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宋高宗支持岳飞北伐岳飞能收回北宋的领土吗
看南宋那段历史,你最恨的是谁?
可能是秦桧,也可能是宋高宗,但归根到底,宋高宗更让人讨厌。
这是个让人失望的皇帝,如果,他能支持岳飞北伐,收回北宋领土,那是大概率的;
收复燕云十六州,也是可能的;
直捣黄龙府,短时间完不成,但假以时日,也是有可能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1、第四次北伐,南宋是占据了一定优势我们不说岳飞前三次北伐的事情,我们仅仅说一说第四次北伐。
公元1140年,完颜宗弼带领大军,分四路扑向了南宋。
南宋派出各队军马,开始展开了对战。
很快,从西线到东线,宋金处于胶着的局面,有点势均力敌。
最西边的陕西战场,虽然名将吴阶已死,但是,吴璘(吴玠之弟)、杨政和郭浩三个都统制和金国名将完颜撒离喝,打了个平手;
最东边的韩世忠,对阵金军也不落下风。
剩下的,就是中间完颜宗弼亲率一军和李成一军,他们对阵北边来的岳飞的岳家军、张俊的“行营中护军”、刘锜(当时被宋廷任命为开封副留守)的两万“八字军”。
可以说,中间主要就是岳飞和完颜宗弼的对决,战场就是中原大地,对决将决定金、宋谁能占据中原。
首先出场的,是刘锜的八字军,北上开封途中,在顺昌府(安徽阜阳)和金军展开了大战。
这次,刘锜教会了金军如何做人。
刘锜以逸待劳,以少胜多,先把葛王完颜褎和龙虎大王完颜突合速带领的金军一顿猛揍,不久后,又再次把完颜宗弼的部队干翻在地。
刘锜的八字军让金军尝到了痛苦。
而岳飞带人先后攻克颍昌府(许昌)和淮宁府(淮阳);
其后不久,郾城之战(河南漯河)大获全胜;
1140年7月14日,颍昌之战开始了,结果,还是完颜宗弼溃败而走。
7月18日,著名的朱仙镇之战开始了,这场战役中,完颜宗弼的人马再次成为了背景布,被打败溃逃,完颜宗弼放弃了开封等要地,往北而去。
此时,局势已经说明,南宋是占据优势的。
但是,宋高宗在秦桧和其亲信罗汝楫的建议下,向岳飞发去了“退兵金牌”,他们认为:此时退兵,谈判有优势。
岳飞拿到退兵的命令,痛心不已,选择了抗命。
但是,宋高宗的金牌一道接着一道,措辞一次比一次严厉,前后竟然发了12道金牌。
无可奈何之下,岳飞退军了,走时泪洒中原疆场。
从当时的局势看,岳飞已经占据河南的重要区域,这种态势下,要把北宋故土全部收回,概率太大了。
有人可能会说,金国回头再来,南宋真能抗住吗?
