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五绝和七律七绝七言是谁规定发明的
说到格律诗的形成,要追溯到永明体,永明体的形成是古风、古体诗走向格律诗、近体诗的标志。
永明体的创制人以沈约、谢朓、王融等南齐诗人为代表。
至初唐时沈佺期、宋之问等诗人进一步将其发展定型为格律体,盛行于唐宋时期,流传于今。
一、永明体的形成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
又称新体诗。
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
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
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的八位文学家:谢朓、沈约、王融、萧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合称竟陵八友),都是永明体诗歌的作家。
其代表人物历来认为是谢朓、沈约和王融。
从齐永明至梁陈100余年间, 包括吴均、何逊、阴铿、徐陵、庾信等人在内的九十余人对新体诗进行过有益的尝试,从而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齐永明年间(483-493),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为作家们潜心创作,钻研声律和诗歌创作规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萧赜自幼跟随其父齐高帝萧道成东征西讨,担任过县州郡的地方长官,有比较丰富的统治经验。
他即位后,特别注意调节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以及和北齐政权的矛盾,又注意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因此,他在位的11年间,社会比较稳定,生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士民富庶。
《南齐书·良政传序》说:“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盖以百数。
”作者萧子显是南齐宗室,虽然不无溢美之词,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其次,统治阶级对文学的重视以及文学集团的活动,大大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和写作技巧的提高。
南朝从刘宋以来,文学的独立性大大加强,元嘉十六年(440),宋文帝在儒学、玄学、史学三馆外,别立文学馆;
嗣后,宋明帝立总明观,分儒、道、文、史、阴阳为五部。
从此,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与经史等分开来了。
几十年间,经几代人的不断努力,终于将文学从封建统治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使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到了南齐永明年间,由于统治阶级的重视,文士们经常受到统治集团高层人物的征召而集中到他们的门下,除担任一定工作之外,还集体进行文学创作,切磋技艺,共同探索文学内部的发展规律,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据史籍记载,永明年间至少有四个比较大型的文学集团存在,依次是:卫军将军王俭集团、竟陵王萧子良集团、豫章王萧疑集团、随王萧子隆集团。
其中萧子良集团存在的时间最长,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大。
“永明体”诗人绝大多数出自该集团。
二、永明体的主要特征第一,讲求声律,用韵已相当考究,其主要表现为押平声韵者居多,押本韵很严,至于通韵,很多已接近唐人。
第二,诗的篇幅已大大缩短,句式渐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为主,也有一些是五言十句的。
第三,讲求写作技巧,讲求骈偶、对仗,律句已大量出现,有些典故很自然地融入诗中。
第四,革除了刘宋时元嘉体诗痴重板滞的风气,追求流转圆美、通俗易懂的诗风和写景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
第五,讲求诗首尾的完整性,讲求构思的巧妙,追求诗的意境。
发展过程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齐武帝萧赜年号,483~493)间,故又称“永明体”。
对偶的诗句,《诗经》中已有,魏晋以来渐渐增多;
宋齐之际,诗人更着意追求,形成了“俪采百字之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的风气。
新体诗产生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
《南齐书·陆厥传》载: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
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可见,发现四声,并将它运用到诗歌创作之中而成为一种人为规定的声韵,这就是永明体产生的过程。
四声是根据汉字发声的高低、长短而定的。
音乐中按宫商角徵羽的组合变化,可以演奏出各种优秀动听的乐曲;
而诗歌则可以根据字声调的组合变化,使声调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以达到铿锵、和谐,富有音乐美的效果。
即所谓“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沈约《宋书·谢灵运》),或“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南史·陆厥传》)。
在永明体产生的过程中,沈约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南史·沈约传》载沈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然而关于“此秘未睹”之说,陆厥与沈约曾有过争论,后来钟嵘对此也有过异议,其实问题的关键即在于是否将声律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实际创作之中。
在齐梁声律论产生之前,诗赋创作并非不讲声韵,但那时讲的是自然的声韵,而且又多与音乐有关。
从诗歌自身的发展来看,随着文人五言诗创作的不断繁荣,五言古诗已逐步脱离乐府而独立发展成为不入乐的徒歌,即钟嵘所说“不备管弦”(《诗品序》)的五言诗,那么摆脱对于乐律的依附而创造符合诗之声律的要求,已经成为必然之势。
