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为何选用大刀而不用鞭锏对抗武士刀
这个刀法笔者并没有见过,但是在百度百科上对于这个刀法的简介很有意思。
所谓破锋八刀,就是使用大刀的八套刀法,其每招每式都干净利落,刀刀可中敌之要害,是专门针对日本鬼子擅刺的特点编制的。
破锋八刀出自于沧州武术名家马凤
这段文字特意强调了刀法是针对日本鬼子擅刺而设计的。
所以大刀对标的是日本鬼子的刺刀,而不是日本军官的武士刀。
一直被国人津津乐道的大刀对武士刀的优秀且大胜的战例应该就是在长城喜峰口,二十九军的将士用大刀片子和日军进行白刃战,杀的日军大败。
这场战役甚至传出了大刀把日本军官的指挥刀砍断的案例。
(笔者曾看到过一篇关于这个案例的文章,觉得很有道理,笔者在此的观点就是来源于此)。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来继续讨论中国军队为什么喜欢用大刀的原因。
其实笔者认为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1、中国军队其实一直缺少合格的刺刀刺刀这种看似简单的武器,其背后的技术含量其实并不低,没有先进的金属冶炼技术,根本不可能实现优质刺刀的大规模生产。
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其实一直是缺少合格的刺刀的。
这个问题在早期八路军中尤为突出,因为我们的兵工厂的钢铁来源主要是铁道钢,也就是钢轨,这其实不是一种适合做刀具的钢材。
我记得有部电视剧《枪神传奇》,里面就有这个主角为了生产出好用的刺刀而煞费苦心,虽然这部电视剧在下并不太推崇,但是里面的这个情节,笔者认为还是很符合史实的。
被很多军迷推崇的中国解放军的三棱刺刀,其实它的结构也是对不够优秀的钢材的妥协。
所以中国军队缺少合格刺刀的历史其实并不短。
我们的先辈拿着落后人家数等的武器去抗击敌人并取得胜利,其中的苦难是我们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致敬!2、大刀片子是一种造价低廉、技术含量低,但效果却不差的武器。
很多人觉得技术含量低是一个贬义性的表述,但其实真正能被大规模列装甚至风靡的武器,从来都不是高精尖的,这一点毛子的AK系和波波莎很有话说。
结实耐操从来都是武器致胜的法门,而结实耐操的武器向来都不太精致。
大刀恰好就是这样一种武器,任何一个合格甚至是半吊子的铁匠都能生产出一把能有效杀人的大刀片子。
中国土地上生存的大量的以打造农具为生的铁匠,在战时也能为前方将士大量提供这种低劣但是有效的武器。
而且大刀宽阔的刀身赋予了它耐操的属性,只要铁匠肯用料,那怕用的是不堪大用的钢材,大刀片子也几乎不会有类似于武士刀那种狭长的刀身所带来的折断的风险。
也许大刀片子的刀刃不够硬且韧,在战斗中会出现缺口、快速磨损而不够锋利的现象,但是在生死搏杀的战场,一个大力出奇迹的场地,只要刀不断,那么不够锋利从来都不是耽误杀敌的理由。
至于刀不锋利也能高效割肉,有点生活常识的都知道这不是一句空话。
毕竟割你手的菜刀往往并不快[机智][机智][机智]
那为什么不使用鞭和锏这种武器呢,笔者认为有
1、鞭锏这类重兵器,针对的对象从来就是披甲的敌人。
鞭和锏这类武器活跃在战场上的时期,恰好是中国历史上甲胄高速发展的阶段,冶炼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就是高质量铁铠甲。
鞭和锏作为马上战斗的副武器,针对的就是这类锋利的武器束手无策的乌龟壳。
它们追求的不是破甲,而是隔山打牛,用足够大的力量去对重甲下的目标进行杀伤。
这一类的武器包括锤,狼牙棒,游牧民族常用的骨朵等。
