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何才能做到自知呢

首先说一下,你把这句话的作者张冠李戴了,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是老子说的,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了解别人,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能够认清自己,才是真正明智,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活得很明白,是一个明白人。
“胜人”是胜过别人,就是征服别人,是强者击败弱者的过程,奉行的是“多力者胜,少力者负”人生原则。
“自胜” 就是胜过自己,征服自己,是自己超越自己,是自我不断提升的过程。
“胜人”不过是说明你拥有的“力”多罢了,胜的原因在于“力”,区别在于这个“力”体力、武力、智力、能力等不同罢了。
而“自胜”的目的不仅仅是“胜人”,也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极限的过程,是一个效法天道、自“强”不息的过程,所以能够“自胜”的人才有资格称为真正的“强”者。
如何做到“自知者明”、“自胜者强”,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是认清自己,明确定位。
认清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是什么,给自己准确的定位,根据自己的长处确定人生的目标,恰到好处。
如果不顾现实,一味地拔高志向,就会陷入执着,就会偏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所以,当目标难以实现时,要适当地调低一些,用老子的话说就是要“弱其志”。
“弱其志”就是把志向降低,要降低人的欲望,要守住自己的本分,不要有非分之想。

二是自我反省,自我完善。
反省是一
不知这样的答复你是否满意?
需要进一步交流,请找“丁小的时空”。

参考:
非常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我们首先纠正一点,“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并非是孔子所说,而是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之中。
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能够了解他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高明。
在人性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很多人都能非常轻易的发现别人的错误,甚至无端放大别人很小的缺点,但是总是容易忽略自己的问题,即便是发现自己身上出现错误和缺点的时候,也会刻意掩盖自己的错误,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甚至还过分的会将自己的错误,误认为是长处。
而一
不管是在生活中与人之间出现的矛盾,还是对于自己人生出现的错误和糟糕的结局,都是因为不能自知而出现的问题。
如果一
对于自己的人生来说,一
人生的很多问题和灾祸,都是因为不能认知自己而出现的。
对待人性之中的这一陋习,曾子提出过一个观点,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叫做:吾日三省吾身。
每天多次反思自己的言行,思考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是否尽心竭力了?
和朋友之间的交往是否诚实了?
老师教授你的知识是否真正掌握了?
你身上的问题是否完全去除了?
每日反省自己的缺点和过失,改正自己的不足,才会让自己更好的完善自我。
人生即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人生所有的结局都因为自己对于人生的完善而变得更好。
《道德经》的这一篇章,就是告诉我们能够清楚的了解自己,站在客观的角度了解自己的不足,顺应外在的客观事实,抛开自己主观妄念的驱使,才能还给自己一个更好的人生。

参考:
老鸟,不可太老了[呲牙]
参考:

虽然是句老古话,其实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人人也都想完全做到,可是事实上谁能完全做到呢?
只有在经过了社会的历练,人生阅历不断丰富之后,才能尽量做到有自知之明,特别是在关键的时候保证自己不犯致命错误。
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少说话,随着你的社会经验不断积累,不断成熟,慢慢的就会发现自己在这方面有所进步了。

参考:
实事求是,不要高估自己,低估他人,如此,才能看清方向,认准道路。

参考:
知到别人的善与恶,是与非,清清楚楚,自己虽然知别人的优缺点,但不知借镜改过,这种人叫做聪明人,但非智慧之人。
但如果有人,时常观察自己,回光返照,认识到自己不足之处和自己的长处,而能扬长避短,那这种人,就是智慧之人。
别人教给你的,只能是知识,也即聪明,但你能把它下载下来,化为我用,自我创新,有利于社会进步,安定人心,这就叫智慧。
知识易学会,但智慧需靠自己内在地去悟,才能显现智慧。