与此同时,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翻译的逐渐繁荣,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音韵学的发生与发展。
汉末发明的反切注音之法即与此有关。
这对后来音韵学的发展是关键的一步。
此外,三国时孙炎的《尔雅音义》,魏李登的《声类》,晋代吕静的《韵集》,这些韵书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当时人们对于声韵学的认识。
晋代陆机和(南朝)宋范晔就已经提出了文学语言要音声变化和谐的要求,但他们所讲的都还属于自然的声韵;
直到齐梁声律论提出,才人为地总结并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的声律韵调。
而声律论的提出,又以四声的发现为前提。
如《南史》所载:“(周颙)始著《四声切韵》行于时”(《周颙传》);
“(沈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襟,穷妙其旨,自谓人神之作”(《沈约传》);
“时有王斌者,……著《四声论》行于时”(《陆厥传》);
“齐永明中,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为丽靡,复逾往时”(《庾肩吾传》)。
四声得以在这个时期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传统音韵学的自然发展、诗赋创作中声调音韵运用的经验积累等,均对四声的发明有促进的作用。
而更为重要的,则是与当时佛经翻译中考文审音的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曾指出过:“音韵之学,自沈约为四声,及天竺梵学入中国,其术渐密。
”同时,沈约等人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并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即“病犯”,也就是后人所记述的“八病”。
三、代表诗人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毅,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除了
到梁代才成名的何逊、吴均、柳恽和刘孝绰等人也都各自成家。
何逊诗风也接近谢朓,吴均较有古气,很具特色。
竟陵八友之一、后成了梁朝开国皇帝的萧衍也写过一些清丽可读的诗歌,但不赞成“四声八病”之说。
创作状况“永明体”的代表作家,历来认为是沈约、谢朓、王融三人。
沈约的诗数量最多,而且他在理论上的阐述代表着“永明体”的主张,但实际创作成就不如谢朓。
谢朓的诗风上承曹植,善于以警句发端,在写景抒情方面,兼取谢灵运、鲍照两家之长,而避免了艰涩之弊。
谢朓的五言诗,今存130多首,其中新体诗占三分之一左右。
这些诗都已具有五言律诗的雏型,只是有用仄声作韵的。
句和篇的声律还不确定。
尽管他的这些诗篇在声律上还表现得有些混乱,但也可看到已渐有了些眉目。
沈约在永明体的诗人之中,沈约在当时甚有名望,诗歌成就也较为突出。
锺嵘《诗品》以“长于清怨”概括沈约诗歌的风格。
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他的山水诗和离别哀伤诗之中。
永明诗人,不仅有理论,而且还有大量的诗歌创作。
《南齐书·陆厥传》说:“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研王融以气类相推毅,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沈约与同时代的二谢等人相比,沈约的山水诗并不算多,但也同样具有清新之气,不过其中又往往透露出一种哀怨感伤的情调。
如《登玄畅楼》诗: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
中有陵风榭,回望川之阴。
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
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
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
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
云生岭乍黑,日下溪半阴。
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
写景清新而又自然流畅,尤其是对于景物变化的捕捉与描摹,使得诗歌境界具有一种动态之势。
诗人以登高临眺之所见来烘托“离群客”的孤独形象,从而将眼前之景同“归心”融为一处。
沈约的离别诗也同样有“清怨”的特点,如最为后人所称道的《别范安成》: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将少年时的分别同如今暮年时的分别相对比,已经蕴含了深沉浓郁的感伤之情;
末二句又用战国时张敏和高惠的典故(见《文选》李善注引《韩非子》),更加重了黯然离别的色彩。
全诗语言浅显平易,但情感表达得真挚、深沉而又委婉,在艺术技巧上具有独创性。
沈德潜评此诗:“一片真气流出,句句转,字字厚,去‘十九首’不远。
”(《古诗源》卷十二)谢朓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谢朓,不仅在“竟陵八友”中最为突出,而且也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
他虽然出身于世家大族,但由于沉浮于政治旋涡之中,目睹仕途的险恶和现实的黑暗,因此常常在诗中表现仕宦的忧惧和人生的苦闷。
如《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
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
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
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
风烟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
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
谢朓当时在荆州任随王府文学,深得随王萧子隆的赏识。
但因遭谗言而被召还都。
这首诗就是自荆州赴京邑建业途中所作。
发端二句气势磅礴,情思浩荡,堪称绝唱。
中间“徒念”至“江汉”一大段将写景、叙事与抒情结合在一起,既表达了对西府的眷恋之情,也突出了其悲凉的心境。
末四句以比兴的手法,深婉地传达出忧惧愤慨的情绪。
谢朓对当时动荡不安的局势深有感触:“苍江忽渺渺,驱马复悠悠。
京洛多尘雾,淮济未安流。
岂不思抚剑,惜哉无轻舟。
”(《和江丞北戍琅邪城》)这与曹植诗的慷慨之气颇为接近。
谢朓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
