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被称为“东方犹太人”的粟特人是个怎样的民族

 栗特人的历史  栗特原居地本在葱岭西的河中地区,早在南北朝时期建立了康、安、米、曹、石、何等城邦,汉文载籍谓之昭武九姓,这些国家位居亚洲腹地的中心,当横亘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枢纽,乃是丝绸——黄金贸易的最大转运站,诸国因之致富。
  栗特人的文化  栗特人以善经商闻名,多豪商大贾,操印欧系东伊兰语,早就创立了源自阿拉美字母系统的拼音文字,一般称之为栗特文,一作牵利文,于阗塞语中称为suli人,即牵利人(栗特人),其复数形式则为suliya,贝利教授指出,在于阗诸佛教文献中,suliya一词意为商人,这恰恰说明栗特人是以经商闻名于世的。
史载康国栗特“善商贾,好利,丈夫年二十去旁国,利所在无不至”。
不辞劳苦,沿丝绸之路东西往返,由之形成了许多栗特聚落。
例如丝路北道的碎叶城应即栗特人所筑,入唐后王方翼扩其形制,招徕胡贾,定为北道征收过往商税的关卡所在。
后又置为碎叶州,州刺史安车鼻施名见于神龙元年所建之乾陵蕃臣碑题铭。
安指安国,此人似即出身安国的突厥化栗特人。
  栗特人的商业  栗特人的主要商业活动内容是从中原购买丝绸,而从西域运进体积小,价值高的珍宝,如瑟瑟、美王、玛瑙、珍珠等,因此,栗特胡以善于鉴别宝物著称。
《南部新书》记长安“西市胡入贵蚌珠而贱蛇珠。
蛇珠者,蛇之所出也,唯胡人辨之”。
六畜也是栗特商人出售的主要商品,突蹶汗国境内的栗特人主要承担着这种以畜易绢的互市活动。
新疆境内作为唐之臣民的栗特人也常做一些较短途的牲畜生意。
  奴隶也是栗特人贩运的主要商品,官府一般保护这种交易的正常进行,栗特人还以非法手段抢掠或拐带中原妇女。
唐振武军使张光晟就查获了一起回鹘境内栗特人拐卖汉女的案件;
“建中元年(780)回纥突董梅录领众,并杂胡等自京师返国,舆载金帛,相属于道,光晟讶其装藁颇多潜令驿卒以长锥刺之,则皆辇归所诱致京师妇人也。
”栗特商人几乎都是高利贷者,除贷钱外还贷放绢帛,吐鲁番阿斯塔那61号墓出土文书中有一件《唐西州高昌县上安西都护府牒稿》,内容是汉人李绍谨借练于栗特胡曹禄山,拖欠未还,引起的一起经济诉案。
此案李绍谨于弓月城一次借练275匹之多,可见栗特人资财之众,并以之牟利。
又《册府元龟》卷999,记长庆二年“京师内冠子弟”多“举蕃客本钱”,即借了栗特人的钱,偿还不起。
由此可知,栗特人的商业活动包括丝绸、珠宝、珍玩、牲畜、奴隶、举息等,几乎覆盖了一切重要市场领域,确已控制了丝路贸易的命脉。
乃至“京师衣冠子弟”也不得不拜在他们的脚下。
栗特人商业成功的奥秘,除了归功于精通业务,善于筹算,不畏艰险,谙熟各种语言以外,还具有许多经商的手段。
  栗特人的政治  善于投附一定政治势力,并取得一定政治地位,从而有利于商业活动的开展。
例如栗特人马涅亚克曾代表突厥,奉使波斯、东罗马,西魏酒泉胡安诺盘陀曾奉使突厥,唐代著名栗特商人康艳典、石万年、康拂耽延、何伏帝延等皆拥有城主称号,曹令忠官拜北庭大都护、康感官拜凉州刺史、康进德为安西大都护府果毅,其例不胜枚举。
凭藉官员身份或投依官府,进行商业活动,自然是得心应手了。
  用宗教活动掩护商业活动。
栗特人的宗教信仰相当复杂,佛教、祆教、摩尼教皆拥有其信徒,例如华严宗第三代宗师贤首大师释法藏就是康国人,曾与玄奘同参译事。
回鹘皈依摩尼教亦赖栗特人之力。
而“摩尼至京师,岁往来东西市,商贾颇与囊橐为奸”。