没问题,往下看。
2、从军队能力和经济水平来说,南宋都有把故土收回来的资本宋高宗就是个糊涂蛋,他最大的问题是,不了解形势,自卑且无雄心。
在宋高宗等人看来:金人彪悍,骑兵能力突出,宋军是打不过的,就算偶尔打过一两次,也做不到持续获胜。
获胜或打平后,最好的选择就是谈判。
也许,北宋和南宋交接那几年,情况确实如此,宋朝军队的获胜不多,但第四次北伐前后,一切都已经变化,中兴四将各有特点,岳家军面对金军时输少胜多。
说起岳家军,这是一支超级队伍,纪律严明,作战彪悍,将士不畏死,指挥能力强。
我们看三个战争场面。
(1)郾城之战中,岳飞命令岳云带领8千人迎敌1.5万金兵重骑,在胶着之时,岳飞带领40人亲自上阵,打破拐子马,完颜宗弼完败。
这是以少胜多。
(2)小商河之战中,杨再兴带的300骑兵和完颜宗弼的1千多骑兵相遇,战在一处后,300人死战,就像斯巴达300勇士,最后全部战死,包括杨再兴将军,而金兵也死了一千多人。
战争规模不大,但岳家军悍不畏死的精神,彻底震撼了金军。
(3)颍昌之战,金军攻城的号称3万,岳家军只有6千人左右,22岁的岳云率领八百名背嵬军( bèi wéi ),和金军大部队展开了血战,人是血人,马是血马,金军却不能把这800壮士快快杀完,后来,守城的5000将士杀出来增援后,金军大败,完颜宗弼再次逃跑。
这种战斗场面,岳家军不止遇到这么三次。
拥有如此的军队,在冷兵器时代,收复北宋故土根本就不是难事。
只是赵构被奸臣所影响,信心不足。
如果有现代化的装备,能看到岳家军勇武不可一世的场面,说啥高宗都可能全面北上了。
另外,南宋虽然偏安一隅,但富庶之地都在掌握之中,收复北宋故地,实力也是有的。
但下面人那么努力,上面人不行,咋整?
真的是:皇帝无能,气死千军。
但凡高宗稍微胆子大一点,但凡把秦桧等人的话少听一点,金国都不会那么张狂。
岳飞被十二道金牌招走后,完颜宗弼等人乐了,开封、郑州又一个个回到了金人手中。
3、岳飞的群众基础非常好岳飞在北边地区的群众基础非常好,那里有着一只只的义军,还有大量的群众,他们支持岳飞收复故土,这就相当于一大助力。
八百年后的解放军,为什么能打败国民党军队,靠的不就是群众的拥护吗?
岳飞的军队,自身实力相当强,群众基础又那么好,又有若干支义军相助,收复故土,根本就不是问题。
朝鲜战争时的志愿军,能够面对武器强了很多倍的联合国军队而不败。
岳飞的军队加上义军,难道就不能对阵武器没有代差的金军?
不就是金军多骑兵吗,除此之外,哪里还有优势?
若不是宋高宗胆太小,南宋一定能收复北宋故土,这是无需质疑的。
但是,岳飞没有输给敌人,却输给了政治。
这让人唏嘘不已!所以,每每看到秦桧跪着得像,就让人气不打一处来,就想狠狠打一顿。
宋高宗是个对时局缺乏把握,自信不够,同时没有任何战略目标的人。
如果,按阶段计划,第一计划:三年之内,收复北宋故土,这完成概率很大;
第二计划:5年之内收回燕云十六州,这也是有很大概率的;
第三计划:十年之内,训练出大量的骑兵,直捣黄龙府指日可待,到时,就是大宋和蒙古的大战了。
然,宋朝的历史被一个无能的宋高宗带向了歧路,特别是对岳飞的杀害,他显得多么的愚蠢。
这就是人类的无奈,历史中,总有些阶段,权力掌握在了无能帝王手中,他们的无能给华夏大地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但又让人无可奈何。
参考:
完全可以,只要宋高宗举全国之力支持!铲除秦桧等朝庭奸佞,收回北宋的领土不成问题!甚至可以直掏黄龙,灭了大金国也只是十几年的时间问题!要知道岳飞是中国古代既懂军事又骁勇善战名将之一!
参考:
评书里可以收回,现实中不可能。
参考:
肯定打不过。
宋太宗时期,北宋力量最强大时,几次北伐都干不过辽,南宋怎么可能?
