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家乡清明有特别的习俗和饮食吗
记得以前清明节每家都做鼠壳果,而且还比过年做多些,母亲说清明果关门。
清明又逢插秧时节,人们劳动多肚子饿就要多做些鼠壳果。
参考:
清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从远处传来,尽管还没有起床。
不用猜,也不用想,大家都知道这是清明填坟。
清明节这天,家里的男人们都要去上坟。
上坟的流程是这样的:首先,点燃鞭炮,吓走孤魂野鬼,怕他们同先人“抢钱”。
同时也让大家知道,谁谁家填坟来了。
其次,点燃烧纸,嘴里念念有词:某某,拿钱花去吧!多买好吃的,别舍不得吃。
然后,拔除墓上的杂草,把坟头整理干净。
最后用新土填坟,把坟弄得高高的。
这是在给先人抹房,到了夏季就不会漏雨。
抹好房之后在用纸钱压在坟头上。
现在也有压纸花之类的假花的了。
当这所有的流程做完的时候,临走之前再看看纸烧的如何,把纸灰用土覆盖好,以防发生火灾,然后就可以回家了。
至于清明我们家乡吃什么?
当然是饺子。
家里的妇女清明这天是不能上坟的,都要在家里包饺子。
特别是刚刚结婚的媳妇,清明这天必须在婆家过清明。
(出嫁的女儿上坟是在清明之前)待到午饭时,饺子上桌了。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团团圆圆,吃饺子。
可能有两个意思吧:一方面珍惜当下,一方面,祝福未来。
至于饺子吃啥馅,完全按照自己家的爱好。
可荤可素,只要是饺子,绝对差不了对未来的祝福。
当然,其他地方清明吃什么不尽相同,有的地方吃青团,有的地方吃煎饼,这要看当地的风俗。
不管是怎样的风俗,清明节这天都在祭奠先人,缅怀先人。
追根溯源,不忘先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要继续传承下去。
参考:
我的老家是九江都昌,每逢清明,每户每家都会做米粑。
米粑在我们当地既是节日的美食,也是清明祭祀先祖的祭品之一,是万万少不得的。
都昌米粑,都昌人也称“饺子粑”,就是用米粉做的一种饺子。
它不同于面粉,面粉粘性好而米粉则不然,米粉没有面粉的粘性和韧劲,包饺子也就难得多。
都昌米粑也就因此而显得珍贵了。
米粑得用上好的晚米,淘净沙粒、杂质,浸透水后捞起凉干,再放在锅内炒至九成干,待冷却后,再磨成粉。
和面时也挺讲究,得用沸水,因为沸水和面皮柔软。
经过这样处理后,粉团就可以或捏或擀成薄薄的饺子皮儿,而不致于开裂。
米粑讲究皮薄焰满,这样做出来的粑更好吃,成了都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喜欢吃的美食!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能用纯手工做饺子粑的人只怕是越来越少了,估计只有上了年纪的大妈才会做,现在的年轻人,会做的人肯定不多,这一传统美食,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凄凉处境,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回家遇见做米粑时多动动手,多学习,把都昌的美食文化承传下去。
接下来就是馅心了。
所谓馅心,人们都会根据自已的口味,准备好食材,有萝卜丝的,有肉炒青豆角的,…总之,品种烦多,各有风味。
然后就象包饺子一样包好,上蒸笼蒸熟,米粑蒸熟后,就可以开吃了。
若此时去扫墓,米耙自然是祭品之一。
参考:
清明节扫墓祭祖,吃艾叶米粿,
参考: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顾名思义,就是不能动烟火。
所以,我们当地在清明节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擀饼,在清明节这几天里,大多时间都要吃饼,可以卷个鸡蛋,也可以卷点儿虾皮,最好是有鲜嫩的香椿芽,卷在饼里,可香可香了。
