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洋务派们精心筹建的北洋水师为什么一战而败

北洋水师于1888年底初步建成,建成之后的海军在当时算是一流的海军,拥有军舰25艘,辅助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多人。
这些军舰主要是从英国、德国进口,火炮口径、装甲强度都优于日本,清政府已经具备生产炮弹的能力。
如果单从纸面实力看,北洋水师是一流的。
为何具有如此强大实力的北洋水师一场战斗就失败了呢?
其实,这是必然的。
有三点原因决定了北洋水师的命运。
第一,管理不严,军纪松弛。
军队要形成强大战斗力,需要严格管理,勤于练兵。
北洋水师有很多官兵流连于妓院烟馆,身心疲惫,无心训练。
在平时,训练荒废,无法达到要求。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一些北洋水师的
第二,经费不足。
北洋水师刚建立时,清政府规定每年拨款400万两白银。
此后,实际上北洋水师到手的白银不足100万两。
海军是需要大投入的兵种,海军每一项设备的更新需要大量钱。
北洋水师建成后,6年未购进新舰,甚至炮弹都不足。
战争发生时,北洋水师在火炮数量、炮弹数量、军舰速度等方面已经落后日本。
第三,思想准备不足。
在日本进兵之前,清政府内部意见不统一,皇帝主战,太后想和谈,上层有分歧,下层官兵就会犹豫。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如果精神上没准备好战斗,行动上就会迟缓,甚至停滞。
领导有分歧,下属就会不重视,无所适从,武器应用、军队训练、军队管理等无法形成有效的即时战斗力。
表面上看,北洋水师失败是军队的原因。
从根本上来说,是清政府综合国力落后的反映。
清政府腐败落后,在政治经济管理等方面都落后于当时的日本,日本当时各方面实力优于清朝,日本海军领先于北洋水师。
因此,北洋水师失败是必然的。

参考:

自两次鸦片战争以后,请城府因为列强都是从海上来犯,因此一直有意加强海防。
不过清末战乱连连,清政府一直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之乱等等。
一直拖到1875年日本入侵台湾,清政府才正式筹集经费,开始筹办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以巩固海防,并决定每年拨款400万两白银给两洋水师。
然而实际上因为财政困难,1875年和1876年实际拨付的海防经费总共只有200万两,只有计划的1/4。
此后各年的拨款也严重不足,这就导致了北洋水师的筹建进展缓慢。
后来还是因为日本在英国订购了“扶桑”、“比睿”、“金刚”3艘铁甲舰,再次刺激了清政府,最后才有了“定远”和“镇远”两艘铁甲舰。
此后因为中法战争爆发,台海海防告急,清政府又在英国和德国订购了“致远”、“靖远”、“经远”、“来远”4舰。
不过这4艘原本用于加强台海海防的巡洋舰最后也并进了北洋水师,才勉强让北洋水师成军。
而在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以后,其实距离当初的规划北洋水师规模还有一定差距。
但是清政府认为北洋水师实力已经超过了日本海军,因此满足已有成果,不再添购军舰。
北洋水师此后只得到了1艘福建船政局自造的“平远”号近海防御铁甲舰,发展止步不前。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清政府在北洋水师的投入上并不积极,只有在遇到危机时才会加大投入。
相比之下,光绪大婚花了白银500万两,慈禧修颐和园花了白银上千万两,要说北洋水师是精心筹措的,实在有些勉强。
清政府对北洋水师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北洋水师的失败北洋水师成军以后,清政府调拨海防经费勉强只够日常维护之用。
北洋水师的军舰不仅更换新式的速射炮、换装锅炉没有钱,甚至想购买新式炮弹都不行。
而且19世纪海军技术日新月异,因此北洋水师各舰服役以后就慢慢落伍了。
相反日本海军则利用北洋水师停滞不前的时机大肆购买军舰。
从1888年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海军增加了“松岛”、“严岛”等舰,在总吨位上反超了北洋水师。
因此在实力对比上,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占据了优势。
同时北洋水师因为经费所限,购舰以后一直没有再进口弹药,都是使用国产的炮弹。
受限于国内生产技术水平,当时国产的炮弹都是旧式炮弹,威力有限,还存在不少质量问题。
这就导致了在海战中北洋水师的炮弹击中敌舰以后造成的损伤有限。
所以北洋水师虽然命中率不低,却最终未能击沉一艘敌舰。
实力不如人,炮弹又不给力,这种情况下北洋水师想取胜时千难万难。
更糟糕的是清政府对海军并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清政府筹建海防,兴办海军,只要目的还是一个避免列强入侵。
而他们对海军的认识,也仅仅是买几艘新式军舰而已。
因此在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没有一个如何应用海军的规划,毫无战略可言。
