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宁锦之战的过程怎样的

1627年,建州皇太极阴袭毛文龙结果大败而回,气急败坏之下,竟然五月出兵,前往锦州宁远想找回面子,都不知道谁给他的勇气。
五六月份辽西小麦成熟,表面上皇太极要拿下锦州宁远,其实就是想抢点吃的,当然若能攻下锦州或者宁远那也最好不过。
锦州这边,守城大将赵率教原本是李如柏家将,王在晋在时,提拔其在前屯一带驻扎,后来文臣袁崇焕靠前进入宁远,赵率教作为武将感到不好意思,主动请缨来到锦州,从这也能看出此人的担当。
一、皇太极围锦州,攻城不克,满桂终于不受限,带领大军出击 五月二十一日,建州十多万兵围锦州,鉴于之前宁远城下领教过大炮的威力,皇太极妄
就这样一来二去,赵率教在争取时间,再看看宁远的袁崇焕,简直让人无语。
之前袁崇焕力主修复锦州大凌河右屯三城,并强调如何如何重要,还不顾毛文龙和朝鲜的死活,结果敌人一来,三城跑了两城,要不是有赵率教,锦州也早丢给建州了。
而且他还强调,宁远是山海关的屏障,此地兵马绝不能动,照这逻辑山海关是京城屏障,那更不能出兵了。
足可见袁崇焕绝对是个怂货,不光怂,一遇变故就方寸大乱,拿不出一点主意还胡言乱语,竟然还要发奇兵募二百死士,直冲敌营,一会又要求川浙炮兵夜袭,还指望蒙古人发兵救援。
这边宁远袁崇焕还在痴人说梦,朝廷那边得报难得高效运转起来,魏公公初掌权柄,原本对招降建州是很有诚意的,结果皇太极这家伙完全不讲诚信,魏公公很生气,严令全力救援锦州。
蓟辽总督阎鸣泰从蓟州移镇山海关,行关内各道援兵集结关门,也亏当时总督王之臣和袁崇焕不和,两家各设饷司,各练兵马,山海关总兵满桂这次总算不用受袁崇焕制约,放出豪言,敌人兵临城下了,哪有躲在城里的道理,率领大军星夜兼程赶赴前线。
锦州这边,皇太极二十一日苦等一天,赵率教连个回话都没,确实也很没有礼貌,二十二日,等的不耐烦的皇太极分两路从西北两方向同时攻城,打了一天半夜,建州死伤上千却无法克城。
就在凌晨快到的时候,满桂大军赶到了,速度那叫一个快,其和后金阻援部队在爪篱山一带相遇。
皇太极长时间攻坚不克,对方援兵又至,只得匆匆拉上死尸一烧了之,大军急退五公里扎营。
满桂的出现,打乱了黄汰疾的部署,原本只为收割小麦而来,攻城不克也情有可原,若是野战明军还不能取胜,今后还怎么混。
二、皇太极不敌满桂,不服气,退而复攻,败得太惨二十三日,建州一面急调沈阳援兵,二面以兵马围城游走,既不攻城也不撤退。
二十五日,沈阳增援部队到达,鉴于攻城锦州没有把握,建州军往宁远方向寻求野战机会。
满桂早在十九日就派先遣队就进入锦州城,既然前线守城安稳,满桂也不急着进军,在爪篱山接敌一阵后, 也退回宁远。
二十八日,黄汰疾靠近宁远城东北一带,在首山骷髅山一带扎下九座大营。
辰时,皇太极发起进攻,大明这边,监军大监刘应坤严令,此战只可杀敌不许割取首级,车营都司李春华扎营东城,总兵许定国驻在西门,皇太极统兵攻击东门,满桂亲督红旗令牌,统领祖大寿等各营兵马对决,副将尤世威统领的火器营尤为犀利。
建州军被打死无数,满桂也身中数箭,他和尤世威的坐骑也被射伤,一时间战况空前激烈。
野战争雄勇者胜,皇太极力战不支只得撤军。
大明趁机反攻,围攻东山坡上贼军大营,红夷大炮开路,不久就攻破大营杀敌无数。
满桂也是牛大发了,当年熊廷强沈阳城外,也只不过打的奴儿哈赤屯灰山不敢出,满桂竟然直接攻破敌方大营,让不敢出城的袁崇焕之流情何以堪。
