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灭殷商为什么还要把殷王室微子启分封在宋国
回到历史环境中,周原来只是商朝的一个诸侯国,力量远远不如商朝。
周武王联合很多小诸侯国和部族(号称八百诸侯),一起反抗商纣王的暴政。
双方实力的对比,其实还是很悬殊。
牧野之战中,周武王率领的诸侯联军,仅仅用了一天时间就打败了商纣王,主要原因不是联军强大,而是因为商纣王太不得人心。
商朝统治阶级内部,对商纣王不满的大有人在,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便是其中一个。
商朝灭亡后,殷商贵族并没有遭到毁灭性打击,他们以宗法为纽带,同声同气,仍然是一股相当强大的政治力量。
这也是周王室不得不对他们采取怀柔政策的主要原因。
可以这样说,周朝建立之初,最主要的政治课题便是正确对待商朝遗民。
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很有可能前功尽弃,一夜回到解放前。
因此,周武王先是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为诸侯,统治原来商朝的王畿(商王的直领地);
又派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辅佐”武庚,当然也就是监视他,史称“三监”。
不料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武庚与管叔、蔡叔勾结,发动叛乱。
摄政大臣周公旦花了三年时间,才将这场叛乱彻底平息。
三监之乱导致周朝对商朝遗民政策的改变:从原来的就地监督,变为分散管理。
也就是将商朝贵族中的强宗(大家族)分给姬姓诸侯,由他们带回各自己的封国去安置。
如周公旦的儿子伯禽被封为鲁侯,就带走了“殷民六族”;
周武王的弟弟康叔被封为卫侯,得到了“殷民七族”;
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被封到晋国,则分到了“怀姓九宗”。
这样一来,商朝贵族基本被拆分了。
但是,即便如此,他们的势力仍然很强大,在各自新的居住国,也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比如鲁国,一直保留了两社的传统——一个是周社,也就是周朝贵族祭祀祖先的地方。
另一个是亳社,亳是商朝的发祥地,曾为成汤(商朝第一任君主)的国都,亳社就是商朝遗民的宗社。
所谓“两社之间”,便成为鲁国朝廷的代称,由此可见商朝遗民在鲁国的地位。
不难想像,周公旦为了安抚这些遗老遗少,是掉了不少头发的。
最终的结论,是不能完全将商人的国家从地
换而言之,还必须要封一个诸侯国来“代殷后,奉其祭祀”,这样才能让他们的人心稳定下来。
于是,一直与周人保持了良好关系并且在商人中具有较高威望的微子启便派上用场了。
周公旦以周成王之名,封微子启为宋公,建都商丘。
这一片土地,是商朝早期主要统治的地区,也就是亳的所在地。
商朝贵族的势力,在这里并不算太顽强。
至于“宋”这个国名,乃是“商”的谐音。
有人甚至认为,宋国最早就是叫商国,后来为了区别于商朝,才改称宋国。
此说存疑,但也未尝不是一种合理的假设。
微子启是个聪明人,周朝的统治者对他很尊重,他则心甘情愿地维护周朝的大局。
宋国建立后,商朝遗民的反叛,确实也销声匿迹了。
周朝的统治,日趋稳定。
可以这样说,将微子启分封在宋国,是周王室处理殷商遗民问题的最后一道工序。
完事之后,天下也就算是太平了。
参考:
武王伐纣,周公东征。
两次战争,周人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不过,周公取胜后,未及班师,就让微子启统领殷商王族,并以宋地为他们的封国。
好不容易打垮了殷商,为何周公又要如此急切地给他们封地呢?
