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壬午兵变”是怎么一回事

朝鲜壬午兵变,是朝鲜内部政治势力的互相争斗!是腐朽王朝走向没落的必然过程和结果,在腐败王朝各势力的不断纷争中,导致腐朽又腐败的王朝,加速裂变、更迭,消亡,直到一个能适应时代潮流的,新的政权建立!
参考:
“壬午兵变”是朝鲜王朝后期所发生的一场反侵略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这场兵变迅速推翻了当时朝鲜王朝的实权者闵妃集团,然而因为清朝等派遣大军镇压,仅仅一个月就被清朝平定。
更何况,壬午兵变的局限性非常大,并没有驱逐列强在朝鲜王朝的势力,也没能改变封建体系,更引发了后来的“甲申政变”等,引起了朝鲜半岛近代的大洗牌。
朝鲜王朝几乎与明朝同时开国,历经明灭清兴,直到近代列强入侵后,与清朝同样闭关锁国的李朝的安静日子也被打破。
李朝末期王室嫡脉绝嗣,与清朝一样,当时朝鲜王朝从宗室选了李熙也就是后来的高宗入嗣。
不过大权都掌握在了李熙的父亲兴宣大院君李罡应手中,高宗如同傀儡。
李罡应是著名的顽固保守派,奉行“闭关锁国”的同时,大规模扩建景福宫,攻击外国列强,又大规模清绞各地的势道家族。
大院君的做法使得其真正做到了里外不是人,李朝内外都相当厌恶。
而作为高宗李熙正妻、大院君儿媳妇的闵妃,在后宫并不得宠。
但非常有头脑心机的闵妃,最终却成功发动宫廷政变,强迫公公李罡应退出朝堂,大权重新回到高宗与闵妃手中。
闵妃掌权后,亲近日本、清朝,大规模裁撤旧制,模仿清朝洋务运动一样进行了各种所谓的“改革”。
不过闵妃的做法非但没有让李朝富国强兵,反而得罪了更多外部势力,同时日本等入侵使得李朝财富加速外流,各种矛盾剧烈激化。
最终,因为李朝军中粮饷被克扣,引爆了一切。
虽然壬午兵变声势浩大,但清朝日本纷纷派兵干涉,不到一个月这场兵变就被压制了下去。
而清朝派遣去李朝的人,就是后来著名的袁世凯。
朝鲜王朝也就是袁世凯的发迹之地。

参考:

即当权的国王李熙、王妃闵氏,乃至闵姓外戚集团,与过气的国王的生父大院君李是应之间的权争。
(朝鲜国王李熙)在李熙大婚亲政之前,朝鲜的国政类似于清王朝的垂帘听政,事实上是操控在国王的生父大院君手中。
而当国王大婚亲政后,国王生性懦弱,大计都是出自王妃闵氏,以至于朝鲜国政大权主要操控到了闵姓外戚集团手中。
大院君一直意
导火索激发壬午兵变的导火索,和日本有一定关系。
朝鲜1876年和日本订立外交条约建交,之后开始雇佣了一批日本顾问帮助朝鲜实施近代化改革。
当时在闵妃等外戚集团看来,大院君背后的靠山是清王朝,所以外戚集团加意联络日本,想要以此来制衡大院君。
而对于老派的亲华、保守派人物大院君看来,日本人介入朝鲜的政治、军事生活,简直太为可恶。
兵变当时,由日本帮助朝鲜编练新军,称为别技军,俸饷优厚,本来就引起了朝鲜旧式军队的不满。
1882年,朝鲜旧军欠饷多月,引起底层士兵的怒火。
当年的7月9日,朝鲜京军武御营等部发放军粮,结果大米中夹杂了大量的砂石麸糠,一些士兵拒绝领取,引起冲突。
事后在大院君势力的暗中鼓动下,7月23日爆发大规模的兵变,即壬午兵变。
(朝鲜大院君李是应)暴动的士兵的政治导向非常明确,一方面去攻打日本使馆,一方面是要捕杀闵妃和外戚权贵。
最终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国王李熙宣布将政权交给大院君。
清王朝干预而就在此时,清王朝决定进行强力干涉。
当时正值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守制,由淮军将领张树声署理北洋大臣、直隶总督。
对于朝鲜突发的事端,张树声的处置态度要比李鸿章火爆得多,调动淮军吴长庆部庆字军精锐,同时派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率领军舰护卫,前往朝鲜迅速平乱,以防日本借机生事。
张树声的处置虽然果断、快捷,但是处理方式却很怪异。
丁汝昌、吴长庆等抵达朝鲜后,竟然设计将大院君捕获,送回直隶保定软禁。
此举事实上是清除了朝鲜高层最主要的亲华派人物,可谓是亲者痛仇者快。
自大院君被捕,壬午兵变平息后,朝鲜国内政权重新操于闵氏外戚集团手中,在对外态度上日益亲日,由此才引发了后来1884年发生的甲申事变。