宁远这边打的热闹,锦州那头也没有闲着,纪用为鼓舞士气,承诺敌在一日,每人给金一两,敢出城野战,给金五十两,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赵率教率军出城把后金留守部队吓了一跳。
照理说皇太极连遭败绩,也该到退兵的时候了,或许感觉太没面子,走之前还想试一把,他六月三日回到锦州,四日又来攻城,结局很残酷,死几千伤无数,败回大营放声大哭,当夜流星坠地有如天崩。
皇太极惶恐之下五鼓撤兵,路过小凌河,对城墙大发神威,毁城而归。
结束语 宁锦之战完全可以说是皇太极的一时头脑发热。
明末这段历史,自从熊廷弼跟奴儿哈赤死后,水准下降的厉害,原先双方的争夺,战略目的都是很明确的,高手对决那叫一一个精彩。
现在换成袁崇焕、皇太极之流,简直是无头苍蝇,打起来看似精彩其实是无用之地的瞎争夺。
宁锦之战可以说是几个无聊的人在无聊的地方打了几个无聊的仗。
锦州一带本就非要紧之地,袁崇焕非要在这里筑城,皇太极本就想割点小麦,抢点吃的,结果出了个赵率教,两城的人都跑了,就他不跑,他要守城,皇太极就只好攻城,可攻城不顺,半路又杀出了满桂。
皇太极认为这是好事,野战总比攻城容易,却发现兵力不够,等了沈阳援军好几天,这可把锦州监军纪用害惨了,当时他承诺全城敌在一日人赏一金,结果黄汰疾前后晃悠了近一个月,他哪有这么多钱哦。
此战黄汰疾也是三心二意,临时起意,这也是他不如奴儿哈赤的地方,天启七年这几仗下来,建州面临的形势陡然严峻起来。

参考:
天启七年(1627年),刚刚成为后金大汗不久的皇太极,在征服了朝鲜之后,踌躇满志的将兵锋对准了锦州,他要完成父亲未完成的心愿——彻底统一辽东。
可就是这个锦州城造成了皇太极首次与明军交锋的失败,损兵折将不说,还很丢面子。
这场大战史称“宁锦大捷”。
一、 战争经过1、 锦州之围五月,皇太极亲率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精兵,进攻辽西,攻陷明朝大凌河、小凌河两要塞,随即进攻宁远的外围要塞锦州。
五月十一日,后金大军直抵锦州,四面合围后绕过锦州南下,攻克防线中的诸多堡垒,掠其物资,最后以合围之势将锦州困住。
当时的锦州守将赵率教其实已经准备离任的,但没等到继任者,却等来了后金兵,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刚开始,皇太极准备不战而屈人之兵,希望赵率教投降。
这位赵将军可不傻,他一面假模假式的和后金谈判,一边加班加点的修筑防御工事,就这样你来我往的外交攻势,整整耽搁了好几天,等皇太极感觉不对的时候,满桂率领关宁铁骑驰援锦州了,并在外围偶遇了莽古尔泰。
这场交锋,后金军毫无准备,但依靠人多,双方各自撤退。
就在这时,皇太极截获了袁崇焕给赵率教的密信:“锦州被围,但我已调集水师援军以及山海关、宣府等地军队,全部至宁远集结,蒙古援军也即将到来,合计七万余人,耐心等待,必可里应外合,击破包围。
”后来证明,这封信就是忽悠皇太极的,这直接让皇太极撤出三分之一的军队布防锦州周边,这样就极大的缓解了锦州的压力。
几日之后,知道受骗的皇太极恼羞成怒大举进攻锦州,而赵率教立足防守,远用大炮,近用火弹,让后金无法利用骑兵优势。
几次下来,后金损失不少。