可见这些具有宗教人士身份的栗特人也在经商牟利。
  利用隋、唐王朝推行胡、汉有别,各依其俗的政策,发展自身势力。
这一政策对汉人推行重农抑商,严禁汉人从事国际贸易,从而为栗特人创造了独霸丝路贸易财源的有利条件。
栗特人宁肯附籍或客籍,多不肯甘为编户,就是利用蕃、汉有别的空隙,由之成为巨富。
例如“长安县人史婆陀,家兴贩,资财巨富。
身有勋官骑尉,其园池屋宇,衣服器玩,家僮侍妾比王侯”。
此乃敦煌出土文书《唐人判集》中的虚拟判例,已可窥见栗特人的豪富,栗特人的资财皆在万金
  栗特人的服饰  栗特人属剪发型民族。
《魏书?西域传》记“康国丈夫剪发”,慧 超《往五天竺国传》亦云“此中胡国并剪发”。
按波斯发型为剪发齐 项,栗特人大约也是如此,《康国传》记其女子盘髻,然品治肯特壁画中少女发型则为梳五辫,左右各二,脑后一,则妇人的盘髻也是由辫子盘梳而成且面蒙黑巾。
康国人还有以发油美发的习俗,杜环《经行记》记栗特人“以香油涂发”。
  栗特人一般穿白衣,慧琳《一切经音义》卷21记曰:“西域俗人 皆著白色衣”,玄奘亦曰“吉乃素服,凶则皂衣。
”黑色乃丧服的颜色,忌服用。
由于栗特人重商逐利,不存在服色等级的差别,其余花色亦各凭所好,所谓“素衣”,未必是全白,而是多夹用绿花,一般戴尖顶虚帽,大约是古塞人遗俗,有的帽子还有前檐;
曰卷檐虚帽,便于遮阳远视,宜于长途旅行。
其服装以窄袖紧身为特征,讲究突出身体线条,玄奘记其人“裳眼褊急”,刘正言诗云“胡衫双袖小”,就是这一特征的显现。
栗特人的腰带特别讲究,有所谓万钉宝钿金带,即在革带上装饰以各种珠宝,上佩刀剑,品治肯特壁画对此有生动描绘,下穿长筒革靴,便于跋涉风沙,舞伎则穿锦软靴,刘正言诗云“弄脚缤纷锦靴软”,此外还有软式拖鞋,栗特人在家似乎更喜欢穿这种鞋。
  栗特人的饮食  栗特人以麦面和羊肉为主食,慧琳《一切经音义》云:“胡食者,即铧锣、烧饼、胡饼、搭纳等事。
”铧锣,即油焖大米饭,今名抓饭,是一种大米加羊肉、葡萄干混合制成的油焖饭。
现在的抓饭必须放胡萝和洋葱,其时洋葱已栽培,但胡萝卜尚未传来,与今抓饭略有不同。
烧饼即今日维吾尔族食用的馕。
胡饼则上加胡麻,反似今日的北京烧饼。
元耶律楚材至河中还吃到鸡舌宴,可知栗特人已知养鸡以供食用。
葡萄酒是常备的佐餐饮料,盛在一种特殊的碗形酒器叵罗中,以金、银、铜等各种不同质料制成,岑参诗中有“交河美酒金叵罗”之语,所指就是这种酒器。
  栗特人的习俗  栗特人“父子计利”,因之不存在大家族制度,而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度。
这种家庭的特征是一方面非常重视父系家世,穆格山文书中的栗特人皆冠以某某是某某的儿子,父名至关重要,祖父
另一方面,男子成年后就须脱离家庭,自去经商谋生,孩子一降生就进行经商教育,至“男年五岁,则令学书,少解,则遣学贾, 以得利多为善”。
及成了更须独立生活。
“丈夫年二十,去旁国,利所在,无不至”。
开始与父母、兄弟别离分居,兄弟之间如发生利益纠纷,不耻诉于宫府。
兄弟、邻居之间财产分得清清楚楚,但栗特式的“小家庭”只是相对于数代同堂、兄弟分居的大家庭而言,规模并不算小,这是因为其婚姻乃建立在多妻制的基础上,栗特人的正妻多为同族联姻,如康阿义屈达干夫人石氏、安菩夫人康氏、米继芬夫人米氏,康、安、米、石皆为栗特姓氏,但也有异族通婚者,如安禄山生父本姓康,养父姓安,母为突厥阿史德氏,亦属异族豪宗大姓。
正妻地位很高,可以与丈夫并坐胡床见客,法律上不但允许夫休妻,而且允许妻弃夫,拥有再嫁的权利。