而且南宋的文官制度,从来都不信任武官,即使一时的支持,后面也会出什么幺蛾子。
参考:
能不能收回北宋的领土我不知道,但是极有可能来一场兵变,闲来无事,看我给你构思一个可能。
岳飞率诸将一路北进,势如破竹,二爷牛皋带领八大锤开路做先锋,六杆枪紧随其后,杀的番邦人马人仰马翻,不一日来到了黄龙府外。
精忠帅岳飞让番邦四太子金兀术阵前大话,话不投机,双方混战一场,直杀得血流成河,精忠帅眼见得如此,也不由得眼中含泪。
破城以后,徽宗已死,救得钦宗平安归来,钦宗见了精忠帅不由得痛哭流涕,当日晚宴,杀猪宰羊,犒赏三军,钦宗亲自把盏,精忠帅素来不饮酒,但是钦宗再三苦劝,推脱不过,与众将喝的大醉。
(二爷牛皋、吉青二人因饮酒过量,冒犯圣驾,后被乱棍打出)第二日,岳飞宿醉醒来,一睁眼便看见满营众将跪倒一片,牛皋手捧血诏,曰钦宗皇帝于乱军中中箭,幸得岳飞冒死相救,得脱困境,但终因伤重不治已于昨夜三更天“龙御归天”,临终之前,亲自写下血诏:不孝子构弃祖宗牌位于不顾,不忠也;
舍父兄于北国受苦、不孝也;
不能体恤百姓,不仁也;
北伐多有反复,致使良将进退失据,此不义也。
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舔居帝位,朕不忍见之,今为救万民于水火,特效尧舜之善举,再行禅让之事,今日岳飞字鹏举,忠孝仁义,特传帝位,望能善待百姓,早会恢复国土,勉之勉之。
耳闻得先皇龙御归天,精忠帅不由得头晕目眩,恰好似,万丈高楼一脚蹬空,扬子江心断缆崩舟,登时昏迷过去。
这可把余化龙、诸葛英、牛皋等人吓坏了,赶忙拍打前心、轻锤后背,过了两盏茶的光景,岳飞哎呀一声苏醒过来,睁眼一看,岳飞不由得心中大惊,眼见自己身着皇袍,不由得激灵灵打一个冷战,原来当日太祖皇帝也想做后周的忠臣,是手下大将逼迫他皇袍加身,想至此处岳飞不由得心中迟疑,思索片刻,岳飞两把扯掉皇袍,逐出众将,又传岳云张宪前来。
岳云张宪来到以后将事情经过一五一十告诉了精忠帅,原来是牛皋、吉青因被钦宗责骂,又遭乱棍打出,心中怀恨,当日晚间勾连众将,诉说龙目无恩,众将心里也是明镜一样,当朝天子昏庸无道,信用奸邪,不由得起了效仿陈桥故事的心思,后诸葛英、王佐等人商议半天,决定由牛皋、吉青逼迫钦宗写下血书,再与之毒酒、白绫、短刀,钦宗大哭三声、大笑三声,言道:罢罢罢,天理循环,报应不爽,当日太祖行事如此,今日之事也怪不得旁人,只是岳飞岳鹏举,我错看了你,然后将毒酒一饮而尽。
闻言如此,岳飞眼中含泪,痛哭不止,多时,止住哭声,脱掉上衣,让岳云、张宪看自己后背精忠报国四字,母亲的教诲犹在耳边,岳云张宪也是痛哭不止,良久,精忠帅言道: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飞受母亲教诲,素以精忠报国为志,不敢有违,今大错已经铸成,百死难赎其罪,钦宗、高宗对飞多有信任,君王不负岳飞,岳飞必不负君王,君王负了岳飞,岳飞也要做大宋朝的忠臣孝子。
言毕,传汤怀、张显、王贵、陆文龙、傅天亮、何元庆、狄雷入账,同时调八百雁翎队至帐外。
岳飞先是申明己志,汤怀、张显、王贵是岳飞的把兄弟、好哥们,闻言如此,道:愿听大哥将令,陆文龙、傅天亮、何元庆、狄雷曰:我们只认岳元帅,岳元帅让我们怎么干,我们怎么干。
话虽如此,岳飞不由得心中迟疑,都是尸山血海中一起出生入死的好兄弟,难道没死在敌人手里,反而死在自己手里?