光绪对于北洋水师应该如何作战没有头绪,时而催北洋水师出击和日本海军决战,时而又要求北洋水师严守博海口防止日本海军进犯。
光绪的朝令夕改,让北洋水师疲于奔命,无法得到修整。
此外清政府并没有情报机构去了解日本海军动向,在没有任何情报支援的情况下北洋水师根本不可能找到日本海军决战。
相反,日本注意谍报工作,派遣大量间谍潜入中国搜集情报,对北洋水师的行踪了如指掌。
所以在整个甲午战争期间,北洋水师是在明处,日本海军可以选择交战的时机和地点,北洋水师在战略上也是处于极度的劣势所以我们不难看到,北洋水师是在实力不如人,又盲目挨打的情况下和日本海军作战,败了是很正常的结果。

参考:
大家好,
晚晴时期,清朝的官员大致分为两派,清流派和洋务派。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洋务派在“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指导之下,以“富国强兵”为目标,想通过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科学技术等来达到挽救清朝统治的自的,史称“洋务运动”。
在得到当时清政府的支持之下,1888年12月17日,在山东威海卫刘公岛,北洋水师正式成立。
这是清朝建立的一支近代化舰队,大小舰25艘,辅助舰50艘,其中主力舰是花费800万两白银从德国、英国订造的。
刚建成时,北洋水师配置高,是晚清四大水师(南洋、北洋、船政、广东)中实力最强大的一支,也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九。
但刚建立时如此强大的水师究竟经历了什么,竟然在1894年的甲午海战中,一战而败。
究其原因,因素很多,主要有
洋务派实务兴国,逐渐兴起实业,中间肯定有利益链条的存在,清流派就抓住某些问题,对洋务派大加攻击。
或利益驱使,或政见不同,总之,两派的关系日益恶化。
作为翁同龢学生的光绪帝,深受其思想影响,不但不采纳李鸿章增加军费、富国强军的建议,还多次申斥他。
并且,淮系的大多数将领都受到清流派的弹劾。
在此背景之下,洋务派想让清政府对北洋水师加大经费投入已经非常困难。
2、经费削减,水师运转困难清政府对水师的经费大幅度削减,让水师举步维艰。
更有甚者,1891年,当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主张,严禁北洋水师再添新舰、火炮。
由于经费的减少,李鸿章只得通过天津兵工厂给水师生产炮弹;
买不起优质煤,散碎的低质煤作为燃料,致使动力严重不足。
而且,海战前夕,大部分军舰的锅炉已到了报废的年限,丁汝昌多次申请更换,皆因经费不足而长期搁浅。
战舰长期无法更新,旧炮失灵,应添的快炮新炮无法到位。
另外,训练严重不足,由于经费紧张实战演习无法正常进行,结果是演习就是实战,各舰队之间缺乏互相配合,致使各自为战,最后被各个击破。
最要命的是,战前,弹药储备严重不足,且质量不合格,以至于炮弹击中敌舰而不爆炸。
3、日本倾国之力备战,蓄谋已久日本为了这场战争,是蓄谋已久的,倾全国之力,抱着不成功便成仁,只许胜不许败的态度。
于是在战前就购买了大量的新式战舰,日本联合舰队的总吨位、火炮配置、水兵数量、航速等方面远远超过了北洋水师。
综合主、客观因素,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无论在重视程度、实力、准备情况、经费支持等各方面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北洋水师一战而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
说起北洋水师,这个清朝组建的第一支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海军,只仅仅存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就不复存在了,现在想想也是令人唏嘘不已。
在1894―――1895年间的“甲午海战”中,以北洋水师主力全军覆没,日本舰队宣告胜利而结束。
之后,清廷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而北洋水师再此后也逐渐购置了一些武器舰船,实力略有恢复。
但是在宣统元年(1909),南、北洋海军被改编为巡洋舰队与长江舰队,从此,北洋水师之名不复存在。
晚清洋务派们辛辛苦苦组建的北洋水师在甲午一战当中败得很是彻底,其中的原因还是很多的。
其中,社会体制的落后是最大的原因。
北洋水师组建背景。
洋务运动在1960至1990年之间,洋务派们兴启的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装备制造,轻重工业技术以拯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在这期间,日本军队和其他诸多列强屡次对清政府进行欺压。
在经过与列强的多次交手中,洋务派们(李鸿章、曾国藩等)清楚的认识到西方舰船礼炮的威力。
所以,在他们的坚持与努力下,通过不断的购买西方先进军事装备,北洋水师终于在1888年(光绪14年)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
此时的日本海军力量如何?
