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王猛为何选择辅助苻坚而不支持汉人正统的东晋王朝

王猛有多“猛”,我们先看看他取得的一些荣誉。
唐朝有个古代六十四将祭庙,王猛位列其中;
宋朝的七十二将飨庙,也包括王猛;
北宋《十七史百将传》,王猛单独立传。

前秦皇帝苻坚把王猛比作两位古人,一位是姜太公,一位是诸葛亮。
苻坚说,有了你,我“优游以卒岁”,当个木头人皇帝就可以了。
可是著名史学家柏杨,觉得苻坚对王猛的评价还不够,他说诸葛亮的军事成就,都不配给王猛拎草鞋。
总之王猛够“猛”,其才独行史册,其德光照日月。
唯一比较遗憾的是,他所效劳的,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氐族政权——前秦,而不是正朔王朝东晋。
那么,作为汉人中的佼佼者,王猛为何不为自己的民族效力,甘当“二鬼子”呢?
出生:王猛的家乡已经不是汉人统治区王猛的家乡在北海郡剧县,即今天的山东寿光,地地道道的汉人。
可惜的是,他出生时西晋早已灭亡,东晋政权在与北方胡人政权的战斗中节节败退,不光收复不了北方,连中原大半土地都丧失了。
按“国籍”说,王猛是“后赵”人,在他出生前两年,他的家乡被羯族政权后赵占领。
王猛出身寒门,一家人在战火中颠沛流离,流浪到河北魏郡谋生。
所以,王猛一生都没有踏进东晋地盘,这种天然的割裂,让他很难有机会效力于汉政权。
类似的情况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比如元朝的张弘范,很多人说他是汉奸,可事实上他父亲就已经是金国人,他本人出生于元朝,如此切责张弘范,多少有点不公平。
出生地让王猛失去了,为本民族政权服务的先天条件,实在是一个遗憾。
出身:王猛融不进东晋门阀士族集团事实上,王猛还是有机会效力于东晋的。
在他29岁那年,桓温北伐攻克关中。
长期远离汉政权的关中百姓,夹道相迎,酒肉相奉。
王猛也很高兴,他急匆匆来到桓温大营求见。
会面的场景很特别,王猛一边侃侃而谈,一边不停抓虱子挠痒痒,把桓温看得目瞪口呆。
桓温被王猛的才学所折服,他说,纵观南朝没有一
桓温当场拍板,“赐猛车马,拜高官督护,请与俱南。
”然而,王猛却犹豫了,思虑再三,他决定放弃了这个机会。
王猛为何放弃难得的机遇?
说起来也不复杂,因为出身问题。
王猛出身寒门士族,没有家族根基,而东晋正是门阀士族集团的天下。
像王猛这种身份的人,在东晋只能依附于桓氏、王氏、谢氏、司马氏这样的门阀集团,依靠这些集团的赏拔,当个中高级官员,基本就是他的上限,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那是天方夜谭。
人是没办法战胜环境的,王猛很睿智地看出了自己的短板,他只能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
环境:选择东晋王猛只能做桓温的爪牙王猛拜见桓温,可以说是兴冲冲去,孤单单回,这个孤单是指他的心灵。
通过和桓温的会谈,王猛敏锐地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桓温在南朝的地位难以撼动;
二是桓温心怀异志。
桓温问王猛,为什么关中的豪杰,只有你一
桓温回报以长时间的沉默,他被王猛戳中了要害。
什么要害?
桓温就是故意放缓军事行动,目的就是养寇自重,与朝廷分庭抗礼!这个复杂的局面,让王猛迟疑了,他决定咨询自己的老师,再作定夺。
王猛一生很传奇,早年他在嵩山就遇到过世外高人点化,后来又隐居华山,他的这位老师,应该就是一位隐居的世外高人。
老师的话,坚定了王猛放弃效力于东晋的机会:“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如果你愿意给桓温当马仔,你就去,否则何必舍近求远?
机遇:王猛遇上了赏识他的明君苻坚果然,第二年就有人找上门来,请王猛出山——东海王苻坚。
苻坚是前秦开国皇帝苻建的弟弟,前秦二世苻生的叔叔。
前秦二世伏生,比秦二世胡亥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能徒手与猛兽格斗,战场上把晋军士兵吓破胆,估计项羽见到他也要矮三分。
苻生在位期间凶残好杀,荼毒百姓,把父亲留下的辅政大臣杀得光光,凿穿劝谏他的亲舅舅的颅顶,活活吓死生母。
出于忌惮,苻生又把魔掌伸向了亲叔叔苻坚和苻法。
苻坚当然不能束手待毙,他其实早就在暗中筹划,干掉苻生抢班夺权的计划。
也就是在此时,王猛经人推荐,走进了苻坚的生活圈。
很有可能,王猛也参与了苻坚弑杀苻生夺权的计划。
苻坚对王猛一见倾心,任命他为中书侍郎,职掌国家机要。
此后王猛的职务不断升迁,从一名白丁,到位列三公,仅用了五年时间。
王猛积极推进中央集权制,强力打压氐族权贵势力,因此他遭遇了权贵势力的围追堵截。
苻坚为了支持王猛,不惜对亲旧势力大开杀戒,甚至当众鞭打羞辱。
正是苻坚这个强大的后盾,给王猛施展

如果你是王猛,你可能选择抛弃苻坚,转投东晋吗?
现实:汉文化远比汉政权更重要说到这里,估计会有少数喷子,会指责我为王猛描红。
其实不是我为王猛描红,而是王猛的心本就是红的!王猛与苻坚的惺惺相惜,有一个前提条件——他们都是在奉行汉文化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社会改革和国家统一。
苻坚虽是氐人,他自幼酷爱汉文化,常年的文化熏陶,让他早成了戎狄的皮囊汉人的内核,这就是他能与王猛形成共鸣的基本条件。
苻坚当政期间,亲自耕种,兴修水利,鼓励农业生产,又严厉打压权贵集团,抚恤老弱,致力于多民族和平。
他治下的关中地区,被史书誉为“关陇清晏,百姓丰乐”。
对王猛来说,汉家文化中
即便如此,王猛的心中始终没有抹去“中原正朔”的思想,他在临终前告诫苻坚:“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
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这段话清晰地表露了王猛的政治倾向,他希望苻坚不要与东晋正朔为敌,要以剪除周边羌虏为己任。
剪除羌虏之后呢?