擀饼首先是要和面,通粉挖进黑瓷盆,加水,面要活的偏软一些,便于擀面。
待面在盆里醒发的过程中,就在院子里支好了桌子,放好了面板,安好了炉子、鏊子,拿好了擀面杖、炊帚、火勾等等家伙什。
讲究一点的家庭用三个脚的拉炉子,是一种制式的铁炉,用泥巴泥了炉膛,火力比较旺。
一些人家贪
鏊子都是铸铁的,有三个短脚,使鏊子站起来,使用它烙饼之前,要把正面使劲擦拭干净,以免把饼弄脏了。
准备好了家伙什,炉子生起了火,就可以擀饼烙饼了。
把干面粉撒在面板上,活好的面从盆里取出来,搓成长条状,放到面板的顶边干面粉上,防止粘板,用笼布盖好了,防止皴面。
妈妈揪下一拳头??大小的面团,先揉搓成圆球形,然后用擀面杖把它擀大,直到和鏊子差不多大小,用擀面杖挑了面饼中间,搭在鏊子一边,手中杖子一翻,面饼就贴在鏊子上了。
要吃里面带面粉的饼时,就把面团先在中间包进入一把面粉,让后再擀成饼即可。
没有填充面粉的叫做单饼,填充了面粉的叫做拉塌饼。
面饼到了鏊子上之后的工作就全部是我的了。
面饼好吃与否,可全掌握在烧火和烙饼的人的手里,这可是个技术活,全靠以前的经验。
火力要掌握的刚好,要不愠不火。
火??大了,饼就糊了,黑乎乎的,不仅不好看,而且不好吃,咬在嘴里一股苦味。
火??小了,饼就容易烙干了,卷不起来,容易碎,吃到嘴里还咬不动。
所以,掌握火候是门大学问。
饼在搭到鏊子上之后,先不要动,不用急。
仔细观察,看着面饼表面鼓起小泡了,这就证明面饼贴着鏊子的那一面烙的起花了开始慢慢变熟了。
这时,用翻饼的竹杖从鏊子的右边,在鏊子和面饼之间的缝隙中,慢慢把杖子探进去,然后伸到面饼中间位置,将饼挑起,从鏊子右边把饼的正面就是还没有烙的一面,轻轻放下,用杖子向左一翻,就把面饼翻了一个面,开始烙饼的另一面。
待到看着面饼表面再起泡的时候,就可以反复刚才的动作,把面饼的方方面面都烙熟。
好的面饼烙熟是整个面饼撒满了小碎花,颜色黄中带白,没有糊点儿。
然后把面饼从鏊子上挑下来,放在一边的盖垫上(一种用高粱杆做的器具),在饼上面再盖上一层笼布。
这样保持饼的热力不减,饼的热力向上,层层传递,就是“塌”。
等到面饼全部擀完烙好以后,把饼对折再对折,折成一个四层扇形,按照角向内的顺序,把饼放在面盆中,可以保持两三天面饼柔软不皴。
刚刚烙好的面饼有一股面粉的香味,非常柔软。
用它卷个鸡蛋、卷着哑巴辣椒或者卷上一点虾皮,哪怕是卷棵大葱,都是那么美味。
时间放久了的大饼,失去了炒熟面粉的香味,因为水分的就是,硬度也上来了,不再好咬,吃的时候得用后槽牙,而且得用牙的咬合力和手的拽的力量,才能完成。
吃完一张饼,整个太阳穴都感觉鼓老高,腮帮子的肌肉都累的动不了了,非常的练咬肌。
这也可能是北方人四方大脸的缘故之一吧。
烙饼除了面饼之外,还可以烙菜饼。
就是把面饼对折,中间夹上菜馅,主要是韭菜鸡蛋木耳虾皮,烙出来是个半圆形。
因为中间夹了菜馅,又是烙熟的原因,老远就能闻着一股韭菜的香味,跟韭菜盒子一个味道,好吃又好咬,一顿能吃上一张饼。
参考:
感谢在此回答座标四川,我家乡在清明祭祖坟时都有一些特别的讲究。
清明前后十天都可
还有一个习俗,包坟墓和立碑也要在清明节时期才能操作,新葬的坟墓要三年后才能堆土,立碑,包坟。
这是我当地清明祭祖的习俗,各地有各地的习俗不一样。
但在祭祖时,请大家要注防火等方面的安全隐患,这样才利国利民。
参考:
我的家乡把清明节又称祭祖节。
清明节风俗很多,扫墓祭祖、踏青游玩,人们亲近大自然,享受春天的气息。
但祭祖是最重要的环节,也是非常神圣的事情,家人不管远走何方,旅途有多遥远,都要赶回老家,准备很多祭祀品,去祖先的坟前祭奠,表达思念。
参考:
扫墓,吃艾叶粿。
参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在二十四节气当中,非常特殊,它是慎终追远的日子,也是唯一一个国家放假的节气。
清明节,虽然是个放假的节日,但不同于“五一”,“国庆”,“春节”等,能让人放松,团聚,喜庆,而更多的是思念,回忆,忧悲,肃静的心境。
清明节,各地的风俗,虽然总体是一致的,但二里不同天,各有各的文化和习俗。
这一天,是上坟烧纸,祭奠亲人逝者的日子,一般不能走亲戚,不串门,不能大喊大叫,服装穿着要素淡一些,小女孩不能穿一些花里胡哨的衣服。
