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骑兵为什么强到恐怖

唐朝骑兵确实是一个令人胆寒的存在,战功累累,出现过不少以少胜多的战事。
西突厥和唐朝爆发过战争,在曳咥河之战中,西突厥出兵10万,唐朝和回纥联合军只有敌军的十分之一,大将军苏定方沉着应战,采用长枪阵力压敌人,敌人在三次冲击之后,不但没有攻破唐朝的军队,反而全线溃败,四处奔逃,被唐军斩杀数万人,光是大大小小的将领就被杀了两百多个。
在我看来,唐军骑兵的强大,主要有
在其他朝代,步兵想要有自己的军马,那可是想都不用想,但是唐朝军队里面就出现这这种奇迹。
唐朝军马的充沛得益于唐高宗的努力,在唐朝刚刚见过,李渊就提出完善马政,非常重视战马品种的改良,甚至还从周边国家进口良种马。
军马充沛的好处是作战部队可以实现快速机动,也就是平常用脚奔赴战场的补兵也能骑上战马奔赴疆场,在到达战场后,下马作战。
由于机动力量的改变,彻底扩大了唐朝军队的作战半径,实现远距离军事打击,这跟今天的大国作战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生产力不是十分发达的古代,唐军对于其他国家的军队算是降维打击。
二、作战方式灵活农耕时代的中原士兵与游牧民族相比,缺少从小骑马的天然优势,就骑术而言,唐军有天然的短板。
但是唐军扬长避短,术业有专攻,专门挑选天资卓越的士兵训练成骑兵,对于步兵,马匹只是作为其机动作战的载具。
历史上游牧民族的骑兵主要是弓骑兵,机动能力强、冲击力量大、火力凶猛,但有有矛就有盾,唐朝的军队布阵十分科学,在骑兵的外围通常会有步兵的长矛手和弓箭手进行防御,一旦敌军骑兵士气削弱之后,骑兵再快速出击,直击对方要害。
另外一方面,为了能够保存骑兵体力,一般给骑兵所配备的弓箭比步兵的更轻,射程也更近,与自带盾牌的补兵对射很容易处于劣势。
三、高质量的兵员优良的武器供应唐朝实行寓农于兵的兵员征选政策,并且设置有士兵甄选机构,优先选择家庭富裕、身材高大、家族孩子多的家庭。
平常的时候务农,到打仗的时候自带兵器和坐骑。
身高在1.7米
除了在本国征兵之外,唐朝还从周国的藩属国吸纳部队人员,通常这些人对周边地理位置熟悉或者是熟悉敌对国家的作战方式。
在战斗时与正规军配合起来,所向披靡。
唐朝军队的配置可用奢华来形容,一个军团有两万人,其中12500人是补兵,6000个骑兵,1000多个后勤兵,部队里面60%的人都穿有防弹衣(锁子甲、铠甲等),弓弩配备甚至有的人有2把
这些武器,在其他朝代是无法想象的,在出征前,朝廷会给骑兵发放买马的津贴,基本算得上是财大气粗了。
对于某些骑兵部队甚至还会配发造价高昂的陌刀,据说在行家手里,一刀下去,连人带马,立刻分解,在战场上让敌人闻风丧胆,也是骑兵的克星。
在公元757年,安史叛军对大唐中央军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大唐军队不敌对手,一泻千里,但李嗣业在危急关头率领2500人的陌刀队,一路冲杀,叛军居然溃不成军,血流成河。
在溃退后叛军心有不甘,又组织反扑,在陌刀队和其他兵种的配合之下,叛军被斩首六万人,能够挽救战争格局的秘密武器,可见其战斗力是有多强。
四、军队配合完美,军队整齐划一,后勤供应强悍唐军作战时,各个兵种都会进行整齐划一的配置,最前方是弓弩兵,其后的是长枪兵,两翼有骑兵快速支援保护,在军队方阵的最后放是充当大杀器的陌刀兵。
游牧民族通常是轻骑兵,虽然配备铠甲和弓箭,但为了保持其体力,通常配备的是轻弓,适合中近程作战,在冲击唐军方阵时,在远处便受到射程较远的弓弩兵远程打击,到了近处还有长枪兵作为抵挡的屏障,长枪在3米左右,无论再多的冲击,只能是徒劳。
一旦冲击受阻,在方阵两翼的骑兵便进行袭扰,对敌军的冲锋部队形成合围之势,一旦先锋颓败,后方士气必受影响,此时骑兵又进行追击。
所以,唐军战无不胜。
战争说到本质上,打的还是后勤。
唐军的后勤保障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士兵所需要的武器以及粮食和医药物品甚至可以做到每10
游牧民族与其一比,相形见绌,打不过也是很正常的事。
更令人称奇的是,唐朝军队甚至还深入的贯彻军事思想,光是历代流行的兵书就有340多种,许多军事将领指挥素质和战术战略思想过硬,这样的军队,无论放在何处,都是一支极为强大的存在。
终归 一点,唐朝骑兵的强悍归功于国家军队的正规化,后勤供应的体系化以及国家财力的强盛化。
放在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唐朝的军事理念都算是佼佼者。

参考:
唐朝的骑兵有多恐怖?
