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造反如果消息不泄露有姜维参加能击败司马昭吗

钟会是三国晚期魏国非常有名的谋士,出自颖川钟氏这个世家大族,是曹操时代司隶校尉钟繇的小儿子,自幼文武全才、谋略过人,钟会靠着帮助司马昭谋划了不少计谋,取得了司马昭的信任,最终成为司马昭的心腹。
钟会谋反建立在魏国伐蜀胜利的基础之上,没有灭亡蜀汉,就不会存在钟会谋反,但发生于公元263年的魏伐蜀之战,在事前基本上没人相信这会是一场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战争,包括司马昭本人。
此战唯有钟会一意迎合司马昭的心意,因此钟会也得到伐蜀大军主帅一职,在司马昭的三路大军中,钟会是主帅,但司马昭并没有将兵权全部交给钟会,另外两路的统帅是邓艾和诸葛绪,虽然钟会是主帅,但三路大军也有相互牵制之意,况且军中还有卫瓘等监军率领的独自部队。
但在战争过程中,钟会首先以铺路不尽力为由斩杀了许褚的儿子许仪,接着又以畏惧不前为由夺了另一路将领诸葛绪的兵权,身在后方的司马昭眼见钟会一步步的聚权过程,虽然没有怀疑钟会有异心,以司马家的阴谋鼻祖之名,也不免怀疑钟会有独立建功之嫌,但是说到谋反,司马昭此前并没有认为钟会有谋反之心,否则也不会让钟会成为主帅。
真正让司马昭起到疑心的是钟会、卫瓘、胡烈等人诬告邓艾谋反开始的,蜀汉政权投降之后,魏国的18万大军掌握在钟会和邓艾手中,其中15万人掌握在钟会手中,3万人掌握在邓艾手中,另外投降的近10万蜀汉军队,也处于钟会和邓艾的控制之中。
现在邓艾被控谋反已经被抓,整个益州最高军政领导人就是手握28万军队的钟会,无论是谁,都会对钟会有所怀疑,古话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钟会本来是无罪的,但一下子他手有这么多军队,任谁当政也会有所怀疑,也就是这个时候司马昭开始怀疑钟会。
但是怀疑归怀疑,司马昭暂时拿钟会是没有办法的,钟会谋反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仓促起事,并且没有绝对控制军队,如果钟会的谋划能够成熟一点,做事风格能够果断一点,钟会的谋反并非没有成功的机会。
钟会在谋反之际,把魏军所有中层将领全部召来开会,商议反叛司马昭之事,事后又将这些将领全部囚禁,又放走了卫瓘,让卫瓘有机会逃到城外召集魏军攻入钟会大营,魏军乱兵听说自已的将领被钟会囚禁,才会听从卫瓘命令杀了钟会,再终钟会、姜维等人被杀。
钟会正确的做法就是将所有不服从于自已的魏军中层将领全部杀害,再派出自已亲信掌握各支军队,稳住魏军,同时利用姜维在蜀汉军中的影响力,控制蜀军,先进行内部整顿,把魏军中不服从的士兵全部杀掉,再用时间消化这支军队,并赏赐所有军中士兵财物,拉拢人心,同时在蜀汉广招民心,施行恩惠,获得蜀地百姓支持,才有资格与司马昭较劲。
作好了内部整顿,同时出师要有口号,钟会以魏国郭太后名义起兵攻打司马昭,也可以打着恢复曹魏权力、为曹魏皇帝曹髦报仇的旗号讨伐司马昭,对于蜀汉,钟会可以出兵北伐司马昭之机统一中原的旗号进行安抚,毕竟姜维是一心北伐,钟会也可以利用姜维或者与姜维联盟。
司马昭的弱点在于他的权力是通过武力抢夺了曹魏的正统,如果钟会能从这个方面下手,总能唤起一些曹魏旧臣的同情,同时司马昭是弑杀了曹魏皇帝的,这事在封建社会是绝对的大逆不道,如果被钟会利用,司马昭也不好过。
钟会在军事上的谋略不亚于司马昭,当时邓艾已死,魏国方面能够制衡钟会的人并不多,即使是司马昭,当时已处于人生晚年,是否有足够的精力应对钟会的谋反还真不一定。
再说了,蜀汉的地势险要,钟会又手握28万军队,而司马昭在长安的军队只有10万人,再包括贾充率领一万在汉中军队,在军队人数上,司马昭都是处于劣势的。
钟会谋反如果没有泄漏消息,又成功地控制了所有军队,那将是重新洗牌三国的机会,成为三国之中势力第二大的政权,钟会可以让姜维为前锋率领军队出战司马昭的前锋,自已率领大军在后方进攻,这会对司马昭造成很大的危害,甚至都有可能击败司马昭,夺取关中。
如果钟会心够狠,手段够毒,未尝不能击败司马昭,毕竟钟会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帅,再加上实力足够强大,有很大的可能性击败司马昭。

参考:
钟会造反即使消息不泄露,结果也不乐观啊。
公元263年8月,司马昭为了建立功勋,决定发起灭蜀之战,并派钟会为主,邓艾、诸葛绪两军为辅,向蜀汉发起了大规模的攻势。
在此之前,魏国内部其实对于这一战有信心的人不多,连邓艾都表示反对,只有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极力支持。
这也是司马昭任命从来没单独领兵打过仗的钟会为主将的原因。
不过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魏国这次军事行动非常成功,蜀汉一举覆没。
而此次作战能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在钟会被姜维挡在剑阁时,邓艾冒险偷渡阴平,直扑成都,迫使刘禅投降。