这,正是周公高瞻远瞩之处!一道难题商、周,及当时天下各族群,都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组织。
因此,各个族群之间的文化、习俗差异极大,周人不可能直接统治其他族群族人,只能依靠这些族群的族长实施治理。
殷商虽然败了,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但殷商贵族仍然对殷商遗民保持着统治,对当年臣服于商王朝的族群依然有极大的号召力。
相比之下,周虽然已成为天下共主,但他对殷商遗民,及跟随殷商的其他族群依然缺乏实际统治能力。
周武王为了安抚人心,让纣王的儿子武庚继续统治殷商故地,只是让自己的三个弟弟加以监督。
可是,周武王死后,武庚与“三监”一起作乱。
这说明:一旦周统治出现松动,强大的殷商残余力量将随时威胁周的统治。
周公东征,平定了叛乱。
不过,周公大军回师后,这些遗民、部族是否会甘心受周的统治,仍是未知数。
如何处置殷商遗民,对周人来说,仍是一道关乎生死存亡的问题。
分封殷商王族于宋,一箭双雕周公急切地将殷商遗民于宋,正是一招破局的妙棋。
1、安抚人心。
尽管连遭打击,但是,殷商遗民依然人口众多,族群复杂。
与叛乱有关系的部族也非常多。
地盘太大,人口太多,部族关系太复杂,周人一时间难以全面、系统地做出安排。
周公先将殷商王族分封于宋,正是给天下一颗定心丸:连殷商王族都能得到封地,继续祭祀祖先,何况其他部族呢?
2、规范殷商王族后裔权限。
武王伐纣后,对殷商的势力仍然得到了较完整的保留,殷商王族后裔对殷商遗民、当年的附属部族依然有合法的影响力。
周公分封殷商王族于宋,就是将殷商王族后裔的影响范围做了明确规定。
殷商王族后裔的合法统治范围从此被局限于宋,他对其余的殷商遗民、当年的富庶部族,不再具有合法的管理权限。
系统化建设,基本解决殷商遗民问题周公回师后,周人经过周密部署,基本解决了殷商遗民问题。
1、分化殷商遗民。
最难搞的殷商顽民,被迁徙到了成周,由周人直接监视、管理。
其余殷商遗民,被封给了其他诸侯。
鲁获得了殷商遗民六族,卫获得殷商遗民七族,燕国也统领了较多的殷商遗民。
如此,殷商遗民的人口被“分而治之”,难以以整体反抗周人的统治。
2、监视殷商贵族。
周人对殷商贵族的处置非常细致。
留居在王畿的殷商贵族,散落在周贵族的采邑之间。
被分封为诸侯的殷商贵族,又被包围于周族同姓国之中。
比如:宋国西是应、蔡,东是曹、滕,北是卫,南是陈,完全被周人包围、监视。
3、融合。
从考古发掘来看:殷商贵族在各诸侯中依然享有很强的特权,许多殷商贵族受到了诸侯,甚至周王的重用。
如此,殷商贵族被吸收到西周的统治集团,帮助周治理遗民。
总的来说,周公分封微子于宋,是高瞻远瞩之举。
从此开始,周人以镇压与安抚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殷商遗民的问题,为西周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了800诸侯,率领5万联军攻打商都朝歌,商纣王组织了70万奴隶军队对战周军,双方在牧野打一仗,结果商纣王的70万奴隶大军一碰到周军就崩溃了,反而掉头去打朝歌,因为这些军队都是商朝在战争中抓来的奴隶,而商朝军队的主力则在东方讨伐东夷。
之后,周军攻入朝歌,商纣王在鹿台上自焚而死,商朝就此灭亡。
准确地说,周灭商之战,是一次斩首行动,当时实行是分封制,整个华夏有上千个大大小小的部落诸侯国,周武王灭商一下子就联合了800个诸侯,而商作为当时的宗主国,势力还是很强大。
周武王并且商军的主力还在东方讨伐东夷人,还有仍然效忠于商的诸侯国存在,牧野之战只是杀死了商纣王,灭亡了商朝的中央朝廷,但是商朝的骨干还在,而且当时以周武王的实力,不可能一口气消灭所有商的附庸和军队。
周武王在灭亡商朝之后,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分封诸侯,二是兴建陪都,然后就返回了周的根据地,也就是周原,在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和岐山一带。
先说周武王的分封,周武王封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在商都朝歌,为了防止武庚叛乱,又在朝歌的周围分封了三个姬姓诸侯国,分别是邶国、鄘国、卫国,由周武王的三个弟弟分别来镇守,其中朝歌的东边是卫国,由三弟管叔镇守,朝歌的西边、南边是鄘国,由五弟蔡叔镇守,朝歌的北边是邶国是八弟霍叔镇守。
牧野之战另外,周武王还封了商纣王的庶长兄微子启为诸侯,爵位是公爵,微子启建立了诸侯国叫“宋国”,宋国的地盘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到江苏省徐州市一带,这个宋国一直活到了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宋国出了个宋襄公还一度称霸,宋国一直到公元前286年被齐国灭亡。
周武王一共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有53个是姬姓诸侯国,也就是周武王的族人,比如周武王封弟弟周公旦为侯爵,建立鲁国,周公旦没有去封地,由周公的长子伯禽即位,再比如周武王封自己的弟弟姬叔鲜为侯爵,建立管国,封自己的弟弟姬叔度为伯爵,建立曹国。
那么问题来了,周武王杀了商纣王,却封商纣王的儿子和兄弟,难道不怕这些商人反叛吗?