在前期的时候,日本海军的实力还是比不过清廷的。
据当时美国的一份海军军事力量排名显示,北洋水师就位列全球第九位,而此时的日本海军连排名的资格都还没有。
虽然日本还是会经常的骚扰清朝边境,但是要说真打的话,他还没有那个胆子的。
甲午海战前夕不过,在甲午海战前几年的时候,日本开始大力发展他的海军力量。
不仅向海军强国英国购买,还有其他如法国,德国等国家购买。
没钱买的时候,全国上下,上至天皇下至平民百姓都自觉捐款捐物,支持国家的军事发展。
甚至有的时候还去向西方列强贷款,用以购买大型海军装备。
此时,日本海军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清朝的。
而此刻的清朝在干嘛呢?
而在此时,由于户部大臣翁同龢“节省开支”政策的实施,导致海军军费减少,其实大部分的钱都被他们挪用他处了。
在没有足够军费的情况下。
已有的军舰已经老旧,落伍,而与此同时又没有钱购买新的舰船加入进来。
不要说买,就是更新旧舰的钱都没有着落。
这些老旧的舰艇无论航速、射速、威力已经无法与日本相比较了。
在此情况下,清政府还在为他们的老佛爷的生日而大办特办,花费无数的银两。
而划拨的那一点点军费被层层克扣下,更是所剩无几。
与日本的军民一心两相比较,焉有不败之理?
在此,我总结了三点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第一.社会体制落后。
当时的清朝是封建社会,而日本是资本主义社会。
也就是农业社会对工业社会。
在工业社会的强大制造力面前,小农经济下的清朝根本无力与日本对抗。
第二.官员的腐败,统治者的无能与自私。
在当时,本该团结一致的政府官员却在屋里斗,为一己之私而谋利。
不管国家的困难与否,以手中权利挪用公款。
而最上层统治者比如慈禧太后为了自己的统治全然不管人民的死活。
而且还挪用军费操办自己的生日宴会。
真的是劳民伤财之举。
第三.军事实力不足。
因为没有钱购买军事装备,所以,清朝的海军实力已经落后于日本海军了。
北洋水师的失败虽然令人惋惜,但是他的失败又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他的失败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同时也让许多有识之士幡然醒悟,从而迫使他们去寻求解救中国之法。
从这一刻起,民众也彻底认识到了满清政府的无能。
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满清封建统治的想法。
所以,它的失败还是有意义的。

参考:
我们都知道,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封闭的大清王朝的大门,从此,这个古老的王国,迎来了最为惨烈的一场觉醒运动,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它的命运奔波,然而最终依然无法拜托倒塌的结局。
在“扶大厦于将倾”的运动中,以清政府发起的洋务运动最为知名。
(北洋水师这样强大,为什么最后还是一败涂地?
)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
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
大清朝虽然行将就木,可是依然有着很厚的家底,我们最开始很多大炮都买的德国牌,质量是很好的而北洋水师的建立,更是让中国的海军在世界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西方列强震慑于晚清的快速发展,对这个开始觉醒的雄狮有了些许的忌惮。

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
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江南制造局大炮生产车间。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了轮船招商局。
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
招商局开办仅三年时间,就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万两银子,还将业务发展到外国,打破了外国航运公司的垄断局面。
然而,最后,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展开,清朝的制度的落后,彰显无遗,在这场战争中,满清一败涂地,被这个在几百年前,效仿自己的小跟班打的很惨。
洋务运动中组建的炮兵连队。
一个国家的落后,单纯在经济上的话,通过一些经济的促进手段就能达到目的了,然而,如果制度是落后的,而且不通过坚实有效的改革,很难改变局面。
清朝的最后覆灭,和封建制度的落后性是分不开的。

参考:
要去观察一个大国的战败,通常而言,我们必须着眼于这个国家的组织方式。
和当时的清朝相比,日本才是穷国和弱国,我们的GDP不知道要比它大多少。
但是问题是,那些力量,那些资源分散在帝国的各个角落里,你没有办法把它整合和组织起来,变成爆发力和战斗力,投放到战场上去。
我们先来看看日本的情况。
日本是从1668年才开始明治维新,其实它的现代化的进程起步,比中国的洋务运动还要晚。
但是它迅速地脱亚入欧,它下了极大的决心,当然跟它底子薄也有关系了,船小好调头嘛。
到了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实际上已经完成了现代化的国家组织方式的第一步。
那什么叫现代化的国家组织方式呢?
