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什么要将游侠赶尽杀绝
乱世中的百姓命如草芥自不必说,即便能苟活着也甚是艰难。
普通百姓只求安宁祥和,没有刀兵之灾以及能三餐温饱 ,并无其他过高奢望。
然而,对那些胆子大,性气高,喜欢冒险的豪侠之辈来说则正好相反。
所谓“乱世出英雄”,“浑水好摸鱼” 。
越是动荡不安、遍地兵燹的乱世,那些敢于刀头舔血、乱中取利的豪杰人物反而越有出头的机会。
假若一
抑或是终身沦落蓬蒿中,与贩夫走卒、流氓青皮为伍。
司马迁在其震古烁今的历史巨著《史记》中花费不少篇幅与笔墨记录了一位豪侠人物郭解的生平事迹。
郭解既非建功立业的王侯将相,也非著书立说的文人墨客,更不是富甲天下的大土豪。
用今天的话说,他只是一个带有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头头,一个游走在正邪之间的狠角色。
太史公司马迁为这样一位极具草根色彩的江湖人物树碑立传,且秉持中立态度,既不讳言也不伪饰,无疑是需要极大勇气与高瞻远瞩的超前意识的。
郭解,西汉武帝时代之人。
他和司马迁大约是同时代的人。
从司马迁对他的了解程度来看,两人或许有过接触。
司马迁疑似认识江湖人物郭解,可见无官无职的他在当时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之大。
《史记.游侠列传》中郭解是当仁不让的绝对主角。
司马迁对郭解的生平事迹描写的细致入微,有血有肉,呼之欲出 。
可见太史公对他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将没有职位的一介平民记入信史,太史公此举可谓史无前例且惊世骇俗。
郭解是轵城人。
轵城大约在今天河南济源县东南的轵城镇一带。
巧合的是,历史上另一位比郭解更早,更享鼎鼎大名的刺客聂政也是轵城人。
轵城是个民风剽悍,好勇尚武的地方。
郭解的祖父是当地一位有名的相士,父亲则是个“惹事不嫌大”的猛男 。
郭父喜欢行侠仗义,勇于打抱不平,对不平事、不平人出手狠辣,在地方上很有威望。
这样的人在地方官的眼里无疑是个影响稳定的“刺头”。
果然,在汉文帝执政时期,郭解的爹被地方官罗织罪状以扰乱治安为由诛杀。
郭解继承了他爹的强悍基因,自幼就胆子奇大,调皮顽劣,且力大善于搏击,乡人畏之如虎。
《史记·游侠传》中记载,郭解身材矮小,貌不惊人 。
他不喝酒,不赌博,不是常人眼里的豪杰人物形象。
相貌平平常常的郭解做起事来可一点也不平常。
他年轻时就是一个快意恩仇、恩怨必报的狠角。
属于那种一言不合,就敢拔刀相向,为朋友义气“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义烈血性汉子。
当然,作奸犯科的事他也没少干。
他包庇窝藏身负命案的凶徒、抢劫他人财物、私铸铜钱、手头羞涩时甚至干些盗墓掘坟“摸金校尉”的勾当。
然而,他为人又很仗义,朋友有难,他慷慨相助,出钱出力,绝无二话。
为友人复仇,他甚至不惜以命相博;
在熙熙攘攘的闹市中,他敢于挥刃直取仇人首级 。
众人畏其悍勇,竟瑟缩不敢向前······这样的事例多到数不胜数。
郭解的大名举国皆知,人们佩服他心雄胆大、有仁有义,许多人都投到了他的门下。
后来,连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对他都有所耳闻。
按说,郭解所犯的事早够得上砍脑袋之罪了。
可郭解是
二来他交游甚广,耳目众多,所以能手眼通天 。
风声一紧,他不是一道烟逃得无影无踪,就是恰巧遇到皇帝大赦天下。
他运气奇佳, 所以屡次逃过了法律的惩处。
随着年纪渐长,郭解的性子也变得沉稳和善了许多,不像年轻时那么血气方刚,有仇必报了。
他开始学会以德报怨,乐于做救贫济苦的善事,也很少严厉责怪他人的过失,也不再动辄替人出头了。
郭大侠待人宽厚、乐善好施的名气不胫而走,聚集在他周围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势力也越来越大。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郭解虽不再亲自去手刃仇人、拳打恶棍,平时他只救人而不炫耀自己的功绩,但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戾狠之气仍旧扎根于心,时不时因为一点小小的争端就血脉贲张、激愤不能自抑。
随着名气日盛,他自己不好亲自动手与人争斗,但乡里顽劣不法少年视他为偶像,以能为他做事为荣耀。
这些恶少年们经常暗中替他刺杀仇家,却从不让他本人知道。
凭心而论,郭解这类江湖闻名的人物,大多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穷凶极恶、杀人不眨眼的恶棍。
人在江湖厮混,不讲“义”字,是混不了多久的。
郭解狠则狠矣,然而,却义字当头,亦正亦邪。
否则,哪来那么大的威望与名声?
