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特勒当年不攻打苏联而是一直向西进攻英国二战还会是这样的结果吗
可能希特勒不比我们更蠢吧?
他也不想西边留下英国这个大敌而去攻打东边的苏联,但可惜的是德国的海军太不给力。
希特勒也知道海军是他的短板,所以他并不想过早开战,他的如意箅盘是打波兰时英法别管,这就为他发展海军赢得了时间。
为此,希特勒闪击波兰时特意拉上了苏联,想用德国苏联两大国吓唬住英法,谁知英法得知德国入侵波兰,竟毫不犹豫的对德宣战。
一时间希特勒蒙了,海军司令愤怒的问希特勒:“你不是最少都要给我两年战争准备时间?
为什么现在就进入了战争?
”希特勒一脸茫然,也没法回答海军司令的问题。
无奈之中,希特勒也只能依靠戈林的空军来消灭英国空军,控制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以弥补海军短板,掩护陆军进攻英国,但不列颠空战德国又败了,于是也只能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束之高阁,掉头向东入侵苏联。
参考:
那希特勒绝活不到1945年!因为二战爆发时德国海军根本没有做好准备,跨越英吉利海峡攻击英国的重任完全落在了空军身上。
假如戈林元帅的德国空军不顾一切地死嗑英国,将会遭受重大损失,而且空军装备的消耗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补充的,即便德国是一个工业强国。
更可怕的是,像德国这样一
在二战未期,日军就是因为熟练的飞行员战损得不到补充而不得不开展神风特攻,使得整个战局雪上加霜。
而最致命的是,德国的石油供应完全依赖进口,主要的进口国有委内瑞拉,美国,苏联和罗马尼亚,另外还有奥地利和匈牙利,但这两个国家的石油储量太小,发挥不了多大作用。
而美国和委内瑞拉又远在大西洋的另一端,偏偏德国海军又先天不足,主力舰艇是U形潜艇,实际上是一支海上游击队,根本无法在战时为油轮护航。
德国在战前以开战相威胁逼罗马尼亚向其供油,为此还在布加勒斯特扶持了亲德的安东尼斯库政权。
又通过外贸手段向苏联购买石油,斯大林需要外汇,更需要德国的技术,最需要的是希特勒把整个西方搅个天翻地覆,这就是苏联安全的最大保证。
所以在西线战役中德国所消耗的一百五十万吨石油中,苏联巴库油田提供了超过九十万吨。
而德国人花费了宝贵的真金白银所买来的石油,每月还要供给盟友意大利十万吨,地中海的制海权还要靠人家的世界第五大海军呐!南欧地区的局势直接影响着德国陆上油路的安全,所以希特勒还要像供祖宗似地用石油和其它物资供着墨索里尼。
德国实际上是一个穷国!从1940年7月至1941年6月之前的不列颠空战实际上是希特勒在开战后碰到的第一个硬茬子,德军自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直至占领除英国外的整个西欧,一路都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从来没有遇到过真正的对手,可在英国却闹了个灰头土脸,大半年的空战打下来,不但未让丘吉尔屈服,得到美国支援的英国皇家空军反而愈战愈勇,空袭了柏林和科隆,让戈林元帅在整个第三帝国丢了老脸。
德国空军以几乎2比1的优势不但未达成战略目标,反而损失了各型飞机1977架,飞行员2585人。
而且美国海空军的人员和装备事实上己经参战,希特勒清楚地知道,像美国这样的强国不是德国这种体量的国家可以招惹的,更何况德国还要耗费极大的精力来面对占领区愤怒的人民。
还有,英国是个岛国,和德国一样,自身资源十分贫乏,连部分生活物资都要靠海外殖民地输入,就算冒着与美国开战的巨大风险在付出惨烈代价后硬打下来,也得不到德国急需的石油和有色金属,希特勒打不列颠之战的目的就是将英国势力逐出欧洲大陆,现在这个目的己经部分达到了,即然吞不下它,那就见好就收吧。
如果德国空军将主要兵力再在英伦上空这么消耗下去,不但在战略上沒有什么价值,远在东方的斯大林只要一念之间,关上了巴库油田的阀门,再向罗马尼亚派出几个师,那德国人可就爬得高摔得痛了。
而且当希特勒在西线大打出手时,斯大林在东线可也没闲着,不但见者有份地得到半个波兰,还对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伸出了手,还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莎尼亚,还美其名曰:建立战略缓冲。
谁能保证俄国的坦克不会从波兰一路向西开来?