举个例子,虎牢关之战,李世民带着麾下三千骑兵精锐,据守虎牢关,愣是挡住了窦建德十几万大军。
而且最后,还直接冲击窦建德的中军大营,生擒了窦建德。
三千打十万,不但能打赢,而且还能活捉对方主帅。
唐朝的骑兵,就是这么恐怖。
至于唐朝骑兵为啥这么牛,这就得从头说起了。
隋朝时期,随着隋文帝统一中原,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对峙状态。
隋朝的主要敌人,开始由南方的割据政权,变成北方的突厥。
作为北方的游牧民族,突厥人最擅长的自然是骑兵作战。
而隋朝为了能够抵御突厥,也就只能开始组建大规模的骑兵军队。
以骑制骑,这是历史上很多中原王朝,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时候,最好的一种选择。
在隋朝不计成本地投入下,隋朝的骑兵,开始越来越强,最后甚至可以完全碾压突厥人的骑兵。
正是靠着大规模的骑兵军队,隋文帝杨坚才能击败突厥,让突厥臣服。
杨坚去世后,其子杨广登基,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隋炀帝。
隋炀帝在位期间,因为对国力透支得太过严重,导致隋朝二世而亡。
不过,隋朝强大的骑兵军队,却被唐朝继承了下去。
隋朝末年,李渊受命前往山西,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同时抵挡北方的突厥入侵。
李渊到了山西之后,坚持了‘以骑制骑’的优良传统,开始大规模训练骑兵军队。
据《资治通鉴》记载,李渊当时军队中选出了两千多个善于骑射的士兵,组建成一支精锐的轻骑兵。
这支精锐的轻骑兵,从饮食到训练,都与突厥军队无异。
而在武器装备方面,却又要优于突厥。
所以,当李渊麾下的这支精锐轻骑兵,与突厥的骑兵相遇后,总是能够找到机会将突厥的轻骑兵击败,让突厥闻风丧胆。
这支精锐轻骑,就是唐朝骑兵的前身。
而当时执掌这支精锐骑兵的,正是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
再后来,随着隋朝各地烽烟四起,李渊也在太原起兵。
李渊起兵之后,因为事先准备比较充足,加之当时隋朝在关中地区的精锐,都被杨广带去了江都地区。
所以李渊从太原千里奔袭,直击长安。
短短四个月之后,就攻破了长安。
在这个过程当中,这支精锐骑兵,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李渊也因此更加重视这支骑兵,继续加大对这支骑兵的投入。
拿下长安之后,李渊迅速控制了关中地区,一跃成为隋末最大的割据势力之一。
就在李渊拿下长安之后不久,李渊便和统治陇西地区的薛举,展开了战斗。
最后,薛举败亡,陇西尽归李渊麾下。
拿下陇西之后,李渊将薛举麾下的陇西骑兵打散,然后重新编入李世民麾下的那支精锐骑兵当中。
这支新组建出来的军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大唐玄甲军!此时的玄甲军,满编状态也只有三千五百人左右。
三千五百人的规模,听上去可能并不算多。
但实际上,仅仅这三千五百人的玄甲军,就几乎掏空了李渊的全部家底。
玄甲军每人都有两套装备,一套轻骑装备,一套重骑装备。
在面对突厥的轻骑时,玄甲军穿戴轻骑装备,利用速度和弓箭与突厥军队战斗。
在面对以步兵为主的农民军时,则换上重甲装备,人人皆身着重甲,连马匹都被重甲笼罩。
这样一支强大的重骑兵,完全可以轻松冲击农民军的军阵,轻松完成凿阵任务。
后来,这支精锐骑兵,更是阔绰到人人皆有两马的程度。
一匹马用于骑行,另一匹马用来带装备。
这样的玄甲军,可以快速完成换装,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轻骑和重骑之间的切换,其战斗力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正是靠着这支军队,后来在虎牢关大战当中,李世民才能趁着窦建德防备松弛的时候,对窦建德进行重骑突袭,完成了三千战胜十万的战争神话。
除了精良的装备之外,唐朝骑兵的战斗方式,也已经相当成熟。
唐朝的骑兵作战方式,完全继承了隋朝骑兵的作战方式。
这种作战方式,是隋朝骑兵和突厥人战斗多年后,反复总结出来的结果,非常强大。
唐朝骑兵经常使用的战术是侧翼突击,这里的侧翼指的并不是敌方军队的侧面,而是指敌人军队中的薄弱环节,或是迂回到敌人的阵后。
所以,唐军作战的时候,会先让正面的部队和敌方交战,吸引对方的注意力。
然后骑兵精锐出动,去袭击敌人军队的薄弱部分,由此形成前后夹击的局面,最终打败敌人。
除此之外,唐朝骑兵的训练,更是极为严苛。
每一名玄甲军士兵,

不过,李世民登基之后,却选择将这支最为精锐的玄甲军拆分开来。
至于原因,恐怕也是因为这支骑兵实在太过恐怖,不管由谁来掌控,李世民都未必放心。
玄甲军拆分开之后,一部分成为皇宫的近卫部队,还有一部分交给了唐朝另一位名将李靖来管理。
