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消灭了太平天国后为什么不反了清朝反了慈禧
曾国藩率领湘军剿灭太平天国,说慈禧不喜反怒,在慈禧玩弄帝王术打压曾国藩的某些个瞬间,面上的确有点这意思。
但剥去这层权谋假象,说慈禧“不喜反怒”是不准确的,较恰当的说法应该是“喜忧参半”。
为何喜?
这是显而易见的。
太平天国势盛时占据江南半壁江山,乃清廷心腹大患,现如今让曾国藩剿灭了,慈禧怎能不喜,内心只怕还会是狂喜。
说慈禧内心会狂喜,还有一个深层次原因。
太平天国覆灭之时,慈禧联合慈安刚垂帘听政不久,这时候的慈禧还远没到独宰清廷朝政的阶段,内政外交的实权有相当一部分还在助她政变上位的恭亲王奕?手里。
江山半壁不稳,慈禧当然没有打压奕?,收拢皇权的现实基础,现在好了,太平天国被灭了,这等于是曾国藩无形中送了慈禧本人一份大礼,一个打压奕?的机会。
与清廷与慈禧本人,太平天国被灭都是极大的利好,慈禧怎能不喜。
但在当时,慈禧喜的确实不够轻松,因为伴喜而来的还有一份沉重的忧。
慈禧忧什么呢?
首先,自清初吴三桂引发三藩之乱后,清廷最大的忌讳就是汉人掌有兵权。
太平天国被灭时,曾国藩不仅是握有兵权,而是他手里的兵权足以对清廷构成生死威胁。
倘若曾国藩反了,对清廷而言,其危害凶险程度至少不会小于太平天国。
这等于是猛虎在侧,慈禧当然很忧虑。
其次,对于没反的曾国藩,慈禧一方面要防范,另一方面还不得不赏。
但怎么赏又颇让慈禧伤神。
因为文宗皇帝在世时说过——“攻克金陵首功之臣封王”。
可封曾国藩为王吧,弄不好能助长他由王而帝的野心,不封吧,似乎又成了君是戏言。
简而言之,对曾国藩必须赏又不好赏让慈禧很忧烦。
还有就是曾国藩九弟曾国荃攻陷金陵后的所作所为让慈禧很生气,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曾国荃为首的湘军很可能私吞了太平天国多年积攒下的“圣库”财物。
要知道,清廷很想得这笔钱来渡国库空虚的难关。
这事朝轻了说可以定性湘军是不畏朝廷威严的骄兵悍将,朝重了说这就是欺君,性质严重的抗上。
为了维系朝廷的威严,对立下大功的湘军,慈禧必须惩罚,但这个度怎么把握?
也够慈禧琢磨的。
入情入境地想一想,这几方面累加到一起,确实够慈禧忧的。
此时的慈禧不过三十岁的样子,但她呈现出来的朝堂智慧却不输历史上那些颇有手腕的帝王。
对于防范曾国藩,这事几乎从曾国藩领兵之初就开始了。
到了太平天国被剿灭时,清廷对曾国藩的防范实际到了什么程度呢?
总体上,清廷的满蒙军事力量已对曾国藩的湘军构成了合围之势,表面上看不出来,但曾国藩一定看得到。
更关键的是,慈禧对大湘军体系已实现了局部瓦解,其内部的互相制衡已经形成。
简单说,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看似出自一处,实际却是一军制衡着另一军。
就这一点,曾国藩就不敢轻举妄动,光一个左宗棠就够曾国藩受的了。
再说赏与罚。
怎么赏?
怎么罚?
既考慈禧的政治智慧,又考慈禧的政治魄力,说到底恩威并重要足够老道。
慈禧是怎么干的呢?
赏罚两道上谕几乎是同时送到曾国藩手里的,赏在前,罚再后。
在赏上,慈禧最终没给曾国藩封王,只给了一等侯,但与此同时,慈禧又定下了基调,凡汉臣,曾国藩的功名为上限,今后无人可越。
除了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慈禧对其他人很大方,凡有功之人都赏了,皆大欢喜的意思在这一刻很足。
但紧接着皆大欢喜的就是措辞严厉的罚,在这道惩罚性质的上谕里,慈禧点名训斥了曾国荃,并将湘军在攻克金陵过程中的种种过错、污点统统直指了出来,可谓是魄力十足。
整体而言,在慈禧那里,忧最终没成患;
而喜则是一点没浪费。
参考:
反,反谁?
