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六个皇帝只有十三陵那另外三个在哪里
明十三陵指的是北京昌平天寿山的十三处明朝皇帝陵寝。
分别是长陵(明成祖朱棣)、献陵(明仁宗朱高炽)、景陵(明宣宗朱瞻基)、裕陵(明英宗朱祁镇)、茂陵(明宪宗朱见深)、泰陵(明孝宗朱祐樘)、康陵(明武宗朱厚照)、永陵(明世宗朱厚熜)、昭陵(明穆宗朱载垕)、定陵(明神宗朱翊钧)、庆陵(明光宗朱常洛)、德陵(明熹宗朱由校)、思陵(明毅宗朱由检)。
明朝没有葬入十三陵的皇帝有三个,分别是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的孝陵。
代宗朱祁钰,就是明景帝,葬在北京玉泉山的景泰陵。
朱祁钰生前营建的北京孝陵夺门之变后被英宗捣毁,荒废,被百姓称为景泰洼,一百多年后,明光宗朱常洛继位一个月就驾崩,未及营造陵寝,只好葬入景泰洼,改称庆陵。
还有一个是成祖靖难后不知所踪的建文皇帝朱允炆,他显然是不会有陵寝的。
这样算下来,似乎明朝在崇祯之前有十五个皇帝陵寝,实际上,明朝的确是有十六个皇帝陵寝的。
最后一个就是位于湖北钟祥的明显陵,里面葬的是献皇帝朱祐杬,不过他其实一天皇帝都没当过,他是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
如果一定要强迫症到底的话,还可以加上安徽凤阳的明皇陵以及江苏盱眙的明祖陵。
南明诸帝没有什么陵寝可言,位于福建的唐王朱聿键的隆武陵和位于广西的桂王朱常瀛的兴陵只能是凑个数吧。
参考:
额,这个问题描述里似乎述说了一段不可告人的故事啊。
“是和武则天李治一样合葬的吗?
”没错,武则天和李治都是皇帝。
没错,两个皇帝埋葬在了一起。
但是,李治和武则天是夫妻啊!所以,明朝的皇帝您听说过有女性吗?
难不成俩大男人埋在一起……那么为什么明朝明明是有十六位帝王,现在一说我们所知的就是明十三陵呢?
剩下的呢?
好,我们一一来对照一下明代世系表以及十三陵墓主人,看看十三陵缺哪三位皇帝。
长陵——明成祖——朱棣——永乐献陵——明仁宗——朱高炽——洪熙景陵——明宣宗——朱瞻基——宣德裕陵——明英宗——朱瞻基——正统、天顺茂陵——明宪宗——朱见深——成化泰陵——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康陵——明武宗——朱厚照——正德永陵——明世宗——朱厚熜——嘉靖昭陵——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定陵——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庆陵——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德陵——明熹宗——朱由校——天启思陵——明毅宗——朱由检——崇祯显而易见了,缺的是太祖朱元璋,惠宗建文帝以及代宗朱祁钰三人。
先说朱元璋。
在南京以及去过的南京的朋友一定熟知或游览必去的景点就是孝陵,而孝陵,正是朱元璋的埋葬地。
话说朱元璋开国,定南京城为都城。
朱元璋在建国之初确实想过在老家凤阳建都,但凤阳那地方确实是没办法承担起都城的责任,于是就改成了中都,定都南京,老朱可能一辈子也没想到后世子孙会迁都至北平。
所以秉承就近原则,将自己的墓地选择在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即为“明孝陵”。
因远在南京,据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区太远,所以一般说明代帝陵将十三陵与明孝陵分开来说,而不是直接说“明十四陵”。
至于建文帝,这个燕王靖难攻破南京城之后一场大火,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更不要谈专门的陵墓了。
还有就是明代宗朱祁钰,其实朱祁钰在位期间曾经给自己在昌平陵区修过陵墓,不过后来被毁,且听我慢慢道来。
话说那一年大明王朝摇摇欲坠。
明英宗朱祁镇带领大军御驾亲征,出兵北上攻打蒙古部落,结果大败,即为“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本人也成了蒙古人的阶下囚。
国中不可无主,故太后及大臣拥立英宗之弟也就是朱祁钰继皇帝位,朱祁钰上位于危难之中,重用于谦等人打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北京保卫战,阻止了蒙古人南下的行动,保住了大明江山。
可是后来,明英宗朱祁镇被放回来了。
权利的游戏总是充满血雨腥风,英宗回来后发动“夺门之变”,重夺皇位。
英宗认为他弟弟朱祁钰得位不正,他才是真正的皇帝,朱祁钰不过是自己不在时的一个暂时的代替品,既然自己回来了,那皇位自然还是自己的。
