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电影叫好电影
三观正的,哈哈,告诉大家一个可以免费看某讯,爱某艺等网上的VIP视频的方法,非常简单,30秒就能学会,
想分享一些优秀的纪录片,年轻的时候看看,对三观大有裨益。
在此与你共勉。
哦,当然里面会加一些私货,那么多答案居然都没提到我最喜欢的电影,不开心。
一、《人生七年》为什么将这系列的纪录片放在第一位呢?
因为,它实在是太了不起了!我从未想过,一部纪录片居然能横贯56年的岁月时光。
我从未想过,居然可以从一部纪录片中看到14种人生。
但《人生七年》做到了。
正如美国影评家Roger Ebert所说的一样:The up series is on my list of the greatest films of all time.这部纪录片让我惊艳。
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
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
四十九岁知天命,看尽岁月流逝,看穿沧海桑年。
本片综合了被访者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四十二岁、四十九岁及五十六岁多年的访问精华。
一开始,拍这部片子的本意是揭示不同的阶级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但在这一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导演也发现自己从开拍时试
这里,放上刘瑜老师的影评《记得当年草上飞》(节选),当年我就是从这篇影评了解到这部纪录片的,感谢刘瑜老师。
但这个纪录片看下来,给人最大的冲击完全不是其政治内涵,而是——请允许我使用这个几乎成了陈词滥调的用语——生命的荒诞。
片中的每一
但是,圣诞老人始终没有出现。
慢慢地,片中的男人开始挨个秃头,女人开始比赛发胖,关键是,他们的眼睛里再也没有了憧憬和幻想。
梦想的浓雾散尽之后,裸露出来的是苍莽时间里有去无回的人。
......这样说又似乎不公平。
放弃了政治抱负转而热衷园艺的John,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柔和;
无家可归的Nick在42岁之后竟然成功跻身地方政治,变得更积极。
这样的人性成长也可说是收获?
事实上到影片最后,这14
说到底,谁都终将被扔回时间的海底,在那里与其它鱼虾贝壳一同聆听无边寂静,而在这之前,我们能指望的,大约只是心灵成长,祈祷生的优雅可以抚慰它的渺小。
二、《浮生一日》年轻时,我希望你去看看全世界。
一天内,你看见生命的伊始,看见生命的结束。
看来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信仰。
看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看生活富足的人们。
有人坐在地上用手抓着浇汁凉米饭,有人坐在环境舒适的餐厅吃回转寿司。
有人站在高峰仰望天空俯瞰世界,有人穿梭在喧闹肮脏的街道,看市井生活。
就在你发呆的刹那,有多少生命离开,有多少生命降临。
世界真是个奇妙的东西。
有一天,我想背上包行走世界,看市井生活,认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学说不同语言。
或许某一天我会鼓足勇气登山,跳伞,尝试各种新鲜的东西。
走的地方多了,看的东西多了,会不会就能够更坦然的面对生命的本色,生活的各种,也更加平静的接受这个世界?
两位奥斯卡金像级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和凯文·麦克唐纳(Kevin Macdonald)-联同全球最大影片分享网站YouTube破天荒合作,并得全球网民掌镜,在2010年7月24日,以「爱」和「恐惧」为题,集体创作了愈80,000段,共4,500小时的影片。
当中影片来自世界各地、人、事,并演绎了不同的人活在2010.7.24这一天,那许多满载悲喜,失落与幸褔的故事:从繁华的大城巿到素被世人遗忘的乡野、从驾名车的富豪到街边的擦鞋童、从寄人篱下的生活到色彩缤纷的狂欢世界,影像情感丰富,极具感染力。
这万千来自五大洋七大洲的创作,经过金像班底的鬼斧神工,如今终于跃上大银幕,让全人类乘着八万多个趣味盎然的镜头,见证这时间囊里的一日人生。
《浮生一日》的意境很像京韵大鼓唱段《丑末寅初》(《丑末寅初》又名《三春景》,原本只作为《南阳关》的“帽儿”,后成独立唱段,曲词儿按渔樵耕读的顺序(后面再加不用工作的闺秀和未成年小牧童)描述在丑末寅初这一时辰里的生活景况,像一组平行蒙太奇画面:“丑末寅初,日转扶桑。
我猛抬头,见天上星,星共斗、斗和辰,它是渺渺茫茫、恍恍忽忽、密密匝匝,直冲霄汉,减去了辉煌。
一轮明月朝西坠,我听也听不见,在那花鼓谯楼上,梆儿听不见敲,钟儿听不见撞,锣儿听不见筛,这个铃儿听不见晃,那些值更的人儿他沉睡如雷,梦入了黄粱。