就是大家都认同于同一个国家和民族,上下一心,能够更有效率地调动资源,投入战场。
就拿甲午战争来说①当时光绪皇帝在紫禁城里面看着《圣武记》、听着群臣奏对,然后下诏书,催促李鸿章出战,甚至把正在战斗前线的丁汝昌往死里打压。
而日本天皇则是穿着一身军装,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大统帅,这个责任,国家的战胜战败的责任不是哪个具体的将领的,然后跑到广岛设立大本营。
广岛是港口,距离前线最近,他一定要尽快地得到信息。
据说当时日本天皇所在的那个大本营,是一个非常简陋的房屋。
天皇只有自己的一把椅子,剩下桌子都是公用的,每一个来开会的大臣一人一把椅子,然后天皇还有一个小书橱。
完了,没别的。
那你说天皇在哪儿睡觉呢?
就在桌子上睡觉,白天开完会,然后把桌子上的东西一撤,就在那儿,铺个被单就睡觉,弄个屏风一围。
当时有他的内侍官说给天皇弄个安乐椅吧,就是坐得稍微舒服一点。
天皇说别介,这个根本就不是舒服的时候。
然后又是天寒地冻的岁月,内侍官说给您装个暖炉好不好啊?
很冷的。
天皇说不介,为啥?
因为我们的将士还在天寒地冻当中作战。
所以最后勉为其难,天皇接受了一个小手炉,一直坚持到甲午战争结束。
②中国的皇后天天跑到颐和园,向太后老佛爷请安。
天皇的皇后召集宫中的女官去制作绷带,给前线的将士寄过去。
甚至有记载,天皇的皇后还给受伤的那些伤兵去亲自安装假肢。
③我们中国的精英天天就在骂李鸿章。
而日本的精英呢,是毁家纾难,大量地给国家捐款。
比如说其中有一
现在那个日元一万日元,这是面额最大的那一张,上面那个头像就是福泽谕吉。
福泽谕吉一方面写文章,说甲午战争就是文明和野蛮的战争,我们代表文明,清朝代表野蛮,揍他丫的。
另外一方面,就是把家产变卖,捐出了一万日元。
你可别觉得一万日元少,当时的日元可不是现在的日元,当时一分钱的日元,就是你要吃一个牛肉火锅吧,只需要五分钱,所以一万日元那个购买力是吓人的。
日本全国各地的士绅都在给国家捐款,瞬间就筹集了两百多万元。
④而战争的经费方面,日本为这场战争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
在战前就发了一亿多日元的战争的国债,然后民间又踊跃去购买国债。
而中国这一边呢,那就差得太远了。
首先国家根本就没有一个公债系统,也没有人去购买国债,所以只好找洋人去借债。
当时想筹集一千万两白银的战争经费,只好找英格兰银行去借。
本来已经通过总税务司赫德把合同谈得差不多了,结果快到打仗的时候,英国人翻脸不借了。
所以只好找汇丰银行借了这笔钱,利息极高,据说是七分利。
那这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在战场上对垒的双方,在中国这边,它仅仅是皇帝和他的大臣们。
而在日本这一方,则是上上下下都被动员起来的一个现代化国家,它已经完成了现代化的国家认同。
给大家再举个例子,一个是1887年的时候,当时中国从德国买了两艘超级铁甲舰,就是定远和镇远,中国人有钱嘛。
那日本人眼红啊,日本天皇说这玩意儿我也想要。
没钱怎么办?
天皇说这么着吧,我不吃饭了,我一天就吃一顿饭,把宫里的所有的用度的钱全部捐出来。
皇后说,那我也不戴首饰了,把头上的那些乱七八糟都摘下来捐给国家。
那民间一看,天皇夫妇都这样,我们也捐吧。
瞬间就筹集了一百万日元。
当时有一些传说,一些少女说,怎么能给国家多捐一点钱呢?
