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相声就为图一乐这话对吗

先说结论:也对,也不对。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样事务是非黑即白的,如果有人用一句简单的结论去概括一件事物,那你最好离他远一点,这话不是我说的,而是王蒙先生在节目上说的。
非黑即白简单粗暴的说话方式,一般都是没文化但又爱装没文化的人做的事情,而说“听相声就为
相声源自于八角鼓,丑角艺人张三禄因为太爱在表演时抓现挂,经常抢了其他表演者的戏,所以同行拒绝跟他搭班。
于是张三禄愤而自立门户,将八角鼓的八门功课吹打弹拉说学逗唱砍掉前四门,保留了说学逗唱为自己主要表演内容,并将自己的技艺取名为相声。
相者,相貌之相,代表着喜怒哀乐的表演。
声者,以说为主,以学为辅。
而对于相声的终极追求,在各种记录中也基本一致:使人观之而解颐。
说白了,就是为了
毕竟这是一门混饭吃的手艺,要让别人驻足观看,并且愿意解囊打赏,那么你的表演必然有使之产生感情共鸣的作用。
相声局限于其低微的江湖地位,以及撂地表演的开放性,所以相声能够做的,只能是最短的时间让围观者找乐,所以早年的相声也确实是鱼龙混杂各显神通。
但这不代表着相声就只能是下三滥的口嗨手艺,张三禄同时代难道没有人用说学逗唱当手艺吗?
肯定是有的,但他们不会被历史记忆,因为张三禄相比他们是更加高大上的,这位传说中的相声祖师爷最累没有任何臭活,全靠绘声绘色的模仿跟精湛的口技揽客,男女老少都能在他的表演中得到快乐,所以同行尊其为相声第一人。
穷不怕朱绍文为什么被尊为相声祖师爷,不光是他建立了相声三大派之一的朱派,开枝散叶到今天,大部分相声演员都能归到朱派门下。
更重要的是,朱绍文也是表演最干净的相声,当时他能够出入王府说相声,还能领两份俸禄,就因为他的段子雅致而且干净,不是为了“
万人迷李德钖为什么被后世子孙吹得跟天神下凡一样,根本原因是他是唯一一个全靠素包袱就能演几个月的牛人。
其他撂地艺人满嘴马赛克的时候,李德钖已经完成了自我艺术的提升,就靠素包袱和诗词歌赋跟唱段口技征服观众,成为享誉京津的大蔓儿,甚至那些达官贵人也有李德钖的粉丝。

而低级的
通过建立自己的话语场,圈住一群以自己为宇宙中心的粘子,给他们灌输“只要搞笑不要教育”“相声不搞笑就太搞笑了”“商演就是艺术衡量标准”等谬论,把自己的成功当成唯一的衡量标准,将所有与自己对立的人打入“主流”阵营,无休止的泼脏水跟谩骂诋毁,给自己立人设维系流量的同时,相声慢慢被异化为一种娱乐道具,为了博眼球无所不用其极。
这样的
这不是一个做艺者的行为,而是商人的思维模式,商人说出来的话,即使有道理但也一个字都别信,因为他们唯一的信仰就是钱,今儿个说的话明天就会全盘推翻,只要有利可
听相声

