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由于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情况,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对于有糖尿病问题的朋友,和没有糖尿病的问题的朋友,血糖控制的“正常范围”要求是不一样的,而对于老年的糖尿病患者,根据身体的不同情况,血糖的控制要求也是与年轻糖尿病患者不同的,但总的原则不会变,就是在保证健康获益的前提下,尽量的控制血糖水平达标,这个“正常范围”,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具体来分析和制定。
对于没有糖尿病问题的朋友,空腹血糖的正常范围是3.9~6.1mmol/L(
在出现糖尿病问题之前,很多朋友都会出现空腹血糖受损(指空腹血糖超过6.1而未大于7.0)或糖耐量异常(指餐后血糖或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超过7.8但未超过11.0)的情况,对于这种存在糖尿病前期情况,还未发展为糖尿病问题的朋友,这是身体给我们的一个警示,说明我们的血糖代谢已经开始出现异常,但还未发展为真正的糖尿病,如果能在这个阶段,就加强生活控制,把血糖水平控制下去,早干预早预防,是减少新发糖尿病的重要方面。
在此阶段,建议加强生活上的饮食摄入和运动锻炼方面的控制,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好体重,控制好血糖水平,此时的血糖控制目标当然还是恢复到我们前面谈到的没有糖尿病问题的正常范围最好。
糖尿病的出现,跟生活上的长期不良习惯密切相关,但也与年龄增长,身体的老化,家族遗传,血糖代谢能力的改变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有的时候,糖尿病问题,不是你不想得就能不得的,对于已有糖尿病问题的朋友,血糖的控制目标也要分情况。
对于中青年的,新发二型糖尿病问题的朋友,通过合理的生活调理和药物控制,能够把空腹血糖控制到6.1
而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如果病程小于10年,胰岛功能尚存,其血糖控制水平同样应该尽量严格,建议至少应该把空腹血糖控制到4.4~7.0,而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到10.0
对于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欠佳,有低血糖风险,应用胰岛素促泌剂或注射胰岛素为主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报空腹血糖控制到7.5
而对于一些更为严重的情况,如有反复发生感染,多次发生过严重低血糖,急性心血管疾病发作,急性病人住院治疗期间的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这可以进一步放宽血糖的控制水平,一般说来空腹血糖8.5
总之,所谓的血糖的“正常范围”,不同的情况,有着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数值,但总的原来还是让血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尽量的控制好血糖水平,让身体健康获得更大的益处,全面保证身体健康。

参考: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只要有一点医学常识的成人,100%的都知道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但是,为什么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估计知道的人,也许10%都不到了。
所以,这个问题仍然值得和大家伙儿捯饬捯饬,以便大家能从根本上了解血糖控制的生命意义。
下面,我就从血糖来自何方?
去向何处!血糖是如何调控的?
如果血糖失控,身体将会怎样?
这4个方面来和大家交流、讨论,仅供参考。
我们身体的血糖来自何方?
所谓的血糖,是指我们身体血液中的葡萄糖,它的来源主要有3个途径:主要来源是食物:我们一日三餐中的糖,是血糖的主要来源;
但是,食物中的糖主要是淀粉,必须经过酶作用,将淀粉变成葡萄糖,才能被我们身体吸收。
其次来源是糖原:其中主要是肝脏将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这也是我们空腹时的血糖,即空腹血糖。
最后来源是异生糖:即由不是糖的物质,如甘油、乳酸以及生糖氨基酸,通过糖异生作用生成的葡萄糖,当我们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下的时候,我们血液中的糖主要就是靠这些异生糖源。
所以,我们身体的血糖来自3个途径:食物、糖原、异生糖。
我们身体的血糖去向何处?
