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修“君子”道家修“真人”哪个对当今社会相对更有价值

故君子天下归仁义,而道德不可以降低标准!然道家修“真人”,同样以德为本。
道于顺应自然,达至无为之境!诚实而论,儒家修“君子”的德行对现今社会具有重要价值!道家修“真人”稳定现今社会同样具有更高价值!@今日
真人是脱俗的另类人生,生命再生工程,秘密单传之道。
虽然经文被不肖之徒泄世,但是悟道多如牛毛,悟透者少如牛头。
要是认为大道简单容易,不然文人千千万万还不都成真人了吗?

参考:
@ #加州崔三爷# 掏心窝的话:“君子”和“真人”,两种表述方式不同,内容大同小异。
比如:佛家修炼的最高境界是“空”,所以唐僧大徒弟叫“
佛家的“空”和道家的“无”,说的都是同一个境界。
这跟中医西医表述方法不一样是同一个道理。
西医说的“发炎”,就是中医说的“上火”。
佛家讲“觉悟”,道家讲“得道”,儒家要求做君子的必须“修身”。
释道儒高人对当今社会都有很高的价值。

参考:
内圣外王 两者都重要 。

参考:
儒家修君子,何为君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君子原本是指君王之子的意思,在儒家思想中,君子却是一
儒家所修的君子,是那样的富有仁爱之心,有情有义。
以高度的自律,勤奋好学,遵礼守法,智慧聪明,诚信为本。
君子又是那样地温良恭俭让,书生意气,鸿儒博学。
儒家修君子,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
积极入世,建功立业,造福社会,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先是独善其身,再是兼济天下。
在民族危难时刻,置
道家修真人,何为真人?
真人是指洞悉宇宙和人生的规律和本原,具有非凡的智慧,是大觉悟者。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通,却又是那样平静无欲,与世无争,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真人也就是得道高人,他们大多隐居于深山老林,清心寡欲。
一边修道,一边探讨人与自然的顺其自然,自然而然。
真人追求的境界过于崇高和虚无缥缈,不是平常人所能达到。
有史以来达到真人的境界廖廖无几,最有代表性的是南华真人庄子。
综上所述,也就一目了然,对社会更有价值的当然是君子。
君子是社会的精英,是时代的先行者和弄潮儿,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的中流砥柱。
真人尽管有着圣人般的超凡脱俗,从某个方面来讲有着比君子更大的价值,但与社会现实不相适应而脱离实际。
所以我的看法是,君子比真人对社会更有价值。

参考:

世上的人大都是平凡之人,当然是儒家思想对人的影响巨大。

参考:
前者心怀万事,一滩烂泥。
后者万事不管,顺其自然。
杜甫诗云“儒冠多误身”,再向前,秦始皇一看见儒生就头大,刘邦干脆对着儒生撒尿,哪怕汉武帝“独尊儒术”,他要的只是儒家中的“忠君”,而不是儒家的入世之道。
修君子并没有错,举双手抬双脚赞成,但错就错在,儒家要求所有人都成为君子,还带些强迫性质。
然而讽刺的是,万一某人不打算做君子,君子竟然束手无策,除了骂对方是小人是奸臣以外,根本做不出任何可以落地,可以实施的制裁。
儒生误国!比如那个方孝孺,用自己的忠孝仁义,间接而完美地配合了朱棣的野心,断送了朱允文的江山,可谓“猪一样的队友”。
我们从周朝开始,一个一个计算,所有的济世名臣,无一是君子。
伊尹,周公,管仲,商君,李斯,萧何,陈平,孟德,孔明,房杜,怀英,乃至清朝的曾文正,李鸿章,左宗裳。
随便找,哪一个君子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价值?
别和我提孔子,他的学说至始至终没有普及到所有人心甘情愿地为之奋斗,否则中国只会有汉朝,一直是汉朝。
换了二十多个朝代,足以证明儒家思想的高度,太高了,只能看到,却摸不到!道家则不然,但凡无为而治,皆出盛世。
顺众自然规律,不过多干涉,生命自己会寻找出路。
论及自身,无非是修道,炼丹,羽化成仙,不论是否成真,最起码他所损失的只是
吃丹药吃死了,死就死吧。
而儒生呢,动不动弄个国策,最终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争权夺利,贪腐遍地,或皇权旁落,或昏君妄为。
当出现奸臣反臣的时候,十有八九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然后在酒席之中哀叹时运不公,天理不彰。
就像汉末,十常侍作乱,董卓入京,那些正义的儒生去哪儿?
可曾献出良策铲除奸佞,恢复民生,重现大汉神威?
没有,除了埋怨,什么都做不好!唐德宗更有意思,那些所谓的君子动辄献计,恢复大唐荣光,结果被叛军打得鼻青脸肿,到了这时,竟然没有一个君子站出来说,这全是我的责任。
站出来的是皇上,他下了罪已诏。
皇上是背锅的不二人选!都说皇上喜欢重用太监,那是因为君子毫无担当!真正的君子,当不了官。
伪善的君子,当了官还要被骂!君子呐!还有那个明朝的海瑞,我要是皇帝,第一个杀他!他会什么?
充盈国库子?
救疫赈灾?
行军打仗?
农田水利?
除了添乱以外,啥都不会,要君子何用?