其实是周武王在当时现实情况下所采取的最有政治智慧的一种处理方式,由于周灭商是斩首行动,只杀了商朝的首脑,商的根基并没有动摇,而当时周的实力又不足于灭亡所有商朝残余势力,于是采取了一种折中的办法,并分封商纣王的儿子兄弟,再以缓慢的手段来解决商的残余势力。
周初分封之所以一定要分封商纣王的儿子和兄弟,是为了拉拢商朝的遗民,也就是说周武王灭亡商纣王是想给商民一个感觉,他只想灭不人道的商纣王,并不想牵扯太多商朝的遗民,因为商纣王在任时,打击了以比干、箕子、微子启为首的一大批商人贵族。
比干和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庶兄长,其中比干被商纣王所杀,微子启投靠了周武王,后来被封在宋地建立了宋国,箕子则不愿意投靠周武王,又受到商纣王排斥,于是远走他乡,来到今天的朝鲜建立了箕子朝鲜,就连朝鲜这个名字也是箕子取得,他带走了一大批不愿意投靠周武王同时又不能容忍商纣王的商人和贵族。
而周武王之所以能够讨伐商纣王成功很大原因也是利用了商朝内部的矛盾,同时商军主力不在朝歌,所以商纣王即使被消灭,周武王的天下也并不太平,周武王想利用分封达到两个目的:商末三重臣:微子、箕子、比干1、拉拢一部分商朝遗民的民心。
这是通过三个方式达到的,一是消灭了残暴的商纣王,商朝内部有不少人对商纣王不满,周武王可以拉拢这批人。
二是分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这是拉拢忠于商纣王的商朝遗民,因为武庚是商纣王的儿子和继承人,同时武庚继续在商朝都城朝歌。
三是分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微子启代表了一部分投靠周武王的人,周武王通过分封的方式也想继续拉拢这批人。
所以周武王用三个不同的方式想拉拢三批不同政治观念的商朝遗民,只要能拉拢这批人,就能通过兵不血刃的方式夺取商朝的天下。
2、扩大周族的势力。
周武王灭亡商纣王后一口气分封了71个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不是周武王的族人,就是周武王的功臣,当然是忠于周武王的,周武王把这71个诸侯国分封到他认为重要的地方,从分封的地
商纣王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周武王三个弟弟所建立邶国、鄘国、卫国合称三监,包围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只要武庚叛乱,就很容易被自己人所消灭,虽然后来出了意外,武庚叛乱后,尽然拉拢了周武王的三个弟弟邶国、鄘国、卫国一起叛乱,这确实出了周武王的意料之外,也是让人想不能的地方,但在周武王分封时,这样的安排确实是合理的,换了谁也会这么分封。
周武王通过分封把周族的势力扩展到整个华夏,基本上奠定了周朝的势力,没过两年,周武王去世了,武庚联合周武王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一起叛乱,然后被周公平定,周公平定了叛乱之后,周朝的势力进一步扩展。
此外,周武王在世时还通过兴建洛邑陪都的方式将周王室的势力扩展到了中原腹地,洛邑就是今天的洛阳,这在当时是华夏的中心,西周当时的政治中心是丰京和镐京,合称丰镐,这里远离中原,为了加强控制才会在洛邑兴建成周,而丰镐则被称为宗周。