总结、归纳起来,我们身体的血糖有
2.变成糖原,稳定血糖:这是把身体多余血糖储存起来的方式。
主要在肝脏、肌肉等组织细胞内,将葡萄糖又变成糖原,既储存了葡萄糖,又维持了血糖的稳定;
3.变成非糖,维持生命:我们身体需要很多活性物质来参与生命活动,如核糖、氨基糖、糖醛酸等等,甚至脂肪、非必需氨基酸等等,都离不开葡萄糖的参与。
4.尿中排出,异常尿糖:最后一条出路,即尿糖,但是,这可不是一条“生路”,而是一条“死路”。
因为,当血糖浓度过高,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的能力,就不得不由尿液排出,这就是所谓的糖尿。
糖从尿中走,可不是一件好事,身体肯定是出问题了,常见的就有糖尿病、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甚至嗜铬细胞瘤。
综上所述,血糖有4条出路,其中前3条路都是“生路”;
而最后1条路,即糖尿是“死路”。
调控我们身体血糖的3大机关那么,我们再来聊一聊,掌控我们身体血糖的3大机关。
健康人体内的血糖,它的来路与出路是受到精确调控的,这样才会有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而在我们身体内,调控血糖的3大机关就是:神经系统、激素及组织器官,它们协同作用,共同调节血糖稳定。
1.神经系统的间接调控:主要通过调节相关激素的分泌,来达到间接稳定血糖的作用。
2.体内激素的直接调控:主要通过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及甲状腺激素等等,它们之间的相互协同、相互拮抗,来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
3.组织器官的自我调控:最重要的就是肝脏了。
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肝细胞就把高浓度的葡萄糖转运到肝细胞里,合成肝糖原保存起来;
当血糖浓度偏低时,肝细胞又把糖原变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液里。
所以,在糖尿病诊断标准中,使用的葡萄糖负荷试验2小时,也称葡萄糖耐量试验,就是了解我们身体的肝细胞,对血糖浓度的调节能力。
所以,调控我们身体血糖的3大机关是:神经系统、体内激素和组织器官。
如果血糖失控,我们身体将会怎样?
通过
那么,接下来,也是本文的核心与关键:如果血糖失控,我们身体将会怎样?
1.如果血糖升高,我们身体将会怎样?
如果我们身体的血糖升高,那么,就可能会使尿糖增多,而尿糖增多的直接后果,就是可以导致渗透性利尿,即多尿;
其次,如果多尿,就会导致大量水分丢失,血液的渗透压也会相应升高,即形成高血渗;
而高血渗又可刺激下丘脑的口渴中枢,造成口渴,即多饮;
最后,如果血糖升高,且胰岛素又相对或绝对的缺乏,那么,体内的葡萄糖就不能被利用,这样身体不得不去过度消耗自己储存的蛋白质和脂肪来补充,身体为了平衡,又不得不多吃;
但即使吃得不少,体重还是减少。

而一旦得了糖尿病,那可不是开玩笑的,病程一久,会引发多系统的损害,如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会发生慢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直至死亡。
2.如果血糖过低,我们身体又将如何?

如果发生的是儿童低血糖:会出现心悸、出汗、震颤、乏力、心悸等症状,甚至可表现为癫痫大发作。
如果发生的是孕妇低血糖:会出现头晕、心悸、乏力、手抖和出汗等症状。
如果发生的老年人低血糖:会出现大汗、心悸、恶心、苍白等症状,以及性格改变、失眠、多梦现象,甚至可能诱发心肌梗死、脑梗塞。
总结:人体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
否则,一旦血糖失去控制,我们的身体将不堪设想。
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每天更新健康热点,医疗痛点;
如果我说的,正是你所想的,那么,请点赞、转发、
葡萄糖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能量的主要来源,为各种组织、脏器的正常运作提供动力。
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血糖过低或过高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
但是,关于血糖“正常范围”的定义,却不是统一的,因人而异。
下面,王药师将为大家介绍低血糖和高血糖的危害,以及血糖的正常范围。
低血糖的危害不同人群,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也是不同的。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为血糖<2.8 mmol/L, 对于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只要血糖≤3.9 mmol/L就属于低血糖范畴。
低血糖的症状主要有饥饿、出汗、心慌、颤抖、心悸、面色苍白、四肢颤抖、恶心、呕吐、烦躁等,严重者还可出现精神不集中、头晕眼花、意识模糊、认知障碍、语言表达困难甚至是抽搐、昏迷等。
长期低血糖,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大脑功能失调,神经细胞损伤和死亡,中枢神经受损,还会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心律失常、心梗、脑卒中等)的发生,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高血糖的危害当血糖高于正常范围即为高血糖,与高血压、高血脂合称“三高”。
当空腹血糖值在6.1mmol/L
高血糖的症状有很多,具体表现因人而异,主要有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等,随着病程的延长,症状增多,危害加重,可出现:眼底病变,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减退、视野缺失甚至是失眠;
心血管病变,表现为心悸、胸闷、出汗等;
脑血管病变,表现为头晕、头痛等;
肾脏病变,表现为蛋白尿、水肿、多尿、血压升高等;
神经病变,表现为四肢麻木、感觉障碍甚至是糖尿病足等。
血糖的正常范围不同人群的血糖控制目标也是不同。
1、健康人群:空腹血糖 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 4.4-7.8mmol/L;
2、0~18岁1型糖尿病:空腹血糖 3.9-5.6mmol/L,睡前与夜间血糖 4.5-7.0mmol/L;
3、0~18岁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尽可能控制在6.5%
总之,血糖的正常范围不是千篇一律的,对于健康人群、年轻的糖尿病患者、病程短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标准要严格一些;
对于病程长的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有并发症或合并症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标准可以稍微放宽一些。
不管您属于哪类人群,最好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预防低血糖或高血糖带来的伤害。

您的点赞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另外,如果您的家人也存在相关的困扰,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吧!
