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围点打援”对打援与围点哪个的要求更重要
豫东战役结束以后的1948年7月14日,西柏坡电示华野各首长,为了保证主力休整不受敌军干扰:“似须以有效行动分散敌人,你们则乘敌分散之机,歼灭几部敌人,方能实现大休整。
此种分散敌人的行动,似以许谭(兵团)攻击济南最为有效”。
也就是说,军委最初关于济南战役的设想,是由山东兵团独立完成,并且对许谭的作战细节提出了具体要求。
电文中指出:“许谭攻济南,可先占领机场,以两三个星期完成攻城准备,然后看敌援兵情况,决定先打援或先攻城”。
当然了,无论如何济南机场是必须首先攻占的,因为要切断王耀武跟南京、徐州方面的联系,避免敌人空援而彻底孤立11万守军。
不过华野代司令员粟裕经过反复考虑,认为仅仅以山东兵团实施济南战役,力量是不充分的,请求休整一个月左右后,集中华野全军再发起济南战役。
西柏坡采纳了这一建议,7月23日复电粟裕和许谭,批准华野全军休整一个月。
在休整期间,粟裕跟陈士榘、唐亮等野司首长多次研究后,于8月10日给西柏坡发出了一封长电,提出了关于下一步作战的三个方案:1、集中全力出豫皖苏,以运动战寻歼邱清泉整编第5军,解决掉这一大敌;
2、集中全力攻济南,对于可能北援之敌,仅以必要兵力阻击之;
3、攻济与打援同时进行,有重点地配合和使用兵力。
粟裕在电文最后特别说明:“我们详细研究了
所以在战役构想之初,粟裕其实是准备以打援为主、围点为辅,因为对于迅速攻克济南这样重兵防守的大城市,华野上下还是有顾虑的。
山东兵团九纵司令员聂凤智就回忆,战前“在曲阜会议上有争执,主要是攻击时间问题,我说最多20天,被大家挖苦的不得了”,毕竟这是前所未有的大型攻坚战,而守敌王耀武又不是无能之辈,轻敌肯定是要不得的。
正是考虑到了济南是块硬骨头,所以粟裕才决心先打援敌,然后从容收拾王耀武,做长时间围攻之准备,这是非常客观的。
但是西柏坡敏锐地发现了作战计划中存在的问题:你们第三案的目的,是为了争取第一种结果(指既攻克济南又歼灭大部援敌,形成一次大的歼灭战),其弱点是只以两纵队占领飞机场,对济南既不真打,而集中十一个纵队打援,则援敌势必谨慎集结缓缓推进,并不真援。
如果你们此次计划不是真打济南,而是置重点于打援,援敌必会采取(不会不采取)这种谨慎集结缓缓推进的办法。
这封指示电既含蓄又高瞻远瞩,指出了华野作战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即如果佯攻济南,则狡猾的杜聿明必然也不会积极来援,不但华野寻歼敌人援军的计划落空,济南方向也会因为兵力不足而形成僵局,属于两边耽误。
如果在战役发起后中途改变计划,则“丧失了一部分时间,并让敌人推进了一段路程,可能给予战局以影响”。
看见了吧,“攻济打援”双管齐下其实是西柏坡最先提出来的,只是没有讲的那么直白。
并且西柏坡在电文中,着重说明我军已经具备了大城市的攻坚作战能力,要求华野打消顾虑(南麻战役有些阴影),敢于攻坚和真打济南,树立夺取济南的信心,对华野首长和指战员起到了很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
1948年8月20日,粟裕等华野首长按此电指示,在曲阜召开济南战役作战会议,经过五天五夜的详细探讨,最终形成了“攻济打援”的战役决心。
为了保证打援作战的顺利进行,粟裕同时请求调苏北兵团加入山东战场,西柏坡第一时间复电同意,命令韦国清率两个纵队另一个旅北上,所有部队统归粟裕指挥。
在曲阜会议的最后一天,粟裕在兵力分配上进行了重大调整,华野所有参战部队被分为攻坚和打援两大集团,其中攻城兵力14万人,占全部参战兵力的44%;
打援集团18万人,占全部参战兵力的56%。
所以说,在围点(或者拔点)打援作战中,不存在哪一边更重要的问题,完全需要根据我方的作战目的和实际情况进行军事部署,因为战场情况非常复杂并且瞬息万变,指挥员必须根据形势发展来调整决心。
比如济南战役的筹划过程,就经历了拔点阻援、围点打援和既拔点又打援的三次变化,最终才有了“攻克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战斗口号,因为是准备真打啊!1948年8月31日,粟裕上报华野关于攻济打援的详细部署,西柏坡复电完全同意,轰轰烈烈的济南战役由此即将打响!