于是,皇太极改变策略,向前进攻。
目标——宁远城。
这个决定明显是孤注一掷。
他派遣少量兵力监视锦州,率大队人马直扑宁远。
2、 宁远大战宁远,是皇太极的痛,不仅因为父亲在这里重伤不治,自己也遭遇了一次大败!令皇太极没有想到的是,明军竟然在城外列队,这让他欣喜若狂,他认为在野外作战,自己必胜。
当时,总兵孙祖寿率军,驻守东门,满桂、祖大寿率军,驻守西门,其余兵力驻守南、北方向。
宁远守军共三万五千余人,位列城外,准备迎战。
事实证明,明军敢于这样迎敌,他们是有准备的。
于是,明军用火炮压制远处的后金军,近处让关宁铁骑进行消耗战,这场大战可谓是昏天黑地。
双方都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局势朝着明军有利的方面发展。
就在这时,皇太极听到了一个震惊的消息——锦州的赵率教出城了。
这位赵将军看到周围的后金军兵力不足,竟然突然出城打了后金军一个措手不及。
皇太极深惧锦州明军击破围兵,抄了自己的后路,于是在五月二十九日,他离开宁远,向锦州撤退。
3、 回击锦州不信邪的皇太极再次兵围锦州。
而赵率教趁着后金军撤走的这几天,还在城边修了几条壕沟,以保证后金军在进攻时,能在这里停上一会,为大炮提供固定的打击地点。
这场守卫战又以后金军的惨败告终,六月五日,皇太极撤军,这次是真撤了。
二、失败原因皇太极的失败大致分为两点。
1、 后金骄兵必败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后金军队在辽东可谓是所向披靡。
确实,满洲骑兵的实力确实很强,而当时的明军有点自不量力,竟然在野外与满洲骑兵骑兵交锋,岂有不败之理?
不过,过多的胜绩也让后金有点飘飘然了。
事实证明,只要明军立足于防守,后金军就困难很多了。
很明显,皇太极没有吸取父亲失败的教训。
另外,久攻不下的后金军队士气低落,加上天气逐渐炎热,最终撤退了事。
2、 明军实力不差明朝只要自己不搞幺蛾子,其实后金根本无法取得那么多的成果。
当时的明朝政府,内部是魏忠贤说得算,外部也没有农民闹事,天灾人祸还没发生。
明廷有足够的实力来认真应对后金的挑战。
加上关宁铁骑的崛起,让明军有了和后金叫板的实力。
只不过,后来的崇祯太倒霉,内部自己搞出了党争,外部自然灾害不断,导致各地起义,财政入不敷出,最终断送了大明。
五月十一日至六月五日,在长达二十余天中,后金与大明在锦州、宁远一线展开大战,最终以后金惨败告终,史称“宁锦大捷”。
在这场战役中,后金军伤亡极大。
据保守估计,应该在一万人左右,多名牛录战死,而后金的家底也不过六七万人。
这场战役也让后金老实了两年。

参考:
一年以前,宁远城下,后金被三军夺帅,努尔哈赤败下阵来。
一年以后,皇太极认为“雨住了、天晴了,咱们后金又行了”,悍然发动了宁锦之战。
据史载,他被明军实打实地打哭了。
公元1626年,大年十四,元宵节都没有过,努尔哈赤举倾国之兵六万八旗,与袁将军会猎于宁远城下。
明军足不出城,利用红衣大炮对八旗军进行了精准打击。
后金兵踊跃地变换姿势送人头,直至明军“斩首行动”成功,努尔哈赤中炮,后金军才结束这波狂躁的“万岁冲锋”。
七个月后,努尔哈赤旧伤复发,药石无效,温泉疗养也无效,走了。
后金高层重新洗牌,皇太极夺嫡上位。
那么,问题来了,当上汗王的皇太极为什么认为“雨住了、天晴了,咱们后金又行了”呢?