在山水诗方面,他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但又不同于谢灵运那种对山水景物作客观描摹的手法,而是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从而避免了大谢诗的晦涩、平板及情景割裂之弊,同时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诗人以自然流畅的语言,将眼前层出不穷、清丽多姿的自然景观编织成一幅色彩鲜明而又和谐完美的
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中就赞叹道:“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希。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足见其感人之深。
谢朓曾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南史·王昙首传》附《王筠传》),他的诗歌创作就体现了这一审美观念。
要达到“圆美流转”,语言的清新流畅与声韵的铿锵婉转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谢朓是“永明体”的积极参与者,他将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之中,因此他的诗音调流畅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
如其《游东田》: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同谢灵运一样,谢朓也是一位善于熔裁警句的好手,他笔下的警句对仗工整,和谐流畅,清新隽永,体现了“新体诗”的特点。
如上引诗中的“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等皆为其警绝之句外,还有如“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观朝雨》);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宣城郡内登望》);
“苍翠望寒山,峥嵘瞰平陆”(《冬日晚郡事隙》);
“馀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
暖暖江村见,离离海树出”(《高斋视事》);
“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
日出众鸟散,山暝孤猿吟”(《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等等,皆似一幅幅萧疏淡远的水墨画,高雅闲淡而又富于思致,难怪锺嵘说他:“奇章秀句,往往警遒。
足使叔源失步,明远变色。
”(《诗品》卷中)谢朓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他不仅在当时就享有盛名,而且对后来唐诗的繁荣也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甚至像李白和杜甫那样的诗歌巨匠也为之倾倒。
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中已对谢朓作过高度的评价。
此外他还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宣州谢朓楼饯别书叔云》)“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
谢朓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杜甫也说:“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谢朓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吹听嘘。
”(《寄岑嘉州》)这些既说明谢朓对唐代诗人的深刻影响,也足以说明他在中国诗史上的重要地位。
王融另一位积极参与创制“永明体”的王融,也是颇有才华的诗人。
锺嵘说他“有盛才,词美英净”(《诗品》卷下)。
《南齐书》本传也说:“融文辞辩捷,尤善仓卒属缀,有所造作,援笔可待。
”王融诗歌的主要特点是构思含蓄而有韵致,写景细腻而清新自然,语言华美而平易流畅,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与谢朓相近似的风格。
如他的《临高台》: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
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
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
还看云栋影,含月共徘徊。
写景清新细腻,造语清新精巧,并表现出一种含婉不露的情韵。
在南朝作家中,如范云、江淹、何逊、吴均、阴铿等人,都深受“永明体”的影响,而其中诗歌成就较为突出的,则是梁朝的何逊和陈朝的阴铿。
何逊何逊在当时甚有诗名,曾深得沈约、萧绎等人的赞赏。
何逊的诗,善于用平易晓畅的语言写景抒情,辞意隽美,意境清幽,在风格上与谢朓比较接近。
而其中表现最多、写得最好的,是那些酬答、伤别之作。
如《相送》: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凄寒苍茫的背景,映衬着孤独漂泊、满面愁容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尤其是“江暗”二字,对景物的变化捕捉得很细腻。
何逊尤擅长于状物传神,他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体物细腻,意态横生,画面鲜丽。
同时,语言清新省净而又精彩,尤其注重审音炼字、工偶精对,这是对“永明体”的进一步发展,因而他的不少诗篇已具唐代律诗的规模。
如《慈姥矶》: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
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
客悲不自己,江上望归舟。
不仅境界清远,情景相生,而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读来颇有韵味。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一联,已直逼唐诗气象。
这首诗除首尾声律外,其馀都已符合五律的要求。
至于他的那些常为后人所称道的写景诸联,如“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与胡兴安夜别》);
“草光天际合,霞影水中浮”(《春夕早泊和刘谘议落日望水》);
“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
“水底见行云,天边看远树”(《晓发》);
“游鱼乱水叶,轻燕逐飞花” (《赠王左丞》)等,都是体物细贴、对仗精工、婉丽新巧的写景佳句。