参考:
围点打援的战役很多。
在解放战争中,最著名的战役就是辽沈战役的塔山阻击战,还有淮海战役的孟良崮战役,这两次战役都是围点打援的精典战役。
1,1948年秋季,我东北解放军以占领东北97%的土地,解放了86%的人口,只剩下长春,沈阳,锦州55万国军,而且被分别隔离孤立起来,而我东北解放军已发展壮大到100万的部队。
毛主席总揽全局,决策千里。
命令林,罗先围住锦州,然后吃掉。
因为锦州是进关的铁路,公路咽喉交通要道,拿下锦州,余下的沈阳和长春的国军就等于瓮中捉鳖。
林帅和罗帅听从毛主席的布署,把大部队紧急调往锦州方向,林总作了战略布置。
打锦州,当时驻守锦州的是国民党军队范汉杰把守,有93军,新八军两个师,新六军一个师,60军一个师,还有地方民团和加上特种兵。
一共八个师,共十多万人,凭借着坚固的碉堡在锦州坚守。
国军的增援东进兵团,唯一交通要道是塔山方向。
塔山是东西长约30公里狭长地带,离葫芦岛海岸线大约六七公里,位于锦州西南, 距锦州大约30公里。
我兵团司令程子华为塔山防御阻击战的总指挥,黄克诚为政委。
前线总指挥为第四纵队司令吴克华,胡奇才为副司令,第一纵队贺晋年和辽西军区为预备役部队,共八个师。
战前吴克华召开团
前沿一个师加一个营,为第一梯队,另两个师为第二梯队。
其他五个师为预备役部队。
国军的老蒋也知道锦州的重要性,紧急从关内调来92军,62军,加之在锦西的54军,后又调来独立95师,共11个师为东进兵团紧急驰援锦州。
又从海上到葫芦岛来了重庆号战舰,还有空中飞机支援。
于1948年10月10日在锦州的塔山展开了激战。
先是国军的飞机对塔山阵地的狂轰乱炸,然后海上军舰对塔山阵地炮击,然后是地面部队进攻,战斗打得相当激烈。
这三个军的部队反复冲锋,也没冲破我塔山阵地防线。
后到的国军95独立师,号称赵子龙师,没有拿不下的阵地。
战前做了动员,然后是整营,整营,团长,营长带头排着方队往阵地上冲锋,后面还有敢死队。
我塔山阵地,有的阵地几次失手,反复争夺又夺了回来。
在阵地上进行了肉搏战。
这个国军95是独立师,最后损失了2/3的人,撤回关内时,缩编为三个营。
在战斗时,东野统帅林彪,告诉程子华,不要报告我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在10月15日。
我军对锦州发动了攻势,千门大炮以排山倒海之势,对锦州发起了猛攻。
国军听到锦州方向炮声隆隆,知道大势已去,知道锦州已被解放。
残兵败将败将只好退回关内。
这次阻击战,国军死亡七千多人。
我军牺牲三千五百多人。
是以少胜多的一次阻击战。
我军真正成了一面不可逾越的钢铁铜墙,出现了三个塔山英雄团。
锦州的解放,标志着东北的基本解放。
对平津和淮海战役提供了后方保障,对解放全中国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2,简要介绍一下孟良崮战役。
当时的国军蒋介石和陈诚,从全面的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对山东和陕北进行重点进攻。
国军调到山东的有24师,60个旅,45万人,一举想歼灭我华东野战军。
我华东野战军当时有九个纵队共27万人。
华东野战军采取迂回和游击战术消灭国军的有生力量。
国军汤恩伯是第一梯队,带领20万人对我华东野战军进行包围。
首当其中的是国军王牌中的王牌,整编74师张灵甫。
张灵甫凭借着全部的美式装备,孤军深入, 吸引我华东野战军,想来一个中间开花。
陈毅元帅和粟裕大将,经研究决定,消灭孤军深入的张灵甫整编74师。
华东野战军动用了五个纵队共15万人。
在1947年的5月13号,把张灵甫的整编74师包围在孟良崮。
张灵甫的74师有三万多人,有三个族,每个旅下辖三个团,他的部队相当于一个军的建制。
栗裕将军吩咐各纵队,一定要在三天之内消灭74师,否则弄个反包围,对我军是大大的不利,实质上这也是一步险棋。
余下的10多万部队,在外围进行打阻击。
