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人入关逼汉人剃发易服为什么满语没有普及全国

这个问题问得好!如果当年的多尔衮、豪格等杀人魔头听到此等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小子啊,不是咱家不办,而是办不到啊!努尔哈赤于1616年创建后金,根据蒙古文字母创立了满文,到1644年入关,满文从草创到普及也不过四十年光景,想必能正常使用满文的人口除了上层贵族,下层平民士兵基本上都还是满文文盲吧!当年满清十万铁骑能破关而入,进而征服全国,一是得益于吴三桂等汉奸引狼入室;
二是钻了明朝内乱腐败空档。
仅十万铁骑的民族,其民众充其量人口不过三四百万,就算这三四百万人个个都是满文高才,拿出一半人口去一个有近亿人口的民族去办教育,推广满文,也只能是撒撒胡椒面,不咸不淡啊!何况满清还有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巩固政权,强化统治。
满清可以用马刀强迫一个民族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可马刀也不是万能的,你总不能拿马刀逼迫一个哑巴说话吧?
剃发易服已经搞得天怒人怨,再用马刀逼迫人限期说满语,让人走投无路,那就只能拼死抵抗了,真要形成了象抗日战争时期那样的统一战线,亿万人形成血肉长城和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区区四五百万人在中原被吞灭只是早晚。
满清统治者中也不乏有识之士,知道入关的目的不是为了抢掠一把退回东北,而是为了建立一个满人统治的王朝,让满人高高在上,才符合满人最终利益。
马刀可以建立政权,改变民族信仰,但要建立长久有效统治,还得有软的一手,那就是笼络,所谓两手都要硬,才能长治久安。
在满清政权强化和巩固了后,按理说应该有条件办教育推广满文满语了吧?
可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的五十年文化基础,比起一个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那还真的就是幼儿园水平还达不到。
要统治好这样一个大国,还非得学好汉语不可,于是从康熙到平民,无不以自己有较高水平的汉文化为荣。
虽然满文是官方规定的第一语言文字,但要想让它贯彻下去,还非得译成汉语不可,这样久而久之,第一语言文字逐渐成了摆设,满语也成了更小的小语种,再也回不去了!为什么满清入关,中华还是中华,只不过是一场改朝换代的浩劫,尘埃落定,又能勃发生机?
因为中华核心文化一刻也不曾断绝,文化传承不曾改变,而且还有发扬光大。
日寇入侵中国,那就不一样了,那真的就是亡国灭种之时!日本自甲午战争获取巨大战争红利后,大办教育,其识字率已达到现代国家水平,完全有实力和能力在占领区推广日语,推行日本文化。
日据台湾五十年,吞并朝鲜四十年,就是所谓的皇民化成功实例。
日寇投降,整个半岛如丧考妣,有几十万所谓皇民跟着剖腹陪葬。
如果日寇真的能在神州大地建立起有效统治,用不了五十年,世界上真的就不会再有中华了。
幸亏天佑中华,让日寇覆灭,让中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参考:
葛大小姐回答这个问题早先的时候,因为工作关系,认识了一个黑龙江的朋友,交谈中才知道,原来他们那里高考的外语不是英语,而是日语。
这就是当年日军在中国东北实行奴化教学的后遗症,日军打到哪里,神社就修到哪里,日语也常常是当地学生的必修课。
那么,我们就有疑问了,清军入关之后,强迫汉人剃发易服,“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虽然遭遇了很强的抵抗,但是最终还是都束了“金钱鼠尾辫”,可清朝统治中国267年,却始终没有推广满文满语,难道他们不知道文化教化的重要性?