这么一来就造成了两个后果,首先邓艾成了灭蜀之战的第一大功臣,钟会对此颇为不服。
其次就是姜维统帅的蜀军主力实力尚存,4、5万蜀军野战军并未被歼灭,姜维为了找机会复兴蜀汉,率军向钟会投降,并挑唆钟会造反自立。
钟会后来构陷邓艾谋反,司马昭下令把邓艾下狱,押送洛阳。
这么一来钟会就独自掌握了18万魏国远征军和数万蜀军,这甚至让司马昭都有些担心。
司马昭的疑心让钟会终于起了反心,他召集护军、郡守、牙门、骑督
然而钟会第一次领兵的弊端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他在军中没有足够的威望,众将不服。
他虽然拘禁了众将,又派自己亲信去代领各军,但是随着他要诛杀众将的消息传出,各军还是自行起兵,围攻钟会,钟会和姜维死在乱军之中。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到,钟会最大的问题是第一次领兵,在军中根基太浅,虽然派遣亲信去掌管各军,但是没有实际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走漏消息,钟会杀死了众将,那么军心也会一片混乱,未必都会服从他的命令。
即使勉强服从命令,一旦面对司马昭统帅的魏军,也恐怕要反水一大片。
魏军军心不稳,而蜀军实际上在姜维统帅之下,姜维虽然劝钟会造反,但是他的目的可不是扶持钟会上位,而是想恢复蜀汉。
这样钟会手下的两大武力实际上都并不可靠,想造反基本没有成功的可能。

参考:
钟会造反是姜维鼓动的,姜维的目的是重新复辟蜀汉政权,力挽狂澜,扭转乾坤。
即使消息不泄露,魏营的那些将领不会跟钟会同流合污。
那些将士家乡都在中原,妻子父母亦在中原,恋乡之情不可忽视,这一点钟、姜考虑不周。
钟会所统之军不是嫡系,他本人也不是戎马生涯出身,亲信并不多,手下将领仅是听他统帅调遣,若要倒反魏国,恐怕难以行通。
此时曹魏天下已是名存实亡,司马氏大权在握,人心归属。
凭借中原实力,钟会、姜维终不是司马昭的对手。
再说即使兵变成功,钟会也会被姜维杀掉,迎后主或太子复位,不会有钟会什么事。
说不尽的三国,好象冥冥中自有安排,任你神算奇谋,到头来依然是出乎人的意料和安排。

参考:
钟会举兵造反,如果策划周密, 加上姜维率数万投降蜀军襄助,是有一定成功概率的 ,前提是必须获得16万伐蜀魏军将士的拥戴与支持,否则毫无胜算。
蜀汉灭亡(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后,征西将军邓艾在成都擅自处理军政大事,引起司马昭疑忌,钟会嫉妒邓艾所建灭蜀功勋,乘机和监军卫瓘密告邓艾
邓艾死后,镇西将军钟会独统大军 ,权欲膨胀,与蜀汉降将姜维密谋反叛。
司马昭察觉到钟会野心,亲率十万大军驻屯长安,钟会明白司马昭对他已有防备,于是关押不愿随他举兵反叛的魏军将领,准备铤而走险,当第二个刘备,先占蜀中,再反攻中原 。
魏军将士久战疲惫,又挂念留在中原的妻儿父母,于是纷纷反对,结伙进攻钟会,钟会、姜维死于乱军中,邓艾、钟会的结局应证了司马昭出兵灭蜀前刘蹇的预言:“破蜀必矣,而皆不还” 。
钟会和蜀汉降将姜维关系非常好 。
《三国志·蜀书·姜维传》说他俩“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邓艾被逮捕后,钟会抵达成都,所有的伐蜀大军(包括数万蜀汉降军),都归他一人统辖。
按《三国志·魏书·钟会传》里的记载:彼时钟会手握近二十万能征善战的精锐,渐渐萌生了谋反之心。
他与姜维密谋,由姜维先率其旧部( 降附蜀军)出斜谷,而自己率魏军主力紧随其后。
这时的关中,防守空虚,没有可以阻抗的力量,长安唾手可得。
只要攻取长安,从渭水、黄河顺流而下,只要数日便可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以北),和分路而进的骑兵会师于洛阳,则中原可定,大功可成。
正在计议时,忽然接到司马昭派人送来的一封亲笔信,信中说:“怕邓艾不肯就范,已派贾充率军万人进驻乐城,我亲率十万大军移驻长安。
距离不远,相见容易,就不再多说了” 。
钟会见信大惊失色。
他对左右亲信说:“ 擒邓艾区区小事,司马昭知道我能轻易办到。
现在他亲率大军前来,一定是对我起了疑心。
这事不能迟缓,必须立刻当机立断”。
恰好此时郭太后(魏明帝曹睿皇后)死了,钟会就诈传太后遗诏,(矫诏)说郭后命他起兵剿灭篡逆的司马昭。
他召集魏军将领议事,人到齐后就把他们都关押到府衙里,并下令将城门、宫门锁闭起来,想将众将通通杀掉,却有些狠不下心来,犹豫不决。
钟会麾下都督邱建,本是护军胡烈举荐的。
他见胡烈被拘禁后没吃没喝,随时还有性命之虞,心里很是同情,就替他请求钟会,允许他放进去一个亲随,送些饮食给胡烈。
钟会答应了。
其余被关押的将领,也允许各放一个亲兵进来。
胡烈对亲兵说,钟会要杀尽伐蜀魏军,再联手姜维反攻中原,还偷偷写了封信让亲兵带出去交给其子。
如此一传十,十传百,越穿越邪乎,曹魏西征将士都知道了,为自保就自发组织起来攻城。
被拘押的诸将乘乱掀开屋顶爬了出去,回到各自的队伍中去,协力攻城。
钟会和姜维势单力孤,人数远远少于进攻魏军,如何抵挡得住?
