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步枪为什么很少看到有刺刀的
其实是有的,但很多部队没有。
这主要式刺刀生产数量不足。
大家以为刺刀不就把刀吗?
其实根本没有这么简单。
刺刀结构并不简单:全刺刀由刀柄、刀身、护手、卡环及连接机构组成,另外还有刀鞘、挂件等辅助配备。
刺刀的生产完全依赖于机器,对于尺寸的要求很高,差一点就不能用。
比如:上刺刀时与刺刀座上的缺口相配合,可将刺刀牢牢地固定在步枪上。
需要卸下时,只要压下柄尾左侧的圆形按钮,使驻榫缩回,即可将刺刀向前方取下,相当方便。
如果尺寸有差别,刺刀就上不上去。
如果是手工制作刺刀,难度非常大,一天一般只能制作一到二把,还很容易成为次品。
同时,刺刀还有要很好的钢铁。
如果刺刀的韧性不行,可能一两次使用就毁坏了。
把一切献给党的吴运铎,第一份军工工作就是制造刺刀。
他本来就是工人出生,手艺很好。
但他回忆制造刺刀,也是困难重重:修好的步枪堆满了仓库,因为缺少刺刀,不能送上前线。
领导上调我到刺刀制造班,赶造刺刀。
造刺刀全用手工,刺刀上那两道槽,得用凿子一下一下挖,这样来得很慢。
虽说是冬天,窗外飘着雪花,汗珠还是顺着背脊往下滚。
忙了一天,才造了一把,一检 查,还是废品。
吃饭的时候,看见同志们都欢天喜地,我更觉得问心有愧,心想,同样长两只手,吃的也不少,为什么别人一天能做几把,我却一把也造不成?越想脸越发烧,饭在嘴里团团打转,却咽不下去,好像有刺刀卡住嗓门。
我坐不住了,忙丢下饭碗,跑到屋外去。
抗战开始时,国军有170多万人,中后期增加到400多万。
当时士兵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五是持枪作战,那就至少要装备200多万把步枪,需要200多万把刺刀。
当时国军是绝对没有这个产量的。
以能够和三八式抗衡的汉阳造步枪为例,1895年到1909年共15年时间,中国最大规模的汉阳兵工厂共生产了2万1000余支汉阳造步枪,却只造了2310把刺刀。
无奈之下,汉阳兵工厂又花费巨资进口了专制刺刀,日产50把的一套机器,产量仍然上不去。
所以,国军任何一支部队的刺刀数量,都是严重不粗。
八路军120师参谋长的周士第的日记中,曾有这样的记载:120师全师的4092支步枪和卡宾枪中,只配有117把可用的刺刀!
参考:
某些人津津乐道的抗日战场“石牌保卫战”,中日两军确实爆发过白刃战,事件发生在石牌要塞外围曹家畈附近的高家岭上,其实也就是个营级规模的肉搏,因为胡琏第11师是分散逐次布防的,每个山头就一营或者一连兵。
不管怎么说吧,足以证明抗战时期的中央军是普遍装备了刺刀的,因为这些部队都有条件换装了“中正式”步枪。
实际上,民国时期的兵工厂在仿制步枪时,也都在蓝
但问题是,刺刀虽小制造却颇为不易,一方面需要好的钢材,另一方面还需要特别好的机加工精度。
好钢材大家都理解,否则刺刀一捅就弯了甚至折了,而抗战爆发前民国钢材总产量才不足4万吨(日本人是580万吨),有限的钢材还要用来造枪造炮,所以能够用来制造刺刀的钢材少的可怜。
而加工时稍微出现点误差,刺刀就不能很好地跟枪管卡在一起,就会出现抗日神剧里面日军刺刀“随风飘动”的情况,那当然也不能正常使用。
费料费工还麻烦,是国内兵工厂当时不愿意大批量生产刺刀的主要原因,比如汉阳兵工厂在最初的10年中,生产各类步枪130726支,然而却只生产了2310把刺刀,配套率尚不足1.8%!其实这两个方面还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第三点在于,从黄埔系军队跟苏联翻脸开始,其军制和训练转而师从德国,而远在欧洲的德军是根本不重视什么白刃战的。