其实,从满洲统治者的角度来讲,他们何尝不想对汉人进行文化改造以更加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呢!只可惜三个字:办不到!背后有着比较复杂的原因!一是,从人口和实力来对比,满洲和明朝原本不是一个等量级的,如果不是趁着李自成的起义和吴三桂的临阵倒戈,这群来自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根本不可能入主中原,就算入主中原,就靠他们入关时带来的30万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过来的女真人去教会几千万汉族人学会满语,这绝对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二是,与日军的文化侵略不同,当年的日本无论是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还是科技上都全面超越了中国,是一种强势文化的入侵,今天我们汉语中的“关照”“共和”这些词都是从日语中演化过来的。
满族语言是由努尔哈赤命人将蒙古文字母借来创制而成的,他背后承载的内容远远落后于有几千年历史的汉语,而且这些满语在满人之中也不是完全普及。
三是,困难重重,我们都学习过英语,从小学到大学,又有多少人能流利的与外国人交流,英语八级的恐怕都不敢保证。
去学校学习一种语言,没有几年功夫你什么都学不来,不要说复杂的满语、就是汉字,解放后为了扫盲,推广普通话,国家花费了多年的时间才有成效。
剃头发就是一个仪式,抓过来剃掉就行了,大不了砍脑袋,但是你要教全国人满文,哪里去找那么多的满文老师,就算把所有的满族文化人拉去教学也不够使,况且,当时很多的满人自己就是文盲和半文盲,教育自己的八旗子弟就已经够费劲了,还如何去教化数千万的汉人。
四是、不敢冒这个风险,满族推行剃发易服的同时就是观察广大汉族人的反应,如果推行的顺利,就可以随后将满文向全国推广,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汉人几千年留下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的传统会这么牢固,剃发易服遭受了全国人的强烈反对,由此引起的民变导致大量人员死伤,很多人为逃避剃发易服甚至逃到海外、遁入空门,带发修行,清政府由此看到汉族强大的反抗力量,考虑到政权未稳,也就不敢轻易做出普及满语的决定。
五是、清政府不是没有想到这个事,他们也曾经尝试推广满语,顺治年间,清政府要求参加科举的考生要用满语作答,结果很多士子宁愿放弃考试,也不愿意使用那种弯弯曲曲的文字来书写圣人的文章,导致应试的考生寥寥无几,清政府也搞得十分尴尬,最终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虽然没有推行满文,但是清朝统治者对会说满语的官员还是另眼看待,格外重视,比如张廷玉父子备受三朝皇帝的倚重,会讲一口流利的满语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我们去故宫参观,如果留意的话,就会发现很多的牌匾都是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但是,如果你以为清朝统治者把汉语提高到和满语同等的地位的话,那你就错了,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们不得已才学习汉语,但是,除了汉语之外,还学习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在清朝的正式官方外交文件中,我们是找不到一个汉字的,比如当年与沙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官方文本只有满语、俄语、拉丁语三种版本,汉语是不作数的。

作为清朝巩固中原统治的重要手段,“剃发易服”成为奴化汉人,消除民族符号的最直接方式。
也正因为如此,广大汉人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汉人才群起反抗,甚至降而复叛,和清朝统治者进行了长达30年的斗争。
应该说,清朝推行“剃发易服”是真正的废了九牛二虎之力。
但和满语的推广比起来,“剃发易服”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为什么这么说呢?
静夜史认为有
这种移花接木以及速成的满语,语言不够成体系,缺少丰富的词汇,没有完善的语法,有些甚至没有足够的音节。
这样的语言无法承载恢弘的文化,无法阐述深奥的理论,无法清晰的展示复杂的逻辑。
如果使用满语,意味着我国数千年的文化典籍无从解读,因为单薄的满语难以准确表达汉语的博大精深,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文明的断层。
今日的韩国、越南及蒙古等国就深受其害,新生代的年轻人看不懂典籍,失去了基本的内涵和灵魂。
除了“满化”带来的文明断层,更重要的是连清朝皇帝也对落后的满文不屑一顾。
自清朝入关以来,清朝高层的汉化就不可避免的开始了,包括康熙乾隆等皇帝以熟读中华典籍为荣,乾隆更是作了40000多首诗。
等到嘉庆皇帝以后,连皇帝也不会说满语了,何况下属。
2、满族人口是不足的世界上无论民族还是语言都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而且一般都是大众融合小众,虽然清朝建立时满足人口多达几十万,但相比于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汉人,满族人口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人口如此悬殊的情况下,逆势而动推广满语的难度可想而知。
剃发易服好歹一下子,而且表面的东西易监督好操作,但是语言这个东西首先就特别耗精力,其次是难以管控。
在“王权止于县政”的古代,即便清朝加强中央集权,以八旗绿营将触角延伸到乡村,但教化民众的艰巨任务,还是需要地主和士绅阶层去完成。
而地主士绅阶层最关心的四书五经,从来不考满语。
和功名利禄不沾边的东西,指望他们的自觉性终归是不靠谱的。
而且老百姓口口相传的语言惯性,足以反噬任何一个敢于改革语言的努力,最要命的是,这不是大开杀戒就可以简单解决的,注定比剃发易服困难得多。
3、清朝政策是失误的作为典型的二元制帝国,清朝在疆域统治方面无疑是极其成功的,但这种成功建立在清朝严酷的民族隔阂之上的。
为防止汉人进入蒙古高原和东北,清朝除加固长城,还在东北地区修建柳条边,将帝国分成了几乎泾渭分明的三大部分。
不仅如此,清朝在内地还处处搞特殊化,比如在杭州等地设置专门供满洲八旗驻防的“满城”,和周边的汉人区严格区分。
这种做法对于人数较少的满族人来说,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但是历史大势如此,清朝皇帝的做法反而阻断了满语几乎所有的传播途径。
等到清朝末年,汉人大增并开始向满族人生活的东北疯狂移民时,满语的地位就更加岌岌可危。
4、满语是变相成功的满语的推广无疑是失败的,否则清朝中前期的皇帝也不会不厌其烦地要求八旗子弟学习骑射和满语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满语的推广却又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虽然满语未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但是在200多年的时间里,在东北地区不断融合发展,成为东北方言的一部分。
而当东北话风靡全国时,这些夹杂在其中的满语就走向了全国。
而不管如何,满语作为清朝统治者的母语,确实无法在全国推广,即便清朝将统治延伸到全国的各个角落。
而满语的另类成功方式,也恰好说明了汉语包括汉文明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强大的融合能力,正是由于对周边少数民族文明的不断接纳,我国才最终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语才成为世界上最博大精深和最有生命力的语言。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参考:
清朝在入关后为了区分反抗者和归顺者,就制订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铁律,当时在头和头发上较劲的人不少,因此丧命的更多,不见得把头发剃了就证明对清朝有好感,清朝之所以在这件事情上较真,无非也就是出来寻找个心理安慰。

这个过程可长可短,毕竟每
清军入关,入关后进行了将近十多年的战争来扫清天下的反对者,也就是长期的军事对峙下,根本没有彻底推行满语需要的安定时间,再一个当时最优秀的人几乎都上了战场,不可能养活这么一群不疼不痒的人来推行满语。
剃个头发都已经杀了那么多人,万一教习之后老百姓还是不会怎么办?