均被乱兵所杀。
灭蜀后钟会本来前途一片光明,为何要举兵造反呢?
他是世家子(太傅、定陵侯钟繇之子),是司马师、司马昭的亲信,才能出众,人称“小张良(子房)”。
司马师剿灭毋丘俭,司马昭大破诸葛诞,钟会皆出谋划策,屡建战功。
司马昭出军灭蜀时,命亲信将领钟会统辖大军,邓艾、诸葛绪皆在其下,所以魏军精锐皆被他掌控。
这时候的司马氏根基已稳,很难被推翻,钟会心里应该明白,况且他本是一介文人 ,为何在灭蜀后忽然生出野心,居然想要推翻树大根深的司马昭呢?
其实他有自己难以言说的苦中。
原来他和老爹钟繇都是心向曹魏的忠臣。
曹操很看中钟繇,命他镇守关中,得以封侯赐爵 。
钟家深受曹魏的恩典,钟会是个文人,很有学问,并非见利忘义的军阀,他内心是感恩并忠于曹魏的,他反叛司马昭并不是为了争权夺利,更不想取而代之,而是想匡扶曹魏。
所以钟会和王凌、毋丘俭、诸葛诞等一样,都是曹魏的忠臣,并不是自己有何野心。
论智谋,钟会远在王、毋、诸葛之上,亦且手握重兵,又有能征善战的姜维辅佐,假如没有魏军反叛他,他完全可以攻取长安,再从长安东进,直扑洛阳,一举剿除司马氏、光复魏朝,也不是不可能的事......然而历史不容假设,更无法推倒重来,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该发生的总会发生。
而蜀汉降将姜维,则另有一番谋算。
《华阳国志》记载,说姜维劝钟会将魏军诸将统统杀光,目的是等魏军自相残杀后,他再反过来除掉钟会, 将十余万伐蜀魏军悉数剿灭,然后恢复蜀汉。
他曾经写了一封密信给蜀后主刘禅,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
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这有许多传说、夸张的成分。
譬如姜维降魏后钟会与他形影不离,很明显对他有所防范,他能否有机会写密信给亡国之君刘禅?
况且刘禅昏聩懦弱,写信给他又有何用?
而且很可能就此泄露机密。
因此,这则传闻很令人怀疑。
尽管与信史记载不符,但姜维有这番策划,是大约可信的。
而在当时,假设钟会不会被自己的兵所攻杀,而能够屠尽魏军诸将,再把一部分兵力拨给姜维指挥,姜维极有可能会率军反攻钟会的。
姜维本是魏军降将,原籍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
冀县属凉州,本是陇西军阀割据地,很晚才被曹操平定,因此当地人并不认同曹魏。
姜维本是曹魏天水参军,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 因与上级天水太守有隙,被迫降附了诸葛亮。
姜维投蜀后,诸葛亮曾对参军蒋琬说他心系汉室,可见姜维本来就是效忠于汉而反对曹魏的,太守疑心他反叛,看来没有冤枉他。
钟会忠于曹魏,姜维心向汉室,虽然目的不同,但也算殊途同归了。
【插
在司马氏代魏不到最后地步的情况下,一大群与司马家有千丝万缕联系的魏将,不可能仅凭钟会一句“郭太后临崩有遗诏”就“从逆”造反!何况有敌国降将参与其内?仅以职场资序先后心理惯例揣之,估计众将对钟会倚重姜维早已不满。
而且钟会只是司马昭任命的伐蜀统帅,大军不是他的私人袍泽武力,这是基本事实,也是他在魏将中的合法性之所在,一旦悖离于此,必然相当孤立,“大事”难成。

参考:
我们看三国的历史时,大多都会对刘备、诸葛亮君臣的奋斗十分赞赏。
同样,对蜀汉政权的灭亡也扼腕叹息。
在钟会伐蜀后,虽然姜维率领蜀军与之周旋。
但是由于敌众我寡,防线的漏洞被邓艾发现。
他偷渡阴平,袭占成都,刘禅被迫投降。
但是,在蜀汉灭亡后,蜀中却爆发了一场内乱,这场内乱的始作俑者就是钟会。
一、 蜀中内乱的经过。
蜀中之乱的主要原因,还是在钟会的身上。
一是他和邓艾一起伐蜀,邓艾却捷足先登夺取了成都。
这让身为伐蜀主将的钟会心中不平,产生了争功的想法。
二是钟会心怀野心,在受到姜维的蛊惑后,有了自立为王的想法。
在这两者的支配下,终于引发了蜀中之乱。
在邓艾接受刘禅投降后,就依照自己的想法,对蜀中进行了处置。
他在主将钟会不在的情况下,先斩后奏,拜刘禅为魏骠骑将军。
他还让自己的部下师篡担任益州刺史,牵弘等人担任蜀中各郡的官员,对投降的蜀汉官员都加官进爵。
邓艾的本意是为了下一步伐吴做准备。
但是,邓艾的举动却犯了司马昭的大忌。
司马昭作为一个想要篡魏的权臣,更是不允许手下再冒出一个独断专行的下属。
他派监军卫瓘去指示邓艾,让他不要自作主张,要先向司马昭请示。
但是邓艾态度恶劣,根本不听卫瓘的话。
于是,司马昭命令卫瓘将邓艾父子抓起来,用槛车送往京师治罪。
同时,司马昭调集洛阳的军队,奉天子一起西征。
卫瓘在接到司马昭的命令后,抓捕了邓艾父子,将他们送往京师。
邓艾的部下,由钟会统一指挥。