参考:
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对保持身体健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低于正常范围,容易产生低血糖,通常表现为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严重者还可出现精神不集中、躁动、易怒甚至昏迷等。
高于正常范围,就是高血糖--我们常说的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不足引起,同时会伴随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经常合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度等问题。
然而长期的高血糖会使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发生病变,导致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如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缺乏、抵抗力下降、肾功能受损、神经病变、眼底病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足等。
关键问题是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隐匿性的慢性病,大部分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一些患者发现时,血糖已经高达十几,甚至20
最新研究表明,部分糖尿病患者的前期表现为脂肪代谢异常。
随着皮下脂肪不断增多,脂肪向肝脏等内脏器官转移,遍及胰腺的时候,就会造成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
所以建议大家平时检查,多测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以及血脂指标,发现异常要尽早治疗,这种代谢性慢病中医治疗非常有效,不需要长期持续的服药。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饮食和合理运动,保持一个良性、健康的生活习惯。
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治疗,首先要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不要让身体受到高糖毒性的损害,同时保持健康饮食和合理运动。
最重要的是通过中医治疗,可以逆转2型糖尿病,从而摆脱药物依赖!最后再提醒大家: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患者,越早发现越早治疗,中医治疗越有效!防治糖尿病,从中医治疗高血脂开始!!
参考:
除了部分老年糖友以外,其他人控糖,最好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血糖控制得越好,并发症来得越晚①糖友之所以要求控糖,就是为了防治并发症。
血糖若是能一直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那糖尿病就不会对机体产生危害。
不过,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因为,没有糖友能保证血糖一直都不超标。
②实际生活中,很多糖友经常会出现血糖太高或太低的情况,有的甚至直接导致了急性并发症的出现。
之前,我也介绍过多次,当血糖水平,超过33.3mmol/L的时候,就容易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糖尿病高渗。
③就算没有达到33.3mmol/L,只是空腹经常超过7.0mmol/L;
餐后血糖经常超过10.0mmol/L,虽然不会立刻出现并发症,但是这种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病变,导致血管变硬、易堵塞,从而出现各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足等。
④若我们糖友生活中,尽可能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空腹血糖低于7.0mmol/L,餐后血糖低于10.0mmol/L,则可以有效延缓并发症的到来。
二、老年糖友控糖要求没那么高老年糖友因其特殊性,年龄较高,预期寿命有限,又往往会合并一些其它疾病。
同时,对低血糖也不敏感。
若过于严格要求控糖,往往会导致低血糖的出现,而且控糖也带不来多大收益。
因此,老年糖友的控糖要求,相对来说,要宽松很多。
具体如下
创作不易,若觉得对您有帮助,请点赞、转发、评论!若还有不明白的,请评论区留言!
参考:
【专业医生为您做解答】对糖尿病人来说,最
其实,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真的没有必要为几个数字过于担忧,如何理解呢?
首先,来了解一下《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对血糖是如何进行管理的:正常血糖:空腹血糖3.9-6.1mmol/L及餐后2小时血糖4.4-7.8mmol/L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6.1-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糖尿病: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从中可以看出,糖尿病患者将血糖控制在糖尿病诊断标准
其次,来了解一下,高血糖的危害是什么?
