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大顺军闯军主力有与满清八旗一战的实力吗
一片石之战,永昌元年(1644年)4月13日,李自成自北京出发,八天奔袭600里,4月21日抵达山海关下,以六万长途奔袭之师攻击吴三桂五万据守险隘之师,当天就拔其关外营寨,次日拿下北翼城。
把吴三桂打的向清军连连乞援,使者“凡八往返”。
4月22日,八万清军加入战局,趁沙暴天气突袭大顺军。
长途奔袭未经喘息又血战于坚城之下的大顺军在清吴联军的夹击下败走。
尽管在诸多不利条件的累积下,大顺军依然给予清吴联军以重大杀伤。
清军满洲镶红旗副都统萨苏喀、护军校马纳海,正黄旗佐领阿喇穆,镶黄旗佐领拖钮,镶蓝旗云骑尉莽郭,蒙古正红旗佐领恩克伊,正蓝旗佐领圗萨,镶黄旗骑都尉扎叟儿额布亨等多名将校在4月22日清军偷袭大顺军的战斗中被击毙。
吴三桂所部关宁军战后仅剩万余人。
真定之战,李自成在一片石之战后退入山西,清吴联军紧追不舍。
为掩护主力撤退,李自成之侄李过率领大顺军后营将士趋真定主动邀击清吴联军。
当年5月11日,两军在真定接战,双方“自辰至酉,兵数交”,清军主帅多铎“潜身僻地,畏缩不前”。
次日清吴联军停止追击,退回北京。
怀庆之战,永昌元年(1644)10月,大顺军出兵豫北,反攻被清军占领的济源。
清军汉正黄旗副都统金玉和自怀庆率军驰援,未至,济源已为大顺军所破,途中与大顺军接战,覆没。
金玉和及麾下副将1名,参将1名,守备5名,千总7名,把总8名被大顺军击毙,所部兵丁据《清世祖实录》记载受抚恤的阵亡名额为1755名。
潼关之战,永昌二年(1645年)正月初四。
李自成率军出潼关进攻扎营于关外的多铎军。
双方激战七天,大顺军始终保持着进攻的势头。
但由于此时阿济格已经攻入陕北,西套蒙古在清廷的策动下于去年九月进攻临洮、甘肃,当地大顺军与之激战近四月,终于不支,于十二月底败退。
在四川的张献忠也于永昌二年正月趁大顺军主力与清军激战之时发兵攻取了大顺治下的汉中。
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李自成继续在潼关死战已经失去了意义,于正月十一日撤出了战斗。
陕北之战,永昌元年12月,清英亲王阿济格率八万大军攻入陕北,与潼关正面的多铎对陕西形成南北合击之势。
陕北的大顺军虽然只有4万人,但并未因此畏缩。
驻守榆林的李自成的妻弟高一功趁清军立足未稳,遣兵六百夜袭清军营地,当面的鄂尔多斯蒙古兵立即扔下同驻的汉军溃逃,满洲正白,正黄旗兵赶来支援,又中了大顺军的埋伏。
在高一功的阻击下,阿济格认为榆林一时难克,便留下汉军包围榆林,自己亲率八旗主力南下继续进攻。
李自成之侄李过率军赴绥德抵抗,与高一功一样,李过也选择了主动出击,并击败了清军的前锋。
之后清军主力大至,李过退守延安。
在守卫延安期间,李过依然屡屡主动出击,前后与清军“凡七战”,击毙清军参领折尔特、佐领哈尔汉、护军校朔玛、前锋侍卫察纳海、骑都尉嘉龙阿等多员将校。
清军惊呼“一只虎(李过的绰号)恃其勇,屡冲我营”。
陕北的大顺军在兵力装备均处明显劣势且众多据点的前明降军纷纷叛变降清的情况下坚决拒战并频频主动出击,使得清军始终无法通过。
直到李自成鉴于陕西已经处于清军、蒙古和张献忠的共同包围下率军撤出陕西。
李过和高一功才主动从榆林和延安撤离,并将部队全建制地带出清军的包围圈。
所以你觉得大顺军有没有和八旗一战的实力?
大顺在北方的失败原因有很多,扩张速度过快导致政权不稳,根基浅薄;
大批前明武将的叛变;
战略决策的失误等等。
但唯独不是因为像某些答主张口就来的说什么大顺军面对清军“一触即溃”。
大顺军作为一支自襄阳建制以来才刚刚成型一年多的稚嫩军队面对经营数十年,组织严密,建制完善,完全成熟的满清八旗集团所表现出的民族气节、阶级意志、战斗精神、进攻欲望足以让前明南明的士绅武将羞惭无地——当然,如果他们有脸的话。
所以某些答主吹吹入关前后的满洲八旗也就算了,虽说满清士绅自己都吐槽“国朝取天下过于机巧”,但毕竟赢了就是赢了,吹吹也无妨。
可我想不明白你吹明军来踩大顺军是谁给你的勇气?
凭你三边精锐被大顺军一扫而空?
还是凭“自陷首泥中而露其体,清骑任意斫之”?
还是凭“总兵三十三人、副总兵七十二人,马步兵二十三万八千三百人降于清”?