拿什么去反?
刚保完大清又反大清,这还叫奴才吗?
亏你想得出。
满清和洋人沆瀣一气,洋大人需要的正是满清这样一个捏在手里想圆就圆、想扁就扁的软柿子,反满清你得看洋人的眼色,甚至跪添洋人,出卖国家利益,才能争取洋大人的支持,这不从奴才变成千古骂名的汉奸了吗?
你当曾大人傻缺呀!我们能否换一个视角来提问: 曾国藩为什么不联合太平天国推翻满清,把一切外国军队赶出中国,以完成当时中国社会最迫切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呵呵,这个提问也不成立,你能指望一个勾结洋人残杀自己同胞的人,来带领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这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在列强的凌辱面前,再来看看我们的共产党人又是怎么做的在日本铁蹄下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红军毅然打出北上抗日的旗帜,自觉肩负起了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的重任。
什么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完人?
和共产党人的情怀比起来,差了何止十万八千里。
一个为国为民为天下大众,得民心得天下,一个为自己,仅此而已。
为
你还相信曾国藩是要当完人,才不想造反当皇帝的吗?
参考:
曾国藩在消灭太平天国以后,据有江南半壁江山,当时在内部确实有人建议他乘胜推翻清朝,自己称帝。
但是,曾国藩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原因在于:一方面,曾国藩有感恩思想。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选帅方面,朝廷对曾国藩是很信任的,能放手让他组建湘军,能放手让他筹集钱粮,并且能做到在镇压太平天国的作战过程中不与任何干预,对此,曾国藩是心存感激的。
另一方面,曾国藩有忠君思想。
他的湘军是以\"忠勇”为理义组建的,平时训导将士也以\"忠勇\"当先。
如果他在消灭太平天国以后反叛清朝的话,他便违背了\"忠\"的理义,就这一点,他是无法面对自己的将士的,也是无法向自己的将士解释的,更不用说号召自己的将士造反了。
此外,曾国藩如果反叛清廷,他曾经的部属左宗棠和李鸿章也不会听命于他。
而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手握重兵,如果他们起兵转攻曾国藩,曾国藩是没有胜算的。
还有,曾国藩是一个仁者,他不忍心在熄灭太平天国的战火后又起兵造反,再一次把老百姓置于战火之中。
基于上述原因,曾国藩是不能反清廷反慈禧的。
(
自古人各有志,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讲究修身的一代名臣。
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样,做一个贤臣、忠臣、名相,是他对自己的人生定位。
他也实现了这一目标。
所以第一个原因是曾国藩不想反。
第二、曾国藩既便有反心,其挑战清朝的目标也是很难实现的。
因为清朝对于汉人曾国藩,是既重用又防范的,并没有达到充分信任的程度,这曾国藩心里应该很清楚。
一但曾国藩有造反的倾向,他会遭到早已准备好的僧格林沁等部的进攻。
另外,左宗棠虽然是曾国藩的部下与学生,但清朝也早已做好分化瓦解工作,曾国藩如果造反,并不能振臂一呼,使其他汉人部队与他一起造反。
他没有这个实力。
所以第二个原因是曾国藩预料到造反的代价太大,如果造反不成,忠臣当不成,以前的功绩也一笔勾消,反而成了乱臣贼子。
王莽其实就是鲜明的例子,假如王莽不谋朝篡位,他可能是历史上周公一样的大人物。
曾国藩的性格向来谨小慎微,他不会冒这个险。
参考:
慈禧不喜反怒,这是个伪命题,能够平定太平天国慈禧是非常高兴的,无论是湘军还是淮军,一路打胜仗时一路封赏的圣旨来报,而且赏的基本都是汉臣,那时候只要打了胜仗就有赏 ,举例九洑洲战役,封赏了一大堆汉军的巴