非常忌讳诸如相亲说媒,出门求职,外出经商等一些求财,吉庆的事情。
在饮食上,不能吃肉喝酒,做饭比较简单,一般吃一些青菜,咸菜等清淡一点的食物,不去做丰盛的饮食,不外出去参加宴席。
特别是一些老人,甚至不做饭,简单地吃点干粮,咸菜等,“寒食”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清明节这天,几乎每年都要刮风,在回家路上,看见到处在烧纸追思的人们,莫名的悲伤回荡在每一
清明节马上要到了,尤其在天干物燥的地方,烧纸一定要用砖瓦等,加个小围挡,或者带几瓶水,防止出现火灾。
带个小木棒,等火着完再走,不能留有火星,安全第一吧。
清明节,“寒食”节,勾起多少对逝者的回忆,即使不去上坟,也低头鞠个躬,表达一下哀思吧。
参考:
潮汕清明节的习俗1:吃润饼 清明吃润饼,在潮汕、福建和台湾很盛行,其实润饼的正名还是春饼。
吃润饼,皮好不好很重要。
润饼皮是“擦”出来的:用小麦粉和水搅打成面团,抓一团面在手中,在文火小平锅上轻轻一拭,几秒钟后,面糊就变成薄如纸的饼皮,闽南人管这个叫“擦润饼”。
摊开薄薄的润饼皮,铺上胡萝卜丝、豆芽、海蛎煎、荷兰豆、豆干等配料,再加上一勺花生末和麻枣,一道润饼菜便成了。
润饼内丰富的馅料、糖粉、花生粉参杂后,一个润饼热量高达500卡,容易造成身体负担,尤其对血糖疾病患者负担更大。
所以,润饼内馅可选择蔬菜、鸡胸肉或低脂瘦肉、豆干丝、蛋皮或卤蛋、花生碎粒及代糖,材料的烹调方式可以少油炒及川烫方式处理,一卷热量仅350大卡,美味不减分,更安心。
潮汕清明节的习俗2:蒸朴籽粿 清明节,潮汕人喜欢做朴籽粿、鼠壳粿、红壳桃粿、酵粿等粿品拜祭祖先,以示慎终追远,不忘先人辛劳。
朴籽粿的来源与潮汕当地的树有关,这种树叫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叶卵形或长椭圆形,果实大如绿豆,味甘甜,无毒,有消痰下气之效。
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
据传昔年元兵于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区,杀戮掠夺,民不聊生,百姓被迫无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后人为永记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叶”民谚。
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粿”的风俗,沿袭至今。
朴籽粿制作工序并不复杂,但却处处考究:需将采摘下的朴籽树叶和青朴籽清洗干净,用石磨或石臼捣烂,加入大米磨成粉末状,与适量的糖、水及发酵粉混合均匀,装入特制的桃形粿印或梅花粿印中蒸熟。
蒸熟后的朴籽粿裹着一层青绿色,冒着热气,入口松软香甜,还有一股粕籽树叶特有的草药香味。
潮汕清明节的习俗3:踏青 在潮汕,清明扫墓时宴饮于郊野是常见的。
有的地方甚至“俗尚鼓吹,多放铳炮”(《普宁县志》),山林间,充满喧闹欢乐。
现在,潮汕人往往把扫墓和踏青结合起来。
扫墓时带上一些饮料,俟扫墓完毕,找一处干净平坦的地方,就着祭品和饮料,席地而食,别有一番野趣。
不过,春天气候多变,乍暖还寒,容易患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
所以,春季出游,需要在外边过夜时,应提前准备好衣物及保暖用品。
另外,春天里花粉四散,外出踏青赏花,需严防花粉过敏。
清明时节,很多人到郊外踏青,顺便将绿油油的野菜挖回家,端上餐桌。
专家提示说,野菜中含有多种保健功能,常吃野菜对健康大有好处,但要学会科学食用。
不同的野菜有不同的食用方法。
有些野菜适宜生食,如婆婆丁等,最好的吃法是洗净蘸酱生吃,而有些野菜如荠菜、马齿苋则宜熟食。
不认识的野菜不能盲目吃。
久放的野菜也不能吃。
潮汕清明节的习俗4:食薄饼 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