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并非像感染了细菌病毒一样所导致的,是长期高血糖损害了血管内皮后,大量的脂肪沉积其上,引起炎性反应,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最终引起心、脑、眼、肾等全身器官的病变所致。
所以,对糖尿病人来说,控制血糖是重要的,但还要同时对血脂、血压等进行控制,才能真正有效阻止与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其中,对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尤其重要,它是血管内皮受损后引起血管病变最直接的因素,如果能将其控制在较低水平,即使血管内皮有受损,发生病变的程度也会大大减轻;
临床上对糖尿病人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要求非常严格,要求至少控制在2.6mmol/L
因此,在低密度脂蛋白得到严格控制的基础上,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并非一定要控制到正常值。
再有就是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血管病变或多或少都会发生,有了病变的血管对高血压的承受能力下降,不仅会进一步加重血管的病变,而且还可能使斑块及血管破裂引起严重后果。
因此对病程较长及老年患者来说,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ol/L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的治疗应当是多方面的,并非只是降血糖,血糖降到多少应结合病情、年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其它指标的控制情况来要求,简单总结如下: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在低密度脂蛋白及血压控制达到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力争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病情较长及老年糖尿病患者,在空腹血糖小于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的基础上,重点应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
糖尿病人最难的是控制血糖,这对于早期血糖不高,年龄较轻的糖尿病人来说可能控制血糖相对要好些。
而那些发病多年,血糖又高的病人来说是非常难的。
许多人血糖20多,服用药物加上打胰岛素,效果仍然不好,原因也是非常多。
一般情况下,年轻人,没有并发症的情况下,血糖是需要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餐前血糖7以内。
如果有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就要看糖化血红蛋白的情况。
糖尿病控制需要引入一个糖化血红蛋白,我们来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数值。
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清中的糖类相结合的产物。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帮助诊断糖尿病,可以反映近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数值,是糖尿病人血糖控制重要的指标。
也就是说我们通过看这个数值,能清楚的知道我们近三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
糖尿病人血糖控制在什么范围呢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餐前血糖5到7,餐后两小时血糖要小于10。
糖化血红蛋白要小于7%。
血压小于140/70毫米汞柱。
低密度脂蛋白合并冠心病的要小于1.8,未合并冠心病的要小于2.6。
体质指数要小于24。
这些都是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达到的目标值,血压、体质指数都要达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控制血糖,让血糖长期达标稳定。
特别是体质指数,它对我们血糖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糖尿病人要逐步减体重,让体质指数慢慢达标。
糖化血红蛋白对于不同情况的糖尿病人也有一个标准,这需要我们尽量往这个标准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各种各样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存周期。
对于新诊断的糖尿病人,年轻无并发症及没有伴发疾病,降糖治疗后无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或者简单药物干预血糖就能控制好的,合并妊娠或者妊娠期发现的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要小于6%。
小于65岁无糖尿病并发症或严重伴随疾病的,糖化血红蛋白要小于6.5%。
小于65岁,口服降糖药物不能达标或改用胰岛素治疗,大于65岁,无低血糖风险,肝脏功能良好,预期生存期非常长的人,糖化血红蛋白要小于或等于7.0%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或者心血管疾病极高危,等化血红蛋白要小于或等于7.5%这就是我们糖化血红蛋白需要控制的一个数值,如果有可能,还是尽量控制在6%以内。
我们来看一看糖化血红蛋白对应的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6%,是7.0的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7%,是8.6的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8%,是10.2的血糖。
也就是说如果需要更高的生存周期和质量,血糖水平一定要控制好。
这是非常关键的,现实中许多人控制不好的原因是饮食总能量没有控制,降血糖药物或胰岛素应用不正确,对糖尿病的一、二、三级预防没有正确认识。
最关键许多糖尿病人还吃各种各样的饼干、糖果等,关键是对于这个病的危害还不正确了解。
许多人还不以为然,认为血糖高一点没什么事,也没有开展健康生活方式和正确药物治疗。
总结:正常情况下是建议糖尿病人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如果有并发症可以适当降低要求,但一定要积极治疗,积极控制饮食,适当的运动,只有这样,糖尿病人生存周期和质量才会好。

那么,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吗?