哪有那么多人愿为他赴汤蹈火?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更令郭解名声大噪、声誉鹊起。
郭解的外甥与人喝酒,那人不胜酒力,郭解外甥非得强迫那人饮尽,二人为此起了争执。
那汉子怒火攻心,拔刀将郭解外甥刺死后逃跑藏匿了起来。
郭解派徒弟四下打听凶手下落 。
他的势力确实很大,凶手眼看藏不住了,只好回去面见郭解,并将此事来龙去脉一五一十详细告诉了他。
得知真相后,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
郭解对那人说:“你杀他没有错,都是我家孩子仗势欺人、无理取闹,换作我也会如此 。
你走吧” !这事传开后,人们仰慕郭解明白是非,宽宏大量,不以势压人,甚至不惜得罪亲人 。
于是他再次名噪天下,仰慕、追随他的人更是多似过江之鲫。
人们都以不认识郭解为耻。
在当时,人们之间有了争讼、纠纷、仇怨,县令都断不了的事,只要郭解出面调停,无不迎刃而解,化干戈为玉帛。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为人也越来越谦和忍让 。
人们只要有求于他,他无不尽心尽力,尽量办好。
实在办不到的,他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对方满意。
县官遇到难办的事也找他咨询,当地人只知有郭解而不知有县令 。
他的风头一时无人能比。
《史记》记载,前来投效他的人常常在郭家门前排上几十辆车驾等候。
一些犯了法的人,只要郭解出面庇护,地方官也只能干瞪眼,徒唤奈何。
郭解强大的气场和无与伦比的号召、组织能力,引起了官方的注意和担忧。
刚好武帝在陕西兴平县修建茂陵,他下令全国凡家资在三百万
地方官乘机将郭解的大名也报了上去。
郭解虽然活得风光、体面,却不是那种只知聚敛之辈,因此他的家财没那么多。
然而,地方官对他颇为忌惮,极力主张将他家迁走,以拔除这个潜在的威胁。
就在事情似乎已成定局、无可挽回之时,历史上享有盛名的抗击匈奴的名将卫青出人意料地站出来为郭解说话 。
他对汉武帝说:“郭解家并不富裕,论家财他远远不够迁徙茂陵的资格”。
武帝暗想“一个平头百姓却有能力让位高权重的大将军替他说情,那他家里一定不会穷”。
皇帝的话一言九鼎 。
身为大将军的卫青也无法说服他 。
郭解一家最终还是被强行迁往陕西兴平守茂陵去了。
临行前,轵城当地的大户们为给郭解摆酒送行,随便就凑了一千多万钱赠给郭解。
无职无权的“屌丝”比当官的还排场风光,这确实是千百年来罕见的奇观。
郭解家是被迫迁徙走了,可他留下来众多的徒子徒孙却愤愤不平,这些愤青一直暗中寻找机会,想为他讨个说法。
一天夜里,郭解的一位远房侄儿将那个一直力主将郭家迁走的小官一剑给刺死了。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
官员家属上书告状,汉武帝下令缉拿郭解叔侄。
幸好早有人通风报信,郭解将家属安排妥当后,再次踏上了亡命天涯的路途。
四处逃亡的日子苦不堪言。
好在他名声在外,每到一地,只要报上姓名,就有仰慕他的人提供免费食宿,并为他寻觅避难之所。
甚至还有守城官员因“误放”郭解而畏罪自杀。
他就这样颠沛流离、东躲西藏了很久。
后来,缉捕官兵还是循着蛛丝马迹抓住了他。
一代豪强郭解终于归案,并锒铛入狱。
然而审了许久却始终无法定罪。
因为能置郭解于死地的命案大多发生在皇帝大赦之前。
所以他的案子一直拖着,久久无法定罪。
正在办案官员一筹莫展之际,郭解的一个门徒突然将一位和他一直有隙的儒生杀死了,还割掉了那人的舌头。
此事正好授人以柄 。
审案官干脆将别人犯的命案一股脑全算在郭解头上。
负责此案的大臣公孙弘对武帝说:“郭解不过是个平头百姓,却以行侠仗义的权谋手段笼络、蛊惑百姓,为一点小事就伤生害命,这次的杀人事件他虽不知情,但性质却比他亲自杀人更为严重,影响也更为恶劣 。
应该以大逆不道之罪论处”!武帝深以为然,点头应准。
一生行走于黑白之间、胆大心细、豪气贯云、名动江湖的大侠郭解最终落得个满门抄斩的悲催下场。
郭解这样的人,假如生逢乱世,或许也会成为大汉开国君臣那样叱咤风云的人物。
然而,这样的人在太平盛世之时却有可能成为社会秩序的隐患。
当然,他也有急公好义、扶危济困的光彩一面。
类似郭解这样的游侠之辈,虽对社会秩序的平衡有一定破坏作用,但也有一些微妙的制约作用 。
他们在官府势力不能触及的角落里行使着管理权和仲裁权,维护着较为公正的游戏规则。
所以太史公认为不能全面抹杀他侠肝义胆的一面。
然而,公孙弘不喜欢他,汉武帝更不会容忍他,儒家正统卫道士更不会允许他的特立独行,我行我素,蔑视官法。
郭解这类豪侠的存在,影响了皇家至高无上的威权与秩序,他的某些作为更有违纲常伦理,所以必欲除之而后快。
郭解等游侠人物的悲剧性命运在于,他们生活在中国历史上相对强盛,祥和安宁的汉武帝时代 。
也就是所谓太平盛世时代 。
而这样的时代是不会容忍并造就他这样的江湖英雄的。
与其说这是他
原创作品 仅供参考插
一个小小的游侠,如何能够威胁到汉武帝至高无上的皇权?