王猛没说,我替他说:归政于正朔!与身为“羌虏”的苻坚,毫不忌讳地说出这种话,可见在王猛的内心世界里,其实一直没有脱离“汉家天下”,这几个沉重的字眼。

参考: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莫过于东晋十六国,这一阶段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狼烟四起,以东晋门阀世族为代表的汉族势力偏安江南,摇摇欲坠。
常说乱时出英雄,就在这一时期涌现出前秦氐族人符坚和汉族人王猛。
他俩族别不同,地域不同。
应该说不是一棵梧桐树上的两只凤凰,后来却同吃一灶饭,共谋一家事。
张预评说\"猛谏苻坚不以晋为
王猛是汉人,应当辅佐东晋司马睿才对,怎么和氐人苻坚成了\"秦晋之好“呢?
答案只能从王猛自身去找了。
王猛画象寒门出虎子,贫贱志不移。
王猛(325年一375年)字经略,今山东潍坊寿光人,十六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将军,王猛出生于贫民家庭,家里贫穷,生活拮据。
为了糊口,小小年纪就背负生活重担。
他家是编畚箕的,常挑上畚箕去洛阳集市卖货,自小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对人间不平之事有了更多的了解。
传说一天卖货的时候,碰到一位鹤发老者,谈吐不凡。
王猛向老翁揖拜,老翁连忙说:\"王公,您怎么好拜我呀?
\"那年月兵荒马乱的时代,高人都成了隐土。
这老翁把王猛看成是济世之才的隐土。
王猛在那乱世之中,一边手不释卷,刻苦学习,广泛汲取各种知识,一边静观局势变幻,谋定而后动,等待明主的出现。
苻坚画像扪虱倾谈惊四座,谢绝桓温下江南王猛为人谨严庄重,深沉刚毅,胸有大志。
对时局有独到的看法,他也许想南下助司马氏一臂之力,可那帮东晋门阀豪族认识他吗?
尤其在门第观念盛行的晋朝,不可能容得下贩卖畚箕的年轻后生,何况他身无寸功。
倒是有一个叫徐统的后赵侍中郎官,邀他做功曹(军中幕僚)而被他婉拒。
东晋永和十年,荆州镇将桓温北伐,驻军灞上(今西安市东),王猛听到后身穿麻布短衣去见桓温。
桓温请王猛谈谈对时局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广众之下,一边扪虱,一边纵谈天下,旁若无人。
桓温见奇问道:\"我奉天子之命,统率十万精兵举大义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而关中豪杰却无人到我这里来慰劳,这是为何?\"王猛直言不讳答道:\"您不远千里深入北境,长安城近在咫尺,您不去拿下,人们都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肯前来\"。
王猛点破了桓温拥兵自重不肯出兵的心事,讪讪说道\"江东没有一
”后桓温撤兵,请王猛一起南下而被谢绝。
王猛知道在土族盘踞的东晋朝庭里,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很难施展抱负,若追随桓温则等于助其篡晋。
这是他不愿看到的结果,从内心深处他还是有维护东晋正统地位的思想。
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侍苻坚(338年一385年),字永固,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氐族。
十六国前秦第三位国君。
自幼聪慧,多才博学,有经略大志,爱交天下豪杰,他即位时,前秦社会一派混乱,各民族间仇杀不断。
苻坚一面整顿吏治,平息内乱。
一面广招贤才,提拔重用了包括王猛在内的一批精明廉洁的汉族士人参与朝政。
苻坚和北魏孝文帝一样特别喜欢汉族文化,注意延揽汉族下层有志之人。
当时手下人劝苻坚废主自立,他也拿不定注意,便去问时任尚书的吕婆楼。
吕说\"我已是屠刀下的人,不足以办成大事。
我的私宅里有一位叫王猛的人,他的谋略世间少见,殿下应该请他出来,并向他请教。
\"在吕婆楼的推荐下,二人一见如故,谈今论古,脾气十分相投。
苻坚自认为如同刘备遇到诸葛亮,夸赞王猛说:\"王景略固是夷吾,子产之俦也\"。
把王猛当夷吾,子产(古时贤臣)看待,\"卿夙夜匪懈,忧勤万机,若文王得太公,吾将优游以卒岁\"。
王猛为报知遇之恩昼夜工作,从不懈怠。
忧思国事,勤奋努力。
使苻坚感觉到好象是周文王得到了姜太公,高兴的没有忧愁了。
经过王猛的精心辅佐,苻坚很快站稳了脚根,逐步统一了北方,建立起强大的前秦政权。
吕婆楼画像后记王猛是中国成功的政治家之一,他生于乱世而救世于乱世。
他是汉族,却抛开种族偏见,择明主而投,救民于水火,为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做出了贡献。
他有忠君爱国思想而又不泥古于此。
临终嘱托苻坚勿南下用兵,而苻坚未予采纳,淝水兵败,既证实了王猛的远见卓识,也将他经营几十年的前秦基业葬腹于海底,这就是历史!淝水之战
王猛的出生、活动地,均处在苻坚的统治之下,顺理成章出仕苻坚,并且辅佐与他,也就不足为奇了。
毕竟,那时候民族意识还不是很强烈,王猛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也就单薄了。
虽然神州沦落,胡人饮马中原,使得中原之民有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但时过境迁,眼看东晋王朝不救民于水火之中,也就渐渐麻木,逆来顺受了。
王猛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他当然明白异族的残酷无情,杀人如麻。
可他有什么办法?
他也无能为力!如此,王猛只能将错就错,苟活性命于乱世,全然不记“春秋大义”,以“各为其主”为借口。
从而,不断麻痹自己,去追求自己的荣华富贵了。
另外,王猛压根就不可能舍近求远,去投奔东晋王朝,因为这既不现实,又不安全。
自“五胡乱华”开始,中原陆沉,晋室残余势力携士族“衣冠南渡”,于南方建立起了偏安政权。
到了王猛时期,“五胡十六国”相继烟消云散,被新兴的苻坚政权所替代,继而统一了北方。
此时,倘若王猛去东晋王朝入仕,恐怕免不了一番波折。
一方面路途遥远,说不定没走到就玩完了。
另一方面兵荒马乱,飞来横祸太多,也说不定半路就没有以后了。
因而,一向很看重
何况,江东士族林立,庶族很难有出头之日。
弄不好,就是一个得不偿失的结果,而且政治风险太大了。
总之,王猛是基于现实、利己,做出的

参考:
这其实是两个问题。
①:王猛为什么不支持汉人正统?
难道东晋就没有他施展抱负的一席之地吗?
②:即便不愿意辅佐东晋,也可以隐居,身为汉人,王猛为什么要辅佐胡人?
