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长江以北的方言基本能交流而以南的方言却是一个地方一种语言无法正常沟通你怎么看
事实上,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虽然交流没有大的障碍,个别地方也存在交流困难的现象。
南方方言众多,尤其是不同的大方言之间都不能交流,但也不至于一个地方一种方言。
汉语的语言分布严格来讲,“汉语”并不是一个具体的语言,而是一个“语族”,即汉藏语系汉语族。
按照语言学的习惯,语族下面是语支,语支下面是语种。
但是,汉族毕竟是一个统一的民族,由于各种原因人们习惯用“方言”来称呼汉语族下面的语支和语种。
下面这张
这十个方言叫做“大方言”,对应语言学中的语支。
我们平时所讨论的粤语、闽南语等都属于大方言,而东北话、河南话这些都是北方方言里面的小方言,比大方言低一个等级。
我们可以在
我们发现,长江以北貌似只有北方方言和晋方言,事实上也有语言学家把晋方言归入北方方言中。
而在长江以南,北方方言仍然占了很大一块土地(貌似北方方言的称呼不太严谨),剩下八个大方言可怜地蜷缩在中国的东南角。
至此我们可以知道,长江以南的方言种类比较复杂,而北方相对单一。
所以交流起来,北方的障碍更小一些。
为何南方方言这么多
历史上,中国的周边一直存在众多民族。
民族融合会使汉语语言发生定向专变,尤其是语音和词汇方面,可以说民族融合就是语言变化的催化剂。
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汉语产生了不少变化,也分化出不少方言。
下
百越是古代对沿海民族的统称。
可以比较一下百越各族和南方各大方言分布的情况,相似度极其之高,几乎可以认为大部分南方方言都是汉语言受百越各族语言影响的产物。
那么中国这么大,为什么只有东南方出现了这种差别呢?
首先,中国的北方和西方民族分布相对单一,不像百越这边这么复杂。
而且,南宋时期,蒙古人曾经占领了中国北方、西方大片区域,把南宋憋到角落里。
搞语言教育的朋友都清楚,你去教一个蒙古族的孩子学习普通话,他的口音要比同是汉族的南方学生标准得多。
究其原因,正是北方方言的口音中有蒙古语言的影子,北方方言正是受蒙古语言影响才会变成今天这样。
举个例子,南方汉语方言不存在卷舌音,但北方方言和蒙语中就有。
而且,汉语中的一些词汇,像戈壁、敖包、胡同、站等都是蒙语的音译。
虽然元曾经统治了北方方言区,但北方方言并没有因此统一,还分众多的小方言。
这说明语言变化极快,或者元南下之前北方方言就存在很大差别。
但是,南宋这片土地也被元统治过,为什么南方方言没有被同化呢?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张中国地形
山路崎岖,自然交通不便,因此古代很多地方的人都几代生活在自己的村子里,最多和邻村走动走动,嫁个女娶个妻,生活还是比较闭塞,语言也自然保存着自己的特色。
相比而言,北方方言区,除了云南、广西、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汉人较少以外,其他地方基本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当然山地、盆地也是有的。
但北方人好骑马,随时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北方各地交流相对容易一些,语言流通也不难,在保存自己特色的前提下,大部分是可以相互交流的。
总结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民族融合和地理隔离造成了方言的分化及发展,以及目前方言南多北少的现状。
北方方言区大部分可以无障碍交流,但不是全部。
南方的大方言跨区无法交流,但很多大方言区内部是可以交流的,不至于一个地方一种方言。
为消除方言造成的交流不便,我们推广普通话,但是不可以伤害方言,要尽可能地保护他们,传承下去。
参考:
小时侯如果遇到讲话听不懂就说南方人是蛮子,现在想起来很可笑,主要还是南北交流少,不象开放后,人那里都可以去,都讲普通话,慢慢在一块在交流地方方言,时间长了慢慢就听懂了。
参考:
大致上如此。
但是,这个说法恐怕太绝对了,并不都这样。
南通位于长江以北。
我认识一位在湖北定居数十年的南通籍张先生,与他通话不下于二十次。
作为湖北省中部之人,我听他老人家的一口南通话,听起来一直颇为费劲。
与他相处多年的同事们,也感叹“老张的话不容易懂”。
北方的方言中,胶东、陕北这些地方的方言,也不是那么容易听懂的吧。
我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体验。
可见,长江以北地区,方言并不是都好懂。
只能说是大致上较容易沟通。
至于长江以南,是不是“一个地方一种方言,难以沟通”呢?
