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此句话到底啥意思是其本意
这是就不知的态度来说的,出自《老子》第71章:【原文】知不知,尚矣;
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注释】知不知:这句话可以有好几种解释,最通常的解释是:一、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
尚矣:<河上公>、<王弼>作“上”,缺“矣”字。
“上”、“尚”古字通。
不知知: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
病病:把病当做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王弼>本原作“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文句误倒且复出,根据<蒋锡昌>的说法依《御览》所引改正。
【今译】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最好;
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缺点。
有道的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做缺点。
正因为他把缺点当做缺点,所以他是没有缺点的。
【引述】本章是就不知的态度上来说的。
有些人只看到事物的表层,便以为洞悉事物的真相;
或一知半解,强不知以为知。
这在求知的态度上,欠缺真诚,所以说犯了谬妄的“病”。
有道的人之所以不被视为谬妄,乃是由于他能不断地作自觉与自省的工作,能恳切地探寻“不知”的原因与根由,在不了解一件事情之前,也不轻易断言。
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做到心智上的真诚。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苏格拉底说:“知道自己不知道。
”立意亦相同,要人有自知之明,并诚实地检视自己,以求自我改进。
说明:内容参照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参考:
这话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这章字数不多,但有些乱,我做了整理。
通过对该章的解读回答提问。
第七十一章 [原文] 知不知,上矣①;
不知知,病矣②。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③;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④。
[通释] 知晓本来不知晓的道是上等人,不知晓应该知晓的道会困顿的。
圣人不困顿,因为他把困顿看成问题;
正是因为他把困顿看成问题,所以他不会困顿。
[注释] ①知不知,上矣:知晓本来不知晓的道是上等人。
判断句。
本章王弼本为:“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根据《淮南·道应训》引文及《御览·疾病部》引文,参照帛书本重新整理。
第一个“知”,知晓。
不知,作名词,不知晓的事物,这里当指上一章说的“道”。
上,上等,最好,一流。
②不知知,病矣:不知晓应该知晓的道会困顿的。
判断句。
第二个“知”,指的是应该知晓的道。
病,严重的疾患,也指遭遇困顿。
《说文》:“病,疾加也。
” ③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圣人不困顿,因为他把困顿看成问题。
以,因为。
其,他,代指圣人。
病病,把困顿看作问题,第一个“病”是动词,意思是“把……看作病”。
第二个“病”是名词。
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正是因为他把困顿看成问题,所以他不会困顿。
夫唯,正因为。
是以,所以。
[意义归纳] 本章阐释的是知晓道才不会遭遇困顿的道理。
[考辨] 本章王弼本为:“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文句混乱,根据《淮南·道应训》引文及《御览·疾病部》引文,参照帛书甲乙本改正。
知,本来按今义直接释成“知道”,由于“道”是《道德经》中的一个专有概念,所以在全书中我用“知晓”来取代“知道”。
另外,我主张解读古文本少添加
将“知不知,上矣;
不知知,病矣”解释成“知晓本来不知晓的道是上等人,不知晓应该知晓的道会困顿的”。
[解读与点评]本章的难点在“知”的宾语究竟指的是什么。
第七十章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反复强调了“知”:“吾言甚易知”,但“天下莫能知”,“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
本章是紧承前章而来,本章的“知”与“不知”当指“道”而言。
老子仍然以圣人为例说事。
强调“无为”“虚其心”“实其腹” 强调“绝学无忧”的老子是不主张知之甚多的,唯独希望人们“进道”。
“知不知”正是“进道”(第六十三章)、悟道、得道的过程,“不知知”正是因为对“甚易知”的“道”“莫能知”“不我知”,所以“莫能行”,结果是“病矣”。
参考:
知不知,尚矣。
知:知行合一之知,是谓真知。
不知:不能做到知行合一,是谓假知、不知,其如赵括之知,纸上谈兵。
尚:崇尚、推崇知不知,尚矣。
:其实意味着知道、掌握、运用好了别人还做不到的知识能力,故而为众人所推崇。
不知知,病矣。
不知,实乃纸上谈兵的知,并未经过实践的知,未达知行合一的知,是谓不知。
知:自以为知,自以为是,妄自尊大的知。
病:为人所诟病,为人引以为患。
纸上谈兵的知,明明没有实践经验,却夸夸其谈,自以为是,妄自尊大,这种人多为人所诟病,为人所引以为患。
老子的“道”,首先是以身体做实验场的一门真修的学问,老子重视实践,他说修之于身,其德(得)乃真,继而推广至家、乡、邦、国、天下,故被人称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中,“道”是知、是理论;