一时间,钟会成为了蜀中魏军的最高统帅。
但是,钟会此时已经有了异心。
这是因为钟会此人本身野心很大,加上他认为自己灭蜀,功高盖主,怕遭到不好的下场。
而姜维在投降钟会后,对钟会的心思有所了解。
他决定撺掇钟会造反,消灭曹魏的势力。
在钟会造反成功后,姜维再寻机除掉钟会,重新建立蜀汉江山。
他给刘禅写了一封密信,让他忍耐一时。
在姜维的劝说下,钟会认为自己手握重兵,再加上有姜维的蜀军帮助,自己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不过,钟会的如意算盘却被司马昭的一封书信打破了。
司马昭给钟会写信说,因为害怕邓艾不肯束手就擒,司马昭派贾充率领步骑兵各万人入斜谷屯乐城,自己将率领十万人马到达长安,很快大家就能够见面。
钟会看了书信大惊,对亲信说一定是司马昭察觉了自己的异样,要赶快发动兵变。
但是,在发动兵变的时候,钟会遭到了失败。
他的部将都不愿意跟随他造反,而姜维劝说钟会诛杀诸将,钟会又犹豫不决。
最终,在卫瓘的暗中指使下,诸军发生兵变,救出诸将,杀了钟会、姜维等人。
卫瓘为了免除后患,又派人杀了邓艾父子。
此后,没有了制约的乱军在成都进行了大肆杀戮,这就是后人所说的蜀中之乱。
二、 钟会的造反计划是否可行。
钟会作为三国时期的智谋之士,他为司马昭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自己说从淮南以来,划无遗策,四海公知。
这虽然是钟会的自负之言,可也是当时的真实情况。
正是因为钟会的真知灼见,才使他力排众议,坚决支持司马昭的灭蜀计划。
司马昭也因此不顾他人的非议,任命钟会为灭蜀大军的主帅。
那么,钟会想要造反,自然会想出一个周密的计划。
据史册记载,钟会的计划是这样的。
钟会与姜维商议,想让姜维等人以蜀兵五万为先驱,兵出斜谷。
自己率领魏军主力跟随在姜维的身后。
等到了长安时,就兵分两路。
骑兵从陆路进军。
步兵从水路由渭河入黄河。
这样,不出五日,步兵就能够到达孟津,两者会师于洛阳。
如此一来,天下可定。
如果单单从钟会的这个作战计划来看,是有着成功的可能的。
这是因为钟会伐蜀时,率领了关中的十二万大军。
在作战的过程中,钟会又报告诸葛绪畏战退缩,司马昭将诸葛绪槛车征还,把诸葛绪的军队交给钟会。
在刘禅投降后,姜维率领的蜀军又投降了钟会。
再加上邓艾父子被捕后,他们的军队也归属了钟会。
这样,钟会统帅的军队达到了二十万
与军队集中在钟会之手相对应的,是关陇一带的曹魏军队空虚。
这样,钟会如果发动对关中的袭击,成功的可能性极大。
在占领长安后,钟会马不停蹄,兵分两路袭击洛阳。
在短短的五天之内,司马昭是无法做出反应的。
这样,钟会占领洛阳,确实有造反成功的可能。
我们看钟会的计划,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极为相似。
只不过蜀汉的实力弱,魏延将目标缩小为潼关。
这样,蜀汉就能够一举平定关陇地区。
可以说,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可能成功的。
三、 钟会造反计划失败的原因。
但是,钟会的谋反在刚刚发动的时候就失败了,这使得他的奇谋妙策也没有来得及实施。
这是因为,他的计划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一样,是建立在同一个前提上的,那就是奇袭。
如果对方没事先没有准备,钟会出其不意实施计划,会有可能成功的。
可是按照当时的情况,这个条件是不存在的。
钟会之所以会仓促起兵,就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异动被司马昭发觉。
钟会一生聪明,可是在关键的时候却犯了糊涂。
他不知道,司马昭在派他出征的时候,就接到了多人的劝谏。
他们认为钟会野心太大,再加上没有家眷做人质,不可重用。
司马昭因为只有钟会赞同伐蜀,还是任用了钟会。
不过,司马昭对于钟会的动向是十分注意的。
他在蜀中有邓艾牵制钟会的时候,还是保持不变的态势。
可是因为邓艾专擅,要收捕邓艾的时候,司马昭也同时采取了行动。
他派贾充先占领汉中的要地乐城,自己则带着皇帝,率领十万人马前往长安。
这样,司马昭就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态势。
而钟会企
我们可以想见,如果钟会真的起兵成功,当他想要从汉中出兵关中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先机。
钟会必须要先夺取乐城,然后再出斜谷进攻长安。
当年钟会率领十几万大军攻打乐、汉两城,直到蜀汉灭亡都没能够攻下。
如今钟会派姜维率领五万败降的蜀军,又怎么可能攻下呢?