这就属于不切实际的盲目跟风,人家德军一个步兵营的火力配备,几乎顶上一个所谓“德械师”的全师整体水平,二战期间的欧美军队,也不需要把拼刺作为主要战术手段。
所以从30年代初开始,国民革命军整体上就不怎么重视白刃作战,因此对刺刀的需求量也就不那么急迫,前文介绍过,八路军第129师出征时拥有步马枪4000多支,却只有55把刺刀,这其实也反映了对手的刺刀装备比例,因为肯定是连枪带刀一起缴获嘛。
偏偏我们的对手却是变态级崇尚“白兵战术”的日本军队,他们从明治维新建军到日俄战争期间,都把刺杀作为单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新兵要进行至少五个月的刺杀基本训练,所谓的专家们还结合西方军队的拼刺技术和日本的剑道,摸索出简单实用的刺杀要领。
二战期间日本生产了680万把刺刀,所以日本士兵已经把刺刀当作重要的单兵武器,刀不离手。
拿俘虏练胆什么的就不说了,总之日本兵非常重视步枪和刺刀的结合,行军或者站岗时步枪基本加装刺刀,以便随时投入实战。
而中国军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训练,不仅刺刀装备数量不足,即便是配备刺刀的步枪兵,在没有准备进行白刃战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基本是刺刀入鞘。
另外还要了解一个军事常识,加装刺刀的步枪对射击是有影响的,中国士兵在这方面也比较反感。
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将军曾经总结到,八路军早期在跟日军拼刺刀时,存在着技不如人、枪不如人、人不如人三大弱点,也就是第一拼刺技术咱们不如日本兵,第二咱们的步枪装上刺刀后没有三八大盖长、卡簧紧密度也不太好,第三是日本兵普遍矮壮结实,身体条件要好于营养跟不上的八路军战士,这也是抗战初期三个老鬼子敢对拼我们一个班的原因。
但是经过淞沪抗战和长城抗战的实战以后,中国军队对日军的刺刀术还是有所警惕的,因此在1935年定型的中正式步枪,特别注意了配套刺刀同时增加长度,为了在白刃格斗时与“三八式”步枪相抗衡,其刺刀全长约575毫米,仅刀身部分就长达428毫米(不过仍然稍短于三八式全长),另外中正式的刺刀与枪管的联接也更为牢固。
翻遍抗战期间西南大后方30多个兵工厂的产品明细,都没有发现“刺刀”一项,恰好说明了一个问题,中正式步枪的生产数量和刺刀是基本配套的,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不能过分侮辱国民政府兵工署的智商,已知自身火力不足以及日本人惯用白刃战,如何不知道给制式步枪配套生产刺刀?
抗战期间各兵工厂生产的中正式总计达60万支,也就意味着同时生产了不低于此数的刺刀。
之前曾经写过一篇《滴血的武器》,记叙了军用刺刀的前世今生,尽管制造刺刀所需要的材质和工艺确实要求较高,但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高不可攀。
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生产的“八一式”马步枪就配备了刺刀。
而在整个抗战期间,各敌后根据地兵工厂生产的刺刀总数,有据可查的就达到123842把,那么拥有正规和专业军工生产能力的重庆政府,制造出来几十万把刺刀,有什么不合情理的么?
