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这么残暴还能坐稳江山
明太祖朱元璋近乎残暴的“重典治国”,非但没有像秦朝、隋朝那样出现“二世而亡”的局面,还使天下大治,元末濒临崩溃的社会环境得到恢复和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逐渐走上强盛之路,坐稳江山。
其道理和秘密到底在哪里呢?
“千古一帝”康熙也不禁对明太祖朱元璋发出了“治隆唐宋”的赞叹之词——“治隆唐宋”这四个字意思是说,朱元璋对明朝的治理要比唐朝、宋朝还要好,明朝比唐朝、宋朝还要兴隆。
第一、朱元璋“重典治国”的原因——内外交困、天下疲惫、朱元璋颇有大权旁落之感明太祖朱元璋虽然消灭群雄,驱逐蒙元,一统天下。
但是明朝建国之初,内忧外患,百废待兴,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
(1)内外统一战争仍在继续——军事上,内外交困国外明太祖虽然派兵北伐驱逐元朝,但是也只是光复了汉人在宋朝时的江山。
元顺帝北逃以后,残元势力仍然占据着北方广大草原,军事实力十分强大,如王保保等元朝将领拥兵数十万,数次侵扰北方边境。
国内四川、云贵等地仍处于分裂状态,尚未收复;
陈友谅、张士诚等人的残余势力也伺机蠢蠢欲动。
所以明初明太祖仍面临十分严重的军事压力。
(2)久经战乱,人口锐减,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民生上,天下疲惫元末天下大乱,群雄争霸,战火连天。
百姓饱受天灾与战祸的双重打击,陷入贫困、破产、流亡、饥饿的境地,“州县多残破,百姓财力俱困”,土地荒芜,人口锐减。
社会生产已经无法正常进行,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
(3)开国功臣居功自傲——势力上,朱元璋有大权旁落之感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农,本身并没有很强大的宗族势力,依靠的是一批随他出身入死打天下的文臣武将。
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君臣尚能一心和睦相处。
等天下大定以后,许多开国功臣依仗昔日的功劳和地位,居功自傲,擅权专政,所为多有不法,导致君臣之间猜忌日深。
如胡惟庸为相多年,揽权树党,独断专行,使明太祖颇有大权旁落之感,欲除之而后快。
第二、朱元璋“重典治国”的依据——法家思想“乱世用重典”(1)“乱世用重典”的解释“乱世用重典” 指中国古时各朝代社会出现凌乱及差劣局面的情况,只有通过严苛的法律效果惩罚犯罪,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乱世”一词出自《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主要指混乱不安定的时代。
“重典”指刑法很重的法律。
根据《周礼·秋官·司寇》记载,西周时代就提出了依据社会形势与治安状况的优势灵活适用刑法手段的“三国三典”原则,即:“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孔子在进一步阐发这种思想时,就明确点出了时代的形势条件。
他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
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重典”思想源于法家思想。
法家崇尚重刑主义,认为只有通过严酷的刑罚,才能制止犯罪,才能使社会各阶层安分守己,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
《左传·昭公二十年》中“铸刑鼎”的子产临死前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
故宽难。
”其主要思想就是严厉的政策就像猛烈的火势,火势猛烈,人们望见它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
宽厚的政策的有如柔弱的水,水性柔弱,民众亲近并和它嬉戏玩弄,所以死于水的人就很多。
所以相对于宽厚的政策,严厉的政策更容易实施。
(2)朱元璋重典治国的顺势而为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后,认识到元朝由于法制败坏,官吏贪蠹,民不聊生而导致灭亡。
再加上当时天下草创,社会混乱不堪,开国功臣仗权枉法,行为多有不轨,为了稳定社会和皇权,朱元璋以“明刑弼教”为思想指导,以“弼教”为借口,掩人耳目,为推行重典治国政策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于是朱元璋强调“刑乱国用重典”,在法制史上留下了严刑峻法的浓重一笔。
第三、朱元璋“重典治国”的内容(1)重典治民——朱元璋深深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代帝王治国都不敢放松对人民的控制,就连一代贤君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君,舟也;
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所以朱元璋称帝以后丝毫不敢放松“治民”工作。
他提出:“出五行酷法以治之,欲民畏而不敢犯”,企
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
(2)重典治吏——“法定刑罚制度”与“非法之刑”双管齐下,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明太祖朱元璋起于民间,因为地方官员贪污腐败而受尽苦难,所以从小对贪官污吏深为痛恨,曾对大臣说过:“朕昔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过度。