所以希特勒要在斯大林动手之前美国全面介入之前先下手为强了……。
参考:
如果希特勒不打苏联,结果其实不会有什么区别。
苏联总参谋长朱可夫在1940年曾制定了大雷雨计划,该计划的初步目标是首先对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发动闪电战,利用钳形攻势实施战区级围歼,将这些国家的有生力量歼灭,而后向西部继续突击,占领德国,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最终目标是占领整个欧洲。
朱可夫的设想仅仅在一个初步构思阶段,斯大林当时认为苏联的工业能力不能满足朱可夫的设想需求,苏军想要维持能够击溃德国,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起码需要数百万辆卡车来支撑后勤运输,但苏联在1940年的后勤和卡车生产能力甚至不能满足进攻需求,苏联至少需要到1942年完成军事改革和三五计划以后,才有可能初步满足进攻需要。
所以希特勒如果不进攻苏联,全力进攻英国的话,就等于背后向苏联敞开,斯大林必然会在1942年到1943年前后发动进攻。
如果德国能够在41年末前拿下英国,希特勒或许还能够将部队抽调回德国来防御苏联的威胁,如果拿不下英国那么很可能会在苏联发动的攻势中土崩瓦解,德国可能要在法国巴黎建立总司令部指挥作战了。
参考:
抛开其它国家的影响,单纯只考虑英德单挑,德国能打败英国吗?
英德两国隔着英吉利海峡,强大的德国陆军注定无法发挥作用,那么只有依靠海空军之间的战争了!德国海军相比于英国皇家海军来说就是一个弱鸡,只要它敢离开德国空军的保护,英国皇家海军分分钟能把德国海军锤成一堆废铁,想击败英国只能靠空军以及潜艇发起破交战。
而德国空军最先进的战机bf—109又腿短,理想化的作战半径只有350KM实际上也就在300以内;
腿长的bf—110又会被英国的“喷火”战斗机打成狗,如果没有bf—109战斗机在空中掩护那么德国的轰炸机绝对不敢在白天去轰炸,只靠晚上轰炸远远达不到效果。
虽然德国的潜艇封锁英伦三岛战绩很辉煌,但是也只能打打运输舰一类,等到英国海军的反潜装备上来,德国潜艇最终还会失败。
如果希特勒不计损失的死命轰炸英国,到头来德国只会损失更惨重,白白耗掉大量的家底,英德单挑最终会成为拉锯战。
二战前德国的社会福利很高,占用了大量的支出,希特勒通过政府高昂的借债来维持高福利以及刺激基础建设来恢复经济,攻打法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掠夺法国的金库来反补德国的经济。
如果德国跟英国陷入拉锯战,那么德国的经济会因为战争而崩溃,德国会损失惨重,估计到时候希特勒也得下台!在欧洲希特勒最大的敌人是苏联,他希望英国能够服软而不是占领英国。
假如希特勒头铁一直向西攻打英国,那么在德国跟英国“你侬我侬”的时候,斯大林就会第三者插足了!当希特勒跟英国拼命的时候,苏联正在发展它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大规模发展军事,扩军以及升级装备。
而且在这个时候英国也一直在诱惑斯大林进攻德国,如果希特勒把德国所有的精华耗费在英国人身上,那么等到1943年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斯大林就会带领百万红军、滚滚铁骑去爆希特勒的菊花。
为什么希特勒在海狮计划失败以后,就迅速掉头去攻打苏联,就因为德国在跟时间赛跑!跑慢了就万劫不复!所以假如希特勒一直向西攻打英国,那么用不了多久德国就不姓德了,而姓苏了!到时候斯大林就是第二个希特勒!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要知道,当时西线战事还没有结束,德国还没有拿下英国。
所以,向苏联开战,就等同于德国要开启两线作战,此乃兵家大忌,意味着德国将会面临着腹背受敌的一个危险境地。
所以,从这么一个角度反推回去,得出的结论就是德国不该进攻苏联,至少要在拿下英国,消除了后顾之忧,再来对付苏联。
然而,这种结论其实是不靠谱的,因为其单纯的是在以结果反推,忽略了当时德国的战略处境,更忽略了其中的各种偶然性。
1941年6月22日,德国正式开始实施“巴巴罗萨计划”,五百多万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正式爆发。
而在此之前,德国还在英吉利海峡和英国人打得不可开交。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德军要扔下英国,突然调转枪口去开辟新战场了呢?