这一点从英宗的第二个年号来看是很明显的。
英宗复辟后改元“天顺”,再次做皇帝是顺应天意嘛。
既然是代替品,那就不是正式皇帝,就不配在帝陵序列里,英宗不承认代宗是皇帝,所以将其在位期间在昌平天寿山陵区内修建的陵墓破坏掉。
重新以“王”的身份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也就是“景泰陵”。
因此,十六个皇帝十三个陵的说法不太准确,应该是昌平天寿山陵区内有十三陵,加上南京孝陵,玉泉山景泰陵,明朝一代历十六帝共十五陵。
参考:
没有埋在天寿山十三陵的三位明朝皇帝分别是: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和景泰帝朱祁钰。
明代的北京原来叫做北平,是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封国。
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随即开始削藩。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称“奉天靖难”。
经过三年苦战,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朱允炆在南京皇宫奉天殿自焚殉国。
六月十七日,朱棣登基称帝,改元永乐,开创一代盛世。
对于朱棣来说,南京明里暗里反对他的势力根深蒂固,因此登基伊始就将北平升格为北京,和南京并列。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初四日,皇后徐氏崩。
朱棣没有在南京选择墓地,而是指示礼部尚书赵羾去北京选择万年吉地。
选来选去,选到了位于昌平县东面的一座黄土山,朱棣亲自将其命名为天寿山。
皇后的陵园放在北京,将来皇帝驾崩后一定会和皇后合葬,也就意味着大明肯定会迁都北京。
己卯,营山陵于昌平县。
时仁孝皇后未葬,上命礼部尚书赵羾以明地理者廖均卿等择地。
得吉地于昌平县东黄土山。
车驾临视,遂封其山为天寿山。
—《明太宗实录卷九十二》明成祖朱棣长陵自朱棣之后,到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末代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殉国,历代明朝皇帝都葬在了北京。
整个大明王朝共享国276年(不含南明),历16帝。
目前位于十三陵内的皇帝陵寝依次为:成祖朱棣长陵、仁宗朱高炽献陵、宣宗朱瞻基景陵、英宗朱祁镇裕陵、宪宗朱见深茂陵、孝宗朱祐樘泰陵、武宗朱厚照康陵、世宗朱厚熜永陵、穆宗朱载垕昭陵、神宗朱翊钧定陵、光宗朱常洛庆陵、熹宗朱由校德陵和毅宗朱由检思陵。
回到本文开头,十三陵之外的三位大明天子都葬在哪里呢?
笔者就来捋一捋。
南京明孝陵在朱棣迁都之前,大明的京师是南京。
作为开国皇帝,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陵寝当然是在南京。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十日,朱元璋在南京皇宫西内去世,享年71岁,葬于孝陵。
辛卯,葬孝陵。
谥曰高皇帝,庙号太祖。
—《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七》明孝陵的营建工作始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主持人是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
李新是所谓的“淮西二十四将”之一,最早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嫡系子弟兵。
可惜这家伙实在是能力平平,那么多年过去了,连个爵位都没混上。
打仗指望不上,多年的老兄弟总得照顾照顾,老朱一合计,得了你给我修坟去吧。
这事要是再干不好,那可真是废物点心了。
巧的是陵寝刚修好,马皇后就崩了,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九月二十三日葬入孝陵。
多年的患难夫妻去世,朱元璋自然很伤心,但是也没有忘记封赏营建工作得力的老伙计李新。
当年十二月初一日,李新被封为崇山侯。
乃者俾营孝陵,尽心所事,卒底成功。
是用加尔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
封崇山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五十》南京明孝陵雪景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