国军的外围救援部队已离孟良不到几十公里,有的部队不到十几公里。
就是救援不到孟良崮的张灵甫,不到三天之内,由于我军的强大攻势,和张灵甫的弹尽粮绝,整编第七四师被全部歼灭和投降,张灵甫自杀身亡。
(国军74师张灵甫)事后,毛主席见到栗裕将军说,“你敢在猛虎里掏心,虎口中拔牙,确实很了不起”。
国军的蒋介石,对他的爱将张灵甫自杀成仁,感到十分的痛心,对救援的各路将领,十分不满。
有的被撤销职务,有的被法办。
孟良崮战役,是陈毅元帅和粟裕大将,杰出的一笔围点打援战例。
参考:
打援的难度更大。
这是因为,你很难预料敌人的援军会从什么地方赶来。
同时,你要保证自己的打援不被敌人识破,或者能够保持吃掉敌人,而不是陷入持久战。
但是,这也不是一定的,还要看围点究竟能不能把敌人打疼。
如果打不通,敌人援军是很难上当的。
我们可以看看解放军历史上围点打援的败仗,南麻之战。
南麻之战是粟裕历史上的败仗之一。
在歼灭74师以后,粟裕的局势颇为不利,一直在不断的突围中。
当时粟裕认为必须改变被动局面,以南麻作为诱饵,吸引国军精锐主力第11师占领,随后将其合围歼灭。
同时因为国军其他部队来援救第11师,在寻机将他们歼灭,彻底打破国军的战略合围。
南麻位于山东沂蒙山区的中央,对日抗战期间,山东省政府就在这里。
解放战争时期,这里也是中原地区的解放军主要根据地。
第11师师长胡琏发现解放军故意放弃南麻,认为肯定有诈。
在占领南麻以后,胡琏并没有随便追击,而是命令所属7个团,立即就地防御。
胡琏的部队就是赫赫有名的五大主力之首,第18军。
18军是国军的主力,在抗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被解放军成为吃人的部队,是能够打硬仗的部队。
此次,胡琏命令下,第11师花费半个月时间,在南麻修建了大量的土木工事,准备就地死守。
从7月15日开始,粟裕集中5个纵队兵力,除了1个纵队阻击援军以外,其余4个纵队共36个团,围攻胡琏的7个团。
说起来,胡琏别张灵甫厉害多了。
在解放军5倍兵力围攻下,第11师依靠土木工事顽强抵抗,坚守了真正7天。
到了7月22日,国军整编第九师、整编第二十五师、整编第六十四师各师已经接近南麻地区。
当时本来是准备一二天歼灭第11师,然后将主力转头对付国军增援部队,寻机歼灭。
但此时吃不掉南麻的胡琏,歼灭增援敌人也就是无稽之谈。
无奈之下,粟裕在7月23日宣布放弃攻打南麻,全军总撤退。
南麻战役以解放军失败告终。
台湾后来认为,此战胡琏伤亡1万人,解放军伤亡1万5000人,其中被俘就有3000人。
此战说明,国军一流主力即便面对数倍解放军的合围,只要指挥得法,合理选择阵地,仍然能够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此战也客观说明,解放军的攻坚能力在当时不是很强。
以5倍兵力强攻7天尚且吃不掉国军7个团,自己伤亡还是国军接近2倍。
参考:
它是一种伏击战,是利用一部份兵力佯攻或围困住一座城池或一个据点的敌军,引诱对方派出援军,在敌援军必经之处选择好有利地形,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一般二至三、四倍于敌的兵力>一举全歼。
这种战略战术源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中国古代战争中常用。
围点打援的战略战术,我军在红军时期的土地革命战争中、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中经常用,并且在解放战争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围点打援的战略部署是两个不同的战术动作,一是用一部份兵力佯攻、包围敌军据点成池,需要毕真,要造大声势,使守敌相信我军真的意在围而攻之,引诱或逼迫敌军派支援部队。
打援能否成功?