由于栗特人多去远地经商,其性生活不可能为一夫一妻制束缚得很紧。
因此,还另有侍妾、姘头,这些次妻皆为外族,有的还具奴隶身份。
“妇言是用,男子居下”,无非反映正妻尚拥有一定的发言权,而且在交际场合男性推崇妇女以为骑士风度而已。
  栗特的历法直接继承波斯的影响,实行祆教历,这种历法分全 年为365天,12月,每月一律30天,余5天搁置,一年差6小时,4年差1天,因此,每4年岁首提前1天,故我国史料对栗特岁首记 载不一,杜环《经行记》云“其俗汉五月为岁首”,韦节《西蕃记》说“以六月一日为岁首”,《新唐书?康国传》则云:“以十二月为岁首”。
记载差异正是由于岁首推移的结果,七曜制的发明则乃栗特历法的重要特点,七曜指日、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合为一个周期,又称星期,至今仍在通行。
  栗特人的节庆,依蔡鸿生研究,主要有三,即岁首节、葡萄酒节、乞寒泼水节。
岁首节即年节,韦节《西蕃记》记此节连续庆祝七天,举行赛马及射箭游戏,射中者可为一日王,显示了金钱崇拜的力量。
栗特人有陈宝斗富的习俗,每次聚会时,在做的所有的人都把身边所带的宝物拿出来,相互斗宝。
宝物多者,戴帽居于座上,其余以财物的多少分列。
这同明代徽商以资财多少选祭酒,定座次的风俗完全一致,反映了重商民族的本质特色,推测似乎也是在岁首节举行的。
岁首节还例行祭祖仪式,“国立祖庙,以六月祭之”。
民家大概也仿行之。
年节又是求天儿骸骨节,这是个同祆教有关的宗教节日,栗特“俗事天神,崇敬甚重,云神儿七日死,失骸骨,事神之人,每至其月,俱著黑叠衣(黑色棉衣),徒跣,抚胸号泣,涕泪横流,丈夫、妇人三五百人散在草野,求儿骸骨,七日便止”。
这位失骸骨的天儿就是多尼?耽末子,起源于古巴比伦时代,对于他的祈求反映了对作物生长枯而复生的复荣愿望,传至栗特,天儿演变为西耶乌什的英雄传说,这位英雄在安国建立捕喝城之后惨遭杀害,因于岁首凌晨举行野祭,胡男胡女赴郊外寻找天儿骸骨,既是郊游,又是对大地回春的祷祝。
  乞寒泼水节为十月三十日,原为波斯节日,相传波斯萨珊王朝卑路斯(459—483)在位时期出现苦旱,幸得国王相救,因之每到此日,便以水相泼为戏。
“乞寒,奉西国外康国之乐。
其乐器有大鼓、小鼓、琵琶、箜篌、笛,其乐大抵以十一月,裸露形体,浇灌衢路,鼓舞跳跃以乞寒也。
”这一节日对塔里木绿洲诸国影响甚巨。
又有葡萄酒节,据阿里?比丘尔云五月十八日乃是里巴巴花拉节,又作巴米花拉节,意即饮纯葡萄浆,二十六日卡林花拉节,意为品圣葡萄,此节一直延续至八月九日,后来演变为清代维吾尔人的收获节。
  栗特人的宗教信仰  栗特人的宗教信仰呈现多元文化色彩,主要有祆教、佛教、摩尼教,后来还皈依了伊斯兰教。
  佛教在贵霜王朝时代曾为中亚地区的主体信仰,后来随着萨珊王朝政治影响的扩大和祆教的复兴,虽有所衰落,但仍存在一定势力。
其国“俗奉佛”,“颇有佛法”,有史料记米国遭受西突厥肆叶护可汗侵扰,毁佛伽蓝,掠去大量金宝,安国佛教寺院规模宏大,佛像饰以金宝,大食攻入沛肯城,毁所供银质佛像,重达4000迪勒木,在佛眼中挖出鸽蛋大小的珍珠两颗,可见栗特人中佛教信徒依然不少。
  栗特人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绘画、音乐、舞蹈都非常发达。
张彦远《历代名画 记》盛赞北齐栗特画家曹仲达的“湿衣贴体”的画风,这种画风在品治肯特的大幅宏伟壁画中充分显示出来。
