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严颜投奔刘备后为什么基本再没有什么作为了

答 | 江隐龙《三国志》中关于严颜的记载实在少得可怜。
严颜没有单独立传,其事迹仅见于《关张马黄赵传》中的张飞传一节,原文如下:(张飞)生获颜。
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
”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
”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
整个一部《三国志》,在严颜被张飞“引为宾客”之后就现也没有出现了。
关于严颜归降刘备后为益州平定与汉中之战中做出的英雄事迹仅出现在《三国演义》中,并不为正史所记载。
《三国演义》毕竟只是小说,也就是说从正史来看,严颜在被张飞“引为宾客”之后就从历史上消失了。
有些人通过日后苏轼与文天祥为严颜所作的诗歌,推断出严颜在降张飞之后还是选择了自杀。
为什么这么说呢?
苏轼有“吁嗟断头将,千古为病悸”之语,文天祥有“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之句。
试问如果严颜降了刘备,苏轼与文天祥——尤其是宁死不降的文天祥,怎么会在《正气歌》中引其典故以明心志呢?
所以严颜一定是死了。
这个推断,显然是不合理的。
如果诗歌可以作为信史的话,那苏辙的《严颜碑》显然明白无误地写了“被擒不辱古亦有,吾爱善折张飞豪”的典故,这里面的“被擒不辱”说明严颜虽然降了,但并不算受辱;
而后面的一个“爱”字更说明严颜似乎反而因为降张飞而更为人所喜。
更直接的例证来自于罗贯中,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明确了严颜为刘备平定益州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依然称其为“宁可断头死,安能屈膝降”,所以断头将军不一定指真的断了头,它指的应当是“(张飞)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这一段。
至于严颜在投靠刘备后为什么没有作为,已然是历史谜团。
有可能严颜在张飞“引为宾客”之后便不愿再问政事,有可能是因为年老体衰甚至死去了。
这两种都有可能,因为严颜虽然与张飞相合,但毕竟认为刘备夺蜀是兴不义之兵,不为其所用还是很正常的。

参考:
详细的回顾了一下严颜在三国演义里面投降前后的所有戏份,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刚出场的时候,细作回报:“巴郡太守严颜,乃蜀中名将,年纪虽高,精力未衰,善开硬弓,使大刀,有万夫不当之勇:据住城郭,不竖降旗。
”严颜是一个精力旺盛,善于用弓箭大刀,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老将。
后来严颜被张飞用计擒拿。
群刀手把严颜推至。
飞坐于厅上,严颜不肯下跪。
尽管身为阶下之囚,但是严颜依旧保留着自己的骄傲,没有跪地求饶。
即便是张飞这种凶残到可以吓死人的主,对他大声喝骂,严颜也是全无惧色,回叱飞曰:“汝等无义,侵我州郡!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严颜声音雄壮,面不改色,一副宁死不屈的样子,最终折服了张飞。
最终被张飞亲解其缚,取衣衣之,扶在正中高坐,低头便拜曰:“适来言语冒渎,幸勿见责。
吾素知老将军乃豪杰之士也。
”严颜感其恩义,乃降。
从这里不难看出严颜就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主,三国演义里对严颜的评价是这样的:“白发居西蜀,清名震大邦。
忠心如皎月,浩气卷长江。
宁可断头死,安能屈膝降?
巴州年老将,天下更无双。
严颜投降后利用自己的威望帮助张飞不费吹灰之力夺去了许多城池,正是只因一将倾心后,致使连城唾手降。
严颜刚见刘备的时候,张飞把义释之事从头说了一遍,玄德谢曰:“若非老将军,吾弟安能到此?
”即脱身上黄金锁子甲以赐之。
后来严颜作为前部,跟随刘备东征西讨。
攻打雒城的时候,严颜大叫:“早开门受降,免一城生灵受苦!”刘璝在城上大骂。
严颜方待取箭射之,忽见城上一将,拔剑砍翻刘璝,开门投降。
打完雒城,刘备赏赐众多将领。
严颜等人又被诸葛亮派出去进攻下一个城池,三国演义原文是这么说的,孔明曰:“雒城已破,成都只在目前;
惟恐外州郡不宁,可令张翼、吴懿引赵云抚外水江阳、犍为等处所属州郡,令严颜、卓膺引张飞抚巴西德阳所属州郡,就委官按治平靖,即勒兵回成都取齐。
”后来刘备当了益州牧,给文武百官定拟名爵,严颜被封为前将军。
然后严颜的戏份只有跟黄忠去打张郃这一次了。
严颜既斩夏侯德,从山后杀来。
张郃、夏侯尚前后不能相顾,只得弃天荡山,望定军山投奔夏侯渊去了。
这一战中严颜斩杀敌军将领,算是又立了一功劳。
关于严颜的结局,三国演义里面是这么说的,差严颜往巴西阆中守隘,替张飞、魏延来同取汉中。
这段之后就没了严颜的戏份,站在小说的角度严颜作为一个配角,在投降刘备帮助收取城池之后,对情节的推动已经没了必然的作用,所以就草草结尾。
站在历史的角度,严颜原本是太守,在降将里威望很高,如果太过重用难免有喧宾夺主的感觉。
万一掌权过高,再领兵谋反怎么办?
诸葛亮、刘备他们是不会留下这种隐患的。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严颜真的年纪太大了,所以在刘氏集团里面也没那么厉害,所以没办法太出风头。
前人的历史,后人的反思。
以史为鉴,通古今之变,讲疯癫之言。
追求自由与成长,