“架上的金鸡不住地连声唱,千门开、万户放,这才惊动了行路之人,急急忙忙、打点着行囊,出离了店房,够奔了前边那一座村庄。
“渔翁出舱解开缆,拿起了篙,驾起了小航,飘飘摇摇晃里晃当,惊动了那水中的那些鹭鸶、对对的鸳鸯,它是扑扑楞楞两翅儿忙啊,这不飞过了扬子江。
“打柴的樵夫就把这个高山上,遥望见,云淡淡、雾茫茫,山长着青云、云罩着青松,松藏着古寺、寺里隐着山僧,僧在佛堂上把那木鱼儿敲得响乒乓啊,他是念佛烧香。
“农夫清晨早下地,拉过了牛套上了犁,一到南洼去耕地,耕的是春种秋收、收仓闭户,奉上那一份钱粮。
“念书的学生走出了大门外,我只见他,头戴着方巾,身穿着蓝衫,腰系丝绦,足下蹬着云履,怀里抱着书包,一步三摇,脚步儿仓皇,他是走进了书房。
“绣房的佳人儿要早起,我只见他,面对着菱花,云分两鬓,鬓上戴着鲜花,花枝招展哪,她是俏梳妆。
“牧牛童儿不住地高声唱,我只见他,头戴着斗笠,身披着蓑衣,下穿水裤,足下蹬着草鞋,腕挎藤鞭倒骑牛背、口横短笛,吹的是自在逍遥,吹出来的那个山歌儿是野调无腔,这不越过了小溪旁。
”来自豆瓣用户纳兰妙殊,侵删。
三、《天地玄黄》我们是谁?
从哪里来?
又将归往何处?
这些问题和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的回答。
去看看《Baraka》吧,你的心里,或许将出现一个答案。
《Baraka》,一个不知所云的符号,一个不属于大众英语语系的单词 。
《Baraka》,一个偶然看到,却会必然记住的电影 。
《Baraka》,一个承载天地文明,岁月流逝的时光 。
Baraka是一个古代伊斯兰苏非派单词,含义是“祝福”。
这本身就是在一种虔诚的洗礼,一种心灵上的天人合一,一种神秘却又尊敬的赞歌。
美国纪录片《天地玄黄》外文名《Baraka》导演:罗恩·弗里克。
历时14个月,穿越24个国家,导演罗恩·弗里克(Ron Fricke)用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能够拥有的最壮阔最绚丽的景致——从远古到现在,从猿猴到人类,从荒无人烟的沙漠到震撼人心的宗教活动现场,从广袤天地带来的感动到婴孩单纯的笑脸给予的幸福,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意识到,这美好的一切正时时刻刻地发生在我们身边。
开场用大场景,全景方式呈现了全球各地最为壮丽的大自然的奇迹,从世界屋脊融化的雪水流到得克萨斯的拱石国家公园,从热带雨林随着季风飘向埃及法老的金字塔,用了30分钟左右的篇幅让我经历了阿根廷的瀑布之水冲洗,阿富汗风沙的吹凌,夏威夷火山的炙烤和澳大利亚埃尔斯岩烈日的威灵。
内容涵盖了7大洲40多个地区的70多个奇观。
这部影片在刚推出时评价极高,被一些疯狂的影评家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
几年前甚至有人声称如果被流放到荒岛上,唯一愿意携带的电影就是它。
以地球与人类的进化,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题材的纪录片。
导演走遍全球二十四国拍摄,全片只有音乐与影像,并无对白,效果绝对震撼。
这部电影以地球与人类的进化,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题材,自始至终没有一句对白。
面前的景色究竟来自何方,完全靠观众自己揣摩。
欣赏并观摩电影,并不仅仅是摄像师的专利,拍摄静态照片的摄影家们,同样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教益。
从摄影家的角度欣赏电影,注重的并不是演员的投入表演,也不是惊心动魄的视觉效果。
那么,摄影师选择电影的基本条件和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最重要的是用光的角度和环境。
其次是场景的选择。
为此,我们选择了
据称,导演Ron Fricke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带着三个拍摄小组,花费14个月,走遍了六大洲的24个国家。
共耗费四百万美元。
对于这部无需支付演员的高额出场费的电影来说,投资是相当可观的。
如此高投入的另一个原因是拍摄器材:它使用昂贵的TODD-AQ 70毫米格式。
同时,本片的音乐效果极为优秀,为你带来不可多得的视觉和听觉双重震撼。
Baraka中的场景,是任何一个摄影师都梦寐以求的。
前一分钟你还在为短尾猿那极似人类的脸而浮想联翩,后一分钟就来到了日本积雪的富士山;
来不及细味印度恒河边的火葬仪式,又在叙利亚寺庙前徘徊驻足。
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因为其中的内容如此丰富,浮光掠影的浏览根本无法完全吸收。
除了风景之外,导演还利用电脑程控技术,拍摄了大量延时镜头,以反映曼哈顿和东京街头的繁忙场景。
这固然是动态影片的特点,但是静态照片摄影师能不能考虑使用延时曝光效果来表达一些忙碌的景象呢?