参考:
19世纪中叶,中国被两次鸦片战争重开国门之后,其附属国朝鲜也收到冲击。
为了应对内外交困的局势,1863年开始,朝鲜国王高宗的生父大院君总理朝政,决心“刷新弊政”。
与邻居日本一样,大院君同样提出了“富国强兵”方针,要通过改革充实国家财政和加强国防力量。
大院君的经济改革措施是建立在农本主义基础上的。
为了消除还谷制的弊端,下令实施《社仓法》,减轻农民负担并充实国家参政。
军事方面,大院君积极鼓励研制新舞器。
他下令参考中国的洋务书籍(包括魏源所著《海国
在政治方面,大院君裁撤书院,废除备边司,有力打击了横行地方的两班势力,打破门阀党派、采取任人唯贤的人事政策。
然而大院君的改革不涉及促进工商业、矿业、对外贸易等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须的方面。
其政治目的也无非是强化王权,对于民众权利仍然保持无视的态度。
十年改革之后,明治维新取得初步成功的日本开始进行干涉,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的《朝日修好条规》(江华岛条约)标志着朝鲜没能免去半殖民地化的命运。
大院君被迫下野,取代而至的是高宗的王妃、闵妃为幕后掌控者的势道政权。
闵妃势道政权从外戚专权利益出发,全面否定大院君十年改革政策。
虽然也
事实上,大院君下野之后朝鲜经济很快开始崩溃,社会从上到下都变成了火药桶。
壬午兵变本身过程比较简单。
由于财政困难,连续十三个月发不出军饷,并且日本训练的新式军队别技军横行霸道,激起了士兵们的不满,在汉城士兵柳春万、金长孙的带领下捣毁官府、包围王宫,将闵妃赶了出去。
起义很快得到朝鲜民众的支持,很多民众加入起义军,他们烧毁日本公使馆,拥护大院君重新掌权。
但大院君在位只有一个多月,便遭到日本和清政府的干预,派兵帮助闵妃镇压起义军,闵妃于是再次掌权,之后实行更加严酷的封建统治。
闵妃后来与不断深入侵略朝鲜的日本之间发生冲突,最终被日本浪人残忍杀害,这使得闵妃在后世朝鲜历史评论中形象变得高大起来。
但她从政治家角度而言,和慈禧一样是很失败的。

参考:
一、朝鲜“壬午兵变”是满清和日本近代战争的序幕,关系到近代中国之命运历史上中国日本的战争,基本都以朝鲜半岛的混乱为导火索。
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和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中国在朝鲜两次打败日本发动的战争。
1822年光绪八年的朝鲜“壬午兵变”是朝鲜混乱的开始,也就是满清和日本近代战争的序幕。
朝鲜“壬午兵变”发生后,满清以敏捷之手腕,勘平朝鲜之乱,与日本未成正面冲突。
满清以\"壬午兵变\"为契机,对朝鲜的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以夷制夷\"政策转变为\"干涉政策\",形成中国驻军全面干政的方式,改变了中国和朝鲜的关系。
日本则认为“壬午兵变”不仅是朝鲜政权的内斗,而且严重侵犯了日本的尊严,亦是近代日本对朝鲜半岛用兵之始。

“壬午兵变”表面上是满清的胜利,却也是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源,“壬午兵变”关系到近代中国之命运。
无论怎样,满清在“壬午兵变”所为,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中国的东方防御体系,抵制了列强特别是日本对朝鲜的野心,为中朝两国赢得了十多年的相对和平。