围点是关键重要的首选一局,重点在于能否使敌派出支援部队。
打援在于选择好增援之敌必经的有利地形,参战部队要隐避好,要有耐心。
就象猎人狩猎,须耐心和信心。
一九二九年二月九日,毛主席率領红四军从闽西转入江西瑞金城北约二十里处的黄柏墟一带,我军利用有利地形引诱尾追而耒的敌刘士毅部进入设伏圈,正面迎击敌人,又派部队从侧背进行包围,激战一天打垮了敌人。
俘虏敌团长肖志平、钟桓
大柏地战役是红军在被敌人连续的追剿后,我军在毛主席、朱德元帅、彭德怀元帅指挥下取得一个漂亮的伏击战,用的战术是,利用敌军的骄气,把敌主力诱进了口袋阵,打了个漂亮重大的歼灭战。
这次设伏时间很长,指战员们有些失去信心,但在上级的指导下,指战员们树立起信心,使这次伏击圆滿成功!
参考:
攻其所必救,是围点打援的核心问题。
围点是手段,而歼灭援军才是目的,根本目标是消灭敌有生力量或寻求战争的主动。
例如,围魏救赵之战,庞涓魏大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孙膑齐国大军不是直接到赵地救援赵国,而是到魏国国内作战,摆出包围魏国大梁的架势,魏王大惊,急忙命令庞涓回师救援。
对于庞涓而言,魏王以及魏国都城的价值要远大于赵国首都邯郸,即使把邯郸打下了,也是两败俱伤,得一个不被征服的赵国,所以庞涓必须要解救魏王。
在他回军途中,孙膑设伏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设伏,大败魏军,擒庞涓又释放,给魏军以重创。
1948年11月平津战役中,傅作义集团王牌军35军驻扎在北京,在毛泽东的“调遣下”出城援救张家口、宣化之敌,被秘密入关的四野与北上的二野给歼灭于新宝安地区。
因为张家口是大城市,驻扎有重兵,而毛泽东先期派兵急行军隔断了张家口与附近城市宣化的联系,成为孤城。
傅作义本想放弃张家口,看见全线似乎要动摇,又认为35军可用,于是命令35军解救张家口,结果是出去回不来了。
王牌军被歼灭,傅作义心头肉被挖,大势去了。
张家口本是解放军夺取的第一座大城市,而初期主动放弃。
1935年,红军长征到贵州,为国民党军、黔军、滇军、川军包围在一个狭小地区,毛泽东发挥红军机动作战的优势,急行军忽然兵临贵阳城下,摆出重回贵州,建设遵义革命割据地的架式,老蒋当时正在贵阳,急忙命令滇军进入贵州护驾。
而红军主力再次渡过赤水河进入兵力空虚的运南,摆脱了敌军重围。
这也是围点打援的一种,如果红军力量够,完全是可以伏击滇军。
但是红军当时只有2万多人,而滇军三个旅,武器精良。
红军没有碰硬,到云南境内补充给养和人员。
所包围之点必须是敌方最有价值的地方,需要发现和巧妙利用情报和现有条件,而打援则是要发挥机动灵活的战术,能够长途奔袭,又善于伪装,示弱于敌,使得敌人不防备,方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取得战果。
例如孙膑示弱的方法是军队进入魏境内,故意让粮草为对方抢走、烧掉,吃小败仗,退军的路上不断减员减灶,迷惑庞涓。
毛主席的示形方法,是以小部队拉长队伍伪装成大部队,让敌军摸不清头脑。
综上,围点与打援是一体化作战,都重要。
参考:
辽沈战役之前,东北战场的形势已经比较明朗,虽然统帅部还在撤守问题上举棋不定,但国军败局已定,而其中一个比较大的争议就在于,对于被包围在长春地区的两个军约十万人左右的国军,究竟应该怎么办?