先来说第一个问题。
东晋承接西晋,好的没学到多少,坏的方面全继承了。
比如内斗。
司马睿于江南复国后,虽然他是皇帝,但却非常弱势。
在百姓眼里他是皇帝,但在大士族眼里,他只是跪着要饭的落魄皇族而已。
堂堂皇帝却沦为橡皮
为了集中权力,司马睿登基不久后就重用提拔了不少亲信,如刘隗、刁协、戴渊等,授予他们官职,让他们坐镇一方。
以之作为自己对抗江南士族的羽翼。
然而司马睿刚有点作为,士族们立马就展开了反扑。
比如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王敦,随便扯了个清君侧的理由就起兵造反了。
后来打到建康城下,硬是把司马睿给活活气死。
司马睿死后,晋明帝继位。
这位新皇帝比老爹聪明,他知道仅靠几个文官是不可能制衡士族的,于是他就把仰仗对象从文官转移到了当时的“流民帅”身上。
啥叫“流民帅”呢?
简单点说,就是当时除了衣冠士族纷纷南渡之外,还有大量的地方豪强和流民武装也逃到了南方。
而率领这些流民武装的首领就叫做“流民帅”。
这些流民武装具有较强的军事实力。
军事实力有多强呢?
说几
比如祖逖、郗鉴、苏峻、刘遐等等。
后来王敦与晋明帝的矛盾激化,二度造反,晋明帝镇压王敦时,仰仗的主要武装力量,就是这些流民军事集团。
不过,东晋皇帝可以利用流民武装一时,终究不能利用一世。
因为流民集团的战斗力和北伐意愿都很强,利用的好,他们是皇权制衡士族的利器,制约的不好,他们也会变成军阀,反弑皇帝。
比如协助晋明帝镇压王敦造反的苏峻和祖约(祖逖的弟弟)后来就都因为待遇问题发动了叛乱。
所以整个东晋时代,朝廷对流民都具有极强的戒备心理,不但不支持他们北伐中原,让其领袖进入朝廷中枢,甚至还不准流民过长江,只允许他们在淮河以南,长江以北这一小坨区域内安家。
(这也就是东晋江北京口势力形成的原因)说到这里,可以不难看出:别看东晋疆域面积不大,但内部矛盾那是真的多。
首先的一个矛盾是皇权与士族的矛盾。
其二是流民、豪强团体与士族的矛盾。
三是皇帝对流民、豪强团体不信任,导致的又一个矛盾。
另外还有一个隐藏的矛盾,前面没说,那就是士族与士族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可以归纳为两点。
一是士族之间争权夺利,经常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比如王敦之乱被镇压后,王氏的势力有所衰落,颍川庾氏上位,两大家族对峙期间,基本上是王氏想干啥,庾氏就反对。
庾氏想点干啥,王氏也强烈反对。
到最后,两家啥都干不成。
二是士族内部容不下搅局者,都想维持现有的局面,不想北伐收复失地,打破当下的政治平衡。
比如后赵内乱期间,庾氏想趁机北伐,但王氏就反对,为了反对,王羲之还建议朝廷放弃长江以北的全部领土。
后来桓温北伐时,也是这个情况。
可以说,那时候的东晋,肉食者群体大部分都是沉迷于游山玩水,奢侈放纵,沉溺享乐的废材。
这些人除了书法造诣外,几乎一无是处当然大部分人如此,也不代表所有人都是这般废材。
比如前面提到的桓温就很有本事。
公元354年,桓温北伐关中,晋军打得前秦军军节节败退,兵峰一度打到长安郊外。
关中百姓看到晋军旗帜,激动都要泪崩了,纷纷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许多老人更是疼哭失声:“没想过这辈子还能再次见到官军!”当时29岁王猛也是在这个时候出山,希望求见桓温一面。
两人一见面后,畅谈甚欢,桓温很欣赏王猛的才干,想收为己用。
但王猛却不愿意。
为啥呢?
因为王猛在聊天中看穿了桓温北伐的真实目的——北伐中原是假,借北伐捞取政治资本是真。
虽然王猛当时也看不出来桓温捞取政治资本之后有什么企
但他能猜到,其实桓温也是个保守派。
他与江南士族并无本质区别。
说到这里,王猛为什么不愿意效忠东晋,答案一目了然了。
东晋朝廷太没有进取心,那些人并不值得王猛辅佐。
甚至还可以这么说,其实士族也不需要王猛这号人来辅佐。
在他们看来,维持既有秩序即可,随便找个打酱油的也能维持局面,要王猛又有什么用呢?
而且再说了,王猛身居几品?
九品之中有汝之名乎?
东晋那帮高谈阔论,整天吃五石散的高门大姓也不可能让他一个出身北方的微末之人有所作为。
王猛左等右等,好不容易盼来个桓温,结果他也是个有私欲的野心家。
看穿了桓温,王猛自然会有所权衡。
辅佐桓温自己就有发挥空间吗?
如果桓温真是一心北伐,恢复失地,那么自己跟他,应该就能实现平生的抱负。
可是万一桓温走上了另一条路呢?
那自己是不是也得把未来搭进去?
跟着他在夺权篡位的路上越走越远?
如果某一天桓温欲望膨胀,想要当皇帝,自己是帮还是不帮?
王猛肯定不愿意牵涉进这摊烂事中。
所以他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虽然桓温很欣赏他,他也承认桓温的才华,但他却对桓温的志趣深感失望。
两人不是一类人,终归走不到一起。
接下来再说第二个问题。
王猛断然拒绝桓温
之后他发现前秦丞相苻雄之子苻坚是个很了不起的人。
于是,他决定辅佐苻坚,建立一番功业。
并最终还真的建立了一番功业。
对于王猛的选择,多数人都有两个疑问。
一是王猛为什么不愿意隐居?
二是王猛为什么要辅佐胡人?
难道他没有民族气节吗?
这里不饶弯子,直接说答案。
王猛出身于公元325年的青州北海郡,还没出生时,老家就已经沦陷。
他的童年可以说完全就是在战乱中渡过的。
正是由于有这种痛苦经历,所以王猛比南方士族更能体会北方人的需求。
当时北方老百姓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所谓的民族气节吗?
并不是。
大家需要的是一个安定团结的,统一繁荣的社会。
想躲,隐居,怎么可能?