后来李靖能够完成对突厥的突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掉突厥,这支骑兵也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后来,到了武则天时期,玄甲军开始扩充。
不过,随着玄甲军的扩充,战斗力却随之降了下来。
到了唐玄宗时期,玄甲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组,战斗力更是持续地下降,后来更是成了一个空架子,再不复当年的强大了。
玄甲军之所以会衰落,其实也和唐朝的发展有关。
唐朝初期的时候,外敌较多,这支骑兵往往需要担任最重要的战斗任务。
所以不管是在人员挑选方面,还是在武器装备供给方面,都力求做到最好。
但是到了武则天乃至唐玄宗在位时,唐朝周围的敌人,基本上都已经被彻底打服了。
战争越来越少,而这种精锐骑兵对于财政的消耗,又极为恐怖,国家自然会削减投入。
没有足够的投入,加上人员选拔不再像当初那么严格,骑兵整体战力下降,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总之,唐朝骑兵的强大,其实可以归纳为三个原因:第一,装备精良,人员选拔严格。
唐朝初期的时候,骑兵担任最重要的战略任务,国家对于骑兵军队的投入,堪称不遗余力,自然使得骑兵越发强大。
第二,作战方式强大且完善。
唐朝骑兵的作战方式,继承了当年隋朝骑兵和突厥人的战斗方式,是经过无数次战争打磨出来的结果。
行之有效的作战方式,是唐军骑兵能够横扫天下的基础。
第三,唐朝骑兵从组建那天开始,内部奖惩制度就极为明确。
完善的奖惩制度,使得玄甲军的士兵,人人敢战且愿战,在战场上作战更加勇敢,自然无往不胜。

参考:
其实要非常感谢网上的通俗说史的作者们,尤其是一知半解的网帖作者们,他们对于这种观念的普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现实是,以历史记载而论,唐代的骑兵并不是以大骑兵集团的方式进行作战的,那是游牧民族的战法,而不是唐代的战法。
所谓唐朝的骑兵强到恐怖,本身也是一些无知者的渲染,比如唐太宗的玄甲军,这个军那个军之类的说法。
事实上,唐朝军队在“官健”的募兵制试行之前,采取的“行军”,也就是野战军体制下,以至于日后的节度使统帅的募兵制之下,都是以步兵为主的。
这就要给各位提供几条研究唐代兵制的主要基础史料:《通典》卷一四八引《李卫公兵法》残篇:诸大将出征,且约授兵二万人,而即分为七军。
如或少,临时更定。
中军四千人,内拣取战兵二千八百人,五十人为一队,计五十六队。
战兵内:弩手四百人,弓手四百人,马军千人,跳荡五百人,奇兵五百人。
左、右虞侯各一军,每军各二千八百人,内各取战兵一千九百人,共计七十六队。
战兵内:每军弩手三百人,弓手三百人,马军五百人,跳荡四百人,奇兵四百人。
左、右厢各二军,军各有二千六百人,军各有二千六百人,各取战兵一千八百五人,共计一百四十八队。
战兵内,每军弩手二百五人,弓手三百人,马军五百人,跳荡四百人,奇兵四百人。
马步通计,总当万四千人,共二百八十队当战,余六千人守辎重。
以2万人为行军总额,有1万4000人为战兵,6000人守辎重,14000人中马军多少?
1000(中军)+500*2(左右虞侯)+500*4(左右厢各二)=4000人。
占战兵的比例就是28.57%。
《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又于边境置节度、经略使,式遏四夷。
凡节度使十,经略守捉使三。
大凡镇兵四十九万人,戎马八万余疋。
每岁经费:衣赐则千二十万疋段,军食则百九十万石,大凡千二百一十万。
开元已前,每年边用不过二百万,天宝中至于是数。
镇兵49万,战马8万余匹,这是说的开元天宝时代的节度使募兵。
马占兵额的比例是16.32%。
当然,不同边镇的比例略有不同,比如瀚海军,在北庭府城内,管兵万二千人,马四千二百疋。
天山军,在西州城内,管兵五千人,马五百疋。
伊吾军,在伊州西北三百里甘露川,管兵三千人,马三百疋。
瀚海军的比例是35%,其他两军都是10%。
范阳节度使,理幽州,管兵九万一千四百人,马六千五百疋。
在东方的范阳节度使,马军的比例就更少了,7.11%。
——————————综上所述,实际上唐代前期和中期,军队的战斗力中坚都是步兵,而不是某些人想象的类似蒙古骑兵的骑兵大兵团,唐军的作战方式,也是以骑兵的突击作战为主,而不是跃马弯弓的游牧作战方式。
《通典》卷一五七:其马军各在当战队後,驻军左右下马立。
布阵讫,鼓音发,其弩手去贼一百五十步即发箭,引手去贼六十步即发箭。
若贼至二十步内,即射手、弩手俱舍引弩,令驻队人收。
其弓弩手先络膊将刀棒自随,即与战锋各队齐入奋击。
其马军、跳荡、奇兵亦不得辄动。
若步兵被贼蹙迫,其跳荡、奇兵、马军,即迎前腾击,步兵即须分回整顿缓前。
若跳荡及奇兵、马军、被贼排退,战锋等队即须齐进奋击。
其贼却退,奇兵及马军亦不得远趁,审知惊怖散乱,然後可乘马追趁。
这段类似军队操典式样的记载,实际上说得很清楚,唐军的骑兵是在步兵后下马列阵的,等到两军接战,也是以弓弩手先攻,第一波次是弓弩手和战锋队一同白刃突击,此时马军不得动。