周武王分封周武王灭亡商朝后,虽然整个天下以周为最强势力,但是当时通讯是极其落后的,而是城邦制,所以的诸侯国其实就是从一个城池开始的,城池外只能说势力范围,并不被严格控制,所以周武王必须得靠分封来控制整个华夏,而周武王分封商纣王庶兄长微子启的行为,就是周武王控制整个华夏环节中的一个小环节。
周武王在分封之后,并不是不怕叛乱,而是他早就意料到会发生叛乱,并且依靠分封而提前布局,比如武庚的叛乱,他只是没有料到自己的三个弟弟也会跟着发生叛乱,而周武王根本不担心微子启会叛乱,因为微子启已经背叛了商,他得不到商人的支持,只能依附于周人。
参考:
作者:冷清先生,
殷商的祖先契,又称卨,是黄帝的第十三代孙帝喾之子,封阏伯,封地在商丘,周武王封微子启于商丘,就是商的祖坟之地,后称宋国。
微子启的后裔,有以宋国为姓者。
周的祖先叫后稷,也叫弃,黄帝之后。
弃很会种地,被黄帝命为大司农,后稷的孙子被封在有邰(陕西岐山),称为岐伯。
自“象朝”至“夏朝”,大司农这个职位,就一直被后稷的子孙世袭。
夏朝的时候,夏的王室称大夏,周后稷之国,称为小夏。
商汤灭夏桀以后,伊尹把夏的宗庙给烧了,造成在夏的遗址没有大量发现文字载体,伊尹是良师良相,但是伊尹也是毁灭华夏文化的历史罪人。
夏朝灭亡后,后稷的第三十五代孙,害怕商朝的迫害,岐伯“不窋”帅周族,逃亡戎狄之间。
周的十代先祖公刘,帅领周族脱离戎狄,迁徙到豳(甘肃平凉),重新恢复后稷之技——农耕,并且在甘肃灵台县,重设宗祠以祭祀先祖,所以这个地方就被叫做“灵台”。
有邰氏是炎帝的旧部,和黄帝部族长期通婚,周人一直认为自己,是正宗的炎黄子孙。
古公亶父之时,周族不能忍受戎狄的欺压,在亶父的带领下从豳迁徙到周原,岐山是周族故地。
商朝承认了周人的地位,封亶父为西伯(岐伯),亶父又称周太王,是周文王的爷爷。
周又经过三代人的发展,到周文王时已经发展成商朝最大的诸侯国。
殷纣王在崇侯虎的挑唆下,就把周文王招到朝歌,关押在羑里(拘文王于羑里)。
文王长子伯邑考,向纣王献有莘氏(临洮)美女,骊戎文马(斑马),有熊九驷,他其怪物。
纣王烹伯邑考,以文王子肉汤食于文王,乃释文王并授予文王斧钺。
文王回到西歧七年,一年灭一国,周日益强大。
文王薨,武王继位。
武王二年在孟津会盟诸侯,觉得时机不合适,就回去了。
武王四年,纣王囚萁子、刨比干,纣之太师疵、少师疆抱商之乐器而奔周。
武王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
”公元前1046年二月,武王在孟津会盟天下八百诸侯,做“太誓”:“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决于天……”武王自帅虎贲(骑兵)3000,车三百乘,甲士45000人。
诸侯兵会者,车4000乘,甲士60万,武王乃东伐殷商。
二月甲子昧爽,武王以65万大军陈师牧野。
纣王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在牧野对抗武王。
武王伐纣,双方出动军队接近150万,是个什么概念呢?
据记载,商朝末年,全中国的总人口是1200多万,每八
战争一开始,支持纣王的50万诸侯军,就拖着戈矛(倒戈)溃散了,武王军从前阵一直杀到后阵。
结果,武王军队胜利,纣王穿着珠玉宝贝之衣,自焚而死。
武王把纣王宫中财物,公平的分给诸侯,又分封了八百诸侯。
然后展开了对助纣为劣的诸侯国的打击,灭国99个,降国605个,斩杀三十万,俘虏17万多,此事记载在《逸周书、世浮》里。
武王没有烧毁殷的宗祠,三千后殷墟出土了震惊世界的甲骨文那么武王为什么还要封微子启于宋国呢?