这事听起来很离谱,但当时的情况,其实还真就是如此。
要想解释明白这事,我们还得从游侠是如何出现的开始说起。
战国时期,因为诸侯之间,开始不断争霸吞并,对于人才的需求,越发的强烈。
而原有的贵族世袭体系,又无法提供足够的人才。
对于人才的强烈需求,和人才数量不足的矛盾,就体现了出来。
在战国时代以前,因为大家实行的是贵族世袭制,所以有资格做官的,都是贵族。
但是到了战国时代之后,大家发现平民当中,原来也有很多人才。
可问题是,按照当时的制度,这些平民是不能随便做官的。
而那个时代,又缺乏底层人民向上的通道,没有后来的察举制、科举制之类的东西。
所以,当时的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这个办法,叫做养士。
当时的贵族集团内,养士之风盛行。
尤其是那些顶级大贵族,谁手底下要是不养上几十上百号闲人,出门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这套体系的运作方式,大致就是贵族出钱,招揽有才能的平民或者落魄贵族,为自己效力。
比如著名的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就都是养士的大户。
信陵君更是号称私养三千门客,这些门客加起来,足以组织起一支军队了。
这些士,就是后来汉朝游侠的前身。
这样的日子,大概持续了百年左右。
百年之后,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
秦朝统一六国后,士或者说游侠这个群体内,又加入了新的成员,那就是六国的旧贵族。
比如项羽,在楚国灭亡后,就曾跟着其叔父项梁,辗转游历过很多地方。
当时的项羽,就算是一个游侠。
除了项羽之外,韩信、季布等一系列秦末汉初的名人,也都可以划分到游侠这个团体当中。
再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清楚了,秦朝就亡在这些游侠的手里。
秦朝存在的时间比较短,秦始皇在位的时候,主要面对的矛盾,还是如何从各个方面统一这个国家,如果抵御北方的匈奴。
还没来得及解决游侠这个问题,秦朝就亡了。
秦朝灭亡之后,经过几年的乱战之后,刘邦统一了天下,建立了汉朝,历史由此进入了汉代。
进入汉代之后,因为天下彻底平定,战争越来越少。
战国时期的养士之法,渐渐没了用处。
而这些没了去处的士,终于彻底演变成了游侠。
真正的游侠,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那些大侠,主要工作就是除暴安良。
汉代的游侠,大多受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影响,讲究一个‘该出手时就出手’,管你什么法律朝廷,干就完了!但是,除了这类真正的大侠之外,更多的所谓游侠,其实是地方上的一些地痞无赖。
因为汉初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皇权很难深入到地方。
所以在地方上,就开始有人以豪强的名义,称霸一方。
从刘邦时代,一直到汉武帝刘彻的时代,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之后,游侠之风,越来越盛。
汉武帝时候的游侠,已经不再是那种单纯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大侠,而是地方上的一方豪强!汉武帝时期的游侠,到底猛到什么程度?
当时有
郭解早年也是个亡命之徒,曾多次替朋友去杀人,也曾多次打家劫舍,美其名曰劫富济贫。
没事还会去盗个墓,充实一下自己的生活。
这里要多说一句,武侠小说里面的大侠,看起来当然很威风,行侠仗义打抱不平。
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大侠自己也不工作,又不是富二代,他们日常生活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郭解的生活,给了我们答案。
从现在的角度来说,郭解就是一个强盗,砍头一百次都不算多。
但偏偏郭解运气极好,每次官府来抓他的时候,他都能因为提前有人通风报信而逃跑。
等到朝廷大赦天下,再出来自首。
所以经过这样一番操作,郭解虽然干了很多坏事,但谁都拿他没办法。
可以光明正大的干坏事,而且还不用受到惩罚。
这样的郭解,自然让很多人为之羡慕,尤其是让很多世界观还未发育完全的少年羡慕。
所以渐渐地,拜郭解做大哥的人越来越多,郭解在当地的威望也就越来越大。
随着威望越来越大,郭解在当地也成了一个有身份的人,自然不会再像当初那样,坏事做尽。
所以从这时开始,郭解就开始养自己的名声了。
比如说,他姐姐的孩子让人宰了,姐姐来找他报仇。
结果在郭解找到那个仇家之前,那个仇家自动上门自首了。
郭解认为他比较仁义,而且之前他杀人也是因为自己外甥先犯了错,所以就不再追究这
如此一来,乡里便开始称赞郭解,认为郭解真的是个讲道义的人。
这样的做法,自然很得人心。
但问题是,合法吗?
随着郭解在当地的声望越来越大,这时的郭解,已经从一个单纯的游侠,变成了当地的豪强。
而且他的势力,甚至强大到当地官府都要惧怕他的程度。
郭解说要免除谁的徭役,当地的官吏就不敢去抓。
甚至洛阳城内的一些豪强之间,有了矛盾,都要请郭解前去调停。
真正让汉武帝听说郭解的名字,还是后来的一件事。
当时汉武帝要求,各地资产超过三百万
当时汉武帝这样做,也是为了方便管理这些富人。
但没想到,按照汉武帝的标准,郭解是足
但是当地的官员,却碍于郭解在当地的威势,不敢让郭解强行搬家。
最要命的是,郭解通过一系列骚操作,竟然让当时的大将军卫青,替他说话。
卫青告诉汉武帝,说郭解确实不够这个身家,所以没有必要搬迁。
汉武帝这下终于注意到了郭解。
一个小小的地方游侠,怎么可能让朝廷的大将军替他说话?
这小子在地方上的势力,得强成什么样啊?
这时的汉武帝,终于开始意识到这些游侠的威胁了。
一个郭解,在当地就有如此威势。
郭解对一
如果他对朝廷不满,是不是就能直接召集人手,和朝廷对着干呢?
如此威势的郭解,如果在当地起事的话,召集千人想必不难。
那么在整个汉朝的疆土上,又有多少个郭解呢?