怎么着吧,到妓院,把自己第一次给卖了吧。
你看日本少女一直有这个传统,为钱是很拼的。
⑤我们再来看军队,日本是从1872年开始,就立了一个征兵法。
你不要看仅仅是一个法律,实际上它意味着所有的国家的军队,就对国家负责,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可是你反过来再看我们大清朝的部队,虽然全国好像有一百万国家的常备军,但是真正上过战场,有战斗力的,统扯算下来,也不过五万多人,就是当时李鸿章的淮军。
这些部队它是国家的军队吗?
算,但是其实又不是。
其实本质上讲,它是李鸿章的私家部队。
因为所有的粮饷都是李鸿章七拼八凑给它弄起来的。
比如说淮军是怎么起的家?
就是李鸿章跑到自己安徽合肥的老家,然后在当地征募的那些父子、兄弟,那些人变成了军队。
那请问军饷怎么来呢?
主要是朝廷给一些名额,就是你可以卖官鬻爵,卖多少个红顶子,筹一笔钱。
然后呢,在地方上设一些关卡,征一些商税,是怎么七拼八凑形成的军饷。
对于底层的士兵和军官来讲,是,都是皇上的军队。
但问题是,皇上不给我发军饷,替我们筹响的是李中堂,所以他的效忠对象,自然就是李鸿章。
其实北洋舰队也是一样,它也是李鸿章想方设法组建的一支军队。
所以甲午战争中,西方有句著名的评论:李鸿章是以一人当一国。
整场战斗,可以说是李鸿章私人的战斗。
所以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朝中那些以翁同龢为代表的清流,拼命地要攻击李鸿章,为啥?
因为这场仗打胜了,证明光绪、翁同龢的主战是英明的,很有面子。
但打输了,也没多大坏处,至少可以把李鸿章扳倒。
⑥而且战争过程中,清军的作战系统体现出了严重的前现代化色彩。
比如说后勤,任何现代化战争,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以国家信用和财富担保的后勤部队,你打个屁啊?
可是甲午战争期间,后勤是谁办的吗?
是当时天津海关道道台、轮船招商局的督办盛宣怀。
那怎么整个国家打仗,后勤部部长轮到一个海关的官员来干呢?
就是因为盛宣怀跟李鸿章私交好,比较能干,善于理财,他能搞到钱嘛。
所以这个担子,就有理没理地落在了盛宣怀的头上。
可是盛宣怀也没办法呀,因为黄海海战之前,我们的运兵船,那些补给船,已经反复被日军击沉。
所以他只能想办法绕到渤海绕过去,就是走浅水。
走浅水,那些大的轮船就不能用,要雇民船。
可是一雇民船,就牵扯到要用银子,清军又没钱。
所以反复谈判、筹饷,这就耽误了时机。
为什么叶志超狂奔三百里要回到国内?
没粮食啊。
而粮食在哪儿呢?
盛宣怀只能用民船给卸在营口,从营口又一点一点地往战场上运,那自然就耽误了时机嘛。
所以你看,这么烂的后勤系统,这么前现代化的国家系统,你说这个仗能打赢吗?
在整个甲午战争的过程当中,李鸿章是遭到指责最多的人。
那指责主要是两条了,第一条说他畏敌如虎。
那确实,李鸿章知道,打不了、打不过,为什么还要打呢?
为国家民族留一点种子,有啥不好呢?
那第二个指责呢,就是说他任用私人。
确实,李鸿章确实任用私人。
你看北洋水师的提督丁汝昌,不就是你淮军旧部,不就是你安徽老乡吗?
还有,像淮军的那些高级指挥官,一旦开军事会议,那跟安徽合肥的同乡会是差不多的,什么张树声、刘铭传、卫汝贵、聂士成、叶志超,这些人都是合肥老乡,丁汝昌反倒还要远一点,是安徽庐江人,但那也是老乡。
这些御史言官、清流指责李鸿章的时候,也特别会找那个要害。
因为在皇权时代,一旦指责一个大臣结党营私,通常这个概念一旦在皇帝心中种下了根,那你这个大臣也就算活到头了。
李鸿章任用私人,这是事实,明摆着的。
这说明李鸿章道德败坏吗?
你还真就不能这么轻易地下结论。
为啥?
因为如果他不任用私人,他根本就玩不转。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甲午战争主要是三个战场,海战是一个,辽东半岛是一个,然后山东半岛是一个。
那日本的第二方面军从辽东半岛撤出,从山东半岛这个尖尖上,就是容城湾登陆。
那战略意
那这个时候山东的地方长官是谁呢?