武王说,周是仁义之师,可以灭其国,不可以灭其宗,商丘是殷商的发源地,是商族祖坟所在地,不能让殷商绝了后嗣香火呀。
在战场中杀人,是无奈之举,谈不上是否仁义;
而打完仗,还要杀人灭族,那就是真的不仁义呀!纣王亦灭,商族已经投降,那就不能再进行杀戮了,让他们去守着自己祖先的地方,这就是“大仁大义”呀。
如要详细了解商周的起源和来历,敬请期待冷清专著《华夏源考、三皇五帝纪》出版发行。
参考:
首先,将微子启分封在宋,是周人与微子之间的一次政治交易。
商纣王晚期,疯狂杀戮大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让微子深感末日即将来临。
此时,周人为分化商人,及时地找到商王室高层,收买他们,引诱他们联合周人来推翻残暴的商纣王。
《吕氏春秋?季冬纪?诚廉》记载,周武王姬发早先派周公姬旦去拉拢胶鬲,私许胶鬲:“反纣成功后,把你的工资连加三级,官位升为一等。
”在周人离间计之下,胶鬲已被商纣王“休假式疗养”多年,空有治国之才,却无处可用。
为了让自身才华有用武之地,胶鬲痛快地答应了跳槽,与周人合作。
随后,周武王又派召公姬奭找到另一位商人高官微子启,给出条件:“灭纣后,你可世为诸侯长,奉守殷商祭祀,拥有桑林,还把孟诸(河南商丘东北)作为你的私人封地。
”其次,为什么桑林对于商人如此重要?
桑林为商人的祭祀圣地,商汤当年就是在此祈雨,成功地向天下人展示了商族之神的强大威力,商族的天下也因此得以稳固。
《吕氏春秋?顺民》中说,商汤克夏后,天下大旱,五年农作物都无收成(也有说七年大旱的。
)。
五年没有收成,这在农业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就意味着天下大面积饥荒,不知多少人会因此而丧失性命。
饥荒之年,百姓民不聊生,天下怨声载道。
灭夏之后,突然遭受如此严重的灾难,天下人就开始慢慢怀疑,是不是因为他们推翻了夏王朝而遭到天谴?
夏王族原本是受到天神保佑,却被我们推翻了,所以天神才降下这场灾难来惩罚我们!这股思潮暗暗涌动着,矛头隐隐就指向当年振臂一呼的带头大哥——商汤。
如果不是商汤,天下人就不会遭受这场灾难!必须得杀了商汤,上天才会下雨!天下人人喊杀,商汤顿时就像是坐在了火山口上:没想到推翻暴君夏桀不但不是功绩,反倒成了罪状!更何况,夏桀王不过是被商人赶跑,并没被斩草除根。
虽然现时遭遇的只是旱灾,但如果老天爷持续不下雨的话,旱灾随时可能会转化成政治灾难,夏桀王随时都可能反攻倒算!为了安抚天下人,万般无奈之下,商汤终于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他决心以身体作为献给天神的牺牲,于桑林之野向上天祈雨。
为了让老天爷好下嘴,商汤还事先让人把全身毛发刮个精光,手脚都捆得结结实实的。
看样子,如果老天不下雨,商汤就得像烤乳猪一样,任由众人烤熟分享了!万幸的是,大难临头之际,老天爷还是给了商汤几分薄面,最终还是下雨了。
商汤拿自身性命赌博,赌来了一场大雨,也就向天下展示了商族之神的力量,从而彻底慑服天下人,成功地保住了商汤天下部落之长的地位。
桑林,从此成为商族祭祀圣地,世世代代受后人敬仰。
许诺微子开拥有桑林,就好比授予后世帝王的传国玉玺一般,把微子开事实上当作了商王国的继承人。
不但如此,微子开还可做诸侯之长,虽不是天子,与天子地位也相差无几了。
如此优厚条件,对商纣王已经彻底死心的微子开,当然无法拒绝,也答应与周人合作。
桑林,就是在河南商丘附近,也就是后来的宋国所在地。
《吕氏春秋》所记,也许并不完全是史实。
但是根据周人灭商的过程而言,这些故事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
参考:
一个朝代将另一个朝代推翻,绝不是简单的攻破其都城,诛杀其天子,还要占领其土地,收服其人心。
这中间,需要有强大武力的支持,又需要有一定怀柔政策。
历史上的商纣王并非一个单纯的残暴之君。
那时候的商朝与秦汉之后的王朝并不相同。
夏朝与商朝更多的类似于部落联盟。
商朝是部落联盟首领,其他大小诸侯各有自己的领地,领地内的官员百姓都不受商天子任命。
商朝末年,东夷一族强大,商纣王派出大量兵马征讨东夷。
西岐部落强大,商纣王又找寻名目囚禁西伯侯姬昌。
《封神演义》中商纣王诛杀妻子,还是岳父,囚禁姬昌,仿佛一个残暴之君。
其实,映射的是历史上商纣王与东夷,与西方周部落之间的残酷斗争。
政治斗争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果然,在放走姬昌之后,姬昌就开始
在姜子牙辅佐之下,西岐崛起,周武王孟津会盟,率领诸侯反商。
商纣王也派出大军反击,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被周国率领的联军击败。
商纣王本人身亡。
只是,商纣王虽死,商国依然是天下诸侯国中仅次于周的强大势力。
如何处理商朝的残余势力呢?