这一下,汉武帝彻底被吓到了。
于是,汉武帝当即下令,开展一轮声势浩大的清楚游侠行动,必须收拾掉这些游侠。
恰巧郭解后来又杀了人,汉武帝当即下令,抓住他!杀他三族!郭解的死,并没有成为这件事的结束,反而成了一个开始。
接下来的十多年里,汉武帝用极其强力的手段,清理各地的豪侠。
终于将这场自汉朝初年开始出现的豪侠风,彻底刹住。
看到这里,我们自然也就明白,汉武帝去镇压这些豪侠,本质上其实就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维护国家稳定。
在汉武帝这一系列改良下,汉初一度盛行的游侠之风,终于被汉武帝硬生生地给止住了。
参考:
汉武帝时期的游侠已经成为民间的一种参与社会管理的势力。
其实这种独立于政府行政体制之外的参与社会管理的层级,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一直都存在。
最早我们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出现。
这里的“士”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读书人,而是一批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
我们从小就听说过许多关于他们的故事,尤其以信陵君、孟尝君身边的“士”为人熟知,例如“鸡鸣狗盗”的故事。
可见,在士阶层刚刚出现的时期,这种身怀专业技能的人就可以不参加劳动而丰衣足食,因为有人愿意为他们的能力买单。
所以这个阶层从诞生以来,就和普通民众不同,和权力与金钱的关系暧昧却又不受其摆布。
到了秦统一全国,虽然有一定的限制,但这种现象仍然很普遍。
比如我们熟悉的汉高祖刘邦,在其出任泗水亭长之前,不事生产,整天游荡于乡野,为乡里解决纠纷和争端;
由秦汉以后,儒学进入政治生态并发挥重要作用以后,这个士阶层又发生了转变。
由过去的以各种专业技能为主体转变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新型“士阶层”。
他们饱读诗书,以孔子为尊奉,口不离尧舜礼义。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可见儒家从政的理想,是一步一步、一点一滴做起。
所谓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修身就是指儒者应锤炼自己,让自己成为君子。
而齐家是讲,当你成为德行兼备的君子,就应该依靠自己的美德去影响他人——亲朋好友,甚至一个乡,一个城邑的人。
这也是汉代游侠们所秉持的一种原则。
可是西汉武帝时期不再愿意游侠势力活跃在民间,为了加强集权,于是下令禁止像游侠等独立于地方政府之外的社会势力,加强地方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汉代以后这种官民合作管理社会的张力越来越小,官府越来越强硬集权,社会越来越羸弱散乱。
常辅
参考:
这个问题本质上是汉武帝想做千古一帝,所以他要把所有的权力集中在他一人手上,做一个在他之前从未出现过的集权君王。
他集权的目的有很多,他想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东封泰山,西拓西域,他就得集中权力于他自己一身。
他厉害的是不仅做到了集权,还做到了上面的所有目标,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功业。
而游侠正和其他阻碍他集权的势力一样,被他扫清了。
为什么说游侠是阻碍汉武帝集权的势力呢?
其实游侠是地方上的豪强,或者能得到地方上豪强支持的人。
比如汉武帝杀掉的郭解,他就可以算得上是地方的豪强。
虽然他家里因为养了很多门客而没有什么家财,但是他已经把钱花在养门客,树立自己的名望上了。
不仅周围的豪强出了矛盾,喜欢让他来做仲裁,就连洛阳的豪强闹了矛盾,也找他做仲裁。
这是什么意思呢?
大家都不愿意去找县官来调解,事情都来找到他,汉朝地方上的权威都被他架空了。
而且这个地方上不是很偏远的地方上,连洛阳的权威都不及他的大。
这已经妥妥威胁到了汉武帝的统治根基。
于是汉武帝要求各郡国的富人豪强迁徙到茂陵,这本来就是打击豪强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的办法,郭解居然能找到卫青给他求情不搬迁到茂陵。
汉武帝一听就明白了,这货竟能让北击匈奴的卫青将军替他说话,这就可见他家不穷。
就还是强令郭解迁徙到茂陵。
郭解就把出主意迁徙他到茂陵的官员杀了。
汉武帝震怒,这人能够随便杀害官员,已经威胁到了西汉的统治秩序,仔细一查发现郭解很狡猾,杀人往往是在大赦之前杀,这样杀人罪行就会被赦免。
而且不劳烦他动手,甚至不需要他下命令,门客就自动去杀人。
郭解杀人不受法律制裁,这种危险分子谁都不能容忍,更别说汉武帝这种一心想要集权的帝王了。
御史大夫公孙弘说得好:“郭解因为小事而杀人,自己虽然不知道,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
判处郭解大逆无道的罪。
”综上所述,游侠作为一种特殊的豪强,在地方胡作非为,肆意犯法而不受制裁,已经威胁到了汉朝的秩序,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自然要出手杀掉他们。
参考:
汉武帝之所以要将游侠赶尽杀绝,是有多方面的原因,归纳起来为内因外果。
首先。
来看“外果”。
游侠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的动荡时期,他们崇尚无上的自由,无拘无束,甚至跳出了纲纪法度而存活于世,他们具有诚信重诺、言行必果、舍生取义、仗义助人等侠义精神,可以为了毫不相干的人赴汤蹈火,可以为了国之存亡劳苦奔波,正如金庸笔下对侠的定义所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游侠们因为扬善除恶,具有高强的人格魅力,无论朝廷还是地方百姓都有其忠实的“信徒”。
比如说西汉的大将军卫青就对游侠很是敬佩和尊重,甚至和他们有直接的来往。
