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唐宪宗在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后,就自以为立下了不朽之功,渐渐骄侈,信仙好佛。
元和十四年,正值印度佛教盛行中国,全国处于狂热拜佛风潮,社会各阶层趋之若鹜,百姓废业破产,唐宪宗不思变法,妄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腹委曲、愤慨、悲伤。
当接到被贬诏书,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侄孙子韩湘跟了上来,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律,以抒发心中的悲愤和决心。
全诗共八句,一、二句书写被贬的前因后果,只因一封朝奏,后果是龙颜大怒,晚上就被贬到离京遥远的潮阳。
三、四句申述自己爱国忠君的胆识和气魄,大有义无反顾的勇气。
五、六句即景抒情,悲而惨烈,因身遭被贬之罪,心情一片恢暗,这种心境如同乌云遮盖一样,哪里还能找到家的感觉呢?
前路茫茫,大雪横挡,险恶难测,马也踟蹰不前。
末尾两句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凄楚。
\r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炉,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r
参考: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唐代文学家。
公元八一八年时,由于劝阻唐宪宗〈李纯〉不要奉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幸为好友裴度救援,遂改贬为潮州刺史。
此诗即为被贬途中所作:\"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本为圣明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中:左迁~指降职、被贬。
蓝关~地名,现陕西商县西北,当时是从陕西到南方的必经之地。
九重天~指的是皇帝。
潮阳~现广东潮安。
汝~指的是他的侄孙韩湘,也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八仙过海》中的八仙之一韩湘子。
这首诗是韩愈因为反对唐宪宗奉迎佛骨被贬途中,他滿心委屈,正感到无处诉说,走到蓝关时,遇上一个大雪天,恰巧遇到他的侄孙韩湘子,他就把一腔心事都写入诗中告诉韩湘子。
在八仙传说中,韩湘子性格狂傲,曾经在初冬时于数日内令牡丹花开数色,每朵花内又藏有一诗句。
〈见《酉阳杂俎》〉传说中韩湘子以法术点化韩愈,说韩愈贬谪潮阳时,途中遇雪,韩湘子冒雪而来,将牡丹花上的诗句示与韩愈,两人宿于蓝关驿舍。
所以,韩愈做有此诗。
临分别时,韩湘子又告之韩愈未来之事,其语事后尽皆应验。
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藩镇割据势力强大,寺院经济与世俗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面对这些矛盾,韩愈竭力宣扬天命论、人性论,企
这个在当时的时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继承秦汉的散文传统,提出\"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观点,要求文章要有充实的内容,并做到文从字顺,反对追求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偶文风,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并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的文章气势浑厚,兼于推理,叙事简洁,语言流畅。
他的诗歌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其诗风格险怪雄奇,反对庸俗浮浅,开创了唐代一个重要的诗派。
参考: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愈因反对唐宪宗迎佛骨,上疏《谏迎佛骨表》,批逆龙鳞,被贬潮州刺史。
匆匆离京,“日驰十驿
当途经蓝关时,韩愈遇到前来送行的侄孙韩湘,触景生情,吟咏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七律名诗。
那么如何评价这首诗,诗词人生认为可以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及诗为心声两个方面入手:01.本诗的创作背景:韩愈获罪贬官的原由与经过关于韩愈反对唐宪宗迎佛骨,上疏获罪的史实,在《旧唐书?韩愈传》中都有记载。
从唐宪宗命中使杜英奇到凤翔法门寺迎佛骨,佛骨到达长安,在“留禁中三日”,掀起了长安城内一次崇佛拜佛高潮,当时“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
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当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历来排斥佛老,提倡儒家正统。
他上疏《谏迎佛骨表》认为迎佛骨是“伤风败俗,传笑四方”之事。
宪宗皇帝在阅文的当日就发怒了,在第二天召开朝会,将韩愈的疏奏表文公开示众并准备处韩愈极刑。
从宰相裴度到国戚诸贵都认为“罪愈太重”,唐宪宗改判韩愈左迁潮州刺史。
02.诗为心声:韩愈写诗表达了愤懑与悲凉的心情在心为志,发言为声,诗歌抒写诗人的心声。
这首七律诗写出了韩愈对贬官流放的愤懑与悲凉,也可以说是自诉冤情之作。
首联“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其中“九重天”形象描绘出皇室之高峻威严,“路八千”描述从京城长安贬谪潮州路途的辽远荒凉。
朝堂上宪宗皇帝的一道诏书,韩愈从此被贬官几千里之外的荒凉之地。
颔联“欲为圣明除弊事”,韩愈表达上疏直陈迎佛骨的弊端,是想为宪宗皇帝除弊事,可是宪宗不纳,却将他贬官外放。
韩愈“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身虽衰朽却老而弥坚的内心倔强。
颈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此时韩愈身为迁客,回望长安,流露出忆家恋阙之意。
宪宗皇帝主宰着他的升迁进退以至生死荣辱,而自己触怒天威,被贬潮州,远离家人,仕途难料,内心唏嘘感慨、愤懑惆怅。
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用了屈原的典故,从被贬之日起就把自己比作冤沉汨罗的屈原。
韩愈此次遭贬,侄孙韩湘一直伴行到潮州。
结论:这首诗就是韩愈对自身获罪贬官的经历以及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是一首申诉冤情之作。
像韩愈这样的古代文人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历来忠君爱国,一腔赤胆忠心。
只是封建帝王往往有奢华贪欲之私心,文人期盼忠臣遇合的政治理想,很难实现,故而在诗歌中抒写内心的痛苦经历与真情实感。
参考:
问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你如何评价?