参考:
不对!“相声不搞笑就太搞笑了”,这句话虽然说得也对,但是很容易被理解偏了,用笑去抓住观众可以,但好多人却把相声理解为必须每时每刻都要逗人乐,相声=逗乐,那就错了。
如果只是
那么,相声演员就没必要去苦哈哈地学“说学逗唱”四门功课,只要多背段子会耍宝就行了。
相声是曲艺形式之一,是语言的艺术。
它和其他曲艺戏曲门类本是共生关系,是同一片传统文化土壤中生长出的不同花朵。
京戏,大鼓,评书,各种地方戏跟它是平级的,只是表演形式不同,内核都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想,即传道。
你觉得这是危言耸听夸大其辞也行,但事实就是这样。
古语云“文以载道”,儒生士大夫阶层通过阳春白雪的文学诗歌去传承、去体会“道”,普通百姓就是通过相声评书地方戏这些下里巴人的形式去传承、去体会“道”。
如今,人们常说相声快完了,其实相对于很多曲艺品种和地方戏,相声幸运多了,那些小曲种在无声无息中走向消亡。
主因是文化信仰传承和审美习俗的断裂造成的。
相声还能幸存,确实是依赖了它轻松逗笑易于听懂的表现形式,但如果传承绝对不只是形式的保留和传承,根本还在于内容。
老相声很多都有很强的故事性,收听一些传统相声或者翻一些古老相声文档,你会发现有很多并不是太逗乐,但是情节都有荒诞成份。
如果把评书看成是正剧,相声讲的就是谐剧、闹剧、荒诞剧。
比如我们听刘宝瑞的《连升三级》,张寿臣的《贼说话》,还有经典的《大保镖》《八扇屏》《办堂会》等等。
其中可能有个别词句有点包袱有点笑料,但总体上并不是要让人乐个不停,其主旨很明显是要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这个貌似荒诞的故事或事件往往有些琢磨头儿,另外,相声对于口技,方言,戏曲的继承也不是以逗乐搞笑为目的,是以传承薪火传承为宗旨。
各地的方言土语的小特色、戏剧舞台上的奇闻轶事,常常通过相声保留下来。
这一点,相声就像一个记录语言、戏曲的笔记本,专门记录一些边边角角的花絮。
众所周知,相声的祖师爷是西汉的东方朔,是《史记·滑稽列传》专门为之作传的人物。
他是汉武帝的宠臣,本身才华横溢,本来有定国安邦之谋略,各种奇奇怪怪的知识无所不知,他选择在皇帝身边扮演一个滑稽之臣。
其滑稽逗乐行为的最终目标也不是为了单纯的献媚、讨好君王,而是要寓庄于谐,微言大义,暗藏讽喻。
可参看《史记》等记录东方朔言行的古籍。
相声业既然始终以“曼倩遗风”为旗帜,那就说明自身就首先否定了“纯搞笑、”“
无论古今中外,任何一种喜剧形式,如果只抽离出其中的搞笑成分取悦于观众,即便一时有趣得宠,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则会沦为下作,卑贱,谄媚、无聊的垃圾产品,最终被人们厌倦,丢弃。

参考:
大家不是学富五车之人,大家不是“品味”相声之人,更不是为了学段子或者用做研究,大家就一凡夫俗子,听相声,不管是花几千块买张票到现场去听,还是在广播里里听,实际上就是“一乐”,别无他途!故此,本人认为
但是,我们所说的“乐”不是无节操的“乐”,二人转里有许多表演实在已超出了接受的“底线”,那不是“乐”而是让人“恶心”,许多人尤其是特定的某一部分人,只要一听到“俗”,就赶紧往自己身上套,认为是在找他的“茬”,殊不知这样的表现和社会上的“碰瓷”有什么区别?
相声里的“俗”许多人当做“梗”来看待,这就如同你走到某一个地方,不论男女张口必是“老子”一样,再走一个地方,不论男女张口必是“挨球的”一样,他们早已习惯啦,而听的人却是非常刺耳并感到受到了某种“玷污”而产生不舒服!德雨社里的“拴娃娃”,本人在相声名家那里也听说过,在他们这个社里说的人也多,但是实在没有可乐的地方(节点),他们总是把捧哏的母亲拿出来折腾,用词还俗不可耐,听的次数多了,心里就产生疑惑,这种段子为什么还要不断拿出来表演?
当然也或许是本人水平不高,产生的认知问题?
看电影、听相声、听歌曲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
但是,把耍贫嘴当做相声,实在谬之千里!2021年7月13日 17.50
参考:
对。
常说的一句话: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听相声也是一样。
外行一听,能把自己逗乐了就可以了。
内行听,能知道相声那里说的好,哪里说的不好。
可这需要你听过大量的相声,并且独立思考过才行。

参考:
认为听相声就为
相声也是语言艺术门类中用语言表达的一种,同样也是在运用语言艺术,通过相声的褒贬,讽刺一些人高瞻远瞩、胸有成竹、一诺千金、满腹经纶,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在掌握发挥语言艺术之同时,亦将自身的优点或弱点赤裸裸地呈现于他人的面前...这些决不是一笑而过,而是相声最大的功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