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不让岳飞北伐
北伐,是维护自己的统治与地位。
议和,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与地位。
宋高宗赵构的态度根本就没有变过。
只是,岳飞想的不是这些赵构想的这些。
岳飞想的是收复河山!迎回二帝只是收复河山的结果而已。
但是,若岳飞万一真的收复河山了,真的迎回二帝了,那宋高宗赵构往哪儿摆?
这对宋高宗而已才是做要命的!这些可恶的统治者,所思所想就是自己的皇位!哪里在乎故国三千里人民在胡尘里水深火热?
一心收复旧山河精忠报国的岳飞,可惜碰到了这么一位主子!竟被莫须有的罪名害死,真是苍天无言啊!
参考:
宋高宗赵构不让岳飞继续北伐是受秦桧唆使的,其实最不愿岳飞北伐的是秦桧,岳飞取得郾城大捷后,金兀术的精锐部队拐子马全部丧失,金兀术己到穷途末路,别说整军反扑进攻南宋,金兀术招兵也难,连“签军”都签不来几个兵。
金兀术麾下的乌陵思谋、韩常等人都不肯再战,就等着岳家军打来就投降,这时的秦桧彻底慌了,忧心忡忡,一是秦桧是议和派首领,宋军继续北伐,如果取得胜利,秦桧一党将无法立足朝堂。
二是,金国是秦桧的后台,金军在南下攻宋捞不到好处,秦桧害怕金兀术向他问罪,更怕金国气急败坏泄露了他投降叛国之罪,那可是要祸灭九族的,因此秦桧忙使阴谋诡计,就以赵构的名义,先命令张俊、杨沂中等抗金将领率先撤兵,然后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借口,教唆赵构给岳飞下达班师的命令,赵构竞一日连下十二道金牌,勒令岳飞立即退兵。
三是怕抗战派将领坐大,赵构经历过苗刘兵变,自然对拥兵在外的将领戒心重重,害怕兵变历史重演,放弃北伐也是见好就收,目的是见机收夺抗金将领的兵权,以防止他们尾大不掉滋事生非,岳飞、韩世忠奉诏退回临安,赵构、秦桧就设盛宴招待,再次上演了“杯酒释兵权”,岳飞、韩世忠、张俊等明升暗降被调离了部队。
及到后来,秦桧让其养子秦熺兼任枢密院使,至此秦桧一家掌握了南宋军政大权,赵构被彻底架空。
四是时下徽宗虽己故,赵构与秦桧害怕金国再扶植钦宗及其子另立傀儡政府,与南宋争权夺利。
参考:
楼主的标题本身就有问题,不了解当时的真实历史情况。
北伐,岳飞部队只是其中的一支,还有更厉害的韩世忠、刘锜等,不过都是以失败告终的。
楼主大概是听书听多了吧。
另外,打仗靠什么?
靠军事力量。
军事力量靠什么支撑?
靠的是经济。
在当时,金国是东亚第一军事强国,北宋强盛时期,屡次北伐辽国,都失败了。
而辽被金国灭掉了,且金占据有利的地理位置。
南宋在军事上比金差很多,一片比北宋小很多的国土,其经济产出,是难以支撑北伐的。
北伐打到黄龙府,喊喊口号可以,当真就是幼稚了。
赵构能够把金国逼回北方已经很不容易了。
赵构不是不想北伐,是没有能力。
所以,说赵构不想北伐的人,基本上智商都比较低。
另一方面,岳飞被拉抬、神化太多,其能力不比韩世忠、刘锜、吴玠等人强。
抗金十三处战功没有岳飞,昭勋阁二十四位功臣有韩世忠、张俊,没有岳飞,这很能说明问题。
参考:
坦率地说,有三点原因:第一,南宋军事力量不足。
此时南宋军队战斗力普遍差距金国一些,尤其缺乏马匹,在平原上将重蹈北宋困境。
第二,宋钦宗问题。
第三,真实来说,南宋百姓、官员普遍不支持北伐,原因是害怕收复失地后~南方不仅要负担巨额军费开支,还要承担重建残破北方的经济责任。
参考:
略诉浅显之见其一:赵构不希望岳飞北伐,原因有两点1.如果北伐胜利,那么结果就是迎回二圣,赵构的皇位就名不正言不顺了,则皇位不保。
2.如果北伐失败,那么对于当时本就经济凋零的南宋来说就更加雪上加霜了。
当时岳飞胜利之后,大多数的掌权者都报着小胜安国则可,不奢求继续扩大战果。
杭州岳王庙其二:赵构不喜欢岳飞,而且是非常不喜欢。
当时南宋中兴四大将,各有爱好,或爱钱财土地,或爱金玉美人,或爱虚荣的名声,唯独岳飞其人与众不同,但是赵构问岳飞需要什么赏赐时,岳飞:竟然回答想迎回二圣,光复河山。
这个出发点与赵构的利益出现严重冲突,赵构作为岳飞的领导觉得,下属和自己不是一条心,难以掌控。
所以岳飞继续扩大战果,对赵构来说并不是好事。
也不好做到对属下的平衡,怕岳飞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岳飞雕塑 其三:南宋国力孱弱,常年被北方国家欺负,失去众多战略要地和战争资源,以及失去了人心!而国内朝政又重文轻武,一般情况都是武主战,文主和,所以大多数朝臣不主张继续扩大战果,其中也不乏这个朝臣甚至宋高宗赵构之心,投其所好。