参考:
这个问题不确,严颜归降刘备以后也是立下了不少战功。
严颜是蜀中名将,刘备和刘璋开战时,他担任巴郡太守一职。
虽然此时严颜年事已高,不过还能开硬弓使大刀,有万夫不当之勇。
从后来他在中计心慌意乱的情况下,还能和张飞战了十合才被生擒看,严颜这个万夫不当之勇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
而且严颜也很有骨气,被张飞所擒以后,他不肯下跪,还说“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
后来张飞“亲解其缚,取衣衣之”,严颜深受感动,才同意归降。
而此后严颜也是屡建战功:一、协助张飞入川严颜归顺以后,张飞就问他入川之计。
严颜说从巴郡到雒城各处关隘,都是由他管辖,守关之将也是由他任命,所以请缨为前锋,前去招降守军。
有了严颜带路,此后所过之关隘果然无不望风归顺,不再厮杀一场,张飞得以顺利入川,赶在诸葛亮之前抵达了雒城。
二、救刘备张飞和严颜率军抵达雒城时,恰逢刘备被张任击败,而黄忠、魏延被吴兰、雷铜拖住,来不及相救,刘备只能一
张飞见状立刻上去敌住张任,严颜指挥大军跟进,张任见势不妙急忙撤退,就此救下了刘备。
这一次刘备遇险,如果不是严颜帮忙,让张飞提早赶到,那么就很危险了。
所以严颜功不可没。
三、破川军张飞、严颜救了刘备回寨以后,哨马又报黄忠、魏延和川将吴兰、雷铜交战时,吴懿、刘璝带着川军出城夹攻,黄忠、魏延不敌败走。
刘备得报以后,连忙和张飞、严颜带兵去救,切断了吴兰、雷铜的退路,逼降了二军,川军大败而走。
四、配合张飞招抚巴西、德阳夺取雒城之后,诸葛亮又命严颜辅佐张飞去招抚巴西、德阳等地。
有严颜帮忙,张飞这次出征也是非常顺利,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五、配合黄忠击败张郃张郃在巴西被张飞击败以后,曹洪命他戴罪立功去攻打葭萌关。
葭萌关守将孟达、霍峻忙向刘备求援。
黄忠主动请命出战,诸葛亮为了激将,就说他年老恐非张郃对手。
黄忠自然不服,于是当堂取架上大刀,轮动如飞,又连拽折两张硬弓,诸葛亮才同意他去,并问他选谁为副将。
黄忠此时正被激得一肚子火,于是说要带同样也是一把年纪的严颜同去。
两位老将到了葭萌关以后,果然将张郃杀得大败,解了葭萌关之危。
六、夺取天荡山击败张郃以后,严颜又向黄忠献计去夺取曹军屯粮积草的天荡山。
黄忠听从了他的计策,命黄忠先率军去天荡山附近埋伏起来,自己则从大路进军。
天荡山守将夏侯德果然中计,见黄忠来了就引兵下山厮杀。
严颜趁机冲上山去放火,曹军因此大乱。
夏侯德前来救火时,被严颜一刀斩杀。
张郃等人败走,黄忠乘势夺了天荡山。
七、守阆中天荡山之战以后,严颜又奉命接替张飞、魏延驻守阆中。
张飞、魏延则去汉中协助刘备作战。
所以汉中之战时,严颜并没有直接立功,只捞了一个留守之功。
此后严颜再未出场,估计是年纪大了不适合再上战场。
不过总体来说,归顺刘备以后他所立功劳也不算少了,可以说颇有作为。

