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要取得更高成就诸体并进好还是专攻一体
书法要取得更高的成就需要诸体并进!我曾经说过,初学之人需要专一法帖,那种更有利于书法的突破!因为,在你没有达到书法入门之前,你需要理解,也就是专注一种书体去理解某一方面,某一局部的书法理念!可是当你的书法进阶到一定程度时,一定要学会诸体并进,全方位地去理解书法,全方位地领悟书法!那样,更有利于提高理解书法的速度,你可能对于某一种字体习以为常了,对于深藏在这种书法其中的理念已经没有了感触,可是当你换一种法帖去临摹时,可能这个法帖就触发了你的感悟!其实,往往那些现在书法顶峰的人物都是诸体兼顾,且诸体具善的,比如二王,颜真卿,赵孟頫等等,都是如此!一种书体通彻了,学习其他书体会事半功倍,或是,事未半功已倍了!相信,对于书法领悟深的人,越是诸体兼学,你的书法功力也越发深湛!
参考:
要想取得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诸体皆能也可以 ,专攻一二种体势也行。
比如,历代公认最高成就的书法家米芾 。
虽然以\"集古字\"而广为人知,然而他也并非诸体皆能,主要还是集中在行书方面。
正如宋高宗赵构《翰墨志》曰:\"米芾得能书之名,似无负于海内。
芾于真、楷、篆、隶不甚工,惟于行、草诚入能品。
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这段话是赵构对米芾书法的公允的评说,认为米芾的书法惟有行、草书称当上是\"能品\"。
再拿现代书法大家萧嫻来说,她一生只攻隶篆体,而且一生只临习三石篆隶体势。
并以此命名她的书房以“三石一盘斋”(篆书《散氏盘》《石鼓文》、隶书《石门颂》、楷书《石门铭》)。
书法史上的女书法家不多;
即便有,也多以清秀婉转见长。
萧娴的字却有伟丈夫气概,这与她宗法三石书法有很大关系的。
萧老年仅10多岁时,有幸得到康有为的指导,所以萧娴书论书法提倡《广艺舟双楫》所言,认为学书应从从篆隶入手,她一生专研隶篆,认为“楷书是从篆隶而来。
篆是圆笔,隶是方笔,圆笔方笔都掌握到了,不论改写楷书、行书或草书都不难掌握了”。
她一生以大字榜书书胜,点画纵横开阖,外放内敛,大气磅礴,以用笔苍劲有力、拙涩、大气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另外,诸体皆能的大书法家枚不胜举,如文征明,赵孟頫,欧阳询,再比如现代书法大师林散之,高二适虽然以行草见长 ,但在真篆隶方面也有很深造诣。
所以说,不要刻意纠结能写几种书法字体,只要发挥自身优势,或广收博取,或专心致志一二字体风格,都能脱颖而出,有所造就。
参考: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非常有趣,我非常高兴来回答,也非常希望能得到你的满意。
(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要取得更高成就诸体并进好?
还是专攻一体。
博采众长,取千家米煮一锅粥;
术业有专攻!是并进,还是专攻?
就以书圣王羲之来说吧。
王羲之书学卫夫人。
卫夫人是他的启蒙老师,这时说不上是专攻还是博取。
但这一步非常关键。
启蒙方法正确,起点高,以后便可深造,也孰是可塑之才。
反之,方法不对,起点不高,也就是不可雕也。
王羲之受卫夫人启蒙,方法正确,起点高。
卫夫人的笔法是家法,受钟繇传授,钟繇受蔡文姬传授,蔡文姬受蔡邕传授……,王羲之的笔法有源有本。
用笔千古不易。
(王羲之像)王羲之家学有渊源,王羲之耳濡目染,获益匪浅。
王羲之在受卫夫人启蒙后,就博涉诸家,诸体并进了。
用功至勤的是“钟张”。
魏晋王羲之时代,通用的书体是楷书和行书,官方文书多用揩书,平常信札多为行书。
临摹古人,情趣见用于楷行。
书法的成就在由专及博,由博及约。
约,就是会通,在践行中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实用中写出自己的“情趣”。
情趣丰富、高雅、自然,造就越深,成就就高。
颜真卿、苏东坡……,成就之高,大体也就是这么形成的。
(颜真卿像)(
)
参考:
很开心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瑰宝书法诸体都已达到非常高的境界,如果同时并进恐怕精力和能力都无法支撑,主要表现在
基本可以说无人超越。
其二在诸体书法艺术达到顶峰后,我们今天书法人中虽然不乏优秀人才,但由于如今书法已不是主要书写用途,所以在练习或出作品时,已无法和古人抗衡。
其三由于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主客观上都没有达到古人所用心的程度。
所以也不可能诸体同时进行。
其四虽然古人在各种书体上都有了鼎力之作,但由于现代人的聪明才智,生活条件都优越于古人,所以在某一领域还是存超越古人的可能性。
其五以我为例50岁开始练书法,55岁时开始走向市场,南到深圳广州,北到北京天津,西到西安。
东到宁波青岛威海,走了一百多个城市,作品很受