简单来说,就是化整为零,蚕食鲸吞。
周武王宣布商纣王种种大罪,许多追随商纣王的大臣自然也沦为罪臣,其家产土地统统被没收,被周武王以战利品的方式发放给自己的子侄以及功臣。
在原来商国的领土上建立新的诸侯国。
像周公建立的鲁国,就拥有“殷民六族”;
武王的弟弟卫康叔建立卫国,拥有“殷民七族”;
唐叔在晋地开国,带走“怀姓九宗”。
另外,还有一部分商国贵族主动投靠了周武王,这部分人的利益自然要照顾。
像 微子启就被封为宋国开国之主。
还有一部分人虽然没有事先投靠,但是在商国内部多行善举,名望极高,周武王为了顾及舆论也不能轻易将其杀戮。
因此,周武王先是册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在朝歌开国,延续商的社稷,同时派出弟弟监督管理。
后来武庚叛乱,周公出兵平叛,将武庚击灭。
商的社稷便转移到了宋国。
应该说,周武王、周公对于商朝的残余势力处置的还是颇为到位,既有武力打压,也有怀柔安抚,因此那些势力最终也融入周朝。
不像秦朝,依仗武力一统六国,最终却因为对待六国贵族过于苛刻,导致六国再度叛乱。
秦末起义看似是陈胜吴广引导的农民起义,骨子里还是六国贵族领导的复国运动。
只不过后来刘邦的出现扭转了历史的轨迹。
参考:
为安抚前朝遗民而进行分封,微子启虽然作为商纣王帝辛的亲兄弟,但其母亲生育他的时候只是个姬妾,而生帝辛的时候已经贵为王后,因而微子启只是庶出,最终由嫡出的帝辛登基为王。
微子启因为在商朝被分封在“微国”,爵位是子爵,因而被称“微子启”。
殷商灭亡之后,周武王念及微子启本就疏远帝辛,且敢于对帝辛进行劝谏,是个忠贞的臣子,因而将其分封在商朝的发源地——商丘,在那里建立了宋国。
之后又晋其爵位为一等的公爵,命微子启代殷。
而向来贤明仁厚的微子启很得民心与殷商遗民的拥戴。
而另一位殷商的宗室箕子,则率领殷商遗民远走辽东,燕国的东方,制服当地土著人,建立了后来朝鲜半岛上的第一个文明政权箕子朝鲜。
参考:
武王克商,又封其后人于宋,可以这样看——第一,西周实现了中国第一次“大一统”,周族贵族统治集团实行了一整套“治国方略”,上述举措是其中之一。
第二,武王不仅封了殷人之后,还有其他族群之后,这是当时局面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第三,尽管封殷人之后属于不得已,周天子仍然秉承的是“恩威并重”,武力镇压和移民才是最根本的保障手段。
一关于武王克殷后封其后人,《史记.周本纪》《史记.乐书》《礼记.乐记》《吕氏春秋.慎大》等均有记载,不详赘述。
这一“招”,叫做“兴灭继絶”。
孔子称之为“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论语.尧曰》)“兴灭国”,即把被灭掉的国家“恢复”起来,比如周灭殷,就再立个宋,以安抚其遗民。
“继绝世”,是给已经断了香火的国家续上香火,使其后人能够不忘祖先。
“举逸民”,则是把被推翻前朝的“贤臣”“能人”请回来做官或者给以优渥待遇,听取其建议。
前面说到的那些史籍记载,周武王克商之后,封神农之后于焦;
封黄帝之后于蓟(一曰祝);
封唐尧之后于黎;
封虞舜之后于陈;
封夏禹之后于杞。
还有,就是封成汤之后于宋。
其他举措还包括,封比干之墓;
释箕子之囚;
式商荣之闾,等等。
二武王,或曰西周贵族统治集团,采用上述“治国方略”,可以归纳为两方面原因。
首先,周灭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统领面积剧增,族群数量骤长,而前朝并未留下可借鉴的“治国模式”。
夏商周被称为“三代”,在此之前,应该还是部落或者部落联盟时期。
即便到了“夏”,大概依然如此,叫“协和万邦”,“万邦”就是一个个独立的族群或部落。
殷商是“方国”状态,大大小小无数“方国”,殷商是最强的一个,叫“大邑商”,居中而治。
其他“方国”,严格来说,与殷商并无隶属关系,仅仅是因殷商强大而顺从之。
这看看卜辞就知道,百多个“方国”,有的从来就“不服”,始终与“大邑商”作战;
有的一阵子服从一阵子反叛,顺逆不定;
还有不到半数的始终是“顺民”,包括“鬼方”在内。
西周立国,不可能从前朝学到现成的“治国方略”,只好自行另创。
其次,西周创立了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治国方略”,叫“封建亲戚”,“兴灭继絶”只不过是“封建亲戚”的补充。