在音乐方面,康国乐、安国乐皆名闻天下,栗特琵琶高手曹婆罗门、曹僧奴、曹明达祖孙三代皆擅绝技,历仕西魏、北齐、隋三朝,皆大红大紫,其中曹明达还为北齐主封为郡王。
著名歌手何满子誉满京师,元稹诗云“何满能歌声婉转,天宝年中世称罕”,曹刚善于右手琵琶,人谓其运拨“若风雨”,康昆仑更是号称弹琵琶“长安第一手”,歌手米嘉荣歌声凄楚动人,刘禹锡诗云:“三朝供奉米嘉荣,能变新声作旧声”,又云“唱得凉州意外声,故人唯数米嘉荣”。
音乐理论家何妥曾为隋朝正音律,出任国子监祭酒。
在舞蹈方面康国栗特善胡旋舞,石国栗特善柘枝舞,胡旋舞以旋转快速,动作刚劲著称,柘枝舞则胡帽银带,帽上饰金钤,舞时佧转有声。
又有胡腾舞、反手叉腰,首足如弓,倏然腾起,而又颇作醉态,李端《胡腾儿》诗曰:“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有人认为我国武术中的醉拳就承袭了胡腾舞的某些动作。
壁画中还绘有二人对弈
我国象棋与此同源,可见这一棋类也是以栗特人为媒介传入的。

参考:
粟特人在中古时期是非常活跃的,他们基本上控制了丝绸之路上的贸易。
建立起了自己的贸易网络,隔着波斯跟东罗马和中国做贸易。
他们的发源地位于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今乌兹别克斯坦大部,和其他几个斯坦国部分地区)。
《汉书》中有昭武九姓,也就是粟特人的主要姓氏。
他们都是以姓为国,最大的是康国和安国。
首都在今天的撒马尔罕和布哈拉。
此外还有曹国、米国、何国、史国、石国等等。
从东汉时期开始,粟特人活跃在丝绸之路的贸易上,并在沿线开始定居。
我国的考古发掘也逐渐发现了一些昭武九姓后裔们的墓葬和墓志。
西安出土了北周安伽墓(安伽墓出土石榻)北周史君墓(史君墓石椁)西安北周康业墓石棺床画像太原隋代虞弘墓汉白玉石椁局部粟特人信仰祆教,也就是我们今天很多小说题材里都有的拜火教。
同时也信仰佛教、摩尼教、等,因为他们要在各个国家之间进行商贸活动,所以懂得多国语言。
南北朝时期有许多的粟特人开始在中土定居。
前秦苻坚在位期间,记载冯翊军中“夷类十二种”。
当时的冯翊护军将其部族迁居到今天的陕西三原、铜川一带。
唐代早期,粟特人活跃在长安的商贸活动中,唐代的文化繁荣,粟特人也做出了不少的贡献,比如杨贵妃爱跳的胡旋舞,包括在长安充当各个国家之间的翻译。
后来因为安史之乱的祸首安禄山、史思明均为粟特人。
安史之乱平定后汉人产生了排外的情绪,中原地区开始排斥胡人,粟特人开始抹掉自己的胡人特征,逐步汉化。
也有部分最终融入了维吾尔族和回族。

参考:
据说粟特与波斯同源,居于今天的中亚地区,古波斯帝国只统一了南部波斯各部落,而北边的游牧和渔猎的北波斯各部落并没被波斯帝国搞定,这些部落统称粟特,汉人有时也称他们为稽胡!粟特人生产力落后,生存不易,自西汉起,很多粟特人靠跟汉朝当兵为生,由此逐渐有一部分人迁入中原,由于粟特人源于西域,所以对波斯等国的情况和中原往返西域的道路很熟悉,因此逐渐学会从事商业贸易,最后结成粟特聚落,组成了大型的商贸集团,并且一度几乎垄断了丝调之路的贸易!粟特人创立了文字,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传播者,对欧亚草原影响巨大,很多游牧民族都曾学习和使用粟特文,例如蒙古人早期就是使用粟特文,《蒙古秘史》就是用粟特文写的,蒙古文是成吉思汗晚年才创立的,所以至今大部分蒙古人对记载蒙古人起源及早期历史的《蒙古秘史》都不了解,只有极少数的蒙族学者才能知晓!粟特人最后消失了,融入了欧亚大陆的各个民族之中,其中有很多人融入了汉人之中!
