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失荆州后蜀国有近百万大军诸葛亮为何不再次夺回荆州
刘备取得荆州、益州后,势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襟江带河、掌控南北的荆州地理位置尤其重要。
但是,荆州对于盘踞江东的孙权来说更为重要,孙权将荆州视为吴国立国之命脉。
孙权认为,荆州和江东山水相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假若不控制荆州,孙吴在长江下游便立足不稳。
但是刘备又不肯轻易放弃荆州,还派遣武艺绝伦、骁勇善战的心腹大将关羽镇守之。
如此一来,孙、刘两家签订的盟约宣告作废,彼此关系逐渐恶化,乃至彻底破裂。
公元215年,孙权派兵攻取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关羽率军反击,刘备则率师出川声援关羽,之后又重新夺回了三郡。
恰在此时,曹操率魏军大举南征,已经兵至汉中,刘备担心益州安危,被迫主动与孙权讲和,孙、刘约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
尽管吴蜀双方暂时罢兵息战,平分了荆州,但孙权无时无刻不在筹划谋夺整个荆州。
公元219年,镇守荆州的蜀将关羽乘曹军主力调往合肥抵御孙吴之机,率大军围攻樊城,因他倾巢而出,造成其防地兵力空虚,孙权接受了曹操建议,命大将吕蒙率奇兵偷袭荆州,打了关羽一个措手不及。
关羽被吴军抄了后路,被迫撤围回逃,吕蒙设伏兵擒获了关羽父子,并将他俩处死,荆州全部归了东吴。
公元220年,雄才大略的曹操病逝,其子曹丕废黜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魏。
220年,在诸葛亮等人的倡议下,刘备在成都即帝位,国号汉,史称蜀汉,他任诸葛亮为丞相。
刘备称帝后,决心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一为关羽报仇,二为重新夺回荆州。
诸葛亮、赵云等诸臣苦苦相劝,希望刘备以大局为重,暂时放下
史载,221年阴历7月,刘备率10万大军(小说《三国演义》中夸大为70万)空国而出,顺流东下,出川伐吴,因战略战术失误,蜀军在彝陵虢亭被东吴大将陆逊击溃,死伤了7、8万人,大将张南、冯习阵亡,蕃王沙摩柯、将军杜路、刘宁等人投降了陆逊。
彝陵之战使刘备元气大伤。
逃回白帝城的刘备情绪低落,懊悔加自责让他一病不起。
223年阴历2月,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李严,遗命二重臣辅佐后主刘禅 。
4月24日,刘备去世,年63岁。
同年5月,诸葛亮辅佐刘禅登基,刘禅封其为武乡侯,并以丞相的身份兼益州牧,诸葛亮殚精竭虑加持刘禅。
刘禅也谨遵父命,蜀国的军政大事,均由诸葛亮决断。
于是诸葛亮“约官职,修法制 ”,筚路蓝缕,励精
联吴抗魏是诸葛亮早就制定的重要国策,刘禅继位后,他就一直在考虑如何打破僵局,修补因刘备伐吴而破裂的两国关系,重新结好东吴,这样才能解除后顾之忧,心无旁骛地平定南中,再北伐曹魏,恢复汉室。
为此,诸葛亮于223年派遣邓芝代表自己出使东吴。
邓芝不负重托,经过一系列谈判,终于说服孙权,东吴断绝了同曹魏的臣属关系,重新和蜀汉结成盟友。
此后,吴蜀双方联系紧密,使臣往来不断,蜀国减轻了来自东方的防御压力。
正是因诸葛亮审时度势,目光如炬,采取了正确的外交政策,才使弱小的蜀国能在强大的魏、吴夹缝里求得生存,并在刘备死后还能延续40年国祚。
【写作辛苦 剽窃必究】【插
据《三国志》记载,蜀国灭亡时,人口有94万,军队十万,军民比例为1:10,这应该是蜀汉时期的一个平均水平。
如果军队人数超出这个比例,老百姓是负担不起的,以蜀汉的国力是很难支撑的。