朱元璋驾崩后开启地宫,与马皇后合葬。
而直到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落成,整个孝陵营建工程才算圆满完成。
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光守卫陵寝的孝陵卫就有五千多名军士。
而在朱棣迁都之后,孝陵每岁依然有固定三大祭、五小祭。
凡遇国之大事,均需遣勋戚大臣祭告。
明朝灭亡后,清代统治者出于笼络政策需要,对朱元璋孝陵实施了保护。
而在清朝灭亡之际,孙中山更是携南京临时政府官员谒祭明孝陵,并发表了那篇著名的《祭明太祖文》。
迩者以全国军人之同心,士大夫之正义,卒使清室幡然悔悟,于本月十二日宣告退位。
从此中华民国完全统一,邦人诸友享自由之幸福,永永无已。
实维我高皇帝光复大义,有以牖启后人,成兹鸿业。
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
敬于文奉身引退之前,代表国民,贡其欢欣鼓舞之公意,惟我高皇帝实鉴临之,敬告。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建国之后,明孝陵更是首批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并于200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南京建文陵朱允炆是懿文皇太子朱标次子,太祖朱元璋第三孙。
因为老爹不幸早逝,朱允炆幸运地成为皇太孙乃至继位。
同时作为靖难战争的失败者,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话题之一。
明朝官方史书《太宗实录》对朱允炆的结局记载得很清楚:说他在皇宫奉天殿自焚而死。
《明史》原则上维持了《太宗实录》的说法,但又加了一句朱允炆可能逃跑的尾巴。
而在众多野史之中无不宣称朱允炆化妆成和尚逃出皇宫,如《明史纪事本末》中还有大段的细节描写。
帝麾诸臣,大恸,引去若干人。
九人从帝至鬼门,而一舟舣岸,为神乐观道士王升,见帝,叩头称万岁,曰:“臣固知陛下之来也。
畴昔高皇帝见梦,令臣至此耳!”乃乘舟至太平门,升导至观,已薄暮矣。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七》朱允炆剧照当然对于朱棣来说,朱允炆就是死了。
但是不管是真死还是假死,朱允炆的葬礼规格如何,还是让朱棣犯了愁。
当时在廷议之时,曾参与建文版《太祖实录》修纂工作的翰林院学士王景提出“葬以天子礼”,得到了朱棣的认同。
六月二十日,朱允炆在其“头七”的时候落葬。
至于葬在了哪里,明代官方讳莫如深,不得而知。
当年朱棣起兵之时,有一条对建文帝的指控就是称其将太祖皇帝“七日而葬”,属大不敬。
现在这位四叔有样学样,给朱允炆也来个“七日而葬”,可谓是报应不爽。
壬申,备礼葬建文君。
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明太宗实录卷九下》北京景泰陵景泰帝朱祁钰是宣宗朱瞻基的次子,仁宗朱高炽之孙,成祖朱棣曾孙,继位之前封郕王。
作为皇帝的庶子,原本和皇位是没什么关系的。
但是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由于“大明第一战神”英宗朱祁镇的瞎折腾,皇帝本人被瓦剌人俘虏,明军主力以及勋贵大臣在土木堡死了个一干二净。
大明王朝立国近百年以来,第一次嗅到了覆亡的危机。
关键时刻,宣宗皇后孙太后以及在京文武大臣经过反复权衡,将郕王朱祁钰推上了皇帝宝座,并改明年年号为景泰元年。
被俘的朱祁镇被“尊”为太上皇帝,其长子朱见深则被立为皇太子。
赶鸭子上架的朱祁钰任用于谦、石亨等文武大臣,在北京保卫战中一举击败瓦剌太师也先,完美地解决了危机。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已经失去利用价值的太上皇帝朱祁镇被放回北京。
兄弟相见之后,朱祁镇随即被“请”入南宫进行软禁。
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羽翼已丰的朱祁钰将侄子朱见深降为沂王,封自己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
可惜朱见济命小福薄,只做了一年多的太子就溘然长逝。
此后一直生不出儿子的景泰帝朱祁钰成了朝堂上的跛脚鸭,最终被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给废黜帝位,降为郕王。
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二月十九日,郕王朱祁钰在西内去世,赐谥曰戾,葬祭礼如亲王例。