随这部电影上市的还有一本精美的画册,详细的记录了电影拍摄的种种有趣的经历。
同时附有大量的彩色和黑白照片。
如果非要说这部电影有什么不足的话,它的创意和拍摄手法似乎和1983年的一部名为《Koyaanisqatsi》的电影颇为雷同。
有意思的是,《Koyaanisqatsi》的导演和摄像也是这位Ron Fricke。
正如这部电影颇为怪诞的片名一样,这是一部献给所有懂得,并愿意欣赏视觉艺术的人士的杰作。
四、《寻找小糖人》这部电影是在英语课上看到的,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
怎么会有这么吊诡的故事?
Legendary!直到后来才知道,其实这不是什么苦尽甘来的励志故事,毕竟小糖人的隐晦所指是“毒品”,似是恰好暗合了南非那个时代的反叛、迷茫与动荡,潮水褪去,无论是个体的年少轻狂还是社会的剧烈变化,都已成微甘的追忆。
寻找小糖人》是瑞典导演Malik Bendjelloul的作品,讲述了美国底特律民谣唱作人罗德里格斯(Rodriguez)的传奇故事。
20世纪70年代初,罗德里格斯在发行了两张反响一般的专辑之后便在流行乐坛消失匿迹,但在千里之外的南非,他的歌却影响了一代人。
本片讲述的就是两位罗德里格斯的铁杆乐迷寻找他的过程。
最终,乐迷经过努力如愿找到罗德里格斯,还把他请到了南非举办了巡回演出。
2013年2月奥斯卡奖中,《寻找小糖人(Searching for Sugar Man)》成功摘得“最佳纪录片奖”。
可惜的是,2014年5月,Malik Bendjelloul导演由于饱受忧郁症困扰,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自杀身亡,当时年仅36岁。
不同于以往的纪录片娓娓道来的“纪录”形式,这部片子像一部悬疑电影一样(夸张的说)。
不过如果真把这个故事当作剧情片来拍,估计没几
毕竟,这也太曲折了些。
所有的艺术家都是怀才不遇的,片中的主角更是这样。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主角被描绘的形象是一个苦逼到不能在苦逼的人,甚至好多人以为他死了。
但当他真正出场的那一幕,就是他打开窗子,直面镜头的时候,有些茫然,有些疑惑,脸上满是生活的痕迹。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一个堪称传奇的人物,在美国默默无闻,从事着最底层的体力活,但是南非却成为激励一代人的音乐斗士,一个屌丝音乐人的神话,一年能看一部这么动人的电影足矣。
作为一部记录片,形式并不是重点,影片的关键在这个传奇音乐人罗德里格斯,一边讲述他的故事,一边放着他的音乐,说实话,他的音乐如果放在改革开放前传到中国同样会红的,因为这种自由的曲风特别能打动向往自由的心。
五、《篮球梦》“教练,我想打篮球,”我们的梦想是如何歇菜的?
在很小的时候都有梦想,可能梦想不着边际,科学家啊将军啊,但至少,那里寄托着最纯粹而美好的希望。
长大了,懂得多了,梦想便被现实吞噬,越来越远了。
而今,你们在哪里呢?