北方没有一块土地不打仗,要是能隐居,当时的老百姓也不会那么悲催了。
所以,隐居是不可能的。
大家只能祈求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
王猛作为一个大才,这种事情他认为自己当仁不让。
在当时。
如果东晋愿意北伐,北方老百姓当然会支持。
比如桓温北伐关中时,老百姓看见王师旗帜后,就是喜极而泣,纷纷泪流不止。
就连王猛当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辅佐晋室。
希望在桓温门下找一个归宿。
然而问题是,东晋不愿意北伐。
老百姓盼望王师,可王师并不在乎自己的北方子民。
北方老百姓南渡,也是二等公民,不允许到江南。
这个时候,老百姓没得选,王猛也没得选。
盼不来王室,大家只能自力更生了。
苻坚是胡人吗?
他是。
是氐族人。
可是,他这个氐人就是比所谓的汉人正统王朝的统治者要强。
至少他关心黎民百姓,有一统天下的雄心。
仅凭这一点,两晋一十五位皇帝就没有一个比他优秀。
而且他的汉化程度极高,在他看来,自己并不是外国人。
自己生在凉州略安郡,祖宗至少三代也都是凉州人。
氐族本来就是农耕民族,与汉人混居的结果就是大家说汉语,以汉人礼仪行事,早就与汉人融合了。
因此在苻坚看来,自己是中原人。
鲜卑慕容氏那帮人、鲜卑的拓拔氏、漠北的丁零人,那才是外国人。
苻坚临死前,面对羌人姚苌的威逼,他的回复是:传国玉玺我已经送到晋朝,你小子没资格拥有这种至上宝物。
这说明,对于谁是正统,其实苻坚心里也是拧得清的。
纵然他也想灭掉东晋,可他对东晋的认同远比胡人要高得多。
正是有这份文化认同加身份认同,王猛才会认可他,愿意辅佐他。
如不然,鲜卑慕容儁也是雄才大略之主,王猛干嘛不辅佐他呢?
总的来说。
现代人很难理解王猛的选择,但站在当时人的角度,这种选择不难理解。
北方多战乱,当时有个冉闵杀胡,但他的贡献只是在“破”的层面,并没有“立”,恢复中原社会秩序。
王猛选择辅佐苻坚,目的就是为了在北方推行汉化,为了“立”。
无论他如此选择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那就是王猛对北方的胡人的打击以及北方汉文化的恢复都有很大贡献。
他临死前说:“晋室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
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
鲜卑羌虏,我之仇雠,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言终而卒,年五十一。
”临死前他还想着要护着南方那不争气的废材玩意,想着要剪除北方夷狄。
这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他,完全不为过。

参考:
当时人们没有那么重的民族观念。
就汉人那种具体的概念并没有形成。
当时的人已晋人来相称。
南北朝是南人北人互相称呼,用汉人来相称的话,应该是元以后的事情了,到了清朝就更加鲜明了。
当时恒温征北也请过王猛出工,但王猛的老师告诉王“你怎么能够和恒温和平相处呢?
在北方待着自可富贵,何必舍近求远。
\"王猛是个聪明人,去到南方的话,他一个平民出身的人不是世家子弟,没有大的厚的背景,又没有军队。
他如何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
南朝是个非常讲出身的地方,他一个寒士是得不到重用的。
而苻坚虽是氐族,可礼贤下士,更重要的是他俩一见如故。
而且对于王猛言听计从,甚至乎杀了他舅舅都无所谓。
就是刘奋对诸葛亮也比不上。
有一个好的领导。
谁在乎什么民族不民族,汉族不汉族。
天下平安了以后就没有战争了,这其实是为人民造福的。
他们两
王猛就这么活活的累死的,就王猛不死的话,苻坚也不会战败而死。

参考:
王猛,前秦宰相,五胡十六国时期唯一治世的缔造者,“功盖诸葛第一人”。
但他作为汉人,却选择了为当时汉人政权东晋的敌国——氐人的前秦服务。
这是为啥?
用现代文雅的概念来解释:当时的阶级矛盾,已经远远超过了民族矛盾。
如果换种简单粗暴点的方式,那就是:就算王猛想为南边服务,人家东晋朝廷还不想搭理呢!穷人出身,也想跟世家大族平起平坐?
(为了全面搞清楚原因,阐述时代背景较多,赶时间的朋友可直接拉到最后一节)西晋灭亡,更多因统治者腐败造成,别指望中原老百姓多拥护他们公元311年,匈奴汉国大将刘曜等人攻破洛阳、俘虏晋愍帝;
公元316年,长安也被刘曜等人攻入,晋愍帝被俘。
第二年,宗室司马睿在建康称帝,这就是东晋。
表面上看起来,西晋是被匈奴人灭的。
但实际上,司马氏是被自己玩死的:这些匈奴人,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内附,也就是说,他们是中原王朝的臣民。
三国时期曹操将其一分为五(分化控制),即所谓的五部匈奴;
而刘渊家族,则仅是其中之一。
匈奴人为啥姓刘?