参考: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释、道也是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看似矛盾斗争中完美融合,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
时代在变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分别能带给我们什么人生启迪呢?
归纳来说,就是跟儒家养正气,跟道家修大气,跟佛家化怨气。
一、儒家养正气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儒家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中正做事,自省、中庸做人。
要想做到这两点,就需要心有 正气。
何为正气?
文天祥《正气歌》中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正气于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间的至大至刚之气;
于人,正气便是光明正大、刚正不屈之气。
这就是孟子“浩然之气”的含义,他写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集义而生,非义袭而取之也。
”这里讲的“养气”就是培养精神,培养人格。
具体说,就是培养正义感,培养一身正气的儒家人格。
如孔子说,“立乎其大者,其小不能夺也”。
家有正气家不衰,国有正气国不亡,人有正气是脊梁。
浩然正气是怎么养出来的呢?
气概浩大的孟夫子也跟我们说了:“夫志,气之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
”志,是气的统帅,志向着哪里,气就跟随到哪里。
养气,先要立志;
立什么样的志,就会养什么样的气;
要养浩然之气,必靠浩然之志。
立志就是要在思想深处确立人生目标和远大理想,明确的目标可以确定努力和前进的方向。
志向一旦确立,便不容易被改变。
立志是对于每
除了立志,王阳明还强调,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四十岁时,他与黄绾论学,说了一句颇富禅意的话:“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蚀之镜,须痛刮磨一番,尽玄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不消费力,到此以识得仁体矣。
”翻译成白话就是说,凡人之心,如同生锈的铜镜,必须时时“痛刮”邪气,方可得仁体。
要想让自己一身正气,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自省、自查、改过。