赢得了广大书友爱好者的认可。
其六在努力拼搏中,不怕吃苦,耐心细致,专一突破还是很有必要的,在去市场的同时又写了十几部百米长卷。
150多部《金刚经》,一百部《道德经》还有若干十几米的小长卷。
这都是建立在专一的基础上。
总之我认为在了解诸体顶峰之作的同时,有选择的重点突破,一定会有所收获。
参考:
笔者习文练字已三十余年,目前是篆、隶、楷、行书轮番临创,自觉从中受益匪浅!但笔者认为,刚学书法时,不要求齐头并进,既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也没那么多的精力,而且也不是同时就能多种字体就能掌握得了的。
而是首先在篆、隶、楷书中,选择其中的一种。
我首先选择的是汉隶“十大名碑”中的史晨碑,当该碑基本上能用于创作了,再临习曹全碑与礼器碑,并逐步向秦小篆过度。
而临习楷书与行书,是最近几年的事。
由于草书不容易辨认,而且与我的性情不符,我就不再涉及了。
总之,如果多种(篆、隶、楷、行书)字帖均涉及,可以形成“互补”,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日常应用与参加全国比较规范的书法大赛也能多一些“渠道”,不过要真正基本上掌握多种书体,也绝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因为绝大多数的书法爱好者,即使不少的所谓“名家”,也只不过掌握了其中的一两种书体。
因此,要真正基本了解与掌握多种书法字体,恐怕要花费自己毕生的时间与精力……当然,如果爱上书法,纯属是兴趣与爱好,作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乐在其中,促进健康!就不必考虑其他因素,尽己所能,随其自然,似乎更好!附笔者平时的临创习作九幅(仅供参考):
参考:
我们陕西人常说,摊的宽,抹不严!听上去好像是在说做泥水活儿,但这话里面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具有普适意义的哲理。
的确,做任何事都不能贪多求全,否则只能是给自己添乱,最后猴子掰包谷,手里最后还是一个玉米棒子。
欧阳询草书书法也有一样,纵观中国书法史上,能够楷行篆隶草五体皆能者,凤毛麟角,甚至能掌握三种书体而且都能写得很好的人都非常有限。
据说欧阳询的确是实现了五体皆能,我们常见的是他的欧体楷书,但事实上欧阳询行书、草书及隶书的确也写得很棒,篆书我没有看到过,但想必至少也应该四平八稳,超过一般人水平。
可是这世上仅有一个欧阳询,我们学习书法当然不能把这类拥有超凡天赋的人杰当做标准,如果一定要向欧阳询看齐,一定会很沮丧、很难看的。
这就好比我们在做统计数据分析的时候,一些特殊的、无序的、异常的数据,那是要剔除掉的。
欧阳询楷书我的建议是,专攻一体,兼休第二体,只看不碰其他体。
选择自己最喜爱,而且基础较好的某一种字体,潜下心思,刻苦研习,而且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才有可能实现目标。
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另一种字体,作为兴趣练习,调节主体学习的节奏,增加一点小小的成就感,也可以在另一种字体里寻找汉字演变的规律,寻找书法灵感。
欧阳询行书历史上兼修两种字体的人那可真是多如牛毛,几乎很少有人只写一种字体。
特别是行书最受
我本人主要学习草书,但也会抽空学习隶书。
虽然隶书写得不怎么样,也很少写给人看,但的确对我学习草书有一定的帮助。
回答就到这里,希望对
欧阳询隶书
参考:
书法要取得更高成就,诸体并进好?
还是专攻一体?
非常高兴回答一下你的问题,我的回答对你一定会有帮助,
对你的回答有如下几点进行探讨。
一、书法要取得更高的成就,肯定要体诸体并进,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我们博取众家之长,方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二、如果我们联系一家,就是写的很好,很像,复印机一样。
给出的答案定多叫以假乱真,一般来讲,不同性格的人写不同的书体,那么我们就是非常像了,又能如何?
没有自己的个性,这就是学习一家书体,给我们带来的束缚,所以来讲还是要多练几家,这样我们就可以嫁接其他的书体来展现我们
三、书法如果我们只是守一家,那么我们的路就比较窄,多学习几家对我们来讲,以后发展的空间就比较大,在未来的书法发展过程中,更高一级的绝对是碑帖结合,这也就告诉我们,必须要让我们的帖和碑结合起来进行学习。
这一句话也告诉我们,就有很多种,不单单是一家。
碑也是碑碑不相同。
这两大系里面就有很多的种类,还有把两大系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在未来才能走得更远,更高。
也就是告诉我们要博取众家之长。
那么要走的远,走的更高,成就必须要诸体并进。
史书上记载,王羲之是八体皆擅,你想想他会学会写八种字体,而一般的书法爱好者,他们会学八种字体吗?