就在上一年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皇后杭氏去世,朱祁钰在天寿山修建寿陵以安葬皇后,这当然也是他自己日后的陵寝。
可惜现在他只是郕戾王,没有资格葬在天寿山。
朱祁钰的最终墓地,位于北京金山(今北京海淀区玉泉山北麓)。
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当年被叔父废去太子尊位的宪宗朱见深却以德报怨,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身份。
戊子,上敕廷臣曰:“曩者朕叔郕王践阼,戡难保邦,奠安宗社,亦既有年。
…其郕王可仍旧皇帝之号,所有尊谥,礼部会议以闻。
务合人心,毌乖典礼。
” 仍令所司修饬陵寝,如敕奉行。
—《明宪宗实录卷一百四十八》朱祁钰景泰陵最终朱祁钰的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由于没有庙号,不能祔享太庙。
此外朝廷虽然每年都对景泰陵进行祭祀,但其主体仍然为王陵级别,包括没有使用皇帝专用的黄瓦,仅是亲王级别的绿瓦。
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三月,明世宗朱厚熜陪着皇太后拜谒景泰陵之后,对于其规制大为不满,下旨调整。
此后景泰陵才改易黄瓦,整个陵寝规制都按照帝王陵标准进行了改建。
当然世宗这个著名的白眼狼也说不上良心发现,只是景泰帝和他一样都是以藩王身份入继大统,这样做也是维护其自身合法性的一种手段。
顺便提一句,朱祁钰原来的寿陵,后来被仓促改成了“一月天子”明光宗朱常洛的庆陵。
甲子,建恭仁康定景皇帝陵寝碑亭。
—《明世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三》结语:三位没有葬在十三陵的明朝皇帝各有各的原因。
朱元璋是开国太祖,死后自然葬在南京。
朱棣篡位之后大概是不敢死后直面老爹,这才把自己的陵寝建到了北京。
但无论如何,孝陵无论是规模还是设计,都是明清皇家陵寝的范本。
至于朱允炆和朱祁钰两人,都是在皇帝宝座上被人赶下台,同样都是没有庙号。
朱允炆最惨,连陵园在哪里都没人知道,感觉是不是有可能葬在了他老爹朱标的懿文陵里面?
至于朱祁钰好歹还被恢复了皇帝身份,虽然不能葬入十三陵,总也好过连陵寝都没有的建文帝。
参考:
文:鱼包历史课(原创不易 请点右上角
明朝实际上确实有十六个皇帝,不过历史的进程中发生了一些特殊事件,所以十六个皇帝对应的不是十六个陵墓,
第一,朱元璋孤零零被单独埋在南京朱元璋在1368年,全国尚未统一就定都了应天府,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南京,此后的几十年间,明朝的统治都得以在南京进行。
1368年,朱元璋病逝后,就被安葬在,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被称作明孝陵。
按照朱元璋的构想,他的后世子孙自然都应该葬在此处,可是由于朱棣夺取皇位后,建都北京,之后的明朝皇帝自然就都葬在新都北京。
当然有明一代,孝陵都是祖宗根本所在,备受尊崇,每岁有固定三大祭、五小祭。
凡遇国之大事,均需遣勋戚大臣祭告。
第二,建文帝生死未卜,不知何处安葬1399年,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耗时三年,攻克南京,在燕王军队进入南京后,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内,烧起大火。
火势扑灭后,灰烬之中找到了几具烧焦的尸体,无法辨认身份,据皇城内的太监指称,这是建文帝,皇后及太子的尸体。
此事也就只得不了了之。
现在很多史学家都坚信,建文帝制造了大火之乱后,乔装和尚逃出了南京,可是由于没有权威史料佐证,建文帝的下落只得存疑。
当然无论建文帝生死,为了保证朱棣称帝的名正言顺,他都不可能被埋入明朝帝王的陵墓了。
他的皇帝身份也是直到明末的南明小朝廷才得以承认。
第三,起于危乱的代宗朱祁钰,却下场凄惨明朝的第七个皇帝,朱祁钰,由于他的哥哥英宗朱祁镇在北征的过程中,被瓦剌俘虏,他在太后和大臣的授意下继位称帝,并一步步开展了北京保卫战。
可是随后风云突变,英宗被瓦剌军放回,在他的心腹党羽的策划下,完成一场“夺门之变”英宗随即复辟。
朱祁钰被害死后,英宗坚决不承认他的合法地位。
朱祁钰本来在天寿山区域着手修建了自己的陵墓,也被英宗捣毁,英宗将朱祁钰以藩王的身份葬在北京西郊玉泉山。
所以,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原创码字着实不易,你的
点个赞,就像是跟我击个掌。
参考:
有明一朝(不包括南明)总共有16位皇帝在位,那么,还有三位皇帝葬在哪里去了呢?