凡民之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
故今严法禁,但遇官贪污蠹害吾民者,罚之不恕。
”朱元璋的亲身经历使他很清楚地明白各级官吏对于特权及非法利益的贪求,是导致整个官僚机构贪赃枉法腐败变质的重要原因,而整个官僚系统腐败变质则是导致元朝灭亡的一个很直接原因。
所以明太祖立国以后对吏治整顿尤其重视。
明太祖为适应“重典治吏”的政治要求,在法定刑罚制度——设监察机构(都察院)、锦衣卫、鼓励举报、创设奸党罪、严惩官员失职行为、严惩官员渎职行为等等之外,还使用了大量的非法之刑,名目繁多、五花八门、异常残酷。
如朱元璋为禁止官吏贪污,曾颁布法令:“贪污六十两
“剥皮”法即将贪污官员杀头后枭首示众,并剥下他的皮,皮里填上草,把这“人皮草袋”置于衙门里官座旁边,让后任官员触目惊心,起警戒作用。
这种触目惊心的惩罚震慑了一大批官员,使他们的行为大为收敛。
(3)各种重典简要列举——官民畏惧害怕,无不心惊肉跳在监察机构方面明王朝根本法典的《大明律》明文规定对监察官吏犯罪要从重处罚。
“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
”在锦衣卫方面锦衣卫掌管“巡查缉捕”之权的同时还负责实施“廷杖”之刑。
“廷杖”即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对朝中官员实行的一种惩罚。
锦衣卫直接听命于皇帝 ,不受朝中大臣的干扰,因此地位独特,可以单独处理官吏的案件,不受钳制。
而且锦衣卫侦查、缉捕的对象一般只涉及文武官吏,不针对普通百姓,所以内外大臣对于锦衣卫闻声色变。
在鼓励举报方面朱元璋要求各地关隘把守者只要问清是赴京面奏的,即使没有路引,也要立刻放行,不得阻拦!并在《大诰》里规定:“今后布政司、府、州、县在职官吏…勾结官府,危害州里,允许当地的贤良方正…豪杰之士将这些人抓起来,绑送京城。
如有人胆敢中途邀截,则枭首示众!各处关津、渡口,也不得阻碍。
”在创设奸党罪方面,“奸党罪”没有明确的犯罪标准,具有很强的任意性,明太祖借此随意诛杀功臣宿将,仅“胡蓝之狱”受牵连诛杀者就达 45000 多人,其惨烈前所未有。
在严惩官员失职行为方面明初三大案之一的“空印案”就是典型案例。
明初规定每年地方都需派人去户部报告财政收支账目,所有账目必须经户部审核相符方能结算。
若其中有任何一项不符就必须重新造册,且须再盖上原机关大印才可以。
因当时交通并不发达,往来路途遥远,如果需要发回重造必耽误很多时间,所以前往户部审核的官员都备有事先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以备使用。
久而久之该做法便成为一种惯例,也从未被明文禁止过。
但明太祖认为该行为是严重的失职欺君行为,下令诛杀涉案官员达数百人。
在在严惩官员渎职行为方面,《大明律》中《受赃律》就是专门惩治贪官污吏而设。
《受赃律》沿用唐律“六赃”的规定将官吏非法获取公私财物的犯罪行为分为六种,包括监守盗、常人盗、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窃盗和坐赃,并且绘制六赃
所谓“监守盗”主要指:“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等物不分首从并赃论罪四十贯余条以监守自盗论,斩”。
吏受财“枉法赃一百二十贯绞”。
官受财“枉法赃八十贯绞”。
而对枉法长官的处罚加重。
官吏受财“不枉法,(赃满)一百二十贯,杖一百,流三千里”即不分官职大小,责任轻重,受贿官吏没有枉法裁判者,实行相同的处罚。
“坐赃”指官吏为公或为私收取不应该收取的财物。
《大明律》“坐赃致财”条规定,通算总额折半(以二贯作一贯)科罪,一贯
......第四、朱元璋“重典治国”的成功——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强盛,为什么呢?
其残暴为什么没有导致秦朝和隋朝的二十而亡呢?
其成功和区别主要有
汉朝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其政之要皆出于柔,并博得“千古明君”的美名。
历代帝王皆好虚名,但明太祖建国以后能够顺应时势,看清天下之势,总结元朝灭亡的原因在于“历代多因姑息,以至于人惑侮,元其得在仁厚,其失在乎缓驰而不知检。
”并提出“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拉开了重典治国的序幕。
(2) 健全法制,完善制度——细致入微,精益求精,动的是真格!明太祖建国以后,重视法制建设,先后颁布《大明律》,《明大诰》等法典。
其中《大明律》先后近四次修改才最终定本刊行,前后跨越幅度达三十多年,在中国法制史上可谓罕见。
而《明大诰》更是明太祖亲自斟酌裁定,是明太祖毕生心血之作。
《大明律》和《明大诰》的颁行,充分反映了明太祖重视立法和严于修律的精神。
(3)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秦隋“重典治民”,朱元璋“重典治吏”历代王朝中只有秦,隋以刚猛治国著称,但是都不过二世而亡。
其原因在于秦隋虽然也重典治国,但重典对象却没有做很好的区别对待。
秦隋之重虽然同对官民,但对民尤重。
百姓遭受重法压迫已经远远超过其承受能力,“重典”已经变为“暴政”。
明太祖总结以往王朝统治经验,虽然主张重典治国,但是却做了很好的区分。
在“重典治国”的总体施政方针下“重典治吏”。
而在刑罚的具体适用上则对谋反大逆等严重的政治性犯罪及侵害一般社会成员生命、财产等犯罪采用重刑,而对“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一般性犯罪则采取相对较轻的处理。
这样不仅有利于打击严重犯罪,而且也有利于缓和社会的反抗情绪,巩固明初的封建统治。
(4) 严格执法,法不避亲——驸马欧阳伦都赐死,还有谁敢乱为?
