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性为什么留胡子
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受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的古训影响,对于毛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不会轻易剪去,尤其是男子的胡须,是男性的重要性特征之一。
古时候,胡须不仅是男人的“标配”,更是“帅哥”的基本组成元素,三国里关羽就有“美髯公”的称号,司马迁《史记》里形容汉高祖、班固《汉书》里形容霍光都用了“美须髯”来褒扬他们的外 貌。
而在名著《三国演义》里,曹操在被马超击败追赶的时候,不得不“割须断袍”才得以逃命,小说在形容曹操狼狈之态的同时,也侧面反映了胡须对古代男性的重要性——曹操如不是因为要逃命保命,怎会轻易割断自己的胡须。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留长胡须了,留长胡须的人被称为异类,正好与古人来了个对调。
因为现在时代不同了,社会节奏变得很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智慧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剃须后显得人干净整洁,所以人们才摒弃了留长胡须的习惯,你能想象一
参考:
古人留胡子不是表现男子汉气概,是一种孝道的要求。
孔子曾经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弗敢毁伤。
《孝经》中的观点是: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爱护自己的身体发肤这是孝的开端,扬名后世,彰显父母这是孝之终。
发肤自然包括头发和胡子了。
正因为这样,古人是不剃头,也不剃胡子的,而是采用蓄须。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越一带的风俗: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
太伯和仲雍是周文王的伯伯,按道理是他们继承王位,但因为王季有子昌,周太王想立季以及子昌(周文王)。
这两
孔子承的是周礼,孔子说发肤不能伤,但他们选择断发,表达自己不再受周礼,采用另一种方式。
所以《史记》说示不可用,也就是说我不会回到周地去了,不会和你们抢王位,以示让贤。
唐朝甚至规定谁伤害自己的身体,直接进行处罚。
诏以“身体发肤,不敢毁伤。
比来诉讼者或自毁耳目,自今有犯,先笞四十,然后依法。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一》这是唐太宗下的诏书,你来告状,如果为了想增加同情自毁身体,不说对错,先打了再说。
《世说新语》中记载东晋名儒范宣八岁时手指受伤,他痛哭。
有人问为什么哭?
他说:非为痛也,但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
这就是儒家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当你明白这种文化,你就会明白清朝入关时。
顺治皇帝颁布一条法令:京城内外,限10日;
各省自诏令到达之日算起,亦限10日,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结果很多人情愿要头发也不要脑袋,文化基础就在这里。
因为当孝和生命相冲突,很多人会选择孝,当然也有很多人选择剃头,他们认为先活下来才能尽孝。
所以头发和胡子在中国人眼中不是小事而是天大的事。
《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将夏侯惇的眼睛被曹性射中,此时他做了一个动作:夏侯惇左眼被射中,痛得怒吼一声便匆忙用手拔箭,却不慎连着眼珠子拔了出来。
夏侯惇立即大喊:“父精母血,不可弃也!”便把眼睛塞进嘴巴吞咽下去;
然后又挺枪纵马,上前杀了曹性报回一箭之仇。
为什么做出这样的事情,也是源于身体发肤不可伤的道理。
所以古人留胡子并不是为了男子汉气概,而是一种文化。
如果一
比如刘备就是属于胡子很少的那一种。
裕即答曰:“昔有作上党潞长,迁为涿令者,去官还家,时人与书,欲署潞则失涿,欲署涿则失潞,乃署曰‘潞涿君’。
”先主无须,故裕以此及之。
——《三国志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当时张裕嘲讽刘备无须。
刘备是一个气量比较大的人,但张裕这个嘲讽让他受不了,最后找了一个借故将他杀了,可见古人对须的重视程度。
长一把好胡子不容易,关羽的胡须不错,所以有美髯公的美称。
参考:
答:嘴上没毛、办事不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