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赵宋宗室的赵孟頫出仕元朝你认为他算失节还是变节投降

文人的笔,大多时候都刺不破自己的皮。
赵孟頫,正统赵宋之后,年少刻苦,未在高宗掀起的“文字风潮”下充分展示自我才华。
1279年,陆秀夫带着幼帝坠海,家破国灭,赵子昂(赵孟頫)只好离开朝廷,隐居于故乡。
继续苦读诗书,勤练心境笔法,若是正常轨迹,他这一生,都只能在湖杭之间拜访好友,或在民间留下一段朦胧的佳话,但却不能在历史长河中出头!作为一个学者,早期的赵子昂很“愤怒”,但是他不会挥动兵器绞杀蒙古骑兵,甚至都很少表达对蒙古人的怨恨。
于文人匠心而言,他专注无痕,于家国民族之难而言,他冷血无情。
但不论如何说,在公元1286年,自他的姓名在程钜夫推荐给忽必烈的那一刻,他就注定要进入人生的抉择路口了,是选择绽放,还是暗淡?
决定入京:至元二十三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
孟頫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
或言孟頫宋宗室子,不宜使近左右,帝不听。
——《元史》这一入京,是变节还是说失节呢?
其实最初的赵子昂,变节的倾向更大于失节。
因为子昂早期见到了忽必烈,并没有表达出文人的那种天然愤怒,而是态度恭敬有加。
因为赵子昂强烈地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虽然转辄于友人之间,闲暇有量,欢喜得很。
可那却只是交际,不是文仕共达的途径,归顺元蒙,最起码能够实现最大利益化!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
古语巳云然,见事苦不早。
平生独往愿,丘壑寄怀抱。

——《罪出》(节选·赵孟頫)赵子昂的性子软弱,但这也是他活得安稳,元蒙统治者对他放心的原因。
赵子昂在至元二十三年见到忽必烈,宦海暗流,却又想独做清流。
可无论如何,他也逃不过元蒙以他为榜,招安汉人将士和文人仕官的命运!而在朝中,赵子昂并没有那么快就被百官所接受,二臣者,向来都是统治者虚伪以对的棋子,而不论是前朝还是新朝的官员,从来都看不起他们。
于是赵子昂不得不争,在论钞之辩中,子昂一句“法者人命所系,议有重轻,则人不得其死矣。
让忽必烈感到他的才能新颖,而也让官员们心服口服,于是,在至元二十四年,“六月,授兵部郎中”。
??仕途通达,于灭国之手建立命运!海上春深柳色浓,蓬莱宫阙五云中。
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钧天一梦同。
——《初至都下即事·其一》(赵孟頫)元世祖对赵子昂极其敬重,他尊重和热爱汉人的文化,这是其一,再者就是,赵子昂是忽必烈“以汉制汉”的重要环节,所以,除了元世祖,再之后的几朝皇帝,都是对赵子昂恭敬有加,子昂在野,鲜有帝王之辱,到了二十七年,即位贤直学士!同年,北京地震,死伤无算,而后元蒙暴政,元宰相桑哥施压百姓,苦不堪言,民间动荡。
赵子昂闻及立即上书忽必烈,倡议放松对民之税策,忽必烈听后应允:孟頫与阿剌浑撒里甚善,劝令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庶几天变可弭。
阿剌浑撒里入奏,如孟頫所言,帝从之。
——《元史·列传五十九》子昂此举实则是在与桑哥对抗,后来子昂用理说服桑哥,换得来桑哥的尊重。
不得不说,元朝蒙古人对于汉人的统治残暴无比,子昂的投靠,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效地教化了元蒙的无情作风,也间接拯救了许多汉人!赵子昂被忽必烈视为心腹,“帝欲使孟頫与闻中书政事,孟頫固辞,有旨令出入宫门无禁”,忽必烈于赵子昂内心矛盾之时所表达出的善意,收获了赵子昂的忠诚!三年,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
帝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
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
——《元史》忽必烈和元世宗的时代过去,换来元武宗的注重,延祐三年,赵子昂被封为荣禄大夫,这个时期的赵子昂,除了仕运畅通,文学字法也达到了一生之中的小成地步,因为浸淫“二王”的书法灵魂至深,赵子昂在这一个阶段所书写的《行书洛神赋》被誉为书法盛典,后世有称“欧颜柳赵”(楷书四大家)。
??半生恍惚,死亡尽头回顾忠诚与人性!齿豁头童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
唯馀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自警》(赵孟頫)赵子昂进入元朝仕途后,一路通达,说得上顺畅,可到了后来,却不得欢心!在赵子昂六十三岁这一年,赵子昂为官三十年,其中书法成就内敛,政治能力斐然,可他自己回顾一生,却觉得自己偏离了轨道,但今时今日,必须是无可奈何。
难有“或碎深文骨,换得世清名”,这类心态。
所以汉人赵皇室的后裔子昂,在这一年写下了自警,回顾人生。
看他的诗,他是个矛盾的人。
早期之所以说他变节更多于失节,就是因为那一句“一生事事总堪惭”。
他回首过去,也知道自己做了很多不应该的事情,这其中包括投靠敌手,也包括身为赵氏子孙的一种迷惘!所以他也不在意了,于是就“留作人间作笑谈”。
后来不久,爱妻管道升去世,赵子昂一生只爱了一
人间的神仙,以诗和晦涩的爱永恒!??书法大成,徒留是非故事!《行书为中庭老书七绝》和《问道颂》,是赵子昂留至现世的不朽佳作,这被誉为赵子昂人生第四个阶段,也是沉淀最深,心境完美的人生作品,被誉为大成之作!1315年至1322年,这七年间,赵子昂不断精进书法,或者在他看来,仕途的人生痕迹,或许还比不上作品著作留于人间的神奇不朽。
功过早已盖棺定论,但是是非,却还有着正反空间。

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秀石疏林
“方知书画本来同”。
纸笔下的赵子昂感性真实,纯洁得像孩子,赤子的旧心,向死而生!所以他的一生,变节与不变,看来真的没那么重要了。
因为他留下的,仅是让我们赞叹不已的纸墨瑰宝!参考史料:《元史》《赵孟頫诗集》
参考:
二臣。
他不想死,可能是怕死,也可能是不愿把生命消耗在王朝更替上,更愿意把生命献给书法艺术。

参考:
失节和变节投降有什么区别?
你的意思是主动或者被动吧?
赵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 -1322年7月30日 ),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 ,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
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曾任南宋真州司户参军。
南宋灭亡后,赵孟頫一度蛰居在家。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赵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受元世祖忽必烈的礼敬,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
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
既然赵孟頫是宋朝宗室后裔,又曾担任南宋官职,此后又转仕蒙元,先后出仕两朝,当然是失节表现。
但赵孟頫既不曾在战争期间投靠蒙元,也没有在宋亡后向忽必烈求官,应该不是主动投降,而是摄于对方淫威不得已。
所以要说他是汉奸也是对的,但本质上他属于比较软弱的文人,不是什么大汉奸。

参考:
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他的行为算是“失节”,但放大的看能造福于百姓就行,
赵的情性可从他的书法艺术中看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