前言韩愈因为上表批评唐宪宗迎接佛骨,而且文中说得很不客气,因此触怒皇帝被贬谪潮州。
韩愈的侄子孙韩湘子来送行,韩愈有感而作七言律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一、简释早晨我写了封奏疏给皇帝,晚上登上了遥远的潮州被贬之路。
我不顾安危想为国家社稷铲除这些错误,哪里会考虑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面对高耸入云的秦岭忍不住思念我的家人,马儿也在飘满大雪的藍关不肯向前。
我知道你韩湘来此何意,是不是等着收我的尸骨呀。
韩愈准备除掉什么“弊事”呢?
二、敢为圣王除弊事在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派人到凤翔法门寺迎接佛骨舍利,计划入宫供奉三日 。
但韩愈认为大不妥,对于此事批评有一点点尖刻: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
.....惟梁武帝(28)三度舍身施佛....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论佛骨表 》)韩愈认为,没有佛的古代,帝王们都很长寿,有了佛以后,汉明帝在位才十八年。
而且后来的皇帝几乎都不长寿,只有梁武帝萧衍活得时间长点,可惜这个舍身入佛的皇帝不得好死,被活活饿死台城,结果国破人亡。
韩愈又说: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然百姓愚冥........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
.....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
(《论佛骨表 》)韩愈说,佛本是一个外国人呀,跟咱们言语不通,不知君臣大义(他懂个p呀)。
而且一个枯骨迎入宫内也不吉利。
百姓受到影响,也难免做出伤风败俗之事,贻笑四方,这可不是小事呀。
三、评价看完韩愈的《论佛骨表 》,且不论是非,只看这咄咄逼人的言辞估计唐宪宗也接受不了。
以至于唐宪宗差点一怒之下斩了韩愈。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韩愈下笔如刀,很容易出口伤人。
回头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的时候,会发现结尾处”好收吾骨瘴江边“充满了激愤。
相比较而言,同样是遭受贬谪,苏轼则更加旷达,东坡先生面对这一切时,说的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四、韩愈的遭遇唐宪宗震怒之下,要用极刑处死韩愈,在宰相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下,免除韩愈死罪,将其贬谪到了今天广州的潮州市。
今天去潮州,会发现韩愈的影响力很大,潮州的江山为纪念韩愈,分别叫做韩江与韩山。
在韩山还有韩愈的纪念馆。
唐宪宗惜才,不久就想把韩愈调回长安。
于是几个月后,就把韩愈先调回离长安较近的江西宜春,在这里韩愈又呆了几个月。
今天去宜春,感受不到太多的韩愈的影响力。
宜春又称为袁州,为了纪念汉朝的袁安,这里的山水分别叫做袁山和袁水,哈哈,没有给韩愈机会。
几个月后,韩愈就被调回长安任国子祭酒了。
其实韩愈819年春被贬,同年十月量移宜春,820年春到宜春,同年九月回长安。
可见,唐宪宗还是很偏爱韩愈的。
结束语韩愈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敢于直言的性格,也可以看出唐宪宗的大度。
另外,诗中提到的韩愈侄孙韩湘,就是八仙过海中的韩湘子。
@老街味道
参考:
唐朝重佛,佛教在当时发展蓬勃。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释迦佛祖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
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表示极力反对,并上表《谏迎佛骨表》。
因为表中有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之说,触怒宪宗,本欲将其处死,幸得好友裴度等人极力搭救,才留得一条性命被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远在岭南,自古为瘴气之地,距离长安亦有千里之遥。
韩愈仓促上路,至蓝口关口时,他的侄孙韩湘追了上来,于是,满心委屈的韩愈提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据说韩愈的这位侄孙,就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原型。
至于怎么评价,韩愈的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不容置疑的,他大胆直谏不畏强权的行为亦值得肯定,但佛教对唐朝社会及统治所产生的影响,并非如他所言,百害而无一弊,佛教的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等说教,劝说和引导人们向善,为维护封建统治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