三西周的“封建亲戚”,就是通过分封周族姬姓子弟,另外再分封通婚的外姓,主要是姜姓,编织一整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大网”,实现周族贵族统治集团对全疆域的统治。
西周初,分封了五十五个姬姓子弟诸侯国,十六个外姓之“戚”的诸侯国,实现了与前朝完全不同的统治。
就西周整体来说,叫“敷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有土地,都归周天子所有。
七十一个诸侯国,还加上“兴灭继絶”的那些地方,都是周天子的“代理人”。
他们有土地的管理权而无所有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经济上,各诸侯国所经营的“井田”,要按规定向天子缴纳所得。
除此之外,周王室还制定了一整套详尽的“礼乐”制度,规范诸侯以致大夫、士卿的一言一行。
因此,宗法制度为西周制度之“里”,礼乐制度为西周制度之“表”,“表里如一”是西周大一统所建立的“治理模式”。
“兴灭继絶”,只不过是上述“治理模式”的补充。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西周初建,旧有部落和族群仍然是绕不过去的“坎儿”——国可灭,族尚在,这个现实不得不承认。
于是,西周贵族统治集团遂采用了“兴灭继絶”这样的办法。
这与西周在“外交”上,实行“柔远能迩”方略是一个道理。
“柔远能迩”,就是怀柔远人,亲善紧邻。
此方法影响深远,直到魏征奉敕撰写《九成宫醴泉铭》,还在不住口的歌颂唐太宗李世民“始以武功一天下,终以文德怀远人”,以致“迩安远肃”。
四不过,和后世儒学颂扬西周“以德服人”所不同的是,武王一开始,就没对殷商后裔完全放心而失去警惕。
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武王克殷后,“兴灭继絶”,将殷纣之子武庚封在了殷商故地,但同时,又封亲弟弟管叔、蔡叔、康叔为“三监”,顾名思义,就是“监视”“监督”,防止殷民闹事。
果不其然,武王既丧,武庚挑动管叔、蔡叔,以反对周公因成王年幼摄政为名暴乱,史称“三监之乱”。
暴乱之初,武庚联络东(鄘)、奄、薄姑、徐戎、淮夷、熊(祝融)、盈(嬴)诸族反叛富国,声势浩大。
周公和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三年东征,粉碎了叛乱。
《作雒》载,后来武庚北奔,管叔自杀,蔡叔被囚,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国,俘维(淮夷之族)九邑。
《孟子.滕文公》则曰灭国五十。
西境河汾之东的唐亦起事策应叛乱,被周公一击剪灭。
平叛之后羿年,周公大举“分迁”异族之民。
平乱中被俘的殷民被迁至洛邑九毕;
分殷民六族给伯禽封于奄为鲁;
分殷民七族给康叔封于沫邑为卫;
分怀姓九宗给叔虞封于唐为晋;
以殷遗民封殷微子于宋;
另有殷遗民强迁至陕境荡社。
原来的殷民,被分成了八个部分。
又迁奄、薄姑两族至江南;
迁薄姑邻国丰至江北;
原在潍水的淮夷迁至淮水流域;
徐戎一部留鲁,一部迁至淮水流域;
熊族迁丹水流域;
盈族迁渭水西戎之地。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王室主导的族群大迁徙,与西周“封建亲戚”相配合,姬姓与通婚之族,均居于丰腴之地,而原来的殷商之族及与之关系密切之族,均被迁往落后偏僻之地。
徐中舒先生考证说,徐姓,在这次迁徙中,就到了淮水流域。
周公在平定“三监之乱”后,还进一步严格了宗法制度,确立君位必须传子,包括强化族内大宗小宗分野,等等。
其实在此之后,西周就再也不提“兴灭继絶”这件事了。
总之,千万别傻呵呵相信之后儒学美化西周“德治”那些话,看看古籍记载的周公平息“三监之乱”的战利品清单和杀敌数量,就知道一个朝代要想站住脚,不是靠嘴里说得漂亮能做到的。
参考:
华夏尊天道而循大德,治天下靠的是仁义礼智信!仁者不断人传承和血脉,将殷商王室封于宋,正是为了让殷商先祖得到祭祀,家族血脉和礼仪得到传承。
这符合华夏民族的价值观!今天的中国也尊重各民族的文字丶语言、文化、习俗的传承,并且还有这方面的国家财政拨款,也正是源于从古义至今,一脉相承的价值观!
