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书生要背多少书

古代书生,主要为了科举,书生要读多少本书,要背多少字,南宋有一位进士,就做了统计。
科举最核心的是四书五经,每一本书都要背。
▲江南贡院,明清时全国半数状元出于此四书:《大学》1700字、《中庸》3500字、《论语》1.37万字、《孟子》3.46万字,合计约为5.35万字;
五经:《诗经》3.92万字、《尚书》2.57万字、《礼记》9.9万字、《周易》2.42万字、《春秋》19.68万字,合计约为38.49万字。
▲科举试卷光是四书五经就有43.84万字!如果是明清两朝,还要背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28万字。
也就是说,明清写八股文的这帮学子们,要背71.84万字。
▲科举考试流程当然,如果想大概率通过科举,日后成为高官,那么这70多万字,最好能背多少就背多少,能背多熟就背多熟。
如果只想混个功名,也可以突击背一下范文,在考场上拆解套用,也有一定的录取几率。
明清时,随着知识阶层的壮大和印刷术的发展,这种科举参考范文(被称为“时文”)发展极为迅速。
甚至很多大儒也参与“时文”写作和选编,比如大学者吕留良所选的“时文”,以押题之准,格式之好,倍受士子推崇。
现在的高考、公务员考试、注册会计师、一级建筑师等考试,与科举相比,难度要低很多。

参考:
书生要给个定义才是,因为一般读书人也可以叫书生,但他们不一定能背多少书。
能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当然是书生,他们就不是一般的读书人了,他们读的书要多得多,所有经史子集都要读到,而且要能背诵,加起来有担把,并且刚能背诵还不行,还要能把每篇每章每句的意义弄懂弄透,达到任意发挥而不逾矩的境界。
所谓不愈矩,就是不跨越封建伦理纲常的要义,符合封建伦理纲常的要求。
读书人用功在早晚,早晨头脑清醒,便于记忆,一般用于背诵;
晚上环境清幽,便于思考,一般用于感悟。
背诵感悟有了功底,他们便以文会友,互相出题,互相作文,然后互相评阅研讨,以求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现在考大学考研究生不容易,古代考举人考进土更不容易,读书人往往是壮志凌云赶考,垂头丧气回家。
不过,尽管考取功名难,但总有人去考,因为一旦获得功名,便可当官,便可出人头地,名也来,利也来,风光无限。
此所谓寒窗十载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

任何时代,学习者要学习的内容,首先与
在古代,受封建社会体制的制约,读书人要有所成就,必须死记硬背大量的文献。
且在不同的朝代,读书人要背记的文献各有不同。
蒙学时期,小孩子们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等开始背起,背完这些才开始学习其它传统经典。
谋士谏客,追求纵横捭阖,指点江山,像《六韬》《三略》《鬼谷子》《阴符经》《素书》等是他们必背的经典。
追求功名的读书人,四书五经要烂熟于心,才有机会入仕为官,光耀门楣。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经史子集读书人也要有所涉猎。
志在沙场建功立业者,需从小学习《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太公兵法》《吴子兵法》等兵家必读之书,才能百战不殆,所向披靡。
想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读书人,《诗经》《楚辞》决不能忘。
历代文人墨客的经典著述、篇章也是一定要背记的。
博闻强识者,笔墨才能自由挥洒。
道教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国历代文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道德经》《南华经》等道门典籍,道生们推崇至极。
志在救死扶伤者,《皇帝内经》《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千金方》等医药典籍不仅要熟记,更要能学以致用,替病人解除病痛。
术数玄学是华夏文明中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
千百年来,无数玄学大士为百姓消灾解难、造福万家。
《河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读书人各有所学,各展所长,各具风采。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远才有机会走向更广阔的天空。
书,给每
无论古今,刻苦“背记”,是每