骑兵的使用,是进行阵列中的短促突击和追击中。
至于说“唐军骑兵”的神话,与其说是骑兵大兵团创造的,不如说是由唐军步兵创造的,因为唐代继承隋代的制度,军人一伙,也就是10人,有6驮马,比隋朝的8驮马还少些。
也就是说,唐军步兵的载荷,重甲,可以转移到驮兽身上,实际上是两条腿长途行军的大军。
基本说完了,请各位外行来喷。

参考:
唐代对突厥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突厥的内部分裂,及时抓住机会进行了分化瓦解,随后对突厥顽抗势力进行了逐个击破。
但没有足够强大的骑兵部队,显然是没法做到一锤定音的。
草原-中亚骑兵影响唐代的骑兵就如同隋到唐代早期的整体军事系统一样,有着非常鲜明的中亚-草原影响。
这层影响早在东汉末期就开始缓慢的影响汉朝后期的边境部队。
在西晋王朝被五胡颠覆后,中国北方大地就成为了众多受中亚与北亚草原式军队的战场。
中国的骑兵也在北朝开始,进入了第一个真正的巅峰。
大量轻装的弓骑兵与负责正面决战的具装重骑兵,充斥华北各地。
步兵的作用在汉-晋之后,重要性被进一步降低了。
这样的局面在隋唐统核心贵族统治者身上,依然有着浓郁的体现。
也正是这个骑兵彻底为王的是时代,为后来的唐朝骑兵,打下了坚实的底子。
唐代骑兵的北朝遗风唐代在立国开始,就大量依靠骑兵作战。
虽然步兵的规模与重要性比先前的北朝有了提高,但骑兵的核心兵种地位依然不容动摇。
唐代也很好的继承了北朝遗留下来的中亚-草原骑兵样式。
包括了精锐的具装重骑兵和使用弓箭为主的轻装弓骑兵。
至于掩护骑兵作战的步兵,在唐的早期也有着很多北朝影响。
来自府兵制规范下的军户步兵既要在日常生产之余,训练使用弓箭。
也必须学会使用长矛作战。
这种源自中亚东部地区的双重步兵样式,非常适合与骑兵配对作战。
至于唐朝所面对的敌人,无论突厥还是东面的高句丽,一样都是以类似的骑兵风格在作战。
但他们缺乏足够的高质量步兵帮助骑兵,也没有唐朝的国力支撑,训练上水平层次不齐。
唐也不仅仅只是用自己原本的北方汉地军户,草原上的各类部族,在认可了唐朝的权威后,都会为唐朝提供自己的骑兵部队。
这样一来,唐朝的骑兵不仅有了本族精锐,也有大量外族精锐加盟。
这些因素加一起,成就了唐朝骑兵的辉煌。
唐朝的骑兵老本,则让中原文明的继承者一直吃到了北宋初年。
随着宋朝的军事制度问题,这层优势迅速丧失殆尽。

参考:

唐朝的骑兵那可真是强大到恐怖,三千骑兵就能直捣黄龙灭掉突厥;
几百骑兵就能追着吐谷浑人上万骑兵砍。
可以说,大唐骑兵是我国古代骑兵的巅峰。
其实,在唐朝不光是骑兵厉害,步兵也非常厉害。
李世民说“今中华强盛,徒兵一千可敌夷狄数万,夷虽众,有何惧哉!” 他的意思是现在大唐太强大了,1000名唐朝的步兵,就能打败游牧民族的骑兵几万人,以步兵对骑兵,一
唐朝的军事力量这么强大,主要原因来自于三方面:第1个方面,优秀的将领。
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当一支军队拥有强大的战斗能力的时候,就意味着军队的统帅必然会极为优秀。
唐朝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李世民、李靖、李绩、苏定方、薛仁贵等数不胜数。
他们不仅
例如,公元前626年,突厥人南下打到了长安城边。
当时,唐军只有数万,突厥人十几万,正面对抗,李世民手底下的兵肯定不是对手,没想到他却用了一招虚张声势之计,在渭水河边大骂突厥首领,直接把他给骂懵逼了,搞不清楚唐朝军队的虚实,于是答应和李世民歃血为盟,和平退兵,这就是著名的渭水之盟。
有如此优秀的将领,唐朝军队哪怕有的时候拉胯,下限也不会低到哪里去。
第2个方面,浓郁的尚武精神。
人和人之间哪有那么大的差距,很多时候就体现在精神上。
唐朝人像汉朝人一样,尚武精神极为浓厚,甭管是文臣武将,都善于拿刀子砍人。
精神上的强大,锻炼了他们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
吴起说的非常的好: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
所以,唐朝人不怕死的精神让他们战无不克,攻无不胜,就连对外出使的文臣整急眼了也能领着兵灭掉一个国家,比如王玄策。
第3个方面,人多势众。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力资源都是非常重要的,大唐王朝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总人口至少是周边对手的7~8倍。
那么,唐朝在选拔士兵的时候其精锐程度也远远超过他的对手,别人可能是10
本身人口素质就特别好,又有名将领导,然后又是优中选优,可不就是大唐的兵战斗力特别强了吗?
所以,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都可以在人数远少于对手的情况下取得重大胜利!