事情得从1627年的正月初八说起。
当时的辽东,大饥,斗米值银八两,人相食。
皇太极趁江水冰合,派阿敏和济尔哈朗、岳托等统兵三万,以朝鲜叛臣韩润和降将姜弘立为向导出征朝鲜。
皇太极说:“可资取他国之物为生。
”皇太极又说:“朝鲜屡世获罪我国,理宜声讨,然此行非专攻朝鲜,明毛文龙近彼海岛,纳我叛民,故整旅往征,尔等两
”因为后金此次出兵突然,朝鲜政府和毛文龙都丝毫没有设防,损失惨重。
最终,后金和朝鲜达成了江都之约和平壤之约,在朝鲜驻兵三千,解决了毛文龙在后方骚扰的隐忧。
附带,后金从对朝战争中虏获男妇共七千余人,还有不计其数的牲畜和财物。
除此,后金要求和朝鲜开市贸易,缓和国内奇缺的物质。
同年四月,皇太极已摆弄明白朝鲜,正式确认“雨住了、天晴了,咱们后金又行了”。
于是,他变脸了。
为什么说他变脸了呢?
努尔哈赤死后二个月,袁崇焕对后金进行了“破冰之旅”,派了个三十四人的团队到后金去吊唁,其中有五台山僧人,也有低级别的明朝官员。
皇太极“礼遇之”。
同时,也回派了七人团队到袁巡抚处议和。
后金使者到达宁远,态度非常恭顺,“一如辽东受赏时,三步一叩头”,还“跪投夷禀”,称袁崇焕为“老大人”。
袁崇焕说:“将国书中的大金国皇帝改为汗!”皇太极遵从了。
袁崇焕又说:“去掉国书中的金国年号!”皇太极拖着不肯办。
皇太极老调重弹,说:“七大恨官逼民反,你得承认辽东是我们的。
”袁崇焕说:“往事七宗,事出有因,这些不愉快的往事,吾皇与汗应并忘之。
后金如果要与明朝议和,应该归还辽东土地,送回被虏人口。
”皇太极又说:“明朝要作战争赔款,金十万两,银百万两……。
”然后,呱啦了一长串清单。
袁崇焕答道:“岁币明朝可以给,但数量要裁减。
你们得从朝鲜撤军,得一如往昔,替大明看边,朝廷自有优厚赏赐。
”这种没有营养的议和套路就直接跳过了。
公元1627年四月初八,皇太极见征朝八旗兵开始折返辽东,便直接发起了战争宣言。
他说:“尔明朝一方面遣使假意议和,一方面趁机修筑城郭,是不愿和平而愿战争!”他又威胁说:“如战争不休,天眷佑我将赐我北京,明朝的皇帝自己败走南京,他的名声会怎样。
”皇太极的逻辑是:我打朝鲜、稳固后方,这道理走到天下都说得通;
你筑城备战就是不讲诚信,就是不要和平要战争。
宁锦之战,明军打哭了皇太极同年四月十八日,征朝后金军全体回到辽东。
五月初三,皇太极便亲率大军开往锦州与明军作战。
五月初十,皇太极抵达广宁,得知大、小凌河修筑未完,连夜兵分三路:莽古尔泰直趋右屯卫,代善、阿敏赴锦州,自己则奔袭大、小凌河。
宁锦大捷之视角一:寂寞是我回馈给你的礼物狂欢的八旗健儿,弛骋在辽东平原上,当他们抵达大、小凌河及右屯卫时,迎接他们的不是想像中的人头,而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寂寞。
明军提前收到消息,见势不妙,早早地打包好行李像赶集一样回到了锦州根据地,留下一群大眼瞪小眼的八旗儿郎。
宁锦之战后金兵败的原因有三点,除了一连串的失利战损和中暑减员,粮草不济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围城战打的是作战双方的意志和物资储备,后金围城二十日后,全军上下再没能吃上一顿饱饭,靠喝稀饭水度日子。
一到开饭的时间,全营那是一片“滋溜”声,这得缘自于明军主动地实行“坚壁清野”,彻底耗光了后金军的作战意志。
宁锦大捷之视角二:不怪后金军无能,只怪明军太狡猾五月十一日,后金三路人马齐集锦州,锦州已修缮完毕,由赵率教负总责。
赵率教是一个“狡猾”的将领,对皇太极实行了“三板斧”策略。
第一板斧:主动和谈,表现得十分积极;
第二板斧:后金上钩,回派使者和谈,赵率教把他们晾起来,不让入城;
第三板斧:后金见和谈无望,放出狠话,赵率教的回话比他们更狠。
见劝降无效,后金谴使说:“此我家地方,尔等在此修城何为!”赵率教回答说:“城可攻,不可说也。
”赵将军的意思是奉劝他们不要再打嘴炮了。
赵率教的假和谈有两个意义:第一,可以懈怠敌人的军心、挫磨他们的锐气;
第二,可以为袁崇焕的明军总部赢得战争时间。
