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温度是战机隐身要害温度过高会怎么样

现在红外成像技术飞速发展,隐身战机在其面前越来越力不从心这是一架F-35隐身战斗机被红外摄像机拍摄下的
如果告诉你拍摄这张
2012年在美国阿拉斯加进行的红旗军演中,F-22多次被德国空军的台风战斗机“击落”。
事后总结中提到,台风战斗机所使用的“海盗”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IRST),多次在视距外发现了F-22,最远距离达到60公里。
台风战斗机的IRST系统与雷达不同,红外探测技术是一种被动探测手段,物体只要表面温度高于绝对零度就会散发出红外线,想要根本上实现红外隐身是不可能的事情。
近年来,红外成像技术与微电子、软件算法相结合,使得红外成像技术在背景降噪、智能识别和动态跟踪方面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苏-27所使用的ОЛС-27光学雷达上,红外定向仪工作距离仅为8公里,到苏-35所使用的OLS-35上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工作距离延长到35公里,并且发现并跟踪目标,通过激光测距仪获取对方信息,可不开启雷达情况下发射导弹攻击目标。
所以自然而然,降低自身红外辐射也成为摆在隐身战斗机面前的一大难题,大部分隐身战机所采取的第一思路是想办法降低战机上最大红外辐射源发动机以及喷射的尾流辐射强度。
最早的隐身战斗机F-22采取的是一种非常简单暴力的办法,用液氮冷却气体,其在尾喷管两侧设置冷却气体喷射口,必要时通过喷射液氮来进行降温。
但这种方法弊端同样很大,带来极大的重量负担。
F-35上采用的是锯齿形喷管—“低可观察性不对称喷嘴”(LOAN),这种设计使通过机身的高速冷气流会沿着这个导流片中间的涵道进入尾流,从而辅助冷却发动机尾流。
同时外层导流片两端外缘上有各打了5个小孔,会吸附部分外界冷空气,辅助冷却尾喷管后从两层尾喷管导出。
两股冷气流与炙热的尾流相互作用交织在一起,促使尾流提前发生涡流发散现象,从而有效缩短尾流长度。
而毛子的苏-57则宣称采用一种全新的隐身技术,他用特殊复合材料给机身再套上一层特殊的隐身蒙皮,来降低雷达反射面积以及削弱红外辐射。
总之,红外辐射越来越成为隐身战斗机实现隐身的大敌,尽管可以通过新的设计和材料可以削弱和降低红外辐射,但在矛与盾的对抗中处于明显劣势。
AH-64E阿帕奇红外摄像头偷拍到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