中国传统的小说《隋唐演义》里出现大量使用这类重武器的武将,其原因就是这一时期甲胄的快速发展。
当火器时代来临,为追求防御效果而不断发展的重甲,迎来了堆料带来的防御性的增加不足于平衡同时带来的机动性、灵活性的丧失时,重甲就走上了末路。
这种趋势不仅发生在中国,西方板甲骑士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重甲的没落随之而来的就是沉重且钝的打击兵器的没落。
所以后期朝代,如清朝,轻便的棉甲居多,而武器也重新走上了追求轻便锋利的道路。
所以,鞭和锏的没落早就就发生了,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不着甲的敌对双方,鞭和锏这类武器显然是效率低下的。
同时鞭和锏这类打击兵器为追求打击效果,没有一个是轻便的,武器在抗日战争这种战场,如果用这类武器等于是自缚手脚,用两个字概括就是,作死。
2、鞭和锏的杀伤效果不适合抗日战场。
钝兵器如果不是击中要害,其实是很难让人失去反抗能力的,再加上沉重的重量带来的速度和灵活性的降低,也许敌人在濒死前的反扑就能让你阴沟里翻船。
在这一点上,大刀这类武器就比较有优势,轻便所以就快且灵活,给闪避留下了机会,而且大刀不论是砍在哪个部位,其带来的大伤口和随之而来的失血,是可以很快让人丧失反抗能力的。
3、鞭和锏结构简单,但不意味这它们的造价低廉。
鞭和锏属于结构比较简单的武器,总体上是一个上小下大的圆柱或者棱柱。
但是简单并不意味着加工难度低。
这类重兵器的重心必须有良好的定位,要不然使用起来,震手且费力,打击效果还不佳。
同时鞭上的节与锏上的棱和沟槽并不是容易加工的的,至少远不如大刀片子来的简单。
而且鞭上的节与棱和沟槽带来的就是工时的增加,用大量的工时来制作一件不堪大用的兵器,不符合中国人的实用主义。
为什么用大刀对抗刺刀呢,刺刀才能对抗刺刀,大刀对刺刀是处于劣势的,但是因为刺刀的生产工艺要求高,当时的中国还不是工业化国家,无法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至于你所谓的鞭锏,使用者除了需要技巧,更需要充足的营养,体会一下“穷文富武”,演义中或者历史中,能使用鞭锏的,无一例外是“猛将兄”,你不能指望一个大头兵可以舞的虎虎生风。
参考:
首先说明,抗日战争用大刀,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枪炮够用,谁会用那玩意儿呢?
其次,在抗日战争中,所用的冷兵器,除了大刀,还有红樱枪,而且红缨枪的比例,比大刀还多。
第三,就该回答为什么不用“鞭锏”的问题了,因为那玩意儿制作比较麻烦,太费事,又没有什么好效果,所以没有必要用那玩意儿。
参考:
可能鞭锏要重一些,携带不方便,也有可能会打造的工匠少,再有就是耗用金属材料较多,当时国家矿产低,不好装备的!
参考:
鞭属于奇门兵器,一般人用不来,不考虑普遍装备重量:锏>刀上手难度:锏>刀直接攻击力:锏(致死难度高,砸头)<刀(致死难度低,比如脖子和心脏)附带伤害:锏<刀(金属破伤风)刀唯一稍微不好的地方就是携带的时候有可能伤到自己
参考:
小日本鬼子有一个迷信的说法,说一旦掉了脑袋,魂魄就会找不到回家的路,就不能再脱生。
所以,用大刀砍小鬼子的脑袋,不论在肉体和心理上都会对其产生无可替代的效果。
参考:
长矛秒杀刺刀,但是不便携带,刺刀工艺复杂,长矛就简单多了
参考:
锏在冷兵器里,那是重武器,而且最好是用双,估计是携带和使用不方便吧,不如背个大砍刀来的自在,毕竟是热武器的战争,谁愿动不动就玩肉搏战
参考:
因为刀用起来更简单 攻击方式也更多 最重要的是 攻击效果更好,威慑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