卷薄饼是用精面粉拌人适量温水后,充分搅拌搓捏成团块状,置于炉火上面的煎盘(平底铁锅),烙成圆形薄饼皮,然后包裹馅料。
料有咸、甜两种,咸馅用烹熟的豆芽、韭菜拌人鸡肉或猪肉丝、香菇、虾干、蛋丝,油煎葱珠等调料。
入口时又在饼皮上涂抹香甜适口酱料即成美食。
甜馅料用白糖加工制成的酥脆薄片糖或再加入瓜册丝,芝麻等佐料包裹薄饼皮即成薄饼。
潮汕清明吃薄饼有个传说。
清康熙十四年(1675),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兵围攻闽南的漳州城,清军守将黄芳度出兵顽抗,围城数月,城里居民饿死无数,尸横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尸掩埋。
同年10月间,清军投降,漳州百姓为悼念死难亲友,特做薄饼状如草席裹尸,以此祭祀亡灵,此俗世代相传成风。
潮汕清明节的习俗5:上坟 潮汕清明节的民俗主题是扫墓,俗称“过纸”、“挂纸”或“上坟”。
谓之“挂纸”,是因清明扫墓时,“松楸丘陇间遍悬楮钱”(清乾隆《揭阳县志》),因要与冬至扫墓有别,清明扫墓叫“挂春纸”,而冬至扫墓则称为“挂冬纸”。
潮汕人“挂纸”时间通常在清明节前后各三天这段期间进行,当中以清明正日挂者为最多。
当天,家人们吃完早餐后,便带着锄头镰刀畚箕等物和供品上山扫墓。
到墓地,要先拜土地爷,然后才开始祭拜自己的先人。
扫墓者到了坟地,把坟上的杂草除尽,坟堆上土少的地方再用土填起,然后把水果三牲饼食排列好,把小酒杯添满,再上香致意,接着用五彩纸条遍插坟头。
潮人这一种习俗,与中原古俗大致相同。
潮汕清明节的习俗6: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古籍《清嘉录》云:清明日,满街叫卖杨柳,人家买之,插于门上。
潮汕农谚有:“杨柳青,而蒙蒙;杨柳千,晴了天”、“插柳挂青,福降农家”和“檐前插柳青,农夫望庄稼”,表达了世人祈望风调雨顺,田增产人增寿,依恋清明插柳,祝福康宁益寿、五谷丰登之情怀。
这个习俗是为纪念晋朝大臣介子推。
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
第二年,老柳树死而复生。
晋文公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
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参考:
#泛文化写作营# 《历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世间万物似乎从清明开始苏醒、复活,美好的生活也应该是从清明开始明朗。
清明节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行清墓祭、踏青春游、吃青团田螺、放风筝、荡秋千等等。
我的家乡地处内蒙西部,属于农耕区,对于清明,更倾向于它是节气点。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大好时节,所以谚语有云:“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左邻右舍开始盘算春耕的事,买多少肥料,雇多少机器,都要在清明前后定下来。
当然,清明节当天早晨要扫墓祭祖,这一点和全国人民是一致的。
硬要说家乡的清明饮食习俗,那就是清明当天中午要吃炖羊肉,七月十五当天中午也吃炖羊肉。
一碗炖羊肉更能滋补家乡人民的身体,开启新的体力消耗。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清明习俗,没有那么多仪式,没有那么多讲究,一心想的是地里的活[害羞]。
不过,春耕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最有仪式感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