参考:
因为唐军兼有游牧骑兵的剽悍轻捷。
同时,又具备了中原军队的严整组织制度与精良装备。
故而兵锋能威服四邻,横行绝域,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最强骑兵。
下面从唐军骑兵战术运用,发展史、武器装备三方面,杂谈一下唐骑的战斗力。
笔者手痒,先绘一
唐军的骑兵战术运用,有个很明显的特点。
就是唐骑总能在敌人意想不到之时,突然出现在敌军侧翼,给予敌军最致命的拦腰一击。
往往一击就让敌全军崩溃。
凭借精良的装备与训练,唐军骑兵是最善于硬碰硬突击的,但是他们又从来不会不讲战术的蛮干硬拼。
迂回到敌军侧翼攻击,然后击垮敌军。
这是唐军最常用的战法。
古代兵法,称骑兵为“离合之兵”,就是聚散离合无常势,让敌捉摸不定之意。
从这点上看,唐军已将骑兵战术发挥到了极致。
且看几个具体经典骑兵战例:(1)霍邑之战。
李渊及李建成率步军列阵霍邑北,与隋将宋老生野战。
两军战斗正激烈时,李世民率二百余骁骑忽然从南急驰而至,直插隋军侧翼,猛烈突击,拦腰凿穿了隋军阵型,隋军猝不及防、阵线混乱。
李渊抓住时机,麾步军迎头猛攻。
与李世民的骑夹击之下,隋军全军崩溃,唐军大胜,阵斩宋老生。
这一仗,是唐军能够兵入长安,最后得以立国的关键一仗。
李世民的二百余骑兵,有定鼎之功。
(2)苏定方灭西突厥之战。
唐高宗时代,苏定方率二万步骑远征,讨伐西突厥阿史那贺鲁。
唐军与西突厥大军相遇于曳咥河。
苏定方命一万步兵列阵南原,自率万骑于北原待机。
突厥十万骑攻唐军步阵,唐步兵攢槊向外,锋刃如林,坚守不动。
突厥骑兵攻击三次,被唐军击退三次,士气大挫时,定方一万骑疾驰而至,横突敌军侧翼,步骑夹攻,西突厥十万众一役溃散。
唐军斩首二万级,俘三万人,追兵生擒阿史那贺鲁可汗。
唐军最擅长的,就是先以骑兵埋伏于战场侧翼,然后步兵列阵与敌对攻,待双方激战正酣时,伏骑出动,猛击敌军侧翼。
然后,每能以寡击众,大获全胜。
这就如同是古代版的迂回穿插。
李世民为秦王时,总是以多变的骑兵战术击敌,可称为唐军骑兵战术的祖师爷。
然后,历代大唐将军们在开彊拓土的战争中,将这种打法战术不断重复,常以此制胜。
唐军骑兵除了“避实击虚”,也能硬碰硬的以少胜多。
最经典的就莫过于大破窦建德的虎牢关之战。
秦王李世民抓住窦建德的河北大军懈怠之机,以三千五百铁甲骑兵多路猛突。
其中五百骑卷起大旗,直插中路,竟从前阵一直凿穿了河北军阵型,直打到后阵,然后展开旗帜高喊:“已擒夏王。
”使十万河北军因混乱而崩坏。
..就这样,三千余骑以硬碰硬,一役击溃十万众,创下了战争史上奇迹。
除此外,沿袭了游牧骑兵轻捷性的唐骑,不但能以重甲骑兵结阵突击,也能不依赖后勒,以轻骑自备干粮,千里奔袭。
李靖破东突厥之战。
李靖选精锐骑兵一万,每人赉二十日粮,长驱直扺突厥王帐。
大破之,斩首万余级,俘获男女十余万口,牛马不计其数。
颉利逃亡途中被擒,从此阴山以北至大漠,尽属唐土。
这样的战斗,唐代以后,再无中原王朝的骑兵能打得出来。
而每人自备20日粮,想必也是一人三马的长途奔袭,这就是游牧骑兵的特性与汉军组织纪律性的完美结合。
唐军能打这样的仗,除了唐军身上有鲜卑骑兵战斗作风外。
还有大批游牧民族出身的将领与骑士自认为大唐之臣,甘为大唐效死,如阿史那社尔与契苾何力,这二人就是代表性人物。
所以唐军骑兵深入绝域大漠,对其气侯地理也不会过陌生。
适应性远强于其他朝代,甚至强于汉军。
这一点,也是唐骑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何说唐军骑兵兼有游牧骑兵的轻捷剽悍?
那么,回顾一下汉末至南北朝的鲜卑骑兵史。
因唐军的前身就是隋军,隋军源自北周,北周就是鲜卑王朝分裂出来的西魏。
而鲜卑甲骑,天下闻名。
自东汉时起,幽燕之地的乌丸与鲜卑杂胡,就是汉帝国北彊骑兵的优质兵源。
每有战事,幽燕杂胡就得奉诏为汉帝国去打仗,这就是“幽州突骑”的由来。
东汉末,刘备投幽州公孙瓒,后率军驰援徐州,公孙瓒划拔给他的部队里,就有千余骑幽州杂胡,这是刘备纵横天下的基本部队。
袁绍统治河北期间,麾下骑兵主力,就是乌丸与鲜卑突骑。
后来投附曹操,成为魏国名臣的牵招,曾为袁绍统率过突骑。
后又为曹操收服了柳城乌丸,使之脱离了袁氏听命于曹操。
上述事,见《三国志》。
乌丸后来融合进了鲜卑,从依附佣兵、再为敌、又归附、再独立争霸。
历经汉末、三国、西晋,百余十年的或臣服、或对抗,汉军制度也不知不觉就融合进了幽燕杂胡的骑兵发展之中。
所以,他们后来在十六国时,最终脱颖而出,能建立自己的王朝。
在骑兵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鲜卑北魏具装甲骑,就是结合了汉军的军制与游牧骑兵的剽悍而催生出来的古代版装甲突击集团军。
之所以说具装甲骑是学习了汉军,因为马铠是汉军发明的,然后北魏将之大规模化了而已。
官渡之战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军三百多具马铠。
说明东汉,汉军就已经给重甲骑兵的战马装备上了马铠。
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曹操.《军策令》汉军的制度与兵甲,鲜卑骑士的娴熟骑射与良种骏马,二者结合后,成就了鲜卑甲骑之名。
而作为又重新回归汉政权的大唐。
唐军的骑兵在继承了鲜卑甲骑的基础上,自然又更深度的融合了汉军兵法。
再来看唐军骑兵的武器装备。
古代骑兵武器,莫过于铠甲、弓弩。
据《太白阴经》,唐骑兵的铠甲与弓弩装备率,竟为百分之百
强弓劲弩之利,与唐明光铠之坚固,也无须多说。
唐军的马槊与横刀。
费时三四年方能制成的马槊,实为骑兵的神器,与精工锻造的横刀,更是盛唐标志,中国尚武之风的象征。
至于唐骑兵是否带着另一款步军利器陌刀。
如果出动万骑,很有可配上一支一二千人的骑马步兵随行,人皆携带陌刀与长柯斧,在战斗时下马列阵,临阵则刀斧并举,列队前推。
步军与骑兵协同攻防作战,这也是符合唐军作风的。
具体有无这样的战例?