正在迟疑之间,传令兵报:牛皋、吉青杀了诸葛英、王佐,然后自刎身亡。
闻言如此,岳飞心中登时明白,牛皋、吉青虽是口无遮拦,终究没有坏心,诸葛英、王佐也是为自己和众将着想,于是传令厚葬牛皋、吉青、诸葛英、王佐,扶钦宗灵柩回京,血诏岳飞自烧之。
第二日岳飞升坐大帐,满营众将只有岳云、张宪、汤怀、张显、王贵、陆文龙、傅天亮、何元庆、狄雷,又有王横、张宝侯于帐外,其余人等皆留书曰:得遇精忠帅,实乃今生之幸事,大破金兵,直捣黄龙,也成就了一番功业,如今功成、名就、身退,也是应有之义。
岳爷明白,近日之事让众将也是难以适从,钦宗皇帝已死,众将退去也是好事,当下命岳云、张宪回家侍奉母亲并安排张宪与岳银瓶完婚,安排王横、张宝出任总兵,众将留守大营,自己扶钦宗灵柩回京,王横眼中含泪,直眼曾经落魄至打劫于江上,得遇岳爷才建功立业,不枉此生,直意相随,岳爷只得同意。
后钦宗大葬,岳飞加少保、枢密副使,留京听差,岳飞几番请辞,高宗不许,后以莫须有的罪名被下狱,与岳云、张宪丧于风波亭。
后人有诗赞曰:万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复堪怜。
如公少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 漠漠凝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
早知埋骨西湖路,悔不鸱夷理钓船!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
淳熙五年,赐岳飞谥曰武穆。
嘉定四年,追封鄂王。
宝庆元年,改岳飞武穆谥号为忠武、又赐太师。
参考:
以岳家军当时的实力,收复失地根本不是多难的事!撼山易憾岳家军难这话不是白讲的。
当时岳家军猛将如云,史书记载岳云多次只带几百人就敢闯入金军大阵,杀得金军人仰马翻。
高宗赵构知道岳家军有这个能力,所以才怕岳飞功高震主 ,更不愿岳飞接回囚禁在金国的皇族,故借秦桧之手杀害了岳飞父子。
参考:
按照当时南宋的国力和岳家军的实力及实战的状况,收回北宋失去的领士应该不成问题。
只是如果岳飞迎回徽钦二帝,宋高宗赵构的帝位去留会成为难题。
那么帝位已坐稳的宋高宗能甘心把帝位拱手让出吗?
所以找借口,找代理人陷害岳飞也就不言自明了!
参考:
如果宋高宗全力支持岳飞北伐,那么即便是朝中主和派的阻挠,以及替金国办事的卖国贼秦桧搞破坏,也阻止不了岳飞收复北宋领土,宋太祖心心念念的燕云十六州也会被收复。
因为宋高宗的态度不仅左右岳飞及岳家军的军事战略,也左右着朝野的战与和的政见交锋,是南宋王朝的对外政策。
宋高宗若支持岳飞北伐,那其他诸路军事将领也必主动或被动地在各方向配合向金攻伐,朝廷各部门也必须做好各种后勤保障以支持前线作战。
而民间也必然服从于国家对外策略。
正是历史中宋高宗自己的不思进取(不论任何原因),及在卖国汉奸秦桧为首的主和派的串掇下,终使岳飞被迫携得胜之师无奈班师,以免孤军深入导致严重后果。
秦桧确实不能置岳飞于死地,但他借宋高宗之至高皇权、宋高宗借秦桧之手,君臣联合将一代抗金名将岳飞处死。
岳飞,永远的民族英雄!岳飞,民族英雄的代名词!??
