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俗语:割罢麦打罢场谁家的闺女不瞧娘瞧娘不全为瞧娘为着跟娘去要羊啥意思/
的确有这样的习俗,尤其是刚结过婚的收麦之后必须要走亲戚回娘家。
以前结过婚的女孩,娘家就好比是银行吃的用的全都拿,刚刚结婚的新人一般条件都比较差娘家父母帮衬少不了,有的刚刚结婚花了很多钱欠了很多的外债,兄弟多的结过婚会马上分家,还要分外债,有的连个抽烟吃盐钱都没有,耕地没有牲口也要娘家帮忙,那个时候条件差的女婿唯一能回报的就是帮岳父母干点力气活,现在生活好了这些规矩依然存在,但变成了女儿孝顺父母了,但大多数老人都比较勤快,大部分都种的有蔬菜,,吃的菜什么的仍然少拿不了,但现在打工的人多了有时候娘家还要承担照顾外甥的责任,作为老的真不容易可怜天下父母心
参考:
羊是是十二属相之一,羊与“祥”相通,羊是知礼、知义、知孝的象征。
“三羊开泰”便充满和睦、安宁之气。
安阳人历来对羊关爱有加,特别对“送羊”情有独钟。
麦梢黄 女看娘安阳城市乡村历来就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当五月小麦梢黄籽饱的时候,出嫁的闺女都要和丈夫带上儿女,拎上装满白馍、油条、糖糕、瓜果之类礼品的篮子,回娘家去看望健在的老娘,民间称为“瞧五月”或”走五月”。
这是继大年正月初二拜年后,闺女走娘家的又一个高潮日。
因旧时亲戚往来多喜欢带麻糖(油条)类礼品,所以民间便习惯将女孩家俗称为“麻糖篮”。
安阳民谣就说:“小菠菜,就地黄。
割罢麦子打罢场,谁家闺女不瞧娘。
瞧娘不是瞧娘的,是给她娘要羊嘞。
”打罢场 送面羊到了农历六月上中旬,娘家给闺女“送羊”的时节就悄悄地来到了民间。
送羊是安阳的传统风俗,何时兴起,已不可考。
据老辈人讲,早先是模仿着皇母送活羊“赶羊送女”,后来因各种原因,由送真羊逐渐演变为用白面捏成羊的形状馈送给女儿家。
农历六月送羊时节里,心灵手巧的农妇用新麦白面蒸制成活灵活现有头有尾的羊形状,面部用黑豆点作逼真的眼形,背部用梳篦琢成毛茸茸的身形状。
送羊一般要捏一二三只领头大羊,再配上一群小羊,还要捏造一只浑身带刺的小山羊——来回走动的羊,作为回头羊带回,来年仍继续送羊。
此后又另外附带加捏一对象征吉祥富裕的大鱼和几对小鱼或刺猬等类可爱的小动物搭配,均为双数,传说单数不吉利。
虽然不是羊,但仍充数称之“羊”。
大致上可以说,安阳城乡旧时头三年要送整群羊24只,第四年起送半群羊12只。
整群“羊”数是:大羊二羊三羊各1只和21只小羊。
另外,城乡大多是姥姥送羊,若姥姥过世,则由妗子接着送,民间就有“妗不老(死),羊不了”的俗语,现今则是因孩子少了生活条件提高了,由1群改为2群,但大约送够3年就停了。
安阳县“羊”数是4个大羊、8个二羊、12个小羊,共24个谓之一群。
闺女生子头3年送“整群”,以后改送“半群”;汤阴县“羊”数是1个大羊、1个二羊、8个或10个小羊。
外甥要是超过15岁,就不送大羊了。
各地的规矩大同小异。
每到六月送羊的时节,大家在街上都可以见到岁已白发苍苍但仍精神矍铄的老太太?着篮子不辞辛苦地去给外甥儿送羊。
据说超过农历六月十五就不兴送了,老辈人说七月送的是瘸羊。
除了送面羊还有加送麻糖(油条)和瓜果的,但据说不能送烧饼,传说送烧饼孩子会生痹病。
瞧羊、送羊习俗在安阳城乡至今盛行。
所以,安阳人这时期吃面羊成为时尚,瞧羊送羊也是老百姓改善生活吃喝聚会的时节。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面羊虽已变成了面包羊或其他样式和品种,但五月瞧羊六月送羊习俗仍在城乡盛行不衰
参考:
割麦子,男女忙,打麦子,在麦场,人人望,看到娘,却知道,闺女样,实质是,看到娘,,爱姑娘,你看重,牵只羊,这是我的理解
参考:
割罢麦,打罢埸,闺女娘家看爹娘!河南人机灵,仁义,诚实,能干,耐劳能吃苦,生存能力特强!河南人有点重男轻女!闺女出嫁必须由兄或弟送亲,没兄弟的,爹爹要亲自送,而且还要本族长辈或平辈做路途支客!闺女回娘家,须有娘家的兄或弟相接并相送,否则,闺女就回不了家,自已回是很没面子的。
有的闺女私自回家,天黑进村,第二天早上天亮前要出村,怕被人瞧见丢脸。
因此,河南闺女特别敬重自已的兄.弟!割完麦,打完埸,回娘家看望爹和娘!一.回娘家抢吃刚磨的新面粉做的馍馍,吃刚腌好的蒜台,表示不忘爹娘的养育之恩,将心拴在娘家;
二.帮娘家连夜收割麦子,新姑爷要帮老丈人挑麦,打埸,扛麻袋;
三.闺女,女婿,外孙子带来了亲家送来的新馍馍,自酿的黄酒及自产果蔬,向亲家表示丰收的祝福!四.看爹娘,要要羊,俗语讲:”鸟雅反哺,羊有跪乳”,闺女向娘要羊(羊与养同音),就是表示自已要孝养.孝敬亲爹娘,不忘爹娘的养育之恩!這好传统.好风俗保留至今,展现了河南人勤劳.善良.以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值得称赞与发揚!