而百姓爱戴游侠的理由很简单,他们这弱的弱势群体,急需要这些本领高强、人品好的“高人”来保护。
因此,游侠往往一呼百应,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当地甚至全国都拥有一定的势力。
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游侠们触犯了帝王的大忌。
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帝王们对任何地方自发性组织,都不会有丝毫的留情,只能是铲除殆尽而后已。
而爱好喜功的汉武帝虽然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但眼里也是揉不下一粒沙的,因此,上台后对游侠进行无情的打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次,来看“内因”。
汉武帝时期,很多游侠颇有名气和声望,郭解便是其中著名的一个。
郭解因为小时候长的又矮又丑,常常被人笑话,他的心中很愤慨、很仇恨,等学了高超的武艺后,亲手把那些嘲笑他欺负他的杀了。
当年时的他为朋友两胁插刀,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替朋友排忧解难,为藏匿亡命徒去犯法抢劫,并且还干了一些私铸钱币,盗挖坟墓等不法活动。
后来,郭解发现单凭勇敢只能获得人们的畏惧,不能获得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必须以德服人。
从此以后,他用恩惠来报答怨恨自己的人,用行侠的思想来感化身边的人,百姓很喜欢郭解,但汉武帝却最讨厌这样的人了,想尽一切办法除掉他。
后来,郭解的门客杀了人,他当时并不知情,当时朝中的御史大夫公孙弘认为:“郭解以平民身份侠,玩弄权诈之术,因为小事而杀人,郭解自己虽然不知道,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
判处郭解大逆无道的罪。
”就这样,在汉武帝的授意下,“打虎英雄”公孙弘于是就诛杀了郭解的家族。
汉武帝诛杀了郭解,引起了游侠们的不满,他们为郭解申冤,公然和朝廷及政府作对,为此,汉武帝很是头疼,认为游侠没有一个是好的,都是叼民,于是采取了“一网打尽”的政策,对天下的游侠进行了血淋淋的屠杀。
参考:
当年景帝曾和弟弟梁王刘武一同坐着辇,对弟弟说我百年后,就把帝位让给你。
汉景帝因为太子刘荣被废,梁王看到了希望,趁上京朝觐见到太后,太后也要求景帝立梁王为储。
可是满朝文武不答应,说自周王东迁,“兄终弟及”制就已废除。
不久反对立梁王为储的大臣一夜间全部被暗杀。
追查到底却是梁王干的。
景帝没法。
感到黑社会势力太大,安全没保障。
当时的“游侠”是含有贬义的词语。
武帝时期,卫子夫未婚先孕,怀了龙种。
阿娇感到皇后地位危机。
派游侠绑架了卫青。
查明真相后,却拿阿娇毫无办法。
被窦太皇太后知道了,直接把卫子夫接到皇宫,保皇家龙种要紧。
有太后撑腰,汉武帝则名正言顺地把卫青安排到身边做了羽林郎。
后来卫子夫生下刘据,阿娇嫉妒更甚,甚至在一次宴会上准备对卫子夫下毒手,尽管阴差阳错没成功。
但是汉武帝感到暗地的威胁不消除睡不着觉。
当时的游侠与当朝官员,尤其是廷尉等朝廷权力部门勾结,而廷尉如果要办案,那些游侠往往比官府差役更有办事效率。
窦婴就因为常常与游侠混在一起,有失皇亲国戚脸面,被窦太后削去族籍。
后来七国之乱时,窦婴凭借自己在江湖上的人脉和皇家的亲戚关系,弄了一大批游侠在洛阳一带搞些破坏活动。
这极像现代的游击队。
居然屡建奇功。
七国之乱平定后,窦太后感到这个娘家侄子很靠谱,又专门举行仪式,重新认定窦婴的身份。
所以后来窦婴说他有免死诏书,这触动了汉武帝内心的忌讳。
这免死诏书成了窦婴的催命符。
山西有一个县,民风彪悍,武帝派去的县令都被干掉了,这直接影响到国家统治和皇家威严。
后来武帝又派去一个精明的人,武帝委他以调兵权。
那个县令手里有兵,到了任上后,大规模逮人。
并扬言要治他们重罪。
结果到监狱告别的人络绎不绝。
那个县令一一记录。
又停了几天,县令按照探监登记表,又一个一个逮人,如此搞了几次,县令看看探监的基本没有了,断定黑社会都被关到监狱里了,就把重点工作放在认定罪魁上。
此法果然凑效。
县令手里有兵,又有临机处置权,不等秋后问斩,立即斩了一批,此事震动全国。
从此再也没有敢对抗中央的人和暗杀朝廷命官的人了。
汉武帝还用了两招来杜绝游侠,其一是把天下豪强都迁到茂陵居住,那些在地方上作威作福的人,到了茂陵,都是豪强,谁也不买谁的账。
最初矛盾双方都各自运用资源,欲置对方于死地。
卢照邻《长安古意》中有生动的描写“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那些挟弹飞鹰的豪强子弟,白天看谁不爽,晚上就到渭桥西“借客”替自己出气。
而被借的客,今天谁出工,要在一个不透明的布袋里“探丸”,摸出黑丸者出工杀人,可见此时游侠已经有组织,杀人也有计划和章程,同时也可见游侠这一工种竞争太激烈,有限的工作机会竟需要靠“探丸”来敲定,且杀人这一工作的危险性自不必说。
时间长了,豪强们发现,豪强间闹矛盾,指望游侠帮助解决已经没有意义,他们转而通过协商或让长老主持公道解决矛盾。
游侠自然没有了市场。
游侠工作出现就业难的问题,那些不良少年慢慢就断了向游侠发展的念想。
其二,武帝把那些轻型犯人编入军队,并给他们优厚的条件,如果建功立业也可封王封侯。
武帝为得到汗血宝马伐大宛国,用的全是“恶少年”,就是现在的“少管所劳教人员”,有10万之多,这些恶少年带着小三,更像是组团旅游,结果大家都知道,初次失利,李广利总结原因,发现军队里竟有美女,造成这些公子哥肾虚而没有战斗力,于是把军中美女全部剁了。
后来又失利,李广利想撤兵,武帝大怒,关掉玉门关,入关者斩。
再后来李广利投降匈奴,十万将士也都魂归塞外。
唐诗有“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的诗句,充满了凄凉和悲催。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游侠者的目的不外乎混口饭吃。
游侠结交朋友也与世家贵族拉关系,不会找阿Q谈生意。