导演是Steve James。
此片花费六年时间拍摄,讲述两个来自芝加哥贫民区的黑人少年追逐篮球梦的过程。
他们具有非凡的篮球才能,却只能在街头篮球赛中大展身手。
直到被一名星探发现,他们的人生才似乎有了转机,但其中的一人却还是因为膝伤而毁灭了多年梦想,另一个则进了大学离梦想靠近。
除了是一部成功的运动纪录片外,本片还探讨了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问题,向人们展示了年轻的黑人为生存而奋斗的艰苦。
本片获得了包括了国际纪录片联合会大奖在内的12项大奖。
当年这部影片在美国放映时广受好评,评论家也称它为“完全的令人目不暇接”和“具有超强的震撼力”,已经“让人无法忘记”。
一部拒绝奥斯卡的最佳影片芝家哥影评人协会最佳电影荣货奥斯卡最佳影片剪辑提名篮球梦──追逐打进NBA的大梦对亚瑟和威廉而言,打球,是他们逃离芝加哥街头险恶的唯一途径。
和千千万万个黑人男孩一样,他们梦想有朝一日能成为NBA的明星球员。
《篮球梦》原是一部纪录片,追踪报导这五载这两位年轻人在篮球场上力争上游的过程,全美影评人一至赞誉为有史以来最好的一部纪录片。
美国专业体育杂志《Sports Illustrate》甄选出的影史上十部最伟大体育电影:名列第三位。
好的,我又来了,自己挖的坑,哭着也要填完。
六、《好死不如赖活着》关于这部片子,我能告诉你的,不外乎为一个悲剧性的家庭故事。
这样的故事,在当时的河南省上蔡县芦岗乡文楼村艾滋病“重灾区”,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那些天,在死亡阴影笼罩下,人们每天都在告别,习以为常街头同时出殡的队伍,此起彼伏的哭泣声;
而在四周惴惴不可终日的恐慌中,五人就有四个都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被死神扼住咽喉的一家人,面对可以预见的死期,他们将该如何存活?
本部纪录片直击“艾滋病”这个敏感而恐怖的话题,以跟踪拍摄被感染的马深义一家为整条线索,赤裸裸的向我们诉说着,这个家庭面对生死的生活原态和他们的心路。
上世纪90年代,在河南省南部的一些乡村中,很多村民在卖血脱贫的鼓惑中,因为卖血感染了艾滋病。
马深义一家就住在文楼村。
一家五口,除了大女儿马宁宁以外,整个家庭都是艾滋病的受害者。
纪录片从2001年的春末夏初开始,历经盛夏、深秋、严冬,一直到春节,讲述艾滋病带给整个家庭的这场灾难。
本片荣获2003年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纪录片提名、2003年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最高竞赛单元提名、2004年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和2004年英国国家最佳纪录片奖。
发现这个片子纯属偶然,当时我本来是想下载那部获得奥斯卡奖的纪录片《颖州的孩子》,结果却找到了《好死不如赖活着》,而后者带来的震憾远胜过前者。
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死亡,尽管我只是一个旁观者。
片子没有什么技巧,最大的特色是真实。
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背景音乐,只有马深义一家的日常生活。
拍摄者和被摄者朝夕相处,面对面的交流,历经盛夏、深秋、严冬,见证了雷妹从发病到去世的全过程,真实记录了艾滋病带给一个家庭的巨大痛苦和恐惧。
也许只有在死亡面前,人才会明白生命的可贵。
当死亡一天天临近,生命也就越发的沉重,直到无法承受。
七、《提提卡失序记事》你肯定会觉得自己是个正常的人。
但你是否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群人挣扎在自我的世界里。
他们被视为异类,被旁观,被治疗。
我想你应该看看他们。
1967年拍得美国纪实片,片长84分钟,提提卡蠢事 Titicut Follies ,还被翻成《提提卡失序记事》《蒂蒂喀特轻松歌舞剧》 这部精神病监狱实录,公开放映之前必须获得狱方主管的批准,因为暴露出太多的阴暗面而通不过狱方的审查。
记录了精神病人倍受误解和虐待的可怕时期。
导演用手提摄象机营造了亲临地狱的感觉,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同类仅是由于别人的误解或自身精神问题而完全丧失做人的基本权利。
当几位纪录片导演被问及- 你心目中最伟大的纪录片是?