如果双方在乐城形成相持状态,司马昭率领十万大军从长安到来,钟会的处境就会十分危险。
这是因为他的手下都是司马昭亲手培植的军队,忠诚度十分可疑。
一旦军心有变,钟会就大势已去了。
即便是钟会能够打下乐城,他也会遭受重大的损失,依然不会是后来司马昭大军的对手。
所以说,钟会在得到司马昭书信的时候,是感到那么震惊。
这是因为,钟会在得到司马昭的书信时起,就知道自己的造反计划已经难以成功了。
这时,他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最终,在姜维的劝说下,钟会只得铤而走险。
四、 钟会起兵失败的原因。
可是,钟会的失败并不是发生在他的造反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而是失败在他起兵的时候。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钟会的造反,在刚刚开始的起兵阶段就失败了呢?
第一个原因是钟会没有自己的嫡系军队。
钟会想要造反,最大的缺陷是没有自己的嫡系军队。
他统帅的军队虽然很多,可是一部分是邓艾的旧部,一部分是姜维的蜀军,最大的一部分则是关中的军队。
关中的军队是司马昭的嫡系军队,他曾经担任过关中军队的统帅。
在司马昭长期的苦心经营下,这支军队唯司马昭马首是瞻。
当时司马昭在回答其他人对钟会造反当时疑问时说,蜀汉灭亡之后,失败的蜀军由于心胆已破,不足为惧。
而钟会手下的魏军因为大功告成,只想凯旋而归。
钟会要是想造反的话,他手下没有可以指挥的军队,只有失败一途。
这就揭示了钟会失败的原因。
在钟会起兵的时候,事实也证明了司马昭的推测。
钟会手下诸将竟然没有一
钟会只得向姜维求援,谁知道还不等他与姜维做出决断,军队的兵变就开始了,他与姜维都死于乱军之中。
可以说,钟会虽然指挥着二十万大军,除了他的少数亲信,没有人跟随他背叛司马昭。
第二个原因是钟会的优柔寡断。
钟会在与姜维相遇后,对姜维十分欣赏。
姜维发觉了钟会的野心,便利用钟会,让他谋反,准备以此复兴蜀汉。
但是,钟会由于掌握兵权时间过短,在军中没有自己的权威,这使得他在实施造反计划的时候犹豫不决。
在得到司马昭的书信后,钟会已经知道了司马昭的动向,对自己的异心有了察觉。
在这种情况下,钟会的行动依然十分迟缓。
他一方面扣押诸将,想要得到诸将的支持,一方面面对诸将的沉默无计可施。
他在这个时候依然对诸将的态度抱有幻想,并且放出了老奸巨猾的卫瓘。
在最后关头,诸军都已经开始兵变的时候,钟会依然没有做好应变的准备。
他没有迅速杀死诸将,平息叛乱。
反而让诸将被乱兵救走,在卫瓘的指使下围攻自己。
可以说,钟会虽然有着造反的计划,可是在实施中缺少果决的勇气,致使起兵功败垂成。
第三个原因是司马昭的毒计。
其实,在钟会出兵的时候,司马昭就已经定下毒计,要消除钟会这个隐患。
这是因为钟会此人聪明过人,而且野心极大。
司马昭对此早有察觉,只不过是利用钟会来进行灭蜀大计,在大功告成之后,再对钟会进行处置。
我们可以从历史记载中看到,包括钟会的哥哥都向司马昭举报钟会的野心。
而且司马昭对好几
可是钟会对此却一无所知,可见在司马昭的心目中,钟会并不是他信任的亲信。
在钟会和邓艾出兵的时候,司马昭的手下邵悌就问参相国军事刘实,他们两人出兵能否平蜀。
刘实回答说,平蜀是肯定的,不过两
从这一段对话,我们就可以得知司马昭之心。
他早就和部下定下密谋,让钟会和邓艾两人进则争功,退则诿过,让两人出于竞争之心而立功。
在灭蜀之后,司马昭率领大军随其后,陷二人于法而灭之。
既然司马昭已经定下了消灭邓艾与钟会的计谋,他自然在军队中做了相应的部署。
当年司马昭长期担任关陇军团的统帅。
试想一下,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会跟随钟会反叛司马昭。
因此,在司马昭的密计下,钟会起兵造反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了。
结语:当年钟会在灭蜀之后,兼并了所有的伐蜀的三路大军,加上姜维率领的投降蜀军,总数已达二十万人
在手握重兵,功高震主的情况下,钟会决定起兵造反,直取长安,再下洛阳。
但是,钟会的机会没有来得及实施就失败了。
这是因为他的异动,司马昭早有察觉。
司马昭派贾充先占据乐城要地,自己率领十万大军占据长安。
这使得钟会的机会根本没有成功的希望。
在钟会铤而走险的时候,由于他没有可使用的嫡系军队,使得他的行动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这样,在关键时候,他没能当机立断,平息兵变,自己也死于乱军之中。
这也与司马昭预先设下的毒计有关。
可以说,钟会的一举一动都在司马昭的掌控之中,即便是有姜维帮助,他的谋反也不会有成功的可能。

钟会在灭蜀后,不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部署做的。
那么钟会为啥会失败呢?