那些贵族受到打压,通过与游侠结交办点“小事”已经没有多大意义。
买卖双方渐渐疏远了。
武帝托孤大臣中没有一个与游侠有瓜葛的,张安世是张汤的儿子,张汤生前是御史大夫,弹劾人是遭忌恨的,是游侠们“做掉”的对象。
金日暺是匈奴王子,在汉朝社会圈里没有任何人脉,当然更与游侠绝缘,霍光由平民急速上升为贵族,也不会在民间有黑帮背景和根基,只有上官杰可能会与游侠有瓜葛,可上官杰很快都被霍光扳倒了。
至此游侠与皇家与当权贵族彻底失去了买卖和依存,没有市场,没有当权者庇护,也就没有了游侠们的生长环境,至于极个别游侠单干户、独行侠、游侠零工等现象,历朝历代都存在,没有官方暗中支持,估计对县太爷都形不成威胁。
参考: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被韩非子归为五大蛀虫之列的儒家、游侠,在西汉初年的遭遇可谓天差地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之前从未进入过权利中央的儒家咸鱼翻身,成了其后两千年封建王朝思想体系的主导者;
在春秋战国时威风一时的游侠则遭到了沉重打击,无论是以柔和闻名的汉文帝,还是汉景帝、汉武帝,都对这一群体痛下杀手,导致其逐渐式微、甚至淡出了历史舞台。
这种差异化待遇,跟君王的喜好无关,是由游侠群体的特点、所处时代的需求决定的。
春秋战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这既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乱世,也是一个各种英雄豪杰、思想学派争相崛起的黄金年代。
在学术领域,最早的佼佼者是儒家与墨家,所谓“世之显学,儒墨也”;
但最终被统治者采用、并最终统一了天下的,却是更加务实、刚猛的法家。
法家成了统治者的宠儿后,其他学派自然显得相形见绌。
战国时期,各国争相采用法家变革,而且变革得越彻底就越成功;
在秦国,从商鞅到李斯,无不主张对其他学派进行打压;
在韩非子眼里,儒家、纵横家、游侠甚至跟逃役者、商人没什么两样,都是危害国家的蛀虫,即所谓的五蠹。
相对于儒,游侠的身份更具神秘色彩,让人情不自禁联想到武侠小说中身怀绝技、行侠仗义的剑客、大侠。
但在历史层面而言,游侠指的并不是武林高手,而是那些性格豪爽、喜好结交、急人危难、仗义疏财、信奉气节的群体,更像是一种精神的代表。
《诸子概论》把游侠等同于墨家:“墨家即以振世救弊为主,故一变而为侠”;
近代一众史学大家也认同这一说法。
而在韩非子看来,游侠主要是那些战国时期被诸侯们豢养的刺客:“而群侠以私剑养”,意即那些游侠靠着充当刺客得到豢养。
因此,游侠就成了法家的眼中钉,原因如韩非子所说的“侠以武犯禁”:要有效维持社会的秩序,只能依靠代表君主意志的法令;
而游侠虽然秉承“急人所难,急百姓所难”的宗旨,代表的却不是统治者的利益,而是对国家法令的挑战、是游离于君主权威之外的另一套体系。
但虽然有统治者的排斥、打压,游侠直到西汉初期仍旧广受
毕竟在那个时代,社会法制并不健全,权贵、豪强、官吏仗势欺人的情况不可避免,寻常人难免会遇到不公平的对待;
更可况,总有人存在挑战权威的心理,当国家法治不能吻合自己的需要时,他们往往倾向于快意恩仇、寻求另一种更为直接的解决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具备优良品质、喜欢急人所急的游侠就如同“及时雨”一样受
由于制度的不健全,当时朝廷力量还不能有效覆盖的基层,就成了这些人存在的土壤;
西汉初年,大量游侠前仆后继的涌现,他们一度呼风唤雨、被民间尊为英雄。
《史记》中有一篇《游侠列传》,借助对朱家、剧孟、郭解三位游侠的记载,描述了这一群体的没落轨迹。
出自鲁地的游侠朱家和刘邦处于同一个年代,据称他曾经搭救过数百名豪杰、数之不尽的普通百姓,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将军季布;
为了帮助他人,他自己穷的叮当响,家里毫无余财,衣服破破烂烂、每顿饭只吃一样菜。
更为可贵的是,他帮助别人从不求回报,甚至刻意躲避自己救助过的人。
因此,朱家的名声威震关东地区,人人都盼望跟他交朋友。
另一个著名游侠是洛阳人剧孟,但史书中对他的具体行为并没有记载,只是说跟朱家很像;
而且平定七国之乱的当朝太尉周亚夫也听说过他的大名,由此推测,剧孟活跃于汉景帝时期。
而剧孟的名声跟朱家相比也毫不逊色,据称他的母亲过世后,各地前来奔丧的车子达到上千辆。
此外,闻名的游侠还有符离人王孟、济南的瞷(jiàn)氏、陈地的周庸等人。
但名声是柄双刃剑,在获得人们尊重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杀身之祸。
没多久,汉景帝就派出了使者,把王、瞷、周等一干游侠全部诛杀。
不过游侠群体并没有因为汉景帝的屠杀而就此消亡,甚至在汉武帝时期还出现了一位惊动整个朝廷的代表人物——郭解。
然而,正是因为郭解,游侠群体才招致了致命打击。
司马迁小时候曾经与郭解共同在茂陵居住过,所以对这位游侠特别了解,对其记载的也特别详细。
郭解是轵县人(今河南济源),出自游侠世家,他的父亲正是因为行侠仗义触犯了法律,在汉文帝时期被朝廷诛杀。
郭解虽然个子不高,但却极为彪悍凶狠,还未成年时像一个不良少年:他快意恩仇、亲手杀死不少人;
他抢劫、盗墓、私铸钱币,不法行为数不胜数;
他藏匿罪犯,为犯事的朋友两肋插刀,用我们如今的眼光来看,这就是个黑社会分子。
不过,随着年纪渐长,郭解逐渐改邪归正,成了一个稳重的游侠,干出了一些让人称道的举动。
比如他的侄儿被人杀死,但在搞清楚侄儿犯错在先的原委后,他大度地放过了仇人;
他甚至还具备了以德报怨的品质,对于当众轻视自己的人,不仅不打击报复,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予以帮助;
当时洛阳城各方起了矛盾,也经常请郭解前去调解。
就这样,郭解的名声越来越大,当地政府官员都对其忌惮三分,甚至连大将军卫青都跟他有交情。
不过,对一个平头百姓而言,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文、景两帝尚且对冒尖的游侠不客气,更何况立志于树立新秩序的汉武帝?
