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诸葛瞻是诸葛亮之子,诸葛亮在临死前曾写《诫子书》来教育诸葛瞻,十七岁时,诸葛瞻娶了刘禅的女儿,被授为骑都尉。
后来不断的升官至卫将军和大将军董厥一起领国事。
诸葛瞻的出名,是263年,魏国攻打蜀汉,邓艾偷渡阴平(今甘肃文县)进入四川,诸葛瞻带领张遵(张飞的孙子)还有黄崇(黄权之子)等人前去迎敌,结果走到涪县大军不走了。
黄崇等人劝他进兵占据险要地方以敌曹军,诸葛瞻犹豫不定,结果错失良机。
只好退守绵竹,邓艾劝他投降,他大怒说,我于内不能除黄皓,于外不能制姜维,进军又不能守国土,我有三罪也,于是战死。
他的儿子诸葛尚听说父亲战死,也出城迎敌战死!诸葛瞻与诸葛亮的才能不能相比。
志大才疏该是。
现在的研究有说,当时邓艾因走了几百里的山路,死人无数,真正到达川内腹地的只有两千多人,诸葛瞻只要把住险要地方,邓艾自己就被困死了。
或是绵竹死不出战,等待援军也行。
也有说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是诸葛瞻下属,受过屈辱,所以他写诸葛瞻时有些偏颇!
参考:
最近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往返于四川德阳、罗江、绵竹一带,在当地诸葛瞻可谓家喻户晓,德阳黄许镇北就是当年诸葛瞻战死的绵竹古城遗址,今天绵竹市还有诸葛双忠祠,也是纪念诸葛瞻和诸葛尚父子的。
诸葛瞻是诸葛亮第一个儿子,出生于蜀汉建兴四年(公元226年),这一年魏文帝曹丕去世;
孙权出兵围魏江夏、襄阳,不克;
诸葛亮刚从南中平叛归来,准备北伐,此时诸葛亮45岁,可谓老来得子。
诸葛瞻字思远,母亲是谁并无记载,在诸葛瞻八岁的时候,诸葛亮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曾经给哥哥诸葛瑾写信,说道“瞻儿虽然聪明可爱,但是早熟,恐怕以后不成大器。
\"也许是继承了父亲的天赋,诸葛瞻擅长工匠与书画,而且记忆力非常好,在加上父亲的光环,后主刘禅也非常器重他。
诸葛瞻十七岁迎娶公主,拜骑都尉,相当于宫廷骑兵队队长,第二年又升任羽林中郎将,之后一路迁升,射声校尉、侍中、上书仆射加军事将军。
因为蜀中百姓对诸葛亮非常爱戴,所谓爱屋及乌,这种感情自然会放大到诸葛瞻身上,因此朝廷每当有一些好的政策和事情,也许跟诸葛瞻没有什么关系,在蜀中也都流传着是诸葛瞻倡导的,但却名过其实。
景耀四年(公元261年),35岁的诸葛瞻被封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董厥一起行尚书事,也就是说,诸葛瞻进入了朝政中心,和董厥一起,总理朝政,实权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
当时的蜀汉,朝政日下,“民有菜色”,诸葛瞻既不满于姜维的“穷兵黩武”,更恨黄皓的“祸国专政”,但其没有父亲诸葛亮的权威与政治手腕,所以也无法阻止局面的进一步恶化。
两年后,司马昭三路大军伐蜀,汉中阳安关失守,姜维、廖化、张翼、董厥四人不得已退守剑阁,以五万阻挡钟会十八万大军,就在钟会粮草殆尽行将退兵的时候,邓艾冒险偷渡阴平得手,江油关马邈投降,邓艾大军修整后沿涪水和左儋道,直扑涪城(今绵阳市),过了涪城,就是四川盆地无险可守,蜀汉政权岌岌可危。