明太祖在制定严格周密的法律同时也极为重视法律的实施,他在中央设立都察院作为监察机构都察百官,同时又定期选派御史巡访地方,监督地方官吏。
同时又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对全国上下布下了严密的监控网,防止官员有任何不轨不检行为。
同时明太祖对任何触犯明律的官员,无论其官有多大,职有多重,权有多高,一概依法严惩,绝不姑息。
明初实行茶禁,驸马欧阳伦依仗皇亲国戚的身份多有不法行为,屡次派家奴贩茶出境,即使是边关大员也不敢过问。
明太祖获悉此事以后大为震怒,不顾公主求情,杀无赦!明太祖以重典治国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局限性,重典治国并没有达到明太祖的理想状态。
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明太祖虽然“重典治吏”,使天下贪官人人自危,胆战惊心,但是贪官却层出不穷,杀之不尽,明太祖也无奈说道:“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其实贪官污吏难以除尽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社会的专制统治。
结论:重典治国,虽可收一时之效,但却无法从根本上根除,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是明太祖无法预见和看透的。
但是这些缺憾并不能抹杀明太祖的历史功绩,明太祖的文治武功足以标榜千古,就连千古一帝康熙也不禁对明太祖发出了“治隆唐宋”的赞叹之词。
(
”克林顿和莱温斯基够荒唐的了吧!当年多少力量要弹劾他,可是就因为他经济搞得还不错,美国人民就原谅了他。
大明百姓比美国人更聪明,更现实主义。
明初经济成绩被朱元璋搞的真心不错。
农耕时代,搞经济也很简单,让“耕者有其田”也就行了,少收点赋税,让农民有余钱消费,经济也就活了。
同时,要用国家力量大搞水利,因为一家一户确实没有能力建设大工程。
朱元璋经常对人说:“四民之中,农民最劳最苦。
春天鸡一叫就起床,赶牛下田耕种。
插下秧子,得除草,得施肥,大太阳里晒得汗水直流,劳碌得不成人样。
好容易巴到收割了,完粮纳税之外,剩不了多少。
万一碰上水旱虫蝗灾荒,全家着急,毫无办法。
可是国家的赋税全是农民出的,当差做工也是农民分内的事,要使国家富强,必得让农民安居乐业,才有可能。
“为了让农民安居乐业,在朱元璋还没有登基称帝的时候就开始做工作了。
吴王元年五月,针对新收复的地区,朱元璋下令:凡徐、宿、濠、泗、寿、邳、东海、襄阳、安陆等郡县,及今后新赴土地和人民,桑、麻、谷、粟、税粮、徭役。
尽行豁免三年。
可是,经过几十年战乱,这些地区的人民早就赤贫了,连劳动工具都没有。
因为当时天下,元朝、张士诚、陈友谅之流是不搞生产的,他们只会掠夺,没有搞“深挖洞广积粮”。
朱元璋在南京搞了十几年,手中钱粮多的是。
凡是新收复地区,不仅不要钱粮,还贴补钱粮与新占领区人民,贷款给他们买种子,租耕牛。
朱元璋贷款给人民,人民当然买种子当然要买朱元璋的种子了,租耕牛当然也租朱元璋的耕牛了。
收获了粮食三年后再还钱!由此,徐、宿、濠、泗、寿、邳、东海、襄阳、安陆等郡县的人民不会认为朱元璋残暴吧!其时,北中国,尤其中原地带,早就十室九空,土地荒芜。
洪武三年六月,朱元璋从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人烟稠密之地,召集了四千多户无业无地的人家,发给路费耕牛种子,让他们去濠州开荒,给予地契,三年不征税。
这四千多户几万失业无地的人口不会认为朱元璋残暴吧!自此开始,朱元璋开始了大移民,凡是愿意去地多人少之地去开荒的,明政府给予地契,土地,谁开荒就是谁的,同样的道理,没有牛,没有种子,朱元璋借给你。
但是,一家一户的开荒,毕竟都是小自耕农,小生产者,搞大水利建设,就不行了。
从朱元璋进南京之后,凡是他能控制的地区,他就开始大搞水利建设了,建国之后,更是大搞特搞。
洪武元年修和州铜城堰塞闸。
洪武四年整修广西灵渠,新开陡渠三十六处。
洪武六年开上海胡家港,从海口到漕泾一千二百余丈,可行大海船。
洪武八年开山东登州蓬莱阁河,整修了陕西泾阳县洪渠堰。
洪武九年整修四川彭州都江堰。
洪武十二年加长了陕西西安府甜水渠,把龙首渠水引入进了西安城,城中人民吃上了甜水。
洪武十四年修筑了江南海盐海塘和扬州府官河。
洪武十七年江南江都县深港灞河。
洪武十八年修筑加高黄河、沁河、漳河、卫河、沙河堤岸。
洪武十九年修筑福建长乐海堤。
......一直到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生命的最后一年,他还修整了洪渠堰,渠长达十万三千余丈,用工十几万人。
请注意,朱元璋年年搞大工程,不是无偿使用人力,给的工资虽然不多。
但是,在那个没有工业的时代,农民们农闲之余是非常愿意去修水利的,起码能省下家中口粮,然后还有点余钱可得。
表现好了,也许可以有个小官可坐。
元朝怕人民聚在一起修黄河,朱元璋不怕,因为他给得起钱粮,也愿意给钱粮。
朱元璋时代鼓励人民种桑养蚕,种棉花织布这里就不详述了,众所周知的事情。