下面就说一下,这三位皇帝为什么不葬在明十三陵。
一,明太祖朱元璋,由于明朝得国之时,初定国都是南京。
尽管朱元璋确实叫太子朱标四处寻找更好的新都,本初拟定为中都凤阳,也就是朱元璋的家乡。
但在建都一半之时,有些事让朱元璋考虑到建都凤阳,会更助长淮西集团的坐大,于是就废弃在此地建都。
最终朱元璋还是在南京驾崩,与马皇后合葬于明孝陵。
二,是惠帝朱允炆。
朱允炆是朱元璋之孙、太子朱标之子。
坐上皇位没多久,就被其叔燕王朱棣借“靖难之役”给夺走了皇位,朱棣即位后,是为永乐皇帝。
最后惠帝也不知所踪,自然也就无陵寝之说。
三,最有戏剧性的,算是景泰皇帝朱祁钰,明代宗朱祁钰是在土木堡之变后即的位。
即的还是其兄之皇位,其兄就是明英宗正统皇帝朱祁镇。
正统14年(1449年),瓦剌军入侵。
明英宗朱祁镇,竟在阉宦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百官劝阻,匆忙立仅两岁的朱见深为皇太子,令皇弟朱祁钰镇守国都,就御驾亲征了。
可阉宦王振只懂在作战中擅权添乱,一应军政事务却狗屁不通,明军遂被瓦剌军击败。
造成明英宗被俘,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的重大损失。
其弟朱祁钰趁势即位后,是为明代宗。
也许”代”字不好,也许本不该有皇帝之命。
瓦刺一见大明新皇即位,老皇帝留着,也就光浪费粮食,竟匪夷所思地放朱祁镇回国。
朱祁镇一回国想取回皇位,朱祁钰当然不肯把皇位,还给朱祁镇。
朱祁镇一看朱祁钰恋栈皇位,一发狠, 利用旧班底中的石亨、徐有贞等大臣来个复辟,废了朱祁钰。
让其重做王爷并软禁西苑至死。
等朱祁钰死后,已改元天顺的天顺帝朱祁镇,还赏其一个极难听的谥号叫”戾”。
至于明代宗朱祁钰,最后当然按王爷身份被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而不是以皇帝之尊,葬在明十三陵之内。
如此一来,有朝16位皇帝,为啥在天寿山的皇陵内就只有13位皇帝,也就说清楚了。
本文所有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
您的
参考:
441磨史作镜48分钟前 · 历史领域创作者明朝十六帝,只有十三个皇帝葬在了十三陵,其他三个不在这里,当然也不存在合葬的情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是两口子,虽然都是皇帝吧,但是“生同寝死同墓(写那个字居然不给过?
)”没得问题,明代十六个帝王都是大男人,怎么可能同墓呢,他们是埋在了别处了。
第一个埋在别处的皇帝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因为众所周知,大明朝1368年建立,定都南京,老皇帝朱元璋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驾崩,就埋在了南京,明孝陵是也,很多人应该都去过。
第二个埋在别处的皇帝是明代第二个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具体埋在哪里了,是个千古之谜。
这是因为,朱元璋死后,由于太子朱标早逝,他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即位,改元建文。
而朱允炆有几个如狼似虎的叔叔,虎视眈眈,手握重兵,特别是朱元璋的四儿子燕王朱棣势力最为强大,早有不臣之心,加之建文帝君臣推行削藩措施,朱棣扯旗造反,找个借口“靖难”,所以这场战争也被称为“靖难之役”,这场战争打了四年,由于朱元璋诛戮功臣宿将,建文君臣没有大将可用,加之他们优柔寡断妇人之仁,使得本具有优势的朝廷军队逐渐劣势,1402年燕王军队攻入南京(有人开门),建文帝在大火之中不知所终,当然也就不可能葬在十三陵。
话说回来,即使他不失踪,也不大可能还能做皇帝,也不可能进入十三陵,因为朱棣随后即位,把建文年号抹去,那四年又被称为洪武年,根本“没有”这位建文帝了!顺便说一下,朱棣死后埋在了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墓名称是长陵,也是十三陵的首陵。
第三位埋在别处的皇帝是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他埋在了北京西山。
这是为什么呢?