宋代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曾误把何逊《闺怨》等14首五言诗作为唐人绝句收入,可见何逊诗已酷似近体诗了。
何逊的诗歌在艺术形式和技巧等方面的有益探索,不仅进一步发展了“永明体”,为律诗走向成熟做出了贡献,而且在状物抒情、意境创造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的成就与特点,也使得他在齐梁之际成为独树一帜的优秀诗人。
四、四声八病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颐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而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之“八病”。
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
“四声八病”用于永明体诗歌的创作中,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要求过分苛刻,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病。
诗歌的声律、病犯说是南朝齐时沈约等人最早开始研究的。
《南史·陆厥传》云:“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彀。
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
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
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
世呼为永明体。
”四声四声:指平、上、去、入四声,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调值已无从查考,只能通过韵谱来估略。
根据元和韵谱和玉钥匙歌诀中的说法,推断出:平声可能是一个平调,上声是一个升调,去声是一个降调,入声是一个促调。
八病八病:指作五言诗时,在运用四声方面所产生的毛病。
1.平头:五言诗的第一、二字不能与第六、七字(下句第一、二字)声调相同。
不然就犯了平头的毛病。
如: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
芳时、提壶同是平音字,这就是平头。
2.上尾:五言诗的第五字(出句最后一字)与第十字(对句最后一字)不能声调相同。
不然就犯了上尾的毛病。
如乐府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草、柳都是上声,犯了上尾的毛病。
如古诗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楼齐不同韵而同音是。
3.蜂腰:顾名思义是两头大,中间小。
五字句若首尾皆浊音,中一字独清,则两头大中间小矣。
如张衡诗“邂逅承际会”,以浊夹清者是。
4.鹤膝:五字句若首尾皆清音,中一字独浊,则两头细中间粗矣。
如傅玄诗“徽音冠青云”,以清夹浊者是。
5.大韵:指五言诗上句首一字,与下句尾一字同韵,如阮诗微风照罗袂,明月耀清辉,微辉同韵者是。
6.小韵:五言诗两句中,上句第四字与下句第一字同韵,如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明、清同韵者是。
7.旁纽:五言诗两句中,不能有相同韵母(声调相同)的字出现,如长梁同韵,长字上声为丈,上句首用丈字,下句首用梁字,若丈夫且安坐,梁尘将欲起者是。
8.正纽:五言诗两句中,不能有相同的声母和韵母(声调不同)字出现,如溪起憩为一纽,诗云:朝济清溪岸,夕憩五龙泉,溪憩二字同用。
又家假嫁为一纽,诗云:我本汉家女,来嫁单于庭。
家嫁二字同用者是。
凡此八忌,于声律一道剖析毫芒,但制为声调谱则可,不得以此限初学也。
王渔洋答刘大勤曰:蜂腰鹤膝双声叠韵之类,一时记不能全,须检书乃可条答。
然则诗家对于八忌,亦不甚注重矣。
五、永明体的历史地位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从原始自然艺术的产物——“古体”诗,开始走向人为艺术的“近体诗”。
永明体,也就成为近体诗形成的前奏,成为人为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合理地调配运用诗歌的音节,使之具有和谐流畅的音韵美,是完全有必要的。
但如果要求过分苛细,则势必会带来一定的弊病。
从现存的一些资料中,可以看出沈约等人对声律的要求是相当精细繁琐并十分严格的,连沈约自己也难以达到要求,可见其难度之大了。
永明体对声律的苛细要求,无疑会给诗歌创作带来一些弊病,前人已多有指出。
然而前人的评价,一般只是充分注意了永明体给诗坛带来的消极因素的一面。
而文学史发展的事实证明,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它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
永明体的诗人,即不乏优秀之作;
更何况后来格律诗的成熟也正是以此为基础的!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四声的发明和永明体的出现,唐代的诗歌恐怕也就不会那样辉煌。
总之,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
经过许多诗人的不断探索,在诗的格律声韵、对仗排偶、遣词用句以及构思、意境等方面,都较古体诗更为工巧华美、严整精练。
当然,由于过分追求形式的华美,再加上声病的限制,未免产生“文贵形似”(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之偏和“文多拘忌,伤其真美”(锺嵘《诗品序》)之弊。
不过他们的优秀之作,毕竟为当时的诗坛注入了新的气息,树立了新的美学风范;
他们所积累的丰富的艺术经验,也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永明体”以前,诗坛上流行的是“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
唐代以后,形成了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亦称“今体诗”。
这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而这“近体诗”的雏形,就是“新体诗”,即“永明体”诗。
“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古体诗已暂告一段落,预示着“近体诗”的即将出现。
因此,即使后人对“永明体”诗提出了这样那样的批评,“永明体”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应该予以肯定,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的。
参考:
问题:五律、五绝和七律七绝七言是谁规定发明的?