所以,蜀国并没有百万大军,维持15万军队应该是极限。
或许有人说如果全民皆兵的话,蜀国是有百万大军的。
话是没错,但打仗不能把种地的农民都算进去,一来这不切实际,二来蜀国远没有那个组织动员能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诸葛亮北伐时需要运送粮食到汉中,有许多老百姓被强征徭役。
很多人无法忍受沉重的负担,中途逃亡的人有很多。
一个叫吕乂的人因为善于管理,他负责的无人逃亡,因此受到诸葛亮的嘉奖。
要是蜀汉全民皆兵,三国早结束了。
再来说诸葛亮为何不夺回荆州。
诸葛亮的外交方针是联吴抗曹,这是蜀汉立国的根本,所以诸葛亮不可能伐吴。
如果夺回荆州,必然破坏两国关系,使蜀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而且荆州是东吴的战略要地,一定会死守,绝不退让,蜀汉很难拿下。
刘备不信这个邪,他带着将近5万身经百战的士兵和将领去征讨东吴,没想到在夷陵几乎全军覆没,这批人是当时蜀汉的中坚力量,这一仗让蜀汉元气大伤,造成了蜀汉人才断档。
诸葛亮也没有实力去伐吴。
所以即便荆州是诸葛亮隆中对策中的关键一环,诸葛亮也不能不顾大局。
丢荆州蜀汉虽然难以完成霸业,但尚可偏安一隅。
但如果破坏吴蜀联盟,即便诸葛亮夺回荆州也无济于事。
参考:
蜀国有近百万大军,这个确实是有可能的。
根据记载,刘禅即位初年,蜀国有28万户,总人口大概90到100万之间。
如果蜀国是全民皆兵,说蜀国有近百万大军,确实不假。
问题是益州天府之国,农耕文明。
在历史上还没有哪个农耕文明政权能做到全民皆兵,即便是号称全民皆兵的游牧民族,也不可能真正做到全民皆兵!实际上,在三国初年,蜀国人口接近100万,军队数量应该在10万左右;
吴国人口应该在200多万,军队数量在20万左右;
魏国人口约在400万,军队数量在50万左右。
整个三国加起来,总兵力在80万左右。
在三国之中,蜀国在人口,地盘上面明显处于三足鼎立最弱一足。
特别是关羽失去荆州之后,荆州被掌握在吴国和魏国的手里,蜀国更是遭受打击。
诸葛亮纵使是天纵奇才,面对这样的局面,也是难以反攻荆州。
益州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还有很多事情等待诸葛亮去做。
参考:
不是不想夺回荆州,是实在做不到!首先,蜀国并没有百万大军。
经过多年动乱,三国时期中国人口锐减。
蜀汉总人口不过90万,你就是老弱病残全带上,也凑不齐百万大军啊。
其次,蜀国去夺荆州了,只不过失败了。
关羽公元219失荆州,刘备为了报仇,准备了两年多的时间才讨打东吴,这一仗刘备亲自出马,蜀汉总兵力也不过五万人。
哪来的百万大军。
刘备过世之后,蜀汉实力大损。
国内叛乱不断。
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硬是养精蓄锐三年的时间,整军讲武,凑齐了十万军队,才出兵平叛。
这点军队,只能集中用于一个主要的战略方向。
蜀汉北有曹魏,东有东吴。
如果进攻东吴,兵少了,打不过。
兵多了,魏国肯定趁火打劫,从背后偷袭蜀国。
所以,诸葛亮一心一意北伐曹魏。
参考:
首先蜀国并没有百万大军,《三国演义》里描述刘备伐吴带去了七十多万人这个是不可信的,后来蜀国全盛时期也不过仅能动员十万左右的兵力。
其次诸葛亮不是想夺回荆州而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方面关羽兵败身死使得荆州落入了吴国人之手这导致了刘备的实力被严重削弱,所以从理智上来看最好的策略就是休养生息发展实力徐
从后来刘备贸然伐吴遭遇惨败可以知道当时迫切想要夺回荆州的想法是错误且冒险的。
另一方面当时诸葛亮并不是能左右时局的人,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亮的权力并没有那么大。