参考:
如果宋高宗赵构支持岳飞北伐,岳飞收回北宋的领土问题不大,但收回领土容易,善后却很难,因为金朝手里有足以威胁宋高宗赵构的两张王牌。
事实上,在宋高宗赵构逼迫岳飞撤军之前,岳飞率领的岳家军等南宋军队已经收复了北宋在中原的很多领土,金朝大将完颜宗弼即金兀术已经准备放弃开封,如果岳飞等南宋军队收复开封,再乘胜渡过黄河,南宋军队发动全面反攻,收复北宋领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可见只要宋高宗赵构全力支持岳飞北伐,南宋军队收复北宋领土尤其是黄河以南的领土并不是太难,但金朝手中的两张王牌让宋高宗赵构投鼠忌器,根本不敢全力支持岳飞等南宋将领北伐收复北宋领土。
金朝手中的第一张王牌就是宋高宗赵构的亲生母亲韦太后,韦太后在金朝已经受尽屈辱,一度沦为妓女,成为无数金军将士的玩物,甚至与金朝大将完颜宗贤生下两个孩子,这无疑让宋高宗赵构心如刀绞,毕竟亲生母亲韦太后在金朝手里,如果赵构全力支持岳飞北伐收复北宋领土,逼得金朝狗急跳墙,对赵构的亲生母亲韦太后进行报复,后果更加不堪设想。
因此赵构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岳飞北伐,甚至答应金朝大将完颜宗弼的议和条件杀害岳飞,就是为了让金朝放回赵构的亲生母亲韦太后。
金朝手里的第二张王牌就是宋高宗赵构的大哥宋钦宗赵桓,宋钦宗赵桓才是宋朝的正牌皇帝,而宋高宗赵构不过是代理皇帝。
如果宋高宗赵构全力支持岳飞北伐,一旦金朝立宋钦宗赵桓为傀儡皇帝,与宋高宗赵构分庭抗礼,势必让宋高宗赵构的皇位合法性受到很大威胁。
或者金朝干脆放宋钦宗赵桓回南宋,同样让宋高宗赵构非常头疼,毕竟宋钦宗赵桓是南宋军民心目中的正牌皇帝,后世明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并害死迎接他回国的明代宗朱祁钰就是证明。
正因为金朝手里掌握宋高宗赵构的母亲韦太后与大哥宋钦宗这两张王牌,让宋高宗赵构投鼠忌器,这是宋高宗赵构不可能支持岳飞北伐收复北宋领土的最重要原因。
参考:
不能,妥妥的不能。
很多人觉得岳家军强,屡次击败金兀术,但那这只是击败,并没有全歼。
也就是说并没有消灭金兀术的主力,不然岳家军怎么会屡次同他会战。
从古至今打仗打的就是综合国力,相比于南宋来说,当时的金国无论是国土面积、人口数量上来说,金比南宋强得太多,要知道在在冷兵器时代人口意味着兵源,土地意味着粮饷。
为啥中国历代南方政权北伐往往失败,就是因为南方丘陵多带多、人口少,在打持久战的时候越到后面后劲就不足。
纵观中国历史两千多年封建历史,北伐失败最大原因就是后勤补给不到位,因为深入北方,导致后勤补给距离拉大,粮草持续供给难度以及在运输途中消耗掉的量随着战线拉长呈现指数增长。
兴许在战争初期可以取得胜利或者获得局部胜利,但是一旦对方调整方向集中人力物力打持久战,则战争迅速导向国力雄厚的一方。
这次中印边界双方撤离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无论是蜀汉时期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还是东晋刘裕和桓温北伐,再到白袍将军陈庆之,南宋后期的韩侂胄,以及太平天国时期的林凤祥、李开芳都是这个原因。
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北伐成功的就只有元末的徐达常遇春的北伐。
再一个原因北伐是需要全体国民的支持的也就是民心所向,然而在宋高宗时期当时的百姓却并没有做到这点;
明面上是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停止岳飞北伐,实际上是当时民间的百姓不愿意北,也就是当时的社会舆论对北伐持反对态度,因为北伐太耗费人力、物力,长期战争对百姓的日常生活幸福指数影响非常大。
参考:
岳飞北伐的口号是“迎回二圣”,老皇帝回来了,高宗不就当不成皇帝了,所以岳飞非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