公元前127年,为了打压、控制各地的豪强,汉武帝命令各郡国的富户、大家族迁徙到新设立的茂陵邑,集中处在朝廷的眼皮子底下。
郭解虽不属于这一范畴,但由于其在当地的影响力太大,当地官员不得不把他也列入名单。
如果迁到茂陵邑,显然今后的日子必定不会在老家那么随心所欲,于是郭解请求汉武帝眼前的红人——大将军卫青替自己说情。
郭解原本也许还没被汉武帝盯上,但位高权重的卫青一出面,立即让事情的性质起了变化,就像汉武帝说的那样:“郭解身为一介平民,权势竟然大到让大将军替他说情,这是哪门子的穷人?
”郭解的巨大影响力,让汉武帝尤为警惕。
但郭解对此竟没有丝毫的概念,他在茂陵邑仍旧我行我素,毫不避讳的跟关中豪杰大肆结交,甚至因为被瞪了一眼之类的鸡毛蒜皮小事杀了不少人。
汉武帝听说后,下令将其逮捕归案、严加审查。
郭解被抓后,有关部门细细审查他的罪行,却发现都发生在大赦以前,按律可以无罪释放。
不过,期间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有很多人替郭解说好话,称他是个贤人。
但有位儒生不以为然:“郭解专门触犯国法,怎么能说他贤能呢!”郭解的一个门客听了这话后,竟悍然杀死了这个儒生,甚至还割掉了死者的舌头以示惩戒。
这一暴行骇人听闻,彻底捅了马蜂窝。
当审查的官员认为郭解按律应当释放时,御史大夫公孙弘一针见血:“郭解只是一个平民百姓,竟能看谁不顺眼就随意杀掉;
那位轵县儒生被杀,郭解虽不知情,但这个罪比郭解亲手杀人还要大,应按大逆无道的罪名判决论罪。
”这句话点出了郭解被杀的最核心原因:他已经影响了西汉朝廷的秩序与威严。
游侠只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在政权的摸索时期,他们还能在王朝秩序无法触及的地方寻得生存空间,并且能满足一部分人的现实需要;
但随着大一统王朝逐渐稳固,这类人已经成了现有秩序的破坏者,成了政权稳定的现实威胁。
对于雄才大略、一心开创新时代的的汉武帝而言,管束游侠已经势在必行。
在郭解被灭族后,号称行侠仗义的人仍旧存在,但再也没有影响力巨大的人物,游侠这一群体逐渐式微,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
对于一个成熟的政权而言,这自然是一种进步,毕竟在任何时代,执法权都只能掌握在执法者手里。
参考:
遊侠吗,道上的,知道那么几个。
汉高祖老刘,楚霸王,哦,二位之前的之前有个老墨,后来有个哪叱他爹和娘李靖、红线女,朋友髯须客,后人合称:风尘三侠。
再后来,大宋国太祖也是当过游侠的《宋太祖千里送京娘》。
文丞相虽非游侠,可谓侠之大者。
开明的老朱及那帮兄弟,好象也是大侠吧。
反清复明的顾炎武,边反清边著文《日知录》,只为教玄烨做仁君。
也算奇侠。
清末林觉民、秋瑾鉴湖侠。
陕甘出太行,共和立丰碑。
参考:
汉武帝打击游侠,就好比玉皇大帝要镇压孙
一、“侠”的构成很复杂,既有“游侠”也有“豪侠”、“豪杰”“侠”的构成情况很复杂,既有“闾巷之侠”、“布衣之侠”、“匹夫之侠”、“乡曲之侠”,如剧孟、郭解;
也有大贵族、大官僚,如著名的“战国四公子”,被视为“游侠”之首;
有的“家无余财”,却专趋人之急,赈济贫贱的,如朱家;
也有“出从数千骑”,“置产数千万”,“家人三百余家”的豪族大地主,如济南瞷氏、陈周肤。
游侠之盛是在战国末年,《汉书·游侠传》说“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可见游侠的繁荣,主要在国家分裂混乱之时(如战国、秦末),中央政府失去对地方和民间的控制力,而统一盛世是不该出现这种事物的,比如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不分封诸王,也少有大地主,就很少出现活跃的游侠、豪侠。
二、“侠”不守规矩,不受约束,威胁皇权,因此成为打击对象汉初一反秦制,中央集权与分封并行,分封了众多刘氏王,这些王有自己的封地,可以征税、铸钱、养兵,权力很大,俨然是一个个独立王国,他们承袭战国遗风,大肆招揽门客,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割据一方,招集宾客数以千计;
代国的丞相陈用居然用千辆车子做随从队伍,导致其他大地主甚至平民纷纷效仿。
外戚大臣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在京师争权夺利;
平民游侠剧孟、郭解之流,横行于乡里,称霸一方,俨然黑社会组织,势力堪比公卿王侯,很多百姓觉得这些人牛掰,纷纷表达向往羡慕之情,有人即便犯罪陷入死地,却以杀身成名而引以自豪,至死不悔。
不管“侠”的成分如何,有两点可以肯定:第一,大多数“侠”与豪强地主有关,他们或许本身就是大贵族、大官僚、大豪强,有的则是他们所养的武士、死士,是豪强地主的羽翼,或者拥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势力,与大贵族、大官僚、大地主私相交通,《汉书》说“今豪杰多远交东方群盗。
”第二,大多数“侠”藐视政府权威,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有的豪侠兼并土地,夺取朝廷赋税,有的游侠任侠好气,动辄杀人,必要时甚至对抗政府,视死如归。
如大侠朱家曾养豪士数百,河内大侠郭解,天下亡命多归之。