参考:
如果不是实力不足,谁也不会愿意优待自己的敌人!周武王所以优待商朝遗民,正是因为西周初年周人实力有限,而商朝遗民又非常庞大啊!想想也是,以一个僻居西方的小小的周部落,居然能够纠合四方诸侯直捣商都朝歌,并趁纣王上失贵族之心下聚黎民之怨的机会,以区区数万之众一举击败纣王的“七十万″大军,攻克了商都,逼死了纣王。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然而,商朝虽被推翻,但天下辽阔情况复杂。
且不说新兴的周王朝的影响力还不足以覆盖整个原商朝统治区域(包括臣服于商朝的方国),就是那数量庞大的商朝遗民也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因此,武王灭商后才会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朝歌,以继商祀,并派“三监”监视之。
就是希望以此收伏商人之心。
然而,后来武庚却勾结管叔和蔡叔率领淮夷作乱,但此举无异于以卵击石,结果自然是武庚身死国灭。
不过,武庚虽死商朝遗民的实力犹存。
他们还是一股不稳定因素。
怎么办呢?
周朝统治者便想到了在商人内部寻找一个合适的领头羊,扶植他并利用他达成“以商制商”的目的。
懂得低调而又识时务的微子启被周人选中了。
于是,周人便封微子启于宋国,并给了他一个公爵。
周王之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微子启以亡国之后得授公爵,可见周人对他的笼络力度之大,期待之高。
而微子启也很识时务,知谨慎不捣蛋,积极配合周人统治商朝遗民。
由此,宋国方得以在\"姬姓诸侯半天下″的包围中存在了几百年之久!此外,“兴灭国,继绝世”也是周武王宣扬\"天命在周″的方式之一。
因此,周武王便大封历代帝、皇,名人、贵族后裔与周朝宗室及功臣一道做诸侯,封夏朝之后于杞殷商之后于宋,只是其中之一例而已。
事实上,由于姬姓诸侯半天下,纵然分封许多异姓诸侯,也无法动摇周天子的统治基础,而周天子却可以此笼络人心巩固周王朝对天下的统治。
参考:
因为古人认为灭国是大不祥之事,所以春秋义理要求灭其国但要存其祀。
这也是「先王之道」的严格要求。
这个惯例最早记录是夏禹分封舜帝的平庸儿子商均和尧帝的不肖子丹朱。
其中,商均继承舜帝原先所属的虞国之祀。
《史记-夏本纪》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於天。
十七年而崩。
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
诸侯归之,然後禹践天子位。
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
服其服,礼乐如之。
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
殷商灭夏,存杞国、缯国,以继承夏之祀,也就是社稷。
周灭商,存殷祀于宋。
这个惯例最后被秦人改变了。
秦灭了最后的东周公,虽然在阳人之地保留了周君。
但性质已经变了。
众所周知,秦人的制度是【二十等爵】,其最高爵为【彻侯】,可以自置属吏,如商鞅之商君、樗里疾之严君,实际上都是彻侯。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
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
这种「彻侯」是没有独立主权的,仅仅是单一制国家里的最高荣誉爵位,并不享有军事、司法、民政等权力,它虽然能自置属吏,却只能执行秦君的旨意。
这种【祀】已经不再是社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