参考:
关于严颜,我们现在看得最多的是根据《三国演义》里面来的印象。
《三国演义》第63回《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里,描写刘备部将张飞入川,经过激战,终于擒获巴郡太守严颜将军。
严颜面对张飞全无惧色,威武不能屈。
张飞见严颜立刻改变态度,回嗔作喜,下阶喝退左右,亲解其缚,取衣衣之,扶在正中高坐,低头便拜,最终义释严颜。
严将军投降以后,利用他的威望号召他镇守各地的手下也投降,让张飞得以飞速进军,并且深得刘备的欣赏。
后来严颜老当益壮,在汉中大战中协助另一位老将黄忠,败张郃,斩夏侯渊,大破曹操军,立 下赫赫战功。
其实,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很多都是杜撰的,严颜将军到底有没有投降,是一件很有争论的事情。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面对元朝统治者要其投降之时,写下了一首浩然千古的《正气歌》,其中有这样四句诗:“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这四句诗分别讴歌了四位古代著名的忠义烈臣(相对于文天祥的年代),为首的就是严将军严颜。
由此可见,严颜是何等忠义!在战败被俘后,严将军宁做断头将军,誓不投降,并为文天祥等后人所敬仰。
不仅如此,严颜的出生地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实际上也是得名于严颜将军和另一位将军巴曼子。
巴曼子,是春秋战国时代小国巴国的将军,为了平定巴国的内乱,请楚国出兵帮忙,答应事成后以三城相谢。
事成后巴将军对来讨城的楚国使者说:“我们巴国的国土我无权给你们,我们巴国的人也不愿做你们楚国的奴隶,我有一个更贵重的东西,请你拿去酬谢楚王吧。
”楚使带回去的,就是巴将军的头。
传说巴将军自己把头砍下,血喷三丈余高,而身子久久不倒。
楚王得知实情后,长叹一声:“如此忠臣,惜不忠于我。
”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因为巴严二将军的“意怀忠信”而将此地赐名“忠州”。
既然如此,忠心义胆的严将军,怎么会因为张飞的几顶高帽子就投降了呢?
唐太宗李世民怎么会因为一个投降的将军而赐名“忠州”?
文天祥的诗就更不可思议了,居然把严颜放在四烈臣之首!岂不知如果严颜真如《三国演义》中被张飞义释了,元朝统治者可不乐坏啦,噢,原来只要我们象张飞学习,你文天祥就会投降了!那文天祥写的还叫《正气歌》吗?
可见,严颜应该是没有投降,最起码在南宋以前的人所学到的历史中,严颜是没有投降的。
关于张飞义释严颜的事情,《三国志 张飞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
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
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
”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
”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
飞所过战克,与先主会于成都。
(注: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指的是巴曼子将军) 文中“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大概是《三国演义》中义释严颜这段情节的来源吧。
但后面就不同了,《三国演义》中写严颜帮张飞劝降,所以张飞兵不血刃就和刘备会合了,但《三国志》中写得很清楚“飞所过战克”,“战克”两字说明全部是张飞打仗打下来的,然后才“与先主会于成都”,根本没严颜什么事。
更何况,在《三国志》中,汉中大战只有黄忠,没有出现严颜,《三国志》甚至没有为严颜立传,如果真如《三国演义》中在如此重要的汉中大战中立下大功,那他绝对是蜀汉数得着的大将,不可能不入传,而且从《三国演义》的描述可以看出,他是武艺、智谋仅次于五虎上将等超一流武将之后的一流将领,这种人不在《蜀书》中入传太奇怪了。
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严颜根本没投降刘备的蜀汉,而且离开了历史舞台。
在现在的忠县石宝寨有记述严颜的文字。
那些文字的意思是,张飞义释了严颜后,严颜并没有投降,他在成都被破的消息传到忠州后,自杀身亡,自己做了断头将军。
这段记载是否属实还不得而知,但联系《三国志》,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天祥的《正气歌》,严颜自杀殉国的说法是成立的。
《三国志》是信史,后来的史书,比如宋代的《资治通鉴》,对张飞义释严颜一段都完全采用了《三国志》的说法。
陈寿、司马光、李世民和文天祥都比《三国演义》成书的明代早很多,而且读的都是严肃的历史,因此更可信。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这样认为:张飞当时确实没有杀严颜,但严颜也没有投降,所以写的是“义释严颜”,释是释放的意思,而不是“义降严颜”。
当成都被破之后,严颜以身殉国,完成了他“断头将军”的誓言。
这样,唐太宗李世民的追赐和文天祥的《正气歌》才能有合理的解释,否则是解释不通的。
而《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里面杜撰的成分太多,但因为它的影响大,所以才有了误解。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是四川人,他曾经有一首写严颜的诗,其中说道:“刘璋固庸主,谁为死不二。
严子独何贤,谈笑傲碪几。
国亡君已执,嗟子死谁为。
”刘璋是个庸主,谁会为他忠心而死。
国家已亡,刘璋也被执,感叹严将军啊,你为谁而死。
这大概是为严颜之死做的最好解释和哀叹。