谋反消息的泄露令人始料不及 确又在清理之中。
钟会到成都前,监军卫瓘已经按照司马昭的旨意先前一步去成都收押邓艾,邓艾父子被押往洛阳,听候司马昭的处置。
钟会到成都后,谋反之心越胜,于是召请手下的将领以及蜀国的旧官,在蜀国朝堂为魏明帝和郭皇后发丧。
并趁机假借郭太后遗诏,起兵讨伐司马昭。
钟会让众将士在诏书上签名同意,委派亲信率领各路军队, 而手下的将士并不愿顺从。
于是,钟会把他们都关在益州各官府中,派兵严加看守。
这时候关键的人物出现了,钟会有一个器重的部下叫丘建,是胡烈旧属。
他对钟会说:应派一名亲信为胡烈端饭倒水,诸将也应按例备一员侍从。
丘建和 胡烈趁机编造谎言说,钟会已挖好大坑,想把将官一个个打死,埋在坑中。
\"众将的亲兵们也把这个谣言口口相传,一夜之间大家都有所耳闻,人心浮动。
这时候有人建议钟会把牙门骑督全部斩杀殆尽,钟会犹豫不决。
到了这个时候,钟会已经快控制不住局面了。
随后,众将士在卫瓘与胡烈等人的带领下包围了钟会的府邸,并趁机杀了钟会。
这个叫丘建的家伙是胡烈推荐给司马昭的,但一直跟随在钟会身边,可以说这个家伙就是司马昭安插在钟会身边的间谍,这样的一个细作,钟会加以重用,可以说太不知道谨慎了,要知道很小的失误和一个细节完全会导致全盘皆输。
钟会在紧急状态下,不能下狠手杀掉不顺从的将领,结果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时机选得不成熟,司马昭并没有给钟会反击的机会钟会在诬陷邓艾谋反之时,司马昭早已察觉钟会的谋反意
钟会相应的做出的部署。
欲使姜维等皆将蜀兵出斜谷,会自将大众随其后。
既至长安,令骑士从陆道,步兵从水道顺流浮渭入河,以为五日可到孟津,与骑会洛阳,一旦天下可定也。
可以说两人的想法惊人的一致,但司马昭做得更要高明,把握时机更加准确,迅速出兵,不给钟会准备的时间。
加上蜀国刚降,蜀汉人心未稳,投降的蜀汉大多数上下官员,只想安身立命,不愿再跟随钟会谋反,同样钟会手下将士大多是魏国人,不愿再反叛,只想建功立业,好返回故乡。
只占据成都的钟会是守不住的,等司马昭大军进入到汉中,钟会毫无悬念会败。
姜维的归降是不得已,姜维真实的想法借助钟会除掉大敌邓艾 再趁机除掉钟会 最后复国姜维等将领投降是迫不得已,是得到蜀汉后主的投降诏书,才去投降钟会的。
钟会非常敬佩姜维,并时常听从姜维的建议。
但姜维归附钟会的目的是要复国,并不是真心投降的,只可惜消息走露,姜维与钟会在乱军被杀。
结语:如果钟会在灭蜀后,迅速培植自己的亲信力量,把忠心司马昭的将领杀了,比如卫瓘与胡烈师簒和邓艾等人,抢先占据汉中,并封锁汉中的道路,加上姜维如果真心帮助钟会,那么司马昭面对司马昭,依然可以立于不败之地,钟会说不定就会成为第二个刘备,占据益州和汉中,可以与司马昭一较高下。
但历史哪有那么多假设,钟会从一开始开始伐蜀就没有完全得到司马昭的信任,司马昭一直在提防着钟会与邓艾的一举一动,所以钟会不会成功。
感谢您的阅读,
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然后,刘禅下令让姜维向钟会投降,当时,姜维等人听到消息,将士们都很愤怒,纷纷拔刀砍石,以发泄心中的不满。
前线将士们浴血奋战,结果皇帝先投降了,换谁能不生气?
但是,也没办法,事已至此,只能接受皇帝的命令投降了。
姜维投降,心中是不甘心的,虽然姜维以前是魏国将领,但是,因为诸葛亮很器重姜维,姜维一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多次北伐。
虽然按照后主刘禅的命令投降对自己名誉没有什么损失,但是,姜维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他不甘心投降受辱。
于是,姜维暗中给刘禅写信,想策反钟会,利用钟会杀死邓艾,再等待时机杀死钟会,趁机恢复蜀汉。
然而,正当钟会收了邓艾父子,兼并其部队,准备起兵造反,讨伐司马昭时,却因为消息泄露,愤怒的魏军杀死了钟会,姜维也一起被杀。
试想,如果消息不泄露,姜维帮助钟会,齐心合力,能成功吗?
姜维有机会恢复蜀汉吗?
当时,钟会想谋反,忌惮的只有邓艾,邓艾兵力少,只有三万,钟会有十万大军,兵力上有绝对优势,钟会抓了邓艾之后,没有了后顾之忧,钟会打算派姜维率蜀兵出斜谷,占领长安,再派骑兵经陆路、步兵经水路夺取天下。
而司马昭继承了他老子司马懿的老谋深算,早有准备,他看出钟会想谋反,于是,亲率十万大军驻扎在长安,静观其变,钟会得知司马昭驻军在长安后,心里有所恐惧。
钟会正月十五日到成都,先将邓艾父子打入囚车送走,然后心生一计,十六日召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
钟会让众将士写下凭证,而手下的将士并不服从。
于是,钟会把他们都关起来,派兵严加看守。
这时,钟会有一个器重的部下叫丘建,是胡烈的旧属,他对钟会说,应派一名亲信为胡烈端饭倒水,诸牙门将也应按例备一员侍从。
胡烈趁机编造谎言说,钟会已挖好大坑,想把众将官一个个打死,埋在坑中。
众将的亲兵们也把这个谣言口口相传,一夜之间军中都知道了,人心大乱动。
有人建议钟会,应把牙门骑督
十八日中午,胡烈部下与胡烈的儿子出门敲鼓,各路军士也没人统领,都涌向城门。
当时钟会刚给姜维铠甲兵器,听外面有兵作乱,钟会惊慌失措,忙问姜维如何是好?