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要取得书法成绩,必须有丰富的书法艺术知识。
我们从一般的书法专业学习的角度来讲,当然应该学的越多越好,真、草、隶、篆、行诸体皆善更好。
但是,事实上是,我们一般人根本达不到诸体皆善这个境界的。
我们可能把真、草、隶、篆、行几种字体都能写好,都能写出来,但是能够把一体写的非常的出众那就不得了了。
比如说,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也是真、草、隶、篆、行诸体都能写,都写得非常好,但是,他最出名的仍然只有行书和楷书,就连草书他也没法跟其他的大家相比,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多学一些书法字体,这是对我们的书法的修养和学养而言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把一体学好,不管你是学篆书隶书,还是学行书草书,只要有一体出人之上非常不得了。
比如说,清代的邓世如,他的真、草、隶、篆、行诸体都善,但是他写的最好的仍然是篆书和隶书。
再比如说,赵之谦他也是诸体皆善真、草、隶、篆、行都能写,但是他写的好的仍然还是篆书和行书。
你再比如说吴昌硕,他写的好的也只是篆书,其它如行书、草书、楷书写的也不是特别的突出。
但是,这些书法家他们的书法修养都很好,所以说,我们为了提高书法修养,多学一些字体这是没有错的,因为各种字体之间,它们都有内在的逻辑上规律上的联系性。
你把篆书写好了,对隶书有帮助,把隶书写好了,再学行书和草书以及楷书,当然也会有帮助的,反过来讲,我把草书写好了,对我们的行书有帮助,行书写好了,对楷书也有帮助。
楷书写好了对隶书也有帮助。
这都是互相有联系的。
但是,我们要知道,学习书法它有两个体系。
一个体系就是我们讲的主流的正常的,大众化的书法体系,这个体系我们今天来说,一般叫做楷书,行书,草书。
我们一般学书法也就是大众使用的这些书法体系,那么,我们就在楷书,行书,草书这三种字体里边努力的去学习就可以了。
当然你要把这三种字体学好,不学隶书不写篆书,也可能对你这学好书法本身还是带有一定的缺陷的。
这就需要我们要吸收一些隶书和篆书的笔法,以及这些字体的笔意,这样才能够把书法写得更好,才能写出书法艺术和文墨的味道来。
还有一个体系,它是非实用体系,就是今天我们在大众场合已经不太使用的书法,比如说,隶书、篆书也包括草书吧,这些书法不是大众常用的,但是它作为书法艺术来说,仍然是我们欣赏的书法对象,所以,我们仍然可以在这些书法领域里边,根据我们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字体去学习这些书法,包括隶书、篆书等等,我们都可以学,但是这也不完全足够我们应用,还需要行书楷书等等一些书法辅助和修养篆书和隶书,才能够感觉到你的书法写得非常有传统。
比如说,我们今天的书法作品里边有正文和落款,两大主要部分。
那么,一般来说,正文和落款的笔法字体应该是有区别的,那你想想,你只会写一种字体,你落款就显得捉襟见肘了,而且经常写的字都是一模一样的,这样的写书法就给人感觉很匠气。
所以,一个书法家要想在书法领域里边有出息,要想提高自己,最好还是多学一点其它字体,毕竟我们对各种字体都学好,经常去研究琢磨它,对我们学好任何一种书法都是有帮助的。
如果我们单纯的从非常一般的书法爱好者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只学一种字体,也可以只学两种字体。
也可以在我们主流的书法体系里边,我们只要学会楷书和行书这也可以,但是你不可能说我只会写楷书,行书也不会写,草书也不会写,这是不行的,所以我们最低的限度要学会两种书法,这就是楷书和行书。
如果一个书法爱好者,最低限度不把楷书和行书学好,这就连起码的底线都保不住了,那么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可以扩大我们的书法事业,比如说呃草书我们觉得难或者是难以欣赏我们先或者是我们不太爱好,我们可以先不学,那么在我们有了楷书行书的基础上,我完全可以再去学习隶书篆书,这样我们的楷书和行书也会写得更好的。
即便以后我们在隶书篆书领域没有什么成绩,但是通过学习篆书和隶书,可以帮助我们把楷书行书写得更好,这就足够了。
这也就实现了,通过多学书法来提高我们书法修养的问题。
参考:
书法要取得更高成就,诸体并进好?
还是专攻一体?