叫李秉衡。
李秉衡原来其实也是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手下。
但是因为有一次办案办得不是很漂亮,被人给参了一本,就丢官落职。
估计李鸿章也不太看得上这
李鸿章平时挺护犊子的,这次就没护他,所以也难免就心里种下一些芥蒂。
然后他就投奔了李鸿章的政敌张之洞。
张之洞虽然也算改革派,但是他在当时的官场的分立当中,他算是清流派,跟李鸿章这个浊流,那肯定是双峰并制。
后来他就在张之洞的幕府,渐渐地又混起来了,慢慢地被保举到了山东巡抚的位子上。
要知道在晚清,直隶总督基本上能管的,大概就是今天河北这一片地方,他管不到山东。
山东巡抚因为上面没有总督,基本上就是巡抚李秉衡说了算,直隶总督李鸿章管不到。
现在战场挪到山东,所以李鸿章就只能不断地向朝廷打报告。
说:“现在倭寇要登陆山东了,威海卫危在旦夕。
”不停地说。
但是说又有什么用呢?
山东的现管是巡抚李秉衡,李秉衡就是要看李鸿章的笑话。
而且从另外一方面讲,李秉衡作为山东的地方官,他守土有责。
但是山东多大一片地面啊?
他只要守住了像济南、登州这些地方,那就算守住了。
至于威海卫,那只是山东的一个小尖尖,那个地方丢掉,关我什么屁事?
尤其那个地方,北洋水师的驻地,那你李鸿章负责。
把个李鸿章急得要死,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李秉衡不是你的人,李秉衡前一任的那个山东巡抚叫福润,这是个旗人。

现在你管不到了,一边就给朝廷上报告,朝廷也指挥不了李秉衡,因为李秉衡作为地方官守土有责,他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弄好就行了。
后来这场斗争能够发展到什么地步?
就是当云贵的援兵,是从云南、贵州来的援兵,来到山东的时候,李秉衡说,在我这儿待着,不要去救他。
所以最后北洋水师被摁死在威海卫基地,实际上就是李秉衡见死不救的结果。
当然,救也未必救得出来,但是这总比见死不救要好得多吧。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当时大清国的海军可不光是北洋舰队,其实还有南洋水师。
南洋水师的最高指挥官是南洋大臣张之洞。
那在甲午战争之前,李鸿章就跟张之洞商量,说这边一旦打起来,能不能派个船支援一下?
张之洞说好呀好呀,但是直到甲午战争打完,也没见他派过一艘船。
那李鸿章真正能指得上的是谁呢?
还有一个广东水师。
为什么能指得上广东水师,这么远?
因为当时的两广总督是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
所以广东水师派了广甲、广乙、广丙三艘船,到北洋舰队来助战。
当然广甲和广乙很迅速就毁掉了,最后就剩了一艘广丙。
那到了丁汝昌自杀之后,牛昶昞带领着残部投降日本人。
这个牛昶昞就跟日本军队商量,说你看啊,你们是跟北洋舰队打仗,那现在广东水师有一艘船在这儿,你看这个广丙,你看着人畜无害的样子,从来没有害过大日本皇军,是不是就把他们给放回去算了?
你们要觉得不解恨,把它的炮给卸下来,但是船呢,但是还给两广总督,让他们跟总督大人有个交代。
你看这套道理,在牛昶昞或者中国这些官员看来,这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吗?
因为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你们跟李中堂打架,关人家李瀚章什么事情呢?
但是这套道理落在日本人的耳朵里,就觉得从来没听说过。
什么?
我们跟大清国打仗,你们所有国家的军队都是我们的敌人,我分你什么南洋、北洋、广东水师啊?
所以日本人就把这件事情在军中传为笑谈。
但是这个120年前的笑谈,我们今天分析起来,也真的是饶有趣味,这再一次印证了我们前面讲的一个道理,就是中国当时还不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那请问,什么叫现代化的国家?
一般我们都认为,四个现代化嘛,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现代化,就是现代化国家了。
可不是,要知道,通过三十年的洋务运动,人家大清国也有了铁路、轮船、火车、电报,这些都有了。
但问题是,你还不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因为现代化,它指的是人和人之间一种全新的协作组织方式。
那什么是现代化国家?
给大家推荐两个定义。
第一个呢,是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提出来的。
现代化的民族国家,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就是每一
虽然是想象的,好像很虚,但是落实到它的地缘政治上,就一点都不虚,很多国家的形成过程,都需要这种想象逐渐凝结的过程。
那你像中国,它是不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呢?