民间由于长期积弱,百姓对能大胜金军不抱有太多的希望,失望多了,已经习惯了,偶有小胜也无法改变民众心中的政府形象。
山河依旧在诸多因素影响,造成不能乘胜追击!
参考:
谁说赵构不让岳飞北伐?
难道岳飞四次率兵北伐是假的!从绍兴元年开始,十一年的时间里,岳飞先后四次出兵北伐,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战果。
先后收复了长江沿线的重镇荆襄,北方的陈州、洛阳、新郑。
评书中津津乐道的“大战朱仙镇”就是此次北伐的著名战役之一。
而朱仙镇,距离汴京仅四十余里,纵马奔驰个把时辰即到。
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赵构却”萎“了……一、赵构为何打了退堂鼓许多人说赵构是怕岳飞直捣黄龙后迎回二帝,他的皇位不保,这纯属瞎扯。
二帝就算回来了,作为金兵的阶下囚,如何能跟收复山河、武功赫赫的赵构相比?
将来也就是尊为太上皇,安享晚年而已,想复辟?
做梦吧!赵构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了一代雄主的战略眼光和大局意识。
从小在深宫为被妇人养大的他,在诸皇子中寂寂无名,各方面的才能都极其平庸。
他能当皇帝,不是他太强,而是别的皇子太差劲而已。
赵构的权谋手腕、帝王心术学了个十成足,唯独缺少收复河山、一统天下的斗志。
北宋末年,他率领二十万大军勤王,他每天干的事就是躲着金兵,作为兵马大元帅,他居然没有跟金兵打一仗!被金兵追得丢盔弃甲、屁滚尿流!赵构就是个胆小如鼠昏君罢了,秦桧把赵构看了个通透,所以能够投其所好、把它耍得团团转!登基之后,赵构最大的爱好就是床第贪欢、美色佳丽,哪里还有雄心壮志!只要能够日日贪欢,议和、投降根本无所谓。
保住南宁小朝廷就好。
所以在公元1140年,金以宗弼为主将再次南下攻宋,岳飞自鄂入豫,开始第四次北伐。
卖国贼秦桧将张俊、韩世忠及水路的王德等调回,声称岳飞孤军深入、有败军之危,胆小如鼠的赵构急令岳飞撤退。
这就是著名的“十二道金牌”。
二、南宋到底有没有实力北伐南宋确实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它承北宋灭亡之危,占据南方地区,与金兵苦苦相抗。
因此许多人认为赵构不支持岳飞北伐是因为南宋军力弱小。
实际上,由于金兵在北方及中部烧杀掳掠和奴役迫害的残暴行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北伐是民心所向。
更值得一提的是,终宋一朝,文盛武弱,但是南宋时期却出现了以岳飞为代表的一大批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当世名将。
这中间除了岳飞、牛皋、岳云等岳家军将领之后,还出现了韩世忠、吴阶、锜和张俊等一大批军事才华出色的将领!仅以岳家军论,岳家军刚刚建立时,仅数千人马,在数年的战争中,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不断发展壮大,到了第四次北伐时,已经拥有正军余万人!并且拥有了一支非常精锐的骑兵。
金兵说“捍山易,捍岳家军难”,可见岳飞所部之强悍。
在整体战略布局上,岳飞经营荆襄、韩世忠驻守楚州、吴阶经略川蜀,南宋的军事实力达到了建国以来的顶峰。
绍兴十年前后,南宋在整体军事实力上,已经达到了收复北方的条件。
遗憾的是,赵构根本看不到这个大势,“恐金症”深入骨髓的他,只盼着金兵不要打过来,摊上这么个皇帝,将帅再厉害,又有何用?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皇帝无能,亡国!三、南宋的经济并不弱南宋尽管偏安一隅,却占据着极为富庶的南方。
自建国以来,岳飞等率军抗金,将金兵拒于门外,为南宋赢得了难得的发展时间。
历经十年的苦心经营、休养生息,南宋的经济逐渐得到了恢复!绍兴初年,赵鼎、李纲和吕颐浩等名臣相继进入决策中枢,他们都是具有丰富治理经验的政治精英,在他们的主持下,南宋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生产、搞活经济、发展农业、增税开源的措施,南宋的经济形势大为好转,国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
如非如此,南宋哪里有钱支撑四次北伐和长年累月的作战?