这个问题的回答比较明显且确定,肯定是诸体并进而非专攻一体。
之所以说确定是因为中国从古至今所流传下来的篆、隶、楷、行、草这五种字体,它们之间是有存在着关联而非各自独立的,学习其他的字体可以对自身专攻的字体有着促进作用,因此,在书法领域上要取得更高的成就,一定是诸体并进而非专攻一体。
根据现有的证物表明:我国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此后为金文、石鼓文,籀文、六国古文等,从书法学的角度来讲,
其主要是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书同文”政策所制定的小篆予以区别。
从字体上来讲,篆书包含着大篆和小篆两种字体,到了汉代,隶书取代了篆书成为官方文字,汉代末期,由于社会的需要出现了草书字体,而后,楷书和行书也相继出现。
可以说中国文字的演变,是以删繁就简为整体规律的。
从字体的演变来谈论书法艺术中的笔法,它是由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字体的演变规律是删繁就简,而笔法的演变规律则是由简单到复杂。
从笔法的角度来讲,篆书最为简单,隶书则复杂一些,到楷书笔法俱备最为繁杂。
从用笔到字形,是每一位书法学习者都不能避免,是需要进行学习的。
#432
他的一生只研习家传(王氏)笔法和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智永是王羲之家族里《兰亭序》最后的传人,智永将兰亭珍藏穷其一生去研习,最后成就了永禅师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智永的书法继承了王氏研美,俊逸的风格,其书法水平应与“四大家”并驾。
虽然永禅师专习一家最后取得很高的书法成就,但我认为这条路,只适合智永一人。
旁人很难走的通。
理由如下:1.智永得王羲之笔法真传相传王羲之家族有一套蜜不外传的笔法绝技,智永为王羲之七世孙,自幼酷爱书法,研习王书。
王氏千古不传的笔法,若非家族变故,中途遗失的话,那么智永理所当然的会继承此法。
因此智永的字才是最纯正的二王笔法。
后唐人大多是间接从智永这里继承的王氏用笔。
所以智永习书的起点就很高。
2.手握“天下第一行书”当然了,在隋朝还没有“天下第一行书”的说法,在王氏家族人眼里,《兰亭集序》不过是祖上流传下来的一件稀罕的书法作品。
这都不是重点。
需要说明的是王羲之的真迹《兰亭集序》作为王氏家族的“传家宝”,在隋末传到了智永和尚的手中。
智永学书的两大优势:1.得王氏秘传笔法;
2.得兰亭序真迹。
这是已知的优势,智永做为中国几千年来最大的书法家族,可能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先天学书技巧。
如口头相传,王氏其它书法作品等等。
3.智永学书刻苦智永“退笔成冢”,“阁楼学书四十年”习书的故事,足以证明其学书的刻苦。
民间有一说,智永出家原因有二,一是为找个清静之地,专心研习王羲之。
二是将王氏书法发扬光大。
当然了,这些都是对智永的一些行为因素结合的揣测,现以无从考证。
但智永在即得“王氏笔法”,又得真迹《兰亭集序》,在这种巨大优势下,一生刻苦学习王羲之的字,那么他取得不错的书法成果也是必然的。
我们普通人如果只学一家,想取得好的成绩,可想而知。
4.“学一家”失败案例吴锯,俞和这两
吴锯写字与米芾几可乱真,俞和写赵孟頫“如同复印”,可见此二位对一家书法研习至深。
但书法是有唯一性的,一家一个面貌一种风格。
绝不是复制性的,正因为此二位学一家,且复制成份多,所以挤不进书法更高的层面。
在这里也推翻了“学一帖越像越好的说法”。
历来书法大家,基本上都是博取诸家法帖,吸彼之长补自己之短,不断的融合锤炼,最后才能打造出自家的书法面貌,成就高深的书法技艺。
参考:
要想在书法上取得更高的成就,当然是同时学习各种书体更好,但这并不是说,专攻一体就无法取得更高成就,这涉及到效率与机率。
各种书体的笔法的侧重点不一样,同时学习诸体能更好地理解书法。
篆书纯粹使用中锋圆笔,魏碑则多用侧锋方笔,各种书体同时练习,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种笔法。
各种书体的风格不同,相互之间可以互为补充。
楷书更为沉稳,行草则更加明快灵动,所以,历来专家主张,习练行草者要练习一点楷书,以增加其沉着;
习练楷书者要练习一点行草,以增加其跳跃。
同时练习不同书体,能采诸家之长,形成自己的特色。
数千年来,书法之所以长盛不衰,其秘诀就在于历代书法家能从其他人的书法中融会贯通,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
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要学习各种不同的书体。
当然,并不是说只学一种书体就无法取得成就,凡事一绝对就容易错。
一件事做到极致同样可以取得较高成就。
秦汉时没有楷行草,难道就没有书法家了吗?
更多文章,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