前言五言诗流行最早,比较成熟的七言诗,晚于五言诗。
五律,脱胎于齐梁永明体,在梁朝就出现了标准的五言律诗,但是在初唐时,格律诗才规则晚辈。
五绝,也是出现在南北朝时期。
七绝最晚,成熟的近体七绝出现在隋唐。
一、五绝绝句,有近体绝句(格律诗),有古体绝句。
1、五言古体绝句绝句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齐梁时期,我们都知道南朝梁、陈诗人徐陵《玉台新咏》中有古绝句四首: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
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古绝句其一》另外更早一些,刘宋时期的诗人吴迈远传下来一首五绝:伤歌入松路。
斗酒望青山。
谁非一丘土。
参差前後间。
在《南史》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二记载了吴迈远这
及见曰:「此人连绝之外,无所复有。
」迈远好自夸而蚩鄙他人,每作诗,得称意语,辄掷地呼曰:「曹子建何足数哉!」这个吴迈远被宋明帝认为除了作诗以外,基本是个废物(判断基本正确,这
这里用了“连、绝”二字来代表诗歌,这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称为“绝”的文章。
2、近体五言绝句近体绝句最早出现在何时,很难判断。
不过在梁武帝萧衍的作品中,已经出现了偶合的近体绝句:绣带合欢结,锦衣连理文。
怀情入夜月,含笑出朝云。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第一句是半拗体(不需要救拗的律句变格),第二句救孤平(第一字仄声,第三字用平声),第三句三仄尾(唐朝律诗很常见的变格) ,第四句是标准的律句。
押韵是平水韵的【十二文】,从这里可以看出,隋朝的《切韵》与南北朝时期的语音相似,因此这首诗的押韵也符合隋、唐、宋一脉相承而来的宋朝《平水韵》。
二、七绝春秋末年的《逸周书·周祝解》中,下面这一段隐藏了一首七言绝句:故曰:文之美而以身剥,自谓智也者,故不足。
角之美,杀其牛,荣华之言,后有茅。
凡彼济者必不怠。
观彼圣人必趣时。
石有玉而伤其山,万民之患故在言。
时之行也,勤以徙,辟召道者,福为祸。
时之从也,勤以行,不知道者以福亡。
故曰:费豕必烹,甘泉必竭,直木必伐。
沈祖棻(1909-1977)先生认为,其中有28个字可以说是七言绝句的始祖:凡彼济者必不怠。
观彼圣人必趣时。
石有玉而伤其山,万民之患故在言。
到南北朝时期,七绝有了律化的现象,例如庾信的七绝《代人伤往 二首》:杂树本唯金谷苑,诸花旧满洛阳城。
正是古来歌舞处,今日看时无地行。
青田松上一黄鹤,相思树下两鸳鸯。
无事交渠更相失,不及从来莫作双。
《北史》 卷76列传第64记载了一段故事,其中也有一首律化的七绝:子十二人,楷通议大夫,弘金紫光禄大夫,整左光禄大夫。
整尤骁勇,善抚御,讨击群盗,所向皆捷。
诸贼歌曰:长白山头百战场,十十五五把长枪。
不畏官军千万众,只怕荣公第六郎。
到了唐朝,七言诗才真正与五言诗分庭抗礼。
而且七言诗流行较晚,七绝几乎和近体诗的完善同步进行的,因此我们会看到,七言绝句,大部分都是近体诗,五言绝句中,有大量的古绝句。
三、五律五律,是指五言八句的格律诗。
既然是格律诗,必然出现在齐梁之后。
最早的五律很难说是哪一首,我看到比较早的有梁简文帝的一首《登板桥咏洲中独鹤诗》:远雾旦氛氲,单飞才可分。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 孤惊宿屿浦,羁唳下江濆。
平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平 意惑东西水,心迷四面云。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谁知独辛苦,江上念离群。
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萧纲传下了200多首诗,完全符合格律的五排似乎没有,完全合律的五律似乎也只有这一首。
最早的五言排律,我见到的是阴铿(约511年-约563年) 《新成安乐宫》:新宫实壮哉。
云里望楼台。
迢递翔鹍仰。
连翩贺燕来。
重櫩寒雾宿。
丹井夏莲开。
砌石披新锦。
梁花画早梅。
欲知安乐盛。
歌管杂尘埃。
四、七言诗七言诗句,在诗经中就可以看到。
不过,汉、魏之际五言诗为主导,七言诗发展滞后,在南北朝时期至隋渐有发展。
七言的名篇,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是里程碑式的作品: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南朝的鲍照是七言诗早期代表诗人,其十八首《拟行路难》有不少七言佳句:奉君金巵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直到唐代,七言诗才真正发达起来,和五言诗一起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
结束语
而是每一代诗人的研究与发展渐渐形成。
其中,齐梁永明体对于格律诗的发展至关重要。
初唐沈佺期、杜审言等人大力发扬格律诗,也为格律诗后来进入科举考试作出了贡献。
科举是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其中的诗赋考试,主要考律诗和律赋,令格律诗这一文学形式逐步走上了巅峰。
@老街味道
参考:
一、五律七律。
研究五律七律,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律诗?