朝鲜壬午兵变,又称壬午军乱、壬午事变、汉城士兵起义。
在大院君李昰应的暗中唆使下,暴动很快变成了一场夺权政变,此后连续几天时间里,起义士兵占领王宫,杀戮新军中的日本教官,焚毁日本驻朝公使馆(堀本礼造、铃木金太郎等13名被朝鲜起义士兵和市民所杀的日本人被供奉入靖国神社),拥戴大院君李昰应执掌政权。
朝鲜国王李熙被软禁,闵氏则遭到追杀,逃出京城。
日本乘机干涉,日本天皇派遣驻朝鲜公使花房义质会同陆军少将高岛鞆之助、海军少将仁礼景范率领的1500名士兵气势汹汹地开赴朝鲜“问罪”,于8月12日抵达朝鲜仁川港(即济物浦见下
中国是朝鲜的宗主国,但中国和朝鲜的宗藩关系不同于国际法,朝鲜除了定期朝贡以外并不负有严格的义务,中国也对朝鲜的内政外交从不与闻。
由于中国清王朝经过洋务运动后实力有所增强,而周围的属国不断丧失,其中之一的琉球就是被日本所吞并,所以清廷对日本格外防范,既有心、也有力去控制经营中国硕果仅存的藩属国——朝鲜,以牵制日本的势力。
在壬午兵变前夕,中国对朝政策已经出现转变的倾向,而此次壬午兵变正好给清廷以强化对朝宗主权的大好时机。
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树声(李鸿章淮军爱将之一)(当时李鸿章母丧丁忧,尚在安徽老家,由张树声署理)于1882年8月1日从中国驻日公使黎庶昌的电报中得到朝鲜兵变及日本出兵的消息和中国也应迅速向朝鲜派出军舰的建议后,经朝廷批准,8月20日,吴长庆率领的3000余名庆军赴朝,丁汝昌和庆军营务处会办袁世凯亲自踏勘选择了登陆点,在朝鲜西海岸的马山浦登陆,而后诱捕大院君,诛杀为首起义的朝鲜士兵,并恢复高宗李熙的权位,迎接逃难在外的闵妃回宫,快速平息了“壬午事变”。
由于吴长庆率领庆军迅速平定了朝鲜境内的叛乱,又扶持李熙掌权,朝鲜王室对中国的向心力大大增强。
清政府借机对朝鲜实行了全面控制:首先,入朝平叛的淮系庆军被安排继续在朝鲜驻扎,对朝鲜王朝形成监管之势,同时也震慑日本,成为有清以来罕见的中国在属国进驻大规模军队的特例。
平乱的庆军六营全部留驻朝鲜,帮助朝鲜训练新军,在军事上加强了介入。
其次,与朝鲜签订通商条约,以此重申中国的宗主国地位。
最后,通过代管,全面掌控了朝鲜的海关以及外交事务。

自唐迄明,朝鲜如有事变,皆由辽沈进兵,从无海道援师东征之事。
这次戡定朝鲜壬午兵变,中国的军舰由烟台至朝鲜汉江口,1天1夜即可到达,由天津塘沽至朝鲜也不过3天左右。
如果由辽沈陆路鸭绿江而至朝鲜汉城,则须20多天。
显然缓不济急。
此次吴长庆亲率庆军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智擒乱党魁首大院君,并将其安全押解至天津,如果没有北洋海军,如果没有超勇和扬威两艘巡洋舰令日本人有所惮惧,显然不会如此平稳地了却事态。
因此,戡定朝鲜壬午兵变,北洋海军功不可没,这也是北洋自创办新式海军以来第一次取得对外军事上的胜利。
当然,人和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北洋水师人才济济。
由于李鸿章丁母忧,回籍守制,由张树声署理其职,一切的军事行动,均由张树声直接指挥运筹,而由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来实施。
因此,此次壬午兵变能如此迅速而机密地平定,张树声当推首功,吴长庆次之。
而在赴朝参战的诸多将领中,也是人文荟萃,英武满堂。
如记名提督天津镇总兵丁汝昌,一直主张对日强硬的候选道马建忠,以及吴长庆幕府的一大批庆军将官如:张謇、袁世凯、吴兆有、张光前、周家禄、吴长纯、何承鳌等。
清廷以吴长庆功最大,赏三等轻车都尉,留镇汉城。
吴长庆驻朝2 年,组织朝鲜人民修道路,筑桥梁,救灾恤丧,示以恩信。
回国时,朝鲜人民作歌相送。
朝鲜事务由吴长庆的得力助手袁世凯继任。