姜维说,但当击之耳。
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八日,钟会与姜维兵变失败,姜维亲手杀死了五六
钟会手握十余万大军,和姜维一起讨伐司马昭,能成功吗?
虽然钟会兵多,但是,经过伐蜀之战,士兵们都立了大功,都想着回魏国去领赏,加上妻儿家人都在魏国,归心似箭,大家都想着赶紧回去,谁还有心思跟着钟会卖命作乱?
因此,钟会就算人多,也不会成功,虽然有姜维帮助,但是,魏国的士兵,怎么会听姜维的呢?
姜维只能指挥自己原来的蜀汉部队,但是,蜀汉已经灭亡了,人心早已离散,很难再凝聚起来,再加上刘禅昏庸,导致了亡国,谁还愿意再给刘禅这个昏君卖命?
因此,钟会和姜维都不会成功。

参考:
钟会谋反绝对不可能会成功的,司马昭早就做好了防范钟会谋反的准备,可以说钟会的一举一动几乎都在司马昭的掌握之中的。
而且钟会如果伐蜀魏国将领听他的,如果反魏的话,很多人都不会跟着他干的!而且姜维和钟会根本不是一条心,两
所以此时的士兵和将领根本不愿意跟着钟会反魏的。
而且极大多数魏国将领和士兵的家眷都在司马昭的掌握之中,如果他们谋反,他们的家眷必定会死无葬身之地的。
他们不谋反的话即可以接受封赏,又可以和家人团聚,而谋反的话没有什么好处可言。
而且钟会在出征的时候司马昭就料定如果钟会谋反的话,魏国的将领和士兵必定不会跟随他。
事实证明钟会就是因为谋反败露被自己人给干死的。
退一步说,钟会谋反的消息是很难瞒得住的,因为司马昭必定在钟会身边安插了很多眼线的,所以钟会是玩不过司马昭的。
司马昭掌握着魏国的天子和兵马虽然钟会有十万兵马,但是司马昭手中的兵马更多的。
而且钟会一旦谋反,那么魏国将不会给他供给粮草,而魏国粮草充足。
所以即便钟会没有给部下杀害,即便是有魏国士兵跟着他谋反,他也是打不赢司马昭的。
而钟会第二个打算就是偏安一隅,守住蜀国的地盘,当第二个刘禅。
蜀国本身就是处在动荡不安之中的,以前的蜀汉政权在这边稳固几十年尚不可保,钟会又怎么能守得住呢?
所以说钟会也是志大才疏,在军事上或许也有一定的造诣,但是在权谋方面钟会相比较司马昭还是太嫩了!姜维并不是真心跟随钟会的姜维和蜀汉之间有些难以割舍的感情,所以姜维是大权利用钟会去打魏国,等到钟会成功的时候,姜维再干掉钟会的。
姜维的计策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但是姜维没有想到的是,黄雀后面还有一个猎人,这个猎人就是司马昭。
所以说无论是姜维还是钟会,其实都是在司马昭的算计之中的,他们不可能战胜司马昭的!
参考:

参考:
钟会造反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消息泄露,而是因为当时司马昭已经察觉到了问题,至少怀疑钟会会造反是确定的,至于是否肯定他要造反目前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是司马昭表示要到成都“视察”工作,或许是想借着视察工作的名义直接把钟会拿下,又或者是当时还只是怀疑,所以要到成都看下到底什么情况。
所以
魏国灭蜀,姜维无力回天熟悉三国史的人都应该知道,蜀国到了后期基本没了大将,以至于有“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说法,当时蜀国唯一能与魏国对抗的大将也只有姜维,可惜姜维九伐中原皆无功而返,尤其是蜀国灭亡前一年也就是公元262年的北伐,被邓艾打的打败而归。
大败的消息传到成都,这对于当时国力本身就最弱的蜀国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一时间流言四起,很多人都说姜维其实没什么本事,也有人说他劳师动众之类的,姜维当时很清楚,一旦他回到了成都肯定是凶多吉少,于是便上书刘禅表示要吞并沓中,这个建议得到了刘禅的允许。
▲姜维是蜀汉后期唯一能与魏国抗衡的大将魏国灭蜀姜维吞并沓中,主要是为了防范魏国的进攻,同时也可以使自己远离政治中心成都,得以保全性命。
姜维在屯兵的同时也不忘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63年,魏国起兵16万,分兵三路进攻蜀国,发动了旨在一举攻灭蜀国的战役。
▲魏国兵分三路进攻蜀国,蜀国岌岌可危自西往东魏国三路大军分别为:西路的邓艾从临洮出发进攻阴平,旨在牵制住姜维;
中路的诸葛绪从临渭出发,进攻关城,同时分兵包抄姜维的后路,并配合进攻汉中;
西路为主帅钟会,他亲自从长安出发主公汉中。
姜维在沓中与邓艾交手后发现了当时情况的不妙,于是迅速撤到了剑阁,与廖化合兵一处抵御魏军,此时的魏军也顺利拿下了汉中,主力由钟会率领在剑阁与姜维对峙。