“德”是得、是实践、是行。
道德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就是知行合一。
《道德经》之所以超过《圣经》,成为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专著,概源于其是经过实践且无往不胜的真知,故被世人所推崇。
参考:
在《道德经》中,「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这句话也是隐含非常深刻内容的,我们今天就来解读这句话。
用词性分析的方法,把这句话里主要的字分析一下。
「知不知」中前一个「知」字,这个「知」字在这里是动词,表示「知道、了解」的意思。
「知不知」中后一个「知」字,这个「知」字在这里是名词,表示「人的认知模式」。
「知不知」中的「不」字,这个「不」字的甲骨文,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解读过,依然保留着甲骨文「不」字的字义。
甲骨文「不」字表示的是「显性世界与隐性世界的相反」的意思,所以,这个「不」字是形容词。
「不知知」中前一个「知」字,这个「知」字在这里也是动词,任然表示「知道、了解」的意思。
「不知知」中后一个「知」字,这个「知」字在这里还是名词,依旧表示「人的认知模式」。
「不知知」中的「不」字,这个「不」字所修饰的「知」字是动词,所以,这个「不」字是副词,表示否定的意思。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中,包含着非常重要内容!这句话中,包含着一个《道德经》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在以往的解读中所忽略的。
一
也就是说,一
用中华源头文化的「重叠结构世界」原理、「心智系统转换」方法来看:「知」指的是一
(第一次接触「重叠结构世界」原理、「心智系统转换」方法的网友,请阅读心智玩家的文章,篇幅有限这里不展开赘述了……)还原「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这句话的本来意思一般人平时只知道用自己的「知」认知模式,去认识这个世界以及自己,并不知道自己还有「不知」认知模式,更不懂得去开发自己的「不知」认知模式。
所以,当一
「知」认知模式属于显性人体心智系统中的认识模式,这种认识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这种认识模式完全依靠已有的经验、预期、偏见来认识事物的,所以,一个普通人不认识到自己「知」认知模式的局限,那么,对于一个与生具有的完整的认知模式,就是一种缺陷,这就是「不知知、病」的意思。
也有的《道德经》版本,把「不知知、病」写作「不知不知、病」,意思是一样的:不知道「不知」认知模式,对于与生具有的完整认知模式,也是一种缺陷。
更多关于【重叠结构世界】的内容,请阅读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帛书版[原文]:知不知,尚也。
不知不知,病矣。
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这两个版本的主要区别在于:到底是“不知知”?
还是“不知不知”?
“不知知”有点不知所云:如果译为“不知道自己知道”,这样的人肯定不是圣人,而是傻子一个!如果译为“明明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就不如帛书版的“不知不知”更直接明了!译文: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
不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这就是“病态”的了。
圣人之所以没有“病”, 是因为圣人把“不知不知”当作“病”,所以圣人“无病”。
释文:如何对待“不知”?
圣人的态度是不遮掩,不否认,不拖延,有“病”就得治,久而久之,“病”将远离,此乃凡人成圣之路!孔子也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参考:
此句引之帛书老子,与八十一章节老子略有不同。
此句由知不尚矣病这五个最简单最基本的汉字组成的老子的名言就那么难以理解而众说纷纭吗?
知不知就是一
不知知就是一
知不知与不知知,尚矣与病矣二者都是对立的关系。
知不知决不是一
参考:
“知不知,尚矣。
不知知,病矣”,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到底啥意思是其本意?
我也不知道,我试着这样理解: 知道了就忘掉它吧!当然不是叫你从你的知识积累中抹掉它,事实上你也抹不掉,而是教你不要天天拿出来摆弄,不要在别人面前卖弄,这是心静; 不知道或者一知半解,却表现出什么事都知道,站不住、坐不住、吃不好、睡不好,到处卖弄,处处惹人烦,这就是病态了,这就是浮躁。
大体上是叫人在心静上下功夫。
参考:
知道自己尚有自己不明白的事情存在的人,知道自己有缺失的人。
这种人,这种品德,这种处世态度,是非常可贵的。
人自身的能力是有限的。
所以总有你涉及不到的问题,不尽明白的事情,这是之常性。
所以,不明自己尚人缺失,不明白自己尚有搞不明白的问题。
不懂装懂,自负自欺。
这种人,这种心态。
有失人性之常,是道德修为的大障碍,是败事之端。
参考:
译文:知道人类认识是有边界的,常识之外不能胡说八道。
这种治学态度是尚品。
反过来,罔顾人类常识,抑或怀疑人类常识,对人类世世代代传承的价值常识视而不见、在大是大非大道面前装睡,甚至指鹿为马,颠覆常识,这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患。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 圣人不会患上这种病,是因为圣人知道这种病,并把之当作治疗的良药。
惟有把这种病当作治疗这种病的良药,才能避免患上这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