说慈禧不喜反怒是民间根据后续发展,民间著作刻画出来的,一是裁撤湘军,二各路军的将领,曾国藩只封了一等侯爵,虽然是世袭罔替,但功劳最大没封公爵,有些低了,李鸿藻也只封了一等伯爵,比曾国藩还低,而左宗棠更低,只是二等伯爵,而铭军的刘铭传最后也只混到个男爵,最低。
当年太平军闹得厉害时,咸丰情急之下说过:灭长毛者可论满汉皆可封王。
这句话也是流传于平间的小说戏曲,曾国藩的弟弟曾老九还抱怨,为什么不兑现承诺,讲的有板有眼的。
其实这都是无据可查,不过说实话,咸丰才是真正排斥汉人的,慈禧是比较倚重汉臣的,如果咸丰在世的话,估计曾国藩连一等侯都捞不到,要知道曾国藩奉旨办团练后出征,但熬了6年后才掌握军政实权,都是咸丰那货手里捏着不给。
刘坤一,湘军将领,与太平军作战时升任江西巡抚,戴花翎,光绪期间任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洋务代表之一,东南互保的参与者。
平定太平军的时候,慈禧刚刚掌权,也是一言堂,当时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满族宗室势力很大,慈禧是非常相信汉臣的,也是慈禧真正大胆起用了汉臣,只是满臣排斥汉臣,担心势力盖过头处处打压,我估计如果不是奕訢,慈禧肯定能封几个公爵出来。
湘军将领孙开华,剿灭太平军获巴
再说另一边,清廷倚仗的蒙军开始平定太平军被打得到处窜逃,没办法启用了汉军武装,蒙军调去剿灭捻军叛乱,当汉军灭了太平军时,僧格林沁带领的蒙军还在北方捉迷藏呢,没多久僧格林沁又被小兵一棍子挑死了,蒙军颓败,慈禧以后汉臣的总督、提督、巡抚、总兵如雨后春笋一样,慈禧如果防着不会如此重用。
另外,清朝的爵位有三个体系,一个是宗室爵位体系,一个是蒙古爵位体系,一个是功臣爵位体系,不要把侯爵和亲王作对比,不是一个体系的。
参考:
曾国藩不反清朝的原因如下:一、曾国藩受儒家思想影响,要做所谓的忠臣。
曾国藩科举出生,忠君思想深入骨髓。
他认为他既做了清的臣,食了清的俸禄,自然要忠君之事。
二、曾国藩以为:大清的统治比汉人统治并不逊色。
《左宗棠传》中曾国藩和自己幕僚出生的左宗棠曾有深淡。
清自1644年入关,短短二百年间,康乾盛世竟近百年,同治朝的统治也有可圈可点之处,相比汉人统治的太平盛世时间并不短多少。
三、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手段甚辣,人送绰号“曾剃头”,已成原太平天国疆域的百姓死敌。
这也是他造反的大障碍。
四、慈禧老婆娘心狠手辣,一双眼睛时刻盯着曾剃头哩!慈禧的厉害,曾国藩是领教过的。
当年咸丰刚挂了,她就和慈安、鬼子六硬是把肃顺等托孤大臣干掉了。
慈禧作为皇太后,把满朝文武及傀儡皇帝玩于股掌之中。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见八旗子弟、八旗将领不行了,果断启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等汉臣,这等魄力和理性,让曾国藩和老寡妇对阵不寒而栗。
五、湘系将领已给朝廷分而治之,僧格林沁这个蒙古王爷战斗力杠杠的。
李鸿章的淮系虽是靠湘军起家,但已自立门户;
左宗棠这个湘军智帅未必愿意和曾国藩一起造反。
而左宗棠、李鸿章、僧格林沁等的战斗力也令曾国藩胆寒啊!曾最突出的还是统筹、协调能力,而不是军事!当年曾大爷就被石达开打得要跳鄱阳湖!六、曾国藩手下的将士们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荷包鼓鼓的,加了官、晋了爵,只想回家享受胜利果实,不想从事造反这样的高危职业。
湘系为主的官兵,与太平天国血战多年,死亡惨重。
死里逃生的,都已加官进爵,“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哪,加之战场上抢劫所得,大发啦!金钱美女,啥也不缺,锦衣玉食、妻妾成群已能成现实。
有几位还愿意再去过刀口舔血、甚至灭族的日子?
一言以蔽之,曾剃头再造反没有群众基础呀!
参考:
曾国藩为什么不反?