因为他们早年与汉皇室通婚,自认为是汉朝的亲戚,所以跟着改了姓。
说白了,就是想让自己不那么像外人。
此外,西晋初期的羌、氐、鲜卑,大都是归属于中原朝廷的臣民;
其首领,也都是西晋王朝本着“以夷制夷”思路任命的官员。
即使羯族,也是生活在并州的匈奴一支而已。
不过,西晋统治者却没把他们当成一回事。
西晋作为世家大族共同掌控的王朝,在剥削百姓上有着高度的一致,那时混居的各族人民,无差别享受着统治者的盘剥:“服事供职,同于编户” ;
但这些被压榨的百姓中,内迁的少数民族堪称底层中的底层。
秉承两汉400年之余威,那时的中原人,在东亚大陆上无疑是高一等的存在;
而内迁少数民族,大多是被征服后,或主动归顺、或被迫迁徙,以补充中原王朝的人口需求。
作为孤苦无依的新移民,这些人大多被西晋各级官员、地主土豪当成奴婢、长工,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却还经常被欺负,就像江统在《徙戎论》里说的那样:“苦汉人侵之......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
因此,在晋武帝司马炎时期(甚至在东汉后期),就经常爆发羌、氐、匈奴人叛乱。
但面对中原王朝的强悍武力,这些反抗者最终都只是送人头而已。
而随着司马炎去世,力量对比起了变化。
司马炎在位期间,曾创造了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太康之治,但同时也埋下了几个隐患:大封藩王,而且是握有兵权、掌控一方官员任命权力的实权藩王;
出于多方面考虑,选了个最傻的儿子(司马衷)接班,还配了个最歹毒的儿媳妇(贾南风);
与世家大族共治天下,放任土地兼并、贪污腐败、骄奢淫逸之风肆无忌惮的生长。
而在司马炎死后,一方面,面对傻子一般的皇帝,外戚、宗室为了争夺大权开展了旷日持久的争夺战,即“八王之乱”,数十万精兵,以及无数朝廷、军队中的中坚力量死于非命;
另一方面,洪、旱、蝗、瘟疫等各种自然灾害连续爆发,醉心于内斗的西晋朝廷几乎无暇救济,原本就贫苦不堪的各族百姓大量沦为流民,在饥饿、战火的侵袭下尸横遍野。
最先发难的是氐族兄弟李特、李流等人,他们与各族流民进入益州求食(要饭)的过程中趁机起事;
同时,八王之乱过程中,北方藩王纷纷征调少数民族的兵马,匈奴贵族刘渊就被成都王司马颖视为强力外援。
但在看透司马氏的腐朽无能本质后,刘渊决定自立门户,为了争取汉族百姓的支持,他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帜、定国号为“汉”,很快成了西晋王朝的有力挑战者。
这就是西晋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在中原大肆杀戮的少数民族军阀固然可恨,但一溜烟跑到江南的晋朝统治群体,同样没什么公信力、号召力。
逃到江南的东晋王朝醉心于内斗,低层人才毫无出头之日西晋因内耗而亡,但逃到南边的东晋统治群体仍没什么长进。
八王之乱期间,司马睿就听从王导的建议跑到建康,并且争取到了当地世家大族的拥护和支持。
其后,大量北方皇族、世族也来了,自视中原正统的他们,此行并不仅仅是为了避难,而是为了“猛龙过江”、争夺朝廷的掌控权。
就这样,南北世家大族之间爆发了旷日持久的争夺战,周玘、周勰父子先后意
(马即司马)但矛盾并没有消失,而且世家大族们集体对寒族的压迫仍旧没放松。
于是乎,江南各股势力互相间使绊子、扔沙子、捅刀子自然是少不了,东晋王朝几乎没有安生过。
甚至连丞相王导的族弟、掌控荆州军政大权的王敦,由于不满晋元帝利用其他家族钳制王氏的影响力,于322年反叛攻陷建康,史称王敦之乱。
可怜的晋元帝活活被吓死。
但即使这样,后来朝廷平定叛乱后,势力庞大、裙带关系盘根错节的王氏,仍然备受司马氏皇室重用,让人无比服气。
后来的外戚庾亮掌权、苏峻之乱在此不赘述,王猛亮相的时期,东晋的朝廷争斗的主角已经变成了桓温。
作为谯国桓氏的代表人物、晋明帝的驸马,时任安西将军的他,在公元346年率军伐蜀,一举灭亡了氐族李氏的成汉政权,帮助东晋统一了南方,一时间威震江南。
但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驻扎荆州、声名大振的桓温,让东晋朝廷心存忌惮,他们用殷浩来制衡桓温;
而在这种情况下,桓温依仗自己管控的庞大州郡,自行设置官员、自行招兵买马,几乎等于半独立小王国,双方之间维持着微妙的平衡而已。
公元349,后赵皇帝石虎病死,中原大乱,桓温立即请求北伐,但朝廷不愿意他再立功劳,一直不同意,双方甚至差点撕破脸。
接下来,不愿意桓温出风头的殷浩多次北伐,却屡次战败,东晋朝野怨声载道。
桓温借机掌握朝廷大权,并且开始率兵北伐。
第一次,就是进讨苻氏的前秦,他和王猛的会面,就是发生在这期间。
出身寒族的王猛,也许压根进不了东晋朝廷的法眼公元354年,桓温亲自率军北伐。
一路上经过多次血战后,晋军顺利进入了关中;
到了4月,晋军已经抵达灞上,前秦军队退守长安一线,附近的郡县则全都望风而降。
这是近40年来,东晋军队第一次抵近长安,当地的男女老少,争先恐后地带着酒肉前来围观、慰问军队;
有些上了年纪的百姓甚至流下了眼泪,激动的说:“不
但淳朴的老百姓,哪知道东晋政客们的心思。
此时势头正盛的桓温,并没有一鼓作气的渡灞水、直取长安,而是令人意外的按兵不动。
咱们的主角王猛,就在此时登场。
王猛出生于北海郡,幼年时,后赵大军肆掠中原,王猛跟随家人颠沛流离,辗转到魏郡定居。
面对一贫如洗的家境,年轻的王猛不得不以贩卖畚箕为生。
但即使身处窘境,王猛并没有随波逐流,他“瑰姿俊伟,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做事不拘小节,而且自视不凡,在笔者看来,就像韩信、诸葛亮的混合体。
见到一个穷人这么“嚣张”,那时的达官贵人们经常嘲笑王猛,但他不以为然,隐居在华山,“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又有点姜太公的架势。
因此,当听闻东晋大军抵达关中后,王猛穿着一身破旧衣服就来拜见。
当着一众南朝文武、达官显贵的面,王猛旁若无人,一边扣着虱子,一边纵论天下大事。
作为一代枭雄,桓温自然有看人的眼光,对于眼前这位另类的汉子,他心中暗暗称奇,于是抛出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以试探此人的斤两:“我奉天子之命,统帅十万精兵为百姓消灭残存的寇贼,然而三秦的豪杰之士至今没有人前来归附,这是为什么呢?
”这说明,当时拜见桓温的,大多是怀念汉人朝廷的关中老百姓,而且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看热闹;
而那些对社会具备影响力的豪杰、大族,反而避而不见。
王猛徐徐道来:“您不远数千里,深入敌境,如今长安近在咫尺,您却按兵不动;
大家摸不清您的意
因此,当王猛一下点破自己的小算盘时,桓温一时间无言以对;
过了好久他才抬起头,徐徐说道:“整个江东,没有一
不久后,探到东晋军队粮草不足后,前秦国主苻健采取坚壁清野的方式,让晋军面临进退维谷的窘境。
6月,桓温被迫撤退。
临行前,他以“赐车马、拜高官督护”为条件,
王猛回山征询老师的意见,老师说:“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贵,岂为远乎!”你跟桓温怎么可能两雄并立?