还有什么“预备仓,养济院”等救济机关,也不详述了。
相信我已经回答清楚“为什么朱元璋这么残暴,还能坐稳江山”了。
参考:
朱元璋的残暴是对着哪些官僚士大夫的,但是对老百姓却很宽厚。
明朝的农业税收,是历朝历代最低的,严格按照“三十税一”的比例来征收农业税。
这个比例只有在公元前的“文景之治”的时候被执行过,后来基本都是十五税一或者十税一。
而且老朱还动不动就下令减免某些地方的税赋。
更奇葩的是,老朱规定整个明帝国永世不得加农业税…………朱元璋为了坐稳江山,屁股是坐在人民这边的,他不能容忍地主豪强扩张势力、兼并土地,逮着一个就引出一堆豪强杀一批,老朱在屠杀贪官豪强方面属于战斗力爆表的类型。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的生活就比较惨了。
贪污会被杀掉,不贪污,由于国家税收很少,给官员发的工资自然也很抠门。
一个县令的工资现在折算起来也就一个月900斤大米,这个水平大概相当于宋朝县令工资的一半,这日子过得相当清苦,就差自己下田了,也是历史上官员俸禄最低的大一统朝代。
朱元璋虽然当了皇帝,但因为他是彻底的无产者出身,他还是站在贫苦农民的立场来想问题,他所能了解到的日常生活,就是底层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在帝国制度下,要当好一个官员必须面对哪些具体而复杂的问题,他是不知道的。
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就是一个官员压迫老百姓的世界,那些官老爷们都很威风、也很腐败。
所以,要求他们过一过跟农民差不多的生活,杀一杀他们的威风,在朱元璋看来就是完全应该的。
也就是说,不管在阶级感情还是阶级认识上,朱元璋都是从农民阶级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有了这样的心理和逻辑,朱元璋因此也就成为历史上对贪官和权贵最为残暴无情的皇帝。
根据朱元璋主持制定的《大明律》,贪污八十贯铜钱就要处以死刑。
大概相当于80两银子。
但是后来他觉得这个标准还是太仁慈,在具体实施中,不少官员被凌迟、阉割、剁手、挑筋,诸多汉代即遭废除的肉刑被再次起用。
后来又另外颁布律令,改为贪污六十两就要处以“剥皮实草”:砍掉脑袋以后在地方衙门旁边专设的“皮场庙”剥皮,皮被剥下以后被填上稻草,摆在衙门的公座边上,起着杀一儆百的作用。
而经历了元末大乱,在人口锐减的洪武年间,只有像朱元璋一样“残暴”地整顿吏治,用酷刑好歹约束一下官僚士大夫们,多少减轻农民负担,才能让真正休养国力——他朱家人才能坐稳江山。
而震不住那些道貌岸然的官僚士大夫,任由他们在经济上胡来,其下场就是崇祯,连老丈人坐拥亿万家财都不肯为国分忧,最后只好自己披发覆面,吊死在歪脖子树上。
参考:
文青出品,必是精品,通篇好文,不看后悔~朱元璋之所以可以坐稳江山,靠的就是足够残暴,这个残暴不仅仅针对贪官,对百姓同样是如此。
你是不是认为朱元璋出身于当时社会的最底层,所以在一系列政策上肯定会优待百姓,因为他白手起家,深知民间疾苦?
这你就错了,接下来的内容会颠覆你的想象。
有历史爱好者对明朝和唐朝的法律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对比之后就会发现出身贵族的李家对平民百姓的容忍度偏高,而出身平民的朱元璋对平民百姓的容忍度几乎为零,多说无益,看数据:盗窃罪《大明律》:“初犯并于右小臂膊上刺窃盗二字,再犯刺左小臂膊,三犯者绞。
”《唐律疏议》:“诸窃盗,不得财笞五十;
一尺杖六十,一疋加一等;
五疋徒一年,五疋加一等,五十疋加役流”简单来理解就是在明朝如果盗窃的话,前两次刺字,第三次直接执行绞刑,也就是死刑,而在唐朝则是打板子,情况严重者也不过是去流放。
如果将这两段话的出处去掉单独拿出来,你能想到盗窃三次就执行绞刑的是大明律吗?
奴婢骂主人罪《大明律》:“凡奴婢骂家长者,绞;
骂家长之期亲及外祖父母者,杖八十、徒二年;
大功杖八十,小功杖七十,缌麻杖六十”《唐律疏议》:“诸部曲、奴婢过失杀主者,绞;
伤及詈(詈即辱骂)者,流。
”“殴主之期亲及外祖父母者,绞;
已伤者,皆斩;
詈者,徒二年;
过失杀者减殴罪二等,伤者又减一等。
”这个两者之间差距最大,在明朝奴婢如果辱骂主人的话直接就是死罪,在唐朝奴婢只有在故意或者非故意杀主的时候才会执行死刑。
一个是出身平民白手起家的“草根皇帝”,一个是出身贵族的皇帝,两者之间竟然是出身贵族的皇帝更加偏向于平民百姓,相反,朱元璋制定的律法说是残酷一点都不为过。
关于如何对待逃避徭役的百姓,朱元璋的做法更加残暴,堪称是历史之最,就是没有哪一个朝代跟明朝一样严重。
每个朝代都会有逃避徭役的现象,我们还是拿唐朝做对比,唐朝在面对逃避徭役的百姓也是头疼不已,最终李世民下令凡是有逃避徭役被抓住的,统统再加重一倍。
这个处罚重不重呢?
我只知道不管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对于李世民这一政策都是持批评态度。
那朱元璋做了什么才能堪称历史之最呢?
一旦发现有逃避徭役的直接斩首,并且家庭里面的妻孩都要被流放边疆,这就结束了?