哪有实力和财力提供数额巨大的军费?
为了节约开支,岳飞、吴阶、刘光世等将领还组织部队实行屯田,解决一部分粮草食品。
在他们经营的荆襄、川蜀等地,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环境和适宜农业发展的气候,以及使得的灌溉条件,还组织百姓还耕种田、免除赋税,老百姓种田的积极性显著增强。
“行之二三年,流民尽归,田野日辟,委积充溢,每岁馈运之数,顿省其半”。
经过十年的休养生育,南宋已经有能力去发动一场复国之战了!结语:赵构尽管不咋样,手下的文臣武将却异常强悍。
在绍兴年间,宋金的军事实力和国家经济实力,南宋呈现明显的上升状态,两国之间的实力天平已经在渐渐倾斜。
如果持续保持这个势头,北伐根本不是问题!可惜,赵构亲手终结了这一切……可能宋朝气数已尽了吧!
参考: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不让岳飞北伐?
这个问题问的很有点奇怪,如果赵构不让岳飞北伐,那么《岳飞传》里岳飞的几次北伐从何而来呢?
我想楼主应该说的是1140年的河南之战吧?
1140年5月,金国主战派金元术杀掉了主和派完颜昌,撕毁宋金和议南下攻宋,在顺昌被刘琦挡住。
赵构加封岳飞为太子少保,调派他出兵去救援刘琦。
前后一共十二道书信,都收录在岳珂的《金坨粹编》里。
岳飞收到调令后,屡次提出“乞赴行在奏事”,不但按兵不动,也未去救援顺昌。
而是耍了个滑头,趁金人无暇顾及河南的时候进击河南,攻占了不少地方。
这也是楼主所说的岳飞的连战连胜了。
可问题是当金元术在进攻顺昌失败后,觉察到了岳飞部因为前期进展顺利,导致兵力分散。
立马收拢兵力,把岳飞部切割分散成几块准备歼灭掉。
史称\"始断不能合“。
意识到危机的岳飞,一面上书赵构请求撤军,一面向顺昌的刘琦求援。
刘琦军中的《淮西从军记》有很清楚的记载。
而赵构发给岳飞的书信也记载的很清楚:得卿十八日奏言措置班师,机会诚为可惜。
卿忠义许国,言词激切,朕心不忘。
卿且少驻近便得地利处,报杨沂中刘锜共同相度。
如有机会可乘,约期并进;
如且休止,以观敌衅,亦须声援相及。
杨沂中已于今月二十五日起发,卿可照知。
遣此亲札,谅宜体悉。
赵构并不希望岳飞撤军,更是早早就派出了 嫡系杨沂中部准备去配合岳飞继续在河南作战。
很可惜,顶不住的岳飞在二十一日就撤军了,而杨沂中部一直到八月底才结束作战撤军。
时间转眼到1141年2月,金人再次南下攻宋,“淮西大战”来开序幕,很扯的是这次直到战争结束,岳飞都没赶到战场。
岳珂给他爷爷找的理由是身体“咳嗽”,岳飞自己找的理由是“无粮”。
拨开《说岳全传》这类评书,演义。
真的是宋高宗赵构不让岳飞北伐?