事实上,德国很早就想对付苏联。
从1939年两国共同瓜分波兰那一刻起,双方的矛盾就被摆在了前台。
因为瓜分波兰,使得两国之间失去了缓冲地,直接正面相对。
而两国各自又都有着进一步扩张的野心,所以矛盾其已经非常尖锐。
但是,当时的国际环境根本不适合双方开战。
因为英法两国还在一旁虎视眈眈,他们一直打的就是将祸水东引,让德国和苏联鹬蚌相争的如意算盘,所以才会对德国的军事扩张一味的妥协,以至于波兰最终都被瓜分。
一旦苏德开战,结果只会是两败俱伤,让英法坐收渔利。
所以,在瓜分波兰之后,双方签订盟约,暂时井水不犯河水。
德国准备先收拾掉身后英法军队的威胁,免除后顾之忧,然后再来全力对付苏联,争夺欧洲霸权。
于是,1940年,德军发起“闪电”攻势,马奇诺防线,闪击西欧,并且击败英法联军,将其赶到敦刻尔克。
最终数十万英法联军,丢盔弃甲,狼狈的逃回英国本土,而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则被德军彻底控制。
这一场闪电攻势,不仅让德国拿下了西欧的控制权,更将英国驱逐出了欧洲大陆。
由于法国的投降,孤悬海外的英伦三岛无法在欧洲大陆上找到可靠的盟友,再加上敦刻尔克大撤退元气大伤,威胁并不大。
所以,其实这时候德国的战略目标已经达到,可以着手准备对付苏联了。
拿下英国仅仅只是附加礼包。
能拿下当然最好,拿不下也没有必要强求。
但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英国不要在背后捣蛋。
所以,最初德国提出“和平建议”,力求在不付诸武力的情况下,让英国妥协。
但是英国拒绝了,那么为了保险起见,德军开启“海狮计划”,进攻英国。
对于德国来说,能一鼓作气,占领英国自然最好。
但是有着英吉利海峡这么一个天然壁垒的存在,加上英国海军确实不是德国能比得上的。
所以,其实德军方面对于攻入英伦三岛不抱太大希望。
他们更多的只是想要保证英国绝对的虚弱,对自己后方没有太大威胁。
所以,空袭成为了德军的最好选择,其在摧毁英国工业基础的同时,还能给英国民众带来极大的战争压力。
此外,德国还可以通过这一行动,降低苏联方面的戒心,为“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争取准备时间。
毕竟在苏德边境,苏联人可是一直防着德军的,屯兵两百多万。
而当他们看到德军正在和英国人鏖战,自然会放松许多。
所以,总体来说,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其实就是在为进攻苏联做铺垫和准备。
当然了,这仅仅只是从战略层面上解释了德国进攻苏联的原因,并不能判断这样的选择就是正确的。
但是,如果结合当时德国的处境,如果他们向西选择继续死磕英国,其实是非常不利的。
首先,苏联人的威胁,越来越紧急。
苏联是有极大扩张野心的,德国在西线所向披靡的时候,人家苏联也没闲着,从与芬兰冬季战争到鲸吞波罗的海三国,再到东方战线上针对德国愈发频繁的军事布置。
都在表明一件事儿,苏联快要动手了,德国如果还在英吉利海峡和英国人死磕,不先发制人,很可能就会被动挨打,而且还是腹背受敌。
所以,先发制人,是德国选择进攻苏联的首要原因。
其次,海狮计划受阻,德国原本希望通过自己强大的空中力量,对英伦三岛进行废墟式拆迁。
但是他们没有料到,英国人一改敦刻尔克的逃兵作风,变得很顽强,多次以弱胜强。
德国的空袭不仅没能彻底摧毁英国的工业基础,反倒是被英军击落了不少战机,损失惨重。
此外,英国人强大的海军,封锁着英吉利海峡,在空军无法取得优势的情况下,德军只能望洋兴叹。
最后,美国的支持。
美国是当时世界上工业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虽然保持中立,但却是英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英国可以通过贸易,从美国购买到所需的各种物资,从而应对德国的进攻。
甚至于,美国方面出于对金主的保护,或者说正义的选择。
对英国进行各种援助,比如飞行员志愿者,大西洋上的护航舰队,甚至于军舰等武器装备的直接租借。
这些都已经超出了中立国的范畴,几乎是公开当起了英国的后盾。
这无疑是让德国人绝望的,人家飞机没了有人造,飞行员没了有人补,咱们这没了,可就是真没了。
德国虽然很强,但是也还没有自大到去和美国拼工业的份上。
况且身后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苏联。
如果德国选择继续和英国打下去,其不仅会被拖入与英美持久的消耗战中,还要面临着被苏联在背后捅刀子的危险,到时候依然会是两线作战,而且形势会更加被动。
很可能根本坚持不到1945年。
所以,放弃海狮计划是必然的,进攻苏联更是刻不容缓。
从苏德战争的进程发展来看,其实前面德军打得已经非常好了,甚至一度有希望打垮苏联。
届时德国拿下了整个欧洲,又免除了苏联这个后顾之忧,那基本上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但是,德军最终还是棋差一招,折戟斯大林格勒,没能拿下苏联。
自此,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对方倾斜,德国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这也是为何斯大林格勒战役,会被称为二战的转折点。
参考:
历史难以假设,因为有太多偶然性。
强败于弱的例子太多了。
参考:
希特勒一直向西进攻英国,希特勒不是这样做的吗?