如果不是大顺军在北方一战、再战、再再战,弘光连年号都用不上就可以直接收摊了。
如果不是李自成意外牺牲后,大顺军捐弃前嫌,服从隆武朝廷和永历朝廷的指挥,反攻荆州,反攻长沙、反攻西安、血战两广,南明都等不到李定国出滇就已经入坟了。
而如果不是李自成意外的死在了九宫山的话,大顺军都轮不到南明朝廷来指挥。
而如果没有南明朝廷的瞎指挥的话,大顺军即使没有一个更好的结局,也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更重要的是,这些本不该由大顺军来做的。
朝廷用从人民剥削来的血汗养肥了宗室,养肥了军阀,养肥了士绅。
他们才应该保卫国家,为国去死。
可最后只养出了水太凉,头皮痒,给敌人送酒食的王爷,杀同胞做藩王的武将。
到头来,反倒是被剥削,被压榨的劳动人民为了这个他们什么都不欠的朝廷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而几百年后,他们反而还要被某些徒子徒孙骂作“流贼”、“罪人”。
明清易代的历史给我们最真切的教育就是,永远不要低估剥削阶级的懦弱与无耻。
当天下发生变乱的时候,劳动人民有多英勇,剥削阶级就可以有多无耻。
参考:
李自成的大顺军与满清的八旗军相比,就像一个职业拳手对阵一个野路子出身的业余拳手,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
满清八旗军从建立开始就一直不停的作战,和大明军队战斗就是不可计数的,基本上是压着大明打,甚至在明军中流传着“女真不过万,过万不可敌”的说法。
再有满清八旗对蒙古和朝鲜,以及对其余部落的作战,经过这些战斗锻炼的八旗军战力是极为强悍的,加上他们的铁血纪律,在当时的亚洲大陆,兵力相当的情况下,几乎是无敌的存在。
李自成的大顺军是什么状态呢?
军队的构成主要以流民为主,加上一些后期投降的一些二、三线的明军,战力最强的也就是李自成的“老营”了。
流民就没什么可说的了,都是因为“天灾人祸”没吃的才跑来跟随李自成造反的,以混饭吃为主。
而那些投降的明军战力是有一些的,毕竟接受过基础的训练,但是这些人打顺风仗还可以,如果遭遇强敌,他们跑的比谁都快。
而李自成的“老营”兵,其兵员素质基本和那些投降的明军等同,他们的战斗技能都是在多次的战斗中自己摸索出来的,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唯一比投降明军强的就是,他们敢于作战,说白了就能拼命,不怕死。
这样的军队怎么和满清八旗军作战,不要说满清八旗军了,曾经大明的二线部队,就把李自成打的只余十八骑逃入商洛山中,险些毙命。
如果不是上天眷顾,大明朝廷党争不断,不能良好运行,以及层出不穷内忧外患,仅有天灾是困不住大明的。
像李自成这样的义军队伍,只需调一部边军,再以二线部队配合,将之剿灭还是很容易的。
而做为大明最强部队的边军,都被满清八旗军压着打,只能躲在城里打防御战。
李自成的大顺军拿什么,又怎么和满清八旗军作战?
面对满清八旗军时,只能是一触即溃,事实上不也是如此吗?
只是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如果,也没有那么多假设。
参考:
以卵击石。
大顺军是由流民为主的军队,在与明朝的战争中表现就很差了,当时明军的战斗力也不咋地。
当时还是高迎祥做闯王的时候,起义军数十万军队被孙传庭追着打。
进军北京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大战,明朝守军基本望风而降(当时明军已基本没有战斗欲望了),但仍有一些战斗表现力大顺军底下的战斗力。
代州守关总兵周遇吉凭城固守,与大顺军大战十余日,遇吉因兵少食尽,退守宁武关,周遇吉悉力拒守,最后火药用尽,开门力战而死,李自成克宁武关前后死将士七万余人,伤亡惨重。
大顺军进北京后迅速腐化,纵兵抢掠,与兵民一体,组织严密的八旗军有天壤之别。
山海关大战,大顺军兵力约为10万,吴三桂兵力约为3万,清军约为7万。
这十万是大顺军能拿出来的精锐了,却在优势兵力下与吴三桂拉扯了很久,也没打下山海关,最终给了清军可乘之机。
当时,真正能与满清八旗一战的军队只有吴三桂从袁崇焕手里接下来的关宁军,然而,李自成的一些列操作让吴三桂倒向了清朝,战争结果可想而知。
参考:
大顺军不可能战胜八旗军,理由一是统帅。
八旗军统帅确实一心想建立霸业,但是大顺军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刚去北京证明了这点!二是文臣上,大清远远多于也水平高于大顺,三是战斗序列,大顺是拖家带口,这一做法会直接导致大顺失败,其中的道理大家慢慢思考!为什么现在我军不让军人和家人住一起,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
没有压根没有。
当时八旗是上马是骑兵下马是步兵,战斗力强的一批。
放在当时全球也是数一数二。
还有当时最先进的军火。
当时最先进利用火器最厉害的不是明而是八旗。
参考:
清兵,是精兵强将,而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军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大部分都是饥民组成,缺发训练,政治刚领不明,能吃饱饭就跟着走,几十万人,真正能打仗的就那么几万人,而且,刚刚打下北京,纪律涣散,强枪之风漫延总个北京城,那还有心事去打仗,碰到清军攻打,那还是对手,那有不败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