参考:
参考:
农村俗话一个神奇之处在于,它在各地用的词语或者字不一样,但意思却都是差不多的,但也有一些俗话带有强烈的地方性,比如一些方言组成的俗话,那就只有当地人才能懂。
比如这句“割罢麦,打罢场,谁家闺女不瞧娘?
瞧娘不全为瞧娘,为了跟娘去要羊。
这句俗话有些长,有时候会让人看得有点不明所以然。
当然了,黑嫂相信北方人还是基本能看懂的。
因为这里的”场“在北方特指过去一些堆麦子或者打麦子的地方,过去的北方地区,只要种小麦,都有这么个场所,所以大家应该都能看懂。
但这里面还有个容易让人迷惑的地方,就是最后这句为了跟娘去要羊,这会让人误解成去娘家看望娘时,为的是向娘要一头羊。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那么具体是什么呢?
黑嫂在这里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Ⅰ:这句话里几个关键词在这句话里,有几个关键词,首先就是割麦,然后是打场,最后是要羊。
弄明白了这三个关键词,也就弄明白了这句话,咱们先来解释下这几个关键词。
割麦,相信很多人都能明白,就是收割小麦,在河南这边都是一年中的什么月份呢?
其实这个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河南最南边的信阳、南阳、驻马店这些地方,每年小麦的收割大概在农历四月初五左右,当然这个时间并不是完全确定的,那样太绝对了。
反正大差不差,基本上都是这么个时间。
而到了河南最北边的安阳这些地方,每年收割麦子大概都在五月初五左右,这里说的也是农历,也就是端午节的前后。
以前的农村,每个村,每个队里,都有一个巨大的”场“,这是一片空地,是让人用来堆收割下来的麦子,以前没有收割机,人们割下的麦子需要脱粒和晾晒,这就需要一片很大的空地,而场就是这片空地,大家把麦子拉到场里,然后在场里脱粒和晾晒。
后来随着人们收割机出现以及农耕田的再分配,这样的场已经消失不见。
最后就是这个要羊了,是需要到娘家要一头羊吗?
当然不是这样的,谁娘家没事儿会给一头羊啊?
如果娘家没有养羊,难不成让娘家去买头羊吗?
这里的羊是面羊,也就是用面捏成的羊,放在锅里蒸熟后,闺女来了会让带走,其实就是个变了花样的馒头。
Ⅱ:这句话是啥意思当我们明白三个关键词的意思后,那这句话的意思也很容易明白了,就是割完麦子,也收到家后,闺女要去娘家一趟,当然并不是空手去,闺女也要带一些礼品,而娘家回的就是蒸好的面羊。
这句话倒是容易理解,但为什么要这样?
为什么割完麦子,也收到家后要去一趟娘家?
娘家又为什么要送面羊?
这里面是有说法的,同时也有农民的美好期望。
过去的时候,去娘家带礼品可不像现在,现在直接买点现成的东西,牛奶什么的,过去可不兴这个,过去都是带馒头,比如包子、糖馍什么的,以前走亲戚都是带个篮子,篮子里装着蒸好的各种面食。
所以,这个闺女去娘家,带的是面食,也是新麦子磨的面,其用意并不是要送些个馒头,而是让娘家人,让娘尝尝自己家的新麦子,这里有孝的表现,也有对生活的期望,在农村,这种做法叫”吃新麦“。
而闺女带来了新麦子磨的面做成的面食,娘家当然也是要回的,娘家人回的就是面羊。
其实用意跟上面闺女的用意是一样的,就是娘家的新麦磨成的面也让闺女一家尝尝,这样有来有回。
那有人会疑惑,为啥是面羊?
不能是别的吗?
为啥一定要是羊?
不能是面鸡?
不是面狗?
这里面其实是有说法的,并不是乱送的,因为在农户家里,羊是最孝顺的一类,为啥说羊孝顺呢?