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当时兼着军训部长职务,抗战期间每年都要组织对各战区各部队的“校阅”,步骑兵校阅有八项科目的基本内容,以察看部队战斗力的强弱。
其中第三项即为“劈刺术”,也就是步兵考核劈刺,骑兵考核劈刀,既然都列入了日常考核项目,说明各部队的刺刀配备率还是较高的,也证明在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已经有针对性地遏制日军的白刃优势。
大家所疑惑的问题,其实多半来自于观看影视剧的印象,那些未必代表真实的历史。
总体来看,中国军队由于刺刀的配套率不高,确实做不到步枪兵人手一刀,而士兵不习惯经常加装刺刀的日常做法,也造成了一定的错觉。
当然也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民国时期自产的刺刀质量不好,易弯易损,而各部队的补充又非常有限,所以一些步枪兵慢慢地也就真的没有了刺刀。
但是中央军嫡系部队尤其是德式师在刚投入战场时,刺刀的保有率还是蛮高的,比如我们最常见的这张照片,就可以清楚地发现校阅时每个士兵都有配发。
参考:
刺刀,就是枪刺、军刺,当年侵华日军称为铳剑,通常安装在枪身较长的步枪枪口上,二战时的某些冲锋枪甚至轻机枪也能装军刺,作为热战时代的冷兵器,可用于白刃格斗,也可用来当作辅助工具等。
抗战时的中国军队,大都装备汉阳造步枪,以及进口的毛瑟步枪或仿制毛瑟的中正式步枪,其中,汉阳造步枪的刺刀为单刃, 长度及造型类似日本的明治三十年式。
毛瑟步枪或仿毛瑟的中正式步枪,其军刺的刀刃形状则有两种,一种是英式1907年式,另外一种是比利时1924年式。
当时,抗战的中国军队,步兵中有65%左右的人使用步枪,其他的使用手枪、机枪等,为数不少的士兵确实没有枪械可用,就提供战时的后勤保障,随时顶替战死或因战伤退出战场的士兵进入阵地打仗。
至于军刺,那就更少了,完全做不到每把步枪都配有一把军刺,三大原因使然。
首先,军刺的制造难度较大,对加工技术要求较高。
不要以为简单的铁匠铺就能制作军刺,那就大错特错了,铁匠铺能制作矛头(红缨枪枪头)、大砍刀、匕首等,但却做不好军刺。
军刺制作是个标准件,尤其是在对公差的控制上,须保证枪口环、卡榫尺寸与步枪相吻合,因此普通铁匠铺难以打造;
必须与步枪的连接方式相一致,既方便从枪上取下,又能顺利地装入刀鞘携行。
网络上有未一组数据,基本上就能说明问题,说是汉阳兵工厂在成厂10年中,生产了130726各式枪支,但 却只生产了2310把刺刀;
在军阀时代至抗战之前, 国内大量向欧洲列强购入了各式刺刀。
其次,限于钢铁产量有限所致。
不是随随便便的生铁都能适合做军刺,需要用复合钢材,坚硬锋利但韧性稍差则容易折断;
由于军刺追求的是韧性,可以承受一定的变形而不崩断,锋刃处最好是高碳钢,刀身则用含碳较低的钢,因此这样的材料国内真不好找,是导致军刺的产量极低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最后,战场损耗而补充却不易。
抗战时期,由于
为防止近身肉搏,有的军队就给士兵发大砍刀,有的还特地组成红缨枪分队,就是为了在肉搏战中取得局部优势,实际上也是抗战时期军队军刺过少的真实反映。
如果抗战军队每把步枪都不缺军刺,就没有必要再另配大砍刀和红缨枪这般携带不便的冷兵器了,冷兵器尽管近战时有一定用处,但毕竟占据了额外的编制,且携行确实不便。
参考: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军,大多数都没有和日军拼刺刀的实力,主要原因不外乎平时刺刀训练差,战斗时士气不足,士兵营养不足、体力不支如此种种。
相比之下,日军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的,在发动侵华战争前有充分的兵源补充,经过集中训练一段时间后,再拉到战场,无论是体能还是士气,都比国民党军士兵要强上不少。
武汉会战时,就有日军一个班刺翻国军一个排的现象。
其实不只是国民党军刺不过日军,就连人高马大顿顿离不了肉的美军一样刺不过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白刃战的时候,日军能把美军刺的嗷嗷跑。
为什么很多国家的士兵都刺不过日军呢?