宁锦大捷之视角三:锦州啊锦州,一个复制版的宁远城啊实际上,在后金攻打朝鲜的时间段,袁崇焕获得了明廷极大的支持,活生生地把宁远模式复制到了锦州。
五月十二日,后金军大举攻城,马步兵轮番作战,分两路攻打西北二面。
赵率教身披甲胄、亲冒矢石,力督各营将士并力攻打,炮火矢石交下如雨,杀伤颇多。
后军屡攻不克,最后只好拖尸退兵五里结营。
我想说的是:相较于锦州城下的前期战斗,其后期战斗予后金军的杀伤更重。
显然,赵率教已经考虑到了战争的持久性和残酷性,进行了合理的战争物质分配。
宁远大捷之视角四:赌国运,皇太极颁布增兵令五月十四日,皇太极不甘心失败,急发增兵令:每牛录已出十甲兵者,再增送四十甲兵……先已出四十、五十甲兵者,再送十五甲兵。
另给先来之兵每人送箭三十支,增派者每人再携箭五十支。
每牛录还要再送攻城工具铁铤三个、斧子三把、凿子三个、铁锄一把。
按照后金每牛录三百丁,征战时三丁抽一,此战后金已举半国之兵,约四万多人。
可见,一个小小的锦州,已耗去后金一多半的国力了。
宁锦大捷之视角五:吸引火力是一门技术活皇太极围点打援的那点计谋,早就被袁将军一眼看了个对穿。
他做出了三点应对:第一,调蓟镇、宣府、大同三边将士计二万人出关,以作不测之应对;
第二,派满桂、尤世禄驰援锦州;
第三,他给赵率教写了一封专门让皇太极看的信。
五月二十二日,满桂、尤世禄的锦州援军与后金军战于锦州南七十里的笊篱山,浅尝辄止,两军杀伤相当,后明军主动退归宁远。
袁崇焕此举,是出证明题给皇太极,你必须分兵防守前来的援军,以减轻锦州的压力。
援军浅尝辄止,也为减少与后金军的野战纠缠。
然后,他写了一封信,名义上写给赵率教,实则是给皇太极。
计划推行得很顺利,皇太极看过信后,出离愤怒,撇下锦州,长途奔袭宁远。
袁崇焕,终于以另一种方式缓解了锦州被围之苦,想着风尘仆仆赶路的八旗健儿,他的嘴角挂满了笑意。
宁锦大捷之视角六:锦州KO宁远、谁才是软柿子咧?
袁崇焕为了解锦州之围,不惜高喊“向我开炮”。
然后,二十五日,沈阳八旗援军抵达锦州,二十八日,皇太极列装满员地杀向宁远。
关于皇太极舍锦州而取宁远的举动,令后世的历史学者百思不得其解:第一,锦州是新城,刚下线,还没有经过路演,而宁远城的坚固程度,则通过了努尔哈赤同志的生命检测;
第二,锦州于明朝只是对后金的桥头堡,而宁远一丢,过了山海关就是关内,显然明廷更重视宁远城的安危;
第三,锦州城内的明军,相当于开路先锋,而宁远城内的明军,才是实打实的主力部队。
分析皇太极进攻宁远的意
宁锦大捷之视角七:虎蹲炮呀虎蹲炮,你真是一门皮实、耐造的好炮皇太极的大军抵达宁远后,看到了让他更加生气的一幕,满桂、尤世禄、祖大寿居然列队于城东二里。
皇太极不相信地抹了抹眼睛,最后他确认了,明军要挑战我八旗健儿的强项了,他们妄想在野战中打败我大清!他想得没错!明军敢于野战八旗,只因为腐败的明廷居然从兵器库房里淘出了八十多门锈痕斑斑的小虎蹲,然后把他们拉到了辽东。
虎蹲炮,戚家军造,射程五百米,体重三十六斤。
炮管细长,弹导轨迹走曲线,就是现在网民口中的“吊打”。
装弹选择性强,铅弹可,石子可,铁蒺藜亦可,不挑食。
这玩应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也冒烟,也有响动,跟卧在宁远城头的红衣大炮动静一样一样的,吓死
它算不上大炮行列,属山炮类,但欺负人,比后金的弓箭射程远上三、五倍,打你还不带让你还手。
宁远军很流氓哈,列阵城东二里,拒敌于城门之外,若敌近城五里,射红衣大炮,若敌再近,则射虎蹲炮。
二轮冲锋过后,后金军连宁远城墙都够不上,皇太极大怒,说:“昔皇考取宁远不克,今我攻锦州又未克,似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其何以张我国威耶!”看到这,我也替皇太极难过呀,昔日太祖带兵尚能啃到城墙,今日太宗带兵,居然连啃城墙的资格都没有捞到。
这事搁我,我也生气。
生气的皇太极,雄性激素飚升,他做了一件令众人措手不及的事情!宁远大捷之视角八: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坑队友吗?