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生理情况下,血糖调控受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分泌功能影响较大,当发生了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减少时,会出现血糖升高。
血糖显著升高以后,会增加血管、心脏、肾脏、视网膜、神经等器官损害,血糖升高幅度越大、波动越大、病程越长,对靶器官的损害越严重。
降低血糖在减少对靶器官损害的同时,还可延缓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慢性并发症的出现,更重要的是能降低终末期死亡风险。
但对于血糖的控制,并非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虽然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可进一步减少对靶器官的损害,但应综合考虑患者的耐受情况,是否会出现低血糖等。
因此,血糖的控制因人而异。
年轻、病程短、无严重并发症、无低血糖发生的患者,在能耐受的情况下,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旨在尽最大努力减少对靶器官的损害,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控制水平会稍高于正常范围,通常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
综上,糖尿病患者并非要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年轻、病程短、无严重并发症、无低血糖发生的患者,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通常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
感谢大家的阅读!医学莘期待大家的
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参考:
不一定。
不管是血糖还是血压,都不一定要控制在正常的范围之内,血糖和血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即可。
糖尿病和高血压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和高血压导致急慢性并发症,而均可以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这些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发症,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而严重下降,部分患者可以因这些并发症导致残疾,也有一部分患者因为这些并发症而遗憾的离开人世,即所谓的非死即残。
血糖过高或者过低的危害均很严重,所以说糖尿病的血糖应该根据患者有无糖尿病并发症(比如并发高血压、肾病、冠心病、脑病以及视网膜病变)、有无反复出现低血糖、患上糖尿病有多久以及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来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范围。
正常的情况下,血糖的正常范围为3.9~6.1mmol/L. 临床上糖尿病的血糖控制大概如下:1、不吃东西也就是空腹的时候血糖控制目标:空腹理想的血糖目标范围:4.4~6.1mmol/L .能够接受的空腹血糖目标<7.0mmol/L. 而>7mmol/L 则提示空腹血糖控制得不好.2、餐后血糖控制范围如下:理想餐后目标:4.4~8mmol/L. 能够接受的餐后血糖目标<10mmol/L .而餐后血糖>10mmol/L, 则提示血糖控制得不好.3、对于危重患者血糖的控制范围有自己特殊的要求:一般目标范围为8~10mmol/L. (

参考:
现代医学和之前相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即便那些西医黑不认可,也无法否认现代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在建国初期的时候,病死率是比较多的,一个普通家庭能把自己的孩子养大成人就很不容易了。
虽然医学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依然无法根治一些慢性病,比如糖尿病。
在某种程度来说,糖尿病可以被称为不死的癌症。
为了让大家对于这种疾病有更深的了解,我来分享一下相关知识。
1.糖尿病主要分为2大类:根据发病机制来划分,可以把糖尿病分为2大类,即胰岛素分泌的绝对缺乏和胰岛素抵抗兼分泌不足。
在临床上最常见的就是II型糖尿病,这类病人的主要特点是中年发病,早期胰岛素不缺乏,而是表现我地胰岛素抵抗,也就是说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糖尿病,不能划分在I型和II型。
因为分泌胰岛素的细胞是胰岛β细胞,只要这种细胞出现了异常,就可以造成血糖升高。
能让胰岛β细胞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β细胞功能基因存在先天性的问题、免疫因素导致胰岛细胞破坏增加等。
还有某些药物、感染等,也可以引起血糖升高。
2.糖尿病病人的血糖需要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吗?
在糖尿病病人的心目中,都是希望自己的血糖偏低一些,殊不知这样也存在一些风险。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糖尿病的本质是人体调控血糖的能力下降,也就是说血糖不仅容易偏高,而且还容易偏低。
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短期的血糖升高不会有什么大的危害,但是如果发生了低血糖那就是有致命性的,因为人体很多的重要脏器都需要葡萄糖来提供能量,低血糖的时候,就无法保证这种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
所以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是不太好的,因为容易出现低血糖,在临床上都是建议把血糖控制的偏高一些。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在3.9~6.1mmol/L,餐后血糖值干<7.8mmol/L。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空腹血糖的控制目标可以放宽点,在4.4~7mmol/L就可以,而餐后2小时血糖在10mmol/L
对于糖尿病病人的控制血糖的要求,其实主要是为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糖尿病的并发症分为急性的和慢性的,这些慢性并发症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很多人看不出糖尿病的危害,当有一天出现慢性并发症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好办法了。
纯属手打,实属不易,若觉得写的还可以就赏个赞、点个
血糖波动影响因素有哪些?
第一、饮食饮食疗法是糖尿病患者长期应该注意的,即使用胰岛素控制,但是饮食上不注意,不仅胰岛素会加量,很重要的是血糖波动大,血糖降不下去,对身体各个系统的影响都是不可逆的,特别是微小血管病变!第二、运动糖尿病患者应该适量运动,适量运动可以加速体内糖分的吸收与分解,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细胞内糖分的分解功能,不仅如此,促进循环的同时还可以使微小血管得到充盈和收缩,起到锻炼的作用,对于全身来说还可以提高免疫力,避免各种炎症,细菌病毒的入侵。
第三、作息与心情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身体的自我恢复,有规律的生活,按时作息,能调整心态,纠正脏腑功能紊乱,促进阴阳协调,顺应 自然发展规律,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与自我康复功能,可以达到未病先防,已病提早康复的功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