愚以为是曾国藩看清了湘军和自己。
在他全盛之时,大清最富庶的东南半壁,钱粮、赋税、兵马、百姓都在他的掌中,能征惯战的兵马近20万,战将数百,幕府中藏龙卧虎,还有左宗棠和李鸿章这两个强助。
左宗棠就曾写一字条,由最心腹之人过江交给曾国藩,秘密探询曾国藩的心意,曰“东南半壁无主,曾公岂有意乎”。
曾国藩立即烧掉字条,并写下一副对子,“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交由来人带回给左宗棠,表明自己并无意觊觎天下。
自此之后,曾左交恶,弄的天下皆知。
楼主以为,这应该是两人心照不宣的自保行为。
既然无意争天下,就要尽可能降低朝廷的猜忌。
若曾左联手,何事不可为?
曾国藩为什么不反?
愚以为从他
先说他自己,在当时位列满清中兴四名臣之首,以道德文章、盖世功名和无可指责的
曾国藩自己作为儒家思想教育出来的儒生,又是走科举正途入仕,在穆彰阿和肃顺两大权臣的赏识下崭露头角,受到咸丰皇帝的多次越级提拔,心中对满清朝廷是深怀感恩的。
他自己也是很爱惜自己在天下士林和百姓中这个完美无缺的形象的。
而这个形象也正是他能够不断延揽各路人才为己所用的招牌。
如果他举兵造反,那他就立刻成了王莽、曹操和吴三桂,不但一世英名尽毁,而且还要遗臭万年。
他下不了这个决心,也没有这么大的野心。
再说湘军。
虽然湘军起先是他一手训练出来镇压太平天国的,但随着队伍的逐渐扩大,随着整个湘军集团作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军事势力开始主宰东南四省以后,湘军内部的腐败就已经不可避免的滋生蔓延了。
特别是打下天京(南京)以后,自己的九弟曾国荃带领入城的湘军在城内屠杀数日,抢掠一空,却没给朝廷上缴一两银子,哪里还是王师的做派,和贼寇无异了,而曾国藩居然不能禁止,可见曾国藩对这些骄兵悍将的控制能力也日渐减弱。
同时湘军随着鲍超等第一批战将的陆续战死,彭玉麟等这些忠于满清朝廷的战将陆续加入,湘军系统已然不是铁板一块,曾国荃和彭玉麟就水火不容。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部分核心幕僚和大将陆续表达了劝进之意,但曾国藩已经认识到湘军暮气已成,只怕难以再战了。
若举兵造反,只怕湘军自己就会分崩离析。
因此灭了太平天国以后,是曾国藩自己动手大刀阔斧的裁撤湘军。
一小部分能战的兵将给了左宗棠的楚军,并跟随左宗棠去收复了新疆。
大部分给了李鸿章的淮军。
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湘军被发钱解散了。
而跟随自己征战的战将和幕僚,包括左宗棠和李鸿章的属下,在曾、左、李的共同大力推举下和他们自己的互相提携下,随后二十年内几乎囊括了大清一半
特别是东南四省,成为湘军集团的禁脔,慈禧派了一个湘军外人马新怡接替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上任不到二年就被刺杀了,慈禧不得已只好让曾国藩再回来。
所以也正是这些人,让汉族地主官僚阶层在同满清亲贵的力量对比上发生了质变,最终让满清朝廷大权旁落。
参考:
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先从一个故事讲起,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刺马案表面是是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实际上是慈禧和曾国藩的暗中较量。
自从湘军剿灭太平天国之后江南就成了湘军的地盘,出于试探或者削弱湘军的实力,慈禧将马新贻派驻两江总督,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结果马新贻上任不到两年就被刺身亡,曾国藩再度赴任两江总督。
关于“刺马案”有很多说法,故事也被改编成《刺马》《投名状》等影视剧,“刺马案”虽然最终成为疑案,但是深层考虑马新贻被杀实际上是朝廷和湘军集团的一场博弈,慈禧所担忧的无非是湘军做大影响朝廷在江南的控制力。