时时警惕自己的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煎销恶习,正气自然滋养。
人生如此又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读书,经商,人生各种事业有此何事不成?
这是人生的大根本,本立则道生。
自省也是提高自我修养的重要方法,在不断的反省自己,克制自己中,才能不断的深化自我道德修养,让正气萌发。
自省是为了反省自己,可是反省过后如果不改过,那么自省,其实是无意义的行为。
一个充满正气之人,行为应当光明磊落,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亦应当坦荡承当并加以改正。
人无完人,但这绝不是放任自己的借口。
只有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去改正它,才是对自省最好的实践。
所以元代王冕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正气满乾坤”;
西晋杨泉言:“一身正气为人师,两袖清风能生威。
”二、道家修大气说完了儒家的正气,我们又该向道家学习怎样的人生态度呢?
道家的特质,就是“大”,眼界大,气象更大,直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这种眼界与气象来自何处?
来自将眼光投向天与地,将洞察直抵道与气。
合之,才有了内敛其内的大道,与显明其外的 大气。
于是老子才看到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才推导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才郑重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这一切,都由一句话来贯通——“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概括成一个词,便是大气。
所以真正的大气,可以通天彻地,一气贯通而天地和。
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居天地间而法天地之大气,这种境界便是庄子《齐物论》里那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有了这种眼界和气象,世间那些迷人眼的东西又算什么?
为人处事自然可以大气豪迈。
大气是一种心态。
心态如何直接影响到一
人在世上走,不如意事常八九。
若不时与人争利置气,心情肯定好不了,且极易产生郁闷、烦躁的心情,也就会相应形成偏执或暴怒的性格,于心于身均为不利。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一的办法就是调整心理,学会放弃,看得长远一点,风物长宜放眼量。
学会简单,坚持用阳光心态面对生活。
大气是一种美德。
遇到矛盾纠纷,不要两眼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没有受到损失,自己是不是又吃亏了,而是能够权衡利弊,通盘考虑,为大家考虑,替他人着想。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有的人豪气干云,义薄云天,为人爽快利落,喜交朋友,善交朋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凡事多为别人多想一点。
这样的人自然得到众人的称赞,四海之内皆是兄弟。
对于那些凡事斤斤计较,目光短浅,鼠目寸光,心胸狭隘之人,人们自然是嗤之以鼻,避之唯恐不及。
这样的人,不会走得很远,因为在前进的路上只有他自己的利益,没有朋友的扶持,不会生活幸福,天天只是担心自己的蝇头小利,患得患失,寝食不安。
怎样才能学到道家的这种大气呢?
要以大道为心,以自然为意,以日月为双眼,以天地为视野。
别怕高不可及,说白了,就是以大观小,以全看缺。
在做人做事、看待问题上,只要能力求更有高度、更加整体,不狭隘、不偏颇,便已经是在抵达大道、通往大气的路上。
三、佛家化怨气现今的人由于生活压力大,许多人人内心浮躁。
浮躁的内心又让人们负面情绪膨胀,愤怒、嫉妒、苛刻、挑剔、计较、索取常常占满了人们的内心,于是失落、绝望、后悔、懊恼等等心情让大家眉宇间布满乌云。
这种负面情绪总结起来,就是怨气二字,也就是“贪嗔痴”中的 嗔。
《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
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
”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
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
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
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如何化解我们心中的怨气呢?
佛学上说要“看破,放下。
”看破什么?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一切由条件构成的现象,都是虚幻的,好像梦幻泡影,好像露水闪电一样,应该这样看待这个世界。
在痛苦、烦恼和生气时,常常会听到朋友的劝说:“看开些,人生一世,就是那么一回事。
赤溜溜地来到这个世上,最后,又是光着身子离开这个世界。
人真是生带不来,死带不去。
”是啊,空,空,空,人生到头一场空。
不仅空,人生还充满了无常。
就像一场没有彩排的戏,谁也料不到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今天腰缠万贯,一夜之间就可能负债累累;
今天高居庙堂,明朝就有可能远走他乡;
今天合家欢乐,明朝就有可能妻离子散……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
看透了“空”的人生本质,你才能放下。
放下的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五欲六尘的享受,而不是什么事都放下。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到处都是净土莲华,无有挂碍。
禅宗有言“大隐隐于市廛,小隐隐于山林”。
这也就是说,心有无所执,身无有所系,不管生活在什么环境,都自由自在。
山林的穷山恶水,毒虫猛兽,都不能使你烦恼;
市朝的繁华喧嚣,人来人往,都不能让心动摇。

参考:
我们认为的“君子”,是指心理和行为修养方面的,而“真人”是超乎世俗善恶好坏的,从社会道德标准来讲,社会需要“君子”,但从
”庄子所说的真人,实际上指的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
后世多指得道之人,也就是俗称的“道士” 。
道士们的终极目标即得道升天;
他们往往隐居于深山老林,一边修炼一边寻找长生不老的秘方,最后驾鹤西去 ——这样的人对社会有价值吗?
君子一语,最早指的是“君王之子”;
儒家出现以后,“君子”一词则有了“道德”的含义;
《周易·乾》曰:“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终日乾乾,指的是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夕惕若厉也是一句成语,意思是说君子应该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这就是后来儒家强调修身的根据。
说白了,君子首先应该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真人与君子各自的思想境界暂且不论;
不过,要判断二者对社会的作用与价值而言,谁高谁低,一目了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