或许北伐本身就是后人的一种念想,而强加与岳飞身上的呢?
参考:
岳飞作为一代名将把一雪靖康耻和收复失地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但他碰到了一个不太配合的老板,宋高宗始终抵触岳飞北伐金国的想法。
作为皇帝,收复失地,恢复祖宗的天下不香吗,宋高宗也为什么呢?
宋朝是一个文官治理的朝代,武将的地位很低。
宋朝的皇帝尤其北宋后面的几位皇帝也没有继承老祖宗马上得天下的传统,一个个都惧怕战争,从宋真宗与辽朝的澶渊之盟开始,宋朝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这里面很大的因素是宋朝对武将的不重视,使得宋朝军事能力下降,但不可忽视的一点,宋朝在面对辽、金、元存在明显的弱势。
作为经济实力更强,军事物资更丰富的宋朝来讲简直是天大的讽刺,但事实就是辽逼迫北宋澶渊订了屈辱的盟约,金灭北宋,元灭南宋。
说明宋朝除了个别高光时刻外,真的是打不过这些北方游牧民族政权。
在岳飞被冤杀后,南宋也尝试过几次北伐,都失败了。
说明北伐在当时是不现实的。
岳飞是一个非常有军事能力的将领,也有收复失地的决心。
到很可惜的是他没有顺应主子的意思,不懂得宋高宗赵构的意
作为两宋唯一一个自立的皇帝,宋高宗虽然因为徽宗子和钦宗弟的身份,得到了广泛支持。
但问题是徽宗还有其他的儿子,钦宗也有儿子,这就造成了高宗皇位法理上的缺陷,他不得不为自己皇位的正统性考虑。
金人也瞄准了这一点,不断释放信号,要放回北宋宗族甚至钦宗回来,使得赵构对金作战决心不高。
北伐作战不仅仅是军事方面,还涉及到大量的物资供给,尤其粮草还有北方冬季作战的棉衣,这都需要耗费民力。
本来大批人从中原迁到南方就增加了南方地区的税收,还要防御金兵入侵,看似富有的江南百姓并不能承担这么重的负担。
如果岳飞北伐,增加的费用对于极度不稳定的南宋是个考验,这种考验不仅会中断北伐,甚至引发民变。
作为皇帝,赵构必须全盘考虑。
自南宋建立起,始终存在主战派和主和派,客观的说,不能说哪一派对,哪一派错,甚至都不能简单的说主和就是卖国,因为实力真的不允许。
除了前面说的,战争规模扩大,负担不起的民众会发生民变外,南方地主阶层和部分南迁大臣也是不支持北伐的,维护自身利益是一方面,对于局势的理解也一方面。
固守长江防线,养精蓄锐其实也是种好的选择。
因此,北伐并没有得到普遍支持,有可能是反对的声音不小。
一个极力要对外作战的将领,并不一定会得到皇帝的信任。
拥兵自重胁迫皇帝的大有人在,赵氏家族骨子里就有反对武将势力扩大的基因。
赵构在经历早期的兵变后,对武将更加忌惮。
岳飞不可能反,赵构未必相信,就算赵构相信了,谁敢保证黄袍加身的故事会不会重演。
即使不反,岳飞会不会依靠手中掌握的兵权来干预朝政,威胁皇权,这个还真说不准。
作为武将的岳飞,就非常关心高宗立储的事,在高宗无子的情况下,他会不会选择支持一个他认为最合理的皇位继承人,都是未知数。
这些都是高宗担心和忌讳的。
对北伐缺乏信心、害怕钦宗回归、支持度不高、武将干政威胁等因素,使得宋高宗赵构不敢让岳飞放开手脚去北伐。
靖康之耻未雪,故土未收复,又亲手除掉自己的大将岳飞,宋高宗不惜一切维护自己到手的权力
参考:
一个词:失衡。
政治,经济,军事上都会因此失衡。
一旦失衡,局面将完全超出赵构集团的应对能力,内外均有失控的危险。
为什么会失衡呢?
南宋这个朝廷是北宋的继续,有基本的政权框架,也背着旧王朝沉重的包袱。
他和再造河山的东汉政权完全不一样。
即使它一再标榜自己是光武之业。
区别在哪儿呢?