参考:
粟特人不是什么?东方犹太人,他们?和犹太人一点血缘关系没有,但他们的确有西方白种人的血缘———这一点,既决定了他们和今天的维族有一定基因关系,也决定了维族和所谓突厥民族,血缘和基因关系都非常遥远。
1粟特人,是我们从三国到唐时期丝绸之路上一个非常重要、同时也拥有鲜明特色的民族,他们的生理特征更类似欧洲人(高鼻深目、色白、多美女),以擅经商而出名,可以说,当时绚烂瑰丽的丝绸之路,有一多半都是粟特人撑起来的。
对于我们汉人来说,正史中最熟悉的粟特人有两个,就是造成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和史思明————没错,就是这两位仁兄,只不过安禄山父系是粟特人,而母系是突厥。
而史思明则是“纯种”的粟特人。
其实,安禄山的族别考证来自史上一次最失败的“谐音梗”。
我翻了翻《旧唐书》,安禄山的父亲是“杂种胡”。
唐代的“胡”指的是包括西域在内的中亚乃至西亚的各个族群,因此杂种胡的“杂种”不是骂安禄山的意思,和现在的语义不完全一样,“杂种胡”在唐代事实上往往用来指粟特人。
关于安禄山的族别和刚才提到的“谐音梗”,《旧唐书》专门有一段专门的记载,非常有意思———发生在其与哥舒翰的一场饭局上。
这场饭局之所以著名,是因为饭局是唐玄宗李隆基安排的。
哥舒翰是唐代的名将,血统是今天土耳其人乱认的祖宗突厥人,从他姓“哥舒”,我们就知道其出自突厥突骑施的哥舒部。
突骑施是西突厥的一支,哥舒翰则是哥舒部首领之子。
???唐代的管辖范围包括了整个中亚和西亚的一部分哥舒翰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屡获战功。
所以才会有“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的千古诗句。
但安禄山与哥舒翰非常之不感冒,主要是因为哥舒翰在陇右的时候,曾在安禄山的一个堂兄安思顺手下干过活,两人颇有积怨,因此哥舒翰连带着就和安禄山关系也不好。
顺便说一句,后来更牛的、平定了安史之乱的汉族人郭子仪,也曾在安思顺手下干过,而且安思顺关系处得不错。
这样看来,安禄山自己性格不好相处,应该有很大原因。
那么当李隆基在天宝十二载(753年)安排饭局的时候,安思顺、安禄山和哥舒翰都是独当一面的节度使,因此李隆基安排这三大“军区司令”吃饭,目的就是让在饭局上彼此和好,别闹矛盾,同心同力为大唐的发展和稳定出力。
可不知道为什么,如此重要的饭局,唐玄宗自己先缩了。
他没有亲自出面。
而是安排大名鼎鼎的大太监高力士主持。
2这场饭局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安禄山差点和哥舒翰在饭局上打了起来。
因为在饭局上,安禄山对哥舒翰说了一段话:“我父是胡,母是突厥;
公父是突厥,母是胡,与公族类同,何不相亲乎?
”————就是说我们都一样,为什么不团结友爱呢?
安禄山的这段话明显是在套近乎、主动想与哥舒翰和好。
结果不懂事的哥舒翰来了文绉绉的一句:“古人云:野狐向窟嗥不祥,以忘本也。
敢不尽心焉。
”哥舒翰这句话的意思是狐狸对着自己的洞窟嚎叫,是不详的事,是忘了本。
所以我怎么敢不尽心尽力的和你交好呢?
在这里,哥舒翰引用了一句古语,玩了一个谐音梗,野狐的“狐”指“胡”。
古人认为狐狸对着自己的洞窟嚎叫,是要同类相残,所以才会说忘了本。
哥舒翰可能原本的意思是表达双方应该交好,不应该忘本而同类相残。
但是安禄山太敏感,认为哥舒翰骂他是野狐(胡),所以立马就炸了,大骂哥舒翰:“突厥敢如此耶?
!”哥舒翰正要接话,但一看旁边的高力士给自己使眼色,就把话憋了回去,没再吭声。
反正我们也不知道哥舒翰当时是想解释还是准备和安禄山对着干。
但我们至少知道这是有史以来最早的一次谐音梗失败的例子。
3对安禄山的族别,现在已经基本可以认定,他的父系就是粟特人。
因为在唐代,如果一个胡人姓安,那么就几乎可以肯定其出自粟特的昭武九姓之一。
那么昭武九姓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所谓昭武九姓,也被称作九姓胡、杂种胡、粟特胡等。
就是粟特人在大唐所使用的9个姓氏——实际上不止9个——而这些姓氏的来源,就是这些粟特国家的国名。
是从哪个国家来的,就姓什么。
这些粟特人的城邦似国家,全部分布在中亚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河谷,位置在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克斯坦,基本上是沿着泽拉夫善河,东西走向一字排开。
粟特人国家分布的这一区域被称为粟特地区,今天更接近的发音是“索格底亚纳”(Sogdiana),包括了康国、安国、史国、米国、何国、石国、毕国、穆国以及中曹国、东曹国和西曹国等城邦国家,时分时合。
按《新唐书·康国传》的说法,昭武九姓国家是康、安、米、何、曹、史、石、火寻、戊地;
而按照杜牧的爷爷杜佑所编撰的《通典》说法,则是康、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曷、穆——反正《魏书》、《隋书》、两《唐书》以及《通典》的说法都不一样,各有各的一套说法。
???“粟特之地”大体在今天的位置???部分粟特城邦的分布但昭武九姓的国家中,康国毫无疑问是所有粟特人国家中的老大,也是今天中亚名城撒马尔罕(Samarkand)。