皇太极一激动,驰马冲入敌阵,拉都拉不住,把他身旁的济尔哈朗、萨哈廉等人看傻了。
等到他们反应过来,只得硬着头皮护着皇太极冲阵。
当初说好的居中指挥呢?
!因为皇太极的反常操作,他的近卫人员都来不及披上重甲。
这波冲锋,后金军直至城下,城上炮发,矢石俱下,后金退军至宁远东二十里之双树铺。
因为沒有重甲护身,皇太极忠诚的小弟济尔哈朗重伤,他的铁粉侄儿萨哈廉复重伤,另一个侄儿瓦克达被重创。
而明军这边,冲锋陷阵的满桂挨了几箭,人没有多大事儿,祖大寿毛事没有,尤世禄仅仅是战马被射伤了。
宁锦大捷之视角九:率教你这样搞,是会吓死太极的,你知道啵皇少极受挫于宁远城下,气;
而发生在锦州的另一件事,却让他急。
当初,皇太极弃锦州而打宁远,是给锦州城上了保险的,所谓的“掘壕三道”,如此才只留少量的兵围锦州。
没成想,在他攻宁远的当日,锦州明军亦出城作战。
一个回舍下来,后金游击拜山、备御巴希就被打死了。
赵率教这是要关我的门呐!皇太极恨恨地想道。
二十九日晨,后金自宁远退兵。
袁崇焕凭城观望,一旁的祖大寿提醒道:“后金撤军了。
”“他们不会回来了。
”袁崇焕轻声回道,然后,他在心里默念道:“赵率教,我只能帮你到这里了。
”宁锦大捷之视角十:一战成名,大明朝从不缺忠忱之臣三十日,后金军赶至锦州。
六月初一,皇太极祭阵死之拜山和巴希,大哭。
此后二日,无日不战,锦州已成人肉磨坊。
皇太极心生一计,喊话赵率教:“我出十人,你出一千人,出城野战。
我胜,你降;
你胜,我罢兵。
”很遗憾,妙计没有得逞。
六月初四,皇太极孤注一掷,全军压上。
引用战后锦州镇守太监纪用的奏报:“初四日,奴贼数万,蜂拥以战。
我兵用火炮、火罐与矢石,打死奴贼数千,中伤数千,败回贼营,大放悲声。
”当夜,后金退兵。
初五日,后金军过小凌河城,客串了一把折迁队,毁之。
初六日,毁大凌河城。
一路呀一路折,又将沿途广宁诸城尽折。
阿垲说宁锦之战,综合各方面的史料,后金军战损不下百分之二十,约死伤近万人。
明军据险固守,攻击方面携动能、势能之威压,死亡亦不低于五千。
后金的失败是全方位的失败,是从战略到战术的双向失败,是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
此战,皇太极几乎无可圈点之处:战争前轻敌,战争中茫然,只能潦草收尾。
宁锦之战是后金继宁远之战的又一次严重挫折,明朝巩固了在辽东的防守。
从此以后,明金之间进入了关外锦宁一线的军事相持阶段。

标签