这要从他的异母哥哥明英宗朱祁镇说起。
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的撺掇下御驾亲征瓦剌,在土木堡遇伏,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被俘!瓦剌大军直冲北京,国不可一日无君,危急关头,兵部尚书于谦等人拥立朱祁镇的异母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之后见瓦剌还继续扣留英宗,就拥立朱祁钰为帝,改年号景泰。
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世事难料,一年后,瓦剌看英宗没有了什么用处,而且明朝有了新皇帝,于是就把英宗归还了明朝,景泰帝把他软禁在了南宫,严加看管。
但是七年之后,由于朱祁钰重病,且没有子嗣(曾经有一子早夭),一些觊觎富贵的野心家与朱祁镇里应外合,发动了“夺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重登大宝,所以又称“南宫复辟”。
复辟后,朱祁钰不明不白死去,官方说是病死,但另一种说法是明英宗派人将其勒死,因为那个时候朱祁钰的病明显好转了。
为了发泄心中不满,朱祁镇废景泰帝为郕王,以亲王礼葬于西山,并给他上了一堆恶谥,当然也没有庙号。
明代宗的庙号是几代皇帝之后才给的。
参考:
明朝自太祖建国到崇祯自缢,共历时276年,历经16帝。
明十三陵始建于公元1409年,一共埋葬了13位皇帝,除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代宗朱祁钰之外,其他皇帝均埋葬于十三陵。
十三陵平面
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孝陵开始动工,翌年马皇后病逝葬入陵内,因马皇后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其孝治天下,故名“孝陵”。
明孝陵直接影响明清两代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此后明清的帝陵也是全部仿建明孝陵的规制而建。
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葬入孝陵。
据说,朱元璋下葬时,搞了一个\"迷魂阵\",当天十三城门同时出棺。
所以有人说朱元璋并未葬入孝陵,而是另葬他出。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考古学家对明孝陵进行了科学探测,探测表明,在宝顶十余米深的地下确有地宫,而朱元璋正安静的深眠于地宫中。
况且朱元璋与马皇后感情深厚,死后也定会选择与其合葬,再续前缘。
明孝陵建文帝朱允炆是个悲剧人物,被爷爷看中把皇位传给了他,本想做点政绩出来,却因为削藩惹毛了四叔,(朱棣:“老铁,削藩没毛病,你削你的藩,我起我的兵,谁也不挨着谁”),最终,四叔以“清君侧”的名义把侄子给清了,而朱允炆也就成了全国失踪人口名单里的人了。
人都找不到了,埋在哪就更不知晓了。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自古也有不少说法,有说削发为僧的,有说成为平民的,也有说逃亡国外的(据说郑和下西洋就是朱棣派去寻找建文帝的),但都没有被证实,所以这也就成了一个历史谜案。
代宗朱祁钰是明朝迁都后唯一一位没有葬入十三陵的皇帝,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得罪了他哥哥英宗朱祁镇。
“土木之变”中,明英宗被瓦剌俘虏,皇帝成了俘虏,这个一消息迅速上了“热搜”,并成了各大媒体的“头版
但这个新皇帝对迎回自己的哥哥一点都不上心(废话,我哥回来了我这皇位就不保了)。
可是事与愿违,经过一年多的“友好磋商”,瓦剌同意放英宗“回国”,但英宗回国后等待他的不是皇位,而是囚禁,英宗被囚禁于南宫(现南池子大街缎库胡同),这一关,就是八年。
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并罢黜代宗,一个月后,代宗驾崩,死因不明,英宗给了他一个恶谥“戾”,并捣毁了其在天寿山陵区的陵寝,以亲王之礼葬在北京西山(现景泰陵)。
值得一提的是,百年之后,因在位仅一个月的仅光宗突然驾崩,其陵寝还未建造,最后不得不重新修缮废弃了百年的景泰洼,就是现在十三陵中的庆陵。
史书记载:“陵工废,基址湮,人谓之景泰洼”。