除了军队士气,单兵素养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日本的三八大盖配上刺刀,实在是拼刺刀的最佳武器。
三八大盖为了实现弹道更稳,射击距离更长,枪械本身就很长,再配上刺刀后直接长达1.7米,甚至超过日军的平均身高,白刃战就是一寸长一寸强,谁的武器长谁占优势,中国古代的步兵长矛,那都是直接长达四米
不得不说,把刺刀安在枪械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当进步的想法,以前没有刺刀的时候,都是冷兵器加枪械,远距离用枪械,近距离用冷兵器。
打着打着发现对士兵负担太重,如果能够实现把刺刀按到枪械上,那这个士兵是远可射击,近可肉搏,法国最先装了刺刀,在冲锋中把普鲁士一顿刺,后来各国都开始装备刺刀。
但是给枪械配上刺刀,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其工艺相当复杂,也就是武器必须和刺刀尺寸完全配套才能使用,就差一分一毫,那也是白费。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枪械近代化的进程相当缓慢,武器制式经常性的万国造,根本没有自主研发的能力,民国前期除了汉阳造外,枪械大多依赖外国进口,这就导致无法形成统一的枪械,更无法量产刺刀。
而沈阳兵工厂和太原兵工厂与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步枪也不统一,可以说派系林立导致没有形成制式步枪,无法统一制造刺刀。
更拉胯的是,即使是同一个兵工厂,不同批次的步枪也存在尺寸不一的情况,结果就是刺刀不好配。
一直到1928年张学良改旗易帜后,全国完成形式上的统一,蒋介石才打算逐步实现武器制式化,经过反复商量,将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作为仿制对象,借助德国的
从性能上来说,中正式步枪完全秒杀日本三八大盖,也能够按上刺刀,虽然比三八大盖短那么一丢丢,拼起刺刀来也不吃多大的亏。
可以说,如果中国步兵实现列装中正式步枪,在步枪方面绝对不虚日军。
但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前,总共也没生产几把中正式步枪,国民政府办事效率太低,从1929年召开统一制式武器大会,一直到1935年才在巩县生产,生产数量本身不大,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又迁移到后方,生产力更不足,一直到1943年才实现量产,到1945年抗战结束,总共也就生产了40万支。
也就是说,国民党军前期德械师或许能看到步枪上的刺刀,后期中央军能看到刺刀,其他杂牌军基本看不到。
对于杂牌军来说,子弹不够用,射速不够快,白刃战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怎么办?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比如西北军中,为了实现白刃战的所向无敌,干脆组装手枪队,选拔身强体壮的战士,配上一把盒子炮,近战白刃战那就是一枪一个,近距离火线全开,无限输出。
在军阀混战中,冯玉祥的手枪队屡立战功,成为西北军的秘密武器,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西北军残部二十九军的身上。
比较搞笑的是,西北军被蒋介石瓦解后,宋哲元宁死不降,留着西北军这点底子就是硬撑,没有装备补给,没有地盘收保护费,导致部队装备越来越差。
没有盒子炮,那就大刀来凑,手枪队突入地方阵地后,手枪打完就用大刀,甚至是左右开弓,游刃有余。
相比于刺刀来说,虽然大刀重达四斤多,背起来影响负重,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有胜于无啊!因为二十九军手枪队人人背有一把大刀,却把手枪揣了起来,看到的老百姓都称他们为大刀队,以为他们是拿着大刀上战场跟日军拼杀。
在喜峰口抗战中,二十九军白刃战中不输日军,全国一片喝彩,爱国学生以为大刀如此神奇,纷纷上街募捐,筹钱制造大刀送往前线。
当二十九军手枪队的战士看到一堆一堆的大刀,不知是何种表情,因为他们缺的不是大刀,而是手枪和子弹。
就武器先进程度来说,德国毛瑟1924式步枪肯定是要碾压三八大盖的,蒋介石的眼光也很远,紧跟世界潮流,但是却没有三八大盖经济实用。
日本是在日俄战争后的1907年采用三八大盖为制式步枪,一直到1945年战败,前后用了将近四十年,从1905年到1940年停产时,三八大盖生产了300万支,制式统一,弹药统一,刺刀统一,意味着后勤压力少。
从这一点来说,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是最经济实用的方式。
当然,在抗战后期我们还是很少看到国民党军配备刺刀,那就是受到了美军的影响,蒋介石为了保护缅甸公路曾派中国远征军到缅甸作战,后来接受美国武器支援,打造了最早的美械师。