委员长提出让沈阳守军出动,去接应长春部队,沈阳则认为,长春部队必须突围出来,否则就不去接应。
长春此时的守军是两个军,一个是滇军六十军,另一个是嫡系的中央军新七军,孙立人起家的新编三十八师此时就被编在新七军的序列中。
但这两个难兄难弟的关系并不和睦,反而十分紧张,相互之间很不信任。
新七军觉得六十军随时都有有可能起义,六十军觉得新七军总是看不起自己,在物资供应上总是借故刁难。
六十军是滇军,在东北战场损兵折将,总是被用在急难险重的任务方面,而有好处的时候,却轮不到他们。
最让六十军感到恼火的是,在他们风尘仆仆从吉林市撤回到长春的时候,粮食都已经被新七军占有己有了,六十军的粮食供应无法保证,新七军在供应问题上,总是推三阻四,刁难六十军。
1948年初,委员长就提出,东北部队应该放弃东北,退入关内。
在和廖耀湘谈话的时候,说到了这个问题,廖耀湘大感震惊。
但在之后陈诚被迫辞职之后,委员长却找了卫立煌去接盘,而卫立煌到任之后坚持重点防御,将部队退缩到锦州、沈阳和长春三个重点城市,并且认为只要美国能继续接济装备,就有能力守住,摆出了决不放弃东北的架势。
委员长看东北局面有失控的危险,只好又用自己的老办法,掺沙子。
范汉杰到了东北,就开始和卫立煌斗。
沈阳是国军在东北的中心,卫立煌认为所有的物资必须集中到沈阳,再由剿总统一分配。
理论上说,卫立煌这么想也没错,这时候东北的部队都是中央军,他无法完全控制,只能希望通过控制物资分配来控制部队。
但范汉杰认为物资都是经过锦州再到沈阳,再从沈阳调运回到锦州,耗时费力,没有必要。
双方闹得不可开交,范汉杰一度提出辞职,最后只好在锦州又成立一个补给区。
委员长认为东北反正守不住了,应该放弃东北,直接撤入关内。
从后来的发展看,委员长这个想法其实是对的,如果此时能够顺利将东北部队撤回关内,加强华北和山东地区防御,解放战争就有可能没那么顺利了。
但委员长这个想法不仅卫立煌反对,廖耀湘也坚决反对。
在这个问题上,廖耀湘站到卫立煌一边去了,委员长又十分光火。
统帅部和剿总、锦州指挥所吵架还没吵出来结果,到1948年9月,情况开始变了,因为解放军这边也吵了一阵子,先做出了决定,先打锦州,只派一个纵队带着六个独立师包围长春,其他部队都迅速南下,包围锦州,先攻义县,再攻锦州。
解放军都开始行动了,国军这边吵架还是没有结果,只能被动应战。
委员长既然认为放弃东北已经是必须的,为什么却犹豫不决呢?
问题就出在长春的问题上,委员长要求沈阳部队接应长春部队突围,而沈阳部队认为这时候解放军包围长春,围而不攻,就是在钓鱼,在等着沈阳国军离开沈阳去救援长春,然后在半路上设伏打援,所以绝不能出沈阳去长春,去就是送死。
不能不说,作为黄埔六期的小师弟,廖耀湘对自己黄埔四期的林师兄的想法猜得还是比较准的,因为这时候的东北解放军就是在守株待兔,只用小部分兵力围困长春,大部分兵力则沿铁路线两侧部署,就等着沈阳国军来自投罗网。
反正不管沈阳来不来救援,忍饥挨冻的都是长春的十万国军,解放军有狗皮帽子,有猪肉炖粉条,不怕你不来。
但廖耀湘坚持不肯上钩,卫立煌也拒绝增援长春,东北解放军数十万大军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终于在9月份下定决心,不守株待兔了,要去打锦州。
这时候锦州危急,连连求援,委员长也不断催促廖耀湘赶紧救援锦州,廖耀湘仍然认为解放军这是惯用的围点打援,觉得目的是在钓鱼,等着他去增援,然后在路上设伏围歼,死活不肯去,坚持要先到营口,准备好后路再说。
廖耀湘磨磨蹭蹭,就是不肯积极增援锦州,等到1948年10月2日,终于同意接受委员长的命令,不情不愿的增援锦州。
可是2日同意出兵,到8日部队才集中起来,十日才出动,占了阜新,前进到新立屯一带,就不肯继续前进了,又开始磨洋工,出工不出力。
一直到锦州已经被解放军攻占,他还在这一带磨蹭,听到锦州的消息,就又想去营口了。
本来解放军在围攻锦州的时候,在黑山一带对廖耀湘兵团只是阻击,并没有真围歼的打算,要等到占领锦州之后再考虑打廖耀湘,结果廖耀湘和委员长又开始吵架,继续在新立屯一带磨蹭,等到二十日才说服委员长同意他先退到营口一带,但这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在黑山大虎山一带,就被解放军拦住过不去了,最终在这里被乱拳打死,十多万东北国军精锐灰飞烟灭。