参考:
古代书生要背多少书呢?
这主要是以当时的社会思想和政府的科举制度有关。
考试现场
都是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
四书五经概况这个是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儒家思想占据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教化。
是历代君王的治国思想。
所以古代书生儿童时一般要《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弟子规》、《朱伯庐治家格言》等。
而后学习四书五经。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其中《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
《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学习
四书五经详细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墨骨读书
参考:
考试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必经之路。
不论是现在的学生,还是古代的书生。
在抱怨今天辛苦的同时,我们看一下古代书生,想经过一次次的考试要学多少东西才可以。
2中国教育考试历史久远,到了清代以后,科举制度已经发展的相当完备了,考试一共分为十个阶段进行。
看看这个阶段次数,绝不次于现代。
3前四次是学校考试:县试、府试、院试、和岁试。
后六次是正式的科举考试:科试、乡试、举人复试、会试、会试复试以及殿试。
4在这一连串的考试以前,书生应该备多少书籍呢?
据《中国历史轶闻》一书有一个详细的统计。
我们来看一下就能知道,能通过层层考试考试的人,为什么都那么有才。
5《论语》共 11705 字;
《孟子》共 34685 字;
《书经》共 25700 字;
《诗经》共 39234 字;
《礼记》共 99010 字;
《左传》,共 196845 字。
6这 40 多万字,必须精读背熟,还要看几倍数量的注释,另外还有其他必读典籍、史书以及文学书籍等等。
这样看来,有些古代书生花甲、古稀之年还在科考就不稀奇了。

参考:
不能一概而论。
假如仅仅是考科举,有的人读书很少,只要把八股文背得滚瓜烂熟照样高中。
假如按古代士人的标准,那是学无止境,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
读书破万卷。
当然,平均而言,四书五经是必读书,经史子集都要涉猎,具体多少就因人而异了。
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任何一

参考:
生而有涯学而无涯人不学不知道玉不琢不成器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诸子百家丛书:《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文子缵义》、《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中说》、《山海经》、《阴符经》、《关尹子》、《亢仓子》、《鬻子》、《公孙龙子》、《鬼谷子》、《子华子》、《尹文子》、《鶡冠子》、《穆天子传》、《十洲记》、《列仙传》、《抱朴子》、《握奇经》、《尉缭子》、《曾子全书》、《子思子全书》、《盐铁论》、《说苑》十、《独断》、《傅子》、《神异经》、《博物志》、《神仙传》文、《六韬》、《司马法》、《吴子》、《邓析子》、《慎子》本);
、《孔子家语》、《孔丛子》、《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太玄经》、《新语》、《新序》、《白虎通德论》、《风俗通义》、《论衡》、《潜夫论》、《申鉴》、《中论》、《人物志》廿五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宋书》、《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另外:《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参考:
纳兰容若追忆自己与妻子共同度过的一段美好时光时有一句词是这样写的: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什么是“赌书”?
又为什么要“赌书”呢?
其实这里的“赌书”,并非是以“书”来作为“赌注”!这里实际上是在“赌”谁的记忆力好,谁能够又快又准确的说出哪一句“名人名言”出现在哪一本书的哪一页之中!纳兰容若写的是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夫妻二人,但是,他借用这个典故却无意中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如果要获胜,就必须大量背诵各种经典著作;
此外,李清照还必须了解金石收藏,阅读量要大,而且必须是过目不忘!当然,一般的书生是用不着有李清照那么大的阅读量与知识面的;
但是,读书人必须背诵的书还是有个大致范围的——自南宋末年开始,《四书》成了必须背诵的书,因为这就是以后科举考试的出题范围;
此外,还有一些诗词也是必须背诵的(这是古代的启蒙教材之一)。
相比之下,现在的学生必须背诵的书就多多了;
除了语文以外,还有外语,还有数理化的各种公式;
最头疼的是英语,什么时态语态虚拟语气!古代印刷条件有限,特别是《四书五经》还有历史不可能人手一册;
因此,读书人必须练就过目成诵的基本功。