在这关键的时候,后主刘禅于成都组建了一支近卫队,约两万人,准备阻击邓艾,这个队伍的都督,就是诸葛瞻,同行的还有张飞的孙子张遵、李恢的侄子李球、黄权的儿子黄崇、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等,妥妥一个官二代的子弟军。
诸葛瞻率军进驻绵竹之后,黄崇曾建议赶紧派兵占领涪江山口,依靠险要御敌,但不知道是拿不准邓艾的行军路线,还是没有山谷伏兵的经验,亦或是轻敌,反正诸葛瞻没有听从黄崇的建议,急的黄崇直哭。
邓艾轻松穿过左儋道,击败了诸葛瞻的先锋部队,拿下涪城。
诸葛瞻只好率军南撤退守绵竹,在绵竹,邓艾写信给诸葛瞻劝降,诸葛瞻愤怒的斩了送信人。
第一次交锋,邓艾没有占到便宜,然后再战,这次魏国的精锐终于把诸葛瞻带领的子弟兵围歼,诸葛瞻于阵前战死。
守在绵竹城的诸葛尚听闻父亲战死,策马冲向敌阵,亦战死。
诸葛瞻年37,诸葛尚17.纵观诸葛瞻的一生,如果从官二代的角度评价,名门之后、英烈之子、仪表堂堂、善工书画,在魏晋南北朝那个名士的时代,绝对是偶像级的人物;
同时,诸葛瞻也是一心希望光耀父亲的事业,振兴蜀汉,当绵竹兵败时,诸葛瞻曾大呼“我父子深受国恩,不早斩黄皓,以至倾败,用生何为”.诸葛瞻没有玷污父亲的名节,最后为蜀汉战死,衷心体国,为世代所歌颂。
当然,诸葛瞻必经没有经历实战的锻炼,性格上过于刚烈,带兵经验又明显不足,虽然一腔热血,但最终以悲剧收场。
不过面对历史的车轮,又怎是诸葛瞻一人能改变呢,诸葛瞻带着父亲的光环,最后为国家奋战而死,已经足够光荣了。
最后再说一句,诸葛瞻的另一个儿子诸葛京,在晋朝做官,眉县太守,他祖父诸葛亮去世的地方,五丈原,就在眉县。
后来诸葛亮政绩斐然,被升任江州郡郡守,也算一方大员。
再后来,五胡乱华,诸葛亮的子孙们据说迁徙到了浙江,现在浙江还有诸葛村一说。

参考: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
这个身份估计是他一生的负担,出去只要报上名号,就让人刮目相看:哎呀你爹是诸葛亮,你也一定十分聪明,快来给我们讲讲天下大势吧。
更可怕的是诸葛瞻小时候还表现得很聪明,更让别人多了一项夸他的理由:果然是诸葛亮的儿子。
诸葛亮可不这么看,在儿子八岁的时候他给哥哥诸葛瑾写信说:“我看他很聪明,将来估计成不了大器”巧的是,诸葛瑾也有个儿子叫诸葛恪。
诸葛恪比诸葛瞻大二十四岁,他这个堂哥在长大后可比诸葛瞻有出息,他独揽东吴朝政。
在诸葛恪五十岁,诸葛瞻二十六岁的时候,诸葛恪要出兵去打魏国。
当时有个叫张嶷的给诸葛瞻说:“你劝劝你东吴的哥哥吧,他这么长期脱离朝廷是有危险的。
”诸葛瞻不听,后来诸葛恪果然被杀了。
当然诸葛瞻在蜀汉名声很好,因为他父亲是诸葛亮。
一旦国家有了什么好政策,大家都会说这是诸葛武侯制定的。
诸葛亮是武乡侯,诸葛瞻世袭,也是武乡侯。
所以拜父亲所赐,他的名声一直很好。
所以的他官越做越大,不幸的是,他没有父亲的能力。
最基本的是当时宦官黄皓弄权,他都无法制止。
等到后来邓艾带兵打过来,他带兵前去迎战。
军队走到涪县,黄崇建议占据各路要害之地,阻拦邓艾。
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建议,特别是邓艾的军队历经千难万险才到这里,他们粮草都是问题,据险以守,以逸待劳,等他粮草耗尽,不战自溃。
但是诸葛瞻没有听。
最后被邓艾包围,邓艾劝降,他还算对得住诸葛二字,拒绝了。
战死沙场。
锦翼系
其实,诸葛亮是老来得子。