如大唐安西军这种雄兵,能以二万余兵力控扼百万里广阔彊域,凭得就是以精兵制胜,肯定打过不少这样的仗。
而最终,唐军骑兵之所以强,与汉军一样道理,除了战术运用与武器装备,浓烈的尚武之风,才是强汉盛唐强大的最根本原因。
比如大宋,尚武之风若是没了,任他武器先进,财富充足,最后难免统统作了他人的嫁衣。

唐骑兵都是贵族兵。
贵族兵都是身高1.9米
回鹘大部分都是1.6米左右第二,马匹能力差异巨大。
唐兵的马体高2米或
回鹘都是矮种马。
第三,兵器与护甲。
唐兵三层甲。
只漏眼睛那种。
根本砍不动。
其实最大的损失反而是摔死的。
形象的比喻就是一辆99A去撞比亚迪。
贵族兵即士族兵,唐确实是府兵制。
但是对外征战大部分时间这个府兵干的都是辅兵。
比如喂马。
押运粮草。
士族兵与府兵战斗力差异巨大。
身高差接近50公分。
我们古人士族兵的身高一直很高。
秦始皇就是1.96米。
特别是兵马俑的身高。
汉朝大概是1.7米。
五代十国大概是2.1米。
当然平民百姓还是身高很低。
因为营养不良。
然后从宋开始。
平均身高就开始急速下降。
外族骑兵也用过。
但是就是打秋风的货色。
古代骑兵除了元朝。
其他的对马匹照料非常精细。
大概比例是一个士族兵配备两个辅兵。
一匹战马配三个辅兵照料。
马吃的都是精料,特别是鸡蛋。
一匹马大概几天喂一次我忘了每次半斤。
比辅兵吃的还要好。
辅兵只能吃糠和粗米还有水煮野菜。
比如王翦攻打赵国60万人。
只有十万战兵。
其他50万全是辅兵。

参考:
其实唐朝的骑兵仅仅是继承了隋朝的遗风。
中国古代最强的骑兵部队,如果按我
第四名,力挽狂澜的岳家军骑兵部队。
尽管是辅助部队,但岳飞的部队确实拥有当时宋军唯一一支成建制,上规模,担当冲阵突击任务的重骑兵。
在其子岳云的率领下,屡破金军,郾城大战中一战把兀术的铁浮屠打光,把兀术打到绝望,痛哭流涕生不如死,如果不是赵构和秦桧在这种大好形势下乞和,撤回所有部队,把岳家军变成一支孤军,无奈后撤,收复汴梁乃至燕云都不是空谈。
说到底还是老赵家得位不正,对武将的猜忌为历代之最所致,活该你被打到崖山跳海,只可怜了跟着他们一起赴死的十万军民。
在民族大是大非上,赵家枉顾大义,选择了一家一姓的皇位安全。
单论战斗力,这支能和铁浮屠刚正面的岳家军骑兵,实力在痛打落水狗的李世绩部队之上,当无疑问。
声名之所以不显,只能说谁让岳云是岳飞儿子呢,岳飞避嫌,报战绩从来不提岳云。
打仗在前,论功最后,到了诸将都看不过去的地步,但敌人看得很明白。
第三名,骠骑将军霍去病的部队,这是一支纯骑兵部队,纵横草原大漠,动辄奔袭辗转几千里,战无不胜,屡屡以少击多,详见大将军骠骑列传,就不多说了。
天生将才霍去病,可惜活得太短,否则汉匈战争不可能被拖到勒石燕然那会儿,汉武帝任内绝对可以彻底解决。
第二名,这支部队可能会引起争议了,所以才说是
这支部队强在整体水平,对手还是当年席卷欧亚的那支蒙古铁骑,战斗力并无下降,只是对手换成了阵战本来就强,还学会了骑战的明军,在以常遇春为代表的战将统率下,两代将领前赴后继,穷追猛打北元二十多年,把北元朝廷一路从大都赶到捕鱼儿海,面对以机动力著称的蒙古军队,能追上,能围住,还能刚正面,而且胜仗都是歼灭战,击溃都不好意思报,这不是中国古代任何一支汉族部队可以比肩的。
虽然正面刚有神机营的火器作为中流砥柱,但如果没有媲美蒙古的骑兵机动力和骑射冲阵能力,是做不到动辄全歼蒙古军的。
其实若作为整体实力来看,这支军队才是历代最强,只不过在明军内部比,还是骑马步军实力更突出,才排到了第二,也因为排第一的这支部队实在太逆天了。
第一名,神一样的隋朝杨素西路军。
这支部队在中国有明文记载的3000年历史中,纵然仅仅是昙花一现,也留下了中国骑兵的最强音。
以二万五千的总兵力对阵10万突厥铁骑,竟然嫌自己部将按部就班排兵布阵的阵地打法太保守: 这是打胜仗的打法吗?