参考:
每一个时代要背的书都是不一样的,那些读书人也不是只背四书五经。
春秋战国之时,不需要背多少书。
诸侯国林立,你背书多没有用,你必须要有实战的本事,所以他们学习的都是实战的东西,而不是虚的东西。
比如苏秦学的是《周书阴符》,孔子学的是《易》等等。
根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当时也有系统的教学逻辑。
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
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
8岁、15岁读的内容都不一样。
从学习术法到学习礼乐。
到了秦代要求又变了,以吏为师,也就是读书人应该精通律法,至于其他东西不需要去熟悉,不需要去背诵。
汉代又开始变了,皇帝的喜好影响很大,比如汉武帝喜好儒学,所以很多人开始学儒学,像汉武帝时期的丞相公孙弘本来学习的是律法,到了40岁开始学习《公羊学》,当然他也精通《诗》、《书》。
朱买臣精通的是《春秋》,《楚辞》,等等。
所以每一
当了唐代,科举制度时设置很多门类: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等。
每一
比如明经科在汉代就已经存在了,你要想考明经,那你就得对儒家内容十分熟悉,这个经一般指儒家经典,但不是四书五经,四书五经这个概念不是一个朝代出现的。
如果你要考明算科,你就得懂《九章律》、《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算》。
明算科就类似现在的数学系+天文学系。
你要考道举,就得精通道家的学说。
因为李唐认为老子是他们的先祖,所以道家学说也很重要。
相比前代,唐代虽然可选的范围很多,门类也很多,但读书人要读的书渐渐有了统一的趋势。
可选择的范围在缩小,开始标准化,经典化。
任何东西一旦标准化,就意味着竞争开始加剧。
在唐代儒家不是一家独大,大家还有其他内容可以选择,但是到了宋代儒家开始变得一家独大了。
实际上唐代就出现儒家科举的标准书目:《五经正义》,这是由唐代大儒孔子第31世孙孔颖达修订的,主要包括:《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的五经在唐代就已经成形。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个是在南宋成形的。
由朱熹对此进行解释,在朱熹死后就成了科举标准的书目。
虽然平时说四书五经,实际上五经的标准化要早于四书。
站在南宋的角度看前朝,你会发现读书人要读的内容是越来越多,要背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而精通道家学说就不能让你出人头地了,精通数学也不成了。
南宋实际上是读书人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读书人的视野在缩小,慢慢功利化,死读书化,学习负担也日渐沉重,因为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元代要学的内容就比较系统化了,孩子的学习负担就开始很重了,因为要学的东西太多,要记的东西太多。
小学科则令读诵经书,教以应对进退事长之节;
律科则专令通晓吏事;
书科则专令晓习字画;
算科则专令熟娴算数。
——《续资治通鉴元纪一》明代王阳明在《训蒙大意示教读注》中就提到学生负担过重的情况。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待之以囚就说明当时学生的负担已经十分重了,时间已经完全被标准化而不是由自己支配。
明代还出现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实际上不但学习的内容规定了,连写的格式也规定了。
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读书人要读的书越来越窄,规矩越来越多,视野越来越小,那种为天地立心者越来越少,为功利者增多,要背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更重视纸上谈兵而不是实际应用,这可能是古代读书人的一种发展史,当然这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至于是进步还是退步,各位自己品评吧。