朝鲜和日本在1882年8月30日订立了《济物浦条约》,日本提出的包括驻军权等要求得到满足,进一步加大了对朝鲜的侵略。
清朝和朝鲜也于同年10月在天津签订《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获得了领事裁判权、海关监管权等一系列特权,并在朝鲜的仁川、元山、釜山等港口城市设立了清租界,从而使朝鲜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附属国。
在清朝的斡旋下,朝鲜也进一步敞开国门,与英国、德国、俄国、法国等列强签订条约。
此后清朝和日本在朝鲜京城均有驻军,从1882年到1894年,清朝和日本在朝鲜明争暗斗,日趋激烈,直至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战胜中国为止。
因此,壬午兵变也为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伏笔。

当日军和朝鲜军队控制了朝鲜王宫,满清驻扎在朝鲜的帮办军务的袁世凯受到朝鲜国王信使的求救后,认为事从权急,来不及向清廷汇报,直接派兵平乱。
出发前他对同僚们说:“如果因为挑起争端而获罪,由我一人承当,决不牵连诸位。
”袁世凯率一营官兵以及朝鲜新军赶赴王宫。
双方展开激战,朝鲜王妃趁乱带着王子逃到了清军大营。
战斗中袁世凯身先士卒,清军占了上风,激战时还不时有袁世凯训练的朝鲜新兵倒戈,日军很快被全歼。
袁世凯平定了朝鲜甲申政变有重大意义,打退了日本的渗透势力,粉碎了日本趁中法战争之际谋取朝鲜的企
袁世凯因这一事件受到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重视。
1885年11月封年仅26岁的袁世凯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员,左右朝鲜政局,俨然朝鲜的太上皇。
同时也使日本人对袁世凯“憾之刺骨,百计排陷之”,日本人曾数十次谋划刺杀袁世凯,都以失败告终。
六、朝鲜和韩国对“壬午兵变”的评价在当代,朝鲜根据主体思想,对这一事件进行重新评价并高度肯定,将其上升到“朝鲜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起义”的高度。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著的《朝鲜通史》(下卷)这样评价道:朝鲜人民通过这次士兵起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腐败无能和卖国的本质,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外来侵略者,充分显示了自己的爱国精神和革命斗志,进一步提高了民族和阶级的觉悟。
韩国史学界的主流将壬午兵变作为“开化与守旧的冲突”之一环。
代表韩国官方观点的《韩国史》写道:壬午军乱是韩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底层民众展开的抗争,因此尽管是暂时的政权更迭,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同时壬午军乱对当时朝鲜所处的国际局势产生巨大影响,也是政治史上的重要的事件。
并指出:城市下层民众的抵抗运动并没有发展为从根本上改革社会的变革运动,而只是停留在依赖保守的大院君政权的层面上。
与提出新的近代的理念与改革案的运动相比,只在破坏中世社会体制方向上发挥了作用;
虽然显示出短时间推翻政权的强硬力量,但与近代社会体制形成的契机相比,只是促进中世社会体制崩溃、解体的运动。
朝鲜和韩国之所以会对“壬午兵变”有这种不同的评价,是因为朝鲜是站在革命史观的立场,而韩国则是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进行评价的。

