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建议恢复繁体字以挽救传统文化你怎么看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一点,繁体字为什么演变成为了简体字?
为什么要简化,目的是什么?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用的繁体字,简体字是上个世纪中叶才出现的。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许多人都因长期战乱没有接受教育而成了“文盲”。
1956年,我国政府决定颁布一些简化的汉字,提升人们的识字率。
经过教育部门和专家学者的认真调研,出台了简化汉字方案。
简化之后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因为笔画减少,写作时间也跟着减少了,相同的书写时间内可以写出更多的文字,表达更多的意思的同时也提升了效率。
其次就是便于识字学员学习和记忆,以前笔画多的时候记忆起来就很麻烦的。
当“文化”有着普遍适性后,老百姓的文化素养也会全面提高。
随着我国人民精神和物质的丰富,人们对于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2008年有20多位文化界名流曾提出增加繁体字的议案,称要保住传统文化的“根”。
后来影视界也加入其中,出发点和想法是可以理解的!都知道汉字产生发展的历史,但作为使用几千年的文字工具。
随意改来改去肯定是不行的。
为什么呢?
因为在1949年建国后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文盲率高达80%。
简化汉字20年之后,文盲率为9%,不能不说是简体字的功劳。
简体字的出现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文明演变过程,对于新中国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当时文字改革是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完成特定目标就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为建设新中国服务人民大众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实汉字由简再回到繁已经是多此一举,但文物考古界,国画书法,金石篆刻等诸多领域还是喜欢用到繁体字的。
任何人只要是一任简体字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学习繁体字,可以辨认出它是什么字是不难的。
世界上所有文字只是一种工具越简越实用越好,繁体字做为历史研究考证、书法艺术保留既可延续它的生命力!在平时的社会交际中应该运用简易的简体字,而繁体字也应该受到保护传承,我也希望在今后的教育中,可以适当的在业余时间,给学生以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去认知一些繁体字,讲一讲简体和繁体的历史由来。
参考:
传统文化不等同于繁体字。
现在的繁体字是中国文字从古至今演化的结果,是文化交流的一种传承。
但是文字的主要功能是为记录和交流使用的,主要以方便、快捷好记、实用为主。
所以我认为,学练书法的多写一些繁体字,这样既显得美观大方,又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但日常使用还是要以便捷、好写、易记为主,重点要有利使用,方便交流,为人民大众和社会进步需要服好务。
参考:
我反对这一说法,曾经专门转文说明这个观点。
参考:
为什么叫繁体字?
应该叫正统字才对,哪怕是针对我们现在大陆用的字符。
我们中国每一个朝代皇帝都要增加一批字,同时扔掉一些字,及简化一些字,但不管怎样,都没有离开我们的汉字造字规则,我们的汉字造字规则是按物体形态来进行的,并不和其它语言一样随意用符号代替,当然除了皇帝要求造的字外,民间也有一些变异体,因为那时不像现在一样有丰富的字典甚至直接网络可查,民间在使用的时候有时忘了写但知道汉字规则,所以就会失误写一些错字,即异体字,不管是正统还是异体,绝对都没有离开物体形态,但那场史无前例的所谓简化革命,并没有遵循这一规则,而是随心所欲的我其它语言一样用任意符号代替,要知道,二简字他们自己都不好意思了最终收了回去,所以,我们应该称之前的老字为正统字,没有遵循汉字造字规则的新字符不应该叫汉字和简体字,因为汉字历代也一直在简化,而应该叫诸如中文新字符之类的叫法,因为与汉字简化字无关,要不要恢复老正统字先放一边,至少让大家遵守汉字的造字规则,先把所谓的简体字改称为诸如中文新字符吧
参考:
没有必要了。
汉字的发展有其规律性,主要体现在适应中国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上,汉字的简化也遵循这个规律。
目前,人类已经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通过简化汉字来适应书写需要已经没有必要了。
另一方面,汉字是人类最复杂的文字,也是最富含意义的文字,汉字的发展是遵守规律和科学的,也是不可阻挡的,汉字发展到今天,既不需要简化,也不需要恢复繁体,现在最需要的是保护。
参考:
文字的功能就是传承,而不在于文字的繁简。
若刻意去追求,反而适得其反,不利于发展
参考:
这是个伪命题,不成立的。
繁体字简体话,这是文字书写方法的变革,其优点是便于书写与记忆。
传统文化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包括文学、戏剧、曲艺、音乐、舞蹈、各民族风俗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的保存与传承需要文字记录收藏,与文字的繁体简化并没有直接影响,区别仅在于字体书写方法不同而已。
有些公众人物大谈恢复繁体字的重要性,说白了是闲得慌瞎扯淡,害怕被人遗忘而发声刷存在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