后来孙立人和廖耀湘带着美械师在缅甸战场上打得日军是抱头鼠窜,究其原因,在密集火力射速下,刺刀拼得再好也不如冲锋枪杀伤力强。
随着火力的变猛,国民党军更没有必要去在刺刀上下功夫了,当然,国民党军的刺刀水平也一直不行。
相比较于国民党军,我军一直注重白刃战,林彪曾经说:“敢于刺刀见红的部队才是过硬的部队。
”因为拼刺刀能够增加部队的作战士气,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参考:
抗日战争时期国军照样会拼刺刀,只不过没有那么频繁,国产影视剧中也很少有这方面的题材。
在抗战时期,日军单兵拼刺刀能力是超强的!一方面日军的单兵武器更占优势,另一方面日军的拼刺刀训练要加严格!单兵武器对比:日军步兵普遍装备38式步枪,枪长1276毫米,加上刺刀长度能达到1663毫米。
而国军最精锐的部队装备的是正中式步枪,“正中式”起名自蒋介石,名中正、字介石。
此枪仿自德军的毛瑟步枪,因为国人要比欧洲人身高矮一些,所以就把“中正式”枪管弄的短了一些,把刺刀加长了一些,枪长1110毫米,刺刀长575毫米,刀身长484毫米,挂上刺刀长1594毫米。
日军的比国军的足足长出7厘米。
长度占优势,拼刺刀的时候就更加有优势。
除了蒋中正的嫡系部队之外,其他的部队大多数装备汉阳造这个级别的步枪,更不占优势。
单兵训练:在抗战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军所有的新兵都要接受11个月
其中就包括单兵拼刺刀训练,据日军老兵回忆,新兵训练都是在残酷训练和殴打中度过的,据说老兵会让新兵站成一排,然后脱下鞋,用鞋底挨着一个个的抽……,新兵的兽性会被激发出来,在加上武士道精神的洗脑,日军战力超强。
而国军大部分训练很落后,除了蒋中正的几个嫡系部队之外,其它的部队兵员大多数都是临时征兆来的,根本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单兵PK根本打不过日军。
别说国军就拿苏联红军来说拼刺刀都被日军吊打,在张鼓峰事件中,日苏拼刺刀伤害比达到了1:27.5,苏联死了110人才拼死4个日本兵。
所以国军跟日军拼刺刀,基本上也是几
红四方面军在肃反的时候,曾经就把丢失刺刀和机枪零件定为反革命罪,其实就算是红军补充不容易,但是丢失刺刀也不是那么严重的错误,但是肃反扩大化的时候,这个就能掉脑袋。
回到国军,国军的步枪来源混杂,不过还是成套配备,各种附件是齐备的,每支步枪都是有刺刀的,而且中国军队为了弥补中正式的枪身比较短,使用标准刺刀比日军的三八式步枪短的缺点,特意制造了一种加长刺刀。
从网上找了一些照片,都是国军的,都是国军在战斗中使用刺刀的照片,最后一张是29军在卢沟桥的照片,这里边29军尽管以大刀队闻名天下,但是宋哲元在进口捷克步枪的时候还是把刺刀带上了。
其实,作为军人宋哲元明白,刺刀远远比大刀好用。
对于刺刀来说,所需要的生产工艺并不复杂,就是普通的热处理工艺,这些工艺中国的铁匠铺就能弄,不是很复杂。
真正限制中国补充刺刀的问题在于生产公差的控制,正是这个问题限制了刺刀在敌后战场的补充。
刺刀作为一种冷兵器,是放在步枪上使用,这就要求一把刺刀很可能是换在不同的步枪上使用,而且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这种叫做互换性,而手工制作的东西这种互换性非常差,可以说是手工生产的工件都是一配一的,换一个地方就装不上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公差的问题。
这里简单说一下什么叫公差。
大规模生产的工件,在标注尺寸的同时,还要编著公差。
比如一个圆柱,直径是10毫米,公差是正负1毫米,就是加工出来的圆柱从9.1毫米到10.9毫米之内都是合格的,都是在公差范围之内,当然实际上公差不可能这么大,0.1毫米就是挺大的公差了。
在使用机器大规模生产的情况下,控制公差还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后来共产党自己办兵工厂的时候,对于招收进来那种所谓的枪匠就是让他们按照
一方面是工人的技术问题,还有就是设备的精度等级不够,保证公差就只能用锉刀修,的确是很费劲,干过钳工的人都知道锉刀是钳工吃饭的家伙,但也是生产效率极低的生产手段,能不用就不用。
刺刀就是这种对于公差要求很高的产品,尤其是当时中国主要的步枪都是可拆卸刺刀,对于刺刀的互换性要求更高,在红军方面,如果刺刀有了损耗的确是不容易补充,让铁匠敲出来个刺刀不难,但是让这把敲出来的刺刀能够安在不同步枪上,这就是铁匠做不到的事情了。
而且对于国军来说,对于拼刺并不是很重视,在对于日军的白刃战中比较吃亏,不过在该用刺刀的时候,还是会用刺刀说话的。
不过就是相对来说,照片留下来的不多。
而对于八路来说,由于子弹的缺乏,所以对于白刃战非常重视,尤其象吕正操这样一些军官曾经学习过日军的刺杀技术,于是就要求部队苦练刺杀技术,用当时的老八路来说,除了吃饭睡觉打仗,都是在练刺杀。
而林总的敢于刺刀见红才是好部队,正是说出了八路方面对于白刃战的看法。
参考:
如果我说制造刺刀的生产工艺比生产步枪的生产工艺更高,你会信吗?