何况此地自然能得到富贵,没必要南下。
这是《晋书》中的表述。
王猛不愿意南下,既有忌惮桓温与朝廷政权、最终可能连累自己身首异处的考虑;
也有豪门当道、寒族报国无门现实的疑虑。
在当时的政治生态下,东晋朝廷需要的也许不是实干家,而是善于制衡派系、玩弄权术的政客;
像王猛这种毫无背景、出身草根的才俊,在这里只会沦为炮灰。
两年后,自小崇尚汉文化、以儒生自居、心怀“混一六合,以济苍生”之志的苻坚诛杀暴君符生,夺取了前秦大权。
他听闻王猛的才华后,立即召见后委以重任。
当时年仅36岁的王猛,一年之中连续五次升迁,创造了封建时代寒门人才的官场奇迹。
坚曾公开对群臣说:“王猛,就是我的管仲、子产!”以火箭般速度担任了前秦宰相、“权倾内外”的王猛,遭到了一众勋贵、功臣的嫉恨。
为前秦立下汗马功劳的氐族酋长樊世侮辱王猛,直接被苻坚处死;
尚书仇腾、丞相长史席宝说王猛坏话,则被苻坚连降数级,贬为老百姓。
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说王猛的不是。
在王猛的操持下,前秦政权推行汉化政策,广施仁政,减刑免租 、鼓励生产, 积极推进各族融合 ,政治清明、社会和谐,并且凭借强盛的国力统一北方,短暂结束了持续数十年的战乱,“关陇清晏,百姓丰乐” ,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唯一的治世。
王猛凭借他的杰出贡献,被后世政治家、史学家广为赞誉。
北魏杰出政治家崔浩说:“若王猛之治国,苻坚之管仲也”;
近代史学大家范文澜认为:“苻坚在皇帝群中是个优秀的皇帝。
他最亲信的辅佐王猛,在将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将相。
”柏杨更是把王猛视为超过诸葛亮、王安石的伟大政治家:“王猛是中国成功的伟大政治家之一,在他之前有诸葛亮,在他之后有王安石,诸葛亮欠缺军事上的成就,王安石欠缺坚强的支持力量......不但国泰,而且民安。
”如果当初王猛南下,也许历史上就少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多了一位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

参考:
“汉人王猛为何选择辅助苻坚,而不支持汉人正统的东晋王朝?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得看看王猛是何许人。
早在1916年,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发表过一首七律诗《送蓬仙兄返里有感》,其中有这样两句:扪虱倾谈惊四座,持螯下酒话当年。
扪虱倾谈是一个典故出自《晋书·王猛传》,说的就是这个汉人王猛,什么意思呢?
说当时有
一次桓温入关,王猛得知后就去大营拜访他。
一见面就开始谈论天下大事,谈的特别投入,一边谈一边搓着身上的虱子,旁若无人一般,想一下这个画面也是挺美的。
可能大家想说,见这么重要的人就不能还一身衣服吗?
不能,因为没有衣服换。
王猛生于乱世,家境贫寒,早年以卖畚箕为生。
但即使这样,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王猛仍能手不释卷刻苦读书,最终学有所成,得到了桓温的赏识。
但当时迫于时局,也因为看出桓温篡晋的野心,王猛不能助其谋逆而有损清名。
所以两人最终虽一见如故但并未共事。
那王猛能否绕过桓温直接辅助东晋王朝?
可以,但是很危险,像是在玩火。
桓氏家族是东晋屈指可数的名门望族,位列“江左八达”,而东晋王朝又一直处在中原氏族和南方氏族交替统治之下。
两大派系的氏族服务同一王朝,但阴谋、内斗、杀戮始终没有停止过。
作为没有任何氏族背景的王猛如果服务东晋王朝就等于把自己置于炭炉上烘烤,随时都可能粉身碎骨。
所以最终王猛决定继续留在家中读书。
直到公元355年,也就是桓温退兵的第二年,又一个大人物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
苻坚这
这样,王猛便开始辅佐苻坚。
在他的辅佐下,公元357年,苻坚除掉了残暴的苻生及党羽,自立为大秦天王。
而又是功臣又是汉人的王猛被封为中书侍郎,职掌军国机密。
此时,我相信王猛更不可能去服务东晋政权,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身份乱世得伯乐知遇之恩,此生无憾。

参考:
“王猛之事秦,竭忠尽智,至于临殁之时,犹惓惓以善作善,成望秦王追从前圣,宜其主眷优隆,为人臣之所当勉也。
”这段话是康熙皇帝在一次宴席上,对文武百官所说的,其目的是让他们学习王猛的精神和毅力。
我们先不说康熙为什么这么推崇王猛,单从这件事本身来看,就足以说明一点,那就是王猛在后世的地位。
毕竟,不是随便一位武将或文臣,都能被当朝皇帝拿来作楷模与典范的。
王猛,字景略,五胡乱华时期的北方前秦人士,曾官至丞相大将军,为当时北方汉人所能做到的最高成就。
前秦是氐族创建的国家,开国皇帝为苻(fú)健,国都位于长安,是五胡乱华时器唯一一个拥有过繁华盛世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曾统治过整个北方的国家。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王猛的支持与帮助。
可以说,若无王猛,前秦不会有太大的成就,甚至于能不能活过三代都是一个问题。
根据史料记载,前秦的二代君王因为是苻生这个千年罕见的暴君,所以当时对内动荡无比对外屡战屡败。
若非王猛坚决支持苻坚继位,可能前秦真的会在苻生手中灭亡。
王猛一生中有两个最大成就,第一个是帮助前秦建立了完善的国家制度,使之从奴隶制国家转变为封建制国家。
第二个是仅用十年时间便帮助前秦一统北方,使之拥有了虎视东晋的能力。
说到这里,关于王猛的简介也就到此为止了。
相信通过上文大家也能清楚地明白,王猛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优秀人物(史料说他比诸葛亮更加值得尊敬和膜拜)。
因而,接下来我们进入正题,即作为汉人的王猛,为什么不去帮助汉人正统的东晋,而要去扶持少数民族建立的前秦。
一,王猛并非晋人王猛出生的时候,他的家乡已经被羯族人石勒建立的后赵所统治(后赵无一明君),而且在统治之初就屠杀了晋朝降卒三万人,所以当时后赵境内的百姓都不敢声称自己是晋人。
等到王猛长大成人的时候,后赵已经灭亡,而他的家乡也已经被新兴的前秦政权所重新统治。
因而,王猛从始至终都没有接触过东晋政权给他带来的任何便利和影响。
这点其实和元朝的张弘范非常相似,很多人都说他是宋朝的叛徒,因为正是张弘范击败了宋朝最后的两位名将,即文天祥和张世杰。
但我们并不能以这样的角度去思考张弘范本人,因为他出生于元朝统治区,且他的父亲早先还在金国军中效力。
因而,对于一生从未踏足过故土,甚至没有得到故土半分帮助的人,我们又怎么能苛责他们不爱国不效国呢?