就在战争处在了僵局的时候,邓艾率领一支奇兵,翻山越岭直接绕过了姜维的剑阁防线,进入到了成都平原。
此时的刘禅才如梦初醒,赶忙翻来去年姜维的奏折,才发现如果按照姜维的建议在几处险要地带设置守兵,邓艾也绝对不可能出现在成都平原,到了这个时候没办法只好让诸葛瞻组织了一支兵马与邓艾决战。
诸葛瞻与邓艾决战的结果就是全军覆没,诸葛瞻和诸葛尚父子都在战斗中阵亡。
此时的刘禅面对着强大的魏军不得不选择了投降,就此蜀汉灭亡。
姜维的计划刘禅投降,此时守在剑阁的姜维及其五万大军就成了一支孤军,经过权衡姜维决定向魏军主将钟会投降。
不得不说当时已经59岁的姜维看人还是看的非常准的,他看出钟会不是一个甘于居于人下的人,按照我们的俗话就是这
他之所以选择投降钟会,也就是看中了这点,姜维的计划就是先投降钟会,帮钟会去造反,然后乘着这场变乱相机恢复蜀国。
▲其实姜维早就看出钟会是个野心家公元347年恒温平定了蜀地,发现了当时姜维写给刘禅的密信,也证实了姜维当时的真实想法:“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那么钟会会按照姜维的设想行动吗?
当然会。
因为钟会确实是一个想当皇帝的人,他一生当中能够当皇帝的机会可能只有这次了,毕竟他是16万伐蜀大军的主帅,只要他好好运作,就能掌控这16万魏军。
当时来说,魏国总共440万左右的人口,征兵的极限大概在44万人左右,去掉他手上的16万人(而且多为精锐),就只有28万左右的军队了,这28万还要有大概20万人防守东吴,剩下的部队当中还要防守北方那么广阔的领土,那么如果他带着大军进攻长安,长安能有多少部队呢?
恐怕最多也只有5万人。
当然他知道要起兵的话还需要得到蜀中势力的支持,现在有了姜维,这个问题也解决了。
他手上的部队加上姜维手上至少5万人马,加在一起有21万人之多!这绝对是当时三国最大的兵团,没有之一。
再加上他本身就是魏国的高级官员魏国的情况他一清二楚,所以有了姜维的支持他起兵的成功率极高!至少在他看来是这样的。
▲不知此时乐不思蜀的刘禅会不会知道姜维的心呢在姜维向钟会进言要他先控制蜀中的魏军,然后出兵长安的计划后,两人迅速一拍即合,就开始着手行动了起来。
他们先是用计除掉了邓艾,其实方法也简单,就是劫住了邓艾发到长安的信件,更改了信件的内容,改的极为傲慢,尤其是对司马昭充满了蔑视的言语,司马昭大怒,钟会也就乘机上书说邓艾有谋反之心,于是魏国朝廷就下旨拿下邓艾,钟会和姜维便来到成都捉拿了邓艾,在送往长安的路上就除掉了邓艾。
事件败露,钟会与姜维双双死于兵变当然,老谋深算的司马昭也肯定从这些事情当中看出了什么,毕竟没了邓艾,整个在蜀中的魏军集团基本也就只有钟会了,诸葛绪基本是搞不定钟会的,也就是说在蜀中的大军当中钟会已经一家独大,如果他起兵反叛就很麻烦了。
或许是察觉到了钟会会反叛,或许是起了疑心,总之怀疑钟会是肯定的,于是司马昭表示要到成都视察下工作。
▲老谋深算的司马昭怎能不会看出端倪呢?
接到信报的钟会和姜维明白事情可能败露了,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如果要起兵的话他们实际上还需要一段时间,把军队中不听命于自己的人都换掉,换成听命的,但是这需要时间,现在时间来不及,便召集了在成都的魏军将领,打算逼着他们起兵了。
钟会和姜维也是运气不好,那些将领没人想起兵,毕竟一家老小都在魏国,于是纷纷反对钟会,由此引发了兵变,钟会和姜维也双双在兵变中身亡。
▲姜维为蜀国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好了,这就是事件的大概经过,不过按照题目的假设来说,应该是司马昭没有发现钟会和姜维会谋反的情况,那么如果司马昭脑子进了水,当时没有察觉会如何呢?
如果司马昭没有察觉到情况的推演如果司马昭没有察觉到情况,那么钟会和姜维就会按部就班地执行自己的计划,逐步把军中的将领都换成是自己人,进而控制整个蜀中的魏军兵团。
那么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蜀中的16万魏军再加上姜维手上至少5万蜀军,这是什么概念?
他们一旦起兵进攻长安,能集结的兵马估计能达到20万,而长安地区的魏军数量之前也分析了,最多5万人,估计是挡不住钟会和姜维的进攻的,那么长安地区归于钟会是肯定的了。
变数就在姜维什么时候会再反叛,恢复蜀国,这个情况也就不好推演了,不过新的三国一定会出现,那就是钟会、魏和吴。
但至少能肯定的是,如果钟会真的反叛成功,司马昭肯定玩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