实际上曾国藩攻灭太平天国,朝廷应该是喜忧参半,喜得是动摇大清根基得太平天国被灭,忧的是通过这一战汉人武装力量得以壮大,成为了朝廷的隐患。
喜忧参半主要有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给了满清当头一棒,朝廷正规军被打的溃不成军,在八旗和绿营已经不堪重用的情况下朝廷无奈只得饬令各省举办团练,湘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起来的。
推翻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已经成了最大的武装力量,如果此时曾国藩振臂一呼黄袍加身也并非没有这个可能,虽然曾国藩坚定表明了自己的忠心,甚至为了让朝廷放心主动裁撤湘军,但是在慈禧眼里这些都不值一提,根本原因是汉人地主武装和满族统治者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
其次湘军的地盘太敏感推翻太平天国,曾国藩占领了江南的富庶之地,虽然遭遇战乱这里仍然是朝廷的钱袋子,朝廷望眼欲穿的太平天国巨额财富不翼而飞,这些都让统治者高兴不起来。
慈禧不喜反怒的表述是不恰当的,毕竟太平天国曾经席卷半个中国,让满清疲于应付,灭了太平天国朝廷自然欣喜异常,但是面临的新的烦恼就是已经做大的曾国藩和他的湘军,甚至是汉人地主武装。
参考:
满汉矛盾归根结底,曾国藩是汉人,而满清是不是满族人的满清。
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起,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从未停止,并贯穿了清王朝的建立直至毁灭。
有了康熙是满清的幸运,一方面怀柔手段大力提拔汉族官僚,另一方面辣手推行文字狱。
汉族势力被这一套组合拳打的支离破碎,有的将斗争转移到地下,有的妥协进入清政府官僚体系。
【不同的方式,同样的目的,都是为了摆脱满清压迫,寻求汉民族的崛起】。
在周培公即将平定三藩之乱时,康熙临阵把领军主帅换成了满族人,便是表现出康熙即想用汉人官僚的才好,又怕汉人官僚做大做强。
怕成为第二个曹操清末的曾国藩也是如此,慈禧怕的自然是曾国藩尾大不掉,成为第二个曹操。
所以才会在看到曾国藩攻占南京的消息后,心痛不已。
就连咸丰生前曾承诺谁攻下南京,便可封王的承诺。
但到了慈禧这里,也打了折扣,只封了个一等毅勇侯。
参考:
虽说曾国藩是老实人,不过说他没有一点想推翻清朝自己当皇帝的想法却也不是事实,曾国藩灭了太平天国保住了满清,权威达到了鼎盛,手下的十几万大军,看起来确实有本钱推翻满清,只是现实难以做到的,曾国藩自己也很清楚,单靠自己一
还有曾国藩的手下就曾经有让曾国藩自立为王的想法,毕竟大家都看到了满清的腐败无能,打仗靠的都是汉族士兵,满清的八旗兵就是废物,这样的朝廷不推翻它到何时啊!而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就因推翻满清这个事和曾国藩有过一次长谈,而这次长谈中,从曾国藩口中终于清楚,不是曾国藩不愿意造反自立,而是现实真的做不到,自己的筹码太少了。
当晚曾国荃找到了曾国藩,就对哥哥说,现在东南都是我们湘军的天下,哥哥你就没有进一步的想法,说白了,就是劝哥哥造反自立为王。
曾国藩听了知道弟弟的心思,说这种掉脑袋的话,你也敢说,真是糊涂啊!曾国荃不服辩解说:两江总督是你,闽浙总督是左宗棠,四川总督是李鸿章,还有三个现任总督、五个现任巡抚都是我们湘军的人,还有哥哥你手里握着二十万精兵,还有李秀成也答应帮我们,李秀成手下有十万太平天国精兵,这样一来,哥哥你手上就有三十万精兵啊,有了这些兵马,攻破京师,干掉慈禧,推翻满清恢复汉家江山,成为一代帝王,只有哥哥你能做到,舍你其谁啊!曾国藩摇了摇头慢慢的说:弟弟啊,你这是知其一不知其二呢!在湘军中,很多人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共富贵啊!左宗棠一代枭雄,做师爷时就不甘人后,现在和我平起平坐,他能甘心在我面前俯首称臣吗?