可纳粹德国用什么攻击英国?
只有飞机,不停的轰炸,希特勒并没放弃啊!现在有些提问者,开口就如果过来如果过去,只要稍微想一想,你能有希特勒庞大的智囊团聪明吗?
就算你知道了答案,你也不可能比那些人聪明!阅读历史、理解历史,不是靠“如果”来的,而是要在认可史实的基础上,好好去寻找原因!英国因英吉利海峡而孤立于欧洲大陆,是个岛国。
英吉利海峡,为英国挡住了无数次外敌的入侵,同时也建立起了强大的皇家海军,并借此纵横四海,成了“日不落帝国”。
二战爆发之前,尽管德国借英法饱受经济危机影响,国力衰退之际,快速的重新崛起,在军火生产上也屡屡突破一战后条约的限制,于坦克、飞机这些一战中很边缘的武器上进行了发展,可对于生产大排水量的军舰,德国还是受限的,在海军方向,也是生产了一些打条约擦边球的潜艇。
海军是个高技术含量的兵种,飞机一两人就可开上天,坦克也就4一5人一辆车,可一艘军舰,最少也得几十人,多至几千人分工合作,才能让舰艇有战斗力,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同样舰艇的建造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当德国彻底视一战条约为无物,发动二次大战,到占领法国与英国隔海峡而望,一共才经历了多少时间?
不过才10个月的时间,德国可能建造出一个可与英国皇家海军对抗的舰队吗?
法国的海军力量也是较为强大的,可当英国海军撤退时,不惜对投降了的盟友军舰开炮,把法国海军几乎全部击毁在军港里,德军无法利用。
没有军舰武力护航,让希特勒的百万钢铁陆军在登陆艇上成为英国皇家海军的炮火靶子吗?
别说可以用陆炮、坦克炮与军舰舰炮对轰这样的无知言论,去查查那时舰炮的口径和射程!除非德国有绝对的制空权,飞机开路,干掉所有拦路的英国军舰。
可是,德空军从来没能做到过,那怕在敦克尔克时。
德国的“海狮行动”没有错,希特勒和他的元帅、将军们不笨,他们做的选择并没有什么大失误,包括后来一帮看了结果来评论的事后诸葛亮们,振振有词地说敦克尔克失误、海狮计划失误、巴巴罗萨失误、北非失误等等,自以为是!德国的失败,在于错误的发动了战争,与世界为敌!当他点燃战火之时,就注定了以失败收场。
那些还如果过来如果过去,甚至如果怎样纳粹就不会败的痴心妄想,就省省吧!
参考:
在希特勒的眼中英国的价值和苏联比差的太远,而打败苏联才能真正的成为欧洲的霸主,敦刻尔克撤退后英国只能龟缩在英伦三岛防守,对于德国而言因为没有强大的海空军想打下英国难度较大,因此不如打败苏联称霸欧洲。
德国海军以潜艇部队著称而水面舰队不够强大德国并没有全力的发展海军,对于控制地中海尚且有难度,因此想跨越英吉利海峡却登陆英国并占领它难度很大。
英国的海军的实力在当时是仅次于美国海军的,因此德国想把英国海军打败不但需要加大对海军的投入,还需要打败暗中帮助英国的美国海军,这对于德国人来说简直的很难完成的任务。
德国空军虽然强大但是轰炸英国的计划并不顺利反而被英国打出了几次漂亮的反击战,因此感到失败的德国人还是放弃了对英国的继续空袭,转为对苏联的全面备战。
而德国的陆军还是非常强大的,不论是装备还是人员的素质战斗力称为欧洲第一都是不为过的,而且因为苏德友好协定的签订让苏联放松了对德国的警惕,因此德国进攻苏联可谓是蓄谋已久。
打败苏联就改变了世界的局势美国独木难支很难应对德日假如希特勒打败了苏联,那么世界的局势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作为美国来说想以一敌二打败德日,那就非常不容易了。
因此德国攻打苏联意
而打败英国意义自然没有那么大,无非是拔除了美国反攻的桥头堡根据地,对于局势的影响并不大。
反观美国为了稳固英国和苏联向两个国家输送了大量的军事物资和军事支援,目的很明显就是拖住希特勒,相持对于美国有利,而苏联一旦战败那么美国独木也难支。
面对入侵苏联的希特勒美国一边在亚洲牵制日本,一边在欧洲牵制德国,相持是美国希望出现的结果。
总结跟英国人打没什么意义,还是打苏联才能对局势有改变,作为独裁想称霸世界的希特勒,小鱼自然引不起他的兴趣,而苏联这条大鱼才是他最想要的。
只可惜苏联咸鱼翻身打败了德军,这也是希特勒没有想到的。
战略方针很对,不能实现那就是天意了,毕竟侵略者失败那是命中注定的,相比较而言希特勒的选择更直接更悲壮!