看着像,比如说书同文、车同轨,自打秦始皇那个时代,就已经干完了。
但问题是,直到晚清,直到甲午战争的时候,你都不能说,我们完成了想象共同体的搭建。
想象是有,可是共同体没有。
当时中国上上下下的人,都认同于是一个朝廷,是一个皇帝,是一任统治者。
他并没有觉得,我们是这个共同体当中的统一的一分子。
在甲午战争当中,你还能看到这样的事例。
日本人在东北侵占了很多地方,当地老百姓反正也习惯了,谁胳膊粗,谁力气大,谁打服了别人,我们就给他交皇粮国税。
当地的一些士绅甚至跑去,箪食瓢浆,以迎日本人。
所以你看,这就是前现代化国家,在国家认同没有建立时候的一个正常表现。
在这个时候,我们还真不能说你怎么不爱国,你没有民族气节。
因为他觉得我就是草民嘛,谁力气大,来统治我们,我们交税就是了,对吧?
这个就是前现代化国家的第一个特征。
那第二个定义呢,就是《古代法》的作者梅因教授讲的,从身份到契约。
因为在人类文明的各个角落,其实都有这样的现象。
在现代化国家出现之前,人和人都是用小共同体来协作的,说白了就是身份关系。
跟中国的,说淮军的将领都认李鸿章,对吧?
那个李秉衡认张之洞,是一样的。
在欧洲,他也是我作为一个骑士,我认我的领主,我的领主认他的国王,然后附庸的附庸,不是他的附庸。
其实马克思也讲过一句类似的话,叫越往前追溯历史,人类就越从属于某一个小共同体。
可是现代化国家来了,这种基于身份的认同,就要破碎掉。
那什么东西重新黏结人和人呢?
梅因教授讲得好,从身份到契约,大家是按照一种契约关系,重新组织起来。
你比如说在甲午战争期间,日本人当然搞得非常爱国,很多各地还要组织民团,说我们也要上战场,不能光是天皇的军队打,我们也跟中国人干去。
天皇坚决支持,说你们有钱,有钱是吧?
有钱捐钱,部队没有你的事,因为我们是按契约整合起来的一个国家,大家应该有分工,让专业的军队去干专业的事情。
但是在中国,我们前面讲到了,在甲午战争期间,其实你会发现,大家还是认同的是身份。
整个中国社会,仍然是靠血缘,比如说李鸿章和李瀚章;
地缘,比如说淮军的安徽老乡关系。
你看,这就是一种基于身份的认同,而不是基于契约的协作。
当时朝廷也经常讲一些漂亮话,说什么朝廷行政一秉大公,可是这个“公”字是挂出来让人看的,不是让你信的。
所有人都养成了一个习惯,叫受恩于公堂,但拜恩于私事。
好像我升官了,我受赏了,这是朝廷公文的结果;
但我心里清楚,一定是拜某大人之赐,我一定是因为某大人和我之间的身份关系,我才能拿到这个恩,所以我一定要到私事去拜他。

参考:
1895年4月17日,72岁的李鸿章在和约上盖上了他的北洋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的章,宣告为时半年多的战争结束,这份合约,日方叫做日清和约,而在中方则根据签约地被称为马关条约。
那时候,通往本九州岛的关门大桥还没有修建,关门海峡里来来往往的都是军舰,从李中堂下榻的引接寺看去,想必他的心情不会太好。
事实上,这也是伊藤博文将签约地选在马关的原因之一,宣扬日本国力,其实那时日本海军已是强弩之末。
战争刺激了日本国民的野心,许多下层人士都不希望与清国和谈,幻想进一步陆地上击败清国。
3月24日,李鸿章被浪人小山六之助开枪打伤左颊,这一枪让伊藤博文大为恼火,匆匆结束和谈,也为大清国省下一亿两白银。
1871年,已经洋务10余年的清国和被美军叩关19年的日本签署《中日修好条约》,严格说这是一份平等甚至略倾向于清国的条约,两个备受西方列强欺负的国家开始正式的彼此间外交。
从那之后,日本外交处处把清国放在首位,千年的文化输出带给日本的敬畏是不言而喻的,清国始终在日本人心中是那么的高不可攀。
然而1894年,距离条约还不到25年,当年的小弟战胜了昔日的大哥,两个国家的国运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决定了两国的未来。
值得一提的是,1871年条约的清国代表也是李鸿章,他当年对日方代表伊达宗成寸步不让,未曾想到,当时挣下的脸面在1895年则连本带利的还了回去。
甲午战争一战奠定了日本人的野心,马关条约的赔款更是让日本一夜暴富,2亿3千万两白银的赔款相当于1894年日本政府财政预算的三倍,日本由此开始迅速崛起,可以说马关条约是日本近代称霸亚洲的直接原因。
清国方面,甲午海战的失利及随后的巨额赔款成为知识分子对建州不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输给千年的文化属国是根本不能接受的事,这也造成了后来庚子年东南互保让半壁江山事实上脱离清朝的事实。