当时诸葛亮的身份更类似于刘邦身边的萧何,军国大事几乎都是由刘备一人负责。
所以后来刘备伐吴诸葛亮也只得自己劝阻不了于是才发出感慨说道:“要是法正还活着就好了,他一定会阻止主公去伐吴的”。
参考:
三国时期,一百万军队肯定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
当时的情况下,一般是两到三户人家养一个兵的比例:蜀国共有28万户,养10万兵;
吴国共有53万户,养20万兵;
魏国共有103万户,养50万兵。
不好意思,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就那水平,养这么多兵力已经是极限,再多肯定养不起。
反倒是魏国养兵的比例高了一些,因为曹操实行了屯田制,军队既是战斗队,也是生产队,不全靠国家养着。
现代的人了解三国这段历史,大多来源于《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可谓家喻户晓,影响深远。
而记载这段历史的文献《三国志》却少有人涉猎,因为要看进去确实不容易,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必须有耐心。
但我们既然要讲解历史,就不能依据小说,唯一的依据只能是历史文献。
三国的形势是很奇特的,一国的任何一个举动,必然牵动到另外的两国,所以史称三国鼎立。
蜀国这一方,国力最小。
当年刘邦以天府为依托,顺利还定三秦,是因为得到秦地百姓热切期盼的拥护。
而刘备爱举一益州之力进而复兴汉室、北定中原,第一个条件就必须“联吴抗魏”,第二个条件就必须等待“天下有变”的有利时机。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关羽失荆州,是失败在于“攻魏拒吴”的策略上,是一弱的蜀国被两强魏、吴打败的。
最后,荆州丢失,关羽身亡,蜀国只据有益州一隅,明显的剩下了守势。
这个时候,稍为头脑清醒的人一般不会提出攻打吴国、夺回荆州的建议,诸葛亮当然不会。
但在公元221年,刘备却举全蜀国之力,向东攻击吴国,发动夷陵之战。
我读《三国志》的时候读到这里,也在问为什么会这样。
一脸茫然。
直到有一天,看到“髀肉复生”这个成语,才似乎明白了过来。
刘备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
因髀肉复生就叹息有段时间没有骑马了,嗟叹岁月蹉跎,时不待我。
而确实也是时不待我,刘备称帝的那个时候也是60岁了。
在三国那个年代,人活到60岁,肯定算是高寿了。
奋斗不息的刘备自觉地与时间赛跑起来!我们来看看刘备人生最后的岁月历程:刘备61岁时举全国之力攻吴。
刘备62岁时在夷陵被东吴陆逊打败。
刘备63岁时在白帝城托孤。
这个时候我大概明白了,给刘备留下的时间不多了,刘备必须赶紧把活干完,已经等不了那个“天下有变”的有利时机的到来了。
(这是我一已之见,
)
参考:
诸葛亮不想要荆州,这是假的,要是真的,那为什么不动手呢?
于公于私,都让诸葛亮收手,不去收回荆州。
于公,诸葛亮的韬略让刘备成了帝业,但三国鼎立纷争是一直在进行着。
从当时的局势看,魏,吴和蜀三国,占优势的是魏国,而刘备兴汉室,成帝业的主要目标是击败曹操。
如果蜀国单独同魏国交战,胜负难以预料之外,还要防东吴夹击,因此,和东吴结盟,全力攻击曹操的战略是正确的。
蜀与魏交战时,东吴不会帮助曹操,这样,蜀国就减轻了二面作战的压力。
诸葛亮要收复荆州,在他看来易如反掌,只是他不愿意冒着联盟被破坏的危险,走一步臭棋。
収复荆州不急,等破了曹操之后,回过头来再收拾东吴也不晚。
于私,诸葛亮的哥哥在东吴做官,如果诸葛亮兴兵伐吴,孙权一气之下斩了诸葛亮的哥哥和他的家人,这个局面是诸葛亮不愿意看到的,后来刘备伐吴,没有请诸葛亮一同进军,也有这层意思,怕诸葛亮为难。
参考:
蜀国有100万大军?