因为羔羊跪乳,小羊吃奶时是跪着的。
所以,娘家人送闺女面羊,其实是告诫闺女,不要忘了自己是怎么长大的,换个说法就是不要忘了娘家人。
这就是为什么单独是面羊的原因。
Ⅲ:综上,我们明白了这句话说的意思,归根结底是说一个孝字。
这面羊虽然是娘家送的,但告诫的其实是闺女。
黑嫂
在农村俗话里,劝人孝是一个大门类,一般都通俗易懂,但有些会拐个弯,比如这句就是。
但只要在农村生活,总是会明白这句话代表的意思。
不过,现在已经不太有人说了,因为时代在发展,人们走亲戚不带面食了,现在送面羊的娘家人也少了。
但过时归过时,当我们看到这句话时,一定要明白其中代表的意思,因为这里面不止有劝人向善,还有我们农村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您认为呢?
第二:麦子全部处理完了,出嫁的闺女就回娘家,那时候闺女回家都是用篮子带点面食之类的东西,一般是当年用新麦做的面食,让娘家人也尝尝自己家麦子做出来的面食,像这种风俗,现在很少带面食了,现在都带牛奶、酒成品的东西,最早的时候那时穷,不像现在花钱买些礼品就行。
第三:“瞧娘不全为瞧娘,为着跟娘去要羊”这句话不要理解为回家向自己的娘要羊,娘家哪里有这么多羊给她,再说娘家没有羊的怎么办?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闺女回娘家,是为了礼尚往来,娘家也会做一些面食,让自己的闺女带回去,这个羊不是真正的羊,而是用面食做的羊,也许有的人会问,为什么面食不做成兔子、鸡类的东西呢?
因为小羊吃奶的时候都是跪着吃奶的,这里讲究的一个孝顺,有这种寓意。
(本文
今日麥子已進倉,我去放羊盡性玩,羊子今日不吃麥,娘能勉我一頓打。
羊子吃麥豬去趕,不見青苗只有茬,如今長大已出嫁,娘給我羊帶回家。
参考:
割凤龙,打凤龙,凤龙家的凤专心龙凤转心舞来纪念女娲娘娘,纪念女娲娘娘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女娲娘娘的博大的胸怀和无穷的智慧。
让中国人越来越有智慧。
参考:
我们这儿原来有这个风俗,叫“望夏”,并且不仅仅是出门的姑娘回娘家,只要是有亲戚关系的都要彼此互相走动一下的。
外甥看舅舅舅妈,姨妈姨夫,侄儿看姑妈姑父……若有未过门的媳妇就更隆重了,那时节买一身衣服,给上五块钱就是很了不起了,未婚女婿也要去丈母娘家的……我还记得那时节基本上都是擓个小斗篮(当地一种用柳条编成的圆形篮子,密不见缝,篮子的提手是用很硬的柳木板做成的,弯成了半圆状,篮子都会抹成红色的,如今已经很少见了),篮子里放的是自己家炸的麻糖(油条),烧饼,桃子……篮子往往就是用那南瓜叶盖着的,看上去碧绿碧绿的,很是惬意……望夏曾是我们这儿很重要的一个亲戚互动环节,和春节走亲一样。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有些年头不再有这样的走动了。
即使出门的姑娘也都没有这个走动了,当然姑娘是不会忘了娘的,但是她们的回娘家却不再是过去的望夏了……时代变化了,也改变了许多农村的古老风俗……
参考:
别话不谈,还继续说送羊,送羊在安阳很有特色。
送羊原来送活羊后来又改成了用面粉蒸成羊来送,送羊的个数24个分大羊、中羊、小羊各8个,大羊是站立状约十斤,中羊略小为卧姿,背上驼小羊。
大羊父母吃,所谓爹吃头娘吃脚,孩子活到八十八,最后把一只小羊挂起来,一直等到第二年送来新羊,\"新羊见陈羊,辈辈茬旺”。
送羊的习俗十分有趣,传说对妇夫老年得子,倍加溺爱,孩子长大以后对老人恶言恶语,十分不孝,舅舅是个羊馆,就把孩子带到身边放羊,并严加管教,有一天孩子见羊羔跪着吃奶感到了好奇,舅舅就告诉他,这叫\"羊羔跪乳\"孩子后来明白了这个道理,非常惭愧,从此以后对父母百般孝敬,母亲非常感谢孩子的舅舅,为了让孩子不忘此事,舅舅六月里给送了只绵羊,此事传开以后,人们纷纷效仿,送羊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开始人们都送真羊,后来人们渐渐用面粉蒸羊代替了,现在人们除了送面羊还增加了用面蒸制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形成了一种独特约饮食风俗。
还有一说送面羊的来历,舅舅送的是绵羊,时间久了,绵羊绵羊与面羊也联系到了一起,这又是后来送面羊的一说。
选“行麦礼\"体现了中华民族遵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同时也通过走亲访友联络感情,所以它又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礼仪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