因为明城祖朱棣都城(首都)从南京搬到了北京,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去世,葬在了南京。
2 建文帝 朱允文,在靖难之役时,明成祖朱棣打进北京城,但是当时的皇帝朱允文不知所踪,成为历史强一大迷案,有人认为,朱允文出家当和尚了,也有人认为朱允文当时就死了,也有说逃亡海外了,不知所终的朱允文当然没有坟墓了。
3 明景帝 朱祁钰。
明英宗帝朱祁镇在位时,宠信太监王振,酿成土木堡之变,大明精锐损失殆尽,皇帝也被俘虏。
国家群龙无首之际,在于谦和太后的力主之下,明景帝朱祁钰登基继位,后来英宗被放回来,当年情同手足的兄弟因为权力产生了矛盾,发生了夺门之变,朱祁镇重新成为皇帝,那么景帝朱朱祁钰就没能葬在十三陵,只能葬在北京西郊金山。
所以,我们看到朱元璋是因为迁都的原因葬在南京,而朱允文和朱祁钰都是因为权力斗争的失败,而没能葬在十三陵。
参考:
明朝于1368年朱元璋建立,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明朝作为统一的王朝结束,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北京陷落之后,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若干政权,称为南明(1644年—1683年)历经四帝一监国。
太祖朱元璋于南京建立明朝,葬于南京明孝陵,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明代宗朱祁钰在哥哥明英宗朱祁镇于土木堡之变被瓦刺俘虏后,即皇帝位;
但在夺门之变爆发后,明英宗复位,明英宗废朱祁钰为郕王,去世之后,以亲王礼,葬于北京西山,为景泰陵。
明宪宗追认其皇帝之位,史称景泰帝。
朱祁钰是明朝迁都北京之后,仅有的一个没有被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
除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约一百二十余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帝后陵寝最多的皇家园林。
自永乐七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葬入思陵止,期间230多年,共埋葬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两位太子、三十余名嫔妃、两位太监。
明十三陵为:长陵(明成祖朱棣)、献陵(明仁宗朱高炽)、景陵(明宣宗朱瞻基)、裕陵(明英宗朱祁镇)、茂陵(明宪宗朱见深)、泰陵(明孝宗朱佑樘)、康陵(明武宗朱厚照)、永陵(明世宗朱厚熜)、昭陵(明穆宗朱载垕)、定陵(明神宗朱翊钧)、庆陵(明光宗朱常洛)、德陵(明熹宗朱由校)、思陵(明毅宗朱由检即崇祯)。
参考:
明朝共有十六帝,其中,建文帝朱允炆、代宗朱祈钰未留下皇陵,应留下十四座皇陵,既北京明十三陵+南京朱元璋明孝陵。
★但实际上,明朝留下十五座皇陵,怎么多出一座皇陵,那一座皇陵从何而来?
另外,在湖北省钟祥还有一座也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称为明显陵的皇陵,是世宗朱厚熜追封其父朱祐杬为帝而建的皇陵,所以明朝又多了一个皇陵,北京十三陵+南京孝陵+钟祥显陵,计十五皇陵。
开国太祖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死后葬于南京,是为明孝陵。
其孙朱允炆继位称建文帝,后被其叔朱棣攻入南京,下落不明,未留下皇陵。
朱棣迁都北京后共十四帝,留下十三座皇陵,缘于明英宗朱祈镇于“土木堡之变”,被瓦刺俘虏,其弟朱祈钰登基称帝为代宗。
英宗朱祈镇后被瓦刺放回,在代宗朱祈钰病重时,通过“夺门之变”重登帝位,代宗朱祈钰死后,英宗朱祈镇不承认其皇帝身份,以亲王礼葬于北京西山,现称景泰陵。
故而,明朝北京十四帝,却只有十三座皇陵。
仅供参考。
参考:
一、严格说,明代276年间先后有17代皇帝16人。
这里的代应该是\"届\"之意。
因为英宗朱祁镇两度出位,一个庙号,两种年号。
按历史纪年为17朝,按人头为16人。
朱元璋与朱允炆陵在南京,代宗朱祁钰在哥哥朱祁镇复辟后不承认弟弟为正统,未入13陵。
这样算來17代16个皇帝3个不在13陵。
二、13陵埋葬13位皇帝为: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熜、穆宗朱载垕、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