?
律诗是如何形成的?
律诗: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
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
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两句构成对句关系;
前联的对句和后联的出句的关系则称为邻句关系。
律诗句子字数整齐划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四十字;
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五十六字字。
还有每句六字,全首四十八字的,称六言律诗,传世作品极少。
(一)五律:五言律诗是从五言古诗中脱胎出来的新诗体,它继承了五古的句有定字和隔句押韵的原则,并且借鉴了骈体文的声律和对偶原则,又有多方面的发展。
其格律特征主要表现在: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
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对仗;
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
只能押平声韵,并且押韵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数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不可换韵;
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并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子的中间或者末尾,不能出现在开头,两个相邻的双音步的平仄必须相反。
(附)唐诗中的十大五言律诗。
1.《春夜喜雨》杜甫(何为诗歌,这就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创作于公元7年。
在这首诗中,诗人怀着喜悦的心情描写了春夜喜雨的美妙情景,是写雨诗中难得的佳作,被誉为描摩精工、独具风采、通体精妙的一首五言律诗。
全诗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绘声绘形,是一首入化传神,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着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2.《春望》·杜甫(经典五律之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他的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的,可是这种雄浑壮阔的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达到的。
这首诗全篇先感时,后念家,再及己,显示诗人忧国忧民的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本诗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3.《登岳阳楼》杜甫(盛唐五律第一)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圣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
4.《山居秋暝》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此诗为王维一“流”,可谓意态横生,妙趣无穷!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不世经典)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有“诗杰”之称。
6.《次北固山下》王湾(学习诗范)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
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
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7.《望月怀远》张九龄(千古明月佳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
这首诗是月夜怀人之作,情深意永,细腻入微。
起句高华浑融,历来被人传诵。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
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查了资料,有人将其归进五律,有人将其归进“五言古诗”)8.《送友人》李白(声韵名律)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这首诗,历来被诗家推为五言律诗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李白的送友诗,除绝句《赠汪伦》之外,以这首五言律诗最为有名。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9.《使至塞上》王维(千古传唱)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诗现存不满首。
《使至塞上》是唐代着名诗人王维于77年(开元二十五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做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王维擅长五言诗,又因他精通音乐,故其所作五言诗容易合乐,传播既广,声名亦高。
接下来便是那千古传唱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学诗时曾以此为例,可见其脍炙人口。
10.《赠孟浩然》李白(高古自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赠孟浩然》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李白的律诗,不屑为格律所拘束,直抒胸臆,透 出一股飘逸之气。
诗在语言上也有自然古朴的特色,首联看似平常,但格调高古,萧散简远。
前人称“太白于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
” (《李诗纬》)该诗就有这样的特色。
说明:杜甫的名篇《望岳》是五言古诗,故不列入。
李白七律不怎么样,但五律成就巨大,甚至有人也称其“五律圣手”。
经典的五律还有: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李白《渡荆门送别》《听蜀僧浚弹琴》、王维《终南山》《酬张少府》《观猎》、杜甫《天末怀李白》《旅夜书怀》、马戴《楚江怀古》、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等等。
(二)七律:七言律诗,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
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因其格律严密,故名。
七言律诗其押韵严格。
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
还要求按韵书中的字押韵。
原则上只能用本韵,不能用邻韵;
即使稍微松一点,也只允许入韵的首句可以用邻韵,叫作“借韵”。
七言律诗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七言律诗的兴起,晚于五言律诗。
它起源于南北朝,萌芽于齐梁新体诗,定型于初盛唐之间。
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始有成篇,至盛唐,王维、李颀、岑参、贾至诸人刻意锤炼,方使它在体制上达到纯熟,而崔颢、李白仍有骈散交杂、半古半律之作。
到了杜甫,七言律诗展示其诗体潜力而打开艺术天地。
杜甫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诗、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杜甫
晚唐时期,七言律诗则打开了新局面。
温庭筠、李商隐、杜牧这几位七律圣手不仅修整了律诗的形体,而且改造了律诗的气质,把律诗艺术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七言律诗代表作品有崔颢的《黄鹤楼》、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安定城楼》等。
唐代的七律诗,杜甫和李商隐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杜甫贵在赅博醇厚,李商隐贵在精微幽深。
(附)七律佳作,一起来体会诵读品析。
1、《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点评:无需多言的伟大作品,将天地万物之萧瑟、苦闷、悲愤、衰病之态写到了极致。
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2、《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点评:有人评价这首诗:气格音调,千载独步。
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
名气实在是太大。
说实话,写的也是真好。
3、《锦瑟》【唐】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点评:貌似晦涩难懂、不知所云,其实相信每
反复吟咏,总会被击中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4、《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点评:《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5、《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点评:同是吟咏诸葛亮,李商隐的《筹笔驿》其实也不遑多让,但老杜更悲凄感人,末联犹催人泪下。
6、《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点评:全诗无一句不经典。
爱情诗的极品之作。