参考:
想知道书生要背多少书,我们得先来看看古代的科举制度。
看看在这一连串的考试之前,应考的书生到底要背多少书?
我国的封建教育有着什么悠久的历史,自隋朝大业元年,隋文帝创立科举制度以来,千百年间无数读书人都怀着“朝为田舍郎,幕登天子堂”的梦想。
希望通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层层的竞争与选拔走向金榜题名,拜相封侯的成功人生。
首先古代的小孩子们三四岁开始,刚开始认字的时候就要学习“三百千千”,就是说《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这是政府规定普遍使用的启蒙读物,这些背完了之后就要学习古代的传统经典了。
一般的顺序是先学《孝经》,《大学》,《中庸》,建立基本的人生观,再学《论语》,《孟子》,理解更深度的价值观,如果你认为这只不过是简简单单的几本书,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根据中国历史译文中的统计,四书中最基本的《论语》就有11705字,《孟子》有34685字,其他必读的如《书经》中有25700字,《知经》39234字,《礼记》有99010字,而《左传》更是有196845字,这合计就已经40多万字了,全部都要熟读背诵,并且这还是远远不够的。
这40多万字全都要精读背熟。
此外,更看相当于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典籍、史书、文学书籍等,这样有不少书生考到70岁还没有考中。
附录:春秋时期,我国已有大量的
最早的分类法是汉代刘向在《七略》中,将
到隋代,则明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后从唐到清,一直沿用。
清乾隆年间修订的《四库全书》,就是以“经、史、子、集”为四大类,往下再分若干子目录的。
“经”,指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国经典一类的书,包括《周易》、《尚书》、《诗经》、《春秋三传》、《论语》、《孟子》等。
“史”,指记载历史的书,包括正史、编年史、记事本末以及职官、政书等,如《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都属于史部。
再比如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以及其他非读不可的圣典,史书还有文学书籍,到了差不多十七八的年纪,这些童生们就要发奋
之所以称他们为童生,是按照明史选举之一中世子未入学者,通谓之童生的说法。
意思是还没有取得入学资格的人只有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次关于入学资格的考试,未来才能在官办的学校读书,以后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但是这每一关都是不容易的,县试由知县主持,府试由知府主持,院试由各省的学政主持,每过一关就要和更远的地方,更多的考生进行残酷的竞争,不少读书人多次复考也只能通过最基本的县试和府试。
有的人也许一辈子都考不上,还只能自称童生,及时是通过了这三次考试,考上的秀才也不能说是平步青云了。
秀才虽然获得了一些政治,经济,身份上的特权,比如说秀才们可以免除徭役,但是秀才还是当不了官。
要想拥有官员的身份就必须参加八月份举行的乡试,如果能在乡试中考上举人,就有资格做官了。
但是举人只能担任地方上的小官,如果想要做更高级别的官员,还得继续参加每三年在北京举行的会试,能来参加会试的考生都是各省的举人,虽然他们已经是万里挑一的精英了,但是大部分人还是通过不了会试。
以清朝为例,最多的一次会试录取了406名,而最少的一次仅仅录取了96名,这大概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浪淘沙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
这些学子们即使能在无边无尽的书海中游到尽头,还得在一轮又一轮的考试之中挣扎起伏,由此来看,古代书生,读书科考的道路确实是非常艰辛呐!所以 保守估计,不低于40多万字是下下限,但是如果只背这40多万字,在科举的道路上注定是走不动的。

参考:
我国的封建教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自隋朝大业元年,隋文帝创立科举制度以来,千百年间无数读书人都怀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希望通过同试,乡试,会试,殿试层层的竞争与选拔走向金榜题名拜相封侯的成功人生,那么在这一连串的考试之前,应考的书生究竟要背诵多少书呢?
首先古代的小孩子们三四岁开始刚开始认字的时候就要学习300千千,也就是说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这是政府规定要普遍使用的启蒙读物,这些背完了之后就要开始学习古代的传统经典了。
一般的顺序是先学孝经大学中庸,建立基本的人生观,再学论语,孟子理解更深度的价值观。
如果你认为这只不过是简简单单的几本书,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根据中国历史译文中的统计,此书中最基本的论语就有11,705字,孟子有34,685字,其他必读的如书经中有25,700字诗经39,234字,以及有99,010字,而左传更是有196,845字,这合计就已经40多万字了,全部都要熟读背诵,并且这还是远远不够的。
古代的读书人还要看几倍数量的注释评,比如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以及其他非读不可的盛典史书,还有文学书籍,到了差不多十七八的年纪,这些同试们就要发愤
每过一关就要和更远的地方更多的考生进行残酷的竞争,不少读书人多次复考也只能通过最基本的县试和府试有的人也许一辈子都考不上,到了白发苍苍的时候还只能自称童生,即使是通过了这三次考试,考上了秀才也不能说就平步青云了,就算虽然获得了一些政治经济身份上的特权,比如说秀才们可以免除摇役,但是秀才还是当不了官儿,要想拥有官员的身份,一定要参加8月份举行的乡试,如果能在乡试中考上举人就有资格做官了,但是这举人一般只能担任地方上的小官,如果想要做更高级别的官员,还得继续参加每三年在北京举行的会试。
参加会试的考生都是各省的举人,虽然他们已经是万里挑一的精英了,但是大部分人还是通过不了会试以清朝为例,最多的一次会试录取了406名,而最少的一次仅仅录取了96名,这恐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浪淘沙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这些学子们即使能在无边无际的书海中游到尽头,还得在一轮又一轮的考试当中挣扎起浮,由此来看古代普通的书生读书科考的道路,确实是非常艰辛哪。
古代的书生要背多少书?
大家有什么看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