刺刀对生产锻造工艺的要求极高,不是一般的生产工艺能打造出来的,哪怕是在抗战时期拥有大规模生产步枪能力的国民政府都没有那样大批次建造刺刀的生产工艺。
也许很多人都会说刺刀不就是是一把简单的刀吗?
随便拿个铁直接锻造不就得了吗?
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就too young too simple了。
血槽和卡榫、材料都有很高的技术难度据说在抗战初期八路军三个师2万多人里面能拿出来的刺刀也不过1000多把。
至于题目中为什么会说很少看到国军在正面战场上拼刺刀,这个答案是很容易的,因为现在电视上能播出的抗战剧只能是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和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的影视作品,剩下的国民革命军部队只能充当一下配角甚至反派。
而历史上正面战场上的拼刺记录不少,而且还很多,就比如有着“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之战”的石牌保卫战。
在抗战中中国军队在白刃战使用更多的仍然是大刀,但是这玩意可不像电视里那样厉害,相反,它比刺刀差多了,在正面战场上在白刃战中要撂倒一名鬼子可能要付出3~4人的伤亡。
而在十八集团军里有名的拼刺记录是在太原会战中在平型关一带伏击日军的后勤和复原的伤兵,在争夺老爷庙高地时发生了白刃战。
在经此一役八路军以伤亡约600人的代价歼灭了日本约1000人,或者侵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缴获的日军的各种武器
参考:
子弹比刺刀好使!
参考:
抗战时期国军的步枪大部分都有刺刀,因为二战中国军使用的步枪,无论是毛瑟步枪、中正步枪;
还是汉阳造和莫辛-纳甘步枪都有刺刀;
如果是缴获的三八大盖,更是应该有刺刀的。
众所周知,中正步枪是由德国毛瑟步枪改装的,它原本是一款步骑枪,其枪身比较短,为了跟日军的三八大盖抗衡,在拼刺刀的时候不吃亏,兵工厂的技师还专门将它的刺刀进行加长,其刺刀全长约575毫米,仅刀身部分就长达428毫米。
1928年至1949年间,“国民政府”统治区的兵工厂共生产各式步枪181万余支,其中“中正式”47万支,占总量的将近三分之一,国军士兵步枪上不可能没有刺刀。
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人说,很少看到国民党军队士兵的步枪上有刺刀呢?
是因为国军不敢拼刺刀吗?
诚然,跟日军拼刺刀,国军确实不是对手。
因为中国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摄取的营养少,士兵体格不如日本士兵健壮。
其次由于国力限制,中国军人的文化水平低,军人以农民为主,他们大多是文盲,在军队中又没有接受过拼刺刀的系统训练,在跟日军的白刃战中难以占上风。
日军有拼刺刀的传统,在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中,日军的拼刺技术就让身高马大的俄军吃尽苦头。
日俄战争后,日军将拼刺刀的传统发扬光大,对入伍士兵都要进行系统、科学而严格的白刃战训练;
所以日军的拼刺水平非常高。
但即便如此,国军士兵也不会怯战。
在1943年的石牌保卫战中,第十八军第十一师的官兵跟日军展开了肉搏战,时间长达三个小时,有1500名官兵倒在了血泊中,这场白刃战也被称为二战中最大规模的白刃战。
1944年9月7日的衡阳保卫战中,国军98师王甲本就是在跟日军拼刺刀的时候阵亡的。
虽然说装刺刀是个技术活,其工艺相当复杂,但是我们的兵工厂可以为中正式制造出步枪,配上刺刀,说明对他们来说制造刺刀不是难事。
汉阳造是中国军队装备最多的步枪,一共生产了87万支,每支都配备有刺刀。
即使是八路军兵工厂自己制造的81式马步枪,射击的时候也把刺刀当做重点,设计成弹簧式,在需要的时候轻轻一摁,刺刀就弹了起来。