诸葛瞻出生于公元227年,此时诸葛亮已经46岁了。
待到234年诸葛亮病死五丈原时,诸葛瞻才只有8岁。
所以诸葛瞻年幼即丧父,失去了父亲的教导。
诸葛亮在临终前作《诫子书》,谆谆告诫诸葛瞻专注学习,修身养性。
诸葛瞻幼时非常聪明,诸葛亮还曾担心他过于早熟,将来难成大器。
但他成人后,能力平平,无法与其父相比。
诸葛亮在234年病逝后,诸葛瞻承袭了父亲的武乡侯爵位。
由于父亲诸葛亮在蜀汉政权功高盖世,诸葛瞻在17岁时,成为后主刘禅的女婿,并很快升为骑都尉。
诸葛瞻在父亲耀眼的光环下,官运亨通,在18岁时即任左羽林中郎将。
由于诸葛亮在蜀地名望隆盛,人们把诸葛亮的怀念都转移于诸葛瞻。
朝廷每当颁布一些惠民政策,人们都会把功劳记在诸葛瞻的头上,于是诸葛瞻在蜀地也有很高的人望。
不过,盛名之下的诸葛瞻其实难符。
公元260年,诸葛瞻在33岁时,已坐到了尚书左仆射、军师中郎将的位置。
次年又与辅国大将军董厥执掌尚书台。
但由于当时的政务由宦官黄皓把持,诸葛瞻虽然痛恨黄皓专权,却也无力扳倒黄皓。
对于姜维的北伐,诸葛瞻认为其好战无功,耗尽了蜀汉的国力。
诸葛瞻曾上表刘禅,请求削弱姜维的兵权,但遭到刘禅的拒绝。
所以诸葛瞻战死前曾慨叹“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
公元263年,魏征西将军邓艾偷渡阴平,进入蜀地。
诸葛瞻率张飞之孙尚书张遵、黄权之子尚书郎黄崇等前往御敌。
行至涪县后,黄崇力劝诸葛瞻抢占险要地段狙击邓艾。
但诸葛瞻优柔寡断,没有采纳黄崇的正确建议,致使邓艾长驱直入,进入成都平原。
诸葛瞻只得退守绵竹。
邓艾曾遣使劝降诸葛瞻,表示如诸葛瞻降魏,可封其为琅琊王。
诸葛瞻怒斩来使,誓不归降。
最终,诸葛瞻与张遵等人战死绵竹。
诸葛瞻的长子诸葛尚也在军中,当他闻知父亲战死后,慨叹身受厚重皇恩,理应以身殉国。
于是,冲杀于阵前,以死报国。
诸葛瞻短短的一生,生活在父亲巨大的光环下。
他无论在理政还是在治军方面,都资质平平。
但他忠诚于蜀汉,在不能苦撑危局之际,悲壮殉国。
诸葛亮为蜀汉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诸葛瞻父子忠诚可鉴,以死殉国。
诸葛亮家族为蜀汉奉献了毕生,这一点连老对头司马炎都钦佩有加。
“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司马炎的这个评价也是对诸葛亮父子最恰当、最公正的评价。

参考:
诸葛亮中年得子诸葛瞻,司马懿发来贺电,感叹岁月催人老,这是在套路诸葛亮,诸葛亮这么容易上套,这肯定不是真的诸葛亮,先不说诸葛亮,今天说说诸葛瞻,他到底做了什么?
对西蜀有什么影响呢?
听听诸葛瞻说的话,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
诸葛瞻是个聪慧,打仗不行,权术不行,政治上也不行,但是为人行,是个忠义爱国之人,对西蜀忠心耿耿,生在诸葛亮家可惜了,要是生在一般人的家庭可能还会好一点,可叹其一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建树,干宝评价诸葛瞻,说他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说他是个忠义之人,孝顺之人。
,属于老好人的那一个类型!可惜没有达到诸葛亮的愿望,没有看到山河统一天下太平!