参考: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围点打援,围点和打援同样重要。
说起围点打援,就不得不说被日本人称为“游击战的典范”的神头岭伏击战。
神头岭伏击战士由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策划,386旅旅长陈赓具体执行的一次围点打援的战役,这场战役堪称“围点打援”的典范,而整个战役又称“奇”谋、“奇”战。
1938年3月上旬,八路军总部命令第129师由正太铁路附近进至晋东南的襄垣地区,侧击由邯郸经东阳关向潞城、长治进犯的日军第108师,并破坏东阳关至长治的公路。
接到总部命令的129师的刘伯承师长和徐向前副师长就开始谋划如何实现总部这一军事要求。
最终两位军事家决心来一个“围点打援”,歼灭日军一部,削弱日军再此地的实力。
进行围点打援就需要选择好的战场。
而围点打援的战场选择需要有几个基本要求,首先就需要“攻其所必救”,这样才能吸引援军;
其次要有伏击援军的好战场,可以伏击并歼灭日军。
两位元帅最终将战场选择在黎城、东阳关、涉县之间,这三座城池都位于邯长公路上,其中黎城是敌之重要兵站基地,存放有日军晋西会战的粮食、辎重、武器、弹药等物资,并且是日军防守的薄弱点。
两位元帅考虑,若我军进攻黎城,黎城守军一定坚守不了,敌人也一定会救援,这就符合“攻其所必救”的原则。
能增援黎城的援军有两路,一路是位于黎城以东的涉县日军,在哪里驻守了400余人;
还有一路是位于黎城西南的潞城,潞城是日军在长治地区的重要据点,驻有日军精锐部队3000余人。
一旦进攻黎城,这两路必定救援,而我军就可以半道伏击,两位元帅将主要伏击地点选择在神头岭。
一场“围点打援”的战争策划就再两位元帅心中形成,他们找来各旅团进行战斗布置,其中以陈锡联率第385旅第769团一部佯攻黎城,主力埋伏在潞城与涉县之间,伏击涉县援军;
以陈赓率第386旅3个团埋伏于神头岭,伏击从潞城而来的援军。
刘伯承师长在交代任务的时候,对陈锡联特别讲到,进攻黎城的时候一定要打造声势,猛烈的使用火力,让黎城日军感觉到朝不保夕,这样才能促使黎城内的日军向涉县和潞城求援,也只有这样这两地的援军才会出动。
陈赓和陈锡联接到任务之后就开始布置,陈赓旅长回到旅部就问大家是否到前线看过地形,因为从地
得知没有看过地形后,陈旅长亲自带队到神头岭查看地形。
陈赓一看吓一跳,神头岭的地形完全与地
然而陈赓思考一番之后,依旧将此地做为伏击点,陈赓认为虽然此处不是一个绝佳的伏击地点,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日军也不会防备,可以做到出其不意;
同时此处虽然狭窄,不利于部队展开,但是对日军也同样不利,而这样的地形只要先下手就能取得优势,此所谓“独木桥上打架,先下手为强”。
陈赓将自己的作战计划上报了师部,刘帅和徐帅都赞同陈赓的作战计划,如是一场围点打援的大戏就开始了。
1938年3月16日陈锡联指挥769团开始攻城,他们特意将时间选择在早上4点,这样到天亮的时候,黎城的求救信号自然发到了涉县和潞城,而此两处的敌人因为是白天,所以一定敢增援。
实际情况却如刘帅所预料的一样,在769团猛烈的进攻下,黎城的求救信心很快到了潞城和涉县,涉县派出300名日军救援,结果由于我军过早暴露伏击位置,涉县的日军退回城内。
潞城的日军众多,全部出动我军也难以一下子歼灭,所以陈赓在769团进攻黎城的时候,派遣了小部队袭扰潞城,使得潞城不敢倾巢而出,只派遣了1500多人的救援部队。
当日军的救援部队到达神头岭伏击圈的时候,陈赓旅长指挥三个团瞬间出击,将日军切为数段,而由于地形狭窄日军很难展开,最终被我军逐个歼灭。
战斗进行到中午时,我军取得了歼敌1300多人,俘虏80人的战绩,还缴获长短枪五百五十余支,骡马六百余匹,以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而我军则牺牲240余人。
神头岭伏击战是一场出色的“围点打援”战役,这场战斗中我军虚攻城池,攻其所必救,逼迫日军救援,然后再出其不意的歼灭日军,无论是战役的谋划,还是战场的指挥,都堪称经典。
此战之后日军就贴出了“专打386旅”的标语,可见这场战斗队日军的伤害很大。