参考:
壬午兵变是19世纪末(特别是1876年开港以后)朝鲜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1873年12月,朝鲜王妃闵妃以“国王亲政”为由发动宫廷政变,原先执政的兴宣大院君李昰应(朝鲜国王李熙的生父)被迫引退下野。
此后,名义上是国王李熙(朝鲜高宗)掌权,实际上却是以骊兴闵氏为核心的闵妃集团统治朝鲜。
闵妃外戚集团一改大院君时代厉行的锁国政策,而以对外开放标榜。
1876年同日本签订《江华条约》,朝鲜的国门从此被打开;1882年又同美国缔结修好通商条约,外国势力开始全面进入朝鲜。
闵妃集团还推倒大院君时代的一切政策,表示要“开化自强”。
闵妃集团效仿中国清朝正在实行的“洋务运动”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对内按照清朝总理衙门的模式设立了统理机务衙门,对外分别派使团赴中国和日本访问和学习。
1881年又创立了一支新式军队——别技军,由闵妃的侄子闵泳翊掌管,并且延聘日本人充任教官。
闵妃集团的这些开放和亲日的措施引发了大院君和广大人民的不满。
  事实上,闵妃集团的这些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的措施只是其维持权力、打击反对派的手段,他们醉生梦死,并不想为了朝鲜的未来而实行真正的改革,而对外开放也是在日本的胁迫下仓促而成,并不是平等、自主的开放,导致日本开始从各方面渗透和侵略朝鲜。
闵妃集团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大力排斥异己,从中央到地方任人唯亲,扶植亲信。
闵妃集团的骨干人物闵谦镐、闵台镐、李最应(兴寅君)等人都窃弄威权、贪污腐化,地方官吏更是巧立名目、横征暴敛。
官场既如此,朝鲜王室自然是腐败堕落。
史载当时的朝鲜宫廷“每夜曲宴淫戏,倡优、巫祝、工瞽歌吹媟嫚,殿庭灯烛如昼,达曙不休”。
闵妃生下王世子李坧,要遍祭金刚山一万二千峰,各峰施以米一石、布一匹、清钱千两。
后来在壬午兵变被镇压后国王高宗颁布的“罪己纶音”中不得不承认:“玩好是求,赏赐无节,是予之罪也;过信祈禳之事,虚糜帑藏,是予之罪也;用人不广,宗戚是崇,是予之罪也;宫闱不肃,妇寺干泽,是予之罪也;贿赂公行,贪墨不惩,穷民愁苦之状,莫达于上,是予之罪也;储胥久虚,军吏失哺,贡价积欠,市井废业,是予之罪也;联好各国,乃是时宜,施措乖方,徒滋民疑,是予之罪也。
”坦承了当时高宗和闵妃为首的朝鲜统治者的失政。
闵妃集团不愿牺牲既得利益,而且变本加厉地剥削人民,所以其“改革”的深度和广度相当有限,不但没有使朝鲜达到富国强兵的效果,反而使朝鲜普通人民的生活更加痛苦,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此时,包藏祸心的日本也开始了对朝鲜的蚕食。
日本商人利用《江华条约》赋予的特权大肆在朝鲜廉价掠夺粮食,导致朝鲜赖以生存的必需品不断流出,本来就贫困不堪的朝鲜人民因而雪上加霜,大大加深了朝鲜的社会危机。
日本还积极在朝鲜物色代理人,逐步展开对朝鲜的渗透,朝鲜的新军由日本人充任总教官,就是日本对朝鲜内政初步的干涉行为。
朝鲜人的反日情绪不断滋长,“语到倭边,咬牙欲杀之,小民尤甚”。
1879年6月,日本驻朝公使花房义质进入汉城时,一路遭到民众投石袭击,狼狈不堪。
1882年3月,日本大仓组职员儿玉朝次郎、三菱公司职员大渊吉成和东本愿寺的和尚莲元宪诚无视开港条约的规定,擅自到朝鲜通商口岸元山港以外的安边府游历,结果就遭到朝鲜百姓二三百人的袭击,儿玉和大渊遭重伤,莲元则当场身亡。
甚至于“岭湖山谷之间,有大伙匪类,蜂屯蚁聚,横行里闾,持兵纵火,上纳钱木,白昼抢夺富村饶户,传檄征索,称曰举义而伐倭,哗然指逆而为忠”。
因此,开港后的这种弥漫整个朝鲜社会的仇日心理也成为后来“壬午兵变”爆发的重要背景和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朝鲜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骚动的迹象已经出现,大院君也企
1881年,大院君的亲信安骥泳密谋废除国王李熙,另立李载先(大院君庶长子)为王,但事泄失败,李载先被赐死,安骥泳等人被凌迟处斩。
然而闵妃集团并未因此有所收敛,依旧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以致出现了“ 府库仓廪枵然空虚,百官之颁禄难继,军兵之放料多阙”的状况。
到1882年,朝鲜国库空虚,军队已经连续13个月没有领到军饷,埋下了兵变的种子。