参考:
诸葛詹是一代名相诸葛亮之子,说起诸葛亮其人,历代文人将相乃至平民百姓对其都是耳闻能详的。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曾隐居于南阳卧龙岗,后感刘玄德三顾之恩,遂出山辅佐刘备父子,竭力尽忠,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毕生不移之志,数次屡伐中原,后殁于五丈原军前。
诸葛亮生前曾留下了千古名典《诫子书》,来勉励其子诸葛詹勤学休身,齐家治国。
诸葛詹天资聪颖,博闻强识,因系武侯之后,其仕途亦是平步青云,风顺水暢,不仅做了驸马,年纪轻轻即官拜骑都蔚,后屡升迁至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是蜀汉朝廷倚望的重臣。
诸葛詹能得此殊荣,亦是因其父诸葛亮的余荫,然诸葛亮一生戎马,诸葛詹也难得武侯耳提面命,敦敦教导,再加上少年得意,故不免有志大才疏之嫌。
后魏国攻伐西蜀,邓艾偷渡阴平,诸葛詹拒敌于棉竹,于其子诸葛尚均战死。
诸葛詹虽系武侯之子,但其才能和其父无法相比,但饶是如此,其仍然不失为忠臣、孝子,诸葛一门,千古忠烈,后人景仰。

参考:
诸葛瞻,字思远,废话不说,单说此人,诸葛亮曾与哥哥诸葛瑾去信一封:“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而罗贯中也曾评价“智谋虽不扶危主,忠义真堪继武候”。
据此评诸葛瞻虽非平.庸之辈,但也不是像其父一样力挽狂澜的大材。
诸葛瞻在绵竹一战临死说“吾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伟,守国土失败,有何面目回见圣上”.。
诸葛瞻位高权重却不能像其父一样有智谋除去朝中隐患,导致蜀汉灭亡。
但其忠勇可嘉。
司马炎“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一善也”.诸葛瞻智不及大器,忠义之辈。

参考:
很多人都因为诸葛瞻不听黄崇建议,没有迅速占据险地,致使蜀汉灭亡而对他耿耿于怀,其实蜀汉的灭亡不能完全怪罪于诸葛瞻。
诸葛亮七次北伐耗尽了蜀汉的国力,而曹魏通过不断屯田,国力一直在上升,国家拼到最后其实还是综合国力的比拼,所以说蜀汉的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
只不过,诸葛瞻作为诸葛亮长子,从小就贤明远播,在蜀汉人民心目中他就是诸葛亮的化身,最后官拜尚书台,但却没能像其父一样保卫蜀汉太平。
这个可以从当时的一些风气看出人们对诸葛瞻的喜爱。
当时每次朝廷颁布一项好的政令时,百姓们都会说是诸葛瞻提出来的。
其实诸葛瞻本人还是很有才气的,他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也很强,是个不错的官二代。
但是显然他不具备其父诸葛亮的本事,领军打仗也非其所长。
要知道后三国时代的局面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如果蜀汉有会打仗的将军主外,而让诸葛瞻主内,也许蜀汉还能存活的更久一点。

参考:
诸葛亮的儿子是诸葛瞻,诸葛亮的孙子是诸葛尚。
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诸葛亮46岁才得一子,所以对他疼爱有加,跟他儿子诸葛瞻的命比起来,什么光宗耀祖频垂千史,那都是过眼云烟,所以诸葛亮对他的儿子并没有要求他有多大出息,只要平安活着就好,哪怕默默无闻。
公元234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县。
其间,写信给哥哥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
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
诸葛瞻因其父诸葛亮盛名,被众人给予了过高的期望。
延熙六年(243年),诸葛瞻十七岁,娶蜀汉的公主为妻,授为骑都尉。
?延熙七年(244年),诸葛瞻担任羽林中郎将,先后担任射声校尉、侍中。
因为蜀汉人士都怀念诸葛亮,加上诸葛瞻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强,所以大家都很喜欢诸葛瞻才思敏捷。
每当朝廷颁布一项好的政令,尽管不是诸葛瞻建议倡导。
百姓们都会互相转告说:“这是诸葛武乡侯所提倡的”。
都是拜诸葛亮美名所赐,才爱屋及乌,诸葛瞻也美名远扬,因而诸葛瞻的美名受到过分渲染,有些名过其实。
其实诸葛瞻绘画可以,军事方面缺乏锻炼。
景耀四年,他与董厥并为平尚书事,统领中央事务,但后主宠信宦官黄皓,混乱朝庭。
诸葛瞻感叹,自己能力不足,外不能够制衡姜维的兵权太大,内不能够除掉宦官黄皓,自己的说话刘禅丈人根本不听,把自己当成乳臭未干的小毛孩而已。
无可奈何花落去!都是诸葛亮由于忙于国家事业,哪里有时间培养孩子学习军事知识和政治知识。
孩子诸葛瞻除了绘画,别无所长了。
诸葛亮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
书中谆谆告诫诸葛瞻专注学习,修身养性。
诸葛亮病死后,诸葛瞻接班,袭爵武乡侯。
诸葛亮临终前对儿子献上一计。
诸葛亮,大家都知道,那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聪明过人,号称卧龙,千百年来,诸葛亮都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代表,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诸葛亮临死前怕有人谋害他的儿子,心生一计,保平安之计。
让儿子平安一生,,众所周知,刘备在此前把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将蜀国大权也一并交给了诸葛亮,这势必会得罪许多蜀汉官员,他们不敢明目张胆,对诸葛亮势必会将这仇恨转嫁到他儿子诸葛瞻身上。
诸葛亮在生还可以护住儿子,但是不能护他一辈子,死后怎么办?