这好像是另一个留头不留发问题的翻版吧,是不是也要把人杀掉呢,在全天下推行满语,意味着把老百姓剥离土地远离生产,老百姓又不是吃好了撑得,能跟清政府扯这闲篇。
因此不管从没往外说还是反之,都不具备把满语推行下去的可能,在小范围内普及已经是个不错的结果了,再说了“说满话”不是小事,仍然关乎民族文化认同,这真的会把天下的士人得罪完,治理天下离了这些人是玩不转的!
参考:
难度太大,对于几亿说了几千年汉语的人口再推行晦涩难懂的满语不亚于现在对十几亿人口已经推行了几十年英语的难度,英语至今也没能代替汉语成为中国人的主要口语。

参考:
为什么满语没有普及全国?
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异想天开,痴人说梦。
这个问题应该改为:满族作为清朝的统治者,为什么被汉文化同化了?
好像性质都是一样的喔!怎么问都是夸赞汉文化高大上,吐槽满语low的,好吧!请允许我呆一下!汉文化在神州大地上传承到清朝时已达千年之久,已经形成一整套的文化体系和语言系统,使用人数之多,使用范围之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艺术,军事,民俗,科学,等等。
好多古籍,经书,资料都是用汉语记载的,你一个小语种竟敢跟一个活了千年之久的长者扳手腕,真的是蜉蝣撼树,自不量力啊!还有就是汉文化有其特别的优点,包容性。
时至今日,曾经四大文明古国,唯有我中华屹立不倒,汉文化的传承经久不息,延绵不绝。
就是得益于汉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在西方文明快速蚕食着古老文明的今天,虽然有些许改变,但根还在,本质没变。
只是我们的汉文化又多了很多元素而已!非要来一个蚂蚁吃大象,不是痴人说梦是什么呢!据说嘉庆以后的皇帝有的连满语都不会说了,从古到今都是少数服从多数,大众同化小众,优秀先进的传承下去,落后的要么消失,要么被同化!还有就是清朝统治者政策不对,野心太大,还逼汉人剃发易服,把汉族人和满族人化分得太严格了,这是想彻底统治汉人的节奏啊!要是当初清朝统治者把满语作为第二语言让汉人学习,从小就开始学,并纳入考试中,就像今天的英语一样,或许今天的我们不仅会说汉族,还会说满语!满语也不会走向消亡!打字真累,看都看了,顺便点个
伟大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来造就了伟大的中华文化;
汉字、诗词、戏曲、国画、书法、音乐等反过来又维护了语言的延续。
即使中国许多朝代被文明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武力所打败,甚至统治;
但强大的文化和众多的语言却影响着统治者,现代的中国通用语言“普通话”就是这样,虽然其中也融合了北方各游牧民族的语言,汉语所占的成分还是比较大的。
满清因为统治中国的时间是少数民族中比较长达270多年,满语必然有大量词汇融合在现在的普通话里,这也不足为奇。
但是,汉语词汇的占比还是最高的,原因就是一,人口众多;
二,中华文化在维护汉语上起了关键的作用。
三,汉族的四处迁移起了较大的保护作用。
被语言学家称之为古汉语的“活化石”、自明朝被称为“河洛话”的潮汕话,就因为这部分潮汕人为了逃避中原兵荒马乱南逃到“省尾国角”的广东潮汕地区的汉族移民,因为不与其他民族的融合,所以今天继续保持古汉语的声韵、声调、名称的叫法,即使是目不识丁的老妇也把你、我、他依然叫;
“汝、吾、伊”,锅仍然叫“鼎”,筷子还是叫“箸”,剪刀叫“铰刀”,瓶子叫“樽”,房子叫“厝”,杀叫“刣”,新娘叫“新人”,媳妇叫“新妇”,吃叫“食”,走为“行”等等,许多都是在文言文里才看到的叫法在潮汕地区的老少中却是习以为常的称谓,这样的语言能够维持数千年来不变除了地处偏僻外,中华文化也是起较大的作用的。
所以说,头发和服饰的去留可以用杀戮的手段强迫实现,但语言的去留不能一杀了之,只能靠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科考制度和官场升迁来吸引人们为了自身利益去学习,但先进的中华文化必然影响这些手段,特别是对落后的文化的抗拒作用是不容否定的,这也是人类喜欢择优而用的天性所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