参考:
按《三国演义》来说他们出场都年近六旬,应是年纪大了……且“黄金搭档”黄忠也不在了 ,也是时候退休养老哪??
参考:
《三国志》关于严颜的记载不多,严颜最后出现的场合是在江州,当时他是刘璋的部将,担任巴郡太守,《三国志·蜀书·张飞传》记载: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
飞喝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
”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
”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耶!”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

而《三国演义》里严颜的戏份就很多了,表现也很出彩。
当时张翼德义释严颜后,严颜感其恩义,乃降。
接着张飞从江州一直到雒城,都不曾厮杀一场,一路守御关隘的官军尽为严颜唤出拜降,刘备取了雒城后,又令严颜、卓膺引张飞抚巴西德阳所属州郡。
刘璋投降后,玄德自领益州牧,封严颜为前将军,刘巴为左将军,黄权为右将军,赵云为镇远将军,黄忠为征西将军,马超为平西将军,而关羽仅为荡寇将军,张飞仅为征虏将军,前将军是四军将军之一,可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当时许靖也仅为左将军长史,荡寇将军和征虏将军都是杂号将军,也就是说,此时严颜的职位是很高的。
在刘备出征汉中时,严颜又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张郃要取葭萌关,当时黄忠为主将严颜为副将前往救援,两人一到就大败张郃,接着严颜又提议智取天荡山,说:“此去有山,名天荡山,山中乃是曹操屯粮积草之地。
若取得那个去处,断其粮草,汉中可得也。
”接着黄忠引五千军开关直下,作为正面部队直接攻打天荡山,先是斩杀了韩浩,张郃、夏侯尚急引军来迎,严颜却从山后放火,然后斩杀夏侯德,与黄忠成前后夹攻之势,张郃、夏侯尚前后不能相顾,只得弃了天荡山。
后来严颜还代替张飞、魏延防守战略要地阆中,而张飞和魏延则分兵前往支援刘备进攻汉中。
从《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严颜在投奔刘备后屡立战功,并非“再没有什么作为了”。