7、《阁夜》【唐】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点评:此诗向来被誉为杜律中的典范性作品,气象雄阔,仿佛把宇宙宠入毫端,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唐诗直解》云:“光芒四射,令人不敢正视”。
《批点唐诗正声》云:“全首悲壮慷慨,无不适意。
中二联皆将明之景,首联雄浑动荡,卓冠千古。
”8、《客至》【唐】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点评:把客人的到来写得清新明丽,把乡居生活写得恬淡诚朴的,舍杜甫其谁?
这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让人陶醉。
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点评:奔放跳跃,感情真挚浓烈,显示杜甫少有的烂漫气息,一气呵成之神作。
10、《无题》【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松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点评:品读李义山的作品,方能完完全全感觉到汉文字之美也。
颌联妙到毫巅。
二、绝句(传统诗歌体裁)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
各家对其解释并不一致,有人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
绝句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其中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绝句起源于汉魏六朝的乐府短章,其名称可能来自六朝文人的“联句”。
文献记载,六朝时期文人宴集,有联章作诗的风气,每人作四句五言,合成一首整诗。
如果将各人所作的割断开来,单独成篇,就叫“一绝”,而绝句的称呼即由此而立。
绝句一词在六朝初起时,仅指五言四句的小诗,推广到七言,是唐代及以后的事。
唐代由于音乐曲调的变化,旧的乐府诗往往不能配乐,于是乐工们常将文人创作的绝句拿来合乐歌唱,这是绝句盛行于唐代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发展情况而言,五言绝句成长在先。
初唐四杰以及沈佺期、宋之问、李峤、崔湜等人,已经写出了大量情景交融、音节和婉并具有一定个性色彩的优美篇什。
到盛唐,一大批名家出现。
李白、王维、崔国辅构成了盛唐五绝的三鼎足,致使这一诗体日后的发展也很少能超出其范围。
七言绝句起自南朝乐府歌行。
初唐时七绝数量很少,艺术上也不够成熟。
进入盛唐之后,七绝有了长足的进步,完全可以与五绝并驾齐驱。
代表其最高成就的是李白和王昌龄,李俊爽,王深婉,李清疏,王浓密,风格不同。
而李白更能体现盛唐绝句的典型风格,王昌龄仿佛开了中晚唐绝句的先河。
杜甫则是绝句艺术变革出新的推动者。
中唐诗坛,绝句名家不乏其人。
但如卢纶、李益学李白、王昌龄的诗风,刘长卿、韦应物承王维、孟浩然的统绪,虽各具个性,互有佳作,但基本路子并未突破前人。
韩愈、白居易等元和诗人虽然进一步发扬的杜甫的创新精神,但总体上并未能真正克服杜甫创新时所面临的矛盾。
境太实,意太露,工形似,少远韵,是许多中唐作品在不同程度的弊病。
晚唐绝句发展出了两种新的体式:一是尖新明快的议论体,一是委婉深曲的抒情体。
两者都以李商隐、杜牧为主要代表。
宋元时代,通行把“绝句”称为“截句”。
他们以为“绝句”是从律诗中截取一半。
宋代以来人们所熟知的绝句,近体风貌占有压倒性的优势,元明的诗论家有绝句乃“截律”之说。
按照诗歌格律,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
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出现的。
(一)五言绝句。
五绝是中国传统诗歌体裁之一,属于绝句的一种,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
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成熟定型于唐代。
全篇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
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其最大特色。
五言绝句有仄起、平起二格。
代表作品有王维的《鸟鸣涧》、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八阵
盛唐以前,五言绝句不但没有对仗,而且平仄也不讲究;
自盛唐起,五言绝句通常严格遵守格律诗之规定。
虽然盛唐之后也有极少数按古诗的作法写的不讲究平仄与对仗的“古体诗”,但此时绝大多数五言绝句已经是在格律上完美的近体诗。
(附)五言绝句经典作品【画】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雪】唐·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山中】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送别】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行宫】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桃花】唐·元稹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
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剑客】唐·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口号】唐·贾岛 中夜忽自起,汲此百尺泉。
林木含白露,星斗在青天。
【怨情】唐·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听筝】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宫词】唐·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归雁】唐·杜甫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蚕妇】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四时】晋·陶渊明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夜雪】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秋夕】唐·白居易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早春】唐·白居易 雪散因和气,冰开得暖光。
春销不得处,唯有鬓边霜。
【送别】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中秋】唐·司空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元日】唐·司空
殷勤元日日,欹午又明年。
【忆梅】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春怨】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闻雁】唐·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春雪】唐·刘方平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
【春晓】唐·陆龟蒙 春庭晓景别,清露花逦迤。
黄蜂一过慵,夜夜栖香蕊。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江上】宋·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红梅】宋·王十朋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
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陶者】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绝句】元·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秋雁】元·揭傒斯 寒向江南暖,饥向江南饱。
莫道江南恶,须道江南好。
【青松】现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渌水曲】唐·李白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劳劳亭】唐·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辛夷坞】唐·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临湖亭】唐·王维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八阵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题诗后】唐·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塞下曲】唐·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凉州词】唐·韩琮 树发花如锦,莺啼柳若丝。
更游欢宴地,悲见别离时。
【哥舒歌】唐·佚名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咏华山】宋·寇凖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南浦别】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遗爱寺】唐·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乐游原】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秋风引】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曲池荷】唐·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听弹琴】唐·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西施滩】唐·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就义诗】明·杨继盛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夏日山中】唐·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夜宿山寺】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新嫁娘词】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长安秋望】唐·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登鹳雀楼】唐·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山村咏怀】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中秋玩月】明·佚名 团团离海角,渐渐入云衢。
