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是如何划分西洋、东洋和南洋的

西洋、南洋、东洋等词汇自古以来就有,直到今天,还有诸如“厦门南洋大学”等名称。
那么,古代的中国人是如何划分西洋、南洋、东洋的?
过了这么多年,它们又经过了怎样的历史演变?
它们之间有什么统一的标准吗?
静夜史认为,想了解这些,首先就要了解“洋”的概念。
“洋”,即指盛大,广大的意思,《尔雅》中提到“洋,多也”。
宋代以后,“洋”首次作为海域被提出。
北宋末年,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
直到元代,“洋”才开始作为特定的海域,“西洋”一词也用来特指现今的印度南部沿海地域,像元代的航海大家汪大渊就曾在《岛夷志略》中多次提到过“西洋”这个词,如其中古里佛条中的“当巨海之要冲,去僧加刺密迩,亦西洋诸国之马头也”,昆仑条里的“舶往西洋”,大八单条里的“国居西洋之后”都提到了“西洋”一词。
从明代开始,“洋”作为范围名称正式被官方认定,从郑和下西洋开始,“西洋”的含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所包含的区域扩展到包含忽鲁姆斯在内的“西洋诸国”。
“西洋”一词成为当时的热门名词。
当时的明朝以婆罗洲(加里曼丹岛)、文莱为界,将东面的部分称为东洋,西面的部分称为西洋。
明朝的张燮在《东西洋考》中有,“文莱即婆罗国,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东西洋的界限在如今的东经110度。
在明朝末期,也开始有人将西洋代指西方国家,因为当时的明朝与欧洲国家来往比较频繁,这个含义已经与如今的“西洋”很接近了。
明朝中期以后,“南洋”也开始作为一个名称出现。
其实远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不少人来到如今的东南亚一带谋生,明朝末期,大量的汉族涌入该区域,当时也叫下南洋。
清代以后,朝廷曾设“南洋大臣”一职,管理诸项事务。
“南洋”一共包含如今东南亚十一个国家,如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等,如今专指东南亚诸国。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同一时期,还有另一种说法。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海防上》有“南洋起厦门,包汕头、台湾、潮阳、甲子门、四澳、虎门、老万山、七洲洋,直抵雷环为一截”;
此处的南洋,指山东以南的江苏、浙江、福建及广东各省,南洋水师的南洋指的也是山东以南的沿海诸省,主要活动于长江口以南的东海、南海。
但大多数时候,南洋仍以第一种说法为准。
清代末期,因为当时的政治原因,我国与欧洲诸国及日本的联系日益增多,所以当时的“洋”的含义又发生了变化。
虽然当时“西洋”狭义上仍指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地区,但广义上还包括欧洲等地,后来又泛指西方国家,主要是欧美国家。
至此,“南洋”,“西洋”的含义正式形成,且不再变化。
而东洋最早出现于宋代的东大洋海,在元人陈大震的《大德南海志》中,又被分为大东洋、小东洋两部分;
大东洋指今日加里曼丹岛以南至澳洲的海域,小东洋则指今日靠菲律宾诸岛与加里曼丹岛海域。
但“东洋”作为一个名词,真正为人所熟知,还是在清朝以后,字面意思是东面的海洋,在汉语中主要代表日本,在日语中也代表东亚地区。
“西洋”、“南洋”、“东洋”,这三个词的含义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而且还见证了中国近千年来的历史巨变。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东洋泛指我国东部的海域,直至日本周围。
南洋指的是南方的海域,直至东南亚一带。
西洋就是西方了,泛指欧非那边的海域了。

参考:

关于西洋、东洋和南洋在中国历史上的的存在是非常久远的了。
先说西洋,早在唐代就有从欧洲过来从事贸易的记录,宋元时期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像我们所熟知的马克.波罗,不但到了中国(当时的元朝),还定居长达17年之久,也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外籍官员。
我们所知的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很早就传入了欧洲,分别是“火药技术”“指南针技术”“印刷技术”。
而且,最早并不是四大发明的称呼,而是三大发明,是意大利数学家杰母罗.卡丹在1550年时期提出的,这就说明,在这之前就已经有西方国家和中国社会有过频繁接触。
当然了,那时候的欧洲还不是现在体系完整、还处于城邦国家阶段,因此,是没有“西洋”这个专属名词的。
例如清朝,西洋人(洋人)在清政府中就有过任职的记载,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在中国经历了明末清初两代,尤其是康熙年间官至一品,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与此同时,清朝历史的大半时间里,并没有对西方显示出来的先进的航海技术,军事技术及成熟的工业技术表现出应有的重视,反而一如既往地沉浸在自我迷醉的精神世界里。
看过《宰相刘罗锅》的人都熟悉一个桥段,面对不肯行下跪礼的洋人代表,连刘墉这等人物都迷恋于洋人缺块骨头,所以史称“蛮夷”。
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华大地已经愚昧到何种地步?
由此可见,日后被以英国入侵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西洋这个专属名词的出现并被广泛特指就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这个时候由于欧洲列强入侵。
由于英国人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了外强中干的清政府大门,清朝统治阶级对西方的态度由极端看不起迅速转化为极端的恐惧。
一个英吉利不过是撮尔小国,没成想,又来个英法联军。
原来这个世界上不给天之骄子面子的有这么多人,而且貌似一个都惹不起。
落后就要挨打,挨打不可怕,可怕的是被一顿乱捶,给打跪了!膝盖软了,就站不起来了,因此蛮夷这个词也就成为了“阿Q”的自我陶醉,面对凶狠的洋人老爷可是不敢这么说的。
要说好处也不是没有,英法等国的入侵,多少也让闭得太久的眼睛睁开了一条缝,知道了世界原来这么大……既然洋老爷是从西边跋山涉水,不远千里而来,为了表示友谊,干脆起个响亮的名字就称为“西洋”吧!而像火柴称为“洋火”、布称为“洋布”、那个时候,但凡是坐着船从西边来的洋人,统统称为西洋人,西洋这个地理名词也就成了先进的代名词,最主要的,这个尊贵的称呼里,多少还透露着“尔不过蛮夷!”的味道,也算是清政府统治下的最后的坚强!南洋的记录大多出现在中国古典书籍中,存于文献比较有说服力的莫过于是明代的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沿途对南亚国家的描述了。
而这样的划分,不得不归功于当时先进的导航设备“指南针”的应用,能够清晰、准确的记录这些国家所在位置和所处环境。
同样的,最初的南洋并不是指的单一国家,而是对一个地区的统称。
抗战时期的南洋华侨机工清朝末年,受列强殖民统治,沿海一带很多人被欺骗去海外打工,而打工地点大多数是在南洋国家,这里面新加坡是主要橡胶林种植地,因此,南洋也被特指为新加坡。
而我国后来分布在全世界的华侨也都是那个时候流落到世界各地的,其中又以新加坡为重,即便是到了现在,新加坡90%的人都是华人后裔,汉语也是官方语言之一。
80年代我国曾拍过一部有关当时海外华人艰苦奋斗的电视剧《雾锁南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着看一下,很不错的。
抗战时期的南洋华侨机工东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个专属词汇的出现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大家可能发现了,当时只要是能欺负我们的,只要是需要坐船过来的,我们都会在方位词后加个“洋”字。
这个字既有外国人意思,也有大的意思。
对于打败了大清国的日本,自然也就根据他的地理位置称其为“东洋”了。
而且,这个词汇属于中国特有。
曾经的东洋人失败投降可以说,西洋、南洋、东洋的真正划分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中国在大清的腐朽统治下落后了,即使到了现在,还有很多人站不起来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不同看法呢?

参考:
洋在中国历史里不同时期的定义不一样。
在宋以前,没有洋的概念。
到元代,西洋一词则开始用来指现今的印度洋一带。
同时还出现了小西洋、东洋、小东洋、大东洋等地理名称。
到明代,因为有郑和七下西洋,西洋一词更广为人知,明朝初期以婆罗洲(加里曼丹岛)、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外,明朝称为东洋,西洋。
明代中期以后,在我国正南方向的海区又相应地分出一个洋区来,即南洋。
它相当于今天的东南亚一带。
到了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则以今江苏省沿海以北到辽宁省沿海一带为北洋,也包括黄海、渤海以及朝鲜半岛西部海域等。
晚清用“西洋”一词特指欧美国家,相当于今天“西方世界(不含日本)”这个含义。
近代出现的“东洋”源自日本。
日本发明该词主要是用来翻译英文的“Orient”(意为东方),其意义与“西洋”相对,指包括东北亚,东南亚等在内的东方地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