不完全如此。
西南官话区域十分辽阔,北起陕南,中经川、渝、湖北(大部)、湖南(局部)、黔,南到滇、桂(北部),从汉江上游直到祖国大陆西南边陲。
该方言区的大多数区域是在长江以南(最南边甚至到达云南边缘)。
但是,西南官话区的方言一般是比较好懂的,西南官话区内部也存在较大的一致性。
我有一个贵州籍同学(而且是少数民族的),他日常与我交谈时,经常使用当地汉族方言(黔东南,属西南官话),我听起来毫无障碍,甚至没什么陌生感。
南京一带位于长江以南,但是,这一地区并不属于吴越方言,而是属江淮官话区,方言大体上较容易听懂。
长沙在长江以南,属于“新湘语区”(官话系统之外)。
我作为湖北省西南官话区的人,与长沙人交谈时,只要对方说方言稍慢一点,我听起来并不觉得太吃力,能够听懂多半。
所以,长江以南的方言是不是都不好懂,不能一概而论。
参考:
此话当真?
我倒确有同感。
八九十年代,因工作关系,经常去全国各地出差。
因此,语言交流成主要问题,再就是风俗习惯。
二者弄不明白,几乎就是劳而无功,费力不讨好。
与北方人交流尚可,一到南方,特别是江浙闽粤桂。
语言交流真的太难;
记得八五年九月下旬,去深圳购电教设备,在等待单位汇款时,闲的无聊,二人商量出去走走,那时深圳真的太小啦!从南到北,由东到西步行不到一小时四十分。
结果出市区后口渴难耐,去老乡家找水喝,费了半天劲咋说不明白,这时看到院里有一小池塘,就比划水,指一下嘴,这老太太似乎明白了,进屋拿来水舀子,在塘舀了一下,端给我们喝,二人对视后,由于渴的厉害,只好喝了。
出了院,有一句成语形容当时情景最恰当了,令人啼笑皆非呀!回到旅店还忍俊不禁呢。
这就是语言不通留下的笑柄。
参考:
我到长沙去过,语言还可以交流,我到武汉三镇去过,语言勾通费点劲儿,我到广州,上海一去,那没有语言的交流,一句话我也听不懂,只能打手势,也无济于事,因为
所以普及普通话事在必行。
中国地大物博,如果语言不能沟通,寸步难行。
参考:
其实北方方言包括的范围很大。
例如,四川话其实也属于北方方言,而湖南话和四川话差距不算太大,云贵话和四川话更接近了。
当然,有人说粤语更好的保留了古汉语,是因为比较少的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击,那四川是不是更可以拿这点作为理由了。
其实和北方方言能形成比较大区别的只有三个地区,浙江、福建、两广。
而这三种方言和全国其他地区能有这么大区别,不是因为保留了古汉语,而是因为和当地土著居民发音习惯的结合。
尤其是粤语,居然有人说什么九种音调是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而普通话只有五种音调。
难道这些人不知道n和ng的存在么?
而且粤语连发音都已经面目全非了,还谈九种音调有意义么?
