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新城为什么向北东发展不向南发展

枣庄为什么要建设新城区,因为老城区是煤炭开发时期成型的,缺少规划,基础设施薄弱,吸纳能力和辐射能力不强,早在1984年时山东省政府就已经批复薛城区作为枣庄市远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随着90年建设省级高新区,91年枣庄矿务局搬迁至薛城,逐步开始了政治中心的西迁,2000年五月正式开工兴建新城区,2004年6月中共枣庄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以及市直机关事业单位迁移新城。
枣庄的新城规划是由东西两城构成,东城由市中区和峄成区组成,西城由新城区、薛城区和高新区组成,以中心绿地为核心,以南北山脉为生态背景,形成沿山发展的三区、两团的组团式布局结构。
所以当初的发展思路就是向东和向北发展,向东发展可以联系市中区和峄城区形成合力,做大做强主城区,向北发展可以紧密联系滕州市区,为将来滕州撤县划区做准备,毕竟滕州可是占枣庄一半的GDP。
但是为什么不直接在滕州建设新城呢?
毕竟滕州的经济基础好发展起来会更顺畅,但是我感觉枣庄的规划者在下一盘大棋,通过下
可是理想是光明的现实是残酷的,随着资源的枯竭枣庄的发展也变慢了,好多规划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实施不了,但是枣庄的未来发展也是大有希望的,新建的济南至枣庄旅游高铁,会让更多的游客来到枣庄旅游,将枣庄打造成旅游名城,经济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
政府规划,西有铁路阻隔,南有稀土矿,北有河,铁路阻隔。
只有往东发展,对接市中,峄城,组成中心区。
仅凭薛城一家撑不起枣庄市驻地的架子。
南部没有链接点。
西是微山县属于济宁。
北滕州太远,还有大山,煤化工。
讨论没有必要的。

参考:
南有高铁,西有薛城城区,北有大山可以开发,东有土地可以开发。

参考:
请问往东对接市中区,思路是对的。
但是发展太慢了。
枣庄学院也搬到新城北边,都先往北发展。
领导不干正事。
对接市中区,峄城,何年何月。

参考:
一味向南发展偏离枣庄市中心城建设,向北发展增加对滕州,山亭区辐射,更有利于化零为整的中心城建设。
向东发展与老城融为一体,目前最重要的事就是加快东西城区对接任务。
东西城对接需要市中,峄城,薛城,高新区相互配合,共同按照分工做大做好做强融合建设,关系枣庄市由质到量的变化,由四线城市到三线城市。
更有利于枣庄市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为下一步滕州市改区,一分为二,北部设滕州区;
南部设城乡区;
撤市中区,市中区整体搬迁城乡区;
微山县划归枣庄市,同时改微山区,加入枣庄市中心城融合建设。
枣庄市由三线城市飞跃成为二线,一线城市,枣庄市辖7区:滕州区,山亭区,峄城区,城乡区,微山区,薛城区,台儿庄区。

参考:
后有山,前有湖(人造的)。
结果呢?

参考:
透露点小秘密,南部有矿!稀土!??
参考:
南边是山啊,怎么发展
参考:
枣庄作为一个山东省内面积最小的地级市,有五个市辖区和一个地级市,行政规划分散,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目前行政规划短时间内很难改动,方向也只有一个:市中并峄城区,别的不现实。
行政中心之间也有矛盾之处。
再看城区距离,峄城和市中区连体在望,主城区距离20分钟,市中区市南将要对接峄城成功了。
薛城和市中距离40分钟,目前正在对接,不过20年内肯定是接不上的。
滕州距薛城市中都不算近,城区相隔甚远,对接是没有可能的。
于是可以发现,滕州,薛城,市中这的三个最大中心城区距离都不近,没有联动效应,辐射范围不足。
而且发展思路本身存在问题,就比如说在市中区衰落前把剩余的资源投向了高新区新城建设,在全国都在支持工业发展的潮流中却优先发展城建,后果就是市南工业区破产,转型失败,让市中区经济停滞10年。
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规模经济,城区的分散,人口的分散,严重阻碍了规模效益的形成,限制了消费力的增长,这也是为什么人口最多的滕州经济相对较好的原因之一工业不足是最大的劣势,枣庄的兴起是因为煤炭带来的重化工,衰败也是因为工业的衰落。
目前枣庄市也就滕州还有部分国企,民企,剩下的地区多少都面临空心化困境。
目前市中峄城支柱是服务业,薛城的支柱是房地产,台儿庄山亭是旅游业(虽然不温不火的),这些产业的附加值较工业都偏低,或者难以长久发展,而且财政收入少,也影响了政府作用的发挥,是枣庄市最大困境。
每个区的定位需要明确,薛城和市中作为中心城区是行政中心和次级经济中心。
滕州作为经济中心,山亭台儿庄大力发展旅游交通,要发挥每个区的长处才能有作为。
要是有魄力,完全可以先把市中峄城合并。
至于各种大病的治疗,就目前看来枣庄自身已经无力自救了,需要省里面和国家的帮助,实在不行就拆分吧,鲁南地区济宁临沂双核心也是够的。

参考:
向南都是山,山地买不上价,不好发展房地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