所以,有人说,在抗战中,看不到国军士兵步枪佩刺刀是不客观的。
要知道如果士兵的步枪上没有刺刀,在近战的时候跟赤手空拳也差不了多少,只能束手待毙。
但是要说国军士兵手中的步枪都有刺刀,也不符合实际;
因为当时中国工业落后,步枪产量跟不上,国军装备的步枪有一部分是其它兵工厂制造的,也有的是缴获日军的。
由于步枪规格不统一,一旦这些步枪上的刺刀损坏了,刺刀就不能配置。
比如说,抗战时期阎锡山的兵工厂以山寨日本三八大盖步枪为主;
军阀张作霖建造的东北兵工厂以辽十三步枪为主。
即使是同一个兵工厂生产的步枪,批次不同,刺刀也未必能通用,不可能为每一款步枪重新量身定制刺刀。
后来张学良东北易帜之后,东北军接受国民政府改编,这些步枪也就随之跟着来到关内,各地兵工厂生产的步枪,规格不等,刺刀肯定是无法通用的。
而且,同样因为制造能力限制,当时中国军队中,步枪都无法实现人手一枪,为每一把步枪都配上刺刀也是奢望。
至于八路军战士手里的步枪,种类就更是五花八门,万国制造,没有刺刀的现象更加普遍。
即使是汉阳造和中正式这样大路货,在战斗中一旦刺刀报废,也无法及时配置,因为产能实在太低。
说白了,都是落后造的孽。
参考:
国民党军不愿意和日军拼刺刀,首先是实际环境导致的。
抗战时期与日军的白刃战或肉搏战几乎每次都是中国军队的伤亡更大,原因除了日军使用的38式步枪,枪体长于我们所使用的汉阳造和中正式之外,更主要的是相比于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又奉行武士道精神的日军士兵。
中国军队的很多兵员都是临时征召,许多人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军事训练或者说根本不会打仗就投入了战争。
可见抗战初期,中国军队是带着怎样的劣势在艰苦抵抗。
其次是军事思想决定的。
抗战中的国民党军政要员有不少在日本军校受过教学,包含蒋介石和阎锡山,但日军注重的拼刺练习并未对国民党部队发生啥影响。
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德军事合作中,国民党戎行特别是蒋介石的嫡派部队受德国军事思维的影响颇深。
德国陆军在传统上更注重步卒射击的速度及火力的持续性,只要在巷战或堑壕突击战等个别情况下步卒才运用手榴弹、匕首和工兵铲等配备进行利剑战。
原来由于当时的中国一直处于内战阶段,军阀割据,就是一盘散沙,于是就造成了不统一的局面,影响了全力抗战!而且当时中国军队装备比较落后,步枪和刺刀都不能人手一支,弹药就没有充足过,就因为武器装备的高低导致了不同的作战方法!一把没有子弹的枪能有什么作用?
所以就只剩两个办法了,要么投降或撤退,要么就是肉搏了!咱们再来说说日军,当时日军的武器装备可比中国军队强很多,每人一支枪,一把刺刀,弹药也很充足,而且装备精良!除此之外,抗日战争时期的日军都是经过训练的职业士兵,可中国的士兵却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劳苦大众。
抗日战争初期要想消灭一个日军士兵,就要付出三四个中国战士的生命。
只不过后期由于日军兵员紧缺,所招募的士兵没有像前期士兵经过苛刻的训练,所以单兵素质就没有那么高了,而且当时中国士兵也研究出了对抗日本士兵的办法,所以说抗日战争初期日军士兵是很自信跟中国士兵拼刺刀的,因为他们军事素养高,不怕中国战士。
参考: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
其实中国军队大部分伤亡都是日军的炮火和枪械造成的,日军虽然拼刺技术一流,但绝不会轻易制造近战机会,毕竟这已经不是冷兵器时代了,中国军队为了弥补装备不足,才会选择与日军近战。
枪械在装上刺刀后,会使枪支重心变化,故而士兵在射击时都不会装刺刀,只有在冲锋的时候装。
而抗战初期国军打得都是阵地防御战,日军打的普遍都是攻坚战,所以我们才会觉得国军很少有刺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