸿章在自己的国家购买军事装备,所以后来又
后来李鸿章因为没有钱购买德国的装备,他们就看不起人,态度也和刚开始截然不同,李鸿章走后就抨击李鸿章,后来还联合别的国家一起侵略清朝。
李鸿章当然不想看到这样的结果,但是他能力有限,无法避免。

参考:
甲午战争证明了当时中国军力还是落后,旧军必须改造,光绪皇帝接受德国军事教习汉纳根的提议,准备新建一支10万人的新式军队,朝廷就命令淮系将领广西按察使胡燏芬练兵,胡燏芬接手后,招募了十个营的士兵,称作定武军,之后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南方也组建了一支军队自强军,1895年10月袁世凯接管定武军,改名为新建陆军,后来因为袁世凯和张之洞分别出任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这两支新军也就被称为北洋新军和南洋新军,新建陆军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开端,开头规模不大,人数7000多人,但是袁世凯会经营,北洋新军迅速崛起,到了清末民初逐渐衍生出一个强大的武装政治集团——北洋军阀。
随着新军的建立,旧军逐渐淘汰,1895年6月淮军裁并工作全面开始,南洋地区的淮军19营,只保留了8个营,这种局面李鸿章也无能为力,值得庆幸的是,直隶总督聂士成的武毅军18营扩充成30营,部分北洋海军保留下来,李鸿章对于聂士成寄予厚望,亲自写信给聂士成,希望聂士成能够重振淮军雄风。
李鸿章在被废居京师的时间里,闭门谢客,韬光养晦。
1896年2月李鸿章接受了出使欧美的重任,即使在外交上遭遇了失败,但是在军事、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发展,李鸿章还是自叹不如,看到训练有素的德国御林军、英国47艘军舰舰队,李鸿章感慨万千。
在美国李鸿章看到了经济发展,希望美国资本家到中国投资,但是这些企业的管理权必须在清政府手中,对于报纸,李鸿章直言编辑不敢说真话。
最后李鸿章途径日本时,李鸿章因为马关条约拒绝登陆日本,只好在轮船招商局的轮船和美国轮船之间搭上跳板,颤巍巍的踏上归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