汉人曾说,天下逆取而顺守,我们可以把逆取视为战时体制,而顺守视为平时体制。
逆取就意味着,这个集团以战争为常态,一切为了战争。
这个集团统治下的民众,能组织起来为战争提供各类资源。
从军人到民众,都可以从战争中得到一定回报,以激励人心。
顺守则是理顺各种规则和关系,以长治久安为目的。
军队作为维持专制统治必备的手段,但必须得到有效的限制。
那么南宋呢,他的主导权掌握在旧文官手中,赵构并没有一个战时皇帝、开国皇帝的专断力。
而旧时代成长起来的文官们无论是主战还是主和,也都不具备领导战时朝廷的能力。
尤其是他们绝不会放弃平时体制下文官的主导地位。
所以在他们手中,是不可能实现战时体制的转型的。
赵构本人,在历代开国皇帝之中,武略也是最差的那一拨的。
既没有做一个马上皇帝的心理条件,也没有统御文武,调节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问题的能力。
他虽然提拔武将,提拔岳飞,但他不是赵匡胤,做不到依靠武将集团来强化自己的专制,那就只能是个严重依赖文官集团的弱势皇帝。
宋朝原有的体制本就不具备强有力的扩张性,失去中原后又面临着从平时体制向战时体制转型。
由于没有合格的统帅部,又连遭重创,所以草草形成的各军团有藩镇化的倾向。
军事领导体制失衡,这让南宋朝廷有莫大的风险。
这样的局面,不是赵构这样的太平王爷能应对的了的。
他也只能在文官的裹挟之下放弃对战时体制的改造与翻新,不顾一切地向平时体制回归。
一旦在川陕,淮河一线同金兵形成僵持,军事上得以站稳脚跟,马上就会寻求妥协。
杀了岳飞,文官群体默认了。
他们心里都清楚,他们这一代人不可能做刘秀,只能做个司马睿……那到底应不应该北伐呢。
确实,南方先天不具备统一的主动性。
因为统一往往是军事有优势的地区去征服经济富裕的地区。
而当时的南方恰恰是军事上弱势,经济上优势。
如果赵构一心北伐,南方经济将背上沉重负担,文官、豪强、百姓都会反对。
经济上的失衡同样不是赵构能应付的了的。
既没能力,又没魄力,关键时刻太平王爷的本性决定了他的选择。
就像张学良面对九一八,内内外外无数迹象都摆在那里,但仍放不下华北不肯增兵东北。
真打起来了,在锦州坚持一段时间又想保存实力,干脆东北不要了。
这就是军阀的本性决定了他的选择。
那么赵构是做对了吗?
我只能说,偏安半壁自古就是慢性自杀。
金人刚入中原时,除了军事上的优势其他全都谈不上。
虽然占据河北,却没有消化掉,仍然算不上是本土作战。
等到金人笼络了北方士大夫,恢复了社会经济,适应了中原水土,北伐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反过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就是你南方的原罪,北方政权怎么可能不去实现统一。
到时候,在容纳了华北汉人之后的北方军团,绝不是一条长江就能防得住的。
所以,南向统一仍然是历史的大趋势。
当然金人的野蛮扩张的势头因为军事贵族的老逝、腐败和汉化而有所减退。
没有像蒙古和清朝那样席卷江南,给予了南宋出人意料的运气,像东晋南朝那样残喘了百五十年……
参考:
说赵构是怕北伐成功,迎回二帝,自己会丢了皇位的人是没有脑子的。
如果北伐成功,赵构就是中兴之主,威望将如日中天,怎么会怕两个毫无人脉的俘虏皇帝。
如能夺回北方失地,定然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对付两个没权没势的亡国之君,一点也不是难事。
连发十二道金牌是因为是金主动议和,欲退兵黄河以北,岳飞乘机反攻,作战对象主要是伪齐。
一旦这是金国的阴谋,岳飞的孤军就很危险。
而岳家军是当时南宋的三大主力之一,不容有失,召回岳飞也可以理解。
事实上金军也没有退到黄河以北,没多久就放弃了主动议和的政策。
参考:
主要是赵宋一直把安内看得比攘外重要,加上秦桧的蒙蔽和推动,将赵构心中的懦弱和自私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