当然没有。
由于朱元璋非常痛恨这些人,把逃避徭役的人称之为“逸民”,如果发现逸民而不举报的,后果就是一块被流放。
根据资料记载,仅苏州就一次性抓住一千多名逸民,相当于一千多个家庭被流放边疆。
朱元璋残暴是真的,但江山稳定也是真的,百姓之间害怕犯法,如果子女犯法则由父母亲自押解进官府,兄弟姐妹之间也是互相揭发,至于隐瞒不报,则是想都不要想。
当然,我们不能站在律法残暴的角度来评价朱元璋的好坏,朱元璋制定的法律确实在历代中偏于残酷,但这也大大减少了明初的犯罪率,使明朝稳定发展了好些年。
这一切的功劳都要归功于朱元璋这残酷的律法,不得不说朱元璋确实是一路摸打滚爬走来的,深知百姓疾苦,以及当时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一味的发放优惠政策只会养出更多的刁民,只有不断的敲打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做事,凭借自己的劳动吃上饭,穿上新衣服。
“即四海之内,皆让各自安乐其处,唯恐有变,虽有狡猾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止矣\"。
也就是官民各司其职,各安其乐,那么就算有反叛之人,也无法成气候,皇权自然稳若泰山。
朱元璋诛杀功勋,并没有推行暴政,也没有动摇国本,因此他能坐稳江山。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并非一姓一族之天下,朱元璋登基为帝后,一方面改善民生,一方面削弱权贵。
改善民生一直都在进行,而削弱权贵是一步一步在推行,百姓不反而权贵日削,因此朱元璋坐稳了江山。
如果朱元璋不改善民生,就诛杀权贵,难免会出现秦末六国反秦的局面。
秦亡的根本原因是六国人心未附,六国权贵裹挟民众造反,因此秦国被灭亡了。
朱元璋对百姓较好,让百姓能安居乐业,因此权贵们无法裹挟百姓反朱元璋,对百姓而言,安居乐业最好,至于谁当皇帝不是那么重要。
朱元璋屠戮功臣,一方面因为部分功臣确实贪赃枉法,激起了民愤;
另一方面则是功臣们影响到了皇权的过渡。
老子说过“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比如大将军蓝玉就是一个骄横之辈,如果你当皇帝,你也会诛杀蓝玉的,他让人感觉到切实的不安定。
太子朱标常年执政,可以镇住各地藩王和文武大臣;
皇太孙朱允炆年少德薄,他是压不住骄兵悍将的。
因此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了扶皇太孙朱允炆上马,送他一程,就将有威胁的文武大臣诛杀了。
参考:
您好,
很多人说朱元璋一生残暴无比,不管是开国功臣还是贪官污吏,被他这么一整。
导致社会混乱,政治风气逐渐好转,可惜历史名声并不好。
要分清楚对老百姓残暴和针对官员残暴的区别,如果对老百姓残暴,元朝就是前车之鉴,对官员相对来说比较宽容。
导致统治不到一个世纪,政权就被朱元璋推翻。
第一:对官员和老百姓残暴两个概念,如果是后者,不可能享国近300年1:为了巩固皇权,洪武十三年对胡惟庸斩尽杀绝,洪武26年对开国武将屠戮殆尽我们看古代历史,不能站在现在角度上去考虑。
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君主往往无所不能。
朱元璋是历代开国帝王当中无疑是起点最低的,谁也没有办法和他相提并论。
为了巩固皇权,自然是想尽了办法。
洪武十三年,打着宰相胡惟庸谋反的旗号,对开国文臣屠戮殆尽。
基本上这场灾难持续了十几年,涉及的总人数达到数万;
洪武25年太子朱标去世,思考八个月后决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百年后接替朱元璋成为大明帝国的第二代皇帝。
考虑到这个孙子幼小比他父亲还要仁柔,为了解决长远威胁,再加上蓝玉这
于洪武26年打着蓝玉谋反的旗号,对开国武将依次清洗干净。
站在现代人角度上去看,当然认为老朱残暴。
可在当时如果你是他,你也会这么去做。
2:针对官员贪腐问题,朱元璋大为震怒,空印案以空白介绍信为由明朝初年两大政治案件前面陆陆续续提到,还有两大经济案件同样非常出名。
首先蹦出来的便是以空白介绍信为由的空印案,这个案件多多少少有点冤案。
涉及的人数多达数百名官员,每年府州县各地都要和户部对账。
如果不对头就要来返去改,这些涉案官员觉得麻烦,于是想出用空白信来偷懒。
朱元璋觉得有问题,于是大开杀戒。
这个案件只不过是老朱整顿吏治的一个缩影罢了!3:郭桓案以及工部侍郎韩铎贪污,让老朱大为震怒前面说到的空印案可能多多少少有点冤枉,但是郭桓案确是这些贪官污吏和法律朝廷在作对。
以户部侍郎郭桓为首的,勾结北平布政使私吞国家粮食,据为己有。
老朱一层查下去,把府州县,地主,户部等地开始了大清洗。
唯独没有弄老百姓,他知道他们都是无辜的;
这个案件一犯,按理说贪官污吏多多少少有点收敛。
没过多久工部又出事了,贪污国家木炭还有一些钱财。
朱元璋总共才赏赐他几百贯,家中却有数百万贯钱财。
朱元璋吸取了这几个案件的教训,规定明朝官员只要贪污60贯
这么一来,官员贪污的事件得到定时期的有效处理。
第二: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对官员零容忍中国历代皇帝里面惩治腐败最严重的的皇帝莫过于朱元璋,谁也没有办法和他相提并论。
朱元璋在让人编修元史的时候曾经谈论到元朝衰亡的原因:“元以宽失国。
”这个宽容并不是针对老百姓,而是官员。
再加上他农名出身,对官员贪污的事情多多少少有所了解。
所以他在位时期处理那么多贪官污吏,着实情有可原!