我敢肯定,我一旦造反,第一个起兵讨伐我的人就是左宗棠。
再说李鸿章,如果我一帆风顺,他永远是我的学生不会说什么,但是不顺利,他必然反戈一击。
李鸿章是个聪明人,名利心极重,他不会丢下现在的权力和地位冒险跟随我的,他就是一匹潜伏的狼,我不顺利,马上撕咬我趁机上位。
你说我有二十万精兵,看着很强大,可是这么多年仗打下来,精锐早打光了,部队已经呈现老态了,哪里还能打仗啊!再说李秀成投降了,我就有十万太平天国的降军,问题是李秀成都投降了,就是一条走狗,谁还听他的,还怎么帮助我呢!曾国藩一席话说的弟弟无话可说了,曾国藩最后说,当兵吃粮,升官发财,就比如养了一群狗,你扔一块骨头,它就跟你走,别人扔一块更大的骨头,它就可能出卖你,我现在这个样子又有多少骨头可以扔给他们啊,满清可是有更多官位可以扔给他们啊,造反我所面对的敌人更多更可怕,实在是不行的!曾国藩的很多心腹和文人也是先后来探曾国藩的底,就是想曾国藩造反自立为王,特别是攻破南京,朝廷封曾国藩为侯而不是王,更是让大家不忿有意见,咸丰皇帝临死之时有遗言攻破南京者为王,可曾国藩只是侯啊,大家更是埋怨朝廷,希望曾国藩自立为王。
曾国藩不动声色,后来为了避免越来越多的麻烦,曾国藩亲自写下了一副对联“倚天照海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这样一来所有来探底的人都明白了曾国藩的意思了,说白了,曾国藩就是没有造反的心思,大家该吃喝玩乐就是啦,别废心思了。
曾国藩不是不想反,而是没有那个实力,风险不要冒,还是过一天安稳日子就好,曾国藩已经老了,不想再折腾了,功名成就就身退吧,还是别折腾了!
参考:
曾国藩挟平定太平天国的威势,能否推翻清朝?
白日作梦!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最大一次农民起义,直接占领了半壁江山,满清岌岌可危!当朝统治者甚至想要跑回关外去!此时,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异军突起,十余年苦战,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此时的曾国藩,手握当时最精锐的湘军。
如果他奋起一击,能否推翻清朝,恢复汉家江山?
想多了!一、曾国藩面临的生死之局曾国藩的湘军,在打败太平天国之后,已经成为清朝最为精锐的一支部队。
糜烂的清朝八旗子弟,根本无法与湘军制衡。
如果曾国藩起兵反清?
能否有人制之?
当然有!此时的汉人,英杰辈出!其中最为杰出者除曾国藩外,还有左宗棠、李鸿章等。
在剿灭太平天国时,他们可以和曾国藩戮力同心、并肩作战,但只要曾国藩竖起反旗,他们立刻会反扑曾国藩!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战斗力和规模并不逊于湘军,曾国藩根本没有战胜他们的把握!从纯粹的利益角度考量,左宗棠和李鸿章位高权重,就算他们跟随曾国藩造反,能比现在得到的更多吗?
同理,湘军的将领和士兵能够追随曾国藩,是因为有利可
太平天国被消灭之后,曾国藩立刻解散了湘军,不就是怕受到清廷的猜忌吗?
三、曾国藩遗泽湘人曾国藩攻破南京之后,纵容部下将太平天国的财富几乎抢掠一空,慈禧太后还眼巴巴的指望着靠这些来弥补大清连年打仗落下的饥荒呢!却没有想到,湘军的将领们一船船地把“战利品”已经拉回了老家!最后,慈禧只能咬着牙认了,谁让曾国藩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呢!靠着太平天国的财富,以及剿灭太平天国的功劳,湖南开始了奇迹般的发展和飞跃!无论是教育还是经济,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的朝中大佬的支持,都冠于当时。
近代史上,湖南人才辈出、英杰扎堆,将星“名臣”数不胜数,就是从这个时候打下的底子!结语:许多人以为曾国藩会造反,而曾国藩也有这个实力。
李秀成、曾国荃都劝曾国藩造反。
李秀成是死中求活,曾国荃是头脑发烧膨胀了!历经十几年作战,湘军已经累了,清朝的元气已经渐渐恢复了,制衡湘军的布局也落成了!只要曾国藩敢造反,败亡也只是迟早的事。
曾国藩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怎么可能去造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