而安禄山祖上的安国,则是布哈拉(Bukhara),今天属于乌兹别克斯坦。
这两个城邦历史上都非常著名,今天语里的一些“熟语”就往往和这两个城市有关。
比如维吾尔语里如果说一
显然,这些熟语都暗示了这两个城市曾经的知名与繁华。
至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一大城市,乌兹别克斯坦首都的塔什干(Toshkent),则是当年的石国。
晋唐时期的中国人是将这些地名都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进行了简化,至于为什么要将撒马尔罕简称为康、将布哈拉简称为安等等,今天也没有服众的定论,各种推测倒是不少,比如有人就认为将撒马尔罕简称为“康”,大概是取了这个名字的最后一个音节“kand”,等等……4大概知道了昭武九姓,我们就会明白,史思明也是粟特人,祖上来自于史国(kass),位置乌兹别克斯坦南部的沙赫里萨布兹。
而史思明名字的“思明”则是唐玄宗给取的,史思明的原名其实叫“窣(sū)干”,为粟特语“发光”、“燃烧”之意。
古人之所以将粟特人国家称为昭武九姓,是当时的汉人认为这些国家原住在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来被匈奴击败,西迁到了中亚河中地区,也就是锡尔河与阿姆河的这个河中,这帮人自相繁衍开枝散叶,就形成了九姓国家。
粟特人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东伊朗语,不是突厥语,现在语言上属于操东伊朗语的塔吉克人。
在文字方面,粟特人会针对不同的族群,使用多种字母体系来拼写粟特语,但其主要使用的则是阿拉米文字,阿拉米文字也称亚兰文、阿兰文等,源自于腓尼基文。
???粟特文信件阿拉米文影响了后世的很多文字,蒙古文源自回鹘文,满文又源自蒙古文,所以很多人可能很难想到,今天挂在北京故宫的那些牌匾上所书写的满文,竟然源自于遥远的北非腓尼基!从古埃及、腓尼基,一直到几千年后北京城的大清,起到文字传播关键作用的,就是那些曾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
5至于粟特人的人种,一般的说法将是属于欧罗巴人种、伊朗雅利安人种,也就是真正纯种的白种人。
这一点就不展开讨论了,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相关著作,比如奇迈可(Michael Keevak)所著的《亚洲种族思维简史》、格雷戈里·柯克伦(Gregory Cochran)、亨利·哈本丁(Henry Harpending)所著的《一万年的爆发》等。
历史上,粟特人一直以经商闻名,或者说,粟特人就是一个商业民族。
唐代史料就记载粟特人“善商贾,争分铢之利。
男子年二十,即远之旁国,来适中夏,利之所在,无所不到。
”1907年,犹太裔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敦煌以西的长城烽燧内,发现了八封公元4世纪初的粟特人信件,这个时代,正是五胡十六国开始的时期,更准确的说,应该是永嘉之乱时期(公元311年—313年),因为其中的信件明确记载了当时的都城洛阳与邺城被匈奴(汉赵刘氏政权)攻陷洗劫,皇帝(西晋皇室)逃跑。
所以学者一般将这批信件的年代确定为公元313年六七月间。
至于这些信件为何留在了这个烽燧之中,有着各种猜测,当然最大的可能就是战乱导致了邮传的中断。
这些信件都是当时居住于今天武威、敦煌的粟特商人写给家乡撒马尔罕和西域楼兰的信件。
八封信中,除了一个粟特女子的家信之外,其余的信都是和商业有关的。
从这些信件中,今天的人们得知了当时粟特人经营的各种货物,包括金银珠宝、小麦、胡椒、各种纺织品、麝香、樟脑等等。
当然粟特人也贩卖奴隶,放高利贷等等。
粟特人长期控制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几乎在每个交通要冲和重要城镇都留下了粟特人的足迹。
???唐三彩中的粟特人形象6粟特人由于长于经商,所以通晓多种语言,所谓通“九藩语”,字面意思就是通晓九种语言。
而安禄山与史思明最初的职业,就是在担任咱们汉人的翻译官——牙郎。
史料记载安禄山就通“九藩语”,会九门外语,史思明少一些,但据说也会六种。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所谓通“九藩语”“六藩语”,只是泛指,都是表示会很多种外语的意思。
因为粟特人的这个特点,唐代的翻译业基本都是粟特人的天下,无论是帝国的心脏两京:长安和洛阳,还是边境重镇营州(今辽宁)、高昌(今吐鲁番)等等,都有着大量的粟特人翻译。
除此之外,无论是通过史料记载还是出土的文书、碑铭表明,粟特人在晋唐时期的中国还担任军人、官员等职业。
粟特人带给中原的不仅仅是货物,更为中原带来了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艺术,比如最为著名的胡旋舞以及唐朝九部乐中的康国乐、安国乐、天竺乐等等等等………7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有存在感、非常有特色的粟特人,最终都去了哪儿呢?