从一无所有的“贫僧”,到开创大明276江山的布衣天子,朱元璋的人生就如同中国历史中的一道bug,强悍得令人畏!而如此一位从刀光血影中、从尸山血海中厮杀出来的开国皇帝,其所练就的那钢铁般的意志和手段,可不是后世那些旧居深宫,自幼接受系统皇家教育培养出来的皇帝所具备的。
因此,朱元璋的政治手腕,要比明朝后世历代皇帝都要狠。
洪武年间,大明朝廷大案频发,从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再到蓝玉案,历史上著名的明初四大案,牵连朝中大部分文武大臣。
经过这四大案,明朝的开国功臣们几乎被朱元璋斩尽杀绝。
光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受株连被杀者便多达四万五千余人,其受诛规模之巨、牵连之广,实乃历史罕见,史称“胡蓝之狱”。
也正因如此,有不少网友看到朱元璋对功臣勋贵的血腥杀戮,于是便认为朱元璋是一位残暴不仁的暴君。
其实,这样对朱元璋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事实上,朱元璋大兴狱案,虽然有部分原因是出于“维护皇权”,但更多的,其实是出于对那些骄横不法的功臣勋贵和贪污腐败的各级官吏的打击。
也就是说,朱元璋的“残暴”并不是针对天下老百姓的残暴,而是针对那些贪官污吏、针对那些危及皇权的功臣勋贵的残暴。
这对广大老百姓来说,其实是件好事。
而且,朱元璋不光自己动手清理贪官污吏,他还首开“民告官”之先河,通过颁布《大诰》,鼓励天下百姓一起来监督官吏。
所以,朱元璋的铁腕政治,虽然造成了杀戮过甚的负面现象,但也确实有效的打击了官僚腐败,使得明初吏治清明。
其次,谁说朱元璋残暴?
那么为何后世对朱元璋的评价,会如此负面呢?
其实,主要是因为朱元璋这种铁腕手段,得罪的是那庞大的士绅集团,他们当官不全是为了实现人生包袱,更不是什么忠君爱国,更多的只是为了升官发财、永华富贵。
而这才是读书人寒窗苦读十数载考取功名的根本原因,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嘛。
所以,歌颂和褒奖朱元璋这种对官绅采取铁腕手段的论调,显然不符合这些既得利益者的切身利益。
此外,明朝灭亡后,是由关外满人建立的清朝一统天下。
满族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为了杜绝天下汉人对故明的眷念,于是便对明朝历代皇帝大肆抹黑、丑化。
因此,清朝所修的《明史》,其真实性一直备受质疑,当中的许多记载和描述,都带有很大的贬低语气。
而明太祖朱元璋可是大明开国皇帝,开创盛极一时的洪武之治,清朝要想从历史功绩上进行诋毁,几乎不可能,所以只好通过放大朱元璋对文武的杀戮,来达到抹黑、甚至妖魔化朱元璋的目的。
(
这就会让人们产生有一种心理:君王应该爱民如子,杀伐如此过度就不怕后人戳脊梁骨嘛?
他又是怎么坐得稳大明江山的呢?
毛主席曾经说过,朱元璋和朱棣是明朝最有作为的皇帝,这是对他们文治武功最权威的肯定。
有人或许会挑刺,说什么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主席是在为朱元璋说好话。
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主席是一个很严谨的人,对于历史评价向来客观,并且这句话本身就没有毛病。
在明朝皇帝中,朱元璋就是天花板。
有人又会站出来不压主题的解释,将朱元璋的暴行笼统的历史地位笼统的解释为瑕不掩瑜。
肯定其功绩,又不否定其过失。
这是一种中肯的说法,但是不全面。
我们要深入了解朱元璋的为人,才能对他的行为更加感同身受。
首先,朱元璋做的并没有错!朱元璋杀的那些人都是什么人?
蓝玉、胡惟庸等,不是骄横跋扈,就是结党营私,放在哪朝哪代都是必死无疑。
朱元璋一次牵连那么多的人,又与其缺乏政治自信有关。
所以说,在某种角度来讲,朱元璋的杀戮是合情合理的。
我们都说搞政治的心都黑,他们冷酷无情的对自己的敌人施加以最严厉的打击,没有丝毫同情。
为什么人们都会对失败者产生怜悯,因为社会的良善价值导向决定了我们的思考方式。
那么话又说回来,这种正确的良善的价值导向一定是社会的执行手段嘛?