有学者说唐诗用粤语读更好,我真的想请主张这种言论的学者再总河南话、山东话、河北话、都读一下,知道一下平仄的区别。
不扯了,太多人因为地域问题睁着眼睛说瞎话了。
有空再聊……哈哈
参考:
其实这个问题不是十分的准确,虽然我国南部的语言比较难听懂,方言种类也确实比较多,但是准确的讲并不是绝对的就以长江为界限,长江流域的很多城市的语言还是可以听懂的,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差别也不是特别大。
但是相比于北方,的确南方的方言种类比较多,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这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华夏五千年文明,最早的文明起始于黄河流域,华夏一词也是从黄河流域最先称呼的,所以历史上我们常说的中原地区就是以河南、山东区域为核心向四周扩散,公元前的几千年来虽然朝代几经更迭,但是中心地区基本还是环绕黄河流域,历史上巨鹿之战、牧野之战、崤山之战、官渡之战都是发生在河南的地界上,那时的华夏大地还不包含目前的南部地区,所以语言上有差异。
公元后的几千年,虽然朝代的变化将国土越来越靠南,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南部一些地方还是少数民族以及边陲的存在,就以广东为例,历史上经常是用作发配之地,所以南北方言不同、风俗不同很好理解。
后来几个朝代虽然也有过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是元朝的蒙古族,清朝的满族都是北方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很快便被中原汉族同化,这时候的语言已经都成型了,南部一些语言几经相传已经没有同化的可能了。
其实从我国的地势地貌上也能够看出,我国北方山区相对较少,南部的高山比较多,江西、福建、广西、广东等地方都是多山的省份,历史上以及现代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非常多,因为高山便于躲避战乱,所以这些少数民族很多都是居住在大山当中,这些大山别看直线距离上很短,但是古代交通不发达,翻山越岭的沟通很少,每个小区域都有自己的方言。
所以到了今天体现给我们的就是南方方言很多,同一个地区甚至都有很多种。
如有不同看法,
参考:
地域方言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
北方地区好懂一般也是指黄河流域,在历史上,一直以西安沙都城,形成了北方方言区,而少数民族如藏族,维族等形成了他们固定的区域和语种,由于迁移和交流少,一直未改变。
而南方语种,因明清江西向湖南大迁徙,湖南方言和江西方言比较好懂。
如果追根溯源,长江中下游地区最早被三苗统治,后来被炎黄追赶到边远山区,因而贵州方言即接近湖南又靠近苗族。
粤语比较难懂,吴语和闽语也有自己的风格,主要也是历史上居住比较稳定,又没被外来文化侵犯,故一直沿续下来,比较难懂。
参考:
这很正常,长江以北的口音大多是变换正常发音的声调,而长江以南的口音变幻的不仅仅是正常发音的声调,还有其读法。
说的直白些,长江以北的口音虽然有变化,但基本上还接近普通话,但长江以南的口音理论上都可以称之为一门儿外语了。
就拿东三省、河南、河北、山东来讲,口音肯定各有特色,比如说“你去哪儿”,不管声调怎么变,你都会知道他说的是问你去哪儿。
日常生活中除了老乡见老乡,陌生人与陌生人沟通的语言是基于普通话的,也就是说你的方言越接近普通话,与人就越好沟通。
而长江以南的方言我基本上都听不懂,像闽南语、粤语、客家话、吴侬软语等,几乎是听不出来的,如果不是我经常看韩剧和日本片,将这几种语言混在一起我都分辨不出来。
我这么说没有歧视的方言的意思,中华有56个民族,语言是各组文化传承的一部分,所以我肯定是尊重的。
尤其是温州方言,我之前干超市行业,温州老板接触的多一些。
据他们说,虽然温州话大体上差异不大,但是村与村、乡与乡之间的温州话还有区别,也就是说,当你学会了这个村的温州话,很可能到下一个村你还需要再来一遍。
参考:
这个分界线并不是长江,而是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北方人无论是东北话、山东话、河南话、山西话还是陕西话,尽管方言不同,但沟通起来基本没什么问题!因为除了个别的方言和发音问题,大多还是比较接近普通话的。
而南方不同,无论是广东的粤语还是福建的闽南语,又或浙江话和江苏上海的吴侬软语之间都是无法沟通的。
不但省际交流有困难,就连本省之间地区不同,也无法用方言交流,更何况还有客家人的客家话流行其中! 形成这种因素的原因或许和气候地理因素有关。
北方干旱少雨,再加上古代是久战之地和政治中心,促进了人员的往来和交流。
自然语言相近、交流通畅! 而男方地区水乡纵横,自古就交通不便。
且又远离政治中心和强烈争夺之地,再加上气候条件优越,自古就比北方富庶,也造成出外谋生的比北方人少。
由于人员流通的封闭,自然就在各个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方言!
参考:
《普通话来交流》:@高等学校的一门重要课程→→《现代汉语》。
开篇一张地
@什么是普通话?
以中国北方方言为基础,以首都北京话为参照的汉民族共同语。
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准绳。
@北方方言地区: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北。
河南全省。
鲁,冀,晋,陕,京,津,黑,吉,辽,内蒙,宁,甘,青,新汉语地区。
四川,贵州,云南,重庆,湖北襄阳十堰等地。
@我国东南部各地方言浓厚。
有吴方言(苏南,上海,浙江,皖南,江西)。
楚湘方言(湘,鄂,广西大部)。
闽粤方言(福建,广东,台湾,海南,广西东南部)。
客家话夹杂北方方言,潮汕话等是粤方言的下属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