要说这件事儿,还是要先说安史之乱。
我们知道,唐代是一个吸纳四方文化的朝代,也就是人们所说喜好胡风,大量胡人、异族担任重要职务,除了安禄山、史思明、哥舒翰这些将领外,还有高仙芝(高句丽,注意,不是高丽)、阿史那社尔(突厥王族,亦即蓝突厥)、阿史那思摩(即李思摩,突厥王族)、执失思力(突厥)、李光弼(契丹)、仆固怀恩(铁勒)、契苾何力(铁勒)、白孝德(龟兹王族)、安元寿(粟特)、李国臣(粟特,原姓安)等等。
但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当时的唐人开始本能的排斥胡人、抵制胡化,甚至在唐肃宗李亨回到被收复的长安后,“宫省门带‘安’字者改之”,也就是凡是出现“安”字的城门街道名统统改掉“安”字。
因此《唐会要》记载,当时的安化门改为了达礼门,安上门改为了先天门,至于各个坊带“安”字的也一律更改,只不过改了名字后的各个坊,基本没过多久都又改了回来,大家还是不习惯,唯一例外的,是原本的安兴坊,改为广化坊后一直没有再变回来,大约“安兴”二字连在一起,还是有些敏感。
同时,当时的文人们也纷纷认为,安史之乱的祸患就是因为大家喜好胡风而引起的,这批人就相当于后世的公知,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当年虽然没有微博,但是大家可以写诗啊,所以包括我们熟知的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以及白居易的好基友元稹,都在有专门的诗作对喜好胡风、重用胡人这个问题进行了批判。
由于当时对胡人、胡化的排斥与抵制,大唐的胡人就很不好过,首先是胡人将领受到猜忌和打压,包括平定了安史之乱,战功赫赫,“战功推为中兴第一”,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都未能幸免,最终在猜忌下抑郁而终。
而家族中在安史之乱时有四十六人为国殉难,满门忠烈的仆固怀恩,则直接被逼造反,病死于今天的宁夏。
在这种大环境下,粟特人的处境可想而知………8当时留在中原的粟特人,一种情况是改姓为李,因为安、康这样的姓往往一看就知道是粟特人。
但这种情况都是因为皇室赐姓为李才能改,不大好复制。
因此最常见的办法就是改自己的郡望,也就是改自己的老家和族谱,不再说自己是来自于昭武九姓,而是纷纷在中原的名人中去找祖宗,说明自己一直都是中原人。
最典型的例子大概是康姓的大都不再说自己祖上是出自康国,而称自己是会稽人,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卫国第一代国君)。
新疆境内的粟特人,则在后来的岁月中逐渐融入到后来的高昌回鹘、喀拉汗汗国中。
中亚地区的粟特人,也逐渐突厥化,在伊斯兰教东进之后,昭武九姓诸国纷纷被大食,也就是阿拉伯军队攻破,所谓“大食兵火焚烧,繁华尽成焦土”。
公元706年,毕国陷落。
公元711年,康国被围困半年之久,弹尽粮绝,在向大唐求救无果的情况下,被迫出降。
公元712年,安国陷落。
公元722年,位于粟特地区最东的肯特城也城破被焚,美丽的肯特女王殉国。
粟特人大量逃散,粟特,这个妖娆神秘的民族,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
参考:
犹太人是贪婪自私的象征,含贬意。
也算是古老的民族了,然而,除了往钱眼里钻以外,其它方面不敢恭维。
折腾了几千年,还在为立足地苦逼挣扎,要不是美国的话,至今仍然是流浪犬,而美国也有衰亡的一天,到时候只有依附中国了,不过,中国人知道他们是什么货色,会有所防备。

参考:
粟特人就是塞特人,也叫斯基泰人。
他们是操伊朗东支语言的一个民族,生活在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地域分布在如今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一带。
我国古代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大月氏(念大肉孜或大禺知),在甘肃祁连山一带游牧,后来与乌孙人发生了战争,先迁徙到伊犁河流域,又迁徙到现在的阿富汗,后来经阿富汗统治了整个南亚。
这个民族就是塞特人的一个分支,他们给汉族人留下了几个姓氏,比如:康、曹、石、穆、白、安、毕、米、何、史等,史称昭武九姓。
他们善于做生意,也很容易融入其他民族。
我国操突厥语的各民族以及使用汉语的民族,如果信仰伊斯兰教和袄教、拜火教、明教等,一般与这个民族有关。
印度人的种姓制度就来源于祆教,所以统治过印度的雅利安人就是这个民族(建立印度贵霜王朝),以及和这个民族混血的操突厥语的蒙古族(建立印度莫卧儿王朝)。

参考:
粟特人(古波斯语:Suguda),是一个消失在历史上的民族,他们来自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珊河流域,唐代文献为“那密水”,西方文献记载Sogdiana,音译索格底亚那,即粟特地区,为今日的乌兹别克斯坦和部分的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
在这个地区,过去曾有粟特人建立许多大大小小的城邦国家,其中最大的就是在撒马尔干的康国,此国为粟特各城邦国的代表。
除了康国,还有在布哈拉的安国、羯霜那的史国等各国,中国史籍则以“昭武九姓"称呼,但总数不止九个国家。
粟特人直到消失前,都仅停留在城邦阶段、未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国家,并先后臣属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等,这松散的臣属关系让粟特人保有了自己的文化,成为丝路上一个独特的商业民族。
粟特人的商队组成不只有商人,还有武装部队可以在商路上以武力自保。
在中国的五胡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从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中原北方及蒙古高原等地区,都可以看到粟特人的足迹和建立的聚落。
粟特人擅于在丝路上建立聚落,也吸纳许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像是吐火罗人、突厥人等,让粟特人掌握了许多西域民族的语言,也是他们贸易的资本。
粟特人入华的时间大约是公元三世纪或是更早,因为商业利益等许多原因让他们转而往东方贸易,甚至移居中国、葬于中国。
中国北朝、隋唐时期的,为了掌控这些胡人聚落,把粟特人商队首领萨保(萨宝)纳入官僚体系中,并设置官吏来控制胡人聚落,管理聚落的行政和宗教事务。
这段时间入华的粟特人并不全都居住在胡人聚落里,从北魏到唐代的各级机构中都可以看到粟特人的身影。
考古出土的史射勿的墓志中可以看到,这位粟特人随着中原王朝到处南征北讨,累积了显赫的军功。
史射勿墓称:“公讳射勿,字盘陀,平凉平高县人也。
其先出自西国。
曾祖妙尼,祖波波匿,并仕本国,俱为萨宝。
保定四年(564年),随晋荡公(宇文护)东讨(北齐)。
隋开皇二年(582年),从上开府、岐章公李轨出凉州,与突厥战于城北。
大业元年(605年),转授右领军、骠骑将军。
"史射勿的后代子孙也都在唐代任监牧官,或出任中书省译语人(翻译官)。
这一现象代表粟特人脱离传统聚落,逐渐被汉文化所同化。
这群汉化的粟特人仍带有明显的粟特特征,从考古出土的墓葬主人的姓名、婚姻,出身郡望等方面,可以看出是否为粟特后裔。
从出土的唐代粟特人墓葬,可看出每一个粟特人汉化的程度。
来自中亚、信仰祆教的粟特人传统葬礼是天葬、火葬。
来到中原后顺应汉人的习俗,逐渐有土葬,也让后世考古学家可以藉此研究粟特人。
在中亚地区广而流传的祆教,是粟特人普遍的民族信仰。
粟特人在丝绸之路上透过商业行为,不经意地传播各地的文化,包括他们信仰的祆教及后来皈依的佛教,还有部分的粟特人成为摩尼教、景教的传教士。
能歌善舞的粟特人带来“胡旋舞”等各种中亚的音乐舞蹈,身上穿着翻领窄袖的服饰,也成为安史之乱前唐代的流行时尚。
安史之乱,不仅是盛唐与中唐的政治分水岭,也让在华的粟特人的生活发生转变。
由于安禄山、史思明都是粟特人,在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形成一股排胡的社会风气,让粟特人只好改变自己的姓氏、郡望来消除自己的胡人特征,也造成了粟特人更进一步的汉化。
有些粟特人则是前往安史旧部掌控的河朔三镇(卢龙、魏博、成德),当地几乎不受唐朝中央政府控制,也没有排斥胡人的现象。
安史之乱后,再也不见先前在中原地区让粟特人广建的祆教宗教场所,也看不到关于祆教的祭祀活动,只剩下河朔三镇尚有新建落成的祆祠。
唐朝末年,河北三镇、粟特人与属西突厥的沙陀族联合,成为唐末到五代十国的中坚力量,更有沙陀族石敬瑭开创后晋、登基称帝的例子。
粟特人来华后,适应当地的汉文化也改变了传统信仰与习俗。
安史之乱结束,因为排斥胡人的风气,让过去习惯族内通婚的粟特人感受到生存压力,开始与汉人进行通婚,更进一步地让粟特人从精神文化上与汉文化融合,逐渐与汉民族合而为一。
在中亚的粟特城邦,也因为阿拉伯帝国崛起而改变了原有的传统信仰与语言。
经过中亚史学者们的探访,如今居住在塔吉克斯坦境内泽拉夫珊河的支流杨格弩河河谷,说着“杨格诺语”、被认为是“杨格诺比人”的这群居民,可说是“最后的粟特人"。
杨格诺语经过粟特语学者的比对研究,与粟特语有着承接关系,这群居民的部分习俗也隐约保留着粟特人的传统习俗。
虽然在丝路上贸易的粟特人早已消失,但留下的精美出土文物,让今日络绎于“一带一路”的中外商旅们,都可发思古之幽情,见证中华文化的包容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