不尽然。
对于意
最严酷的打击一定要施展在最顽固的敌人身上。
对于朱元璋而言,那一排一排的死刑犯正是触及了他统治底线的凶手,对于他们不能存在一丝怜悯。
这时候我们才明白,我们的向上、阳光与热爱生活和杀伐决断、冷酷无情并不冲突,一个是美好的向往,一个是有力的保障。
我们用向往去衡量保障,这无异于自取烦恼,将自己引入一个自我矛盾的思想境地。
所以,如果我们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有很多人或许比朱元璋还有残忍狠毒。
就如同杀政敌的秦始皇、杀卫青的汉武帝、杀兄的李世民,这本来就是帝王常情。
其次,朱元璋的残暴具有针对性朱元璋出生布衣,根本不需要别人来告诉他怎么勤政爱民,他本人就是从艰难困苦中一步一步爬上来的。
登记之后的朱元璋就是一个工作狂,废丞相这之后的他工作量那么大,他都能扛下来。
反而是自己的子孙捱不住,赶紧设立内阁。
说朱元璋懒政堕政,怕是说不过去。
了解朱元璋的人都应该知道,朱元璋的残暴是有针对性的,你何曾建国朱元璋将其凶残的一面在老百姓身上施展?
既然是以为亲政爱民的好皇帝,坐稳江山又有什么可质疑的呢?
参考:
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不是一个靠着家世背景才登上皇位的人,反而是从一个平头百姓一步步成为皇帝的,可谓是真正的白手起家,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为了生存他甚至是当街要饭,还当过和尚,最后实在是混不下去了才参加了起义,才开始发挥他的才能,最后直接是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朱元璋刚登基那会对手下的人也是大肆的封赏,但是当他的皇位稳固的时候,他对下属的统治是非常的残暴跟专政的。
首先考虑到自己的皇权能够稳定,担心下属会因为手中权势过大而影响到自己的统治,于是借着反腐的口号对身边的开国功臣也是大肆杀戮,将他们一个个的从朝堂上踢了下去,甚至残忍的连他们的家人也不放过,真正的做到斩草除根。
其中李善长一案就是绝情无比,可见朱元璋的心是相当狠的,一时间他手下的人都是提心吊胆,惶恐不已,深怕自己会成为他的下一个目标,可谓伴君如伴虎,稍微不慎就会把自己还有家人搭进去。
如果说杀开国功臣是担心他们的权势影响到自己的皇位,那么朱元璋还曾经杀过很多无辜的人,他一生中进行过多次的大规模屠杀,一时间死伤很多,这让有些官宦人家甚至是稍微有点本领的人一时间都不想在朝廷为官,担心自己会不知道哪一天就招来祸患,因此还不如当个平头百姓安稳。
朱元璋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势更是废除了宰相的制度,他将大权自己攥在手中,但是毕竟自己的精力有限因此他还新建了一个部门,就是锦衣卫,专门为皇上做事,手中的权利非常大,不管是什么样的官职人员,锦衣卫都有权处置,因此也是很多人都被锦衣卫抓起来,这些人有些即便是冤枉的也是没有办法找人替自己申冤,只能听天由命。
还有就是朱元璋制造了很多的文字狱,说白了就是不允许手下的人说自己的坏话,比如秃子,因为朱元璋早年间当过和尚,一旦你的话说到了朱元璋的不堪过去,那么你就是倒大霉了。
朱元璋如此的做法,为什么还是稳稳的坐在皇位上没有被推下台呢,因为朱元璋曾经是个下等的平民,他深知百姓的痛楚,因此他当上皇帝之后非常的重视民生,因为他深深知道只要是百姓日子好了,能够吃饱喝足就会对朝廷非常的顺从,是不会发生起义的事情的,因此他给百姓减少赋税,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在有天灾的时候更是免去百姓的交租,甚至还会从粮库里拿出钱财贴补百姓,所以朱元璋是深得百姓的拥护跟爱戴的最主要的还是朱元璋有能镇住朝堂的实力,他的皇威对手下的人非常有震慑的作用,虽然他除去了很多人,但是大权还是掌握在在家人手里,因此也没人敢反叛他。
因此政治手腕狠辣并不可怕,就怕你失去民心,只要是百姓拥护你,你就还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参考:
一个政权的最高统治者能不能坐稳江山,不在于其是不是残暴,而在于其是不是有强大的实力,即最高统治者的执政水平的高低决定一个政权的命运。
比如曹操非常残暴,多次屠城滥杀无辜,在徐州山东等地一次屠城就屠杀几十万无辜老百姓,曹操还杀害很多杰出的名士与忠于汉朝的官员,比如孔融华佗边让杨修等,但因为曹操雄才大略,具有很高的执政水平,因此曹操还是能够统一北方,成为三国时代最强大的政权。
而王莽是知识分子通过和平手段取代西汉建立新朝,既没有进行屠城大规模屠杀无辜老百姓,也没有大规模屠杀汉朝皇族与官员,但王莽过于理想化,急于求成,执政水平远远不如曹操,结果新朝只有15年就彻底灭亡。
至于秦朝与隋朝二世而亡,并不是秦始皇赢政与隋文帝杨坚的执政水平不行,秦始皇与隋文帝都一统天下并有很多文治武功,而在于他们的接班人的执政水平不行,秦二世胡亥几乎是一个一无是处的昏君加暴君,完全被宦官赵高控制,把秦朝搞得一塌糊涂很快灭亡,而隋炀帝杨广虽然有开大运河等丰功伟绩,但隋炀帝是一个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的暴君,因为一意孤行三次攻打高句丽弄得天下大乱而灭亡。
而朱元璋能够平定群雄推翻元朝一统天下,朱元璋的文治武功与执政水平显然比曹操更强,因此朱元璋尽管对功臣官员非常残暴,在屠杀功臣官员的过程中也滥杀无辜,屠杀了一些无辜老百姓,比如胡惟庸案与蓝玉案都屠杀了几万人,其中肯定有很多无辜老百姓,但朱元璋的政治军事才能非常突出,取得了很多文治武功,当然能够坐稳江山,而且朱元璋的运气非常好,虽然明朝的二世皇帝即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也被推翻,但推翻建文帝的却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棣,而朱棣也是雄才大略的皇帝,执政水平与文治武功不亚于朱元璋,因此明朝不仅没有像秦朝隋朝那样二世而亡,反而被朱棣开创永乐盛世。
参考:
历史上有三位皇帝被“标签化”得最深,秦始皇、杨广、朱元璋。
前面两位且不说,倒是朱元璋挺冤枉,尽管他的确杀了不少大臣,但这是残暴不残暴的问题吗?