参考:
历史可没有如果,希特勒并没有把同属日耳曼族系的英国盎格鲁萨克逊人当不共戴天的仇人,从始至终都没有像打苏联那样全力以赴的下死手弄英国。
参考:
如果希特勒真的采取这样的战术,首先可以肯定欧洲将会改变颜色,英国独木难支欧洲将倾的大厦。
连还手余地都没有,更别提后来的诺曼底反击登陆战。
当年法西斯德国动用了一半
在欧洲作战的德军只占德国海外军团的一小部分,因为德军除了本土防卫,还把最能打的德军派往了北非战场。
如果德军不进攻苏联,可以断定斯大林不会出兵增援欧洲国家,因为西方国家一直把苏维埃政权视为洪水猛兽。
斯大林对西方国家同样也没有好感,二战前苏联和西方国家的矛盾已经很深,双方只有勾心斗角没有共同语言。
德军进攻欧洲国家苏联不止不会帮忙,还有可能乘火打劫,别忘记德国当年和苏联签定了互不侵犯条约,可以认定苏联和德国当时不止不是敌人,还有点盟友情谊。
二战前苏联和德国曾联手攻击波兰,并从波兰割走一大片土地。
苏联玩的更绝,把战争中俘虏的波兰精英和军人共两万多人秘密处决于卡亭森林。
目地就是延迟波兰现代化的脚步,有意思的正是德军发现了这个秘密并公之于世。
斯大林够狠,自己人都不放过,又岂肯轻易出手帮助敌人?
德军进攻欧洲不对苏联动手,斯大林一定会坐山观虎斗,欧洲国家败的越惨,斯大林会越高兴,因为德军进攻苏联之前,苏联和德国的关系都好过同英法等国的关系。
希特勒如果不是东西两线出击,集中兵力进攻欧洲,即使美国掺和进来,在全力出击的德军面前,西方国家也缺少胜算把握。
参考:
不是不进攻英国啊。
而是海狮行动没有成果,德国拖不下去。
海狮计划1940年6月,法国投降。
英国在敦刻尔克战役后撤退远征军回国,但陆军装备全部丢失,本土几乎没有陆军守卫。
但好在还有英吉利海峡的天堑,德国多次提出和平建议遭到丘吉尔拒绝,所以7月初,所谓不列颠之战开始了。
划重点想要征服英国,德国就必须登陆英国。
想要登陆英国,就必须压制当时世界第一的英国舰队,否则再多的登陆舰也是英国海军的靶子。
而德国海军还远不是英国海军的对手。
所以,德国只能用实力超过英国的空军去首先歼灭英国空军,再用空军压制英国海军才能派遣登陆舰。
1969年电影《伦敦上空的鹰》就是描述这场空中争夺战的:所以不列颠之战主要就是空战。
这场战役打到9月,德国虽占据空军优势,但在地面雷达站的帮助下,英国空军以小于自身伤亡的空战和城市被轰炸的代价击退了德国空军。
到了1940年9月17日,希特勒认为空战没有取得效果,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只能无限期搁置。
就在几乎相同的时刻,美国向英国伸出援助之手,以英国殖民地交换了50艘军舰给英国,到1941年3月,《租借法案》正式签署,英国获得极大的物资援助,恢复了对德国的海上封锁。
德国已逃脱不了一战的命运了。
德国空军没有消灭英国空军,海军自然不是英国海军的对手。
那么,等世界第一生产能力的美国做好了战争准备,必然联合英国苏联对德国发起三面围剿,则德国失败只会更快。
这是希特勒进攻苏联的原因德国力争在美国参加战争前,逼迫苏联投降或者最少占领苏联欧洲部分,驱逐苏联军队到亚洲去,最大限度剥夺苏联的粮食与重工业生产能力。
才能减少德国来自东北方向的地面威胁,利于整合欧洲资源迎战即将到来的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