参考:
“围点打援”是战争中常用的一种战术。
陈赓大将在抗法援越战争中,对围点打援战术有过几次教科书式的运用。
越南二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二战时法国战败,向法西斯德国投降,法国驻越南殖民军变成了没人要的国际弃婴。
后来日军侵入越南,把八万多法国殖民军送进战俘营。
二战结束后,在南越受降的英国人把被俘的法国殖民军释放出来,并加以武装。
与此同时法国政府也想起这片孤悬海外的殖民地,于是派重兵重返越南,截止到1946年3月,法国驻越南殖民军总兵力已经达到20多万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越南人民军领袖胡志明前往北京,期冀能够得到中国的支持。
1950年陈赓将军将军临危受命,率领军事顾问团抵达越南。
陈赓审时度势,认为现在要打破困境,首先要解决法国殖民军对中越边境的封锁。
而高平是法国殖民军边界封锁线关键据点,是否能够攻克法国殖民军重点守卫的高平,是边界战役能否胜利的关键。
越南人民军高层军官认为,他们有攻克高平的实力。
但陈赓对此持怀疑态度。
高平有完备的防御体系,另外还能得到空军的支援,而越军以前打的都是小规模的游击战,没有攻坚战的经验,现在贸然攻打高平,非吃大亏不可。
为了验证自己的看法,陈赓建议,可以对高平使用小股兵力围而不打,越军主力把东溪作为攻击目标。
东溪扼守通往高平的必经之路,守军人数也比高平少许多。
越军为了速战速决,集中了于敌30余倍的兵力攻打东溪,结果用了三天才把东溪打下来。
丢了东溪,高平就变成一座孤城,法国殖民军调集在北越地区所有的机动兵力,另外配合六个营的伞降部队,气势汹汹的杀奔东溪。
同时困守在高平的法军,也接到命令,守城的主力部队出城,在东溪一带夹击越军主力。
陈赓等待已久的战机终于到了,埋伏在东溪公路两侧山地中的越军主力,攻坚战不是法军的对手,但是在野战中,越军人多的优势就凸显出来,经过血战,法国殖民军的援军以及高平出击的接应部队,都在东溪全军覆没。
高平兵力空虚,越军乘胜追击,顺利的攻占高平。
高平失守,法国殖民军在中越边境长达1000多公里的防线全线崩溃,法军相继放弃了太原、七溪、同登、谅山、路登、老街和沙巴等18座城市。
这就是在抗法援越战争中有决定意义的边界战役。
边界战役成果之大,让胡志明、武元甲等人喜出望外。
把陈赓将军围点打援的战术,设定为越南军事学校中的必修课。
参考:
围点打援,是我军最擅长的战术,在解放军的军史上,这样的经典战略无数,算是我军一大特色。
挂着历史领域创作者的头衔,还是从历史角度聊聊这事。
中国是农耕文明,农业发达使百姓生活能够更加稳定,粮食的收益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储藏的时间比较长,结余的粮食可以以丰补欠,让悠长岁月的风险降低许多。
在衣食有保障的情况下,就可以搞文化、政治、娱乐等上层建筑了,这使得中华文明长期得以发展繁荣,大部分时间是领先于周边,甚至是领先于世界的。
粮食的储藏是个大事,事关风险来临时的生活,为保护好储藏的粮食,即要从技术上防腐、防虫、防鼠,又要从安全上防偷盗、防劫掠,家家、村村乃至各乡、各郡的粮仓都要好好守卫,这样就开始出现了“城”。
“城”是粮食的聚集储藏地,也是人口聚集之地,再派生出各行各业。
“城”在中华文明当中,是很重要的地方,如果“城”被击破,那就意味着周围地区全部沦陷,新的占领者,将拥有这一片地区各类资源的重新分配权。
为保护原有的秩序不被打破,守住城池就是重中之重。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主要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这里平原为主,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生产。
粮食的丰富,促进了人口发展和文化发展。
而这一地区,最大的人为风险就是战乱,特别是上千年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危胁。
由于生产方式不同,一但草原上遇到灾害,无法保证生存时,游牧民族就会越过北方的山脉,到中原地区抢夺粮食,而使氏族部落得以生存下去。