参考:
首先,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是老子说的,出自《道德经》,原话是这样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其次,如何做到自知?
一、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贤者如此,一般的人是很难养成自省自察的习惯的。
不去以超脱自我,不涉利害的眼光去观察自己,是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的。
所以,想要做到自知,首先要养成自省的习惯。
二、光是能够做到自我评价是不够的,还需要知道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看看其中的偏差在何处,是什么原因形成的,是别人对自己有误解,还是自己对自己的某些性格特质和弱点认识不清。
人的自我认知通常都是有盲区的,有些习惯成自然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自己是不会觉得有问题的,这时候就需要养成征询他人意见的习惯。
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个层面的问题,是不能够用导致这个问题的思维去解决的。
自我认知就是这样,不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是永远不会发现自己有问题的,所以通常来说,认知水平越低的人,越容易固执己见。
因此,想要有自知之明,就要先打破自己固有的思维,开拓眼界,虚心学习,只有当认知水平提高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

参考:
——夫子言知,良知也;
致知者,致良知也。
——智者,聪明也;
聪明者,好hao`私自用智也,好hao`私利于自己而用其智也;
夫子不倡也!——夫子曾言:不患人(别人)之不知己,唯患人(自己)之不己知。
知己者,别人知自己;
己知者,自己知自己,自知也。
——此,夫子教化于人以理:——不患人之不知己,而患人之不己知也;
不患别人不知己,而患人之不自知也;
——不自知者,多不肯知,或装不知;
故而,不患人不知,唯患不肯知,更患装不知!——己知者,自知也;
自知者明也,明则诚也,诚则明也,诚明相生而至知也;
——至知者,知之至也,则无知而无不知也。
——去欲存理致良知,则可自知也!——易也简也;
然,从欲,则难(自知);
去欲,则易(自知);
——此者,至善之道也,大学也,大道之学也!
参考:
孔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何才能做到呢?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确实,能够清楚知道自己之外他人的思想、言行,必须要有一定的智慧才能做到。
而能够清楚了知自己的人实在是不多,能做到自知的,已经“明”了。
什么是“明”?
这个“明”,在《大学》里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个“明德”,也即是自知者明的“明”。
在阳明心学是: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所说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
也就是“良知”在禅宗则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开悟时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生灭。
何期自性,本不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如何才能做到?
在中国中华传统文化里面都能找到。
儒家方法:“吾三省吾身”。
“克己复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像孔子的弟子颜回能够做到不贰过,是非常令人赞叹的。
道家方法: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佛家方法: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
我们总结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会发现有个共同之处——就是反省改过,叫做”修“,然后依照正确的方法去做,叫”行“,最后才能达到想要的一个结果,就是”自知者明“。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虽然知道圣贤教给我们的方法,但是因为
一家之言,
喜欢的可以
己魚單薄眾水深,成長躍龍門道演!
参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出自《道德篇》第三十三章。
意思是:知道一
如何做到自知,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人者智,知人不易,知人知面不知心。
人心难测,人心不一。
逢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即使是深交和至交,也难懂他人的心。
路遥知马力,事久难以见人心。
兵家知彼知己,百战百胜,只有老谋深算的军师才能知彼,把对方掌握得清楚明白,再作出相应的军事措施,以夺取全面的胜利。
自知者明,这可不是一般的聪明,而是比知人者智的智慧更加高级,更要厉害。
自知是一种理智,是一种觉悟。
如何自知,是“吾日三省吾身”,需要时刻自我反省,常常摸心自问。
不能把自己估计得过高,自以为是。
不要把自己的过失,总是归于这样和那样的原因,要从自身去寻找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如何改正和克服自己的错误。
自知是人生的一场苦修。
人生一世,有春风得意,心想事成。
又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坎坷曲折,历经磨难。
每一次贫困潦到,每一次走向绝路;
每一场生离死别,每一场刻骨铭心,都会随之而来。
这就必须有着强大的心理支撑,去应对突然而来的种种挫折。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战胜自己是最难最难的。
能够战胜自己就是强者,就是王者。
自知是正确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明智之举,最难能可贵。
只有在经历过了社会的历练,人生阅历不断丰富之后,才有自知之明。
从此对任何事情都有准确的判断而少走弯路,只有自知之明,才能使自己的事业游刃有余,风生水起,稳操胜券。
这样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人生价值更精彩。
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自知之明,多些反思,修身立德,这是最难的一步。
只能称赞他人的长处,借鉴他人的智慧,找出自己存在的美中不足。
从而更加完美自己,成就自己。
如何做到自知,是几十年如一日的高度自律,是持之以恒的顽强拼搏。
每一天的修为,每一天的成长进步,做好这两样,就是最好的自知之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