推翻,跟他们刚正面,全上马,对砍……若不是知道结果,谁都会以为杨素脑子进水了,汉人与突厥对阵,两万五对十万,全骑兵对全骑兵?
牛的地方就在于,杨素麾下的部将们听了竟然没一个喊臣妾做不到啊啊啊,刚就刚,上……然后就轮到本来见到隋军阵势大喜过望的突厥被教做人了,以两万五千骑兵全军对战十万骑兵全军,硬碰硬正面对冲,第一个照面就擒贼擒王,把敌方统帅达头可汗攒射落马,直接冲乱了突厥阵势,竟然一战而下,大获全胜。
再配上裴钜这老奸巨猾的玩纵横,最终突厥落得个东西一分为二,有隋一代不敢扣关。
这个实力,实在是太离谱了,若不是隋史明文记载,任谁都无法相信,难怪杨广不敢用他。
以1/4兵力的骑兵与游牧民族正面决战胜之,这种战例不要说中国战史上空前绝后,就从世界战史来看,在农业民族对战游牧民族的范围内也找不到能与之媲美的战例。
难怪随便去撩他家一个舞姬私奔,学习一下都能当大唐战神了……杨素不但一定是神仙转世,而且来的一定是弼马温,嗯,一定是这样没错。
所以,唐朝的骑兵虽强,更多是因为比下有弱宋陪衬,才显得突出了。
但要在汉族历史上找比唐军骑兵更强的,只能说与两汉强弱在伯仲之间,与经历了五胡乱华和蒙元侵略洗礼涅槃的隋军明军比,还是有差距的。
就算和宋军比,也要先把硬抗女真的岳家军摘掉另算才合适。
一家之言,一家之言,仅供一笑。

参考:
唐朝骑兵全是精锐,纵观整个唐朝对外作战都会看到一些数量,每次都是两三万铁骑,别的朝代都是大几万甚至更多,看唐朝前中期各位名将都是带小几万骑兵就灭人国,战神李靖只带前锋三千铁骑就攻破突厥,活捉颉利可汗。
李绩,苏定方,薛仁贵都是一样,还有高仙芝带三万铁骑就翻越葱岭先灭石国,再跟阿拉伯十几万人单挑,可见大唐铁骑真的勇猛。
首先唐朝骑兵的人和马都是一流的,还有就是武器,陌刀和马槊,这是骑兵最先进性的高端杀伤武器。
最后是统帅的指挥能力和士兵的士气,体现整个国家的尚武精神。

参考:
骑兵就是乘马作战的部队,在冷兵器时代骑兵的力量极其重要,谁能掌握一支强悍的骑兵部队,在战争中就能抓住主动权,其取胜的几率也会大幅度提升。
在李唐王朝统一中原的道路上,唐朝骑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外同样如此,在平定突厥、回纥、高昌、吐谷浑等战役中,骑兵也是大出风头,为帝国立下汗马功劳。
在虎牢关之战中,唐军骑兵的巅峰状态,被充分显露了出来。
虎牢关之战唐朝建立之初,只占据了关中地区,要想统一全国,李渊还要面对很多敌人,为此,李世民身披战甲,一次次为帝国扫平各地的割据势力。
其中王世充占据河南,窦建德控制河北,是为唐军的心腹大患。
公元620年七月,李渊命李世民率兵攻打王世充所部。
众所周知,李世民并非一个躲在后方指挥的将领,在他统领的战役中,他常常冲锋陷阵,甚至带少数骑兵窥探敌军大营,而最后总能平安撤出包围。
是时,李世民为了刺探敌情,身边仅带着少量骑兵,不巧的是,突然碰到王世充的部队,很可能李世民身边只有几十名轻骑兵,和王世充的部队相差悬殊。
很快,李世民被敌人包围,纵使面对重围,唐军将士仍能沉着应对,在危机中李世民左右开弓,加之唐军骑兵奋力厮杀,方才杀出重围。
李世民回到唐军大营,守门士兵甚至认不出秦王的样子,禁止李世民进入大营,原来是尘土遮住了李世民的脸部特征,无奈之下,李世民也只能摘掉盔甲,才进了大营。
一方面,我们看到了李世民的勇武和胆魄,另一方面,我们从中也看到了唐军骑兵的强悍程度,深陷重围却毫不慌乱,在极为不利的环境下,仍能以一当十,迅速突破包围。
很快,唐军包围了洛阳,而王世充也不是吃素的,城头上弓弩、抛石机、大型弩箭一应俱全,唐军昼夜不停地攻城,十几天后仍无法攻克。
虽说唐军攻城艰难,但王世充的日子也不好过,时间一长,城中粮草供应不上,而李世民还截断了王世充的粮道,于是王世充只能向河北的窦建德求救。
窦建德曾经和王世充发生过冲突,本不想施以援手,但谋士提醒了他唇亡齿寒的道理,随即窦建德决定起兵救援王世充。
此时唐军情况十分窘迫,一方面洛阳城攻不下来,二来窦佳德率十万大军前来救援,如果唐军不撤退,将会面临两线作战,对唐军十分不利。
李世民力排众议,决定分兵虎牢关,来抵御窦建德的夏军。
史料记载“世充兵摧食尽,上下离心,不烦力攻,可以坐克。
建德新破海公,将骄卒惰,吾据武牢,扼其咽喉。
彼若冒险争锋,吾取之甚易。
若狐疑不战,旬月之间,世充自溃。
城破兵强,气势自倍,一举两克,在此行矣。
”李世民将部队分为两支,一支由屈突通、李元吉统领,继续围攻洛阳,而自己亲率三千五百名骑兵,赶赴虎牢关。
尽管只有三千五百人,但这都是唐军精锐中的精锐。
李世民假意放出一千匹马,在河边吃草,窦建德以为唐军草料用尽,便率大军来袭。
等到窦建德大军列阵完毕,唐军却毫无响应,从早晨站到中午,夏军饥渴疲劳,纷纷坐下休息。
李世民见时机已到,立刻下令进攻,夏军被打得一个措手不及,在唐军的猛烈攻势下,夏军阵型大乱,慌乱之中开始溃败。
之后窦佳德被生擒,王世充投降,李世民取得大胜。
虎牢关之战中,骑兵发挥了重要作用,李世民的三千五百玄甲军大多或为重骑兵,所以才能瞬间冲垮十万敌军阵型,由此也可看出唐军骑兵的恐怖。
那么为何唐初的骑兵如此强悍?