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人日思归】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微雨夜行】唐·白居易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过三闾庙】唐·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终南望余雪】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送方外上人】唐·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于易水送人】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送朱大入秦】唐·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悯农二首·其一】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二首·其二】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绝句二首·其一】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二首·其二】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秋夜寄邱员外】唐·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中秋月二首·其二】唐·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从军行二首·其一】唐·王昌龄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马诗二十三首·其四】唐·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二)七言绝句。
七绝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
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
七言绝句,由于可以不拘对偶,故构写自由;
由于篇幅短小,故语句精炼含蓄,多言外之音;
由于讲究声律,故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宜于低吟高诵。
自唐代以来,名篇佳句甚多,咏史、怀古、议政事、抒抱负、诉幽怨、说友情,题材多样,精彩纷呈,是诗歌各种体式中最受
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
首先是篇幅固定。
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
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
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绝句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大类。
其中平起式又分两种:一、平起平收,首句押韵;
二、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仄起式也分两种:一、仄起平收,首句押韵;
二、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附)七言绝句名家代表作品50首一、“诗仙”李白1、《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7、《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诗圣”杜甫8、《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9、《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10《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1、《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2、《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三、“诗魔”白居易13、《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4、《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5、《 后宫词》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16、《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17《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四、“七绝圣手”王昌龄18、《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9、《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0《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1《出塞行》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五、“诗佛”王维22、《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2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4、《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5、《送沈子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六、“诗豪”——刘禹锡26、《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27、《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8、《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29、《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30、《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七、“杜紫薇”——杜牧31《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2、《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3《 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34、《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5、《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6、《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37、《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8、《紫薇花》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八、“小李杜”——李商隐39、《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0、《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41、《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42、《暮秋独游曲江》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43、《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44、《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九、“诗鬼'——李贺45、《南园十三首之一》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46、《南园十三首之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十、诗人——罗隐47、《赠妓云英》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48、《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49、《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50、《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参考:
华夏文化的结晶,充分展现华夏文化的深度和高度,这是文人和哲人们长期实践和应用活动结出的灿烂文体。
参考:
文化是五千年人民的精锐如定,市集粗口也分在内
参考:
历史沿承,具体谁人发明不知道不好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