这水分和亩产万斤差不多。
看来在三国时代的蜀国大跃进就开始了。
大跃进时期小麦亩产也就六七百斤,非得吹到一万斤,直接吹高了十几倍,结果饿死了多少人。
估计蜀汉有俩人,一个叫百万,一个叫大军。
另外还有俩,一个叫千员,一个叫上将,这就是上将千员,大军百万。
蜀国当时全国登记在册的总人口才90万左右,在晋书中有记载。
《晋书·卷14·地理志》:刘备章武元年(221年),亦以郡国封建诸王,或遥采嘉名,不由检土地所出。
其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
人口还不到百万,多年混战,男丁损失绝对比女性损失惨重,男丁最多四十几万,能够入伍的人口全部加起来应该也就二十万,再加上一个国家不能只打仗,还要开展各行各业生产,九十几万人要养活六七万部队就已经很吃力了,直接吹到一百万,吹高了十几倍,和大跃进一样NB。
可能刘备就是相信了
到了诸葛亮主政的时候,蜀汉能有四五万老弱残兵就不错了。
这个时候蜀国北有曹魏威胁,南有南中多地叛乱,已经是一团乱麻,要是还要和东吴开战去夺回荆州,无异于自寻死路。
多亏诸葛亮比较清醒,没有相信
参考:
蜀国上下并没有百万大军,就连刘备伐吴时的兵力一共也只有4万至5万人左右(一说7万),刘备率领70万大军伐吴是小说《三国演义》里夸张的写法。
关羽失荆州的事发生在公元219年,当时刘备刚刚在汉中战胜曹操,距离在关羽千里之外的益州北部。
关羽为了响应刘备的胜利,也在荆州发动北伐,出兵包围了曹操的樊城、襄阳,打算一路打到宛城(南阳郡),然后分兵攻击长安、洛阳。
也许是关羽太乐观了,所以后面的结果也就非常惨。
一、关羽单方面发动北伐,遭到曹操、孙权夹击,兵败身亡宛城是南方通往中原的门户,也是当年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发家之地。
关羽一开始借助汉水暴涨的机会,消灭了于禁、庞德等人的军队,俘虏了数万人,粮食非常紧张。
由于缺粮,关羽就擅自派兵夺取了孙权囤积在湘关的粮草。
《三国志》记载说:“魏使于禁救樊,羽尽擒禁等,人马数万,托以粮乏,擅取湘关米。
”。
由于这件事,孙权对关羽恨之入骨,再加上关羽一直拒绝联姻嫁女,所以埋下了后来的杀身之祸。
关羽在襄樊之战的初期,攻势迅猛,威震华夏。
宛城、许昌附近都有数万人响应关羽。
曹操因此非常担忧,甚至打算迁都到河北的邺城。
可是,司马懿、蒋济等人建议曹操利用“荆州”来反间孙、刘的联盟。
一方面,关羽的主力在前线围攻襄阳、樊城多日无果;
另一方面,关羽后方的傅士仁、糜芳又投降了吕蒙、陆逊,直接断了关羽军队的退路。
关羽的士兵大多是荆州人,家眷全部都在荆州南郡、零陵、武陵一带。
关羽的军队在前线被徐晃的主力击败,返回大本营时才听说荆州已经丢了。
在曹操、孙权双方军队的夹击下,关羽兵败如山,所带出去的数万人马只剩下200多骑还跟在身边。
关羽一路西逃,最后在距离益州只有几十里远的临沮一带被俘杀。
关羽、关平父子都被孙权枭首(砍头),而刘备还对此一无所知。
二、蜀国并没有百万兵马,也没有消灭孙权的实力,所以诸葛亮一直是反对伐吴的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三国之一的蜀汉。
为报孙权杀关羽、夺荆州之仇,刘备尽起川中兵马东征,但一共出川的也只有大概3万多人。
大臣马良到五溪地区,用重金贿赂少数民族,得到了五溪蛮夷的援军1万多人。
因此,《三国演义》里的刘备70大军伐吴是虚构出来的。
因为经过东汉末年的长期战乱,益州人口锐减,根本没有近百万大军。
诸葛亮自始至终都是反对伐吴(孙权)的,因为他在《隆中对》里已经指出来了:东和孙权、北抗曹操。
曹操始终是三方之中最强大的,如果蜀国坚持和孙权方面死斗,那么只会让魏国坐收渔利。
以当时蜀国上下的兵马、国力,能不能夺回荆州还不好说,但要想直取孙权的大本营江东,无异于是痴人说梦。
蜀国大臣黄权也说过: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
可是刘备没有听进去,拒绝了孙权的求和。
公元223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大败,东征的蜀军几乎全军覆没,随军的马良、傅彤、冯习、张南等人全部战死。
年事已高的刘备因为惊吓过度,回到白帝城就病死了。
对此,诸葛亮曾在《出师表》里说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指蜀国)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当时,吴、蜀虽然已经形成世仇,但北面还面临魏国曹丕的虎视眈眈。
诸葛亮看到蜀国衰败,出于顾全大局的考虑,还是与孙权缔结了盟约,但当年关羽镇守的荆州却落入了孙权手中了。
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伐吴惨败的重创,蜀汉已经成为了三国之中最弱的一方。
参考:
如果诸葛亮真有百万大军,那就别提有多轻松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不是分分钟的事吗?