一、选拔严格骑兵的造价很高,装备也较为贵重,所以需要选拔合适的人选,只有武艺高强、身强力壮的勇士,才当得了唐军的骑兵。
史料记载“取户二等
”这就是贞观期间飞骑的选拔标准,从二等
除了基础条件,还需要骑马射箭四次全部命中,因为骑射是行动中射箭,所以更加考验士兵的技艺。
唐朝一斛装米量大致在一百斤左右,五斛米的重量一般人是难以举起来的。
然而,要想被选入飞骑,就得扛着五斛米的重量走三十步,这着实是个极大的考验。
由此可见,唐军骑兵选拔之严格。
二、训练合理唐军对骑兵的训练方式也比较特殊,李渊在太原起兵之时,就曾训练两千名骑兵,为了达到突厥骑兵的标准,李渊要求饮食起居等一切安排,都按照突厥的习惯来。
区别于集体训练,此时唐军的骑兵采取分散训练,像突厥兵一样追逐水草,远处设置游弋的斥候。
如此这般,效果显著。
在之后和突厥的作战中,唐军骑兵大多获得胜利,这跟合理的训练方式有很大关系。
三、待遇优厚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即便有严格的选拔制度,严苛的训练,但如果待遇不如意,那么其战力也将无法施展。
骑兵不同于步兵,骑兵的成本往往是步兵的五倍,如果养三万五千名骑兵,其成本相当于十五万步兵。
因为骑兵的成本较高,所以李世民的精锐骑兵玄甲军也只有三千多人。
一方面骑兵需要马匹,需要马上装甲和士兵装甲,造价远远高于步兵,除此之外,骑兵的工资也要高于步兵。
殿中省尚药局是专门给皇帝供药的机构,而左右羽林军的飞骑有幸可以在尚药局看病,由此体现了骑兵待遇之高,也可以看出皇帝对骑兵的重视程度。
然而,在安史之乱后,唐军骑兵的战力一落千丈,之所以从肃宗开始藩镇割据势力频起,纷纷和唐廷分庭抗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唐军没有一支成建制的强势骑兵部队。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九卷》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鱼亭
参考:
大家都知道,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国的各个方面都发展的很好,经济发达,文化氛围也十分的宽容,出现了许多的大家,留给后人无尽的文化财富,我们也得以了解到那个时代,那些人的那些思想,再有就是物质文明成果也是十分值得肯定的,对外开放的程度也很高,和很多的国家都建立了联系。
这可以说是一个各方面都很好的时代。
那这些东西强大的背后,其支撑的力量除了经济,当然应该有军事,提到军事,就不得不说一下骑兵了。
那么,骑兵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现在我们来稍微的了解一下。
说起这个,我们都知道唐朝和突厥的胜利不仅是利用了突厥的内部分裂,更是在于其自己,不过,的确,任何人任何事都要从自身寻找原因,成功了是这样,失败了也是如此。
再回到主题,首先是中亚草原骑兵对其的影响,虽然这个影响不是开始于唐朝,因为这个影响早在东汉末年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另外,由于西晋王朝被五胡推翻后,这个时期的很大部分的中原人,都被草原骑兵的骁勇所折服,到了北朝,骑兵的巅峰也就到了。
这个时期,步兵的重要作用没有很好的体现。
到了隋朝的时候,隋朝的军事力量也为唐朝打下了基础。
而到了唐朝,在中原的战术,还是以步兵为主,骑兵作为辅助。
但打垮突厥则是以骑兵为主,由于保留着中亚草原的剽悍的作战的风格,其力量自然是不可忽视的。
这里面包括装重骑兵和轻装弓两大类型。
当然,步兵也起到了有效配合的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这也受到了北朝的很大方面的影响,百姓们在日常农作之余,要训练使用弓箭,然后共同作战。
而在另一方面来说,唐朝的敌人却没有了步兵的辅助 在加上国力悬殊,自然是唐朝胜出了。
唐的政治经济各个方面都很强大,能给军事训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力量,提供物资或者说是政策上的支持。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一切都是相互影响和关联着的,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文化的包容,都可以促进军事的强大,当然,军事力量也会促进其他几个方面的更进一步的发展。
同时,我们可以看出,骑兵的强大离不开步兵,说明任何事物都要和其他的事物联系,不可孤立起来。

以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