二,王猛自身的缺陷晋朝时期,无论西晋东晋,还是后世的唐高宗以前,我国统治阶层都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即世家门阀制度。
这个就是指,一个王朝的统治层基本都是一个阶级的,他们会联起手来抵制新兴的阶级,而这个所谓的新兴阶级,恰好就是王猛所处的寒门。
王猛出生于微末之间,在他少年时期就已经父母双亡,若非手中有一个编簸箕的技术,可能早已经饿死在凡世之间。
而这样的身世,则注定了他只能被归于寒门,而寒门要想出人头地,最不可能实现的地方就是东晋。
原因是东晋的统治层是衣冠南渡期间的皇族司马氏与本土贵胄谢家与王家,而这三家都是门阀阶级,他们又怎么会容忍王猛这样一个出身寒门的人,来跟他们抢夺王朝的统治权或治理权呢?
三,汉文化远比汉政权重要王猛投效前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与当时还是前秦贵族的苻坚非常情投意合,甚至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苻坚虽然是氐人,但从未轻视汉文化,而且本人也非常喜欢并向往汉文化。
而王猛作为土生土长的汉文化传承者,自然是想要将心中的济世救人思想发扬开来,因而二人可谓一拍即合。
在王猛投奔苻坚后没多久,苻坚便诛灭暴君苻生自立为大秦天王,也就是前秦的最高统治者。
而王猛作为苻坚的头号谋士,在他鼎力的支持下,先后抚恤老弱兴修水利,鼓励耕种打压权贵,可谓在最短时间内便让濒临崩溃的前秦重新步入了正轨。
而且在王猛逝世之前,他曾对苻坚说道: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
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王猛是多么的相信苻坚,毕竟苻坚也是异族,前秦也是异族建立的国家。
但他依然敢于明着告诉苻坚,东晋才是正朔传承,以后不要轻易攻打东晋(可惜苻坚没有听从王猛的遗命,最终身死国灭)。
文章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作为汉人的王猛,之所以不去支持汉人正统的东晋,而要投靠氐族的前秦。
首先是因为他没有受过东晋乃至西晋的半分恩惠,而且就当时而言他也不算是晋朝人士。
其次是王猛出生寒门,根本无法融入东晋的门阀世家,一旦去了只能抑郁终生而已。
最后是,在王猛看来,汉文化远比汉政权重要,作为曾经汉民族的国土,他有必要亲自挑起在北方传承汉文化的千斤重担。
参考资料:《十七史百将传》《晋书》《盛世危言》等。

原因如下:第一,王猛无法效力东晋王朝。
东晋王朝流传汉代遗风,基本是几大豪强家族把持朝政,掌握国家权力。
这些家族,比如王谢袁萧四大家族,对于血统出身看的很重,大体是世袭制度。
王猛并没有什么根基,是贫民家庭出身,就算效力于东晋王朝,最多也做个中低级官员。
这对于王猛的卓越才干来说,是浪费了。
实际上,王猛名气极大以后,恒温亲自去拜访他,但也只给了他一个低级官员职务。
这就像诸葛亮一样,要么就不做,要做就要发挥自己所有才干。
相反,苻坚的前秦则是氐族人的政权,没有东晋的封建制度这么严密。
况且,苻坚需要王猛这样的人,来打击氐族奴隶主贵族势力,增强自己的权力。
王猛投靠苻坚,会位极人臣,发挥自己能力。
第二,王猛严格来说同东晋关系不大。
王猛虽是汉人,但他出生的时候已经是南北朝时期,王猛是出生在后赵的。
也就是说,王猛压根没有在东晋生活过,原则是不是东晋的子民。
所以,他服务北方政府,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王猛同吴三桂、洪承畴这种背叛主子的叛徒,是不同的。
第三,王猛虽扶持前秦,但没有直接做过损害东晋利益的事情。
王猛协助苻坚,主要是统一北方和发展前秦的经济,并没有直接攻打过东晋。
甚至死前,王猛一再要求苻坚不要攻打东晋:“晋室现在虽然立于偏远的江南地区,但承继正统。
现在国家最宝贵的就是亲近仁德之人以及与邻国友好。
臣死以后,希望不要对东晋有所
鲜卑、羌虏都是我们的仇敌,终会成为祸患,应该将他们除去,以利社稷。
”这说明,王猛还是有一定民族气节的,不愿意帮助异族攻打自己民族的国家。
话说回来,氐族在当年已经高度汉化,比汉族还像汉族。
在前秦灭亡以后,到了隋唐时期氐族就完全汉化,不见踪影了。
所以,氐族严格上来说,也属于汉族,王猛当然不存在是汉奸的说法。

参考:
阿里的大把钞票,为什么落入日本软银的口袋?
黑人为什么要为老美效力打篮球?
我们的足球俱乐部里,为什么有那么多不同肤色的球员?
如果这些问题,我们一一都能搞懂了,那么理解王猛不为东晋效力,却为苻坚效力,那就很方便了。
第一,阿里的大股东是软银,当年国内没人愿意投资大马哥,大家认为他是个骗子,可是唯独孙正义这哥们独具慧眼,这才成就了阿里。
第二,奴隶交易制度有数百年的历史,大量黑奴被送到美洲做苦力,因此他们的子孙后代,就在老美这里生活了下来,相当于是他们的国人了,为什么不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打篮球呢?
第三,我们的足球自己搞不起来,所以必须要请大量外援过来支援才能成气候。
为此很有意思的是,我们自己的两家俱乐部踢球,赛场上却十之七八都是外国人,为什么?
人才引进呗!要不足球赛能看吗?
有这个钱去看场电影不香吗?
一个是你的才华得到了人家的赏识,所以才会为了伯乐效力。
一个是历史遗留问题,祖上就是这片土地的人,你一出生就是这个国家的人。
还有一个,则是人才引进计划。
这三点,是王猛为苻坚效力的重要原因。
王猛是少有能够跟诸葛亮相比的历史人物。
诸葛亮的光辉形象,已经照耀了一千多年,可是最近似乎被专家们快拉下神坛了。
在封建历史上,很少有人可以比肩诸葛亮,可是王猛是个例外。
王猛到底有多猛?