游牧地区盛产马匹,骑兵在冷兵器时代是巨大战力的体现,人数虽不多,可破坏力极大。
为防游牧骑兵的攻击,中原地带在城周建筑高大的围墙,据城以守,抵消骑兵的突击优势。
在强盛的王朝,甚至把这围墙建设到了国境线上,这就成了赫赫有名的长城。
守城是中国的传统,守住城池就守住了粮食,守住了人口,守住了财富,守住了这一地区的统治权。
说回问题。
围点打援在此前的中国战争史上,并不是常用战术,因为中原军队的长项在于守城,游牧民族的骑兵长项在于野战,如果某城被围,周围来救,就很容易出现以已之短被敌之所长重创的情况,这样会成片丢失无防守之力的地区,在古代战争中,往往就是被围之城死守,与敌拼消耗。
城里有水有粮有人,城外坚壁清野,游牧骑兵本就是因无粮而来的,消耗不起也就撤走了。
只有在明确敌方兵力远不及己方时,才有可能有援军来。
或者王朝强盛时,国家有专门机动的部队来抵御外辱,这种时期是很少的。
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初期我们的军队在武器装备上并不擅长于攻城,而国民党为统治者,不能失去城市,再加之自视兵力、装备都远高于我军,所以蒋介石是最爱出援兵的。
当时我军的指导思想是弃地存人,保证有生力量,在运动中寻找战机,这样围点打援的战术运用就多了。
但到了后期,兵力、装备上去了,即可以打点也可同时打援。
最著名的就是打锦州,这次的重点是打点,塔山、黑山阻击战都是“阻援”。
当锦州打下后,返身打东线援军廖耀湘集团,取得辽沈战役的全面胜利。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围点打援还是要视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并没有围点还是打援的轻重之分。
参考:
都很重要!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情报!比如在你的作战区域内,你自己的兵力能围谁,围住了谁可能来救援,你的剩余兵力能不能全歼来援……这些情报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
“围点打援”中那个更重要?
当然是打援了。
围点只是诱饵,歼灭来源之敌才是战役目的。
“围点打援”,运动战中的“调动敌军”的战术之一也!说一个电视剧故事吧!《亮剑》中李云龙打平安县城救老婆,就是一次神奇的经典围点打援战役。
说他神奇是因为李云龙一开始并没有围点打援之意
但是,他的上级和友军抓住了机会,紧急部署,配合李云龙打了一场漂亮的“围点打援”之战。
最后把平安县城也打下来了,把援军也歼灭了。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强大的美军在日军面前也付出了极大的伤亡。
在国内战场,日军的武器装备远远强于国共两军,再加上日军的射击、拼刺、战术等单兵技能也不弱,要打败日军是非常困难的。
尤其日军驻守的县城,几乎不可能打得下来。
所以国民党撤退之后,八路军要在乡村发展力量,因为没有攻城的大炮。
但是,李云龙因为老婆被山本特种部队抓走进了平安县城,李云龙神勇之下,集结了他的独立团和县游击大队,把平安县城围了起来。
形成了事实上的“围点”。
消息传出,日本人先吃了一惊,但是山本特种部队在里面,不得不救,于是派出了大批援军。
李云龙等于事实上调动了日军的援军离开了驻守地,为八路军为楚云飞和日军打运动战创造了条件。
李云龙的上级听到李云龙擅自攻城,异常生气,但是情报传来,日军大部队出城了救援了,马上反应过来。
这正是“打援”的好时机啊 。
楚云飞也神反应,马上派出了部队,设好了包围圈,以歼敌于路途之上。
于是一场未经策划的围点打援战役开始了。
李云龙围城之战打的很苦,要不是他又二营长的意大利炮,他还真打不下平安县城。
要不是新一团和楚云飞替他打援,他也打不下平安县城。
当然了,要不是李云龙去打平安县城,新一团和楚云飞也没有便宜仗打!战后,上级论功行赏,李云龙功过相抵,“围点”不算功劳,打援的都是功劳。
在领导那里,歼灭日军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