尼克·布鲁姆菲尔德:“也许是弗瑞德·怀斯曼的[提提卡失序记事](Titicut Follies,1967),影片是在一所精神病院拍的,拍得既有趣又恐怖。
这不是一部我会时常翻出来温习的影片,但它确实非常惊人。
”索菲·菲尼斯(Sophie Fiennes,[胡佛街复兴]导演):“[提提卡失序记事],假如这是一部故事片,恐怕导演和编剧都会被逮捕。
影片刚开始被禁,但真相是封锁不住的。
怀斯曼无所畏惧的勇气叫人钦佩。
多亏了他的影片,我们才看到我们每
”八、《在世界尽头相遇》去南极本来就是一件浪漫的事。
而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南极。
Herzog的南极向我们献出他对科学世界的人文思考。
人与自然,人与科技,科技与自然,关系是那么微妙。
人借助科技将自然变成人的自然,然而自然的威力却能将一切轻易抹去,包括改变了它的人。
也许下一个冰河世纪后,人类将不复存在,而这片冰雪的世界,还将以它的方式存在下去。
这部纪录片的编剧、导演和旁白均由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来担当,记录了他与剧组前往南极洲拍摄当地生物、居民以及独特地理风貌的历程。
这部纪录片并不是一部关于南极著名的企鹅的影片,而是去探索南极的人类生活,以及壮丽神奇的南极洲美景。
他们前往由美国国家科学 基金会南极计划部门运作的南极洲最大的科学研究中心——位于罗斯岛的麦克默多站进行拍摄,在当地采访了一些在作业、后勤、IT和维护等方面提供支援的成员后,他们陆续前往海豹基地、潜水营地等南极洲人类扎营的地点,沿途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人,做了很多包括细胞生物学家塞缪尔·宝泽(Samuel Bowser)、动物学家占·保罗斯基(Jan Pawlowski)、企鹅研究学者大卫·安利(David Ainley)等在内的简短访谈。
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拍摄探索的并不在于展现科研领域,而在向大众揭示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
本片提名2009年第81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Herzog似乎毫不在意BBC等常常呈现的极地风光,什么高大的冰山,肥胖的帝企鹅,光怪陆离的极光等,统统在这里看不到。
Herzog呈现给我们的南极,是一个被打上了深刻人类烙印的南极。
我们从他的镜头中看到的,是一个到处是烂泥坑的大工地似的南极大本营,人们住在集装箱一样的房子里。
到达南极的人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观赏美丽的风景,而是学习如何极地求生。
七八
Herzog
这里的每一扇门后面,都有一个不同凡响的故事。
在这儿,银行家开大巴,哲学家开挖土机,博士生种蔬菜,生物学家开摇滚音乐会。
这个殊彩纷呈的人群还包括了一些堪称异类的人物,比如那个女旅游家,曾乘垃圾车长途旅行,在沙漠里断了水,每日饮两小杯水为生。
她的脸皱纹密布,访谈时她在涂一张油画,血红的船头,刺向上方。
好的,纪录片们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是私货环节。
安利电影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先推荐一下最近刚看的吧。
《小森林》春夏秋冬,从不依靠、从不寻找,她在寂静和努力中,慢慢重塑了自己的生活和意义、期盼母亲的来信、善待邻家的缘分,在被“抛弃”和被遗落,她静静落下自己的种子,安静自然地承续自然的生存规律和方式,成长为一株坚强又闪亮的山中花蕾。
市子很少柔软,没有矫情,坚强得像一棵树,在寂静的山林中,听风而生,饮雨而活,安排着自我生息,盼望着远方母亲的消息。
其实我一向对桥本妹子不感冒,可看完了小森林之后,我几乎爱上了她。
像市子这样独立,坚强,温柔的姑娘,我最喜欢啦~(桥本爱 × 村妹纸 × 天然呆 × 心独白 × 野食谱 × 闲生活 × 农家乐 + 万变云 + 清爽风 + 绿油油 + 湿淋淋 + 小动物)/ 无剧情 = 抗抑郁特效治愈片小森,品尝自然,或者用最简单的方法烹调自然的饮食,是一种平实原始的生活方式。
每个时节有每个时节的劳作,然后去品味时令蔬菜和肉类,才能尝到最真实的风味,接着用一年的光阴去期待。
恬静自然,返璞归真,朴素真实,有美景和美食的电影。