参考:
壬午兵变这件事跟朝鲜末代国王,大韩帝国株式会社第一任社长李熙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正是因为朝鲜国王李熙的无能,导致国内动荡,主要朝廷里两派打来打去,最后拉扯到朝鲜宗主国大清和觊觎朝鲜依旧的日本之间的矛盾。
不过最惨的还是李熙,对大家来说,自己的家是一个躲避风雨的地方,但是对于李熙来说,事实恰恰相反,他所面对的风雨都是他的家庭带来的。
壬午兵变(1)壬午兵变的内因——祸起萧墙李熙其实说起来是朝廷的君主,但是他能掌控的权力基本上都被他身边两
而他的老婆则是一直想做朝鲜武则天 的闵氏,也就是韩国人一直追忆的明成皇后,所以这两
两派一开始还好,毕竟一家人,但是李罡应一直把持朝政,所以闵氏这个当儿媳就不爽,觉得公公做的太多。
大韩帝国株式会社第一任社长李熙兴宣大院君李昰应原先执政的兴宣大院君李昰应(朝鲜国王李熙的生父)被迫引退下野。
此后,名义上是国王李熙(朝鲜高宗)掌权,实际上却是以骊兴闵氏为核心的闵妃集团统治朝鲜。
闵妃外戚集团一改大院君时代厉行的锁国政策,而以对外开放标榜。
闵氏为何那么讨厌李罡应呢?
这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因为继承人的问题,朝鲜高宗李熙很快就有了第1个儿子,也就是完和君李墡,但是这哥们并不是闵氏所生,而是高宗的小老婆生的,并且大院君李罡应还要让完和君做朝鲜世子,这就是让闵氏很生气。
另外闵氏有两次怀孕,结果不是流产就是夭折,其中一次还被认为是李罡应送的人参有问题所导致的。
第二点就是权利问题,李罡应一直紧紧的握住权力,权倾朝野,史书说他“壅蔽聪明,操纵威福,纲目俱弛,而致有今日之痼弊也”,导致闵氏非常难以掌握权力,所以闵氏也就愿意除之而后快。
于是1873年的12月,闵妃借口要帮他老公朝鲜高宗李熙恢复权力,做到“国王亲政”为由,从而发动宫廷政变,推翻她公公李罡应的统治,导致大院君不得不下野,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下野,就此闵氏跟她公公的仇结下了。
(2)宗主国大清和日本人的矛盾在闵氏掌权之后,这个姐姐很快推行朝鲜开放的政策,但是这样的开放有一点引狼入室的感觉。
在1876年,李氏朝鲜同日本签订了《江华条约》,拉拢日本人的操作还对大清藏着掖着,后来李氏朝鲜又跟英国、美国缔结了通商条约,外国势力开始进入朝鲜,从此朝鲜的国门被人打开了。
同时李氏朝鲜还效仿中国的洋务运动,并且设立了一支新式军队,闵妃的侄子闵泳翊掌管,并且这支新式军队的教官是日本人,这些开放政策和闵妃的举措引发了大院君和其他朝鲜人的严重不满。
李氏朝鲜同日本签订了《江华条约》更重要的是闵妃集团也非常不厚道,不厚到什么程度呢,那就是不给朝鲜王朝的旧军队发工资,严重到一年多都不发工资,这就非常过分了,本来大部分朝鲜人就不喜欢这个闵妃,现在那些掌握武力的旧军队一带头,于是他们选择加入李罡应的阵营。
随着朝鲜大旱,闵妃集团又克扣军人们工资,导致大家忍无可忍,把矛头对准闵妃,决心起义。
起义的旧军队势如破竹,一下子推翻了闵妃集团,还把日本教官等日本人杀了,把日本大使吓跑了,闵妃化妆成宫女跑路了,而大院君顺利再度上台。
起义的旧军队势如破竹,一下子推翻了闵妃集团表现最亮眼的是袁世凯,这哥们设下鸿门宴抓了大院君在朝鲜闹得那么热闹的时候,大清不淡定了,朝鲜是大清最重要的藩属,是大清的唇齿,那里不容有失,于是大清在听说朝鲜发生兵变之后,害怕日本人借机染指朝鲜了,立马安排吴长庆等人前往朝鲜问罪。
吴长庆等人应朝鲜高宗王妃闵妃的请求,以宗主国名义进入朝鲜平叛。
其中表现最亮眼的是袁世凯,这哥们设下鸿门宴抓了大院君,反手就把李罡应送到中国区度假,成功解决了兵变问题,使得闵妃集团重新掌握朝鲜政权,也打消了日本人试
(2)结语壬午兵变这件事虽然是以大清的胜利告终,但是大清这个朝鲜宗主国和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之间的矛盾已经慢慢显现出来了。
大清和日本在朝鲜一直明争暗斗,日趋激烈,但是大清始终没有认真对待这件事,最后导致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日本战胜。
喜欢晚清、民国故事的朋友,有兴趣可以看看这本《历史深处的民国》,确实写得不错,有兴趣可以买一套,链接我放在下面了。
我是蓝白旗帜,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走吧,谢谢大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