于是,诸葛亮在生前便为自己儿子打算好了退路,那么他是如何确保儿子平安的呢?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时候,他的儿子年仅八岁,这个年龄正是天真无邪的时候,许多人想弄死他也是轻而易举的,诸葛亮害怕自己死后会有人加害于他的儿子,所以他向当时的蜀汉之主刘禅写了封信,我家中桑树800株,良田15顷,诸葛亮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向刘禅汇报了,意思就是我的儿子没有多余的钱去保证造反资金,就对刘禅构不成威胁,所以也不必对其下手,果然,诸葛亮死后,刘禅对诸葛瞻就像对待自己儿子一样,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诸葛瞻而且还做了蜀汉的大臣被授予骑都尉,现在细细的想起来,不得不被诸葛亮的睿智所折服,他的这一封信也算是帮儿子布置的最后一个锦囊妙计吧。
魏将征西大将军邓艾伐蜀,偷袭阴平,直抵绵竹,绵竹可是成都最后一道屏障。
?诸葛瞻率领长子诸葛尚等人在绵竹(今四川德阳市)防御。
因其不听黄崇提出的速占险要的建议,坐失时机,遂出城与邓艾决战,诸葛父子兵败战死沙场,绵竹失守。
后主刘禅出降,蜀国灭亡。
诸葛瞻也没有辜负他老爹的一片苦心,虽然不出众。
但是一门忠烈,也尽忠报国,没有给诸葛家丢脸。

参考:
说到军师一般人首相想到的便是名震三国的诸葛亮。
这位丞相不管是在漫漫历史长河还是当时战乱时期都可谓是一代名人,他衷心为主智谋超人被后人传颂世世代代,诸葛亮有一个儿子名诸葛瞻那么有这么聪慧的父亲想必诸葛瞻也不会很差用现代人的话语就是基因很强大。
诸葛瞻从很小的时候就很聪慧像父亲一样智谋过人,诸葛亮看到儿子很是聪慧却担忧了起来,常常为此事皱眉担心,有一次诸葛亮带人打仗时刻,留言跟哥哥说道:“诸葛瞻已经慢慢长大虽然现在聪慧过人可怕他骄傲不努力以后办不成什么伟大的事业。
”但生活命运就是不为人所想诸葛瞻在年轻时人生很是光彩照人可后来却早早就死了。
诸葛亮为诸葛瞻亲手写过一著作名叫《诫子书》,诸葛瞻是在诸葛亮年纪不小的时候出生的,年纪大了喜爱孩子所以对其很是宠爱,对他寄予厚望悉心教导打算让他接手自己的事业。
儿子年纪轻轻就成亲了,妻子是一位公主,由此封了官职,因为诸葛亮威望和能力,儿子在官场可谓是顺风顺水,时过不久便升了官职,随后晋升校尉,后来顺其自然成为了将军。
这个晋升速度不管是在历史朝堂还是现在职场都特别少见。
他脑子聪慧,喜欢画画,由于父亲势力高大名声远扬,诸葛瞻受到了大臣以及人民的喜爱尊重。
诸葛亮去世后,如果国家有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稳定的政策,大家都相互传说是诸葛瞻的功劳,事实却是有好多方法政策都是其他人想出进言的。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邓艾外出打仗,诸葛瞻首当其冲外出抵抗敌人,但过了没多久诸葛瞻就败下阵来,所以赶紧撤退,退到绵竹县接着和邓艾打仗,在此期间邓艾还想用高官利诱等方法,想让其归顺自己。
自古以来两军打仗时有一个潜在规定就是不杀来谈条件的人,诸葛瞻听邓艾想让自己投降便特别生气,以至于把来谈条件的对方的人杀害了,接着就跟其展开激战,由于缺乏理性盲目战斗随后死于战争,去世时还不到四十岁,诸葛瞻战死的消息被全国知道后所有人都很惊讶。
诸葛瞻一辈子都生活在父亲的光辉下,父亲名声实力实在太过宏大,在某些事情可能不用像其他人一样努力就能顺利经过,却没有超过他父亲的事情。
他的所有一切功绩都摆脱不了父亲的臂膀,如果他的父亲是一介草民怎会有如此光辉怎会娶到皇上的女儿,而诸葛亮的一切都是自己辛苦打拼出来的,这一个方面诸葛瞻就输给父亲了。

参考:

最终战死绵竹,为国尽忠,也不曾堕了父亲的名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