他的内政外交都不逊色于诸葛亮,忠诚度也可以与之一比,军事能力更是超越了诸葛亮,所以是那个时代非常优秀的人才。
正是在王猛的帮助下,苻坚才能够成为北方霸主,一统整个大北方,和曹操有着相同规模的事业。
第一,王猛投靠苻坚,那是遇到了赏识他的伯乐。
王猛超级喜欢读书,那些说读书无用论的人,真的可以啪啪打脸了。
王猛手不释卷读了很多年书,所以才华盖世,打算出山。
可是他出来一看,天下乱得跟一锅粥一样,他本来想要投靠东晋的,可是东晋朝廷里正儿八经的人没有一个招揽他的。
欣赏他才能的,居然是打算篡位的桓温,这让王猛很郁闷啊。
自己一身的才华,难道要为了桓温的篡位事业而奋斗吗?
因此王猛宁可回山里读书,也不愿意辅佐桓温。
王猛和苻坚,真的是一见如故。
王猛本人对苻坚那是佩服得很,而苻坚崇尚汉家文化,将自己看成刘备,而王猛就是自己的诸葛亮。
温察而异之,问曰:“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杖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
”猛曰:“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所以不至。
”温默然无以酬之。
温之将还,赐猛车马,拜高官督护,请与俱南。
猛还山咨师,师曰:“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猛乃止。
---《晋书》等到苻坚成为大秦天王以后,王猛成为了中书侍郎,为苻坚总管整个大秦的军国机密,可谓是苻坚的嫡系心腹。
因为有明主赏识他,所以王猛才会为苻坚卖命。
第二,历史遗留原因,王猛本就不是东晋人。
王猛是汉人,这一点是无疑的。
但是王猛出生的时候,他的出生地山东寿光,已经是后赵政权的地盘了。
后赵是谁建立的呢?

东晋王朝早就从这里退出去了。
石勒也是个崇尚汉文化的君主,所以说我们在承认清朝、元朝统治的同时,就不能把石勒所建立的后赵政权给抛弃了。
因此王猛作为后赵人,那就是少数民族统治下的一个普通人,他为什么就非得要投靠东晋呢?
难道说东晋就没有为汉人效力的少数民族人吗?
那实在是太多了。
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家于魏郡。
少贫贱,以鬻畚为业。
尝货畚于洛阳,乃有一人贵买其畚,而云无直,自言:“家去此无远,可随我取直。
”---《晋书》因此王猛为同样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前秦服务,其实是历史遗留问题。
但凡东晋稍微努力一点,山东寿光不丢的话,那王猛也不会成为他国之民了。
第三,王猛属于前秦的人才引进。
王猛是
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及坚僭位,以猛为中书侍郎。
---《晋书》但是王猛的才华,当时并没有落实到实际,一切都只停留在嘴巴上而已。
苻坚称帝以后,王猛逐渐展露出了自己的才华。
豪强横行的始平县一直都不好管理,苻坚将王猛派去试试他的本事,王猛到了以后,严格执行法令,铲除各路豪强,甚至连官府中的奸吏也被他活活打死了。
因此王猛手段毒辣的罪名就坐实了,可是他却能在苻坚跟前讲清楚这么做的理由,因此得到了原谅。
前秦贵族集团各种刁难王猛,而且自恃功高无法无天。
王猛对他们毫不客气,比如说强太后的弟弟强德欺男霸女,王猛不等太后和苻坚的旨意下达,就把强德给杀了。
此后王猛更是将二十多个不法权贵都给铲除了,让苻坚第一次感受到了天子的尊贵。
在地方上,王猛挑选了一帮有能力肯干事的官员,巡视地方,也就是现在俗称的巡查组。
到了地方以后,惩治各地贪腐霸道的官吏,使得百姓们一片叫好。
此后王猛更是开始在前秦进行改革,使得吏治一新,逐渐出现了太平盛世的局面。
因此苻坚对王猛那叫一个感激,几乎将所有军政大事,都交给王猛来处理。
王猛是苻坚引进人才的开始,在王猛的推荐下,房默、崔逞、韩胤和田勰,都成为了前秦时期的优秀人才。
总结:能够实现理想,王猛不虚此生。
苻坚是一个崇尚汉文化的皇帝,其实在王猛的努力之下,整个前秦,除了皇族是少数民族外,其他的和汉民族建立的政权没有什么两样。
王猛也是出于保护汉文化的目的,才会支持苻坚一统天下。
在王猛的帮助下,苻坚先后灭了前燕、代国等,荡平整个大北方,差点完成了一统江山的事业。
可惜王猛死的早,要不淝水之战不会输得那么惨。
参考资料:《晋书》
参考:
王猛出身寒微,东晋那种门阀政治的体制,是无法给他提供好的发展平台的,他选择辅助苻坚对于他自身来说是最正确的选择,后面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也说明了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东晋的门阀政治起源于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接着在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下达到巅峰。
一、两汉的察举制影响西汉、东汉都是察举制选官,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人在德行、才学上能够被地方官员推荐,就有机会做官,两汉不像当下,知识传播媒介比较落后,加上这个制度的漏洞可以让自己的家族得到繁荣,很多既得利益者就不愿意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外人,而是在自己家族内部传承,导致很多家族不断有人做官,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四世三公的袁家、四世三公的杨家等等。
曹魏代汉以后,曹丕深感这些大家族的实力,就进一步拉拢大家族们,给他们更多的利益保障,从而加强魏国实力,上下一心,统一天下,在世家子弟陈群的建议下改察举制为九品中正制,由朝廷派出中正官对天下人才进行品定,分成9个等级,依靠等级的高低来给予大小不同的官职,而品定的条件里最重要的就是家世。
这就让寒门子弟更是没有出头的机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二、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影响司马家经过三代人努力篡取了曹魏江山以后,还没来得及整顿国事,就陷入了内讧,八王之乱引来五胡乱华,琅琊王司马睿就在琅琊王氏的帮助下南渡到了建康,建立东晋,但是此时的皇室家族已然势微,成了王与马共天下,世家大族当政,要想和皇帝PK,只有拉拢更多的世家大族来帮忙,这就让更多的世家大族得到良好发展,陈郡谢氏、龙亢桓氏、太原王氏、汝南袁氏、颍川庾氏等,还有江南地区一直存在的陆家、朱家、张家、顾家等,这些大家族相互关联,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皇室家族根本一点办法都没有,朝堂,地方全是由这些大家族来掌控,他们有钱,有地,有人。
三、王猛的选择王猛正是出身在五胡乱华的初期,那时北方地区战乱不断,人命如草芥,王猛到处躲避战乱,以求生存,但是王猛没有沉沦,相反他亲眼看到百姓们的悲惨,他发愤
总结:王猛在苻坚这边实现了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让后人对他无限尊崇,就是得益于他没有选择门阀政治体制的东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