不管是“豪侠”,还是“游侠”,他们共同特征是“以武犯禁”、“背公死党”,跟政府不是一条心。
这些大大小小的游侠、豪侠看似复古,却是游离中央政府之外的非正式组织,极大威胁中央集权和社会稳定,是任何一个意欲有所作为,维护国家稳定的皇帝不能容忍的,何况是汉武帝这样雄才大略的伟大帝王!三、汉武帝打击“豪杰游侠”的主要措施根据《资治通鉴》记载,主父偃向武帝建议整治这股豪侠游侠的“歪风邪气”,他对武帝说:“天下有名的豪强人物、兼并他人的富家大户、鼓励大众动乱的人,都可以迁移到茂陵邑居住,这样对内充实了京师,对外消除了奸邪势力,不用诛杀就消除了祸害。
”此计正中武帝下怀,于是下令迁徙各郡国的豪强人物和财产超过三百万钱
吃公家饭的王侯贵族等“豪侠”自然只能乖乖听话,否则便是抗旨不遵,但所谓“布衣之侠”、“匹夫之侠”、“乡曲之侠”就不太听招呼了,如关东地区著名侠士郭解,确实不是豪门贵族,就连卫将军都替他解释说:“郭解家中贫困,不合迁徙的标准。
”没想到这反而加深了皇帝的怀疑,汉武帝说:“郭解是平民,他的权势大到使将军替他说情,这证明他家不穷——至少名气和影响力大的很”,最后还是迁徙了郭解全家。
这之后,汉武帝又找了个借口,给郭解安了一个“大逆无道”的罪名,把郭解给灭了族。
四、对汉武帝打击豪侠游侠的评价在当今很多人看来,汉武帝打击豪侠,似乎牵扯面过广,把郭解这些颇有“大侠之风”的游侠也给一道灭了,但在当时人很多官员看来,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班固认为:“非明主在上,示之以好恶,齐之以礼法,民曷由知禁而反正乎!……况于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杀身亡宗,非不幸也。
”荀悦认为:“世上有三游,是破坏道德的奸贼:一是游侠,二是游说, 三是游行……此三者,乱之所由生也……不由四民之业者,谓之奸民。
奸民不生,王道乃成。
”他们的观点赤裸裸暴露了汉武帝打击豪侠、游侠的终极目的,那就是维护国家社会的稳定和至高无上的皇权。
我相信,换做你我在汉武帝的位置,一定也会这样做的。
【专注深挖两宋历史,重构被误读的宋朝。
喜欢我的回答,请记得
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侠者释义为讲义气,有勇气,肯舍己救人的气概和行为。
而郭解就是这样的人。
比如他“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即便为他人解决了纷争他从不大肆宣扬。
还有“信守然诺,万死不辞”,一但答应人之所托,不管对方如何强势必达目的。
按现代观点讲就是一个讲诚信,讲道德,专门急人所急,打抱不平,在公家政府和法律之外为人们提供私人权益救济的人。
至于救济的手段,往往无视律法,不加限制,但主要依靠的是私人武力和财富。
按说郭解也不是一个大恶之人呢?
相反还有点可佩可敬之处呢。
可为什么汉武帝必除之而后快呢?
这只能怪郭解生不逢时,谁让他生在汉武大帝统治的年代呢。
游侠在汉朝存在有其历史原因,自秦汉以来由于民风彪悍,世人无论贵贱,皆慕侠成风。
而郭解正应历史潮流而存在,其受追捧程度你都无法想象,秒杀刘德华等四大天王,郭解代表了整个汉朝游侠的所有特征。
郭解所到之处,万人空巷,无论贵贱,争相拜见。
由于示范效应。
当时人们不仅崇拜游侠,还效仿游侠,当游侠有难时,也慨然报答。
如郭解因为势力太大,被县令陷害而遭汉武帝强制移民茂陵时,平时同他往来的人赠送给他的钱财以千万计,陷害郭解的当地县令则被人杀死。
后来郭解逃亡外地,也处处得到别人的帮助,甚至有人宁可自杀,也不让官府获得其线索。
就在他逃亡途中,他的手下做了一件杀人的事,彻底激怒了汉武帝刘彻。
郭解虽然保持低调,往往越这样他的名声更响亮,刘彻起初不以为然,也有点乐享其成的意思。
毕竟游侠填补了法律空缺。
但接下来的事引起了刘彻的警觉。
当郭解避祸其间,朝中大臣皆上书言郭解冤枉,“手下杀人并非他杀人”。
就连当时大将军卫青也为郭解开脱责任。
刘彻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汉武帝何等英明,曾发出“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的强音,曾把匈奴人赶到了漠北。
日月岂能让星星夺其光辉,汉武帝心里道:“别看你郭解翻腾,杀你就好比捏死个蚂蚁一样”。
说白了郭解触怒了刘彻的权威惹来杀身之祸,其他游侠被其连累。
汉武帝于是杀郭解并满门抄斩,为防止其他游侠做大做强,对所有的游侠赶尽杀绝。
参考:
因为游侠不属于法律、王权管辖,是法外之民,影响到了汉武帝的中央集权。
汉武帝是一位大力加强皇权的皇帝,他进行了很多改革。
比如削弱丞相的权力,重用内朝官员;
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重用酷吏,打击地方豪强等。
总之,汉武帝要打击一切影响皇权的势力,让社会的所有角落都纳入皇权的控制之下。
而游侠呢,却是不受皇权、法律约束的独立势力。
很多游侠都是黑社会、地头蛇,他们藐视法律,连地方官都不敢处理。
有的游侠很有威望,有大量的追随者,并且背景深厚。
如果放任不管的话,游侠会形成更强大的势力,比如发展成为武士集团之类的。
这对中央集权威胁太大了,所以汉武帝等人对游侠都是赶尽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