小森, 是山腰浓浓的雾气, 是夜晚滴答的雨水, 是早晨冰凉的薄霜, 是门前皑皑的白雪;
小森, 是井边的蛙声, 是树上的蝉歌, 是窗棂的振翅, 是田间的鸟鸣;
小森, 是郁郁葱葱的树林, 是潺潺流淌的溪水, 是滚滚而去的麦浪, 是铺满落叶的山路;
小森,是酸甜红透的番茄, 是咧嘴大笑的板栗, 是香甜细腻的鳟鱼, 是肥美可口的鸭肉;
咦,这边有一个坑还没有填。
今天就再加几个吧。
因为好多著名的电影其他答案都已经提到了,所以还是上私货。
《哪啊哪啊神去村》之前看到这部电影的片名时,我以为是“啊啊啊啊神去村”......还在想,这个电影真是活力十足,请原谅我瞎(笑)。
电影讲的是一个日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故事。
(笑)超暖人心的森林系,简单质朴纯真活泼可爱。
大自然与乡村日常的点点滴滴,淳朴人性里的细细闪光,给呆板冰冷的城市生活的暖心一击。
因为考大学失败,刚刚告别高中时代的都市青年平野勇气(染谷将太 饰)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他偶然被林业培训生宣传材料上的美丽女孩所吸引,于是脑瓜一热来到三重县一个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的偏僻小山村接受为期一年的林业培训课程。
一开始他吊儿郎当,毫无干劲儿,因此饱受前辈饭田与喜(伊藤英明 饰)的斥责。
正当勇气准备逃离之际,与封面美女石井直纪(长泽雅美 饰)不期而遇让他鬼使神差地又回到宿舍。
前期培训结束,勇气随着饭田前辈来到神去村,跟随师父(光石研 饰)开始实地修行与学习。
严苛的环境打磨着这个都市青年的骄傲和浮躁,不知不觉中他已成长为足以独当一面的优秀伐木工…… 本片根据三浦紫苑的同名原作改编。
比起《哪啊哪啊神去村》,香港人把这部电影译为《恋上春树》,无疑是更符合信达雅的标准。
而在大多时候,港译总是走的剧透和噱头路线,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这种青春、励志、热血和半治愈类型的电影,也是平成年代日本电影的一大特色。
从1989年周防正行《五个光头的少年》到《五个相扑的少年》,中间泷田洋二郎《入殓师》超越巅峰,到2013年石井裕也《编舟记》,从一群人到一
矢口史靖也是其中一员,从《五个扑水的少年》、《摇摆少女》到《快乐飞行》,他乐衷于讲述新手被踩,菜鸟初飞。
看似千篇一律,实际上总有新意,回味无穷。
这回的《恋上春树》,正是励志喜剧的又一佳作。
哦对,说起《入殓师》,也是一部很好的《文艺片》,大家应该都听过的很多,所以就不详细介绍了。
《编舟记》还没有看过,豆瓣评分8.5应该不会太差。
《金氏漂流记》这一部,我记得很清楚,高中的一天,中午回家看到了电视里在放这部电影,过程中一直在哈哈哈哈,啧啧啧啧,结果喜闻乐见的下午迟到了,被老师骂了一通。
这是一个衰男和一个宅女的爱情故事。
这是炸酱面爱好者的福音。
这是一个苦逼而又欢乐的都市童话。
这是一个有关孤独与生存的故事。
金盛瑾(郑在泳 饰)因公司重组而失去了工作,同时债台高筑,妻子也离他而去,对人生彻底失望的金盛瑾爬上了汉江的大桥,纵身一跃…… 然而金盛瑾醒转过来之后,发现自己漂流到了汉江的江心小岛上,短暂的脱身努力失败后,金盛瑾在城市的边缘陷入了鲁宾孙一般的境地,回想起现代生活的局促忙碌,金盛瑾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开始依靠小岛上的各种废品过起了化外人生。
与此同时,在城市高楼中,一位有自闭症的金小姐(郑丽媛 饰)恰巧用相机目睹了金盛瑾自杀的情形,这个一年中只在演习时窥探大街的女孩生活中自此闯入了一个外星人般的都市鲁宾孙。
金小姐在夜晚时分进入对她来说危机四伏的街道,以便给金先生送出自己的信号,而金盛瑾则用沙滩上的大字来回应,这对儿奇妙的笔友慢慢维系着这份情谊,但是在纷乱的都市中,这段关系会走向何方呢?
也曾想过一人一座城。
一人一片岛。
鲁宾逊漂流记有些复杂。
这个漂流记很离谱,却又真实。
上帝给你一个缓冲的机会。
远离一阵喧嚣,远离永远需要不停的挣扎, 赐你一片桃源,你有什么话好说。
搜寻所有的残留物,原来也是这么有意思。
生存本能在体内蠢蠢欲动。
然而现实却又是,这片岛却还保持着与城的联系。
所以,也必须要继续挣扎。
可是那些挣扎永远没有这片岛曾赐你的挣扎来的强烈。
所以,连三年不爱见光的她也因为你重新面对这个她依赖的星球。
现实与童话的不断交叉碰撞,就会有那名为爱的火花。
有空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