可以说,大清国在马关条约签署时就已经注定了分崩瓦解的结局。
1895年年初的某一天,亲政8年的24岁的光绪皇帝失魂落魄的来到颐和园,对慈禧太后放声痛哭。
那一年老太后已经在园子里住了6年。
面对自己的外甥或者侄子,慈禧难得的露出慈祥仁爱的一面,她拉着光绪的手说:“哭吧孩子,不过从我这走了就不要再哭了,你是皇帝,要做天下臣民的表率。
”乐寿堂外,一轮红日西斜,那是这对“母子”亲密关系的终结,也是整个帝国的黄昏。

参考:
北洋水师于1888建立,每年清廷拨款四百万两白银。
舰队实力曾经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
光绪十六年(1890)帝党翁同龢出任户部尚书,以海军规模以具朝廷度支艰难为由暂停北洋水师专款。
致使北洋水师发展就此停滞,被日本反超。
帝党翁同龢自出任户部尚书以来,因李鸿章之师曾国藩以及李鸿章曾检举翁同龢之兄而同李鸿章结怨。
处处刁难北洋水师。
李翁二人的恩怨直接导致日后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失利,当时英国人建议中国:“必添购快船两艘,方能备日制胜”,未料翁同龢不断拖延,两艘快船为日本购去,新日舰速度快、炮门多,其中一艘日舰“吉野号”成为甲午战争中击沉中国舰队最多的船舰。
光绪在甲午战争之时已经亲政,而光绪在甲午战争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对光绪而言李鸿章是慈禧一手提拔,所以在光绪眼里李是不折不扣的后党,对李鸿章相当排斥。
另一方面,光绪也想尽快给慈禧修好颐和园好让慈禧彻底还政于光绪,所以北洋水师的发展停滞,光绪也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
北洋水师是李鸿章一手创立,李鸿章对于北洋水师的的情况肯定最为了解。
甲午战争之时,北洋水师得到李鸿章的军令是决不出战。
而光绪轻信帝党主战派之言,认为日本弹丸,蕞尔小国,日本联合舰队更是不堪一击,几道圣旨命令北洋水师强行出战,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而另一方面光绪也迫切用一场胜仗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之后,李鸿章提出建议,希望清帝国和日本打持久战。
日本国土面积小,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无法迅速占领中国,因此希望速战速决,中国需要以广大的土地换取战争的时间,不计一城一池之失,以大局为重,拖住日本,方能反败为胜。
事后,八年抗战也证明这一主张的正确。
反思光绪不顾敌我国情几道圣旨强行命令北洋水师决战,帝党翁同龢等人不顾国情一味主战。
翁同龢携私怨而误国误民。
实在上甲午海战第一罪人。

参考:
北洋水师是错误得时间错误得地方打了错误得仗,一切都是错误得,只有撞船得人对了。

参考:
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追其根源主要有
他们并不想也不可能彻底改变晚清政府的落后统治,只是对摇摇欲坠的晚清王朝进行简单的修修补补,妄想通过购买西方的武器装备到达强国的目的是不切和实际的。
第二,购买实现不了强国。
北洋水师的军舰都是从西方国家购买回来的,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样拼凑起来的海军看似强大,其实是外强中空,没有实际战斗力。
第三,北洋水师缺乏严格的训练管理。
按照规定,舰艇的官兵都要在舰船上居住的。
但是实际上都没有落实。
日常训练管理也是很松懈的,日军就是看见北洋水师的战士将短裤晾在了炮管上,才判断出,这样的部队是没有战斗力的,也才定下决心要和北洋水师大战的。

参考:
一败涂地是必然的!因为这是两个不同时代的战争,两个不同制度之间的战争,其结果也必然是一边倒的失败!晚清还是比封建社会还差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而日本已经是经过明治维新的近现代化国家,二者之间的差距是社会各个方面,不仅仅是军事一方面的落后,包括军队训练思想,军队指挥思想,战争思想等等,因此,北洋水师的一败涂地是意料之中的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