实际上是没有的,我们大致来盘点下蜀汉的军力,蜀汉鼎盛时期,就是刘备刚拿下汉中郡的时候,那时候,益州全境都属于刘备,还有荆州三郡加上上庸郡等地。
刘备带了数万人入蜀,诸葛亮张飞赵云援军也有数万,和刘璋打斗必然伤了人马,再加上刘璋的降兵,汉中之战也损失不少,那么,大约估计刘备撑死十万人,再加上关羽军团的几万人,刘备军最多不会超过十五万人。
要是真有百万人,夷陵之战还会失败?
刘备直接强攻陆逊的营寨,反正兵马多,几万人来回作战,东吴如何抵挡?
而实际上,刘备夷陵之战参战兵力小于八万。
刘备兵败后,诸葛亮赶紧和东吴再结盟好,为什么不报仇呢?
为什么诸葛亮始终不太同意和东吴为敌呢?
诸葛亮想不想夺回荆州,当然想!绝对想!跨有荆州益州是隆中对的战略目标,没有了荆州,意味着只能一路出兵,参见北伐战争。
但是夺荆州就意味着和东吴为敌,这和东和孙权的战略目标是冲突的!而更为重要的是荆州夺不夺得回还不一定呢!因为此时的东吴实力绝对不弱,所以刘备决定伐吴,诸葛亮没有说啥,他也是有心里话想说的呀。
夷陵之战后,蜀军伤亡惨重,少说三四万人没了,关键刘备还没了,需要数年来恢复元气,而东吴也损失不少。
两家都是聪明人,知道曹丕心里再偷着乐,所以罢手言和了。
是的,凭着诸葛亮的本事,大可以不北伐,而是率着数万军队东征,那么孙权也会以死相抗,结果是曹丕曹睿笑呵呵,万一天下被曹睿统一,司马懿就哭死了哈哈。
参考:
蜀汉在全盛时期,有益州和荆州在手的情况下,也只不过是将近30万户,人口九十多万。
而在关羽失荆州之后,蜀汉的人口更少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出兵伐吴也只不过是五万大军。
所以,蜀汉根本拿不出百万大军。
在关羽失荆州后,刘备曾率五万大军伐吴。
刘备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给关羽和张飞这两位大将报仇,还是想趁东吴未完全“消化”荆州之际,短时间内把荆州再夺回来。
此外,刘备还想借着伐吴之战,震慑一下国内的宵小,以及展现蜀汉军队的战斗力。
但可惜的是,襄樊之战失败,以及荆州丢失之后,蜀汉本就不多的水军愈加捉襟见肘,只能用来运输战斗物资。
而刘备虽然一心想要和陆逊决战,可陆逊就是不迎战,反而是以退为进和步步为营,避开了蜀军的锋芒。
等到吴军退到了猇亭一带,蜀军的气势逐渐衰落。
这时,陆逊才决定发起决战。
但是,和常规的步军作战不同,陆逊发挥了东吴水军的优势,水军和马步军相互配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总攻,把刘备打了个措手不及。
夷陵之战失败之后,蜀汉的军队和中基层将领损失惨重,短时间内无法再次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役。
也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后来才同意了孙权的再次求和。
两家再次联盟之后,荆州之地就被江东所掌控。
而且,这个时候的蜀汉南部,孟获等人又开始叛乱。
从外部的荆州和内部的叛乱相比,诸葛亮选择了平定南部叛乱。
所以,诸葛亮完全腾不出手来攻打荆州。
而等到南部平定之后,荆州之地早就被东吴给完全掌控了。
要知道,益州易守难攻,而且因为地形的原因,蜀道狭窄而难走。
虽说蜀汉是在长江上游,东吴在中下游。
但是,没有荆州在手,而水军和战船又比不上东吴,诸葛亮去征讨东吴是吃力不讨好。
最为重要的是,蜀汉中后期的策略已经不再是隆中对,而是以法正之前提出的汉中策为主,而汉中策较稳的选择,便是继续结交东吴的孙权,而采取伐魏,以此求得蜀汉的发展时间。
所以说,在蜀汉丢失荆州开始,蜀汉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而且,为了能够保证蜀汉的发展,还必须牢牢地抓住东吴这个盟友。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诸葛亮根本没有理由率军伐吴,这不符合蜀汉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