如果不那么做,明朝能否往下延续还难说。
朱元璋杀功臣,主要是通过胡惟庸案、蓝玉案,可这两人已经形成了威胁到皇权的小集团,对初生的明朝是一大隐患,不杀不行。
还有一些官员,被杀是因为贪污。
朱元璋规定,贪污超过60两银子就要砍头,为了威慑贪官,还创造了一种恐怖的刑罚“剥皮充草”。
残忍是残忍了点,但大家说,贪官不该杀吗?
因而,给朱元璋贴上残暴的标签是不太公平的。
朱元璋能得天下,真的不容易。
同样出身草根的刘邦,家里至少供得起他一口饭,还有个给力的老丈人。
朱元璋有什么?
只有两袖清风,哦不,最困难的时候估计连袖子都没有,活都活不起了,只能当和尚、当乞丐,直到加入义军后一步步往上走,温饱才算不成了问题。
但就是这个穷光蛋、讨饭和尚,却最终削平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北上“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覆灭了不可一世的蒙古铁骑建立的大元帝国,光明正大地立国称帝。
因而有学者认为,自古得位之正者,莫过于明太祖朱元璋。
打江山难,坐江山更难。
但朱元璋还是坐稳了,凭的是什么?
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勤政,是超于常人的深谋远虑、文韬武略,还有一份为民之心。
朱元璋曾在自述中说“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很多人说他虚伪,都坐上龙椅了,还假惺惺的说什么本无意于天下。
但事实就是如此,投军之初,朱元璋既无远大的理想,更没想过当皇帝,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已。
随着身份地位的不断提高,朱元璋肯定也感受到了权势的诱惑力,从被动变为主动,但依然保有那份初心,只折腾官员,不折腾百姓。
在他手底下当官得提着脑袋,但当他的百姓,在封建时代是一种幸运。
这跟他底层赤贫的农民出身大有关系,只有像朱元璋那样尝遍民间的酸甜苦辣,才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底层百姓的喜怒哀乐、人间疾苦,不像其他皇帝那样高高在上,与百姓离得天远地远。
据《明实录》记载,某次一江浙官员回京述职,给朱元璋带了一袋精制大米,朱元璋很高兴地收下了。
但当有人问到要不要将这种精制大米列入皇宫的进贡品时,他却拒绝了,原因是怕增加农民的负担。
说句稍微夸张的话,朱元璋是真正将百姓放在心里的皇帝,曾对官员们说“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
如同新栽的树,不可动摇它的根基,重要的是休养生息。
”不但不扰民,朱元璋执政期间,还给民各种福利待遇,又是减免税收,又是鼓励农桑、促进经济。
有人说,朱元璋时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最好的时期之一。
大家能想象吗?
他下令建了免费养老院、福利院。
明朝法律明确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私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朱元璋曾专门颁布诏书和法令,规定每地要善待老人,并让县官定期送去米面衣物进行慰问,送多少、怎么送,在《存恤高年诏》里记得明明白白。
为提倡敬老、养老的良好社会风气,对于孝子,朝廷不但给予精神表扬,并给予物质奖励,赏赐衣物、发放奖金。
60岁就能享受普通老人80岁时才能享受的福利,死后还有三两银子作为丧葬费。
登基六年后,朱元璋下了道命令“民年七十
神奇的是,朱元璋还试验过“保障房”政策,以南京作为试点,在郊外修筑公房,安排无家可归者居住。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
虽然没能扩大到全国,也很有意义。
百姓爱戴,这江山就稳了一大半,那些个乱臣贼子倒是想搞事,但没有群众基础,充其量也只能是闹一闹,很难有成功的可能。
另一半,考验的是朱元璋当皇帝的能力。
这方面,朱元璋也可在历朝历代皇帝中排进前五,虽然一开始只是个小老百姓,却在南征北战中成长为杰出的政治家,治国理政没问题,与官员勾心斗角更没问题,无师自通了帝王之术。
通过胡惟庸案,朱元璋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裁撤中书省,将中书省的事务交由六部分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间没有谁横伸一脚,君权由此得到集中。
底下的权力分散了,自然也就很少会出现权臣把持朝政的现象。
通过蓝玉案,朱元璋打击了开国武将集团,收拢兵权,使君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并为后世的明朝皇帝,清除了武将造反这一祸端。
明朝大体上走的还是宋代“以文驭武”的路数,尽管中后期明军战斗力锐减,但内部基本也没有影响大局的叛乱。
换句话说,百姓、文臣、武将都为朱元璋所掌握,他的江山也就稳了。
再加上老百姓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谁还跟着那些野心家冒着杀头的风险去搞什么叛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