《三国演义》里,严颜曾经配合另一位老将黄忠帮助刘备夺取了天荡山。
且说曹操与刘备在汉中展开激烈争夺。
派猛将张郃攻打葭萌关,守将孟达打不过张郃,连忙向刘备和诸葛亮求援。
老将黄忠愿斗张郃。
但诸葛亮却担心黄忠年老误事,便故意用“非三将军张飞恐无人能敌张郃”激发黄忠的斗志。
黄忠果然不服老,便请求刘备和诸葛亮派严颜相助。
刘备和诸葛亮答应了。
于是,两个白头老翁便率兵前去支援葭萌关了。
老将黄忠有智有勇,又有严颜相助,二人便定下了“以正合,以奇胜”之计。
先由黄忠正面诱敌,再由严颜寻找机会偷袭曹军。
曹军猛将张郃果然中计吃了败仗。
黄忠和严颜知道曹军不会善罢甘休,必定卷土重来,便决心因势利导再击败曹军一次,然后再相机夺取天荡山,以便端掉曹军的粮草基地,从而有利于帮助刘备赢得汉中争夺战。
曹军主将曹洪果然不甘心,必派夏侯尚率兵攻打黄忠、严颜,而大将张郃则被“冷冻”了。
黄忠、严颜诱敌深入,接连“丟”了几座大营!张郃提醒夏侯尚小心中计,但夏侯尚却不以为然。
黄忠、严颜的骄兵之计见效,曹军将骄兵惰!黄忠、严颜趁势发动反击,果然又一次袭败曹军。
夏侯尚率领败军逃往天荡山,天荡山守将是夏侯德。
夏侯德更是狂得没边儿,哪会把黄忠、严颜放在眼里?
黄忠故技重施,还是由他正面迎战曹军,而让严颜率兵偷袭!天荡山的曹军刚刚与黄忠交上手,在僻静处埋伏着的严颜便率兵放起火来!天荡山忽然起了火,一下子便把曹军搞懵了,顿时军心大乱!黄忠趁机抖起威风杀了曹军将领韩浩,严颜也挥刀斩了天荡山守将夏侯德。
二老将配合得当,一战便夺取了天荡山!此战虽是黄忠首功,但是却也多亏了老将严颜相助之力。

参考:
刘备入蜀时,严颜是巴郡太守,刘璋重臣。
但刘备入蜀后,很多官职比严颜小的人,在历史上留下了完整的记录,严颜却消失了。
《三国演义》中,张翼德义释严颜,后来还跟黄忠一起参加了汉中之战,夺取定军山,但正史中并无记载。
关于严颜的最后记载是:据《三国志》,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
”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
”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 “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
飞所过战克,与先主会于成都。
也就是说,张飞义释了严颜,但严颜没有投降。
严颜没成为将军,而是成了张飞的宾客,更没有重用的记录。
《资治通鉴》关于严颜的记载,与《三国志》一样。
以此推测,严颜对刘备不感冒,也不愿效力。
严颜名气很大,因为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
在严颜的老家忠县一带,民间认为,严颜没有投降,要么留在了忠县,要么被张飞软禁,最后真的做了断头将军。

参考:
演义里有一回叫做计夺天荡山,就是黄忠挂帅,严颜为副将。
黄忠采用骄兵之计, 诈败数阵 ,待曹军懈怠时, 夜间偷袭大败曹军,之后一鼓作气杀上天荡山,斩杀韩浩,火烧曹军粮草 同时派严颜从后偷袭,迫使张郃弃天荡山。
二次出战就是黄忠刀劈夏侯渊了,这次没带副将,诸葛派法正为监军。
之后就没严出场了,目测是去替换张飞守瓦口关了。

参考:
这个很简单,因为刘备不重用,所以就没啥作为啊。
严颜最有名的一次事件,就是和张飞大战,严颜战败被俘,张飞说:“我神军天至,为啥还要抵抗?
”,严颜说:“你们没有原因,就来占我领土,我这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张飞狂怒,要砍严颜,严颜表情不变的说:“砍就砍,怒啥!”张飞被惊,敬佩严颜的勇气,遂释放严颜并以严颜为宾客。
然后之后的事迹不在正史中出现。
原因就三。
1、刘备对原蜀将不信任,因此不会重用严颜。
2、严颜投降时,年龄大了,头都白 了,投降就退休了。
3.、严颜忠义,虽投降,但依旧对刘璋内疚,一直低调行事,不问世事,直至老死。

参考:
原来也没见有啥做为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